第一节 文化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17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化艺术
分类号: G0
页数: 9
摘要: 管理机构1986年,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内设人秘、文化、广播3个组和戏剧创作研究室。1996年12月,增设文化市场稽查大队。2003年,内设3个组改为3个股,同时撤销戏剧创作研究室。2005年,机构设置不变,有行政编制9名、事业编制2名。同年,陶渊明纪念馆和新华书店划出。各站配工作人员1人。吴文峰在省及省以上发表歌词60余首,获奖16项。其中《铁路工地我第二故乡》1986年10月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山歌《新打脚车四步头》,1986年由文化部列入出国演出节目。徐家定舞蹈乐曲《奶奶的大蒲扇》,1991年8月获江西省第二届少儿艺术节创作一等奖。张慧敏在省及省以上发表散文10余篇。其中童话剧《小熊猫讲卫生》,1988年10月参加江西省少儿艺术节演出。
关键词: 文化艺术 文化思想

内容

管理机构1986年,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内设人秘、文化、广播3个组和戏剧创作研究室。1996年12月,增设文化市场稽查大队。2003年,内设3个组改为3个股,同时撤销戏剧创作研究室。2005年,机构设置不变,有行政编制9名、事业编制2名。
  1986年,局下辖县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电影公司、广播站和陶渊明纪念馆。1995年,增设县电视台。同年,陶渊明纪念馆和新华书店划出。1999年,县广播站并人县电视台。2004年1月,增设县广播电视网络公司。
  群众文化机构场所县文化馆 1986年,县文化馆内设行政财会、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和美术摄影组,有工作人员22人。2005年,内设行政财会组和音乐戏剧、美术书法、摄影3个辅导部,有工作人员16人,馆舍面积577平方米。
  乡镇文化站1986年,全县有新塘、江洲、洗心桥、马回岭、永安、城门、狮子、岷山、沙河、城子镇、长山、涌泉、新合、黄老门乡和棉花原种场等乡(场)文化站15个,其中江洲为文化中心站。各站配工作人员1人。全县共有事业编4人、民办公助11人。1990年,增设沙河街镇文化站。至1991年9月,洗心桥、新合、永安乡和沙河街镇文化站发展为文化中心站。1995年始,因资金短缺和人员变动,乡镇文化站相继停办。此后,以基层老年协会为主体的农村民间自办业余文艺团体日渐兴起。
  县文化宫 1984年建成,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1986年,设文艺室、图书室、棋类室、台球室、舞厅、录像放映厅和旱冰场,有工作人员6人。1998 - 2005年,文化宫内厅室先后租赁给私立陶渊明中学、县第一小学、私立一休早校作教室。
  文艺创作创作队伍 1986年1月16日,成立县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设美术、书法、摄影、文学4个创作分会,有会员49人。同年6月,成立县戏剧创作研究室,有专职人员4人。1987年4月1日,成立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设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戏剧、舞蹈曲艺4个协会,有会员179名。同年10月21日,成立县陶渊明研究会,有会员30人。1992年5月,成立县陶渊明诗社,至2005年有社员134人。
  创作成果1986 - 2005年,县人文学艺术创作丰饶,据不完全统计,创作传统诗词29000余首、新体自由体诗歌300余首、歌词800余首、歌曲40余支、散文340余篇、杂文700余篇、小说20余篇、故事40余篇、报告文学10余篇、戏曲10余本、书法30余件、绘画50余幅、摄影80余幅。出版文学艺术作品专集(报纸)100余集(期)。其中,县文联编不定期文学小报《鹤问湖》45期;县文广局编《中国戏曲志·九江县分卷》、《九江县曲艺音乐汇编》;县渊明诗社编《采菊诗刊》共14辑(含《光昭日月》和《回归颂》);个人公开出版的传统诗词集《清箫吟》、《甘棠吟草》、《怒毫集》、《抒怀集》、《不名集》、《桑榆集》等30余集,新体自由体诗歌集《泉歌新韵》、《映日风荷》等,歌词集《在蔚蓝之间》,书法绘画集《徐隆凤书法》、《周良弼版画》,文赋集《研海觅珍》、《人生纵笔》、《梦中雪山》、《柴桑考古集》、《陶渊明的传说》、《涌泉洞的传说》、《栗园文史》、《东匡杂集》、《九江古今名人传》、《无雪的冬至》、《万水千山总是情》、《麻将初步》等。
  传统诗词创作百首以上作品的有60余人,400首以上的有10余人,方造英、何鉴如有诗作入刊《中华诗词》,周吉潭诗词作品入刊《中华诗词》、《中国政协报》,省级刊物发表千余首。熊益美创作歌词、散文千余件、童话故事30余篇,省级刊物发表歌词600余首、省以上68首,获奖20余项,其中《在祖国的怀抱里》作为1999年首都国庆活动指定演唱歌曲之一,于9月21日至11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获首都国庆50周年征歌三等奖,作品辑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国庆五十周年音乐珍藏集《祝福你祖国》,又于2003年6月编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小学三年级上册)。吴文峰在省及省以上发表歌词60余首,获奖16项。其中,《十月从七月走来》载《上海歌声》1991年10期,获第二届“金城杯”全国歌词赛一等奖;《我参与,我辉煌》,为1993年“五环情”活动主题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在蔚蓝之间》,获1994年中国体育运动队队歌征集赛中国跳水队队歌奖;《淮海星座》载《词刊》1998年5期,获纪念淮海战役胜利五十周年电视演唱征歌最佳词作奖;《欢呼奥运》获2001年全国申奥歌曲赛银奖。刘显兴创作歌词30余首,其中《铁道建设者之歌》和《月夜听笛》,1987年7月6-12日在江西人民广播电台“音乐沙龙”节目播出。陈新创作诗歌40余首,《汲水的人》载《人民文学》1993年11期。谢成功(笔名郑为群)作曲20余支、改编民歌70余首,获奖10余项。其中《铁路工地我第二故乡》1986年10月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山歌《新打脚车四步头》,1986年由文化部列入出国演出节目。徐家定舞蹈乐曲《奶奶的大蒲扇》,1991年8月获江西省第二届少儿艺术节创作一等奖。张慧敏在省及省以上发表散文10余篇。其中《家乡的那片竹林》1997年9月11日载《中师语文报》;《包书情结》,2003年11月6日载《人民日报》。吴从垠在《散文》、《作品》、《羊城晚报》、《江西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近百万字,获奖20余项。魏朝卿创作散文、游记200余篇、报告文学和小说80余篇,分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旅游》、《时文选粹》等报刊,获奖20余项。肖鉴铮创作音乐、戏曲杂文600余篇,在《中国音乐》、《交响》、《中华乐志》、《戏剧世界》、《地方戏艺术》等刊物发表300余篇。其中20余篇篇目入编《中国音乐年鉴》(1987 - 1996年各年卷)《论文索引》;《谈“三分损益”》,载《中小学音乐教育》1994年1期,获全国音乐知识短文赛金奖;《培养兴趣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载《中国音乐教育》1997年3期,获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刘书胜发表杂文20'余篇。黄自豪报告文学《逆水行舟》,载《百年一搏》1997年7期。李明珍发表小说、散文10余篇。其中小说《三叔》,载《清明》1990年3期;散文《我要……》,载《人民教育》1993年3期;诗歌《映山红》,载1990年3月29日《妇女之声报》。沈家喜小说《大嘴》,载1992年5月4日《广州日报》;诗歌《吴歌》、《乡酒》,载1992年7月《诗歌报》。柳波发表作品50余件,其中小戏7本,文艺评论30余篇。文艺评论《浓郁的乡土气息》,收入《江西广播年鉴》1987年卷;与单信阳合作电视剧《他从炮火中走来》由九江市电视台摄制,1988年10月~1989年10月先后在上海、南京、南昌等地播出。刘学楚创作小戏4本、歌词30余首。其中童话剧《小熊猫讲卫生》(与柳波合作),1988年10月参加江西省少儿艺术节演出。单信阳创作小戏13本(其中电视小品4本)、故事11篇。其中小品《贷款》,1990年10月参加江西省金融系统汇演,获二等奖;《酒精考验》,1990年10月参演华东六省一市轻喜剧赛,获二等奖;1988年与柳波合创电视剧《他从炮火中走来》。吴必胜(与人合作)小戏《田水湾》,评为2005年首届中国小戏小品奖优秀人选剧目。刘庆忠在省级以上发表文艺作品48万多字,门类众多。其中,报告文学《追求超越》1992年入选江西人民出版社的丛书;纪实文学《在毛主席身边1 150天》1998年《党史文苑》1-3期连载;文学评论《(桃花源记)的写作年代及其立意新探》1986年因上年参加全国陶学研讨会而邀人江西社科联年会宣介;故事《致命的构思》2000年《今古传奇故事版》创刊号发表后获该刊“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奖”、“优秀中篇奖”,2002年又获全国首届故事创作评比中篇一等奖,《大巴惊魂》2002年9月获全省“小灵通杯”故事创作大赛一等奖,载《民间文学》2003年第一期。歌曲《放学回到家》1986年6月1日江西电台重播教唱;电视专题片《天人和谐与共,中日友谊长青》2003年团中央青联会配上日文字幕选赠日本青年会所,《桥》2003年江西电视台播出后被省委组织部选作党教片发行,《碧野盛开科技花》1989年省科委制作分发全省科委;美术设计作品“2001全国九运会男篮预赛赛场环境美化及赛场广告”和“2005中央慰问团演出场地环境美化及天幕”在江西、中央电视台亮相;艺术指导的小戏《缸情》、《田水湾》分别获“2003年‘全省首届小戏小品大赛’演出二等奖”、“2005年‘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的优秀剧目奖”;通讯《江洲农技站实行全方位服务》(合作)刊登1990年11月29日《江西日报》头版头条,获全省好新闻一等奖。周良弼书法《石钟山望庐山》,获1988年“庐山杯”全国书法篆刻赛优秀奖;连环画《定胜糕》,由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宣传画《世界无烟日》,获1988年江西省环保宣传画展一等奖;版画《八一曙光》,1988年入选十三城市政协书画展。刘杰书法《吴丈蜀诗》,人选武汉美术馆南方九省书画作品展。高修旺年画《妈妈带你上姥姥家》,1987年入刊《中国农民民间书画集锦》;《我爱和平》,1988年入刊《中国书画沙龙展》;国画《太白醉酒》,1988年人刊《经济日报星期刊》。梁宗祯书法《鹤问湖野史》,1990年入选西安国际硬笔书法赛。徐隆凤书法《风月》,2003年入刊《中国书法家作品集》;《风雨》,2004年入刊《中国书法篆刻大成》;《弄石》,2004年5月载《人民日报市场报》;《江海》,2004年6月入选江西楹联书法展。刘树仁书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诗),参加2005年军事博物馆专题展。周良弼摄影《靖节祠》,1987年人选《中华英杰》图片集。周明摄影《龙腾》,1995年7月入选江西省文化系统摄影作品选;《晨牧》,2000年8月在江西省首届农民艺术节展出。蓝家明摄影《同心协力》、《渔舟唱晚》分别入选《中国贫困地区》第2期、第3期。
  文艺演出民间文艺表演县内民间文艺活动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多样。民歌类有山歌、牛歌、儿歌、田歌、茶歌、灯歌、小调、劳动号子、风俗歌、历史民歌等,灯彩类有玩龙灯、舞狮子、划莲船、耍蚌壳精、踩高跷、推二姐等,戏曲类有采茶戏、文曲戏、黄梅戏、汉剧、赣剧、京剧等。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民间自发组织表演于城乡。1986年,县文化馆收集整理涌泉乡龙舞“一龙蹿九柱”,收入《江西民歌民舞集成》。1992年,文化馆干部於青松据此创新编排为八个章节,使这单一的龙舞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在1992年“屈原杯”、1993年“炎黄杯”九江全国龙舟赛和1996年庐山国际旅游节表演,获得好评。
  职工文艺活动 1986 - 1989年,县粮食局多次举办职工文艺演唱会和迪斯科表演赛等活动;九一六地质队多次组织职工参加全省地质系统文艺会演,并于1989年国庆举办5场歌咏演唱会,干部职工400多人登台演唱。1995年春节期间,全县30多个单位工会和职工及沙河街镇老街居委会和市民,积极参与县文化馆组织的全县首次灯展活动,制作展出各式花灯千余盏,配合演出龙灯莲船。同年3月8日,为迎接世界妇女大会第四届会议在北京召开,县妇联牵头组织千人大秧歌活动。县直各部门、各系统干部职工组成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18支代表队参加活动,分别有秧歌队、彩扇队、绸舞队、莲湘队、竹梆队、腰鼓队、锣鼓队等队伍,绵延数里,载歌载舞行进表演于县城主要街道。1996年元宵节,县文化馆在县城主要街道举办闹元宵文化演出活动,县直部门组织24支文艺演出队同时演出文艺节目;分设4个舞台,沙河街镇和沙河乡组织3支龙灯队、1支威风锣鼓队献艺助阵。是夜,歌舞连台,群龙竞跃,热闹非凡。据不完全统计,1986 - 2005年,仅县文化馆组织举办的职工各类文艺晚会就有30多场次。
  全县文艺会演1997年春节期间,县文化馆组织举办全县农村业余文艺会演。1996年9月即进行会演等筹备工作;12月,全县17个乡(镇、场)演出队分为5个片区进行片区会演,从片区会演的150余个节目和1400多名人员中遴选节目108个、演员1240人参加全县会演。全县会演于农历正月初十至元宵在县人民影院进行,共演出18场,观众10余万人次。这次会演,注重挖掘地方传统戏曲和民间艺术,也有不少优秀创作节目,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农村群众文化精神风貌,是县内20多年来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全县农村业余文艺演出盛会。在这次活动带动下,同年5月,县总工会、县经贸委联办、县文化馆协办“庆五一、迎回归”职工业余文艺会演,全县包括驻县企业共16个系统工会组队参加,参演人员300余人,演出节目80多个;6月,县教委组织举办全县中小学生“六一”文艺会演。
  参加省市演出 1986年,县选送九江文曲说唱《秋香改嫁》参加全国新曲(书)目赛,演员夏柏英、陈霞,获表演类鼓励奖。1990年,县选送小品《批一顿》参加全省职工小品比赛,县演员陈绪龙获表演二等奖,夏柏英、刘良保获表演三等奖。2002年,县文化馆与庐山区文化馆联合创作采茶戏《妯娌情》选送参加全省社区小戏赛,演员夏柏英、陈霞获表演一等奖。2003年,县选送采茶戏《田水湾》参加全省首届小戏小品赛,演员吴必胜、夏柏英、陈霞获表演二等奖。2004年,县选送小戏《妈妈》参加全省“五个一工程”文艺调演,演员夏柏英、陈霞、谭函获表演三等奖。2005年,选送采茶戏《彩凤》参加全省第七届“玉茗花”戏剧节,演员夏柏英、陈霞参加演出,陈霞获表演二等奖。
  送戏下乡 2003年10月,县文化馆组织演出队,下乡演出农村题材采茶戏《田水湾》,历时两个多月,在全县80多个自然村演出近百场次,观众达5万余人次。2005年地震,配合震后春节慰问到灾区巡回义演《田水湾》20余场次,观众2万余人次。
  [=此处为表格(1986 - 2005年全县业余文艺演出情况)=] 文艺团队专业演出团体 1986年4月,县唯一专业演出团体县黄梅戏剧团因故撤销,演职人员分别安置县直单位。
  业余演出团体剧团:1988年,县内有江洲、沙河泉塘易家垅、新合利民、城门白鹤、永安等5个农村业余黄梅戏剧团和涌泉李家榨、祝家畈及马回岭红桥等3个农村业余采茶戏剧团。共有业余演职员300余人。1990年后,又出现少数家庭戏班、师徒戏班等民间文艺表演团体10余支。主要有新塘坡峰邓家班采茶剧团、沙河天坡倪家采茶剧团、新合涌塘采茶剧团和县城由文艺骨干张友荣、殷国清等组织的业余黄梅戏剧团。2000年后,又有一些业余文艺爱好者自发组合临时表演团体,在县城香樟花园、甘泉小区及街道转盘等场地表演传统折子戏或演唱流行歌曲。
  鼓乐队:1991年10月,江洲管乐队成立。1992年5月,在九江市参加国际龙舟赛开、闭幕式,这是赣北第一支农民业余管乐队。1993年,县商业局技校业余管乐队成立。1996年,县老年协会50余名退休女同志自发组建腰鼓队,参加县城节日和重要庆典活动。2003年,他们又自置大小军鼓和军乐队服,组成县老协军鼓队。到2005年,又先后成立了县老龄委夕阳红鼓乐队、沙河街镇老协鼓乐队,其他乡(镇、场)老协也相继组建老年鼓乐队伍。此外,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城乡农民民间业余乐队相继出现,一般十余人组成,自备大小军鼓、西洋管乐和唢呐等乐器和服装,演奏各时期流行歌曲,应邀参加社会或家庭各种庆典活动,提供有偿服务。至2005年,全县有农民民间业余乐队20余支。
  文艺辅导县文化馆每年安排专业人员不定期到机关、学校、部队、企业、社区和农村,进行文化艺术辅导或协助他们开展业余文化艺术活动。据不完全统计,1986 - 2005年,共派出辅导人员200余人次,接受辅导6000余人次。同时,还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艺术培训工作。1986年,开办新苗艺术团,培育少年儿童艺术新苗。1990年6月、1993年7月,举办摄影培训班。1990年8月,举办歌词创作研讨班。1996年8月,举办少儿艺术培训班。2002年开始,每年举办少儿舞蹈、少儿音乐、书法、美术培训班1-2期。2004年5月,举办老年人教唱歌曲学习班。
  图片展览1986年10月,县文化馆联合县总工会、文广局、政协文艺组举办纪念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1987年12月、1988年10月、1990年10月,县文化馆先后3次与彭泽、瑞昌县、浔阳、庐山区文化馆联办三县两区扬子江画展。1990年,参与组织举办赣鄂皖三边书画展。1996年,配合省少儿艺术节活动,县文化馆组织举办少儿书画作品展。1975年5月,县文化馆举办“历尽沧桑一百年”香港历史图片资料展。1996 - 2005年间,县政协干部胡荣彬先后举办九江名人资料展10余次。
  民间文艺收集整理1986年,县文化馆副馆长周良弼等挖掘涌泉乡保留的具有赣北民间特色的“一龙蹿九柱”龙舞,从文字、音乐、美术和舞蹈动作等方面进行整理,并由江西电视台录制影像资料,收入《江西省民歌民舞集成》。2005年,江西省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县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并设办公室于县文化馆,开展“非遗”普查工作。至年底,先后到涌泉、新塘、新合、城门、岷山等地收集民歌260多首,并进行录音录像,编辑成册。
  广播 1986年,县广播站内设行政、编播、技术组和广播电视服务部,有工作人员18人。1993年增设有线电视台。1995年6月,有线电视台分出;编播组改为新闻部。1996年,站更名为县广播电台。1999年10月,与电视台合并为县广播电视台。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2001年广播电台停播。
  网络设施1986年,全县农村有小片广播网7个,乡、(镇、场)广播放大站16个,村广播室33个。有广播专用线路592千米,广播扩音机64台,总功率19.7千瓦,广播喇叭3077只,人户喇叭2473只,入户率为80. 37%。1996年,全县建成调频广播站4个,覆盖80%以上乡镇。1997年,购置300瓦发射机1台、“松下”数字采录机l台、数字编辑播放机2台、调音台和自动控播台各l台。当年,兴建13个乡级调频广播站。到2000年,县广播电台广播网络可覆盖九江市区和毗邻的湖口、瑞昌、星子、德安及湖北省的黄梅、武穴、安徽省的宿松等地区。
  播出节目 1986年,县广播站只能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辅以报摘文章,兼播本县新闻,每天早、中、晚各播音半小时。1997年,增开自办新闻联播节目,还根据不同层次听众要求开办了《生活漫谈》、《田园风景线》、《91编播室》和《沙河夜曲》等专栏节目。自办节目时间增至每日2小时15分,呼号由“九江县广播站”改为“九江县广播电台”。
  新闻采编县广播电台新闻稿件,源自编播人员采编,各乡镇场、各行业新闻报道人员和业余通讯员也积极投稿。1986 - 2000年,年收稿2000 -9000篇,年播稿1500 - 4500篇。
  电视1991年10月,县政府成立有线电视工作领导小组,开始筹建有线电视。1993年,在县广播站内增设有线电视台,1995年6月,台站分离成立县电视台。1999年10月,电视台与广播电台合并为九江县广播电视台。2001年,复称县电视台,内设行政办公室和新闻、技术、广告、网络工程服务4部。2003年11月,参加江西省广播电视网络整合,于翌年1月成立县广播电视网络公司,与电视台分离。2005年,县电视台有工作人员24人。
  网络设施 1986年,有50瓦电视差转台1座,覆盖县城沙河街镇和沙河、狮子、城门等乡。1991年,县城有线电视使用北京天桥前端传输12套电视节目。1994年,建无线电视发射塔1座,装置300瓦发射机1台。同年,在马回岭、黄老门、新合、港口等乡镇试行微波传输。2000年,进行第一期微波光缆改造,架设城区杆路光缆波长18公里,设计12个光接点,使用美国好兰德发光接收机,传输28套节目,有用户6800多户。2001年和2003年,先后购置非线性编辑机3台。2003 - 2005年,购置松下180摄像机2台、索尼小型摄像机4台、松下DV200摄像机1台。2004年,江西省网络公司投资进行第二期光缆改造,按500户1个光接点750MHz双向网设计,增加杆路9.7公里,新增22个光接点(包括县城周边泉塘、蛟滩、石门、冷水、东风、天坡、兰桥、毛桥等村),使用北京依斯康光设备,实现双向多功能传输网。12月,与九江市联网,传输42套模拟节目和44套数字节目。
  全县农村有线电视始于1994年,时在赛城湖、白华、港口、马回岭、黄老门、城子镇、江洲、新洲、新合、狮子、城门等乡镇场建立小前端,传输8-15套节目。2003年5月,赛城湖、港口、白华、永安架空光缆联网;9月,岷山乡和黄老门机场地埋光缆联网。2004年,立项建设岷山乡到马回岭镇架空光缆延伸干线。2005年,立项建设沟通狮子、城门、新合、永安、城子镇等乡镇架空杆路网络,组建县公司下属11个乡级站,招聘农网运营管理员工15人,开通乡镇、行政村及驻县单位光接点59个,用户扩增到4670户。至2005年底,有线电视网络已覆盖全县86. 7%乡镇和58%行政村。
  新闻用稿1993年,县有线电视台开办不定期节目。1996年7月,改为每周两次定期播出新闻节目。2003年5月17日起,定为每日播出新闻节目。1993 - 2004年,共播出本县新闻稿6991篇,其中被省电视台采用185篇、市电视台采用1063篇。其间的2003年省台用稿30篇,列全市各县前茅;市台用稿222篇,创历史最高用稿数;上市台头条新闻16篇,为前三年总和;一条关于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消息,在江西卫视新闻头条播出,实现上省台头条新闻零的突破。2005年,县电视台用稿1095篇,其中被央视台采用21篇、省电视台采用130篇(上头条新闻20篇)、市台采用238篇。
  电影1986年,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设行政、发行和放映管理股,辖县人民影剧院并与之合署,有工作人员23人。1990年增辖柴桑电影院,人员增至51人。1995年后,电视覆盖城乡,电影市场始现萎缩,公司仅留5人管理,其余人员分到两所电影院。2002年,柴桑电影院出售,人员并入县人民影剧院,公司管理人员减至3人。2004年,县人民影剧院仅留6人管理,其余人员下岗。
  队伍设施1986年,全县有电影放映单位49个,其中乡、镇(场、所)19个、村12个、个体4个、驻县单位14个,放映人员106人;有集镇35毫米影院3座、乡16毫米固定售票放映点13处、村16毫米固定放映点4处;放映设备57套(台),其中35毫米放映机9套、16毫米放映机40套、8. 75毫米放映机8套,配备流动电动机13台、固定电动机4台。1993年,电影市场开始萎缩。1997年后,农村电影从业人员纷纷弃影改行。
  影片发行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负责县内16毫米和8. 75毫米影片发行工作,配有片库及专职保管、发行、检片和影片接送人员。片租结算有按天包租和按场计租两种方式。1986 - 1993年,县内共发行国产故事片870部、科教片91部、记录片152部、进口故事片350部,累计发行收入91万元。
  电影放映 1986 - 2005年,县内放映影片,由故事类向史实类转移,上映了一批反映近百年来重大历史题材和进行爱国主义、反腐倡廉教育的影片。1986年始,先后放映《刘胡兰》、《两个小八路》、《赛虎》、《飞虎队》、《鸦片战争》、《南京大屠杀》等百余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着重组织中小学校师生观看。1992年以后,陆续放映《开国大典》、《周恩来》、《平津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挺进中原》、《百团大战》、《血战台儿庄》、《大决战》、《长征》等气势恢宏的历史巨片和《周恩来外交风云》、《刘少奇》等重要文献纪录片。2004年后,放映《生死抉择》等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1986 - 1993年,累计放映5.84万余场次,收入184万元。1994 - 2005年,放映场次日少,收入甚微。
  图书藏借 1986年,县图书馆设外借、阅览、采编、资料室。1988年,增设地方文献资料征集室。2005年,有工作人员10人,馆舍面积406平方米。1986年,全县有乡镇图书室15个、专职图书管理员17人。1990年,全县有图书馆(室)119个(包括系统、单位图书室),专(兼)职管理人员119人。1992年后,由于减轻负担和人员分流,基层图书馆室停办。
  图书馆藏 1986年,县图书馆藏书4. 62万册。1992年,藏书4. 98万册,其中古籍图书182册、社会科学图书21508册、自然科学图书11361册、综合性图书16925册;报纸82种600合订册;期刊332种2648合订册。1993年后,由于经费短缺,书价上涨,馆藏难以补充。又由于馆舍几经搬迁,书刊破损严重,部分剔除废弃。到2005年,县图书馆馆藏图书7600册,期刊1861合订册,藏《人民日报》、《江西日报》和《九江日报》3种报纸。1986年,全县基层图书馆(室)藏书6397册,1990年97300册。2005年,仅县党校图书室藏书2万册、陶渊明纪念馆资料室藏书数千册。
  图书服务1986年,县图书馆有综合阅览室90余平方米,提供报刊阅览和图书外借服务,日接待读者40 - 70人次。1993年后读者往来日渐减少。2001年,城建改造馆舍拆迁。2003年复设阅览室。县图书馆开展馆外图书服务活动,为老干部送书上门,编印增发《图书馆信息》资料,举办街头借阅活动,到县一小开办免费阅览服务,为武警消防中队提供定期借书服务,为沙河乡科技网点传递信息资料和向永安乡、港口街镇送科技图书。
  文献征集1986年,县图书馆开展文献资料征集工作,征集文献资料122册,有清代线装古书和建国后编印的文化科技资料。
  图书发行1986年,县新华书店设财务室和计划发行、农村发行、教材发行组及门市部,有工作人员18人。是年,自筹资金建办公楼和教材仓库263平方米。1993年,又投资1 17万元,在柴桑南路59号重建1幢占地360平方米的5层综合楼。1995年,县新华书店从县文广局划出,直属省新闻出版局管理。同年,撤销农村发行组,增设市场营销部。2005年,设办公室、财务股、教材发行股、图书发行部、多种经营部和市场营销部,有职工31人。同年10月,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省出版总社)授权省新华书店,对全省新华书店人、财、物实施全面管理。
  销售网络1986年,县基层供销社设图书销售点12处,并有两个乡供销社设有图书销售专柜,有兼职营业员14人。1990年,全县农村图书发行网络初步形成,有基层供销社售书点19个,图书常销点32处,个体季节性、零时性售书点百余处。1991年6月28日,县新华书店设立马回岭分店;10月8日,设立江洲分店。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供销社体制的变化,农村国营图书销售网点逐渐削减,而城镇民营图书销售摊点开始出现。2005年,全县有民营图书销售点50余家,仅县城就有“老三书店”、“楼外楼书店”等10余家稍具规模的个体民营图书经营门店。
  图书销售 1986年7月,国家出版局颁发《关于推行图书多种购销形式的试行方案》,图书市场形成了以新华书店为主渠道,集体、个体书店(摊)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格局。县新华书店先后实行了征订包销、经销包退、经销不包退、代销和寄销等多种经营形式。当年,又与永修、德安新华书店成立店店合作松散型联合体。1988年,又有瑞昌、彭泽、都昌、湖口新华书店加入,并在联合体基础上组建“新华书店赣北图书中心”,成立董事会。1990年,实行产销联合、择优选订、以需定进、进销结合、品种对路、数量恰当的原则,向发货店或出版社填报订书单;课本教材则采取学期前由校方预定、分发后余缺调剂相结合的经营方法。2005年1月,县新华书店成为省新华书店联合有限公司联销经营店。
  [=此处为表格(1986 - 2005年新华书店图书销售情况)=] 文化市场管理市场状况1989年7月,县政府成立书报刊整顿清理小组。9月,县委成立整顿清理书报刊及音像市场领导小组,分管副书记兼组长,分管副县长、宣传部长兼副组长,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于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1990年8月改设于县文化广播电视局。1996年12月,县文广局内设县文化市场稽查大队,配专职人员4人。1986年,县内文化市场初现雏形,有印刷厂2家、个体电视录像放映点4户,出现少量个体书摊,1990年始趋繁荣。1996年,有文化经营户140家,经营电子游戏、录像放映等8个项目。2000年,增加网吧经营项目,营业户154家。2001年,网吧经营业发展较快,取代了录像放映业。2005年,县文化市场繁荣稳定,全县有经营户121户,以网吧、音像制品、印刷复印、书刊销售为主要经营项目,年税收从1996年的2万元上升到24万元。
  [=此处为表格(1996 - 2005年全县文化市场构成情况)=] 市场管理县文化市场本着“加强管理,规范秩序,倡导规模”方针和一手抓规范,一手抓繁荣的精神,切实依法行政,认真做好文化娱乐行业的登记发证工作和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文化市场管理部门每年不定期地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对城乡文化市场进行经常性检查,坚决查处非法盗版和黄色淫秽书刊及音像制品。1990年元旦前后,查处马回岭个体录像放映经营者熊某放映黄色淫秽录像片。1990 - 1992年,全县共收缴黄色、盗版书刊100余种380余册,没收放像机7台、电视机10台、录像带131盒、录音带230盒,没收各种封建迷信制品4500余件,罚没款3.3万元。2004年,先后进行6次文化市场专项治理,销毁非法盗版音像制品6100余件、淫秽色情光盘3000余张、非法出版图书430余册。文化市场管理首入全省先进行列。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机构

九江县文化馆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