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医药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144
颗粒名称: 第三十五章 医药卫生
分类号: R1
页数: 19
摘要: 1986年,县卫生局内设人秘股、医政股、财务计划股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简称“爱委办”,下同)等办事机构;9月,成立九江县红十字会社团组织,由县卫生局代管。1988年3月,增设公费医疗管理办公室;4月,增设药政股和药检所。
关键词: 医药卫生 卫生管理

内容

1986年,县卫生局内设人秘股、医政股、财务计划股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简称“爱委办”,下同)等办事机构;9月,成立九江县红十字会社团组织,由县卫生局代管。1988年3月,增设公费医疗管理办公室;4月,增设药政股和药检所。1995年1月,公费医疗管理办公室更名九江县行政事业单位公费医疗保险局,升格为行政事业二级局。1997年,增设防保股。2000年6月,成立县卫生局人民武装部。2001年7月,县公费医疗保险局从卫生局划出,归口县人事劳动局管理。2002年9月,撤销药政股和药检所,成立九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九江县分局,由市药监部门垂直管理;10月,增设县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血地办”下同),从县血防站划出,由卫生局代管。2004年6月,县红十字会划出由县政府直接管理。2005年,县卫生局内设机构进行调整,保留人秘股、医政股、防保股、财务审计股、“爱委办”、“血地办”和武装部等内设办事机构。
  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86年,设有爱国运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归口县卫生局,配专职干部3名,属副科级行政事业机构。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县农村改水、改厕,开展健康教育推广普及,除“四害”和创建文明卫生城镇等工作。
  县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 1986年,县委设有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合署办公。1990年,县委县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撤销,县政府成立县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对领导小组成员作了适当调整。2002年,县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从血吸虫病防治站分出设县卫生局内,升为副科级事业单位,编制独立,财政全额拨款,配专职干部3名。主要职责是对全县血吸虫病地方病实施严格监控,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贯彻执行预防为主方针,为县政府防治“两病”决策当好参谋。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1986年,全县药政管理由卫生局配一名专业人员兼管。1988年4月,县卫生局内设药政股和药检所,配2名医技干部专门负责药政药检工作。2002年9月,县卫生局药政股和药检所撤销,成立九江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九江县分局,科级事业单位。业务由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垂直管理。2004年5月,改为九江县药品监督管理局。2005年,改为九江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内设办公室、监督一室、监督二室办事机构,全局有在编干部II人。主要承担县内药品(中药材、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品及制剂、抗生素、生物制品、诊疗药品、医学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用辅料、精神病药品、麻醉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医药包装材料等)的生产、流通和使用进行监督、检验及技术监测等工作;对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安全管理进行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开展对重大责任事故的查处。
  县卫生监督所2003年4月,县卫生防疫站撤销,成立县卫生监督所,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2005年,内设监督一科、监督二科和办公室等办事机构。监督一科负责全县食品卫生、学校卫生、饮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和化妆品质量监督执法及相关工作;监督二科负责职业卫生、医疗卫生的监督管理,传染病防治,卫生执业人员的资质审查,卫生法规、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行政事务及相关工作。有干部职工1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人、中级以上职称5人。
  防疫机构县卫生防疫站 1986年,县卫生防疫站担负全县疫病预防监测、流行传染病控制和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内设行政股、卫生股、防疫股和检验检疫股等办事机构。2002年,内设机构调整为防疫科、食品卫生科、环境卫生科、消杀科、检验科、业务科和办公室。2003年4月,县卫生防疫站撤销,分别成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
  县血吸虫病防治站 1986年,县血吸虫病防治站设有医疗科、预防科、检验科、药剂科、财务科和综合门诊住院部,承担全县血吸虫病预防和治疗。2003年,内设机构调整为预防科、健教科、财务科和综合门诊住院部。同时,在沙河经济开发区和沙河街镇分别设立2个社区医疗点。2005年,有医务人员37人,其中医技人员29人、管理人员5人、工勤人员3人。有医疗病床20张。
  县结核病防治所1987年8月,成立县结核病防治所,与县防疫站合署办公,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卫生局,是集结核病治疗,预防于一体的医防机构。1996年1月,从县防疫站划出独立办公,国家免费下拨结核病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免费为结核病患者治疗服务。2005年,有医防人员9人。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3年4月,成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制订县域内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对策和措施,负责疾病预防和控制信息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综合评价、反馈及疫情报告,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监测技术的科研、培训、咨询和公众健康、疾病防治等指导服务,抓好生物性、社会性、职业性等因素所致疾病的流行病学的调查、预防、疫点控制、疫区消毒,参与危害公共卫生的中毒、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协助政府搞好防病救灾工作。2005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设检验所、流地科、卫生科、预防医学门诊部和办公室。有医防人员48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干部14人。
  医疗机构1986年,县直属全民医疗机构有县人民医院、县卫生防疫站、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县妇幼保健站。基层设有江洲、洗心桥、马回岭、狮子、新塘等5个中心卫生院,沙河街镇、沙河乡、城子镇、永安乡、涌泉乡、长山乡、城门乡、岷山乡、黄老门乡、新合等10个乡(镇)卫生院,棉花原种场、赛城湖水产场、新洲垦殖场3个场办医院,岷山林场、县农科所2个医疗室,县水泥厂、县织布厂、县农机厂3个厂办医务所(室)。全县138个村委会共设350个医疗点,其中乡镇卫生院在村委设医疗点5个,群众集体创办医疗室19个,乡村医生联合办医疗室31个,个体开设医疗点195个。省市驻县国家企事业单位医务所2个。
  1987年,在原沙河乡卫生院址上组建成立县中医医院。1994年6月,县妇幼保健站更名为妇幼保健所。1995年,狮子乡中心卫生院改称狮子乡卫生院。1998年,城门乡卫生院改称城门乡中心卫生院。2000年6月,县人民医院在九瑞公路11千米处,创办赛城湖分院;10月,县妇幼保健所晋级改设县妇幼保健院。是年,按照乡村医生组织一体化要求,每个行政村只设一个村卫生所,全县共设村级卫生所137个。2002年,对撤乡并镇过程中的3个乡级卫生院按原所在地址命名分别并人该乡卫生院,即原岷山乡卫生院改称岷山乡塘岸铺卫生院,原长山乡卫生院改称新塘乡南畈卫生院,原白华乡卫生院改称永安乡白华寺卫生院。所更名的卫生院院长由并入乡卫生院副院长兼任。2004年7月,通过招商引资成立民营九江县红十字医院。
  2005年,全县医疗机构共303家。其中,国家医疗机构24家,即县人民医院(含赛城湖分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等3家县级医院。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结核病防治所等3家县级医防兼医疗机构,江洲镇、港口镇、马回岭镇、城门乡、新塘乡(含新塘乡南畈卫生院)等5家中心卫生院,沙河街镇、城子镇、狮子镇、新合镇、永安乡(含永安乡白华寺卫生院)、涌泉乡、岷山乡(含岷山乡塘岸铺卫生院)、沙河经济开发区等8家卫生院,赛城湖、新洲等2家场办医院,省、市驻县国家企事业单位医务所2家;县级民营医院1家(红十字医院);沙河街镇、沙河经济开发区、新合镇、赛城湖场先后开办个体医疗诊所41家;农村村级卫生医疗室238家。
  县人民医院 1986年,全院设有内儿科、外科(含手术室)、妇产科、骨伤科、中医科(含针灸理疗)、传染科、皮肤科、五官科、口腔科等门诊和临床科室。辅助科室开设放射科、检验科、药剂室、心电图等。1987年,增设B超室和中心血库。
  2001年3月,组建急诊科和120急救中心,增设CT室和胃镜室。2002年,组建外科微创中心,消化中心、肝病化疗中心。2003年9月,儿科从内科分离,设立单独门诊和住院病室。2004年,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和碎石中心。2005年1月,骨伤科与脑外科合并,组建外二科。2005年,有医务人员212人,其中医护人员167人,工勤人员45人。拥有病床153张。是全县规模较大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
  县中医医院 1987年11月成立。医院内设内科、妇儿科、口腔科、五官科、肛肠科、骨伤科等门诊科室。2005年,调整新开设“920”急救中心、泌尿科、烧伤科、妇产科、针灸科。辅助科室设有放射科、检验科、CT室、B超室、心电图、胃镜、碎石中心、中药薰煎室、手术室和药剂室。2005年,有医务人员131人,其中医护人员119人,工勤人员12人。拥有病床95张。是一所由建院初的骨伤专科医院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以骨伤科为特色,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县妇幼保健院 1996年,设有县妇幼保健站。1994年6月,妇幼保健站更名为妇幼保健所。2000年10月,改设妇幼保健院。全院开设妇幼保健、儿童保健、生殖保健3个保健专科,临床一线设妇科、产科、儿科、外科4个诊疗科,辅助科室有检验科、放射科、B超室、心电图室、阴道镜室等。2003年,院址由县卫生局办公楼一楼迁柴桑北路85号。2005年,有医务人员58人,其中医护人员48人,工勤人员10人。拥有病床48张。
  县红十字医院2004年7月,由城门乡青年陈智组建成立一所综合性民营医院。次年7月建成开业,总投资人民币1000万元,建有门诊部、住院部、综合医技楼及专家教授办公楼,总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购电子胃镜、腹腔镜、十二通道心电图机、呼吸机、B超机等医疗仪器设备26台(套)。全院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科等科室和“999”急救站,配救护车1辆。拥有医务人员80人,其中聘请各类医疗专家和医护人员58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5人),管理人员3人,工勤人员19人。拥有医疗病床60张。可开展肝叶切除术、胰豆癌、肠癌根治术和胃切除术等大型医疗手术。
  医教机构1986年,为提高全县乡村医生的医护水平和良好的医风医德,在原医训班基础上,组建县卫生学校,隶属县卫生局,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办学形式主要是通过举办单项专科短期培训,教学师资主要从县级医院聘任主治医师以上专家讲课和从市级医疗单位聘请老专家授课。
  医卫队伍队伍构成1986年,全县有医卫人员1090人,其中全民医卫人员占69. 36%,集(个)体乡村医生占30. 64%。2005年,全县医卫人员增至1167人,比1986年增长7.06%。其中,全民医卫人员占63. 32%,集(个)体医卫人员占29. 82%,民营医卫人员占6.86%。
  全民医防队伍1986年,全县国家卫生医疗单位有卫生医务人员756人(县人民医院240人,乡镇医院384人,县直专科医防单位168人),其中卫生医疗专业技术人员597人、行政管理人员99人、工勤人员60人。1990年,全县国家卫生医务人员809人(县人民医院199人,县中医医院56人,乡镇医院372人,县直专科医防单位182人),其中卫生医技人员625人、行政管理人员113人、工勤人员71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36人,其中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管)医师31人。2000年,全县国家卫生医防单位有卫生医务人员800人(县人民医院183人、县中医医院89人,乡镇医院387人,县直专科医防机构141人),其中卫技人员676人、行政管理人员30人、工勤人员94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197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7人、主治(管)医师179人。2005年,全县国家医防单位有卫生医务人员825人[县人民医院212人、县中医医院131人、县妇幼保健院58人,乡(镇、场)医院330人,县直专科医防机构94人]。其中:卫生医技人员682人,占卫生医务人员总数82. 67;行政管理人员28人,占3. 39%;工勤人员115人,占13. 94%。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224人。
  [=此处为表格(2000-2005年全县国家卫生医防机构人员构成统计)=] 集(个)体医疗队伍 1986年,全县村级集(个)体开业医卫人员334人,其中村级医生136人,村卫生员169人,接生员29人。1990年,有集(个)体医生338人,其中个体医生140人、村卫生员169人、接生员29人。2000年,对村级卫生所进行全面整顿,强化对卫生员的培训,卫生员全部转化为乡村医生。同时,县卫生局与县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开展取缔农村个体接生员专项活动,强化住院分娩。是年,全县共有乡村医生308人。2005年,对农村医疗点进行再次调整与充实,全县村级集(个)体开业医生恢复至348人。县城及城郊个体诊所有医务人员44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1人、初级医技人员40人。
  民营医疗队伍2005年7月,城门乡陈智在县城沙河街镇双瑞路创办九江县红十字医院,共有工作人员80人,其中从省、市、县有关医疗单位离退休老医学专家中和社会上聘请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1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24人),行政管理人员5人,工勤人员4人。
  队伍培训县卫生部门以县卫生学校(医训班)为教育基地,通过开办短期培训班,以及请进来、派出去等方法,不断加强对全县医卫人员的培训教育。
  短期培训1986年后,县卫生学校(医训班)每年举办全县医技人员短期培训班3 -5次,每期20 - 30人,年培训80 - 150人次不等。1987年,县防疫站联合县教育局共同开办3期学校保健教师培训,参加培训93人。至2005年,共举办10期保健教师培训,参加培训保健教师共1600余人(次)。2000年,开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医生系统化、正规化教育培训,经国家和省市专家组考评验收,全县有261名乡村医生取得“红色工程”证书,获得中专学历水平。2004 - 2005年,县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卫生部乡村医生教育培训规划,对全县乡村医生先后进行两次轮训,参加轮训人员656人次,轮训率达92%以上。2005年,县卫生主管部门联合九江医专对全县初级医卫人员开展大专学历教育培训,学制三年,全县入学者105名。
  进修学习 1986 - 1998年,全县平均每年都选派6-7名在岗医务人员赴省内外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大医院进修深造,每年邀请来县开展学术讲座和进行业务指导的著名医学专家、教授达10人次以上。1999年后,进一步加大离岗进修工作力度,年选派到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武汉、南昌等大医院进修深造的医务人员达10余人,进修科目涵盖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皮肤、放射、检验、B超等学科。年邀请到县讲课和业务指导的医学专家、教授多达20余人次。2001年,县医院和上海中山医学院联合开办远程教育,列人中山医学院远程教育定点单位,为在岗医务人员学习和提高医技能力提供快速通道。2004年,聘请省专业公司专家来县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为期15天的半封闭式的服务礼仪培训。其间,邀请全国著名护理专家、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章金媛教授来县授课。1997 - 2005年,县人民医院通过培训和自学考试先后有4人考入重点医学院研究生。
  第二节设施技术医疗设施基本建设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政府为改善全县卫生系统落后现状,加大对各级医疗单位基本建设的投入。其中把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列入重点改造之列。
  1986年,县人民医院有门诊和住院部2栋砖木结构简易医疗用房,加上放射科、供应室、制剂室等附属设施,医疗用房总面积10335平方米。1991年,对医院手术室进行改造扩建。1995年,新增1栋2层传染病住院楼。2003年9月,投资110万元兴建l栋6层综合住院楼正式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内部装有电梯设施,各病区装有中心给氧、中心呼吸、中心吸引及太阳能热、开水供应系统,各病房配有电话、彩电、卫生间等设施。2005年,县医院又兴建传染病区,扩建传染病房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至此,县人民医院医疗用房面积增加到20535平方米,比1986年增加98. 69%。
  1987年,县中医医院成立之初仅有原沙河卫生院医疗用房面积2400平方米。1988 - 1989年,新建职工宿舍面积1805平方米。1992年,新建门诊楼1栋,建筑面积464平方米。1997年,增建手术室、外科、妇科及医技楼1栋,建筑面积2238平方米。1998年,新建住院大楼,增加建筑面积1950平方米;2005年,扩建门诊大楼,新增建筑面积950平方米。至此,全院医疗用房建筑总面积11462平方米,比1987年增长3. 78倍。
  1986 - 2005年,县血防站、县卫生监督所、县疾病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也先后新建了住院部或办公大楼等医疗用房,各乡镇卫生院医疗用房均进行新、扩建或改造,极大改善了全县医疗环境。
  医疗病床 1986年,全县各医疗单位共设置病床532张。其中:县人民医院205张,占全县35. 53%;县血防站60张,占全县11. 280-/0;各乡镇卫生院267张,占全县50. 19%。
  1990年,全县设病床542张。其中,县人民医院165张,县中医医院30张,县血防站设病床60张,县妇幼保健所20张,各乡镇卫生院267张。
  2000年,全县病床增至518张,比1986年增长14. 67%。其中,县人民医院165张,县中医医院50张,县血防站40张,县妇幼保健所50张,各乡镇医院213张。2002年、2003年,全县医疗病床分别为513张、536张。
  2005年,全县医疗病床583张,比1986年增长9. 6%。其中县人民医院153张(含赛城分院),县中医医院95张,县血防站20张,县妇幼保健院48张,红十字医院60张,各乡镇卫生院207张。
  医疗器械1986年始,全县各医疗单位的医疗器械及医疗设备,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其中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已成为医疗设备基本完善的县级医院。
  1987年,县人民医院购进SSD-210B超机1台。1993年,添置500mAX光机、脑地形图仪各1台及救护车l辆。1996年,购进多功能麻醉机、SSD-1100B超机各1台。1998年,购进EDU图像显示系统仪1套。2000 - 2002年,进口原装全身GE1600CT机1台,并先后购进心电监护仪、动态心电图、放射仪、浅表探头、呼吸机、200mAX光机、电子胃镜、血凝仪、洗片机、数控电脑治疗仪、心电工作站、电解质分析仪、尿道膀胱镜、射频治疗仪各l台,多功能牙椅2台,添置救护车2辆。2003年,全院各科室配备了电脑,建立了院内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综合住院楼配置中心给氧、中心吸引、中心呼叫系统及太阳能热水、开水供应系统,并安装了电梯。2003 - 2005年,陆续购进电子阴道镜、胫颅多普勒(脑)彩超、腹腔镜、电子胃镜、多功能麻醉机、婴儿恒温箱、康亚血球仪、全自动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添置巡回医疗车1辆。
  县中医医院从1987年成立后,先后添置300mAX光机1台,进口鸟津牌黑白B超机、单导心电图机、奥林巴斯显微镜各1台,配置化验室和手术室设备各1套、口腔科设备2套和纤维胃镜、心电监护仪1台、全身麻醉机、同步呼吸机等设备,进口血球分析仪及半自动生化仪各l台,监护仪4台,微波治疗仪、胎儿心律监护仪、新生儿抢救台各1套,购置高频电刀1套和骨科动力设备、石膏床、电动牵引床等。1995年,购进航天救护车l辆。1998年,引进美国GE9800-B型全身CT机和BIPAP呼吸机各1台。2001年,从日本进口EUB - 525彩超机1台。购进白云山体外震波碎石机、多功能全身麻醉机、半自动血球分析仪,购进依维柯救护车1辆。2003年,引进美产史赛克腹腔镜手术系统设备1套和GE-C臂型X光机1台,购进口腔治疗椅两套、电动中药煎煮包装机l台。2004年,购进万东500mAx光机1台。2005年,引进美产GE单排螺旋CT机1台和日产欧林巴斯电子胃镜及红外线奶透仪、颈颅多普勒各1台。
  全县各乡镇卫生院陆续添购了B超、X光机、心电床、手术床、产床,以及外科手术设备、检验设备,有的卫生院还添置了口腔科、妇科、小儿科和五官科诊断和治疗设备,基本能满足农村医疗和救治需要。
  医疗技术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全县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医疗设备不断改善和提升的同时,更注重人才培养和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发、引进和推广,不仅对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更加巩固扎实,对许多重大疑难杂症也能开展极积有效的治疗。
  1986年后,县人民医院颅脑外科先后成功开展脑血肿清除术、神经干吻合术、颅内肿瘤摘除术等高难度手术。泌尿外科开展肾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睾丸癌的根冶术,以及尿道分裂修补术,在输尿管手术中引进内支架固定引流新技术,大大缩短了手术病人住院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腹部外科开展各种类型的胆道结石术、肝叶切除术,及胃癌、直肠癌的根治术,门脉高压合并消化道急性大出血手术治疗等;2002年,引进腹腔镜微创手术新技术,开展微创手术治疗。骨伤科相继开展骨折切开复位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髓核摘除术、周围神经断裂重建术,以及断肢(指)再植术和植皮术等。内科消化中心引进和开展镜下止血和无痛胃镜新技术,极大减少了病患者痛苦。内科肿瘤化疗中心成功为数十位患者进行化疗,尤其对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鼻咽癌等有较好的疗效。妇产科对常见、多发、疑难妇科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2003年又引进无痛人流和无痛分娩新技术,2005年开展官腔镜治疗新技术,为孕产妇解除了痛苦。五官科、眼科先后开展鼻息肉摘除、扁桃体剥离、乳突根治、鼻中隔矫正、白内障摘除置人人工晶体术、眼内翻矫正术等。口腔科可开展上下颌骨骨折、颌骨肿瘤、腮腺颌下腺及各种颌面外伤手术治疗。
  县中医医院骨伤科在治疗各类骨折、创伤、软组织扭伤及骨病方面颇具特色。其中小夹板加外固定治疗骨折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自1993年后,先后开展腰椎间盘突出小切口髓核摘除术、骨巨细胞瘤病灶清除植骨术、骨纤维异常增值症病灶清除骨水泥修补术。1997年,引进小儿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骨膜切除、股骨头减压、带旋髂深切动脉髂骨辨移植术。1998年,引进有限接触的动力性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干骨折术。1999年,引进RF钢板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及滑脱术。2000年,引进带锁髓内科治疗四肢骨折术。2002年,引进推广人工全髋置换术及脊柱骨折的推弓钉内固定等高难度骨科治疗术。2003年,组建科研攻关小组,开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跟骨骨折外固定器,被省卫生厅选为报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科研课题之一,开创了县级医院搞科研的先河,骨伤科真正成为赣鄂周边地区医学界的一面旗帜,省市卫生厅(局)领导多次到院考察,给予很高的评价。医院妇产科自2000年开始,成功为难产孕妇实行剖腹产术、无痛人流术、无痛分娩术和妇科肿瘤清除术等。医院外科自2000年开始,率先在全县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001年共完成53例,无一例复发症。2003年,开展首例食道癌根治术及2例肾肿瘤切除等大型手术。医院内科自1998年起,先后开展前列腺局部注射疗法及烧伤植皮术等新技术疗法,均取得满意效果。2000年,引进体外震波碎石机,为500例泌尿患者成功碎石,使患者免受开刀手术取石的痛苦。医院口腔科2000年引进考瓷牙及正畸新技术。
  第三节卫生保健爱国卫生1986年,县政府制订《“七五”期间整治环境卫生总体规划》。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卫生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县政府在全县深入开展宣传、贯彻。印发相关宣传材料2000余份,出动宣传车3辆(次)。对服务性的国有、私营、个体企业实施公共卫生许可证管理制度和对从业人员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制度。县水利部门从小型水利经费中拨出专款,帮助洗心桥等乡的改水工作。继1981年连年被评为九江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县城连续3年获江西省一等文明卫生县城光荣称号。1988年,县财政下拨1000元资金,并动员群众自筹资金和材料,在全县开展家庭打手压水井试点工作。是年,全县共完成2万余人口的改水任务。同时,结合卫生突击活动开展除害灭病工作,共投放毒鼠药6500份,取得较好效果。1989年4月,在开展第一个“爱国卫生月”活动中,县自来水厂投资47万元,打深井一口,开采地下水源,使县城日供水量从5000立方米增加到7000立方米。永安乡爱国村自筹资金,建2座塔式自来水塔。县“爱委会”投入部分资金,买压水井材料送给贫困户农民,帮助群众饮上卫生水。全县当年投入改水资金23万元,建成压水井800座,使3560人用上了清洁卫生水。1990年,在全国第二个爱国卫生月活动中,坚持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管理、社会监督的爱国卫生工作方针,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农民打井、建水塔解决饮水问题。全县建水塔5个,打深井78口、手压井13740口。并在涌泉乡农科所修建双瓮漏斗式样板厕所30座,收到较好效果。1991年,县“爱委会”组织召开改厕工作专题会议,部署全县改厕改水工作,并在新塘乡付源村、新洲垦殖场三分场全面推广涌泉乡农科所改厕经验和做法。全县共建双瓮漏斗式厕所370座。1992年,县“爱委会”组织专业人员编印了以改水改厕,环境卫生为内容的《农民健康教育读本>3万册,分发到农民手中。县财政从小型水利经费中挤出专款2.5万元,用于农村改水。新合、黄老门、永安等乡(镇)部分村、组依靠群众出一点、集体筹一点、国家扶一点的办法建造自来水工程7个。江洲、洗心桥等乡提倡新建住房的农户必须与改厕、建沼气池同步进行的做法,在全县得到推广,全县改厕普及率达到45%以上。
  1993年,县政府制订《九江县城镇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在“爱委会”各成员单位配合下,完成改厕任务2816座,并筹资32.5万元在永安乡爱国村再建成一座日供水150立方米自来水塔,解决2000余人口饮用卫生水。白华乡王家堡村、涌泉乡锣鼓岭村、江洲镇团洲村和柳洲村、新合乡小石村共筹集资金58万元,共建简易自来水厂5座,5405人喝上了卫生自来水。次年,县政府制订《九江县城实施“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制暂行规定》,并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布置落实,明确各主管部门工作职责,健康教育、卫生咨询遍布城乡,环卫设施逐渐完善。是年,获江西省县城卫生进步奖。1995年,县政府把整治市容卫生环境工作列入目标管理考核指标,并动员全县争创一等文明卫生县城。是年,全县建成小型自来水厂59处,其中黄老门乡建成日供水240立方米自来水厂,长山乡政府自筹资金19万元,建成一座日供水160立方米水厂,从而解决了乡镇机关及周边群众饮水问题。1996年,全省农村改厕试点工作在江洲镇、沙河乡、永安乡展开,共建成三格无害化卫生厕所430座,并以试点推动全县新建农厕54476座。荣获“江西省农村改厕建设先进县”称号。农村改水工作也有新进展,新合镇尖山村,江洲镇九洲村,沙河街镇杨花村,狮子镇鸡岭村和涌泉乡政府等分别建成简易自来水厂,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38742人。是年,创建卫生县城工作通过省爱卫会检查验收,荣获“江西省卫生县城”称号。
  1997年,县委、县政府把爱国卫生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爱国卫生专题研究会议,动员全县人民争创全国卫生县城,县六家班子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状签字仪式,举办“树立文明新风、争做文明市民”万人签名承诺活动,表彰一批在创建全国卫生县城中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县公路段等10个单位庭院被授予“江西省卫生庭院”称号。农村改水、改厕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增改水受益人口达到3. 12万人,新增改良厕所4万余座。
  1998年,县境遭受特大洪灾,县“爱委会”及时在灾区启动“五大员”(保洁、防疫、消毒、医疗、检疫员)抗灾、救灾应急行动。全面实施环境消毒、搭建临时厕所、饮用水检验和消毒、查病治病等措施,严格控制灾区疫情的发生和流行,受到省、市的表彰。9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等领导视察灾区时,对全县灾区爱国卫生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对“五大员”工作十分赞赏,并在湖北防洪抗灾会议上,重点推介“五大员”的经验。
  1999年,全县广泛开展灾区水毁自来水工程的恢复和改厕工作。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改水项目官员叶交明、全国“爱委会”改水处长刘家义、省“爱委办”主任浦龙等多次到县视察灾情,将九江县列入国际儿童基金会支援江西灾后水毁饮水工程再建项目重点县,捐赠物资100余万元,全部用于灾区水毁自来水工程的修复。至2000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建的10个中、小型水厂项目全面竣工供水。2001 - 2002年,在新合镇涌塘村配套建设40户三格无害化厕所。全县新增改水受益人口1.8万人,新增卫生厕所1800座,改厕1500座。县人武部、县检察院、县一中、县纺织厂4家庭院被授予“江西省卫生庭院”称号,县人民医院等10个单位被评为全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2003年,县政府印发《开展公共卫生周实施方案》,制订健康教育“十五”规划和贯彻落实《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计划。4月24日,全国爱卫会电话电视会议后,县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非典”工作上,县政府下发《公共场所预防和控制“非典”工作要求》350份,并经常进行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做到公共场所防“非典”消毒工作规范化、经常化。县电视台开设“健康之友”栏目,宣传防“非典”常识。县医院开设发热门诊,严查“非典”病毒携带病人,把好预防关。县爱卫会紧急印发宣传单11万份、宣传画2500张、防“非典”警示牌2000张,进行广泛宣传。从而得以全县未发生“非典”疫情。次年,在实施公共卫生周活动中,确定全县首批创建江西省卫生村、镇示范点10个;江洲镇引进安徽个体老板投资500万元,兴建一座日供水500余立方米的自来水厂;县水利局向省、市争取投资11万元,在狮子镇牌楼村修建4个高水位池,解决群众吃水困难。全县新增改厕2100座。
  2005年11月26日地震发生后,全县印发结核病、艾滋病、防治禽流感知识宣传画1万余份,印发“环境卫生整治十二要”和“居民卫生文明歌”等宣传材料2万余份,并在灾区广泛开展以灭鼠和搞好饮水卫生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
  职业卫生1986年,为关爱职业劳动者的健康,县卫生防疫站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工业卫生普查建档工作。至1992年,全县共完成健康普查建档企业35家,其中县级和驻县企业15家,乡镇企业20家。普查职工总人数5284人,查出接触有毒、有害工人2320人,占被查人数的43. 9%,其中粉尘接触者1413人,化学因素205人,物理因素702人。并经健康检查,查出矽肺病患者20人,其中I期17人,II期3人。
  1993年后,县卫生防疫部门强化对作业场所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进行监测,先后建立监测点168个,合格的为84个,合格率占50%。其中粉尘监测点69个,合格的27个;化学因素监测点34个,合格的11个;物理因素监测点65个,合格的46个。同时,卫生部门对接触有毒有害作业的工人每年定期派出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厂矿领导,以采取应对措施,确保职业工人身体健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工矿企业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国有企业、乡镇企业逐步演变成外资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多种形式,从而给职业卫生工作带来新的挑战。2004年底,为应对新情况新形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全县新一轮普查建档工作正在全面启动。
  食品卫生1986年,县卫生防疫部门利用宣传车、宣传栏、墙报、广播、会议、办学习班等形式大力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卫生知识和法制观念。对全县从事食品生产、饮食服务、幼儿教育等行业的工作人员,每年初定期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制度,对患有各种带传染性疾病的人员责令相关部门调离。同时,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对全县各乡镇居(村)民生活饮用水进行监督检测,尤其对县自来水厂进行严格监督检测,做到全年每季度对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开展水质分析,每周一次“四项”指标检验,确保人民生活用水安全。
  1991年,举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卫生管理和检验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班,参加受训人员63人。执法人员监督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249户,其中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出示警告并限期改进的2户,罚款6户(次),罚款金额1020元,没收或销毁不合格食品167千克。抽检上架销售食品435件,合格348件,合格率80%。1992年,在县人民法院的支持下,在全省率先成立食品卫生巡回法庭,推动全县卫生执法顺利开展。
  1995年10月30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正式实施,全县出动宣传车5辆(次),印发“食品卫生法”宣传手册2000余份,精制张贴“食品卫生法”塑料印刷件500余份,并在县城闹市区新城饭店门前开展卫生法律宣传咨询周活动。
  1996年,按照新的“食品卫生法”要求,加大对食品生产、运输、销售等渠道的监督检查力度,先后对95家有违法违规行为的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行政处罚,并责令其改正,共执行罚款10660元;对8种抽检不合格的冷饮食品进行电视媒体曝光;对消费者反映强烈质量差的德安黄涌酱油集中销毁52020瓶。同时,销毁不合格汽水11959瓶,折合人民币28401. 80元,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1997年,查处县幼儿园食堂购进“米猪肉”(寄生虫病)一案,责令县幼儿园将“米猪肉”及其加工的有关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后销毁,不得食用。同时,责成出售“米猪肉”的摊主销毁所有“米猪肉”,民事赔偿县幼儿同经济损失人民币625. 60元,罚款人民币1260元,保护了县幼儿园儿童身体健康。是年,县委、县政府为创建省级和全国文明卫生县城,制订《全县食品行业整顿验收方案》,组建食品卫生督导小组,对食品生产、加工、原料来源以及产品销售,实行严格监督和检测。通过整改和严格监管措施,全县食品行业“脏、乱、差”状况大有好转,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卫生状况大为改观。
  2003年,在防“非典”期间,印发《江西省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学校、幼托机构预防和控制“非典”卫生管理和消毒处理知识》宜传资料400份,张贴警示牌300多个,出动监督员1200人次,指导和培训食品生产经营人员1000余人次,提高全民防非意识,避免“非典”疫情在县内发生。
  2004年,在全县实施“食品放心]二程”,建立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四级检测网络。在全县16个(镇、场、区)建立食品安全投诉点,公布举报电话,开展经常性食品安全宣传咨询活动。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52个宣传栏、公示牌,设立30多个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点。同年5月,县食品监督、农业、工商等部门开展蔬菜质量安全联合执法行动,对县城万客汇农贸市场各类蔬菜进行检测,共检测黄瓜、西红柿、小白菜等21种(次),发现5个批次的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当即对不合格蔬菜全部没收统一销毁。是年,全县共检测食品583件,其中合格467件,合格率80.1%。处罚食品经营不合格户32户,罚款1500元;警告限期整改经营户4户,责令收回已出售不合格食品50千克;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户1户,取缔非法经营户3户,销毁不合格食品6509千克。进一步净化全县食品生产经营环境,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杜绝县内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2005年1-9月,开展对劣质奶粉、黄花菜、夏季饮料、陈化粮的专项整治活动。共检查食品经营户406家,食品生产企业18家,没收并销毁不合格各类食品1720千克。“11·26”地震发生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卫生、食品监管、工商、质检等部门先后组织联合执法检查12天次,重点检查检测港口、新塘、新合等重灾区集镇上市销售的猪肉、干菜、纯净水、各种饮料、奶制品等食品,现场检测食品30个批次,共查缴质量不合格食品480千克,病死猪肉55千克,并集中销毁。取缔无证餐饮摊点23个。同时,派出防疫小分队,出动400人次,对“帐篷厨房”卫生实行卫生监督检测,对灾区58口水井全部进行消毒保洁处理。
  学校卫生1987年,县防疫部门与县教育局联合举办3期全县中小学校保健教师培训班,参训人员93名。并以分片形式,在江洲、港口、新塘、马回岭、城门、沙河、永安等7个片区培训保健教师共67人。至2005年,全县先后共培训保健教师10期、1600人次,从而有效保证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
  2000年,对全县农村17所中学食堂工作人员进行体检抽检,共抽检131人,其中合格的129人,不合格带HBSA9阳性2人。对不合格人员通知学校及时调离。对农村23所中学饮用水取样检测化验,共取样21个,检测化验合格水样仅2个,细菌超标不合格的19个,及时向教育局和学校反馈责令整改。
  2002年,县防疫站会同全县各学校教务处开展学生健康状况个体评估工作,对每所学校在校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营养状况、身高体重发育状况、视力状况、生理发育状况等进行综合性的身体健康全面检查和评价分析,并及时将结果反馈到学校和学生本人。
  2005年,县卫生部门对全县全日制普通中学30所、一贯制中学7所、小学145所,共配备专职巡回保健医生5名。同年,县防疫站对全县学校卫生采取分级管理,县防疫站负责管理县一中、县二中、县三中、县一小及陶渊明私立学校,各乡(镇、场)卫生院分别负责管理所在乡(镇、场)所辖中、小学校卫生工作。
  儿童保健 1986年,在贯彻落实《儿童发展纲要》的前提下,儿童保健工作逐步走上正轨。把加强儿童生长发育的监测,疾病防治作为重点,实行“四、二、一”管理办法,即每年对1岁以下儿童体检4次、1-3岁儿童体验2次、3岁以上儿童体检1次。
  1987年,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全县开始实行儿童计划免疫,普遍对儿童进行卡介苗、麻疹疫苗、百白破混药剂、小儿麻痹糖丸接种。并顺利达到以省为计算单位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第一个85%的考核目标。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和国家卫生专家,对全县计划免疫工作进行综合考评,对全县计划免疫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同年,顺利达到以县为单位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第二个85%的考核目标。1991年,经卫生部审查批准,荣获“全国计划免疫先进县”称号。1994年,全县计划免疫工作再上新台阶,顺利达到以乡为单位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第三个85%的考核目标。
  1993 - 1997年,根据国务院和卫生部工作部署,为实现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目标,全县连续开展四次八轮投服糖丸强化活动。即第一次1993 - 1994年第一轮强化免疫接种率达99. 32%、第二轮99. 47%,第二次1994 - 1995年第三轮强化免疫接种率99. 79%、第四轮99. 83%,第三次1995 - 1996年第五轮强化免疫接种率99. 91%、第六轮99. 95%,第四次1996 -1997年第七、八轮强化免疫接种率均为99. 90%。
  2003年起,每年对全县托幼园所工作人员进行1次健康检查,减少疾病传染源。2004、2005年,按照省、市卫生厅(局)部署先后将乙肝疫苗和乙型脑炎疫苗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全县计划免疫相对应的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近20年无白喉、脊髓灰质炎病例发生,麻疹、百日咳发病率也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最低水平下限。
  2005年,省卫生厅将九江县定为“关爱儿童”项目县,新合镇、新塘乡、涌泉乡定为项目乡,有序开展儿童生长监测工作。每年“六一”前夕对全县学龄前儿童免费进行健康检查,并作出健康评价,选出健美儿童。
  妇女保健 1986年后,县卫生、妇幼保健部门联合县妇联、县总工会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女职工保健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等法规,提高妇女自身保健意识,减少妇女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逐步健全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开展妇女妇科病普查普治,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切实保障广大妇女和婴幼儿身体健康。
  妇科病查治县妇幼保健院(站、所)坚持每年以查治妇女宫颈癌为重点,对单位女职工妇科病和农村妇女妇科病、常见病、多发病开展普查普治工作。
  1986年,全县普查妇女6252人,查出妇科病患者2616人,占普查总人数41. 84%。其中患滴虫性阴道炎924例次,患官颈糜烂2105例次,患II度以上子宫脱垂3例次。1999年,在普查妇女妇科病中,首次查出妇女患淋病、宫颈癌、乳腺癌各2例。2001年,查出患淋病6例、尖锐湿疣4例。1986—2005年,全县共普查妇女131300人,查出妇科病患者53312例次,占普查总人数40. 6%。其中患滴虫性阴道炎20910例次、宫颈糜烂38120例次、淋病66例次、尖锐湿疣15例次、宫颈癌8例次、乳腺癌18例次、II度以上子宫脱垂50例次。并对妇女所患各种妇科病普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妇科病查治情况)=] 孕产妇管理1986年,县妇幼保健部门实行孕产妇和新生儿系统管理。通过开办孕妇学习班,开辟宣传橱窗、墙报、图片展览,开展保健知识咨询,不断提高广大妇女对孕期卫生、孕期保健、安全分娩和确保婴儿健康的认识。加强孕妇产前检查,实行新法接生,推行住院分娩,提倡和指导母乳哺育,普遍实行婴幼儿计划免疫,确保孕产妇和婴幼儿的健康。是年,全县实行孕产妇系统管理1870人,管理率占全县孕产妇26. 5%,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占90. 2%;新生儿系统管理率占全县新生儿59. 85%,新法接生6370人,占全县新生儿89. 4%。1996年,取缔家庭接生,实行住院分娩。1999年,全县新法接生率达100%。2000年,全县孕妇产前检查率达100%,胎儿B超检查率100%。2003年,全县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新生儿系统管理率均达100%。2005年,全县孕产妇系统管理达2177人,占全县孕产妇64%,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新生儿系统管理率100%,新法接生3407人、占100%。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孕产妇管理与新法接生情况)=] 第四节疾病防治血吸虫病防治查螺灭螺20世纪80年代,县内螺情渐有回升,查螺灭螺工作常抓不懈。1986年,全县反复查螺面积1554. 67公顷,发现有螺面积0. 14公顷,主要分布在3个乡(镇、场)的3个行政村(分场),反复灭螺面积1.4公顷。1988年,全县反复查螺面积1651.3公顷,发现有螺面积204. 38公顷,反复灭螺面积204. 30公顷。其中江洲、新洲新发现钉螺面积203. 33公顷。
  1991年,江洲镇在九洲村芦苇场江滩开展围垦灭螺工程,围垦灭螺面积156.7公顷,投工56.6万个,完成土石方113.2万立方米,投入资金46万元,受益人口3000余人。
  1992年,接受世界银行贷款50. 01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02. 41万元,用于全县查螺灭螺和查病治病等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其中用于查螺灭螺经费32. 93万元。是年,全县反复查螺面积250.7公顷,发现有螺面积251. 28公顷,反复灭螺面积29.1公顷。
  1994年,江洲镇在九洲、团洲村江滩开展高围蓄水围灭螺工程,投入资金30万元,投工1万个,完成土石方70万立方米,灭螺面积276.5公顷,受益人口4110人。同年,新洲垦殖场在六、七分场江滩开展高围蓄水围灭螺工程,投入资金60万元,投工0. 88万个,完成土石方60万立方米,灭螺面积83.3公顷,受益人口1226人。是年,全县反复查螺面积118.9公顷,反复灭螺面积406.4公顷。
  1995 - 2005年,全县反复查螺面积累计2898. 35公顷,查出有螺面积481. 33公顷,反复灭螺面积800公顷。
  [=此处为表格(1986 - 2005年全县查、灭螺情况)=] 查病治病1986年始,县内坚持每年对血吸虫病进行普查普治。是年,全县普查28759人,查出新感染血吸虫病人329例,治疗血吸虫病353人(次)。1990年,江洲乡、新洲垦殖场发生中小学生感染急性血吸虫病人59例。1991年,在全县开展晚期血吸虫病调查,共确诊晚期血吸虫病患者194例。1992年,接收世界银行贷款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其中用于健康教育、疾病监测、器械设备、医疗药品等查病、治病经费119. 49万元。是年,查病42644人,查出感染血吸虫病人1041例,其中急性病人3例、晚期病人56例,治疗病人1266人(次)。
  1995年,九江县被定为全国血吸虫抽样调查点,在涌泉锣鼓岭村和白华乡王家堡村开展间凝血检查病和粪检查病,共抽查415人,阳性率达6%。全县共普查6205人,查出感染血吸虫病人497例,其中急性病人75例、晚期病人4例,治疗病人698人(次)。
  2002年,全县普查10966人,查出感染血吸虫病人243例,其中现症晚期血吸虫病人92例。2003年,全县新发确诊晚期血吸虫病人5例,急性血吸虫病人6例。2005年,县内实施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将中央补助37. 61万元全部用于人群查病、人群治疗、药物灭螺、培训人员、设备购置、流行病学及抽样调查、健康教育等工作。
  1986~2005年,全县血吸虫病累计普查302262人次,查出血吸虫病人7479例次,其中急性病人223例次、晚期病人587例次,治疗血吸虫病7719人次,扩大化疗21306人次。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查、治血吸虫病情况)=] 地方病防治丝虫病防治经全县广大医务人员多年的努力工作,1987年,全县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999年,省卫生厅派出专家组对县域丝虫病防治工作进行考核,确认九江县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2004年,为迎接卫生部的达标评审工作,县防疫部门组织人员编写《九江县丝虫病防治工作资料汇编》、《九江县丝虫病防治历程回顾》等展板资料,以及丝虫病防治工作多媒体汇报材料,并开展全县慢性丝虫病患者调查及关怀照料等工作。同年11月,卫生部评审工作组亲临县境,通过听介绍、参观成果展、查疫区、访康复病人等活动,对全县丝虫病防治工作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顺利通过达标验收。
  地甲病防治 1985年,经市考核验收,县内达到基本控制地甲病标准。但县防疫部门控制地甲病工作仍常抓不懈,经常会同工商、供销等部门查禁私盐,保证合法食用真正的碘盐,并开展碘缺乏病的调查和监测。1986年,全县调查26776人,查出患地甲病人125例,患病率0. 47%;生肿人数671例,肿大率2. 51%。1988年,碘盐监测197人,合格34份,合格率17.3%。1989 - 1993年,连续开展对城乡居民、7 -14岁中小学生碘缺乏病调查和碘盐、尿碘、水碘监测。共调查居民1058人,查出碘缺乏病人15例,概率1. 42%;生肿21例,肿大率1. 98%。调查中小学生8236人,查出碘缺乏病人57例,概率0. 69%,其中1990、1991、1993年未发现新病例;查出陈旧生肿病人714例,肿大率8. 67%。碘盐检测3615人,合格2577份,合格率71. 29%。尿碘监测346份,几何均值144. 03uq/L。水碘监测60份,均值0. 72pph。
  1993年,经上级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全县达到控制碘缺乏病的标准。2000年,顺利通过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考核评估。
  传染病防治1986 - 2005年,县内发生和流行的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麻疹、流行性感冒、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脊髓灰质炎、肺结核、霍乱、性病等。全县各级政府和各级医疗防疫单位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广泛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逐步建立与完善各级卫生防疫网络和疫情报告制度,有计划地开展人群预防接种,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其中,流行性感冒仅1986年发生19例,后无病例发生;脊髓灰质炎仅1990年发生2例,其余年份均未发生病例;疟疾在1993年后未有病例发生,1996年经检查验收达到基本消灭标准;出血热、狂犬病分别在2001、2002年后均未发生病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脑炎、百日咳等均控制在1/10万以下。
  结核病防治是县内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1987年10月,全县开展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共调查4907人,其中肺结核患病率为0. 81%,涂阳患病率为0. 43%。1990年4月,开始启动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 DOST),重点对结核病进行防控治疗。1997年10月至2005年,先后实施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地区结核病控制项目、江西省结核病控制项目和日本无偿援助结核病控制项目等。至2005年,全县治疗管理结核病人为初治涂阳病人1336例次、复治涂阳病人276例次、涂阴病人1988例次,初治涂阳病治愈1059例次、复治涂阳治愈161例次、涂阴治愈1944例次,治愈率分别为79. 27%、58. 33%、97. 79%。累计治疗活动性肺结核病人3600余例次,为全县结核病控制工作做出贡献,受到卫生部和省结核病专家的好评。
  霍乱病例历史上在县内多次发生。1986年后,加大对霍乱防治工作力度,成立霍乱防治机动队,县直医疗单位和各乡镇卫生院均开设肠道门诊,密切关注疾病的发生。1998年8月11日晚8时20分,接到永安乡爱国村一妇女出现频繁泻吐的报告,县防疫站立即派出防治机动队赶赴现场,采取应急措施,经检测为小川型霍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组派疫情处理小组进驻疫点,至8月13日,将先后发生的6例病人安全转移到县医院传染科隔离治疗,并对车辆、人员进行严格消毒,对疫点进行封锁,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做好饮水、厕所及外环境消毒,疫区所有居民采取预防性服药,使疫情得到及时控制,无第二代病例发生。2003年5月2日17时30分,县医院报告疑似霍乱病人1例。县防疫站立即派人调查,发现患者为女性,沙河乡蛟滩村14组人,临床症状为无痛性水样腹泻日数十次,呈重度脱水症状,经抢救脱险。至5月3日,又发生3例类似病人,经大便培养确诊为“0139”霍乱。在疫点调查发现4月29、30日两天有300多人参加该村相邻的两家红、白宴席,就餐人员涉及县内5个乡镇场及庐山区、浔阳区、庐山管理局、黄梅县等地,疫情严重、涉及面广。县政府立即向市政府报告,并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疫病防治工作组,并组织30多名专业人员进驻疫点进行疫情控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有关规定,对蛟滩村进行全面封锁,对县内就餐人员及密切接触者做到及时追踪和联系,对县外就餐人员及时向当地政府通报情况请求监测,做到不漏一人。共进行人群带菌检测449人,扩大检测人群165人,查出带霍乱弧菌人员33例,外环境水样检测118件,病人家洗衣及蛟滩湖入口处水源均呈阳性。针对以上情况,采取疫点全封锁,人员只进不出,对所有就餐人员及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共集中隔离355人,对查出带菌的36人统一隔离治疗。对蛟滩村所有村民及就餐人员和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服药,服药人数达829人。对居民饮水和带阳性病人的乡、镇的外环境、厕所进行彻底消毒。全县饮水消毒共13907户,厕所消毒3409个。印发卫生防疫宣传单25000份,对污染水域设立警示牌实行封禁。全县停止冷饮经营,取消大型聚餐,对已发生阳性病人的乡镇暂时关停饮食和副食店。疫情发生后得到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市政府拨出专款80万元,市卫生局、市防疫站领导和专家亲临疫点指导工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第二代病人和人员死亡,保障了社会稳定。
  [=此处为表格(1986-2004年全县传染病发病情况统计)=] “非典”监防2003年初,全球突发由沙氏病毒( SARS)感染致病的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国内首先在广东省深圳市发现,相继在上海、北京、湖北等省市均有病例发生。4月16日,县委、县政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全县预防“非典”工作。组建县预防“非典”指挥部,县直各单位及各乡(镇、场)均设立指挥分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的地盘谁监控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全县防“非典”工作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住户,全县上下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非典”防控网络。全县95%以上医务人员投入到抗击“非典”工作。
  按照“非典”传染规律,县防“非典”指挥部制订宣传动员、把关、消杀、监控等措施,大力宣传防“非典”常识,印发宣传资料、宣传画2万余份,号召全党动手全民参与防非工作;把好车站、码头渡口、路口、村口关,在全县交通要道设岗、设卡180余个,派出干部、民兵1000余人,日夜轮流值班,对进入县、乡、村流动人员进行巡查和口腔消毒,对从广东等疫区打工返乡人员,全部送隔离所观察15天,全县共隔离230人次;县防疫部门派出医务人员150人次每天对汽车、火车站台、轮渡、公共场所喷洒消毒药水,消杀病原体;在县医院、中医院临时开设发热门诊部,对发热病人进行医学观察、监控,在防“非典”期间共收治发热病人300余人次,未发现非典病例;限制大型集会、外出旅游、红白喜事摆酒宴请等活动;加强对餐饮业、食品加工业、菜市场等场所的监督检查,出动监督员1200人次,指导和培训食品生产经营人员1000余人次,提高防“非典”意识。因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工作到位,实现了力拒“非典”不侵入,确保“非典”不蔓延的胜利。
  第五节医药管理医政管理医疗执业管理1986年后,对县级各医防单位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由县卫生局下达目标管理责任书并签订合同书,内容主要包括医疗质量、工作数量指标、经济任务指标、防保工作任务与质量指标等。同时,制订考核验收及奖惩办法,打破“大锅饭”管理体制,调动各医防单位和医疗人员工作积极性。对农村卫生院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劳分配、民主管理”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鼓励多种形式办医,开门办医,增设网点,方便群众。
  至1988年10月,县卫生局根据省政府颁发的《江西省城乡个体开业行医暂行管理办法》,先后批准49名个体开业行医人员,核发“个体开业行医证书”,其中西医10名、中医(包括中医伤科)31名、牙科及镶牙5名、皮肤科3名。1990年,对全县个体开业医生全面进行清理整顿,对原开业和新申请开业行医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经考试考核后重新批准27名个体开业行医人员,并核发“江西省个体行医执业许可证”,原发放的“个体开业行医证书”同时作废。1991年,启动乡村医生“红色证书”教育培训工作,全县首批取得中专学历水平的乡村医生65名。
  1995年,县政府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批转县卫生局《关于开展医疗机构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对全县各医疗机构进行清理整顿,重新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259家,取缔无证行医58家,吊销“执业许可证”4家,清退私自带徒8名,没收非法诊疗药品器械120台(件),价值8万元。
  1996年,县政府根据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分级管理的通知》,成立九江县医院分级管理评审领导小组,开启全县等级医院创建和评审工作。1997年,经省、市两级的评审验收,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分别被卫生部授予“二级甲等医院”、“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港口、新塘、江洲、马回岭4所中心医生院分别被卫生部授予“一级甲等医院”。
  1999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颁布实施,国家实行医师考试和注册制度。全县首次参加考试医师96名,注册执业(助理)医师330名。
  2000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重新规划布局农村卫生机构,村卫生所原则上按一村一所,全县共设一体化卫生所131个,各村卫生所按照“三制”(聘任制、工资制、保险制)、“四有”(看病有登记、开药有处方、转诊有记录、收费有发票)、“五统一”(统一机构建制、统一行政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品管理、统一财务管理)进行规范管理。是年,全县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及乡村医生系统化、正规化教育,通过国家及省市考评验收,荣获“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全县有261名乡村医生取得“红色证书工程”证书,获得中专学历水平。
  医疗质量管理 1989年,县政府根据省政府《江西省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实施细则》的精神,成立九江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正式有组织地开展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当年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6起,并依法作出调处。
  1992年,全县各医疗单位加强工作制度建设,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社会监督制度、医德教育考核制度、医疗感染管理制度等,规范医疗病历文书书写与管理,把医疗质量管理放在工作首位,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诊断治愈率。 2000年,全县各医院开展“信得过医院”创建活动。通过创建,县人民医院等5家医院被市卫生局授予“信得过医院”称号。
  2002年,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分别开通“120”、“920”急救中心,建立绿色生命通道,配备救护车及各种急救设备30余台件,对急性呼衰、心衰、各种中毒、休克及交通事故创伤等危重病人实施院前急救。至2004年,共出动救护车辆2000余台次,接诊危重病人500余人次,及时有效地挽救了患者宝贵生命。
  2004 - 2005年,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在全县开展“群众满意医院”及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创建活动,重点是打击非法行医,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保障医疗安全。通过活动创建,非法行医得到有效遏制,取缔了县人民医院违法承包的“性病肝病诊疗中心”;医疗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连续两年未发生二级以上医疗事故;医疗科研成果显著,县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李俊“跟骨骨折双针外固定器研制”、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叶青“中药大黄、三七粉、蒲公英汤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被省卫生厅科研课题项目录用,并获应用和推广。2005年,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分别获市级“群众满意医院”称号。
  医德教育 1986年后,全县各医疗单位建立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制订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行为准则及职业规范,用制度规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健全人事、财务、采购等事项的民主监督制度,规范处方管理制度,落实医生用药动态监测制度,建立预警、不当处方点评和医德医风奖惩制度,逐步形成“不想拿”的自律机制,完善“不敢拿”的惩治机制,筑牢“不能拿”的防范机制,把医德医风同个人晋职、晋级、奖励结合起来。同时,开展病员问卷调查,设立医德医风举报电话,畅通信访渠道等,建立监督机制,使医德医风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2001年,在各医院门诊大厅设有告示牌、电子显示屏、向群众公开医疗信息、收费标准、药品价格、诊疗程序等,使广大患者清清楚楚看病,明明白白就医。同时,根据卫生部的卫生行业“八不准”和医务人员“八项服务承诺”精神,各医疗单位分别订立“十要”、“十不准”守则上墙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从制度上管好源头。
  2002年,县政府制订“济困惠民医药费用减免实施办法”,各医疗单位对减免内容和减免办法在门诊电子屏及住院部宣传栏内进行公示,切实有效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实际问题。
  2003年,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等医疗部门加强医疗服务收费管理,全部实行微机网络管理,严格按上级规定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减少了人为差错和漏洞,医疗发票管理更加规范,并实施住院病人一日费用清单,患者能够明明白白消费,增强医疗服务收费透明度。
  2005年5月,县政府下发《关于在全县医疗机构开展济困惠民的通知》,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共设立16张济困病床,全县所有医疗机构对孤寡老人、特困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实行“三免”(免收普通治疗挂号费、肌肉注射费、小换药费)、“十减收”(彩超、CT、电子胃肠镜检查减收20%,手术费、化验费、心电图、胸片减收30%,三级护理费、床位费减收50%)优惠措施。是年,进一步治理整顿医药市场,加强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管理和监督,抑制药品价格不合理上涨,严肃查处药品和医疗器械购销中给予和收受回扣等商业贿赂行为,切实解决医疗服务中“开单提成”和收受“红包”等问题。当年拒收红包100余人次,金额达4万余元。
  药政管理1986年,全县卫生系统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为重点,广泛进行宣传动员,印发药品管理法单行本500余份,举办药政、药检、药剂人员培训班3期,学习人员200余人,召开宣传会、宣讲会、假劣药品展览4次,受教育群众达1.2万余人次。
  1987年,根据国务院《麻醉药品管理办法》、《精神药品管理办法》,全县11个麻醉药品使用单位实行“五专”(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账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严格管理制度,所有精神药品使用单位做到“四专”(专人负责、专用药柜、专用账册、专用处方)管理,确保万无一失。
  1998年,对全县160名乡村、个体医生进行有关法规知识培训。并对全县农村卫生所(室)和个体诊所的小药柜进行认真清理整顿,共核发小药柜“药品准用证”131份。是年,全县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在认真做好300余万元救灾防病药品的接受、保管、分发工作的同时,加强救灾防病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共查出不合格药品3种,有效地杜绝了不合格药品流人灾区。
  2001年3月14 - 16日,举办全县中药人员培训班,重点学习中药调剂、贮存、保管、养护、常用中药的鉴别等知识。同时,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开展以“管理规范、服务热情、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群众满意”为宗旨,积极创建“放心药房”、“合格药房”活动。县乡两级共投入资金12万元,改善仓储环境和药房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规范购药渠道,完善药品入库验收制度,逐步提高药品规范化管理水平。
  2002 - 2005年,加强对药品市场监管力度,实行不定期的突击抽检药品。2002年,抽检药品52批次,经送市药检所检测,其中8批次不合格,合格率84. 62%。查处游医药贩和非法经营案230起,没收药品价值5.5万元,销毁假劣药品价值7.4万元。2003年,全县抽检药品63批次,其中7批次不合格,合格率88. 8g%。5月,全县出动执法人员456人次,检查药品销售经营和使用单位200余家次,受理举报案件18起,查处各类违规案件158起,其中当场处罚102起,立案查处56起,结案55起,没收假劣药品、医疗器械117品规,标值15.7万元。2004年,共出动执法人员558人次,检查药品经营销售、使用单位600余家。抽检药品78批次,其中9批次不合格,合格率88. 46%;受理举报案23起,查处各类案件200余起,没收假劣药品和医疗器械104品规,标值13.5万元。2005年,全县出动执法人员635人次,检查药品销售经营单位和县、乡、村医疗用药机构300余家次。抽检药品73批次,其中6批次不合格,合格率91. 78%;受理举报案件35起,查处案件248起,没收假劣药品、医疗器械132个品规,标值8.9万元。重点对“21金维他”、“三九皮炎平”和“贺普丁”等省内具有较大销售市场的假药进行多次查处、打击,有效整顿和规范了药品市场秩序。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机构

九江县卫生局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