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防汛抗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32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防汛抗旱
分类号: S274
页数: 4
摘要: 防汛县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季梅雨明显,夏秋晴热干燥。每年人春以后,西太平洋热带高压增强与蒙古冷高压形成华南静止锋,雨季开始,四月份以后,冷暖气团力敌,频繁交汇于长江中下游,雨量集中,江河水位陡涨,故春夏之交多出现洪涝灾害;7月中旬后,长江中下游为副高压控制,雨带北移,开始酷热少雨,此时气温上升,正是农作物需水关键时刻,几十天不下雨便造成严重干旱,一般是先洪后旱。有的年景水旱灾害同时发生,江湖水位持续居高不下,而旱情又严重出现,不得不一面抗洪,一面抗旱。县政府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每年4月1日至9月30日为汛期。每年汛期到来之前,县乡建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组织好防汛抢险队伍,筹集防汛抗旱物资,建立健全气象水文信息、洪涝灾害信息、旱情信息、预防预警准备等预警机制,充分做好思想、组织、工程、预案、物资、通讯联络等防汛抗旱各项准备工作,以战胜可能发生的大洪水或大旱。
关键词: 抗旱 农田灌溉

内容

防汛县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季梅雨明显,夏秋晴热干燥。每年人春以后,西太平洋热带高压增强与蒙古冷高压形成华南静止锋,雨季开始,四月份以后,冷暖气团力敌,频繁交汇于长江中下游,雨量集中,江河水位陡涨,故春夏之交多出现洪涝灾害;7月中旬后,长江中下游为副高压控制,雨带北移,开始酷热少雨,此时气温上升,正是农作物需水关键时刻,几十天不下雨便造成严重干旱,一般是先洪后旱。有的年景水旱灾害同时发生,江湖水位持续居高不下,而旱情又严重出现,不得不一面抗洪,一面抗旱。县政府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每年4月1日至9月30日为汛期。每年汛期到来之前,县乡建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组织好防汛抢险队伍,筹集防汛抗旱物资,建立健全气象水文信息、洪涝灾害信息、旱情信息、预防预警准备等预警机制,充分做好思想、组织、工程、预案、物资、通讯联络等防汛抗旱各项准备工作,以战胜可能发生的大洪水或大旱。
  县境地处长江中游南岸,临近长江、鄱阳湖,赤湖、赛城湖坐落其中。全县低于洪水位靠圩堤保护的耕地面积10779. 33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58.8%,圩堤内保护着10个乡(镇场)、74个行政村、45405户、175656人。江湖高水位外洪造成的巨大威胁、水位高时的暴雨造成圩堤内涝、山区河流短时的大暴雨造成山洪暴发,使全县洪涝灾害不断发生,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86 -2005年,全县平均每年受水灾面积达2906. 67公顷,其中成灾2200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12%。长江九江段超20米的高洪水位出现12次,其中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的有9年,累计受灾和成灾面积75849.1公顷和62790. 51公顷,绝收面积23664.7公顷,受灾人口122. 94万人次。1995年、1998年、1999年连续出现22.2- 23. 03米的特高水位,为近百年之罕见。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主要河段汛期出现最高水位时间)=] 1995年,境内降雨集中强度大,汛期水位高、来势猛。从4月至7月20日,总降雨量达987毫米,占历史年均降雨量70%。6月7日和23日,赛城湖和长江九江站水位突破警戒线后,平均每天以0. 11米和0.15米涨幅急剧上涨,7月8日,长江九江站水位最高达22. 20米,超过1983年历史最高水位0.08米。
  县委、县政府在进入汛期及时召开会议,进一步健全各级防汛组织机构,全面建立以行政首长负责制的防汛岗位责任制,实行县级领导包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堤坝水库的“三包”责任制,并层层签订责任状。当长江和内湖水位突破警戒线后,把洪水当做命令,全县5000多名县、乡、村干部和8万多名抗洪大军,分赴200多千米堤段投入抗洪抢险。7月1日,新洲堤因九洲夹套溃决水位壅高70多厘米,堤外水位达22. 40米,全场集中干部职工处理大小泡泉147个,开挖导渗沟9120米,处理滑坡6处,确保了大堤安然无恙。7月2日,永安堤白华乡管辖的浴港段,在距堤脚200米处突然出现2个直径1.5厘米的浑水大泡泉,白华乡68名抢险队员火速赶到,奋战9个小时,投入沙石200余立方米,及时排除险情。7月5日,省棉科所堤溃决,赛城湖洪水直逼永安南堤,南堤6000多米堤段由二道防线转为一道防线,永安乡立即组织8000多名劳力进行突击,将堤顶高由21.5米加高到22.7米,避免了洪水漫顶的危险。7月8日,赛城湖堤发生严重滑坡,省军区、省武警指挥学校、黄老门机场、县人武部派出1000多名官兵和493名民兵应急分队,连续奋战60多个小时,使险情稳住。县直机关和厂矿企业抽调2000多名干部职工,由主要领导带队,自备编织袋、工具和干粮支援抢险。市、县防汛指挥部迅速组织3500余立方米砂石给予支援。江洲堤在高水位期间,发生大小泡泉300余个,其中直径在10厘米以上就有35个,有28千米堤脚出现严重渗漏,坚守在江洲大堤的抗洪大军对35个大泡泉采取应急办法,筑起了压浸台,对渗漏堤段全面开挖导渗沟,导渗面积达6000平方米,加挑坝衬20余个,有效控制险情的发展。新合镇自力更生,群策群力,筹集编织袋1万余条、险桩1600根、浪柴35吨、砂石2200立方米,及时抢救多处险段,终于保全1座千亩圩堤和1座百亩以上圩堤的安全。港口街镇为确保洗心堤第一道防线的五一堤,举全镇之力,集中310多名乡村干部和5000多名群众日夜奋战,先后处理滑坡24处、长1520米,开沟导渗14686米,挑筑子坝5800米,动用土石2万余立方米,终于保住了五一堤。全县共投入草袋20.3万条、编织袋38.1万条、块石1. 95万立方米、砂卵石1.89万立方米、险桩370立方米、浪桩15.9万根、浪柴2325吨、圆丝4.5吨,动用车船725辆(艘),抗洪抢险物资和费用达1242.4万元。确保了新洲、江洲、永安、赤心、洗心5座万亩圩堤无一溃决,赛城湖、五一、刘仓、建设、卫东、丰湖、乌鱼皂7座千亩圩堤和许湖、新沟围、谢家畈、小女湖、赤湖下围、肖家嘴6座百亩圩堤,大大超过了现有抗洪能力,取得了奇迹般的胜利。
  1998年,长江发生继1954年以来历史上罕见全流域特大洪水。境内汛期雨量集中,洪水迅猛,洪峰叠加。6月12 - 27日和7月17 - 31日,两次集中强降雨873.2毫米,是平常年降雨总量的61%。6月24日,长江九江站水位超警戒水位后,平均日涨幅0. 32米,7月14日水位22.2米,平1995年的历史最高水位,8月1日达23. 03米,超警戒水位3. 53米,超1954年历史最高水位0. 83米。汛期长江上游集中降雨频繁,连续发生8次洪峰,导致长江水位不断攀升并居高不下,超警戒水位时间长达94天,22米以上高水位持续时间长达72天。圩堤工程险段普遍增多,险情严重,险象环生,抗洪斗争形势特别严峻。
  县委、县政府做到防汛方案早制订、物资早准备、队伍早组织、措施早制定、通信联络早畅通、积极准备防大汛。6月18日,长江九江站水位还处在警戒线以下,县六家班子全体领导成员及县属局室主要领导一起到县水利局会议室,听取水利局工程技术人员讲授防汛抢险知识并进行了座谈,进一步提高了全县领导干部防汛抢险意识,为领导干部在防汛第一线指导干群防大洪、抢大险打好理论基础。7月26日,江西省防汛总指挥部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中央、省、市党政领导和各级防汛总指挥部纷纷发来通告、通知、公告、命令,敦促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九江市防汛总指挥长和九江县防汛指挥长签订了责任状,确保长江赤心堤、永安堤、江新洲堤安全度汛,确保马头水库不垮坝,确保京九铁路、昌九高速公路安全畅通,确保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县六套班子全体领导成员带领水利技术干部组成16个防汛抢险工作组,吃住在各自包干的千亩以上圩堤和重点小(一)型病险水库上,组织领导防汛。同时,组织抢险队伍,层层签订责任状。县直机关抽派80名科级干部,自带队伍到重点圩堤守段包干。县内组织企事业单位与九江市1 1 1个单位近万名干部职工奔赴赛城湖大堤突击抢险,一日之内将6千米大堤普筑一道子坝。7月28日,南京军区83011部队七团官兵奉命奔赴永安,立即投入赛城湖圩堤抢险,将子坝加高加固。7月30日,赛城湖堤漫顶滑坡溃决,永安南堤危在旦夕,县防汛指挥部迅速调集县级机关干部、驻县部队、武警官兵、乡镇干部群众近万人,与83011部队一道奋力抢险,将永安南堤防线分为5个团、25个连、75个排,按“1米有1人,1人保1米”要求严防死守,经7天7夜奋战,抢筑一条长13.2千米、宽1.5米、高1 -1.5米的子堤,使永安南堤脱离险境。8月3日,洗心堤闸板断裂,洪水涌入堤内,在十分危急时刻,县、乡组织千余名干部群众奋力抢救4天4夜,终于堵住闸口,保住洗心堤安全。
  面对汹涌的洪水,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人力、物力、财力,率领全县抗洪大军竭尽全力与洪水拼搏。在抗洪抢险中,先后采用作围埝反滤、压渗台,并用导水方法,处理管涌287处,渗漏2137处、面积27. 77万平方米。其中,险情严重的堤段有赤心堤(九江县辖段)涌水冒砂4处、涌水孔径均为80厘米、水柱高度15 - 30厘米不等,桩号10 +100 -10 +350段大泉眼5个,直径5厘米左右;永安堤浴港险段涌泉冒砂1处、涌水孔径2厘米、水柱高度为25厘米,大泉眼20个、直径0.5—2厘米;建设堤涌水冒沙2处及大泉眼6个;赛城湖涌水冒砂4处及大泉眼14个;新洲堤6处险段出现大泉眼19个、直径1.5 -3.5厘米,多处涌水冒沙、直径2 -4厘米、冒水柱高8—20厘米。采用碎石滤水衬、砂土衬、开导渗沟、抛石固脚。做外帮处理滑坡脱坡161处、长5785米,其中严重的有永安南堤滑坡4处、长度10 - 40米;赤心堤滑坡2处、裂缝2-3厘米、水平滑坡4.5米;新洲堤原种场段滑坡长14米、裂缝6公分;赛城湖堤段滑坡3处、100 - 450米、水平滑距50米、垂直滑距3米、裂缝宽0.5 -3厘米;小城门湖堤与王家湖出现滑坡3处,滑坡长分别为30米、60米、150米;铜湖、前湖、张家湖圩堤二坡台滑坡长20 - 40米不等。采取抛石固脚抢治。江岸严重崩塌的堤段有永安堤高家湾、高六房、江边电站江岸窝崩3处,长度分别为70米、90米、65米;江洲堤洲头尖、洲头北岸、园林洲、新沟口、宗光海屋前、官场水箭下腮、水委会东、电缆哨窝崩共9处,分别长度为200米、300米、1800米、150米、150米、50米、200米、200米、100米,共3150米长,其中条崩1000米;新洲堤黄湖口、场总部及东侧、六分场出现窝崩3处,分别长250米、50米、120米,以及黄湖口条崩1处长800米。全县共投入草袋90.8万条、编织袋198.1万条、砂卵石5.4万立方米、预备土22.8万立方米、块石3.31万立方米、木材452立方米、毛竹4. 27万根、铁丝10吨、油料226吨、浪椿15. 51万根、车辆187辆、船只159吨/60条,防汛资金3185. 61万元。确保了全县长江永安堤、赤心堤及内湖洗心堤3座万亩圩堤和建设堤、蛟滩湖堤2座千亩以上圩堤防大汛安全。
  1999年,境内普降大到暴雨,从6月23 - 30日,降雨量高达403毫米,长江、内湖水位急剧上涨。6月30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第一号命令,防汛进入实战状态。7月1日,各乡(镇场)、县属机关单位所有防汛责任领导、巡逻队、抢险队、突击队到岗到位,所有沿江滨湖圩堤搭好防汛值班棚,拉好电灯,24小时巡逻,所有防汛物资按标准备齐备足,险工险段及一些重点堤段的抢险物资立即到场。7月11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鉴于长江、内湖水位日益上涨,命令赛城湖堤新筑子堤,赛城湖水产场组织千余劳力修筑子堤,将低于22米高程的堤段全部加高到22米。县人武部民兵应急分队110人、马回岭和狮子镇各组织劳力200余人,分别由领导带队赶赴赛城湖支援,全县筹集防汛编织袋15. 09万条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调用。7月13日,长江和赛城湖水位均超过21米,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副总理温家宝及省委书记舒惠国、省长舒圣佑等亲临长江永安大堤,指导防汛工作。7月15日,为确保长江、万亩以上圩堤和内湖重点圩堤安全度汛,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第二号命令,全县总动员,克服侥幸麻痹思想,以铁的纪律,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做好迎战特大洪水的准备;采取非常措施,加大查险、排险力度;及时补充各种防汛物料,落实好防汛预案;全县所属各单位和驻县单位继续暂停双休日,实行24小时防汛值班,随时听候调派。7月21日,长江九江站水位达22. 43米,为长江有记录以来历史第二高水位。江洲同兴村八组、六号村七组防守段距堤脚300米处、4米深的水塘出现1个直径40厘米、带浑水、有黄沫的泡泉,随即发展成6个特大群体泡泉,县、镇领导及时赶赴现场,组织群众和工程技术人员紧急抢治,实施水下压盖碴石方案,有效控制了险情发展。7月27日晨5时40分,永安堤滨江八组堤脚池塘中出现直径20厘米泡泉,经在场的市、县、乡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观察分析,决定迅速按管涌处理,先压50厘米厚碎石和40厘米厚瓜子片,并组织近200人打月围、600人上预备土和碎石,紧急处理险情,为抢险赢得了主动。上午9时和下午3时,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赶赴现场,指导抢险。7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防汛抗旱简报》上作出了重要批示:“长江大堤安全关系全局,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全县各地进一步补充防汛物资,加大查险督察力度,重兵把守重大险工险段,及时科学处理险情。7月31日,赛城湖水位最高达21. 93米,为历史第二高水位。8月1日,赛城湖闸在关闭一个多月后开闸放水,全县防汛转入严防和警惕退水时期发生崩岸、脱坡等险情,确保安全度汛。
  抗旱县境南部丘陵、西北低山地区,农业用水主要依靠天然降水,并以修建水库和山塘、堰坝等蓄水工程解决降水偏少缺水年份的农业用水,开闸放水、自流灌溉。偏枯年份采用水车、水泵提水抗旱保丰收。特枯年份河港水库干枯,无水源时,北部滨湖平源,引长江水倒灌,南部、西部丘陵山区,进行人工降雨,缓解旱情。1986 - 2005年,全县平均每年受旱灾面积达5186. 67公顷,成灾面积340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18. 5%,其中受旱较严重的有9年,累计受灾和成灾面积83245. 34公顷和5805. 01公顷,绝收面积14623. 01公顷。尤其是1988年、2000年最为严重。
  1988年6月中旬后,全县未下一场透雨,7月份仅下4次小雨,总降雨量66毫米,8月l - 20日滴雨未下,并一直处于晴热高温天气,40.5度高温天气持续10余天,是历史上少见的旱灾年份。全县12座小(一)型水库有10座接近死水位,56座小(二)型水库均已放干,4052口水塘有3464口干涸发裂,20条大小河流和344条水堰基本断流。全县76个行政村、320个自然村、7832户、41461人及3201头耕牛饮水发生困难,旱情十分严重。全县共投入抗旱的柴油机1851台、19175马力,电动机412台、9660千瓦,各种人力水车4920部,参加抗旱劳力6. 989万人次,消耗柴油546.8吨。县财政下拨1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06.3万元抗旱保苗。全县受旱面积13353. 33公顷,成灾9800公顷,绝收294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000万元。
  2000年,出现继1988年后又一次特大旱灾。上半年降雨量比正常年份少2-5成,致使各类水利工程蓄水总量比正常年分减少500-/0。6月24日至8月19日未雨,全县各类水利工程蓄水总量仅500立方米,马头水库最高水位仅蓄9.4米,4座小(一)型水库处于死水位,24座小(二)型水库和塘、堰干涸,小阳河、涌泉河、蚂蚁河、三桥河等小河断流,长江、赛城湖、赤湖水位偏低,使周边乡镇抽水机站难以提水,抗旱缺少水源不能发挥抗旱效益。市防指批准,7月14日,开启赛城湖闸、赤湖闸引长江水人湖抗旱,江洲、新洲也分别开4个闸门,从长江引水抗旱,共引长江水量达4000万立方米。7月25 - 29日和8月11 - 12日,通过市气象局与县人武部协作,抓住有利云层,组织人员进行人工增雨,共发射人工增雨炮弹260发,使新塘、新合、狮子、沙河等乡镇局部地区普遍降雨10 - 20毫米,缓解了旱情。全县投入抗旱劳力9. 14万人,投入抗旱资金400余万元,启动固定泵站237处,流动抗旱机具2320台套,人力手车670部,浇灌面积8189. 27公顷、24567. 87公顷次,有效减轻灾害损失。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16613. 34公顷,成灾面积14060公顷,绝收面积4220公顷。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