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284
颗粒名称: 第八章 畜牧业
分类号: F316.3
页数: 6
摘要: 畜类全县家畜饲养主要有猪、牛、羊、兔,次为犬、猫等。 养猪猪为畜之首,是全县饲养量最多的大宗家畜,成为农民一项传统的家庭副业。一般以家庭饲养为主,品种为城门黑猪和杂交猪等,饲养方式有圈养和放养。1986年,全县出栏肉猪64292头,生猪年末存栏11. 02万头,农业人均0. 45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由往昔户养逐渐转变为专业户规模养殖。1997年,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民增收畜牧业要挑重担”的要求,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开展“百、千、万”(百户专业大户、千名养猪能手,年出栏肉猪20万头)养猪活动,县政府制订新的奖励规定,对养猪大户或规模养猪场实施“三优先”(优先征地、优先贷款、优先配套服务)政策,调动农民养猪积极性,老畜牧场上规模,新畜牧场和养殖大户应运而生。全县初具规模养猪场发展到220余家,养猪能手达800余名。马回岭、黄老门、沙河等产粮区,把多余粮食直接转化为精饲料喂猪,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并在科技人员指导下,引进杜长大三元杂交良种猪,全面推广使用九江正大生产的全价配合精料,改放养为圈养,改湿喂为干喂,使饲养周期由一年缩短为6个月,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县各地皆组建形式不同的运销组织,生产、收购、运输、销售全程服务,生猪生产开始迈向产业化道路。是年末,全县生猪存栏13. 41万头,出栏8.11万头,比1995年分别增长22.1%、3.14%。后因遭遇1998年特大洪灾,以及猪肉市场疲软、饲料涨价等多种因素影响,养猪业受到严重冲击。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家中只有老小留守,家庭个体养殖户大量减少,规模养猪户仅50家,比1997年减少170家,其中出栏千头以上专业户仅存9家。是年,全县出栏肉猪8. 76万头,年末生猪存栏5. 42万头,人均0.22头,年末生猪存栏比1997年减少79884头,减少59. 58%。2001年,县政府扶助华山牧业公司等专业大户,实行供种、供料、饲养管理标准,肉猪回收“四统一”方法,给专业户注入新的活力,使全县养猪业有恢复性发展。2005年,全县养猪专业大户恢复发展为203家,出栏肉猪8. 37万头,生猪年末存栏55187头,比2000年净增984头,增长1. 82%。
关键词: 畜牧业经济 畜牧业政策

内容

畜类全县家畜饲养主要有猪、牛、羊、兔,次为犬、猫等。
  养猪猪为畜之首,是全县饲养量最多的大宗家畜,成为农民一项传统的家庭副业。一般以家庭饲养为主,品种为城门黑猪和杂交猪等,饲养方式有圈养和放养。1986年,全县出栏肉猪64292头,生猪年末存栏11. 02万头,农业人均0. 45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由往昔户养逐渐转变为专业户规模养殖。1997年,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民增收畜牧业要挑重担”的要求,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开展“百、千、万”(百户专业大户、千名养猪能手,年出栏肉猪20万头)养猪活动,县政府制订新的奖励规定,对养猪大户或规模养猪场实施“三优先”(优先征地、优先贷款、优先配套服务)政策,调动农民养猪积极性,老畜牧场上规模,新畜牧场和养殖大户应运而生。全县初具规模养猪场发展到220余家,养猪能手达800余名。马回岭、黄老门、沙河等产粮区,把多余粮食直接转化为精饲料喂猪,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并在科技人员指导下,引进杜长大三元杂交良种猪,全面推广使用九江正大生产的全价配合精料,改放养为圈养,改湿喂为干喂,使饲养周期由一年缩短为6个月,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县各地皆组建形式不同的运销组织,生产、收购、运输、销售全程服务,生猪生产开始迈向产业化道路。是年末,全县生猪存栏13. 41万头,出栏8.11万头,比1995年分别增长22.1%、3.14%。后因遭遇1998年特大洪灾,以及猪肉市场疲软、饲料涨价等多种因素影响,养猪业受到严重冲击。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家中只有老小留守,家庭个体养殖户大量减少,规模养猪户仅50家,比1997年减少170家,其中出栏千头以上专业户仅存9家。是年,全县出栏肉猪8. 76万头,年末生猪存栏5. 42万头,人均0.22头,年末生猪存栏比1997年减少79884头,减少59. 58%。2001年,县政府扶助华山牧业公司等专业大户,实行供种、供料、饲养管理标准,肉猪回收“四统一”方法,给专业户注入新的活力,使全县养猪业有恢复性发展。2005年,全县养猪专业大户恢复发展为203家,出栏肉猪8. 37万头,生猪年末存栏55187头,比2000年净增984头,增长1. 82%。
  华山牧业有限公司:坐落县城北部,始建于1986年,占地4公顷,总投资600万元。由建场初期80头母猪群,发展到2005年存栏1500余头母猪群;生猪饲养量由建场初期的年出售千头,发展到2005年30000头,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创税利190万元。该公司以基地加农户的模式,集养殖、经营、出口贸易为一体,为沙河街镇、新合镇、马回岭镇、岷山乡、永安乡、城门乡、赛城湖场和沙河开发区等周边地区养殖专业户提供猪苗、技术、饲料及配套生产服务,并带动2000余养猪农户。2004年,公司荣获“江西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称号。
  江洲唐厚勤养猪专业户:1990年,38岁的唐厚勤看准养猪能致富门路,到安徽、湖北等地拜师学艺,掌握养猪技术。1993年,先后两批购进瘦肉型杂交良种猪苗23头、42头(其中母猪4头),并与镇兽医站签订生猪疫病预防与治疗合同,到年底出栏肉猪57头。1994年,扩大规模,饲养量增加到321头,年底出栏256头,获利7万多元。次年,添置饲料粉碎机,增建猪舍等配套设施,养殖规模发展到1000头,年出栏肉猪600头。同时,带动周边120多户农民养猪,并在良种、良法、饲养管理等方面进行免费辅导,使不少农户已形成规模养猪专业户,其中同村的杨振国、刘灼全户均养殖50头。
  养牛县内历以役牛为主,兼养少数肉牛、奶牛。役牛有水牛、黄牛,平原地区以滨湖水牛最多,丘陵山区以黄牛多见,饲养方式一般按联户耕牛负担耕地面积以股份轮牧(养),自养、自繁、自用。1986年,全县年末存栏1. 44万头,其中水牛14086头,黄牛314头。1995年,全县年末存栏1. 21万头,比1986年减少2300头,减少15. 91%。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小型耕整机作业面积逐年增加和免耕技术的推广,役牛逐渐减少,肉牛、奶牛比重相对增加。2000年,全县年末存栏8430头,其中役牛年末存栏7530头,比1995年的10476头减少28. 12%。2005年,全县年末存栏4062头,其中役牛3616头,比1986年、1995年、2000年分别减少69. 42%、65. 48%和51. 98%。肉牛、奶牛全县均为零星饲养,其中沙河街镇老街社区回民李明生家庭经营牛肉为业,长年饲养肉牛10 -15头。
  养羊县内养羊主要是山羊、奶羊和绵羊。1986年,全县有江洲、新塘、新合、狮子、沙河、黄老门等地农户共饲养172只,最多新合农户饲羊年末存栏65只。1995年,县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老建办)先后两次投资50万元,从外地购进四川麻羊良种650只分送老区85家示范户放养获得成功,一年繁殖小羊3000只,增值90多万元,示范户年收入超万元。第二期实行以示范户为龙头,开展手拉手致富活动。示范户将繁殖种羊有偿转让,由“老建办”牧羊领导小组统筹发放给革命老区特困户饲养,帮扶特困户脱贫致富。示范户先富典型,激发老区人民养羊热情。涌泉乡老刘投资1.5万元,通过老建办买种羊30只。狮子镇朗山小朱在外企打工多年,看到家乡养羊致富快,毅然辞工回乡养羊。养羊业成为不少农民致富路。2002年,全县年末存栏1182只。2005年,年末存栏达1535只,比1986年增长7.92倍。
  沙河街镇杨仕林养羊专业户:1990年始,杨仕林夫妇俩专业从事奶山羊饲养,由妻子负责放羊,丈夫每天在县城送奶上门。年出售种羊20 -30只,产鲜奶1500千克。2005年,存栏母羊50只。年获纯利4.5万元。
  养兔县内养兔以饲养肉、毛两用兔为主,一般为专业户养殖,但发展极不稳定。1986年,年末存笼1088只。1990年,年末存笼84只。2000年,年末存笼下降至20只,为历史最低点。2001年,兔毛价高,货源紧缺,养兔业开始回升,全县养兔专业户发展到20余户,年末存笼1455只。2004年,年末存笼达5328只,比1986年增长3.9倍。2005年,城子镇、永安等少数专业户饲养新西兰肉兔,年末存笼3000余只。
  养犬县内有警犬、猎犬、家犬、肉用犬和引进的各种宠物犬等,警犬、猎犬为公安部门、山区猎户特许饲养,管理严格、规范。家犬在农村饲养较多,放养为主,虽对看家护院防盗发挥一定作用,但偶有家犬伤人,是传染狂犬病毒的途径,给人民和社会带来危害。县人民政府曾多次发布通告,要求严管,养狗户主必须对家犬注射免疫疫苗,改散养为拴养,登记挂牌编号。20世纪90年代始,县内有些专业户以盈利为目的,饲养肉用狗行销市场。1996年,城镇少数居民开始饲养从外地引进的各种杂交宠物小狗,且繁殖很快,因管理不严,常散见于县城街头巷尾、公共场所,既不卫生,又不文明,实不可取。
  养猫县内历有畜猫捕鼠。20世纪80年代,卖鼠药盛行,猫食死鼠而亡,猫源剧减,濒临灭绝,鼠害更加猖獗,既损害庄稼,且传染疫病。1996年,国家禁售和使用“毒鼠强”等重复中毒鼠药,县卫生局、农业局联合对销售鼠药市场进行多次整顿,先后查禁和没收销毁“毒鼠强”等剧毒和重复中毒鼠药2000余包,有效整顿了鼠药市场,使民间养猫快速发展。到2005年,家猫数量倍增,全县约有40%农户养猫,使鼠害得到逐渐减少。
  禽类鸡、鸭、鹅“三禽”为传统家庭饲养禽类,改革开放后,又引进推广饲养鸵鸟、肉鸽、鹌鹑等禽类品种。
  饲“三禽” 县内饲养鸡、鸭、鹅三种家禽,以鸡居首位。1986年,全县年末存笼76. 67万羽,户均14羽。当年出笼鲜禽53. 69万羽,产禽蛋2040吨。1987年3月,县委、县政府把家禽养殖业发展战略重点转移到开发水禽饲养加工上来,成立县水禽场,担负水禽良种培育和供应任务,并承担省级“星火计划,水禽饲养和综合利用”工程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建有生产、办公等用房4531平方米,其中鹅、鸭禽舍1288平方米,猪舍2109平方米,饲料、禽蛋加工车间及附属设施用房567平方米,禽苗孵房229平方米,办公楼338平方米。1991年,县水禽场继而承担省农业开发“鹅鸭工程”实施任务和国家级“星火计划鹅鸭工程技术配套示范”等任务。初步形成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治、饲料加工、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等配套服务体系。至1994年,共孵化鹅鸭良种禽苗200万只,饲养成品鹅鸭出笼3万羽,加工板鸭100余吨,咸(味)蛋200余吨。在项目带动下,全县形成以场为龙头,乡、村、组和农户一起上的发展势头,涌现大批养禽专业户。1995年,全县鸡、鸭、鹅年末存笼149.48万羽,1996年,年末存笼达152. 45万羽,比1986年、1990年分别增长98. 84%、92.97%。2000年,县水禽场因市场疲软,饲料涨价,经营亏损而停办。2001年,全县出笼鲜禽40. 35万只,产禽蛋1965吨,年末存笼48. 87万羽,出笼和存笼比1996年分别减少51. 91%和73. 53%。2004年,又因受国内外高致病禽流感疫病影响,家禽饲养量再度下降。是年,全县鸡、鸭、鹅年末存笼仅44. 23万羽,比最高的1996年减少108. 22万羽,减少70. 99%。2005年,全县出笼鲜禽51. 04万羽,产禽蛋1965吨,年末存笼44. 49万羽,户均4.1羽,年末存笼比1986年下降41. 97%。
  沙河街镇熊承林养鸡专业户:2002年,熊承林与妹夫林银自筹资金15万余元,租用原县人武部民兵训练基地宿舍,改造成鸡舍笼养蛋鸡。第一批从湖北小池引进杂交“罗曼”蛋鸡5000余只。2003年发展到1.2万羽,当年产蛋240万个,获纯收入3.2万元。2004年,改养“海兰”良种蛋鸡1.5万羽,并建成饲料生产车间,实行饲料自配自产、投喂自动化的综合养殖技术。到2005年,共为市场提供活鸡6万羽,鲜蛋30余吨,年获纯收入5万余元。
  饲鸵鸟鸵鸟原产于非洲沙漠地带,是世界上生存最大的鸟类。雄鸟高约2. 75米,雌鸟稍小,飞翔能力差,奔走能力很强。经驯化饲养,肉量多,脂肪低,营养丰富,是餐桌上的稀有佳肴。1997年,通过招商引资,由澳大利亚客商投资1680万元人民币,在沙河街镇东方红村8组征地2.5公顷,圈建鸵鸟养殖基地,正式挂牌成立九江德华鸵鸟养殖有限公司。同年11月12日,公司从美国亚利山大空运种鸟123只,饲养1个月后,有82只雌性鸵鸟开始产蛋,经孵化繁殖1054只。其产品外销种苗、种蛋为主。2003年,该公司以鸵鸟为龙头,实行综合开发,在鸵鸟基地开发“鸵鸟山庄”项目,新建会议中心、休闲中心、餐饮中心等设施,集旅游、休闲于一体,成为县城一风景亮点。
  饲鸽历有离退休职工饲养传书、玩赏两种鸽消遣,亦有少数居民饲肉鸽,但发展与繁殖很慢。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活跃,城乡不少居民养肉鸽出售。
  饲鹌鹑20世纪80年代,从外地引进的新品种,体形小(150 - 200克)、产蛋多(年产240 -250枚)、繁育快、抗逆性强、易饲养,县内不少家庭饲养以售蛋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规模饲养的专业户,进行商品性生产。
  城门乡刘诗金饲鹌鹑专业户:1993年,城门乡白合村刘诗金在外打工学习掌握饲养鹌鹑技术后回乡。1994年,引进鹌鹑种苗160只,在家试养2笼获得成功。1995年,自繁1600只,分养20笼,出售鹌鹑蛋240千克,活鹌鹑700只,获纯利8000余元。2005年,由于家里房舍和交通等限制,外出租用省棉花科研所农业一队闲置仓库三间,创办专业饲养场。夫妻2人,饲养210笼,养鹌鹑16800只,年出售活鹌鹑8500只,鹌鹑蛋1200千克,年赢利3万余元。
  昆虫类主要是养蜂,县内有中国蜂、意大利蜂两种。养中蜂技术易,自选王、自繁殖、自分箱、产蜜多,全县农村各地有不少自然养殖。意大利蜂需要人工分群,人工育蜂王,人工流动放养。1987年,全县养蜂1060箱,产蜜26吨。1989年始,养蜂逐渐减少。2001年,全县仅存200箱,2002年下降到20箱。2005年,全县共保存85箱,以意蜂居多,主要分布于永安、港口、江洲和岷山等地。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主要畜禽饲养量统计)=] 第二节良种繁育种猪繁殖1986年,城门良种母猪年末存栏6000头,有长白、约克夏、克米洛夫良种公猪共42头,分散于全县各乡镇农户家庭饲养。县农牧局种猪场、县商业局食品站种猪场,采用人工授精或上门配种方式提供服务,确保全县生猪生产杂交一代化。自1990年开始,随着养猪业由户养向专业户饲养为主的转变,良种繁育也随之改变,逐渐淘汰老品种,引进杜长大、三元杂交良种,由专业户自繁自育自养。同时,全县建有3个良种猪繁育基地,南部马回岭有市农科所创办的九江市种猪场,年可向周边乡、镇个体养猪户供应良种猪苗1.5 -2万头;北部赛城湖有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创办的九江畜禽良种场,可满足北部沿江滨湖几个乡、镇对良种猪苗的需求;中东部沙河街镇有1986年县水禽场创办的县良种猪场(后改名县华山牧业有限公司),1997年由六角垅迁建骆驼山,有良种母猪1500头、良种公猪14头,年繁殖良种猪苗3 -4万头,良种猪仔源源不断供应周边农户。
  种牛繁殖1986年,全县年末存栏滨湖水母牛4351头、种公牛97头,主要分布在江洲、新洲、永安、港口等沿江滨湖乡镇农户家庭饲养,由养牛户自繁自育。2000年,全县有繁殖能力的滨湖母牛3077头,种公牛137头,其中江洲纯种母牛264头,种公牛12头,耕牛繁殖仍保持良种化。耕牛繁殖任其自然,由养母牛户与养种公牛户商议配种价格,进行繁殖。
  种禽繁育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户家庭饲养的本土鸡或杂交鸡,禽苗主要由各农户用老母鸡自孵自繁为主;良种来杭鸡、白洛克等纯种禽苗,主要由赛城湖水产场孵房生产、供应全县专业户饲养。赛城湖孵房停办后,1990年,县水禽场孵房承担鹅鸭和良种鸡苗的孵化繁育。1997年始,先后有狮子、新合、城门等乡镇的专业户用木炭或电热器办起小型孵化房7家,为农家养禽供应禽苗,并有一些外商挑着禽苗走村串户叫卖,但品种不纯。2000年后,由于养禽专业户倍增,县内禽苗不足,有专业户从湖北小池或山东引进大批良种禽苗。
  第三节畜牧管理机构队伍1986年,县畜牧兽医站隶属县农牧局,下设畜牧、防疫、检疫3个专业组。畜牧组负责全县畜牧生产计划性指导、技术推广和基层兽医培训,防疫组承担全县畜禽防疫及耕牛血吸虫病检查、治疗,检疫组负责全县畜禽产品质量检疫。全县设有18个乡(镇、场)兽医站,有从事兽医人员106人。乡镇兽医站行政由乡镇直接管理,县兽医站负责业务指导和兽药供应,经费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1996年,县畜牧兽医站更名为县畜牧中心,下设动物防检站和畜牧兽医总站(负责乡镇兽医站管理),有在职干部职工13人,退休人员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2002年,因乡级行政区划变更,乡镇兽医站撤并为14个,至2005年,部分兽医人员因业务减少,另谋发展,全县仅有兽医人员38人。
  产品质量监督畜禽产品质量监督主要是对上市白肉进行检疫,严控危害人民健康的病猪肉、死猪肉、猪婆肉上市销售。县兽医站每天清晨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猪肉销售市场进行现场检查,经检查后在白肉上加盖合格印监,否则不准上市销售。1995年,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办法,县城以食品公司为定点屠宰场,各乡镇亦相继建立定点集中屠宰点,由县站派员驻点全程负责检疫工作。1996年,县食品公司定点屠宰场检疫首次发现“口蹄疫”病毒携带肉猪,病源来于从河南购进的商品猪。县动物检疫站采取果断措施,将购进的20头携带病毒猪全部烧毁,场地消毒并封锁一个月,以杜绝蔓延。
  畜禽疫病防治境内畜禽主要地方病害有25种,其中寄生虫病6种。危害较大发生面积较广的家畜疫病有蓝耳病、伪狂犬、细小病毒、弓形体、传染性胸膜炎、传染性胃炎、附和细胞体、猪瘟和日本乙型脑炎等症;家禽疫病有新城鸡瘟、小鸡白痢、鸡霍乱、禽流感等。1986年始,在疫病防治中,继续贯彻“预防为主,群防群治”方针,动员和组织乡镇基层兽医站和村防疫员力量,全面投入春防秋防工作,坚持每年春秋两季畜禽疫苗注射。1996年后,县畜牧中心按成本为全县各村、组配备一套医疗器械和防疫疫苗、常用兽药。乡镇兽医站兽医人员长年坚持走村串户,送医送药为畜禽查病治病,并对专业户或规模养猪场实行“三包一赔”医疗制度,即包防疫、包治疗、包阉割,因医疗责任造成畜禽死亡负责赔偿。至2005年,全县已基本控制了鸡瘟、猪瘟两大常见多发病的流行,其他畜禽疫病发病率均有效控制在10%以下。
  2004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疫病在世界不少国家和国内多处发生,并有人员感染死亡,离县境最近的湖北省黄梅县小池口镇也突发禽流感疫病。针对疫情和近距离的传染源,县委、县政府立即采取紧急预防、监控措施。首先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监测信息网络,实行每日零报告制度。二是从县直机关抽调百余名干部,组成18个督导组,分别深入各乡镇和大中型养鸡场、专业户,督促检查预防监控措施落实情况。三是印发防治技术资料、彩色宣传挂图15万余份,广泛张贴和散发,并运用电视、广播宣传媒体宣传普级预防常识,增强群众自我保护能力。各乡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分别制订“防治禽流感措施紧急预案”,组建应急小分队,乡镇领导24小时临阵指挥,队员随时待命,一旦发现疫情,做到立即封锁,就地扑杀,严防蔓延和扩散。
  为使全县预防、监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有序严密开展,县委对各级干部宣布四条纪律:严肃领导纪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一把手是这次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因领导不力、决策不及时、措施不到位,导致禽流感疫病扩散、蔓延的,追究相关领导责任;严肃报告纪律,实行县、乡、村、组逐级每日零报告制度,在规定时间,统一报告内容、报告程序,绝不允许延报、漏报、误报、瞒报,因报告制度执行不严延误战机者,依法追究领导人的责任;严肃应急处理纪律,坚决贯彻“早、快、严、小”(早发现、快处理、严封杀、小范围)的处理原则,因封锁不严、扑杀不彻底、消毒不到位,造成疫情蔓延的,给予直接责任人严肃处罚;严肃部门责任纪律,县直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不得推诿、拖延扯皮、敷衍塞责,是哪一级、哪个部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因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安排部署周密,预防、监控措施得力,使全县安全度过了禽流感病毒流行扩散期。
  动物检疫20世纪90年代初,对全县畜禽生产场(公司)出口、外销活家禽和生猪,开展产地检疫工作,填发“动物防疫证”。1995年,随着县城生猪定点屠宰场和各乡(镇、场)生猪集中屠宰点的建立,加强对内销上市猪肉的检疫,全县年检验猪肉4 -6万头,其中县城农贸市场2.5万头。2005年,全县配备检疫员47名,兽医监督员3名。产地检疫工作由专业畜牧场扩大到规模养殖专业户。
  兽药药政药检全县兽药检验、药政管理工作始于2000年,对境内生产、经营、销售兽药、饲料的企业、门点、摊贩实行资格认证审查,核发经营许可证,对经营、销售的兽药、饲料实行严格监督管理。配合农业部和省、市农业厅(局)每年开展1 -2次检查。对兽药进货渠道、兽药质量、饲料营养成分进行抽检化验,发现过期或假冒兽药,下架禁止销售。对销售含金刚烷安和“瘦肉精”等违禁兽药和饲料的企业、门点没收产品并处以罚款,维护全县畜牧业健康发展。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