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主要农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244
颗粒名称: 第七节 主要农作物
分类号: F307.1
页数: 5
摘要: 结构布局种植结构县内作物主要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两大类。1986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7132.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186.6公顷,占总播种面积59. 75%;经济作物13833.3公顷,占37. 3%;其他作物1113公顷,占2. 95%。1990年,总播面38159.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9753.3公顷,占51. 76%;经济作物16506.6公顷,占43. 26%;其他作物1900公顷,占4. 98%。1993年,经济作物价格上扬,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54. 38%,增长17. 08个百分点,占居首位。其中:棉花播种面积由1986年6666.7公顷增加到10666.7公顷,增长60%,增长11.9个百分点;油料播种面积由1986年7166.6公顷增加到8733.3公顷,增长21. 86%,增长5.18个百分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却由1986年占总播种面积59. 75%,下降到39. 29%,下降20. 46个百分点,退居二位。2000年,粮食占总播种面积39. 24%,经济作物占总播种面积46. 06%,经济作物高出粮食作物6. 82个百分点。2005年,播种总面积3660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占37. 37%、经济作物占45. 57%,分别比2000年下降1.87和0. 49个百分点,其他作物(含蔬菜)占17. 06%,比1986年上升14. 11个百分点。 在粮食播种面积中,1987年,水稻占71. 81%,小麦占14%,红薯占4.9%,其他杂粮占9. 29%。1995年,水稻占50. 52%,小麦占28. 67%,红薯占8%,其他杂粮占12. 81%。2004年,水稻占56. 51%,小麦占6.72%,红薯占6. 46%,其他杂粮占30. 31%。
关键词: 农作物构成 农作物总产量

内容

结构布局种植结构县内作物主要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两大类。1986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7132.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186.6公顷,占总播种面积59. 75%;经济作物13833.3公顷,占37. 3%;其他作物1113公顷,占2. 95%。1990年,总播面38159.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9753.3公顷,占51. 76%;经济作物16506.6公顷,占43. 26%;其他作物1900公顷,占4. 98%。1993年,经济作物价格上扬,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54. 38%,增长17. 08个百分点,占居首位。其中:棉花播种面积由1986年6666.7公顷增加到10666.7公顷,增长60%,增长11.9个百分点;油料播种面积由1986年7166.6公顷增加到8733.3公顷,增长21. 86%,增长5.18个百分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却由1986年占总播种面积59. 75%,下降到39. 29%,下降20. 46个百分点,退居二位。2000年,粮食占总播种面积39. 24%,经济作物占总播种面积46. 06%,经济作物高出粮食作物6. 82个百分点。2005年,播种总面积3660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占37. 37%、经济作物占45. 57%,分别比2000年下降1.87和0. 49个百分点,其他作物(含蔬菜)占17. 06%,比1986年上升14. 11个百分点。
  在粮食播种面积中,1987年,水稻占71. 81%,小麦占14%,红薯占4.9%,其他杂粮占9. 29%。1995年,水稻占50. 52%,小麦占28. 67%,红薯占8%,其他杂粮占12. 81%。2004年,水稻占56. 51%,小麦占6.72%,红薯占6. 46%,其他杂粮占30. 31%。
  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中,历年以棉为主,至20世纪90年代初,蔬菜、油菜进入争雄地位。1987年,棉花播种面积占43. 49%,油料46. 20%,蔬菜9.56%,其他作物占0.75%。2000年,棉花占31. 97%,油料居首占41.63%,蔬菜占22. 45%,其他占3.95%。2004年,棉花占32. 04%,油料占38.90%,蔬菜上升占25.59%其他经济作物占3.47%。
  作物布局依据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选择性和传统习惯,境内农作物地域性分布比较明显。
  北部和西北部的江洲、新洲、城子镇、永安、港口街、赤湖、赛城湖3镇3场1乡,属滨江滨湖平原地区,土壤肥沃、深厚,为全县棉花主产区,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县55%和61%,被誉为南方优质棉基地。1995年后,蔬菜播种面积迅速扩大,并逐步形成规模,成为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水产养殖基地。
  西部的涌泉、新塘、新合2乡1镇,属丘陵低山地,土层薄、土质瘦,粮食作物多以红薯、“三麦”、玉米等杂粮为主。2005年粮食面积3596公顷,占全县9. 25%。粮食总产14830吨,占全县总产24. 18%。棉花面积343公顷,占全县4. 32%。同时,也是林果业生产基地之一。
  东南部和中部的马回岭、岷山、狮子、城门、沙河街镇、沙河开发区等3镇2乡1区,属低、残丘地貌,为全县粮食主产区。200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098公顷,占全县51.9%,粮食总产34125吨,占全县55.7%。1993年开始,棉花面积逐步扩大。到2005年,棉花种植面积1668公顷,占全县21%。同时,也是林果业生产基地之一。
  面积产量粮食作物水稻为全县主要粮食作物。1986年,全县播种面积15266.6公顷,总产粮食76261吨,占全县粮食产量88%。其中早稻7053.3公顷,产量37210吨,公顷单产5.28吨;一季晚820公顷,产量5049吨,公顷单产6. 16吨;二晚7393.3公顷,产量34002吨,公顷单产4.6吨。1990年始,因受市场价格影响,出现卖粮难,以及水改旱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滑坡。1995年,水稻面积减至6900.3公顷,总产降到26689吨,比1986年分别减少54.8%、65%。1997年,省政府召开粮食工作会议,查原因、添决策,谋发展。2003年,国家颁发关于认真做好“三农”工作意见。实行种粮直补和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不久,又宣布减免农业税,全县粮食生产开始回升。2005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11119.6公顷,总产55176吨,种植面积、总产量比1995年分别增长61. 15%、106. 74%。
  大豆:1986年,全县播种面积986.6公顷,产量1121吨,公顷单产1. 14吨。1990年,播种面积740公顷,产量1047吨。1995年,播种面积减少到633.3公顷,产量下降到933吨。2005年,播种面积继续下降为526.6公顷,产量977吨,比1986年分别减少46. 62%、12. 85%。
  红薯:1986年,全县栽插面积940公顷,产量2586吨,公顷单产2. 75吨。1996年,栽插1466.7公顷,产量5312吨,为历史最高年份。2005年,栽插826.6公顷,产量2556吨,公顷单产3.09吨,与1986年相比面积减少12. 06%,总产基本持平,单产增长12. 36%。
  小麦: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全县播种面积不稳定。1986年,播种3800公顷,产量5526吨,公顷单产1. 45吨。1996年,播种面积上升到4433公顷,产量6943吨,公顷单产1. 57吨。此后,全县播种面积逐年下降。2005年,播种面积下降为413.3公顷,总产776吨,公顷单产1.88吨,面积与产量比1996年分别减89. 12%、85. 96%。
  玉米:1986年,全县种植面积496公顷,产量622吨。2000年,播种611公顷,产量925吨。2005年,播种275公顷,总产572吨。主要为鲜食,其次多为猪鸡饲料。
  其他杂粮:主要品种有芋头、高梁、黄粟、绿豆、蚕(碗)豆、大(米)麦、花(苦)荞麦等,县内都有小面积零星种植。1986年,蚕(碗)豆收获面积565.5公顷,产量609吨;高梁9.5公顷,产量6吨。2000年,蚕(碗)豆播面542公顷,产量681吨;高梁播种面积1公顷,产量5吨;大(米)麦13.3公顷,产量18吨;荞麦播种面积0.3公顷,产量1吨;绿豆播种面积70.6公顷,产量68吨。
  [=此处为表格(1986 - 2005年全县主要粮食作物面积产量统计)=] 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油菜、花生、芝麻)蔬菜、林果、茶叶、生姜、甘蔗、苎麻、西瓜、花卉等作物。
  棉花,在县内农业经济中占较大比重。1986年,播种面积6666. 67公顷,总产皮棉8795吨,公顷单产1. 32吨。1994年,植棉10713. 33公顷,总产皮棉17625吨,公顷单产1. 65吨,面积、总产、单产比1986年分别增长60.7%、100. 40-/0、25%,均创历史最高点。1997年,承担农业部“棉花丰收”推广项目,使用良种良法配套增产技术,良种面积达100%,双膜育苗、地膜移栽面积90%以上。全县8006. 67公顷棉花,总产皮棉16072吨,公顷单产2. 007吨,单产比1994年增长21. 64%。
  1998年,县内遭遇百年罕见大洪灾,全县棉花产量比1997年减产11863吨,减少73. 81%。2002 年,成功注册“晶莹雪”牌优质棉商标后,被四川棉麻集团公司包销,解除了卖棉难之苦,棉农积极性大提高。2004年全面推行转基因抗虫棉,红铃虫、棉铃虫危害率大降低,蕾铃脱落大减少,总产量比2003年同期增长5.1%,单产增幅达5.5%。 2005年,全县植棉7460公顷,总产皮棉9285吨, 公顷单产1. 17吨,面积、总产比1986年分别增长 11.9%-/o5.57%。
  油料,县内油料作物以油菜为主,芝麻、花生次之。1986年,全县油料作物种植面积7313公顷,其中油菜6740公顷、占92.16%,芝麻424公顷、占5. 8%,花生149公顷、占2.04%;油料总产6497吨,其中油菜子占89. 95%、芝麻占5.06%、花生占4. 99%。1990年后,油菜生产作为冬季农业开发主攻作物,实行科学种植,规模生产,全面推广育苗、移栽、水田板田移栽、旱地棉油套栽等技术。至1995年,全县油菜种植面积达10587公顷,总产13781吨,公顷单产1. 32吨,最高江洲镇公顷单产达1. 95吨,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超历史。1996 - 2000年,油菜生产开始由产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重点推广“双低”优质油菜新品种。2004年,江洲镇、新洲垦殖场种植油菜面积3066.7公顷,被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生产基地。2005年,全县油菜种植9013. 33公顷,总产13033吨,单产1. 45吨,面积、总产、单产比1986年分别增长33. 73%、123. 02%、66. 67%。芝麻虽有种植习惯,但零星分散。1986年,种植面积424公顷,产量329吨,公顷单产780千克,为最多年份。1997年,种植面积123公顷,总产136吨,单产1. 09吨/公顷,为历史最少年份。2005年,播种面积207公顷,总产259吨,与1986年同比分别减少104. 83%、51. 35%。花生栽培历史悠久,主要是农户以自食花生果而小面积种植。1999年,种植面积460公顷,总产花生果767吨,为历史最多年份。2005年,播种面积326公顷,总产715吨。
  蔬菜,县内蔬菜作物自古农户普遍栽培,仅为自食之。1986年后,逐步成为商品生产,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县内农业产业中上升为主导产业之一。1986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066公顷,总产36000吨。1996年,县人民政府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发展商品蔬菜生产,并实施大棚反季节蔬菜工程,全县蔬菜产业发展迅速。1999年,棉区创兴棉菜套种,粮区实施稻菜两熟,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5140公顷,总产85000吨。2000年,在永安乡、江洲镇、沙河街镇等蔬菜主产区,推广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禁用A类(剧毒、残留)农药,推广使用C类农药(生化、低毒、无残留)等技术。在永安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2002年,省农业厅正式认证为无公害蔬菜基地。2003年,又被国家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确定为“国家蔬菜安全科学用药示范区”。200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6247公顷,总产122820吨,其中反季节蔬菜大棚蔬菜1667公顷,年产量5万余吨,供应九江市区和武汉、上海等大中城市。
  林果,县内历有零星栽培,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发展成为县内支柱产业之一。水果品种以种植温州蜜橘和水蜜桃为主,奈李、红枣、板栗、葡萄、猕猴桃次之,枇杷、无花果、石榴、杨梅等有零星栽培。1986年,全县有果园面积316公顷,产量289吨。1990年,果园增加到540公顷,产量387吨。1991年,因遭遇零下9摄氏度冻害,柑橘大量被冻死,面积减少到340公顷。1997年,果园面积回升到1027公顷,产量4500吨。1998年,因遭特大水灾,果园面积减少到460公顷,产量降至3300吨。2000年,县政府为实施南橘北梨的战略部署,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全力支持果业生产,大力发展以早熟梨为特色的果业带。2005年,果园面积达3000公顷,其中早熟梨2133公顷,总产量25000吨,成为全省五个早熟梨基地县之一。
  茶叶,县内主要产于岷山金盘、新合尖山等地。1986年,全县有茶园面积315公顷,产量23吨。1990年,茶园减少到102公顷,产量11吨。2000年,岷山金盘村根据本村特点,发动群众垦山种茶40公顷,并选用优良品种,实行科学施肥,采用物理和生物防治病虫害,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使新、老茶园产量大提高,品质上档次,茶叶生产成为兴村致富支柱产业。2005年,全县茶园面积142公顷,产茶21吨。
  生姜,主产于黄老门、马回岭、岷山一带,尤以黄老门生姜栽培历史悠久,系远近闻名的特产。1986年,全县种植面积73.6公顷,产量1001吨。1988 - 1995年间,黄老门乡镇企业为弘扬生姜特产,投资创办生姜食品加工厂,带动生姜的发展。栽培面积达到150 - 200公顷,产量上升到3000- 3500吨。后因姜片厂经营不善、产品销路不畅而关闭,生姜栽培面积亦急剧下降。至2005年,全县只有零星种植,仅供县内市场消费者作调味品之需。
  甘蔗,县内以果蔗为主,少数农户小面积种植。1986年,全县种植16公顷,产量704吨。1999年,面积扩大到158公顷,总产3525吨。2002年,因市场价格好,经济效益高,种植面积上升到220公顷,产量9604吨。2005年,种植面积226公顷,总产12593吨。
  苎麻,县内栽培历史悠久,是赣北三大重点产麻区之一。1986年,全县麻园面积1707公顷,产麻784吨。后因价格下跌、销路滞塞,麻园面积连年下滑。2000年,全县麻园面积322公顷,产量333吨。2005年,麻园面积减少到166公顷,产量235吨。
  西瓜,县内西瓜有六百多年栽培历史,马回岭西瓜曾被省评为名优产品。1986年后,县内通过引进无籽西瓜优良品种,大力推广油瓜套种、瓜果套种及西瓜上山、林瓜套种等栽培技术,种植规模逐渐扩大。至1990年,全县栽培面积达800多公顷,总产3.5万余吨,产品远销南昌、武汉等市。1991 - 1997年间,因市场价格不稳,一度出现卖瓜难,全县栽培面积波动较大,一般在500—600公顷徘徊,总产8000 - 9000吨左右。后因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和市场价格因素影响,西瓜栽培面积逐步减少。2005年,全县种植面积490公顷,产量13048吨,面积、产量比1990年分别减少38. 75%、62.72%。
  花卉,1990年始,县内花卉栽培繁育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新亮点。1992年,全县花卉种植面积3. 33公顷,产量60万株。1998年,全县花卉面积5. 33公顷,产量80余万株。21世纪初,港口街镇港口村发展成为全县唯一花卉生产基地。至2005年,全村花卉种植面积达20公顷,产量300余万株(盆)。2005年,全县花卉种植面积24. 67公顷,产花木达400万株(盆),产品畅销九江、南昌、广州等地。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