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种植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243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种植技术
分类号: S344
页数: 5
摘要: 耕作制度随着产业结构不断深化,耕作制度亦随之发生变革。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农作物安排布局各不相同。 丘陵粮产区水田耕作主要推行七种耕作制。80%耕地实行稻一稻一油、稻一稻一菜(蔬菜)、稻一稻一肥(绿肥)一年三熟制和稻一稻一油一稻一油一年三熟二年五熟制,20%实行油菜一芋头一蔬菜、瓜一稻一蔬菜、油一姜一蔬菜等多熟制。尚有少数种一季休闲半年,或用耕地种植树苗、花卉。
关键词: 种植方式 耕作制度

内容

耕作制度随着产业结构不断深化,耕作制度亦随之发生变革。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农作物安排布局各不相同。 丘陵粮产区水田耕作主要推行七种耕作制。80%耕地实行稻一稻一油、稻一稻一菜(蔬菜)、稻一稻一肥(绿肥)一年三熟制和稻一稻一油一稻一油一年三熟二年五熟制,20%实行油菜一芋头一蔬菜、瓜一稻一蔬菜、油一姜一蔬菜等多熟制。尚有少数种一季休闲半年,或用耕地种植树苗、花卉。
  平原棉产区旱地耕作亦主要推行七种耕作制度。90%耕地实行棉花一油菜、棉花一蔬菜、棉花一三麦一年二熟制,10%耕地实行棉一菜(套)一油、棉花一蚕豆、麦一花生一油菜、大豆一红薯一蔬菜等。
  土壤改良是一项长期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有水毁农田修复,水源性低产田(地)改造,土质贫瘠和土壤结构改良等。
  水毁农田修复1998年,特大洪水给圩区耕地造成极大破坏,特别是江洲堤决口后,千顷良田变沙洲。同年冬,为尽快恢复生产,县政府对江洲、新洲、永安、港口等沿长江平原地区和城门、新塘、新合沿湖圩区水毁农田进行专项治理。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按高标准、科学化、园田化要求垦复改造。经平整土地,修建排灌沟渠,增修机耕道,营造防护林,兴建电力排灌站等工程措施,至2005年把水毁的不毛之地,建成了千顷标准园田化高产地。经省、市检查组验收,园田化建设基本达到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排灌分家的高标准要求。
  水源性低产田改造1991年,据县农业区划办调查,全县有各类中低产田(地)15537公顷,其中缺水性中低产田4662公顷,占中低产田总面积30%,多水性冷浸田和易涝地6214公顷,占40%。1997年经省、市批准立项的农业开发项目正式启动。先后在江洲、马回岭、港口街、新合、狮子、沙河街和永安、沙河、新洲等6镇2乡1场,以治水为重点,采取工程措施,改造中低产田。至2005年,共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9个。其中,开挖排灌渠7条,总长56. 88千米,疏浚和水泥衬砌灌渠4条,总长60. 21千米。并对机电排灌站、拦河坝和原有水利工程进行了全面维修改造和更新,总投资4300余万元,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面积8297公顷,占应改造总面积53. 4%。使所改造面积生产条件得到更大改善,抗击自然灾害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瘠薄型低产田(地)改造全县有瘦田瘦地2797公顷,占中低产田l8%,有坡耕瘦地1864公顷,占瘠薄型低产田地12%。自1993年起,用农业生物措施,对马肝土和黄棕壤耕地及丘陵坡地实行增施有机肥、套种绿肥,改种花生、豆科作物和冬季休闲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孔隙通透性,使559公顷瘦地土壤肥力明显提高。1995年,在沿“京九”、“武九”铁路和“昌九”高速公路三带的各乡镇丘陵坡地改造开发建果园、苗圃面积1245公顷。2003 -2005年退耕还林面积985公顷,合计2230公顷,占应改造的瘠地总面积79. 73%。通过调整作物布局,使低产瘦地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
  良种更新培育良种更新水稻:1986年后,早稻以“协优49”为主,辅以“广解607”、“红410”等,晚稻以“汕优2号”、“协优64”当家,兼以“三雪粘”、“超级稻65002”,辅以“赣晚汕923”。20世纪之交,淘汰高产而不优的低质品种,选用优质高产多抗良种,早稻推广早熟、易脱粒、米质优的“华联2号”、“协优华联2号”、“优1402”等组合,晚稻以“金优71”、“金优974”、“汕协77”,兼有少数“协优2374”。2005年,又引进一系列两系杂交组合,优质率达100%。 棉花:1986年后,以赣棉系列、“泗棉3号”原种当家,衣分率在40%以上。1999年,针对长江流域红(棉)铃虫大爆发而难以控制,从江苏引进抗虫棉“32B”试种,初露峥嵘,后抗虫棉面积逐年上升。2001年,从中棉所引进转基因杂交抗虫棉品种“中29”,播种面积1933公顷,单产皮棉300千克,每公顷增收节支1800元。2003年,引进“328”、“国抗1号”、“苏棉12号”良种,抗虫棉普及全县。
  油菜:1986年后,不断引进新品种,主要有“中油821”、“油研7号、9号”、“秦油2号、7号”、“湘杂油1号、2号”、“湘油15号”、“秦优7号”、“德油5号”、“中杂油1号”等,在县内表现较好品种有杂交“秦油2号、7号”、“油研7号”、“九油特早1号”和“德油5号”,尤以“双低”杂交油菜品种播种面积占95%。
  其他作物:芝麻与花生沿袭20世纪80年代初农民认定品种。小麦,1986年后,部份沿用“鄂光6号”和“荆州47号”,大量推广“稻板麦”及“浙麦1号”,经试验对比,单产提高10%左右。红薯,品种更新较少,到20世纪初,红心薯、白心洋、老黄心薯居多,多为食用。其他杂粮品种,如玉米、黄粟、高梁老品种少、杂交多,菽类、荞麦、大(稞)麦仍用20世纪80年代初的品种,目前面积极小。
  良种培育 1988年、2002年,县内培育良种单位陆续解体,县内所需良种,在原培育的基础上,基本上依靠引进调入,一般由县种子公司采购供应,或由乡(镇、场)农技推广服务部门根据农户订的计划组购配合,另有少数个体户经营。
  1990年3月,农业部将新洲垦殖场定为全国优质棉繁育基地。三年中,先后成功繁育出“赣棉7号”、“苏棉2号”等杂交一代高产良种,向省内外提供良种100万吨。1994年,经省棉花专家力荐,该场又进行“湘棉3号”的大面积繁育,全场集中连片划出棉田666.7公顷,分九个繁育区为优质棉种试验田,繁育良种1075吨。经试验,“湘棉3号”株型好、座桃率高,且抗灾、抗病虫力强,后劲足、不早衰,是平原洲地植棉好品种。经省检验,达到一级良种要求,并调往全省各集中产棉区推广。同时,白华乡知识青年文学俊,自主创新培育良种,采取边干边学边请教,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培育出“九油特早1号”油菜新品种。此品种具有抗逆性强,且耐久雨低温,比普通油菜早熟18天,单产高24. 8%,含油量高3%。1992年,获九江市农村专业技术成果奖;次年,获全国首届实用技术大奖赛优秀参赛项目奖。
  种子经销 1997年后,县内实行统一供种,采取以种子公司为龙头,乡镇农技站为骨干,村以农业服务站为基础的统一供种模式,优化县一级,强化乡(镇)一级,抓好村一级。实行供种与行政管理目标及农技中心工作结合,与领导业绩和职工晋级、工资挂钩,加强工作责任感,严格把住不精选不卖、未达标不卖、未检疫不卖,深受农民的赞誉。1986 - 2005年,全县共推销良种1771吨,其中水稻良种1413吨、棉花良种97吨、油菜良种31吨、其他良种230吨。
  作物栽培播种育秧水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早稻多数水播水育,薄膜护秧,少数旱播水育。90年代初,推广旱育小苗移栽;中后期,始行旱育抛秧技术。到21世纪,全部推广旱床育秧,形式有旱床、软盘旱床等,前者为手插秧,后者为软盘抛秧。播种时间,早稻播期“春分”开始,“清明”结束,一晚“谷雨”始播。二晚一般按“四适宜”进行育播,即适时播种,一般在6月下旬播完;适量种子,旱床每平方米播种37.5克,软盘45片播种18 - 25千克,本田公顷用种18 - 19千克;适龄抛秧,4龄叶始抛,6 -7叶龄期终止,秧龄25 - 30天,抛秧临界终止期立秋前,抛秧忌烈日;抛足基本苗,每公顷保证30万蔸,基本苗150万株以上。至2005年,插秧方法有三种,多数抛秧,部分人工手插,少许机插示范。
  棉花: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县60%棉农采用育苗移栽技术。3月初做苗床、营养钵播种育苗,地膜覆盖保温,4月中旬开始带钵移栽,另有300-/0棉农仍采用麦林、油菜行间或冬闲地直播的传统方法。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能达到苗早、苗壮、争高产的目的,进入90年代中后期,全县基本普及营养钵育苗、双膜覆盖新技术。栽培方式以双行畦、宽窄行为主。公顷密度3-3. 75万株,转基因抗虫棉公顷密度1.95万株。江洲、永安等地部分棉农,首创在棉花苗期行间套栽早杂辣椒、葱、蒜、萝卜、白菜等蔬菜,公顷增加3000 - 4000元收入。
  油菜:1986年,甘蓝型油菜优良品种推广面达100%,40%育苗移栽,60%直播。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育苗,苗床用种量每平方米2克,本田用种量每公顷1.5千克。苗床整平整细,施足基肥,稀播壮苗。秧龄30天,10月中下旬移栽,每公顷密度9 -12万株,于二晚收割后翻耕整地或板田移栽。直播于9月上中旬在一晚、中玉米收获后,及时翻地作畦打穴点播。公顷用种量2.5 -3.5千克,公顷基本苗16 - 18万株。从1995—2005年,育苗移栽面积逐年增加,占油菜总面积90%以上。
  蔬菜:进入20世纪90年代,蔬菜成为全县特色产业。杂交早辣椒、灯笼甜椒、紫茄、番茄等茄果类蔬菜,按不同上市要求,播种期有别。春节上市,于10月1~5日播种,秧龄30天,11月上旬按行株距29厘米×50厘米,移栽大棚内。春季上市(4-5月)于1月上旬播种,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移栽大棚内,行株距25厘米×45厘米。棉地套种早辣椒、灯笼椒,则采取2段育秧法育苗。元月上中旬温室播种育苗,2月上中旬,按8厘米×15厘米行株距,假植大棚内蹲苗,苗高15厘米- 20厘米。3月下旬至4月上旬出圃,套栽于棉花行间。
  豇豆、黄瓜、苦瓜等露天栽培,一般在2月下旬采用薄膜育秧办法,3月中下旬移栽。甘蓝包、大白菜、萝卜等大宗蔬菜,于8月上中旬播种育苗,9月上旬移栽(萝卜直播)。
  其他作物:芝麻、花生、玉米、红薯、小麦、荞麦、大豆等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减少,有的成为蔬菜和赏新食品栽培,零星分散,仍沿用传统方式种植。
  中耕除草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稻、棉花、油菜等作物中耕除草全面推广使用化学除草剂、生化免耕剂,土壤疏松、杂草除光,省工省时。但一些套种及零星作物仍需沿用手铁锄。
  施肥20世纪90年代末,肥料使用结构发生变化,化肥多、绿肥少,买肥多、积肥少。1986年,全县绿肥面积4486公顷,1996年下降到仅90公顷,减少98%,故农作物施肥主要依靠化肥。1986年,全县化肥用量22405吨,公顷用量672千克,到2005年化肥用量36285吨,按复种面积计算,公顷耕地用量达1. 08吨。1995年始,县政府为减轻无机化肥对土壤的污染,试行推广省农委开发的生物化肥“BB”肥新技术。到1997年,全县示范面积1800公顷,用量800吨。经试验示范证明“BB”肥具有肥效长、长势稳、产量高、效益好等特点,对土壤不产生结构性改变,是一项平衡施肥的物化技术,很快被群众接受广泛使用。2000年,县土肥站按照土壤养分现状和作物对氮、磷、钾三要素需要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水稻、棉花两作物为重点,用土壤养分速测法,测定土壤养分现状,并根据水稻、棉花每100千克产量需肥量,向种植户开出施肥配比和数量处方单。农民普遍反映“施肥有计划、增产有保障”。 到2005年,全县示范推广面积7334公顷,其中棉花面积3554公顷。
  灌溉 1986年,全县农作物灌溉有自流灌溉、提水灌溉和动力喷灌三种方式。1990年后,开始对果园、苗圃、花卉种苗、蔬菜等作物推广使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并随着现代化农业工程建设的推进,实行排灌分家,改漫灌、串灌陋习,灌溉技术更趋科学化。一般是早稻浅水插秧,泥浆水抛秧,薄水分蘖,足苗晒田,深水孕穗, 干湿灌浆。杂交早稻灌浆后期切忌断水过早,以免降低千粒重和米质。晚稻深水护秧,浅水分蘖,满水抽穗,干湿壮籽,成熟排干。1990 - 2005年,丘陵棉区专业大户或部分承包户,自购中小型动力连体抽水泵,在旱情发生期抽水抗旱,保棉丰收。其他旱作物则因天、因地、因苗等情况,实行沟灌、浅灌、轻灌、早晚灌,适时实施必要的灌溉措施。 植物保护主要为病虫害防治,这是农业夺丰收的重要措施。
  病虫种类境内农作物病、虫有100余种,发生较普遍、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害虫有40余种、病20余种。水稻主要害虫有稻蓟马、稻瘿蚊、三化螟、浮尘子、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叶蝉、稻苞虫、粘虫、负泥虫、铁甲虫、稻蝗、蝼蛄;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菌核病、黑粉病、曲霉病、病毒病、绵腐病、赤枯病、胡麻叶斑病等。
  棉花害虫主要有红铃虫、棉铃虫、金刚钻、棉蚜、棉蓟马、棉椿象、地老虎、红蜘蛛、叶跳虫、小造桥虫、卷叶虫、斜纹夜蛾;主要病害有立枯病、炭疽病、角斑病、红腐病、枯萎病、黄叶枯死病等。油菜主要害虫有蚜虫、潜叶蝇、菜青虫、猿叶虫;主要病有菌核病、霜霉病、白锈病、病毒病。 蔬菜主要害虫有黄跳甲、白粉蝶、菜螟、菜蚜、28星瓢虫、黄瓜守、钻心虫、卷叶蛾;常见病有软腐病、白粉病、根腐病、辣椒病毒、番茄和紫茄果腐病等。
  病虫危害县内农作物病虫危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个别年份因病、虫暴发成灾。但在不同地域、不同作物,遭受病、虫危害程度和受灾面积各不相同。1997年,平原棉区棉铃虫大暴发,至使棉花减产20% - 30%。1998年,棉铃虫第3-5代暴发成灾,全县平原棉区发生面积7700公顷,损失产量30% -40%。同年,江洲镇、永安乡老疫区发生棉花枯萎病,面积50公顷,病株率高达40% -60%。2004年,粮区马回岭镇、岷山乡、沙河街镇暴发一代二化螟,发生面积达70%,危害株率10% - 15%。同年,中稻大面积发生水稻稻曲病,菌曲孢子感染株率达40%。2005年9月,暴发稻飞虱,虫口密度2级,受害株率65% -70%,禾苗成团块状枯死,减产10% - 15%。
  防治措施对病虫害主要坚持预防为主,采取农业技术、生物技术、药剂防治三大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净化作物环境,冬季彻底清除田间杂草、枯杆、枯叶烧粪杀蛹灭卵,种子仓库清理消毒,二晚田冬耕翻晒,减少害虫越冬场所;加强病虫测报,及时准确掌握病、虫发生规律,县乡植保站建立岗位责任制,固定专人深入田间查虫查卵,细心观察,精心预测,准确向农户发布病、虫发生危害时间、虫口密度、施药佳期、用药品种、剂量(浓度)等信息;加强技术培训,增强预防知识和安全用药常识等。1987 - 1991年,县、乡两级相继创办植物“医院”,把查虫、测报、诊断、开方、供药融为一体,为农业病虫害防治,向农民提供一条龙配套服务。
  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保护、繁殖、施放天敌和使用生物药剂等。1986年后,县人民政府多次发布告,严禁捕食青蛙,保护鸟类。20世纪80年代,曾培育繁殖赤眼蜂、金小蜂等益虫防治棉花红铃虫,效果极佳。但繁殖饲养益虫尚属试验攻关阶段,推广使用进展缓慢。1987 - 1991,县植保站在江洲连续实施棉花与薄荷轮作生物防治枯萎病的试验,效果好,获省市植保专家的肯定,并在全县推广。该项研究成果获“江西省科技人员突出贡献”三等奖。
  药剂防治措施,多从高效、安全、价廉出发,并实行药剂专治和综合治理相结合。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农药新品种繁多,仅在县内新上市销售的农药有55种,其中杀虫剂22种、杀螨剂4种、灭菌剂20种、除草剂9种。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使用农药主要品种)=] 针对各种农药用途、用量、用法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县乡植物医院派员深入田头巡诊,服务到户,既开方,又供药。技术人员携带器械和农药,走田间、串地角,为出现病虫情之水稻、棉花、蔬菜、果木诊病,并现场传授各种农药使用方法,指导农民科学防病灭虫。1997年,在江洲的蔡洲、永安乡滨江开展农业部立项实施的棉铃虫统防产业化推广项目。农药由植保站记账供给,药械由县乡投资购买,机防队与示范村农户直接签订防治标准、防治效果、农药成本、人员工资等奖赔承包合同。经二代棉铃虫防治效果调查,防治杀灭率比往年同期提高20%,蕾铃脱蓓率降低10%,公顷用药成本降低15%.公顷增收皮棉300 - 375千克。2000年,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关于“植保统防统治”服务示范与推广课题,又以上述两乡为重点,并辐射全县。2001 - 2003年,实施棉花统防统治面积分别达到5940公顷、8000公顷、8466公顷,第一年增产皮棉990吨,荣获农牧渔业部颁发的“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000- 2005年,县植保站先后共承担全国农技中心、省农药检验所及农药生产厂家的120多种系列农药新品种药效田间试验任务,筛选、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新品种203个,被评为全省农药田间试验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