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23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生产条件
分类号: F304.5
页数: 4
摘要: 1986年,全县耕地面积18016. 67公顷,其中水田8468. 26公顷,旱地9548. 41公顷。按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0. 0694公顷,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耕地偏少,已成为制约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1987 - 1990年,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行政领导负责制,在全县开展乱占耕地、非法用地执法大检查,严肃查处一批违法……
关键词: 生产条件 生产统计

内容

1986年,全县耕地面积18016. 67公顷,其中水田8468. 26公顷,旱地9548. 41公顷。按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0. 0694公顷,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耕地偏少,已成为制约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1987 - 1990年,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行政领导负责制,在全县开展乱占耕地、非法用地执法大检查,严肃查处一批违法用地案件,清退了大批土地,使耕地逐渐有所增加。至1990年,全县耕地总面积达到19323. 87公顷,比1986年净增1307. 20公顷,其中水田8618.2公顷,比1986年增加149. 94公顷,旱地10704. 67公顷,比1986年增加1156. 26公顷。人均占有耕地水平上升到0.0706公顷。
  1991 - 1995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逐年增加,在省、市计委下达用地指标调控下,耕地略有下降。全县耕地总面积由1990年的19323. 87公顷,下降到1995年的19048. 46公顷,共减少耕地275. 41公顷,年平均减少54. 92公顷。
  1996 - 2005年,随着国家退田还湖、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贯彻落实,及市、县工业园区和“武九”(武昌至九江)铁路复线开工建设等,共占用耕地2781公顷,每年以278. 10公顷速度递减。其中退田还湖、退耕还林1345. 21公顷,国家重点建设(含市、县工业园)占用耕地1059. 43公顷,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146. 51公顷,居民建房及其他建设用地229. 85公顷。其间,以2003年耕地变化最大,当年减少耕地1239. 74公顷。其中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面积987. 65公顷,国家建设占用耕地234. 16公顷,其他建设占用耕地17. 93公顷。耕地连年下降,县委、县政府先后制订“土地储备办法”、“土地资产管理办法”和“土地交易管理”等制度,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当做“警戒线”,积极采取耕地开发整理、废弃土地复垦、空心村整治、退(屋)基还田等办法增加耕地。严格执行非农建设不准占用耕地的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在开发中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总量的相对稳定。到2005年,耕地总量回升到16267. 47公顷,其中水田6194. 94公顷、旱地10072. 53公顷,比2003年净增158. 67公顷,增加0.98%。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耕地面积统计)=] 劳动力劳力资源1986年,全县农村男女劳力109664人。1990年上升为122547人,五年净增12883人,年均增加2576人。每个男女劳力平均负担耕地0.16 -0.15公顷。
  1991年,全县农村男女总劳动力122855人,1995年,总劳力上升为134459人,五年净增11604人,年均增加2321人,每个劳力平均负担耕地0.15 -0.14公顷。
  1996年,农村总劳动力135205人,2000年,总劳力下降为135054人,五年中减少151人,年均减少30人,每个劳力负担耕地0.14 -0.13公顷。
  2001年,总劳力131381人,2005年总劳力达到145837人,五年净增14456人,年均增加2891人,每个劳力负担耕地0. 13 -0.11公顷。
  1986 - 2005年,按农村每个男女劳力负担耕地0.5公顷计算,全县每年有剩余劳力29%-50%,劳力资源丰富。
  劳力素质据2001 - 2005年连续调查统计,在农村总劳动力中,历年平均小学文化占27. 75%,初中文化占46. 27%,高中文化占13. 92%,中专文化占3.10%,大专文化占0. 48%,文盲半文盲占8.48%。
  [=此处为表格(2001- 2005年全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 从业劳力 1986年,全县从事农、林、牧、渔劳动力89909人,占总劳动力81.98%;从事工副业劳动力10839人,占总劳动力9. 89%,其中乡村工业5271人,建筑业4206人,交通运输业1362人;剩余劳力8916人,占总劳力8. 13%。1990年,直接从事农业劳动力(含种植、林业、畜牧、渔业,下同)100119人,占农村总劳动力81. 70%;从事乡村工副业劳力18897人,占总劳力15. 42%,其中工业6376人,建筑业4916人,交通运输1544人,商业4058人,文卫2003人;剩余劳力3531人,占总劳动力2. 88%。1995年,直接从事农业劳力109932人,占总劳力81. 76%;从事乡村工副业劳力14156人,占总劳力10. 53%,其中工业5088人,建筑业6283人,商业运输业2785人;剩余劳力10371人,占总劳力7. 71%。2001年,直接从事农业劳力85401人,占总劳力65.00%;从事乡村工副业劳力20470人,占总劳力15. 58%,其中乡村工业3771人,建筑业10158人,交通运输2888人,商业3251人,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402人;农村剩余劳力25508人,占总劳力19. 42%。2005年,从事农业劳力74821人,占总劳力51. 31%;从事乡村工副业劳力59682人,占总劳力40. 92%,其中工业30948人,建筑业13550人,交通运输、邮政业4806人,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1049人,批发和零售业5987人,餐饮业3342人;农村剩余劳力11334人,占总劳力7.77%。
  劳力流转1986 - 2005年,农村劳力自然增长率达24. 80%。农村剩余劳力与就业矛盾突出,农民为谋求自身发展、解决剩余劳力出路,大批青壮年男女劳力,自发走出家门,离土离乡,到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和北京等沿海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打工,外出务工劳力,年年攀升。据统计,外出务工劳力1998年25831人,占农村总劳力26. 83%;2001年35709人,占总劳力27. 18%;2002年43480人,占总劳力33.11%;2005年达到65002人,占总劳力44. 57%。其中出省务工人员43537人。2005年,为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成立九江县农村劳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合署办公。以“阳光工程”培训为依托,联合职业学校、电脑培训学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单位,建起了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先后购买了多套先进的电化教学培训设备,并与省、市大中专技校进行合作交流,以提高教学质量。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全部建立电子档案,将学习、考试等记录备案,统一发证上岗。以劳务市场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就业培训,提高了对外输送的成功率和稳定率。至2005年底,全县累计向深圳、广州、厦门等10多个城市输送技术型农民工6万余人次。其中有近万名农民工成了所在企业的技术骨干。
  农机具传统的犁、耙、耖、锹、铲、锄等各式旧农具,仍沿用至今。随着经营体制(个体)、耕地制度(水改旱)、生产方式(自主权)的转换,以及新农药(免耕剂、除草剂等)的推广,旧式农具逐步淘汰,经济、高效、轻便实用、小型多功能的农业机械已普遍推广使用。1986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83310千瓦。2000年,农机总动力上升到116224千瓦,比1986年增长39.5%。2005年,国家采取“购机补贴”惠农政策。专业户、个体户购机积极性大增,农机总动力增至118233千瓦,比2000年增长1.73%,比1986年增长41. 92%。全县已推广使用的农业机械种类多,按用途可分耕作、排灌、植保、收割、农副产品加工和运输等类。在推广使用农业机械中,耕作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发展速度缓慢,作业面在30%以下。排灌、植保、加工、运输等机械发展较快,使用普遍,基本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耕整机械1986年,全县有大中型拖拉机92台,小型拖拉机(配旋耕机)263台,耕整机104台,机耕面积720. 67公顷,占总耕地4%。1990年,全县耕整机械161台套,总动力2074千瓦,其中大中型轮式拖拉机58台、1593千瓦,手扶拖拉机19台、172千瓦,耕整机84台、309千瓦。机耕面积488. 0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2.53%.比1986年减少232.6公顷、下降32. 28%。1995年,全县各式耕整机171台套,总动力2238千瓦,其中大中型轮式拖拉机59台、1617千瓦,手扶拖拉机37台、344千瓦,耕整机75台、277千瓦。机耕面积194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10. 18%,比1990年增长2. 97倍。2000年,全县拥有耕整机231台套,总动力3138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74台、1992千瓦,手扶拖拉机77台、744千瓦,耕整机80台、402千瓦。耕整作业面积1635公顷,占耕地总面积9. 42%,比1995年少耕305公顷。2005年,拥有各式耕整机1600套,总动力18816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64台、10192千瓦,手扶拖拉机680台、6512千瓦,耕整机556台、2112千瓦。耕整作业面积110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6.67%,比2000年减少535公顷。农村土地承包到户,田块划小,作物种植安排和进度很难统一,制约耕作机械效益发挥,而轮式拖拉机即主要从事农村短途运输;在粮区大量推广使用免耕剂、除草剂,实行抛秧、直播等种植技术,水稻插秧机虽年年示范,却推广困难;在棉区普遍推广应用棉花、油菜套种技术,实行油菜育苗在棉花行间套栽,棉花推广营养钵育苗移栽,大大减少土地耕整工序,导至全县机耕作业面积偏少,且连年下降。
  排灌机械1986年,全县拥有各种机电排灌设备1479台,总动力31119千瓦,机电排灌面积791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3. 92%。其后,着重对始建于20世纪60 - 80年代的机电设备、设施进行维修、改造、更新和增容、扩容。1995年,全县拥有排灌机械1606台,总动力31395千瓦,农用水泵968台,其中柴油机1049台、1454千瓦,电动机577台、16731千瓦。机械排灌作业面积9310公顷,占耕地面积47. 79%。2000年,排灌动力机1953台、总动力46832千瓦,农用水泵823台、29637千瓦。全县机械排灌作业面积9514公顷,占耕地54. 8%。2005年,拥有排灌机械3045台、总动力58746千瓦。为增强长江沿岸圩区抗洪防涝能力,2002年省人民政府投资下拨专款,分别在永安乡、江洲镇新建固定排灌机站8座,增容240千瓦。丘陵地区土地承包户,普遍使用小型轻便的2-3千瓦的柴油、汽油或电动抽水泵,增强了抗旱能力。
  植保机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作物防病灭虫主要使用手动半机械化的单管式、背负式手摇喷雾器和喷粉器,同时机动喷雾器开始面市试用。1986年,全县拥有单管手摇压缩式喷雾器52589部,平均1.3户有1部;机动喷雾器12部,汽油机动力36千瓦。1995年,汽油机动喷雾器增至498台、588千瓦,作业面积3967公顷。1997年,承担国家农业部棉铃虫“统防产业化”推广项目,县、乡投资购进自动喷雾器310台,分发统防示范户。1999年,农资部门进货工农16型手摇喷雾器8万部供应农村。2000年,全县拥有汽油机动喷雾(粉)器5325台,总动力6284千瓦,作业面积25813公顷(次)。到2005年,汽油机动喷雾机增至10720台,动力12649.6千瓦,植保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
  收割机具 20世纪80 - 90年代,全县稻、麦、油菜的收割和脱粒,基本沿袭传统的镰刀收割,禾盆打谷,风车分尘。1986年,棉区小麦试行推广少量甫式收割机,作业面积134公顷。至2000年,部分种粮大户相继购进联合收割机10台、380千瓦动力,机动脱粒机3台,机械作业面积1847公顷。同时,全县发展脚踏脱粒机13136部。2005年,全县拥有联合收割机18台,总动力540千瓦,其中自走式17台、510千瓦,收割面积3000公顷;水稻脱粒基本采用半机械脚踏脱粒机。
  农产品加工机械1986年,全县主要农副产品加工,已步入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阶段。至1995年,全县加工机械总动力16077千瓦,其中柴油机3719千瓦。主要加工机械有碾米机544台、磨面机215台、轧花机492台、榨油机70台、淀粉机246台。农村碾米、机粉、轧花、榨油基本实现机械化,机械加工量达57.5万吨。2000年,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总动力增至27139千瓦,其中柴油机动力12125千瓦。各种加工机械1594台,其中碾米机625台、面粉机215台、轧花机492台、榨油机70台、淀粉加工机192台,农副产品加工作业量77.3万吨。2005年,全县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029台,总动力18130千瓦。其中柴油机920台、动力10118千瓦,电动机592台、动力8012千瓦。昔日土砻、石碓、石碾、石磨等旧式工具退出历史舞台。
  运输机械1986年,农村短途运输普遍采用胶轮双滚板车,大中型拖拉机基本投入县内短线运输,大宗货运实现机械化。1995年,全县有农用载重汽车216辆、12679千瓦动力,载重量648吨;农用运输车598辆、动力6966千瓦,载重量897吨;机动运输船115艘、1474千瓦,装载量3121吨;大中型拖车10辆,小型拖车43辆。全县农村各种运输机械年总货运量5459万吨。2000年,全县各种运输车(船)1259辆(艘),总动力3. 39万千瓦。其中载重汽车313辆、22418千瓦,机动船173艘、3054千瓦,农用运输车、机动三轮车、大中小型拖车等773辆。年货运量14万吨/千米。2005年,全县拥有各种运输车船4781辆(艘),总动力7. 27万千瓦。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