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230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农业
分类号: F303
页数: 24
摘要: 1986年,全县耕地面积18016. 67公顷,其中水田8468. 26公顷,旱地9548. 41公顷。按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0. 0694公顷,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耕地偏少,已成为制约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1987 - 1990年,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行政领导负责制,在全县开展乱占耕地、非法用地执法大检查,严肃查处一批违法……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农业项目

内容

1986年,全县耕地面积18016. 67公顷,其中水田8468. 26公顷,旱地9548. 41公顷。按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0. 0694公顷,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耕地偏少,已成为制约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1987 - 1990年,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行政领导负责制,在全县开展乱占耕地、非法用地执法大检查,严肃查处一批违法用地案件,清退了大批土地,使耕地逐渐有所增加。至1990年,全县耕地总面积达到19323. 87公顷,比1986年净增1307. 20公顷,其中水田8618.2公顷,比1986年增加149. 94公顷,旱地10704. 67公顷,比1986年增加1156. 26公顷。人均占有耕地水平上升到0.0706公顷。
  1991 - 1995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逐年增加,在省、市计委下达用地指标调控下,耕地略有下降。全县耕地总面积由1990年的19323. 87公顷,下降到1995年的19048. 46公顷,共减少耕地275. 41公顷,年平均减少54. 92公顷。
  1996 - 2005年,随着国家退田还湖、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贯彻落实,及市、县工业园区和“武九”(武昌至九江)铁路复线开工建设等,共占用耕地2781公顷,每年以278. 10公顷速度递减。其中退田还湖、退耕还林1345. 21公顷,国家重点建设(含市、县工业园)占用耕地1059. 43公顷,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146. 51公顷,居民建房及其他建设用地229. 85公顷。其间,以2003年耕地变化最大,当年减少耕地1239. 74公顷。其中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面积987. 65公顷,国家建设占用耕地234. 16公顷,其他建设占用耕地17. 93公顷。耕地连年下降,县委、县政府先后制订“土地储备办法”、“土地资产管理办法”和“土地交易管理”等制度,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当做“警戒线”,积极采取耕地开发整理、废弃土地复垦、空心村整治、退(屋)基还田等办法增加耕地。严格执行非农建设不准占用耕地的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在开发中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总量的相对稳定。到2005年,耕地总量回升到16267. 47公顷,其中水田6194. 94公顷、旱地10072. 53公顷,比2003年净增158. 67公顷,增加0.98%。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耕地面积统计)=] 劳动力劳力资源1986年,全县农村男女劳力109664人。1990年上升为122547人,五年净增12883人,年均增加2576人。每个男女劳力平均负担耕地0.16 -0.15公顷。
  1991年,全县农村男女总劳动力122855人,1995年,总劳力上升为134459人,五年净增11604人,年均增加2321人,每个劳力平均负担耕地0.15 -0.14公顷。
  1996年,农村总劳动力135205人,2000年,总劳力下降为135054人,五年中减少151人,年均减少30人,每个劳力负担耕地0.14 -0.13公顷。
  2001年,总劳力131381人,2005年总劳力达到145837人,五年净增14456人,年均增加2891人,每个劳力负担耕地0. 13 -0.11公顷。
  1986 - 2005年,按农村每个男女劳力负担耕地0.5公顷计算,全县每年有剩余劳力29%-50%,劳力资源丰富。
  劳力素质据2001 - 2005年连续调查统计,在农村总劳动力中,历年平均小学文化占27. 75%,初中文化占46. 27%,高中文化占13. 92%,中专文化占3.10%,大专文化占0. 48%,文盲半文盲占8.48%。
  [=此处为表格(2001- 2005年全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 从业劳力 1986年,全县从事农、林、牧、渔劳动力89909人,占总劳动力81.98%;从事工副业劳动力10839人,占总劳动力9. 89%,其中乡村工业5271人,建筑业4206人,交通运输业1362人;剩余劳力8916人,占总劳力8. 13%。1990年,直接从事农业劳动力(含种植、林业、畜牧、渔业,下同)100119人,占农村总劳动力81. 70%;从事乡村工副业劳力18897人,占总劳力15. 42%,其中工业6376人,建筑业4916人,交通运输1544人,商业4058人,文卫2003人;剩余劳力3531人,占总劳动力2. 88%。1995年,直接从事农业劳力109932人,占总劳力81. 76%;从事乡村工副业劳力14156人,占总劳力10. 53%,其中工业5088人,建筑业6283人,商业运输业2785人;剩余劳力10371人,占总劳力7. 71%。2001年,直接从事农业劳力85401人,占总劳力65.00%;从事乡村工副业劳力20470人,占总劳力15. 58%,其中乡村工业3771人,建筑业10158人,交通运输2888人,商业3251人,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402人;农村剩余劳力25508人,占总劳力19. 42%。2005年,从事农业劳力74821人,占总劳力51. 31%;从事乡村工副业劳力59682人,占总劳力40. 92%,其中工业30948人,建筑业13550人,交通运输、邮政业4806人,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1049人,批发和零售业5987人,餐饮业3342人;农村剩余劳力11334人,占总劳力7.77%。
  劳力流转1986 - 2005年,农村劳力自然增长率达24. 80%。农村剩余劳力与就业矛盾突出,农民为谋求自身发展、解决剩余劳力出路,大批青壮年男女劳力,自发走出家门,离土离乡,到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和北京等沿海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打工,外出务工劳力,年年攀升。据统计,外出务工劳力1998年25831人,占农村总劳力26. 83%;2001年35709人,占总劳力27. 18%;2002年43480人,占总劳力33.11%;2005年达到65002人,占总劳力44. 57%。其中出省务工人员43537人。2005年,为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成立九江县农村劳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合署办公。以“阳光工程”培训为依托,联合职业学校、电脑培训学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单位,建起了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先后购买了多套先进的电化教学培训设备,并与省、市大中专技校进行合作交流,以提高教学质量。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全部建立电子档案,将学习、考试等记录备案,统一发证上岗。以劳务市场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就业培训,提高了对外输送的成功率和稳定率。至2005年底,全县累计向深圳、广州、厦门等10多个城市输送技术型农民工6万余人次。其中有近万名农民工成了所在企业的技术骨干。
  农机具传统的犁、耙、耖、锹、铲、锄等各式旧农具,仍沿用至今。随着经营体制(个体)、耕地制度(水改旱)、生产方式(自主权)的转换,以及新农药(免耕剂、除草剂等)的推广,旧式农具逐步淘汰,经济、高效、轻便实用、小型多功能的农业机械已普遍推广使用。1986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83310千瓦。2000年,农机总动力上升到116224千瓦,比1986年增长39.5%。2005年,国家采取“购机补贴”惠农政策。专业户、个体户购机积极性大增,农机总动力增至118233千瓦,比2000年增长1.73%,比1986年增长41. 92%。全县已推广使用的农业机械种类多,按用途可分耕作、排灌、植保、收割、农副产品加工和运输等类。在推广使用农业机械中,耕作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发展速度缓慢,作业面在30%以下。排灌、植保、加工、运输等机械发展较快,使用普遍,基本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耕整机械1986年,全县有大中型拖拉机92台,小型拖拉机(配旋耕机)263台,耕整机104台,机耕面积720. 67公顷,占总耕地4%。1990年,全县耕整机械161台套,总动力2074千瓦,其中大中型轮式拖拉机58台、1593千瓦,手扶拖拉机19台、172千瓦,耕整机84台、309千瓦。机耕面积488. 0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2.53%.比1986年减少232.6公顷、下降32. 28%。1995年,全县各式耕整机171台套,总动力2238千瓦,其中大中型轮式拖拉机59台、1617千瓦,手扶拖拉机37台、344千瓦,耕整机75台、277千瓦。机耕面积194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10. 18%,比1990年增长2. 97倍。2000年,全县拥有耕整机231台套,总动力3138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74台、1992千瓦,手扶拖拉机77台、744千瓦,耕整机80台、402千瓦。耕整作业面积1635公顷,占耕地总面积9. 42%,比1995年少耕305公顷。2005年,拥有各式耕整机1600套,总动力18816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64台、10192千瓦,手扶拖拉机680台、6512千瓦,耕整机556台、2112千瓦。耕整作业面积110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6.67%,比2000年减少535公顷。农村土地承包到户,田块划小,作物种植安排和进度很难统一,制约耕作机械效益发挥,而轮式拖拉机即主要从事农村短途运输;在粮区大量推广使用免耕剂、除草剂,实行抛秧、直播等种植技术,水稻插秧机虽年年示范,却推广困难;在棉区普遍推广应用棉花、油菜套种技术,实行油菜育苗在棉花行间套栽,棉花推广营养钵育苗移栽,大大减少土地耕整工序,导至全县机耕作业面积偏少,且连年下降。
  排灌机械1986年,全县拥有各种机电排灌设备1479台,总动力31119千瓦,机电排灌面积791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3. 92%。其后,着重对始建于20世纪60 - 80年代的机电设备、设施进行维修、改造、更新和增容、扩容。1995年,全县拥有排灌机械1606台,总动力31395千瓦,农用水泵968台,其中柴油机1049台、1454千瓦,电动机577台、16731千瓦。机械排灌作业面积9310公顷,占耕地面积47. 79%。2000年,排灌动力机1953台、总动力46832千瓦,农用水泵823台、29637千瓦。全县机械排灌作业面积9514公顷,占耕地54. 8%。2005年,拥有排灌机械3045台、总动力58746千瓦。为增强长江沿岸圩区抗洪防涝能力,2002年省人民政府投资下拨专款,分别在永安乡、江洲镇新建固定排灌机站8座,增容240千瓦。丘陵地区土地承包户,普遍使用小型轻便的2-3千瓦的柴油、汽油或电动抽水泵,增强了抗旱能力。
  植保机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作物防病灭虫主要使用手动半机械化的单管式、背负式手摇喷雾器和喷粉器,同时机动喷雾器开始面市试用。1986年,全县拥有单管手摇压缩式喷雾器52589部,平均1.3户有1部;机动喷雾器12部,汽油机动力36千瓦。1995年,汽油机动喷雾器增至498台、588千瓦,作业面积3967公顷。1997年,承担国家农业部棉铃虫“统防产业化”推广项目,县、乡投资购进自动喷雾器310台,分发统防示范户。1999年,农资部门进货工农16型手摇喷雾器8万部供应农村。2000年,全县拥有汽油机动喷雾(粉)器5325台,总动力6284千瓦,作业面积25813公顷(次)。到2005年,汽油机动喷雾机增至10720台,动力12649.6千瓦,植保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
  收割机具 20世纪80 - 90年代,全县稻、麦、油菜的收割和脱粒,基本沿袭传统的镰刀收割,禾盆打谷,风车分尘。1986年,棉区小麦试行推广少量甫式收割机,作业面积134公顷。至2000年,部分种粮大户相继购进联合收割机10台、380千瓦动力,机动脱粒机3台,机械作业面积1847公顷。同时,全县发展脚踏脱粒机13136部。2005年,全县拥有联合收割机18台,总动力540千瓦,其中自走式17台、510千瓦,收割面积3000公顷;水稻脱粒基本采用半机械脚踏脱粒机。
  农产品加工机械1986年,全县主要农副产品加工,已步入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阶段。至1995年,全县加工机械总动力16077千瓦,其中柴油机3719千瓦。主要加工机械有碾米机544台、磨面机215台、轧花机492台、榨油机70台、淀粉机246台。农村碾米、机粉、轧花、榨油基本实现机械化,机械加工量达57.5万吨。2000年,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总动力增至27139千瓦,其中柴油机动力12125千瓦。各种加工机械1594台,其中碾米机625台、面粉机215台、轧花机492台、榨油机70台、淀粉加工机192台,农副产品加工作业量77.3万吨。2005年,全县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029台,总动力18130千瓦。其中柴油机920台、动力10118千瓦,电动机592台、动力8012千瓦。昔日土砻、石碓、石碾、石磨等旧式工具退出历史舞台。
  运输机械1986年,农村短途运输普遍采用胶轮双滚板车,大中型拖拉机基本投入县内短线运输,大宗货运实现机械化。1995年,全县有农用载重汽车216辆、12679千瓦动力,载重量648吨;农用运输车598辆、动力6966千瓦,载重量897吨;机动运输船115艘、1474千瓦,装载量3121吨;大中型拖车10辆,小型拖车43辆。全县农村各种运输机械年总货运量5459万吨。2000年,全县各种运输车(船)1259辆(艘),总动力3. 39万千瓦。其中载重汽车313辆、22418千瓦,机动船173艘、3054千瓦,农用运输车、机动三轮车、大中小型拖车等773辆。年货运量14万吨/千米。2005年,全县拥有各种运输车船4781辆(艘),总动力7. 27万千瓦。
  第二节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 1986 -1990),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家发展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工业经济快增长,农业处于缓速增长阶段。作为反映全县农业生产概貌的粮、棉、油、猪的传统“四大指标”和水产品等产业,内部起了变化。粮食、棉花播种面积减少,产量略有下降,油脂、生猪、水产品产量持续增长。1986年,全县粮食总产86903吨,比1985年减少0. 8%;棉花总产8795吨,同比减少6. 180-/0;油脂总产2237吨,同比增长21. 25%;生猪年末存栏110155头,同比增长7. 79%;水产品2324吨,同比增长52. l9%。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80430吨,棉花皮棉总产8783吨,比1986年分别减少7. 45%、0.14%;油脂总产3782吨,生猪存栏112281头,水产品总产2803吨,比1986年分别增长69. 07%、1.93%、20. 61%。1990年,农业总产值22011万元,比1986年的11907万元,增长84. 86%,年均增长16. 97%。
  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 1991 - 1995),县委、县政府遵照中共中央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继续贯彻“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的方针,围绕棉花、油料、水产三大优势,从质量上、面积上、技术上攻关,实行水田改旱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油菜从育苗移栽提高覆盖率上突破.水产从大水面积养殖和特种水产品养殖突破。蔬菜从质量上突破,全县农业经济持续发展。1995年,棉花播种面积达9686. 68公顷,皮棉总产达15081吨;比1990年分别增长45.30%、71.77%,面积、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其中1994年皮棉总产达17625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县粮食总产39950吨,比1990年减产40480吨(稻改棉减少面积);油脂总产4911. 28吨;生猪存栏109818头,水产品总产13902吨,首次突破万吨大关,比1990年增长3. 96倍,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无公害优质蔬菜总产14. 92万吨,逐步成为农业经济增长新亮点;生猪年末存栏109818头,比1990年略有下降。1995年,农业总产值36256万元,比1990年增长64. 72%,年均增长12. 94%。
  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1996 - 2000),县委、县政府继续深化各项改革,着力改善发展环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调整生产要素和生产力协调发展。1996年,全县粮食、棉花、油料、生猪产量比1995年分别增长49.2%、11. 11%、30. 29%、11.06%,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65%。在取得“九五”初战胜利之时,却遇国际经济危机波及国内的影响,农产品价格下滑,稻谷每千克售价由1995年的1. 61元,2000年下降为1.03元;棉花收购政策由统改为放开,售价由1995年每千克14. 73元下降到2000年的10. 35元;饲料、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严重挫伤农民种养积极性。加上1996、1998、1999年连续发生外淹、内涝的自然灾害,特别是1998年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农业损失惨重。2000年,全县粮食总产52119吨,棉花总产8695吨,油脂总产4928.4吨,生猪54203头,水产品总产14970吨,蔬菜总产12.2万吨。与1995年比,粮食增长30%,棉花下降42%,油脂持平,生猪下降51%,水产品增长8%,蔬菜下降18. 22%。其中,1998年受特大洪涝灾害影响,全县种养业总产量与1997年相比,粮食下降26%,棉花下降74%、油脂下降25%、生猪下降53%、水产品下降35%,蔬菜下降38. 8%。200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3098万元,比1995年增加16842万元,增长46. 45%。其中,1998年农业总产值比1996年减少9.14%。
  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 2001 - 2005),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政策最宽松、最实惠、最重视的历史时期。2001年,出台减免农民不合理的税费政策,制定了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对农村困难户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2004年,实施对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县委、县政府以中共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兴农为手段,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抓住“人世”机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放思想,务实求真,开拓进取,牢牢把握发展机遇。2001年,全县粮食总产55589吨,棉花皮棉总产11215吨,油脂总产5550. 64吨,生猪年末存栏54545头,水产品总产16536吨,与2000年相比,粮食增长6. 66%,棉花增长28. 98%,油脂增长12.62%,生猪增长0.63%,水产品增长10. 46%。2005年,粮食总产61309吨,皮棉总产9285吨,油脂总产4731.7吨,生猪年末存栏55187头,水产品总产23356吨,比2000年粮食增长17.63%,棉花增长6.79%,油脂减少4. 16%,生猪存栏增长1.81%,水产品增长56.02%。农业总产值81497万元,比2000年53098万元增长53. 48%,年均增长10.69%;比1986年的11907万元增长5. 84倍。农民年均纯收入3249元,比1995年的1665元,增长95.14%,年均增长速度9.51%。
  产值结构 1986年后,县委、县政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对农、林、牧、副、渔“五大”产业结构不断进行切合实际的调整,注重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劳动力从有限的耕地中转移到资源开发利用上,使农业经济保持稳定持续增长。1986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1907万元,其中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75.22%、2.2%、14.27%、4.36%、3.95%。到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81497万元,“五业”产值比重分别调整为55. 14%、2.37%、13.81%、1. 55%、27. 13%。其中种植业比1986年下降20. 08个百分点,林业产值上升0.17个百分点,牧业产值下降0.46个百分点,副业产值下降2. 81个百分点,(1993 - 2001年副业未作统计,2002年改为农业服务业),渔业产值上升23. 18个百分点。1986 - 2005年期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最高年为1987年的76.01%,最低为1995年的53. 16%,同比下调13. 94%;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最高为1998年的6.70%,最低为1987年的1.21%;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最高为1998年的26.13%,最低为2003年,因突发禽流感疫情,家禽饲养量减少,使牧业产值下降到8.47%;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从1990'年后基本保持连年增长,由1986年的3. 95%,上升到2005年的27. 13%,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农业产业结构统计)=] 劳动生产率1986 - 2005年,全县农业生产由于受市场价格、投入产出比差、农业政策及频繁的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呈不均衡发展,作物产量时高时低,农业经济虽持续发展,但按全县农业人口和直接从事农业劳力平均提供生产量仍不高,劳动生产率水平仍然偏低。
  粮食 1986年人均产粮339. 36千克,劳均966. 57千克,是20年中最高点。最低为1995年,人均产粮仅143.1千克,劳均产粮339. 42千克。2005年,人均产粮180千克,劳均产粮420千克,分别比1986年下降53%、43. 5%。
  棉花 1986年人均产棉34. 34千克,劳均97. 82千克。生产率最高是1994年,人均63. 35千克,劳均183. 45千克,创历史新高;最低是1998年,因遭受特大洪灾,人均产皮棉仅14. 87千克,劳均43. 71千克。大灾之后,经过恢复性生产,到2003年人均产皮棉回升到41. 84千克,劳均138. 70千元,皮棉生产率稳步增长。2005年人均产皮棉33. 15千克,劳均124.1千克,与1986年同比,人均产皮棉下降3. 47%,劳均产皮棉增长26. 87%。
  油脂 1986年人均产油脂8. 74千克,劳均24. 88千克。最高年是2001年,人均产油脂20. 71千克,劳均产油指65. 00千克。最低年份是1988年,人均产油8. 73千克,劳均产油23. 33千克。2005年,人均产油16. 89千克,劳均63. 24千克,比1986年分别增长93. 25%和1.54倍。
  生猪 1986年人均年末存栏0. 43头,劳均1. 23头。最高年份是1997年,人均0.51头,劳均1. 33头。最低年份是2003年,人均0.18头,劳均0. 69头。2005年人均年末存栏0.20头,劳均0. 74头。比1986年分别下降53%、40%。
  水产品 1986年人均生产水产品9. 08千克,劳均25. 85千克。最低是1987年,人均5.8千克,劳均14. 84千克。最高是2005年,人均83. 39千克,劳均312. 16千克,比1986年分别增长9. 18倍、12. 08倍。
  蔬菜由自给走向商品生产,由自留地生产转变为无公害蔬菜商品生产基地。1986年人均产优质蔬菜157千克,劳均471千克。最高年份是1995年,人均产优质蔬菜534千克,劳均1014.5千克,最低是1991年,人均产优质菜116千克,劳均生产优质菜231. 73千克。从2000年到2005年,优质蔬菜劳动生产率以2. 130-/0速度递增。
  主要农产品商品量和商品率1986年后,经济运转条件下,国家取消了统购统销政策,实行“双轨”(定购、议购)制。1996年后,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主要农产品的商品量、商品率均受市场价格杠杆作用驱动,农户自主安排生产,自由上市交易,主要农产品的商品品种、商品量、商品率发展不够平衡。贡献最大的是棉花。1986 -2005年,全县共上市交易的商品皮棉213664吨,商品率95%以上。年平均商品量10683吨,人均50. 63千克,劳均108.3千克。最高年份是1997年,商品皮棉15751吨,商品率98%,人均56.1千克,劳均115.5千克。
  九江县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之一,粮食生产面积小,属缺粮县。1986 - 1995年,全县提供粮食商品量144580吨,年均14458吨,商品率22. 13%。人均53.4千克,劳均114千克。1996 -2005年,提供商品量80105吨,年均8010吨,商品率13. 66%。人均27.4千克,劳均57.8千克。商品量最高年份为1989年达22080吨,人均81.3千克,劳均180千克;最低年份是2004年1360吨,商品率2. 29%,人均0.48千克,劳均10. 28千克。
  1986 - 1995年,油脂通过定购、议购渠道,全县提供油脂商品量19288吨,年平均1928.8吨,商品率55.1%,人均商品油71千克,劳均152千克。1996 - 2005年,粮油市场全面放开后,油脂上市交易渠道多,县粮食部门仅收购1028吨,油脂市场由私营粮商所占领。
  1986 - 2005年,全县共出售商品肉猪941293头,商品率61.3%,年平均商品量47065头,人均0. 16头,劳均0.37头。最高年是1992年,全县商品猪54434头,人均0.2头,劳均0. 42头。最少是1994年35855头,人均0.12头,劳均0.28头。
  2001 - 2005年,具有鲜、活特色农产品的商品量幅度提升。水产品商品总量102143吨,年均上市量20429吨,人均72.7千克,劳均152.1千克。其中鲜鱼总量92231吨,年均18446吨,平均每天鲜鱼上市量在50. 53吨。无公害新鲜蔬菜上市商品总量60万吨,年均12万吨,平均每天上市量328.7吨。其次,每年商品茶叶10.2吨,新鲜水果1704吨。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主要农业经济指标)=] [=此处为表格=] 第三节农业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1986年后,全县农村继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按人口、劳力承包到户,联产计酬。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性质不变。承包户只享有使用权,不得随意改变土地用途(葬坟、建房等)或买卖土地,承包期15年不变。到1992年,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已连续运转十多年,因嫁、娶、生、丧、升学、外迁等变化,派生出人口与承包耕地矛盾。县委、县政府针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粮区选择2个村民小组进行试点,推广山东省平度地区“两田制”(按人分口粮田,按劳分责任田)以求缓解矛盾,稳定承包关系。199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要求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提出在原定的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不变。明确“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人地矛盾突出的可根据“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作适当的局部调整。1994年,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停止“两田制”在县内的试点和推广。在完善第一轮土地承包基础上,全面稳步开展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全县抽调百余名机关干部,组成18个工作组,由县“五套班子”主要领导带队,分赴各乡(镇、场)重点向农民宣讲党和政府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方针、政策,通过各种形式向群众公示,坚持土地权属集体所有原则不动摇,农户土地承包期使用政策不动摇,小调整,大稳定,不准打乱重分的原则不动摇。同时,对少数农户私自买卖土地,在承包地建房、葬坟等违法、违纪案件进行查处。分别给予拆屋还田和罚款处理。1998年,全县在深入开展土地承包整顿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公证、公开的原则,采取调查摸底,核实登记,张榜公布程序,向全县58872户土地承包户,颁发了国家制发的“九江县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从而安定了民心,稳定和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专业户联产承包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一些人少劳多户及农村能人,为寻求发展空间,闯出一条规模生产或特色产品、高商品率产品生产的专业户联产承包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转让、转包、互换、联营、出租等方式,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到2005年底,全县有各类专业户6379家。
  林业专业户马回岭乡自1984年排山村熊振义、熊前义、熊火应等几名老党员率先与村签订70公顷荒山造林承包合同,拉开专业户联产承包荒山造林序幕后,至1986年,全乡林业专业户发展到186户,承包荒山造林面积930公顷,户均5公顷。榜样的力量带动了全县,到2005年,全县有承包荒山造林面积7公顷以上的专业户345家。其中,马回岭镇秀峰村熊佑华单户承包营造生态林16.6公顷,新塘乡前进村6组农民李红全个人承包荒山14.7公顷营造大面积生态林、四华村19组农民魏亚宗承包36.7公顷退耕还林地营造生态与经济林,被誉为全县造林专业户的典范。
  种粮专业户 2005年,全县种粮专业户有1174户,承包面积1112. 74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6. 68%。其中,港口街镇富塘村种粮大户周升贵、余香杰承包开发107公顷湖田,年售商品粮食600余吨,获纯利40余万元,成为赣北种粮首富。
  果业专业户 2005年,全县果业专业户有375户,承包开发荒坡地,建设标准果园1504公顷。其中,户平开发果园8 - 25公顷的果业大户136户。城门乡果业大户徐平,在立新村承包27公顷荒坡地栽植早熟梨,其中有7公顷早熟梨已开始挂果,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新合镇利民村妇女主任刘艳萍种植0. 34公顷早熟梨,年纯收入2万余元,供养两名子女上大学。新塘乡胡桥村曾纪订开发荒坡,建设标准果园8.7公顷,全部栽种早熟梨。
  食用菌种植专业户 2005年,全县食用菌种植专业户有2125户,种植面积300公顷,户均0. 14公顷,户均年纯收入3500元。沙河街镇东方红村农民潘新华是1986年前开始从事食用菌生产,1994年用种植食用菌积累的10多万元资金,投资创办江西省仙客来生物科学有限公司,2003年创利税221.5万元。跻身于首批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潘新华成为远近闻名的昔日专业户,今朝企业家。
  养殖专业户 2005年,全县养殖专业户有2211户。其中,养猪专业户2000户,年饲养量百头以上大户203户;年饲养家禽200羽以上的专业户25家;养羊专业户85户;养兔专业户90户;养鹌鹑专业户3户;养奶牛专业户1家;特种水产养殖专业户7户。
  蔬菜专业户 2005,全县专业户种植蔬菜面积达6247公顷,其中大棚蔬菜面积1667公顷。主要分布在永安乡、赛城湖场、江洲镇、沙河街镇等地。
  花卉种苗专业户 2003年,全县种苗经营户104家、500余人,其中由林业局办理经营许可证的有51家。年经营种子400 - 500吨,花卉苗木2000万株,品种400余个。
  土地流转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在长期的运转过程中,出现小规模生产经营与现代化农业失衡。分散、小规模、低水平的家庭联产经营体制,多数生产成本高,规模效益差,税费负担重,存在农业增产不增收矛盾。农民普遍反映种田能糊口,致富靠打工。致使全县80%青壮年农民离土离乡,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留下老人与妇女在家种田,弃耕抛荒现象显露。2002年,县委、县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户承包土地使用流转工作的通知》,制订《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土地使用流转工作意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种养大户或投资商开发,确保开发连续性一定30年不变,杜绝承包者搞掠夺性生产,并对流转大户实行优惠政策。流转形式有转包、转让、互换、租赁、联营、股份和委托经营等。据2004年5月,县委办公室和农工部调查统计,全县耕地流转面积1112. 74公顷、占耕地总面积6. 860-/0,流转农户11745户、占全县总农户17.5%。至2005年底,全县耕地流转面积1729. 67公顷,占总耕地10. 74%;流转农户7940户,占总农户12.9%。除耕地外,全县山林流转面积430.5公顷,占全县山林总面积2.3%;水面流转1324.4公顷,占全县水面11.2%。土地流转形式,散户承包或邻居亲友代耕型约占承租户85%,大户承包或联户承包占go-/o,余为以专业合作社组织和退休干部、下岗工人承包,以及外商投资从事农业项目开发。土地流转工作朝着科学有序、操作规范方向发展。劳动力转移有较大空间,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投入机制的多元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四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1987年始,国家批准列项重点投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997年,市开发办以九农开字[1997) 20号文批复九江县为第三批入围农业综合开发县。至2005年,全县农业综合开发累计完成投资4300万元,其中,中央投入无偿资金1306.7万元、有偿资金266万元,计1572.7万元,占总投资的36. 57%;省、市、县三级地方配套资金1313万元,占30. 53%;银行低息贷款资金397.8万元,占9.25%;群众自筹资金1016.5万元,占23. 65%(主要以投劳为主)。
  项目建设1997 - 2005年,全县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项目9个。其中,园田化建设工程3个,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工程4个,“三水”(指水产、水禽、水生植物)工程建设项目2个。共完成建设子项目10个,其中,新建、扩建机耕道9条总长58.3千米,开挖疏浚灌排渠道7条、总长56. 88千米,水泥衬砌灌渠4条、总长60. 21千米,新建电力排灌站17座、更新改造机电排站3座,兴修水利建筑物110座,修拦河坝l2座,新建良种仓库1000平方米,谷物晒场1500平方米,兴修小型水利工程12座。
  开发成果农业综合开发极大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发展后劲和综合实力。全县新增灌溉面积1334公顷,改善灌溉面积1734公顷,提高防洪能力改善除涝面积2466公顷,使旱涝保收面积新增5534公顷。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改良土壤1668公顷,改造中低产田面积8297公顷,平整土地120公顷。在马回岭镇富民村和狮子镇建成高标准园田化面积654公顷,在永安、港口建成“双用田”(灌水可养鱼,排水可种稻)534公顷。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项目已在全县显示了新增生产能力。2002年被省、市分别评为“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
  [=此处为表格(1997-2005年农业综合开发情况)=] [=此处为表格=] 第五节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农业粮、棉、油等传统农业内部种植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落脚点,不断进行调整,大力发展优势传统农业。1986 - 1990年,属计划经济,注重粮食生产,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放在首位。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 -2.2万公顷,占全县农作物播种总面积60%左右;棉花占18%;油料占19. 3%,其他作物占2.95%。1991- 1995年,实行政策性的指令计划,国家对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大幅度提高收购价格,全县大搞水改旱扩种棉花,1994年,棉花播种面积由1990年7173.3公顷增加到10713.3公顷,占全县作物播种面的30. 4g%,1995年,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达10726.7公顷,比1990年增加1393.4公顷,增长14. 92%,均创历史新高。199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调为13600公顷,比1990年的19753.3分顷,下调15. 32%。1996 - 2000年,因市场价格浮动较大,稻谷每千克比1995年收购价降低0. 58元,棉花收购价每千克降低4. 38元,出现卖粮难、卖棉难,加之农药、化肥涨价,农民增产不增收.粮、棉生产急剧下滑。2000年,粮食播种面积由1986年22186.6公顷下降为15340公顷,减少20.5%;棉花由1994年10713.3公顷下降为7746.7公顷,减少10. 67%;油料及其他作物分别比1986年上升43%、4.16%。2001 - 2005年,农业政策宽松,国家对粮食生产实行直接补贴政策,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县粮食、棉花播种面积基本稳定。200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3680公顷,棉花7460公顷,油料9220公顷,其他作物6247公顷。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农作物种植结构)=] 特色农业县委、县政府在稳定发展传统农业基础上,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坚持自主创新,辟新路,谋发展,把发展重点放在鲜、活、名、优、特生产项目上,在全县逐步规范和创建6个特色产业生产基地。2003 - 2005年,被江西省农业厅先后分别认证为无公害特色产业基地。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江洲、永安水陆交通便捷,上至武汉,下到南京,近临九江市区。1998年,为发挥区域优势,为农民增收,为市民服务,开始商品蔬菜生产,变零为整,连片种植,并从多渠道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大棚反季节蔬菜,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争上名牌产品,抢登大市场。政府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聘请省市农业专家、教授,定期培训,专题讲座、现场示范操作,推广物理和生物防治病虫技术,实行配方施肥,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2005年,商品蔬菜栽培面积达到1000公顷,其中大棚蔬菜334公顷。2003年,被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确立为全国蔬菜安全科学用药示范区。江西省农业厅分别认证永安、江洲洲头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无公害商品莲藕生产基地港口街镇党委、政府在战胜1998年历史罕见洪灾后,对合理开发利用全镇450余公顷低洼湖田,发动群众进言兴镇富民之策。在广纳群言基础上,决定创建种藕“避洪兴农”特色产业工程。1999年,试种134公顷,当年获得丰收,单产鲜藕22500千克,按市场平均价格1.4元/千克计算,每公顷产值可达3. 15万元。农民公认种藕省工省力成本低,稳收效益高,莲藕栽培面积迅速扩大。至2005年,莲藕面积达340余公顷,收鲜藕2. 04万吨。因藕节稀、肉质厚、淀粉高、味鲜美,很受市民欢迎。产品畅销南京、武汉、南昌、九江等地。2003年,被省农业厅认证港口为无公害莲藕生产基地。
  无公害商品水果生产基地 1986年前,县内水果有零星栽培,面积小、品种单一、产量低、经济效益差。2000年,为实施省政府关于“南橘北梨”的规划布局,县政府为把水果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鼓励政策。凡建果园承包开发荒坡每公顷租金150元/年,低产旱地年租金700元/公顷,承包期30年不变。凡兴建果园14公顷以上,修建通园车道,每千米由县财政补贴10000元,凡兴建7公顷以上连片果园,可享受财政3000元水电建设和70%的购苗款补助。惠民政策出台,促进了水果生产的大发展。建成了以“武九”铁路沿线的涌泉、新塘、新合、狮子、城门等乡镇,主栽早熟梨为主的果业带;以“昌九”高速沿线的马回岭、岷山、沙河等镇(区)以蜜橘、桃、奈李、杨梅为主的果业带;以城子镇、港口街镇早熟梨沿江(长江)果业带。由于高标建园、科学栽培、精细管理,使90%果园达到一年栽植、二年见果、三年受益、四年丰收。2005年,全县果园总面积达到3000公顷,其中早熟梨2133公顷,蜜橘、桃467公顷,其他水果400公顷。水果总产量2.5万吨,已成为全省五个早熟梨基地县之一。其中,新塘、城子镇被省农业厅分别认证为无公害早熟梨生产基地。2003年,注册“桑蓠”牌早熟梨商标,并彩印包装箱,产品远销深圳、广州等市场。 无公害商品猪生产基地华山牧业公司,始建于1986年,占地面积4公顷,饲料基地有湖田7公顷,水面14公顷,总投资600多万元。生猪养殖规模由建场初期80头母猪群,到2005年现存栏母猪1500余头;年出售瘦肉型商品猪由1000余头,到2005年出售3万头,比办场初期的1986年增长29倍。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利税190万元。2004年,荣获“江西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称号。2005年,荣获九江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光荣称号。
  无公害油菜生产基地江洲、新洲地处长江中心,四面环水。属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无污染源。耕地总面积3623公顷,其中新洲690公顷,是油菜最佳种植区。1986年前,油菜品种单一,栽培技术落后,以直播为主,单产低,效益差。到1990年,全面推行棉油套作技术,并引进“双低”优质油菜新品种,油菜生产由产量型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2000年油菜播种面积2852公顷,总产油菜子3947吨。在认真抓好肥料、农药、种子三大科技投入的基础上,油菜播种面积、单产、总产持续上升,2005年,播种总面积3067公顷,单产1. 47吨,总产4500吨,比2000年增长14%。2004年,江西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油菜生产基地。
  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赛城湖、赤湖、港口渔业资源极为丰富,养殖水面达8733公顷,占全县可养水面81. 87%,鲜鱼产量占80%以上,曾是江南淡水养殖和全省各纯鱼种供应基地。1986年后,在大水面放养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围网养殖螃蟹、青虾、鳜、甲鱼等珍贵鱼类精养技术。2002年,特种水产总量突破5000吨,被誉为江西省特种水产养殖基地。
  特色农业的开发,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既发展传统农业,又做强特色产业,使全县特色产业已占据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其中蔬菜、果木、水产三大新型产业年产值均超1亿元,苗木林种销售额达2.7亿元。
  第六节种植技术耕作制度随着产业结构不断深化,耕作制度亦随之发生变革。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农作物安排布局各不相同。 丘陵粮产区水田耕作主要推行七种耕作制。80%耕地实行稻一稻一油、稻一稻一菜(蔬菜)、稻一稻一肥(绿肥)一年三熟制和稻一稻一油一稻一油一年三熟二年五熟制,20%实行油菜一芋头一蔬菜、瓜一稻一蔬菜、油一姜一蔬菜等多熟制。尚有少数种一季休闲半年,或用耕地种植树苗、花卉。
  平原棉产区旱地耕作亦主要推行七种耕作制度。90%耕地实行棉花一油菜、棉花一蔬菜、棉花一三麦一年二熟制,10%耕地实行棉一菜(套)一油、棉花一蚕豆、麦一花生一油菜、大豆一红薯一蔬菜等。
  土壤改良是一项长期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有水毁农田修复,水源性低产田(地)改造,土质贫瘠和土壤结构改良等。
  水毁农田修复1998年,特大洪水给圩区耕地造成极大破坏,特别是江洲堤决口后,千顷良田变沙洲。同年冬,为尽快恢复生产,县政府对江洲、新洲、永安、港口等沿长江平原地区和城门、新塘、新合沿湖圩区水毁农田进行专项治理。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按高标准、科学化、园田化要求垦复改造。经平整土地,修建排灌沟渠,增修机耕道,营造防护林,兴建电力排灌站等工程措施,至2005年把水毁的不毛之地,建成了千顷标准园田化高产地。经省、市检查组验收,园田化建设基本达到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排灌分家的高标准要求。
  水源性低产田改造1991年,据县农业区划办调查,全县有各类中低产田(地)15537公顷,其中缺水性中低产田4662公顷,占中低产田总面积30%,多水性冷浸田和易涝地6214公顷,占40%。1997年经省、市批准立项的农业开发项目正式启动。先后在江洲、马回岭、港口街、新合、狮子、沙河街和永安、沙河、新洲等6镇2乡1场,以治水为重点,采取工程措施,改造中低产田。至2005年,共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9个。其中,开挖排灌渠7条,总长56. 88千米,疏浚和水泥衬砌灌渠4条,总长60. 21千米。并对机电排灌站、拦河坝和原有水利工程进行了全面维修改造和更新,总投资4300余万元,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面积8297公顷,占应改造总面积53. 4%。使所改造面积生产条件得到更大改善,抗击自然灾害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瘠薄型低产田(地)改造全县有瘦田瘦地2797公顷,占中低产田l8%,有坡耕瘦地1864公顷,占瘠薄型低产田地12%。自1993年起,用农业生物措施,对马肝土和黄棕壤耕地及丘陵坡地实行增施有机肥、套种绿肥,改种花生、豆科作物和冬季休闲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孔隙通透性,使559公顷瘦地土壤肥力明显提高。1995年,在沿“京九”、“武九”铁路和“昌九”高速公路三带的各乡镇丘陵坡地改造开发建果园、苗圃面积1245公顷。2003 -2005年退耕还林面积985公顷,合计2230公顷,占应改造的瘠地总面积79. 73%。通过调整作物布局,使低产瘦地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
  良种更新培育良种更新水稻:1986年后,早稻以“协优49”为主,辅以“广解607”、“红410”等,晚稻以“汕优2号”、“协优64”当家,兼以“三雪粘”、“超级稻65002”,辅以“赣晚汕923”。20世纪之交,淘汰高产而不优的低质品种,选用优质高产多抗良种,早稻推广早熟、易脱粒、米质优的“华联2号”、“协优华联2号”、“优1402”等组合,晚稻以“金优71”、“金优974”、“汕协77”,兼有少数“协优2374”。2005年,又引进一系列两系杂交组合,优质率达100%。 棉花:1986年后,以赣棉系列、“泗棉3号”原种当家,衣分率在40%以上。1999年,针对长江流域红(棉)铃虫大爆发而难以控制,从江苏引进抗虫棉“32B”试种,初露峥嵘,后抗虫棉面积逐年上升。2001年,从中棉所引进转基因杂交抗虫棉品种“中29”,播种面积1933公顷,单产皮棉300千克,每公顷增收节支1800元。2003年,引进“328”、“国抗1号”、“苏棉12号”良种,抗虫棉普及全县。
  油菜:1986年后,不断引进新品种,主要有“中油821”、“油研7号、9号”、“秦油2号、7号”、“湘杂油1号、2号”、“湘油15号”、“秦优7号”、“德油5号”、“中杂油1号”等,在县内表现较好品种有杂交“秦油2号、7号”、“油研7号”、“九油特早1号”和“德油5号”,尤以“双低”杂交油菜品种播种面积占95%。
  其他作物:芝麻与花生沿袭20世纪80年代初农民认定品种。小麦,1986年后,部份沿用“鄂光6号”和“荆州47号”,大量推广“稻板麦”及“浙麦1号”,经试验对比,单产提高10%左右。红薯,品种更新较少,到20世纪初,红心薯、白心洋、老黄心薯居多,多为食用。其他杂粮品种,如玉米、黄粟、高梁老品种少、杂交多,菽类、荞麦、大(稞)麦仍用20世纪80年代初的品种,目前面积极小。
  良种培育 1988年、2002年,县内培育良种单位陆续解体,县内所需良种,在原培育的基础上,基本上依靠引进调入,一般由县种子公司采购供应,或由乡(镇、场)农技推广服务部门根据农户订的计划组购配合,另有少数个体户经营。
  1990年3月,农业部将新洲垦殖场定为全国优质棉繁育基地。三年中,先后成功繁育出“赣棉7号”、“苏棉2号”等杂交一代高产良种,向省内外提供良种100万吨。1994年,经省棉花专家力荐,该场又进行“湘棉3号”的大面积繁育,全场集中连片划出棉田666.7公顷,分九个繁育区为优质棉种试验田,繁育良种1075吨。经试验,“湘棉3号”株型好、座桃率高,且抗灾、抗病虫力强,后劲足、不早衰,是平原洲地植棉好品种。经省检验,达到一级良种要求,并调往全省各集中产棉区推广。同时,白华乡知识青年文学俊,自主创新培育良种,采取边干边学边请教,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培育出“九油特早1号”油菜新品种。此品种具有抗逆性强,且耐久雨低温,比普通油菜早熟18天,单产高24. 8%,含油量高3%。1992年,获九江市农村专业技术成果奖;次年,获全国首届实用技术大奖赛优秀参赛项目奖。
  种子经销 1997年后,县内实行统一供种,采取以种子公司为龙头,乡镇农技站为骨干,村以农业服务站为基础的统一供种模式,优化县一级,强化乡(镇)一级,抓好村一级。实行供种与行政管理目标及农技中心工作结合,与领导业绩和职工晋级、工资挂钩,加强工作责任感,严格把住不精选不卖、未达标不卖、未检疫不卖,深受农民的赞誉。1986 - 2005年,全县共推销良种1771吨,其中水稻良种1413吨、棉花良种97吨、油菜良种31吨、其他良种230吨。
  作物栽培播种育秧水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早稻多数水播水育,薄膜护秧,少数旱播水育。90年代初,推广旱育小苗移栽;中后期,始行旱育抛秧技术。到21世纪,全部推广旱床育秧,形式有旱床、软盘旱床等,前者为手插秧,后者为软盘抛秧。播种时间,早稻播期“春分”开始,“清明”结束,一晚“谷雨”始播。二晚一般按“四适宜”进行育播,即适时播种,一般在6月下旬播完;适量种子,旱床每平方米播种37.5克,软盘45片播种18 - 25千克,本田公顷用种18 - 19千克;适龄抛秧,4龄叶始抛,6 -7叶龄期终止,秧龄25 - 30天,抛秧临界终止期立秋前,抛秧忌烈日;抛足基本苗,每公顷保证30万蔸,基本苗150万株以上。至2005年,插秧方法有三种,多数抛秧,部分人工手插,少许机插示范。
  棉花: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县60%棉农采用育苗移栽技术。3月初做苗床、营养钵播种育苗,地膜覆盖保温,4月中旬开始带钵移栽,另有300-/0棉农仍采用麦林、油菜行间或冬闲地直播的传统方法。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能达到苗早、苗壮、争高产的目的,进入90年代中后期,全县基本普及营养钵育苗、双膜覆盖新技术。栽培方式以双行畦、宽窄行为主。公顷密度3-3. 75万株,转基因抗虫棉公顷密度1.95万株。江洲、永安等地部分棉农,首创在棉花苗期行间套栽早杂辣椒、葱、蒜、萝卜、白菜等蔬菜,公顷增加3000 - 4000元收入。
  油菜:1986年,甘蓝型油菜优良品种推广面达100%,40%育苗移栽,60%直播。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育苗,苗床用种量每平方米2克,本田用种量每公顷1.5千克。苗床整平整细,施足基肥,稀播壮苗。秧龄30天,10月中下旬移栽,每公顷密度9 -12万株,于二晚收割后翻耕整地或板田移栽。直播于9月上中旬在一晚、中玉米收获后,及时翻地作畦打穴点播。公顷用种量2.5 -3.5千克,公顷基本苗16 - 18万株。从1995—2005年,育苗移栽面积逐年增加,占油菜总面积90%以上。
  蔬菜:进入20世纪90年代,蔬菜成为全县特色产业。杂交早辣椒、灯笼甜椒、紫茄、番茄等茄果类蔬菜,按不同上市要求,播种期有别。春节上市,于10月1~5日播种,秧龄30天,11月上旬按行株距29厘米×50厘米,移栽大棚内。春季上市(4-5月)于1月上旬播种,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移栽大棚内,行株距25厘米×45厘米。棉地套种早辣椒、灯笼椒,则采取2段育秧法育苗。元月上中旬温室播种育苗,2月上中旬,按8厘米×15厘米行株距,假植大棚内蹲苗,苗高15厘米- 20厘米。3月下旬至4月上旬出圃,套栽于棉花行间。
  豇豆、黄瓜、苦瓜等露天栽培,一般在2月下旬采用薄膜育秧办法,3月中下旬移栽。甘蓝包、大白菜、萝卜等大宗蔬菜,于8月上中旬播种育苗,9月上旬移栽(萝卜直播)。
  其他作物:芝麻、花生、玉米、红薯、小麦、荞麦、大豆等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减少,有的成为蔬菜和赏新食品栽培,零星分散,仍沿用传统方式种植。
  中耕除草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稻、棉花、油菜等作物中耕除草全面推广使用化学除草剂、生化免耕剂,土壤疏松、杂草除光,省工省时。但一些套种及零星作物仍需沿用手铁锄。
  施肥20世纪90年代末,肥料使用结构发生变化,化肥多、绿肥少,买肥多、积肥少。1986年,全县绿肥面积4486公顷,1996年下降到仅90公顷,减少98%,故农作物施肥主要依靠化肥。1986年,全县化肥用量22405吨,公顷用量672千克,到2005年化肥用量36285吨,按复种面积计算,公顷耕地用量达1. 08吨。1995年始,县政府为减轻无机化肥对土壤的污染,试行推广省农委开发的生物化肥“BB”肥新技术。到1997年,全县示范面积1800公顷,用量800吨。经试验示范证明“BB”肥具有肥效长、长势稳、产量高、效益好等特点,对土壤不产生结构性改变,是一项平衡施肥的物化技术,很快被群众接受广泛使用。2000年,县土肥站按照土壤养分现状和作物对氮、磷、钾三要素需要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水稻、棉花两作物为重点,用土壤养分速测法,测定土壤养分现状,并根据水稻、棉花每100千克产量需肥量,向种植户开出施肥配比和数量处方单。农民普遍反映“施肥有计划、增产有保障”。 到2005年,全县示范推广面积7334公顷,其中棉花面积3554公顷。
  灌溉 1986年,全县农作物灌溉有自流灌溉、提水灌溉和动力喷灌三种方式。1990年后,开始对果园、苗圃、花卉种苗、蔬菜等作物推广使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并随着现代化农业工程建设的推进,实行排灌分家,改漫灌、串灌陋习,灌溉技术更趋科学化。一般是早稻浅水插秧,泥浆水抛秧,薄水分蘖,足苗晒田,深水孕穗, 干湿灌浆。杂交早稻灌浆后期切忌断水过早,以免降低千粒重和米质。晚稻深水护秧,浅水分蘖,满水抽穗,干湿壮籽,成熟排干。1990 - 2005年,丘陵棉区专业大户或部分承包户,自购中小型动力连体抽水泵,在旱情发生期抽水抗旱,保棉丰收。其他旱作物则因天、因地、因苗等情况,实行沟灌、浅灌、轻灌、早晚灌,适时实施必要的灌溉措施。 植物保护主要为病虫害防治,这是农业夺丰收的重要措施。
  病虫种类境内农作物病、虫有100余种,发生较普遍、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害虫有40余种、病20余种。水稻主要害虫有稻蓟马、稻瘿蚊、三化螟、浮尘子、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叶蝉、稻苞虫、粘虫、负泥虫、铁甲虫、稻蝗、蝼蛄;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菌核病、黑粉病、曲霉病、病毒病、绵腐病、赤枯病、胡麻叶斑病等。
  棉花害虫主要有红铃虫、棉铃虫、金刚钻、棉蚜、棉蓟马、棉椿象、地老虎、红蜘蛛、叶跳虫、小造桥虫、卷叶虫、斜纹夜蛾;主要病害有立枯病、炭疽病、角斑病、红腐病、枯萎病、黄叶枯死病等。油菜主要害虫有蚜虫、潜叶蝇、菜青虫、猿叶虫;主要病有菌核病、霜霉病、白锈病、病毒病。 蔬菜主要害虫有黄跳甲、白粉蝶、菜螟、菜蚜、28星瓢虫、黄瓜守、钻心虫、卷叶蛾;常见病有软腐病、白粉病、根腐病、辣椒病毒、番茄和紫茄果腐病等。
  病虫危害县内农作物病虫危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个别年份因病、虫暴发成灾。但在不同地域、不同作物,遭受病、虫危害程度和受灾面积各不相同。1997年,平原棉区棉铃虫大暴发,至使棉花减产20% - 30%。1998年,棉铃虫第3-5代暴发成灾,全县平原棉区发生面积7700公顷,损失产量30% -40%。同年,江洲镇、永安乡老疫区发生棉花枯萎病,面积50公顷,病株率高达40% -60%。2004年,粮区马回岭镇、岷山乡、沙河街镇暴发一代二化螟,发生面积达70%,危害株率10% - 15%。同年,中稻大面积发生水稻稻曲病,菌曲孢子感染株率达40%。2005年9月,暴发稻飞虱,虫口密度2级,受害株率65% -70%,禾苗成团块状枯死,减产10% - 15%。
  防治措施对病虫害主要坚持预防为主,采取农业技术、生物技术、药剂防治三大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净化作物环境,冬季彻底清除田间杂草、枯杆、枯叶烧粪杀蛹灭卵,种子仓库清理消毒,二晚田冬耕翻晒,减少害虫越冬场所;加强病虫测报,及时准确掌握病、虫发生规律,县乡植保站建立岗位责任制,固定专人深入田间查虫查卵,细心观察,精心预测,准确向农户发布病、虫发生危害时间、虫口密度、施药佳期、用药品种、剂量(浓度)等信息;加强技术培训,增强预防知识和安全用药常识等。1987 - 1991年,县、乡两级相继创办植物“医院”,把查虫、测报、诊断、开方、供药融为一体,为农业病虫害防治,向农民提供一条龙配套服务。
  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保护、繁殖、施放天敌和使用生物药剂等。1986年后,县人民政府多次发布告,严禁捕食青蛙,保护鸟类。20世纪80年代,曾培育繁殖赤眼蜂、金小蜂等益虫防治棉花红铃虫,效果极佳。但繁殖饲养益虫尚属试验攻关阶段,推广使用进展缓慢。1987 - 1991,县植保站在江洲连续实施棉花与薄荷轮作生物防治枯萎病的试验,效果好,获省市植保专家的肯定,并在全县推广。该项研究成果获“江西省科技人员突出贡献”三等奖。
  药剂防治措施,多从高效、安全、价廉出发,并实行药剂专治和综合治理相结合。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农药新品种繁多,仅在县内新上市销售的农药有55种,其中杀虫剂22种、杀螨剂4种、灭菌剂20种、除草剂9种。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使用农药主要品种)=] 针对各种农药用途、用量、用法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县乡植物医院派员深入田头巡诊,服务到户,既开方,又供药。技术人员携带器械和农药,走田间、串地角,为出现病虫情之水稻、棉花、蔬菜、果木诊病,并现场传授各种农药使用方法,指导农民科学防病灭虫。1997年,在江洲的蔡洲、永安乡滨江开展农业部立项实施的棉铃虫统防产业化推广项目。农药由植保站记账供给,药械由县乡投资购买,机防队与示范村农户直接签订防治标准、防治效果、农药成本、人员工资等奖赔承包合同。经二代棉铃虫防治效果调查,防治杀灭率比往年同期提高20%,蕾铃脱蓓率降低10%,公顷用药成本降低15%.公顷增收皮棉300 - 375千克。2000年,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关于“植保统防统治”服务示范与推广课题,又以上述两乡为重点,并辐射全县。2001 - 2003年,实施棉花统防统治面积分别达到5940公顷、8000公顷、8466公顷,第一年增产皮棉990吨,荣获农牧渔业部颁发的“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000- 2005年,县植保站先后共承担全国农技中心、省农药检验所及农药生产厂家的120多种系列农药新品种药效田间试验任务,筛选、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新品种203个,被评为全省农药田间试验先进单位。
  第七节主要农作物结构布局种植结构县内作物主要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两大类。1986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7132.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186.6公顷,占总播种面积59. 75%;经济作物13833.3公顷,占37. 3%;其他作物1113公顷,占2. 95%。1990年,总播面38159.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9753.3公顷,占51. 76%;经济作物16506.6公顷,占43. 26%;其他作物1900公顷,占4. 98%。1993年,经济作物价格上扬,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54. 38%,增长17. 08个百分点,占居首位。其中:棉花播种面积由1986年6666.7公顷增加到10666.7公顷,增长60%,增长11.9个百分点;油料播种面积由1986年7166.6公顷增加到8733.3公顷,增长21. 86%,增长5.18个百分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却由1986年占总播种面积59. 75%,下降到39. 29%,下降20. 46个百分点,退居二位。2000年,粮食占总播种面积39. 24%,经济作物占总播种面积46. 06%,经济作物高出粮食作物6. 82个百分点。2005年,播种总面积3660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占37. 37%、经济作物占45. 57%,分别比2000年下降1.87和0. 49个百分点,其他作物(含蔬菜)占17. 06%,比1986年上升14. 11个百分点。
  在粮食播种面积中,1987年,水稻占71. 81%,小麦占14%,红薯占4.9%,其他杂粮占9. 29%。1995年,水稻占50. 52%,小麦占28. 67%,红薯占8%,其他杂粮占12. 81%。2004年,水稻占56. 51%,小麦占6.72%,红薯占6. 46%,其他杂粮占30. 31%。
  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中,历年以棉为主,至20世纪90年代初,蔬菜、油菜进入争雄地位。1987年,棉花播种面积占43. 49%,油料46. 20%,蔬菜9.56%,其他作物占0.75%。2000年,棉花占31. 97%,油料居首占41.63%,蔬菜占22. 45%,其他占3.95%。2004年,棉花占32. 04%,油料占38.90%,蔬菜上升占25.59%其他经济作物占3.47%。
  作物布局依据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选择性和传统习惯,境内农作物地域性分布比较明显。
  北部和西北部的江洲、新洲、城子镇、永安、港口街、赤湖、赛城湖3镇3场1乡,属滨江滨湖平原地区,土壤肥沃、深厚,为全县棉花主产区,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县55%和61%,被誉为南方优质棉基地。1995年后,蔬菜播种面积迅速扩大,并逐步形成规模,成为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水产养殖基地。
  西部的涌泉、新塘、新合2乡1镇,属丘陵低山地,土层薄、土质瘦,粮食作物多以红薯、“三麦”、玉米等杂粮为主。2005年粮食面积3596公顷,占全县9. 25%。粮食总产14830吨,占全县总产24. 18%。棉花面积343公顷,占全县4. 32%。同时,也是林果业生产基地之一。
  东南部和中部的马回岭、岷山、狮子、城门、沙河街镇、沙河开发区等3镇2乡1区,属低、残丘地貌,为全县粮食主产区。200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098公顷,占全县51.9%,粮食总产34125吨,占全县55.7%。1993年开始,棉花面积逐步扩大。到2005年,棉花种植面积1668公顷,占全县21%。同时,也是林果业生产基地之一。
  面积产量粮食作物水稻为全县主要粮食作物。1986年,全县播种面积15266.6公顷,总产粮食76261吨,占全县粮食产量88%。其中早稻7053.3公顷,产量37210吨,公顷单产5.28吨;一季晚820公顷,产量5049吨,公顷单产6. 16吨;二晚7393.3公顷,产量34002吨,公顷单产4.6吨。1990年始,因受市场价格影响,出现卖粮难,以及水改旱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滑坡。1995年,水稻面积减至6900.3公顷,总产降到26689吨,比1986年分别减少54.8%、65%。1997年,省政府召开粮食工作会议,查原因、添决策,谋发展。2003年,国家颁发关于认真做好“三农”工作意见。实行种粮直补和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不久,又宣布减免农业税,全县粮食生产开始回升。2005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11119.6公顷,总产55176吨,种植面积、总产量比1995年分别增长61. 15%、106. 74%。
  大豆:1986年,全县播种面积986.6公顷,产量1121吨,公顷单产1. 14吨。1990年,播种面积740公顷,产量1047吨。1995年,播种面积减少到633.3公顷,产量下降到933吨。2005年,播种面积继续下降为526.6公顷,产量977吨,比1986年分别减少46. 62%、12. 85%。
  红薯:1986年,全县栽插面积940公顷,产量2586吨,公顷单产2. 75吨。1996年,栽插1466.7公顷,产量5312吨,为历史最高年份。2005年,栽插826.6公顷,产量2556吨,公顷单产3.09吨,与1986年相比面积减少12. 06%,总产基本持平,单产增长12. 36%。
  小麦: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全县播种面积不稳定。1986年,播种3800公顷,产量5526吨,公顷单产1. 45吨。1996年,播种面积上升到4433公顷,产量6943吨,公顷单产1. 57吨。此后,全县播种面积逐年下降。2005年,播种面积下降为413.3公顷,总产776吨,公顷单产1.88吨,面积与产量比1996年分别减89. 12%、85. 96%。
  玉米:1986年,全县种植面积496公顷,产量622吨。2000年,播种611公顷,产量925吨。2005年,播种275公顷,总产572吨。主要为鲜食,其次多为猪鸡饲料。
  其他杂粮:主要品种有芋头、高梁、黄粟、绿豆、蚕(碗)豆、大(米)麦、花(苦)荞麦等,县内都有小面积零星种植。1986年,蚕(碗)豆收获面积565.5公顷,产量609吨;高梁9.5公顷,产量6吨。2000年,蚕(碗)豆播面542公顷,产量681吨;高梁播种面积1公顷,产量5吨;大(米)麦13.3公顷,产量18吨;荞麦播种面积0.3公顷,产量1吨;绿豆播种面积70.6公顷,产量68吨。
  [=此处为表格(1986 - 2005年全县主要粮食作物面积产量统计)=] 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油菜、花生、芝麻)蔬菜、林果、茶叶、生姜、甘蔗、苎麻、西瓜、花卉等作物。
  棉花,在县内农业经济中占较大比重。1986年,播种面积6666. 67公顷,总产皮棉8795吨,公顷单产1. 32吨。1994年,植棉10713. 33公顷,总产皮棉17625吨,公顷单产1. 65吨,面积、总产、单产比1986年分别增长60.7%、100. 40-/0、25%,均创历史最高点。1997年,承担农业部“棉花丰收”推广项目,使用良种良法配套增产技术,良种面积达100%,双膜育苗、地膜移栽面积90%以上。全县8006. 67公顷棉花,总产皮棉16072吨,公顷单产2. 007吨,单产比1994年增长21. 64%。
  1998年,县内遭遇百年罕见大洪灾,全县棉花产量比1997年减产11863吨,减少73. 81%。2002 年,成功注册“晶莹雪”牌优质棉商标后,被四川棉麻集团公司包销,解除了卖棉难之苦,棉农积极性大提高。2004年全面推行转基因抗虫棉,红铃虫、棉铃虫危害率大降低,蕾铃脱落大减少,总产量比2003年同期增长5.1%,单产增幅达5.5%。 2005年,全县植棉7460公顷,总产皮棉9285吨, 公顷单产1. 17吨,面积、总产比1986年分别增长 11.9%-/o5.57%。
  油料,县内油料作物以油菜为主,芝麻、花生次之。1986年,全县油料作物种植面积7313公顷,其中油菜6740公顷、占92.16%,芝麻424公顷、占5. 8%,花生149公顷、占2.04%;油料总产6497吨,其中油菜子占89. 95%、芝麻占5.06%、花生占4. 99%。1990年后,油菜生产作为冬季农业开发主攻作物,实行科学种植,规模生产,全面推广育苗、移栽、水田板田移栽、旱地棉油套栽等技术。至1995年,全县油菜种植面积达10587公顷,总产13781吨,公顷单产1. 32吨,最高江洲镇公顷单产达1. 95吨,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超历史。1996 - 2000年,油菜生产开始由产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重点推广“双低”优质油菜新品种。2004年,江洲镇、新洲垦殖场种植油菜面积3066.7公顷,被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生产基地。2005年,全县油菜种植9013. 33公顷,总产13033吨,单产1. 45吨,面积、总产、单产比1986年分别增长33. 73%、123. 02%、66. 67%。芝麻虽有种植习惯,但零星分散。1986年,种植面积424公顷,产量329吨,公顷单产780千克,为最多年份。1997年,种植面积123公顷,总产136吨,单产1. 09吨/公顷,为历史最少年份。2005年,播种面积207公顷,总产259吨,与1986年同比分别减少104. 83%、51. 35%。花生栽培历史悠久,主要是农户以自食花生果而小面积种植。1999年,种植面积460公顷,总产花生果767吨,为历史最多年份。2005年,播种面积326公顷,总产715吨。
  蔬菜,县内蔬菜作物自古农户普遍栽培,仅为自食之。1986年后,逐步成为商品生产,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县内农业产业中上升为主导产业之一。1986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066公顷,总产36000吨。1996年,县人民政府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发展商品蔬菜生产,并实施大棚反季节蔬菜工程,全县蔬菜产业发展迅速。1999年,棉区创兴棉菜套种,粮区实施稻菜两熟,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5140公顷,总产85000吨。2000年,在永安乡、江洲镇、沙河街镇等蔬菜主产区,推广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禁用A类(剧毒、残留)农药,推广使用C类农药(生化、低毒、无残留)等技术。在永安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2002年,省农业厅正式认证为无公害蔬菜基地。2003年,又被国家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确定为“国家蔬菜安全科学用药示范区”。200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6247公顷,总产122820吨,其中反季节蔬菜大棚蔬菜1667公顷,年产量5万余吨,供应九江市区和武汉、上海等大中城市。
  林果,县内历有零星栽培,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发展成为县内支柱产业之一。水果品种以种植温州蜜橘和水蜜桃为主,奈李、红枣、板栗、葡萄、猕猴桃次之,枇杷、无花果、石榴、杨梅等有零星栽培。1986年,全县有果园面积316公顷,产量289吨。1990年,果园增加到540公顷,产量387吨。1991年,因遭遇零下9摄氏度冻害,柑橘大量被冻死,面积减少到340公顷。1997年,果园面积回升到1027公顷,产量4500吨。1998年,因遭特大水灾,果园面积减少到460公顷,产量降至3300吨。2000年,县政府为实施南橘北梨的战略部署,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全力支持果业生产,大力发展以早熟梨为特色的果业带。2005年,果园面积达3000公顷,其中早熟梨2133公顷,总产量25000吨,成为全省五个早熟梨基地县之一。
  茶叶,县内主要产于岷山金盘、新合尖山等地。1986年,全县有茶园面积315公顷,产量23吨。1990年,茶园减少到102公顷,产量11吨。2000年,岷山金盘村根据本村特点,发动群众垦山种茶40公顷,并选用优良品种,实行科学施肥,采用物理和生物防治病虫害,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使新、老茶园产量大提高,品质上档次,茶叶生产成为兴村致富支柱产业。2005年,全县茶园面积142公顷,产茶21吨。
  生姜,主产于黄老门、马回岭、岷山一带,尤以黄老门生姜栽培历史悠久,系远近闻名的特产。1986年,全县种植面积73.6公顷,产量1001吨。1988 - 1995年间,黄老门乡镇企业为弘扬生姜特产,投资创办生姜食品加工厂,带动生姜的发展。栽培面积达到150 - 200公顷,产量上升到3000- 3500吨。后因姜片厂经营不善、产品销路不畅而关闭,生姜栽培面积亦急剧下降。至2005年,全县只有零星种植,仅供县内市场消费者作调味品之需。
  甘蔗,县内以果蔗为主,少数农户小面积种植。1986年,全县种植16公顷,产量704吨。1999年,面积扩大到158公顷,总产3525吨。2002年,因市场价格好,经济效益高,种植面积上升到220公顷,产量9604吨。2005年,种植面积226公顷,总产12593吨。
  苎麻,县内栽培历史悠久,是赣北三大重点产麻区之一。1986年,全县麻园面积1707公顷,产麻784吨。后因价格下跌、销路滞塞,麻园面积连年下滑。2000年,全县麻园面积322公顷,产量333吨。2005年,麻园面积减少到166公顷,产量235吨。
  西瓜,县内西瓜有六百多年栽培历史,马回岭西瓜曾被省评为名优产品。1986年后,县内通过引进无籽西瓜优良品种,大力推广油瓜套种、瓜果套种及西瓜上山、林瓜套种等栽培技术,种植规模逐渐扩大。至1990年,全县栽培面积达800多公顷,总产3.5万余吨,产品远销南昌、武汉等市。1991 - 1997年间,因市场价格不稳,一度出现卖瓜难,全县栽培面积波动较大,一般在500—600公顷徘徊,总产8000 - 9000吨左右。后因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和市场价格因素影响,西瓜栽培面积逐步减少。2005年,全县种植面积490公顷,产量13048吨,面积、产量比1990年分别减少38. 75%、62.72%。
  花卉,1990年始,县内花卉栽培繁育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新亮点。1992年,全县花卉种植面积3. 33公顷,产量60万株。1998年,全县花卉面积5. 33公顷,产量80余万株。21世纪初,港口街镇港口村发展成为全县唯一花卉生产基地。至2005年,全村花卉种植面积达20公顷,产量300余万株(盆)。2005年,全县花卉种植面积24. 67公顷,产花木达400万株(盆),产品畅销九江、南昌、广州等地。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主要经济作物面积产量)=] 第八节农业经济管理管理机构1986年,县农业畜牧局下设政办组、粮油作物技术推广站、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种子工作站(含种子公司)、土壤肥料管理站、能源科教管理站、农业经营管理站、植保植检站等1 1个站组。是年8月,土管站撤销,职能划出,另成立县土地管理局。1987年,成立县水禽场,副科级单位。1989年,政办组改称人秘股。1990年,成立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沿河南路180号新建办公楼办公。1992年,县畜牧兽医站更名为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1996年,县农业畜牧局改称县农业局。1997年,经作站从农业局划出,升格为县经济作物局,为县政府直管二级局,搬迁到农业推广中心办公楼办公。同年5月,成立减轻农民负担办公室。1999年,增设农机监理站。2003年,在机构改革中,保留县农业局,属县人民政府主管全县农业的职能部门。除担负原有职能外,并划人经济作物生产管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环境保护等职能。同时,经济作物局划归县农业局管理。2004年,科教工作从能源站划出,并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合署办公。至2005年底,局内下设办事机构有县经济作物局、人秘股、减轻农民负担办公室、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兽医中心、粮油站、土肥站、能源站、种子站(含种子公司)、植保植检站、农经站、农机站、农机监理站13个单位。全局有干部(职工)163人,其中在岗116人、离退休人员47人。带编人员71人,其中行政23人、事业编48人。
  服务体系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应对新形势,强化服务,及时把农科技术推广普及到千家万户,从1986年始,县、乡政府对农村农业服务体系逐渐进行调整、巩固、充实和完善,采取选调、招聘办法,重组和完善基层农业服务网站。至1989年,全县13个乡、镇先后组建和完善农技站、畜牧站、农机站、农经站、水产站5个基层专业服务站,村组根据实际,先后分别组建科技普及推广服务市场科学有限公司,以及果业协会、蔬菜协会、花卉苗木协会等各类经营服务性民间组织;村民小组以培植专业户、典型试验示范户的形式进行传、帮、带,把科学技术传播到每个农户。至2005年,县、乡、村、组4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基本完善,全县共有农业科技服务人员399人。其中,县农业局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干部40人、基层五站359人。有中高级专业人员18人、技术助理人员22人。
  农村能源建设 1990年,全县建沼气池613个,容量4229吨。1995年,建沼气池4500个。主要分布于江洲、永安、港口、涌泉、新塘、新合、沙河等乡镇。同年,在省农村能源办公室指导下,推广水压式沼气池,从根本上解决进出料难等问题,并对旧式老池进行全面改造提高。1990 -2000年,在全县农村推广省柴灶40万台,为农户省柴节能减耗。2003年,农业部下达九江县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投资1 10万元,在全县8个点、1375户农户中实施“一池三改”(即新建沼气池结合改厕、改厨、改猪栏),中央每户补贴800元,县财政也给予一定材料补助费。有力推动了沼气池建设的发展。至2005年,全县新增建水压式沼气池1800个。
  农产品质量监测监督2003年始,县内根据国家对食品监测监督法规精神,对大棚蔬菜、油菜、早熟梨等作物的栽培环境、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做到栽培环境无污染源,使用低毒无残留农药,施用农家肥和生物化肥等措施,保证农产品质量达标。经省农业厅质检部门检测认证,江洲、新洲的油菜,港口镇的莲藕,永安大棚蔬菜的辣椒、小白菜和新塘、新合的早熟梨等被誉为信得过放心食用的无公害农产品。
  农机监理1986 - 2005年,全县审查核定县以下农机修理网点80个,核发修理技术等级工137人。其中:乡镇合格修理点19个,修理熟练等级工59人;村合格修理点12个,修理技术熟练等级工25人;合格修理专业户49家,修理技术熟练工53人。培训、考核乡镇、村农机技术人员3215人次。其中拖拉机驾驶员42人,农用汽车驾驶员398人,内燃机手2000人次。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活动25次。纠正各种违章行为401起。新车上牌275台,核发驾驶证300份,创建农机示范村2个。培养农机安全示范户10家,使农机重大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农机服务总收入818万元,比2004年增长15.1%。
  植物检疫198 1年,配备专职植物检疫员3人,兼职检疫员5名,负责全县地产及调运植物检疫和疫情普查。1988年5月,对全县20个乡镇(场、所)开展有害生物豚草的普查,发现和查清全县有14个乡镇有毒豚草的侵入与分布,面积295.5公顷。1989年,对棉花枯萎病进行普查,查出全县枯萎病发生面积273. 53公顷,并对疫区进行全面封闭,改种粮豆作物。2000 - 2002年,根据国家农业部发布的32种检疫对象,重点对棉花枯萎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美洲斑潜蝇、毒麦等四种有害病毒、细菌及生物进行全县性普查,普查成果获全省植物检疫普查及知识竞赛第二名。2005年4月,按省植保站的要求,进行红火蚁普查,未发现该检疫对象。从2000年起,对调出、调进的农业产品、种子、苗木等进行检疫,每年平均检疫农作物种子700余吨,苗木400万株,有效地阻止检疫对象的入侵。
  减负监督管理在农村经济改革中,农民负担过重,引起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1997年,县成立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减负监督管理。2000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一项制度”、“八个禁止”的重要批示,即遵守农民负担不能超过上年人均纯收入5%的制度;禁止平均摊派农业税、特产税、屠宰税,禁止一切要农民出钱出物的达标升级活动,禁止一切没有法规依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禁止面向农民集资,禁止各项摊派,禁止强行以资代劳,禁止村里招待下乡干部,禁止用非法手段向农民收钱收物。2001年,县人民政府根据批示精神,制订“农民负担监督卡”管理制度,把农业税、乡统筹、村提留、义务工、积累工等以负担卡的形式明确下来,发给群众,让农民心中有数。坚持“农财”预决算制度,杜绝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行为的发生。2002年,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将农民应交的各种费用和统筹基金,以税收形式固定标准和限额,并进行张榜公示,挂牌征收,实行阳光操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2004年,全县免征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率在原基础上降低3个百分点,农业税总额调减43%,全县共减征农业税及附加714万元、农业特产税(烟草除外)55.1万元。2005年,改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量力而行,实行“上死下活”,即最高筹资年人均不得超过30元,筹劳年劳均不超过6个标准工作日,下数不等,因人而异,自报公议,民主决定,出榜公布,不得平调挪用。同年l1月,全县实行“村账乡代理”制.成立乡、镇(区)村的财务账目乡代理工作室,把村财务账目集中管理,乡管村用,并全部实现电脑控制,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杜绝一切不合理开支。2005年,国务院宣布全国免征农业税,从此,农民实现合同内“零”负担。
  附:名优土特农副产品选介 “仙客来”食用菌系列产品主要有滑子菇、杏鲍菇、蘑菇、姬菇、茶树菇、鸡腿菇、小白灵、毛木耳、草菇等“仙客来”牌罐头及灵芝冲饮片。产品具有菌菇鲜嫩、味美,加工技术精良,无有毒化学成分,是餐桌上的佳肴上品。产品热销深圳、上海、海口等大中城市,并远销印尼、韩国、新加坡、法国等国际市场。
  无公害瘦肉型猪华山牧业有限公司饲养的商品瘦肉型良种猪,具有肉质鲜嫩、瘦肉比60%以上、无激素等特点。2004年,荣获“江西省无公害农产品称号”。2005年,出栏商品瘦肉型猪3万头,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创税利190万元。2005年,荣获九江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
  “浔绿”牌蔬菜永安乡无公害蔬菜基地,从播种,育秧、栽培、施肥、病虫防治等环节,高标准、高起点建设蔬菜生产基地,并实行配方施肥,推广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等。2003年,被农业部技术推广中心定为全国蔬菜安全科学用药示范区,成功注册的“浔绿”牌灯笼椒和大白菜、西红柿等被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品具有个大、鲜嫩、无污染残留有害物质成分,畅销九江市区及鄂、沪等地。
  无公害莲藕2000年始,港口街镇开发农业避洪工程,将低洼湖田改种莲藕。该产品比田藕、塘藕品质更佳,具有淀粉含量高、节长、肉质厚、个大、单藕重在2 -3千克等特点。2003年,被省农业厅检测认证为无公害莲藕。产品销往九江、南昌、南京等城市。
  “桑蓠”牌早熟梨2001年,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按照标准化、生态化、有机化、品牌化的高标准要求,在新塘、城子镇等地连片开发果园,栽植优质早熟梨。做到精细管理,推广科学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果品套袋等技术,该品种具有成熟早、产量高,果皮薄、果质好、水分多、肉白嫩、香甜适中的特点。2004年,成功注册“桑蓠”牌早熟梨商标,被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产品。产品畅销福建、浙江、上海、广东、湖北等省市。
  “晶莹雪”牌棉花1997年,实施农业部“棉花丰收”科研项目。全县8006. 67公顷棉花,百分之百推广转基因抗虫棉良种,百分之百推广双膜育苗,地膜移栽,重施基肥,“六合一”追肥等综合技术。使全县棉花达到高产、质优标准,公顷单产皮棉2. 007吨,获农业部颁发的丰收项目奖。2002年,向农业部申报注册“晶莹雪”牌优质棉商标成功,产品被四川省棉麻集团公司包销。
  中华毛蟹俗称河蟹,土名螃蟹,是蟹中优良品种。1993年始,赛城湖、赤湖等地利用大湖水面和暂养池,养殖中华毛蟹。至2002年,全县养殖面积达1467公顷,总产中华毛蟹420吨,总产值4372.2万元。被省农牧渔业厅列为特种水产养殖基地。该产品具有个大、蟹黄多、肉质鲜嫩等特点。产品内销九江、南昌、上海,外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