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基本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22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基本建设
分类号: F28
页数: 17
摘要: 1986年,县城区面积为2. 49平方千米,城区控制线为6. 25平方千米。1989年,武九铁路全线通车,县城范围相应扩大,南至天坡杨家河,北至自来水厂,东至刘八碗,西至东风村四组铁路立交桥西。1991年,京九铁路、昌九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在县城东部胡豆村设立互通式立交车道,庐山大道从刘八碗延伸至石门村与庐山区赛阳乡交界处,县城框架因势扩大,城区面积为3.6平方千米。2000年,庐山北路开工建设……
关键词: 基本建设 基本建设市场

内容

县城1986年,县城区面积为2. 49平方千米,城区控制线为6. 25平方千米。1989年,武九铁路全线通车,县城范围相应扩大,南至天坡杨家河,北至自来水厂,东至刘八碗,西至东风村四组铁路立交桥西。1991年,京九铁路、昌九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在县城东部胡豆村设立互通式立交车道,庐山大道从刘八碗延伸至石门村与庐山区赛阳乡交界处,县城框架因势扩大,城区面积为3.6平方千米。2000年,庐山北路开工建设,2001年在沙河乡泉塘村、蛟滩村建成东泉路,与九江市综合工业园连成一体。2004年12月,庐山北路中共九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县检察院办公楼竣工。2005年,城区面积为10.8平方千米,东至沙河经济开发区与庐山区赛阳乡交界处,南至天坡山脚,西至沙河街镇东风村六组鑫山水泥厂处,北至沙河经济开发区原蛟滩村(市综合工业园)。规划区控制线为25平方千米(含市工业园8平方千米)。
  街道1986年,县城街道分主干道、支干道、次干道。主干道有柴桑路、沙河路;支干道有双瑞路、沿河北路、沿河南路、德化路、沙河老街;次干道有蛟滩路、一中路、公园北路、渊明路、公园南路、塔南路、三中路、二中路.土城路、冷水路、甘泉路。1991年,沙河路自刘八碗向东延伸新建至庐山区赛阳乡交界处,路名改为庐山大道,其中原沙河路段,称庐山西路,宽(主干道)18米,长1500米;新修的称庐山东路,宽(主干道)18米、长1000米。拆迁20多户(处),征地16. 67公顷,庐山东、西路同时铺垫水泥路面。斯时,县城道路44条,总长度25.8千米,路面平均宽度(主干道)8.6米,其中,3.5米以上宽度的车行道面积26.4万平方米。1995年,新开通庐山南路,即体育馆转盘至庐山火车站,宽(主干道)16米,长1.7千米,并完成水泥铺设路面工程。2001年,新修东泉路,宽(主车道)23米、长3600米;新修庐山北路,宽(主车道)16米、长1642米;新修程河路,宽(主车道)7米、长180米。同时,完成柳林路宽(主车道)10米、长1800米水泥铺垫工程;完成沿河南路、沿河北路、酒厂路等处砂石铺垫和水泥硬化工程。2003年,办理南环路、北环路的土地征用手续,延伸柴桑北路从自来水厂至鸵鸟山庄接东泉路工程,宽(主车道)10米、长1000米。2005年对柴桑大道(交警大队一新桥头)进行改造,将老化的沥青路面更换砼路面,同时完成庐山南路非机动车道的修建。
  2005年,县城有街道26条,全长81. 87千米。其中主干道有柴桑大道、庐山西路、庐山北路、庐山东路、庐山南路、东泉路、双瑞路;支于道有沿河南路、沿河北路、德化路、沙河老街、甘泉路、柳林路;次干道有三中路、程河路、一中路、庐南一支路、庐南二支路、冷水路、土城路、塔南路、渊明路、公园南路、公园北路、公园西路、庐泉路。由建设部门管理56. 24千米,交通部门管理25. 63千米。
  [=此处为表格(2005年城区街道分布概况)=] 房屋1986年,沙河街城区房屋建筑面积不足40万平方米。且砖木结构和混合结构占90%以上,钢混结构仅占9%。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1平方米。1987 - 1990年,县城新建各类房屋9.8万平方米。其中,主要建筑有大沙线“九江南站”(1996年改称庐山站),九江县邮电大楼,九江县人民保险公司,九江县人民武装部,九江县人民银行,九江县人民法院,九江火车站驻沙河车务段、水电段、铁路职工宿舍楼、铁路中小学校,建行铁路分理处等。同时,因铁路征地,沙河街镇新城村一、三、五组全部农转非,经批准在空余场地、地头河滩兴建私人住宅者年年都在100户以上。
  1991 - 1995年新建房屋18.8万平方米。其中,主要公共建筑有1991年县政府办公大楼在柴桑路91号建成,原政府办公地留给县工商局作办公楼用。院内改建成柴桑大市场,西南为菜市场,西北为餐饮、小百货市场。1995年前后,工行、建行、农行九江县支行分别在城区建10层以上高楼,工行大楼1995年9月开工,15层、高47. 94米,建筑面积6940平方米;建行大楼同年5月开工,11层、高44.7米,建筑面积3366平方米,农行综合楼11层、高46. 78米,建筑面积4975平方米。
  1996 - 2000年,新建房屋20.4万平方米。其中,主要建筑有1996年6月在庐山东路新建体育馆1座,占地5. 33公顷,建筑面积7204平方米,馆内馆外可供2.3万人开展活动,是当时江西省内县级最好的体育馆,曾多次在此举办过国家级的体育赛事。1999年,县政府将城门、城子镇、新合、沙河街、长山、江洲、新洲、赛城湖8个乡镇场,因1998年特大洪灾后符合移民建镇政策的灾民,集中在沙河乡刘八碗南建甘泉小区,占地7. 07公顷,新建6-7层楼房23幢,总建筑面积为77600平方米,2001年竣工,764户灾民乔迁新居;同时,县政府在体育馆北建桃源宾馆1座,11层,建筑面积7418平方米;中国银行在庐山东路大转盘西建办公楼1幢6层,建筑面积为1792平方米,占地0. 49公顷;县国税局在庐山东路建办公楼7层,建筑面积为3200平方米,占地面积0. 47公顷。期间,由于庐山大道延伸,街道两边大都是个人报批兴建私人店铺和住宅,一般是4层,家家相挨,基本无虚空。
  2001 - 2005年,新建房屋40.3万平方米。主要公共建筑有:中共九江县委、县人民政府新办公楼在庐山北路建成,广场占地5.3公顷,大楼占地0. 28公顷,高7层、负1层,建筑面积13377.5平方米;县检察院在庐山北路县政府北建检察院办公楼,占地1. 07公顷,高7层,建筑面积3980平方米;县城乡建设局在体育馆对面建办公楼1座,高7层,建筑面积3980平方米,占地1. 07公顷;县地税局在庐山东路转盘东北角中心地段建办公楼1座,占地0. 37公顷,高7层,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
  1994 - 2005年,招商引资到县落户商家44户,自建厂房、办公楼、宿舍鳞次栉比。1994年,九江协利水泥有限公司在庐山南路火车站前征地8公顷,建水泥生产车间、办公楼计4500平方米;1996年,九江德华鸵鸟有限公司在东泉路征地14. 67公顷建办公室、休闲室、餐饮部等计4800平方米;1998年,江西思达电子有限公司在庐山东路北(昌九高速路东)征地4.2公顷,建生产、办公房6000平方米;1999年,九江县智盛纺织有限公司在昌九高速路沙河出口处征地2. 73公顷,建生产车间面积2. 85万平方米,宿舍8000平方米,办公楼1500平方米;2001年,江西意百达科技电子有限公司(2004年改称江西创银科技有限公司)在庐山东路胡家围墙前建厂房等9400平方米,九江邦尼药业有限公司在东风村干家河岳母墓附近征地1. 87公顷,建生产车间等3000平方米,次年又在庐山东路南征地6. 49公顷,建博莱大药厂车间、办公房2万平方米;2002年,九江伟强纺织有限公司在庐山东路征地1. 38公顷建纺织车间5000平方米,九江大唐实业有限公司在沙城工业园建厂房2900平方米;2003年8月,九江世纪节能设备有限公司在沙城工业园建厂房1560平方米;9月,江西华林特殊钢有限公司在沙城工业园落户,征地11. 26公顷,建厂房等4万平方米。同时,鑫山水泥、益中有色金属、宏源纺织等厂都建有车间、办公楼若干,使工业园区内,道路纵横、楼房密布。
  2005年,城区共有各类房屋建筑面积2441710. 35平方米。按产权分,房产部门直管2101. 87平方米,国有公房1130558. 72平方米,私人自建房674232. 13平方米,县城商品房262325. 40平方米,房改后私人房屋284492. 23平方米,其他房屋88000平方米;按结构分,砖木结构占18.9%,混合结构占28.1%,钢混结构占45.2%,其他结构占7.8%;按层位分,2至3层占58%,4至6层占37%,7层以上占5%;按年代分,1985年底,县城房屋面积为374744平方米,后因旧城改造,一批20世纪70 - 80年代在柴桑大道、庐山大道两边兴建的营业大楼、办公楼均因旧城改造而拆除重建,原址上重建的楼房为新建面积,1986 - 1995年新建28. 632万平方米,1995- 2005年新建138. 064万平方米,其余为1986年前保留面积;按用途分,工交仓库用房30.8万平方米,商业服务用房17.8万平方米,教科文卫体用房9. 32万平方米,其他用房1.19万平方米,住宅185. 06万平方米。2005年底,县城实有人口48700人,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
  旧城改造1995 - 2005年,实施旧城改造工程,先后引进开发商19家,新建楼房63幢,多为6-7层楼房,总建筑面积为30.6万平方米。县柴桑房地产开发公司先后在县城三中路(经济适用房7栋)、柴桑北路(自来水厂集资)、庐山西路(新华商住楼)、庐山南路(916商住楼)、庐山西路(久盼商住楼A、B栋)、庐山北路(怡心园小区A、B栋)开发新建商住楼,总建筑面积为26787.8平方米;红十字会医院开发商,将双瑞路东赣北汽运公司拆建成红十字会医院一家,高5层,占地0.3公顷,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京庐开发公司在庐山西路南将原云海羽绒厂改建成京庐商贸服务中心,2005年又改建成云海大酒店,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浔阳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庐山西路将九江县外贸局拆建成沁园小区,建筑面积7548平方米;天强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柴桑南路电信局北面将县建筑公司门面拆建成柴桑信用社综合楼,建筑面积1920平方米,并在庐山西路将沙河信用社拆建成沙河信用社综合楼,建筑面积3066平方米;闽华房地产公司在柴桑南路将县公安局原汽车修理厂拆建成闽华花园,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并在柴桑北路将浔丰粮行拆建成闽华商厦,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杭琦实业有限公司在庐山东路转盘处将渊明宾馆(原称桃源宾馆)改建成九江新世纪大酒店,建筑面积7418平方米;北京海涛房地产九江县分公司在柴桑路91号,将九江县人民政府大院的围墙式临街面一层小商店拆建成海涛商住楼,建筑面积13500平方米;余江宏达房地产有限公司在庐山西路将国家信息编码中心临街部分拆建成锦翔商住楼,建筑面积8188平方米,并在柴桑路将图书馆、文化馆拆建成宏艺综合楼,建筑面积2985平方米;鹰潭金鹰置业有限公司在柴桑路将新城饭店、副食品公司大楼、五交化公司营业楼及宿舍、县建设局、沙河街镇新城小学等拆建成万客汇商贸中心,总建筑面积38693. 63平方米;华强房地产开发公司九江县分公司在庐山西路将县粮食局拆建成康怡大厦,并将对面原粮食局粮库门面拆建成康顺大厦,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长宏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庐山西路将旅游饭店、县服装厂、工艺美术厂拆建成长宏商贸城,建筑面积13944平方米;九江市桑田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柴桑北路将饮食服务公司拆建成幸福商住楼,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并在双瑞路将煤炭公司拆建成瑞丰商住楼和瑞丰商住楼B、C栋,建筑面积分别为7508平方米和5338.5平方米;江西汇龙房地产公司在双瑞路与庐山西路北转弯处将江南羽绒厂拆建成汇翔商住楼,建筑面积5900平方米;达成工业集团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庐山西路将县检察院拆建成达成公寓,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东升房地产公司在庐山西路和柴桑北路交汇西处,将县百货大楼拆建成兰馨苑,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大新明房地产公司在柴桑北路将县经贸委拆建成经委综合楼,建筑面积5739平方米,并在庐山西路将沙河乡政府办公楼拆建成香樟花园,建筑面积14441平方米;九江申建房地产公司在德化路将原九江县第一小学拆建成广源商城,共4幢楼房,总建筑面积15007平方米;吉安大干房地产公司在庐山西路将木螺钉厂、制镜厂拆建成商品大世界(商住楼)2幢,建筑面积7944. 34平方米,并在新城村6组周家铁路学校边建农委商住楼,建筑面为2880平方米;九江发展建设公司在双瑞路九江县城第一粮站旁建成双瑞商城,建筑面积2170平方米。
  排水1986年,城区内排水管道(不含明沟)长6470.6米,主要分布在柴桑大道,沿河南路、沿河北路、双瑞路、德化路、三中路和沙河老街,均为砖石浆砌,孔径分别为1.1 xl米和0.5x0.5米。1987年,改造和新建柴桑大道(新桥头一火车站)两侧下水道,单边长1400米,孔径为800毫米×800毫米砖石浆砌方型盖板涵。同年,修建公园南路下水道,全长410米,孑L径为600毫米×600毫米砖石浆砌方型盖板涵。1995年,庐山东路、庐山西路两边下水道同时施工,庐山东路单边长1000米,庐山西路单边长1500米,孔径均为600毫米x 1100毫米砖石浆砌方型盖板涵。1997年,渊明路、甘泉路下水道同时施工,渊明路下水道长360米,用孔径600毫米×800毫米压力涵管砌成;甘泉路下水道长582米,用孑L径800毫米×800毫米压力涵管砌成。2000年,城区内的排水管道系统内长24. 20千米,系统外长1千米。2002年,程河路下水道开工建设,全长180米,为孔径800毫米×800毫米砖石浆砌方型涵。2004年,庐山北路两边下水道开工建设,单边长1642米,孔径1000毫米×1000毫米水泥压力涵管砌成。2005年,庐山南路、柴桑大道(交警大队一新桥头)、双瑞路下水道先后开工建设和改造。其中,庐山南路单边长1700米,孔径1000毫米×1000毫米水泥压力涵管砌成;交警大队一新桥头单边长780米,孔径800毫米×800毫米水泥压力涵管砌成;双瑞路长2400米,孔径1000毫米×1000毫米砖石浆砌方型涵。同时,将原煤碳公司、火车站、铁路职工宿舍、县法院门前等多处易积水地段的下水道进行修复,全长1700米。是年,县城共有排水管道(不含明沟)22214米,排水管网已基本形成,由于配套设施不全,污水依然统统流人沙河河中。
  [=此处为表格(1987—2005年县城新修改建排水工程一览)=] 供水1986年,县城拥有Ф100毫米以上供水管道总长5. 854千米,其中ФIOO毫米0.27千米;Ф150毫米3.24千米;Ф200毫米1.28千米;Ф250毫米1.064千米。分别为铸铁管、水泥压力管。水厂日生产能力4000立方米,每小时166立方米,全年供水量146万立方米,城镇居民供水普及率89%,用水总户头2000户。1989年,投资20万元新掘一口日产3000立方米地下水深井,增补供水源。同时,加速对管网的铺设工作,完成净化车间至省建机修厂ФIOO毫米763米、新泵房至净水车间Ф200毫米280米、农业银行大楼至民政局Ф100毫米216米、人民银行至邮电局Ф150毫米30米、邮电局至铁路工区ФIOO毫米240米等管道工程。1990年,完成净化车间至老桥头Ф200毫米1050米、林业局至环保宿舍Ф100毫米675米管道工程。1993年,为增加城区供水量,投资26万元,从水厂清水池至新城饭店增铺一条Ф500毫米1240米的水泥压力管。1995年,九江纺织厂改造,水厂及时从县法院门前铺设一条Ф150毫米300米铸铁管,为纺织厂提供了用水条件。同年,为增加自来水的生产能力,投资150万元对净水设施进行扩建,在原址上新建一座日产1.2万立方米的净水设施,主要构筑物有网格反应、斜管沉淀池、虹吸滤池。1996年,为满足净水设施要求,投资30万元对骆驼山取水泵房进行配套改造,更换3台(2用1备)S20095B型水泵机组,流量245立方米/小时、电功率75千瓦,增容1台200千伏变压器,并从城区照明10千伏线路接2千米专线供电,确保取水泵房的用电要求。1998年7月,为解决新扩建的城区用水和增加沿途用水量,从原副食公司门市部门口至石门桥头铺设一条Ф300毫米1420米的PVC水管。2001年,着手建设1998灾后重建甘泉移民小区764户供水工程,在小区内铺设PVC水管Ф100毫米、Ф150毫米、Ф200毫米全长938米,彻底解决了小区用水问题。2002年7月,为县工业园铺设PVC水管Ф200毫米2100米。2003年6月,为市综合工业园铺设PVC水管Ф200毫米1100米。是年,为满足市、县工业园区的用水要求,水厂投资29万元在沿河南路农技中心前新建一座日送水量5000立方米的增压泵房和1000立方米的清水池。2005年,为县工业园区铺设一条4400毫米2400米球墨铸铁管,同时又从庐山北路石门桥头至县政府、县检察院铺设一条Ф200毫米1440米的PVC水管,为县委、县政府、县检察院等单位新址提供了用水。
  2005年底,县城拥有水管线总长50. 26千米,比1986年5. 85千米增长7.6倍,其中Ф100毫米7. 46千米,(b150毫米6.36千米,Ф260毫米18. 75千米,Ф300毫米3.47千米,Ф400毫米5. 31千米,Ф500毫米1.24千米,Ф600毫米1.82千米;水厂日综合生产能力1.5万立方米,年供水量为264万立方米,比1986年增长80. 82%,其中工业等用水184.8万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79.2万立方米,城镇居民用水普及率98%,总用水户头7449户,供水范围8平方千米。
  照明 1986年,县城由南昌电网进线35千伏,装机容量5000千伏,有10千伏出线5条。城区内共有路灯98盏,其中,钠灯250瓦-100瓦的27盏,贡灯80瓦的51盏,白炽灯60瓦的20盏。灯饰为单臂路灯架、马路弯灯、双叉玉兰灯等,配备半圆型玻璃灯罩。路灯供电线路为φ16平方米多股裸铝架空线,全长5千米,路灯专用控制配电室1处。道路照明灯主要分布在新城大道、向阳大道、沿河南路、沙河老桥、步行街等处。由路灯管理所管理维护。是年,全城工业用电量为5000千伏安,照明用电800千瓦。1993年,庐山东西路(塔南路口至高速公路出口处)至柴桑南路(人民银行至九江南站)新架设9米水泥杆双臂路灯88套,流线型灯具,高压钠灯,功率为250瓦、150瓦,地埋电力电缆3 x16平方米铜芯电缆4.5千米,新装路灯控制箱4套。1995年7月,县政府投资15万元,在柴桑大道与庐山西路交汇十字路中间架设高杆灯一座,灯杆高25米,顶端灯照明可辐射500米程,中配有交通来往指示灯,指挥交通车辆安全有序行驶。是年,柴桑大道西侧、庐山西路北侧新架设3米长单臂路灯50套,光源为钠灯,铺设架空3×162铜芯电力电缆线2千米,架设7米水泥电杆50根,灯型为单臂3米长,灯具为琵琶型250瓦钠灯。1996年,改造沿河南路路灯17套,灯型为单臂琵琶型250瓦钠灯;新架设沿河北路、塔南北路、一中路共23套路灯,新装街道长1.5千米,150瓦的钠灯18盏、100瓦的5盏,装路灯控制箱1台;在庐山南北路架9米双臂路灯40套,设控制箱2套。2001年,新架设渊明东、西路路灯8套,单臂150瓦钠灯,沙河新桥头两侧架设礼花灯4套,新城桥上游沿河两岸架设射灯100套。2002年,甘泉路段甘泉小区内架设37套单臂铁杆路灯,高度8米,功率为每盏150瓦钠灯,地埋3×35 +1 x162铝芯电力电缆3.5千米,装设控制箱2套。2003年10月,对柴桑大道、柴桑南路、庐山西路、庐山东路、新桥头两侧路灯进行全面改造,新装9米铁杆路灯140套、双臂路灯66套,新装双臂10米铁杆路灯4套,分布新桥两头4处,铺设地埋电力电缆3×16 +1×102,装电缆5.8千米,均为250瓦钠灯,控制箱1套;新桥两头花园内新装椰树灯4套,庐山大道转盘内新装球型景观灯6套。2004年10月,庐山北路、庐山南路新装双臂、单臂铁杆路灯156套。双臂路灯杆高10米,单臂9米,其路段中(石门桥至916大队路口)改造新装路灯40套,铺设地埋电力电缆6.8千米,新装路灯控制箱3套。同时,改造沿河南北路路灯,新装铁杆5米双臂圆球景观灯103套;庐山北路县委,县政府门前新装景观灯26套,铺设电力电缆4.7千米,照明器为8.5瓦-13瓦节能灯。2005年,双瑞路段(县医院至县一小)一中路新装铁杆8米路灯37套,照明器为150W钠灯,地埋电缆2.1千米,架空电缆300米,新装路灯控制箱2套;9月,在渊明公园新装景观灯50套,射灯12套,地埋电缆1.5千米,新装路灯控制箱2套。同时在沿河南路石门桥至第二中学,新装庭院路灯13套。
  2005年,全城共有双臂铁杆路灯176盏,单臂铁杆路灯293盏,景观灯234盏;高杆灯1盏。架空电缆5千米,地埋电缆32.4千米。路灯控制箱17套。
  环卫设施运输车辆 1986年,县城乡建设局环境卫生管理所有环卫车3辆,其中小四轮翻斗车2辆,5吨洒水车1辆。1997年6月,购东风5吨垃圾清运车1辆。2001年5月,购8吨洒水车1辆。2005年7月,购东风5吨垃圾清运车1辆。是年底,全所共有环卫用车4辆,其中8吨洒水车1辆,东风5吨垃圾清运车2辆,工作用车1辆。最先使用的小四轮车和5吨洒水车,因使用期超龄,自然淘汰。
  垃圾处理场 1986年,县城未设垃圾处理场,居民生活垃圾自由倾倒,主要街道虽有环卫人员收集打扫,最后还是倒到田头河边,作填塞沟壑之用。1989年,在东方红村征地4666. 66平方米,建成小型垃圾处理场1座。1997年,由于城区扩大,居民生活垃圾日益增多,故在赛城湖茶场征地2. 33公顷,建成填埋式垃圾处理场1座。2002年,九江市财政局将赛城湖茶场全部征收,县环卫所投资48万元,在天坡村林场征地4. 57公顷,新建一座卫生填埋式垃圾处理场。同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日处理生活垃圾60吨。
  集装箱式垃圾中转站 1997年,为创建全省卫生县城,县投资16万元,在沙河住岭矿铁路和双瑞路交叉东边,首次新建集装箱式垃圾中转站1座,日处理垃圾40吨。1999年,因甘泉小区居民增多,为使生活垃圾便于处理,又投资16万元,在程河路63号建成第二个集装箱垃圾中转站,当年投入使用,日处理垃圾20吨。
  水冲式公厕 1986年,县城尚无水冲式公厕。1997年,为改善卫生条件,县城推行旱公厕改造成水冲式公厕,全城建成水冲式公厕5座,分布在县医院对面、上街头居委会旁、三中路口、体育馆外、血防站后河边。2002年,因旧城改造拆除三中路口水冲式公厕l座。2005年,县城尚有水冲式公厕4座。
  绿化城市道路绿化 1986年,县城大小街道有行道树4949株,主要树种有悬铃木、塔柏、女贞、棕榈、垂柳、枫杨等。县城建局在六角垅有苗圃基地1. 53公顷,办公楼院内有各种花木园0. 27公顷,供街道绿化之需。1987年,沿河南、北路种植树木988株,主要树种有香樟、垂柳、女贞等。1991年,在沿河南、北路,种植花桃、木芙蓉、紫荆、紫薇共185株,此为县城建局第一次在院外种植有花植物。1992年,在柴桑南路邮电局至火车站段,种植行道树香樟260棵,完成该路段2589平方米绿化带和绿岛的花草种植。1993年,在渊明路栽种香樟232棵,首次改变以往街道树以植悬铃木为主为香樟为主。1994年,在庐山南、北路种杜英180棵,为1700平方米绿化带种植各类花草。1995年,在庐山东路植香樟树350棵,种植绿化带面积2088平方米;将庐山大道中心绿岛2826平方米进行绿化,种植各类花草900株。是年秋,为学习全国文明城张家港市的经验,使县城更加靓化净化,又因悬铃木秋天落叶春天落铃飞毛给人们生活带来危害,决定伐除悬铃木,以香樟换植,历时2年,计伐悬铃木963棵,植香樟2400棵,县城庐山大道,柴桑大道两边新植2米高左右的樟树,间隔有序,茁壮成长。2002年,投资4300元,对庐山东路绿化带升级改造,共种植红花橙木、金叶女贞等名贵花木4700株。2005年,对庐山北路延伸段进行绿化。其中街道植香樟560棵,绿化带9000平方米,植花灌木2. 33万株。
  城市附属地绿化20世纪80年代,县城机关、工厂、财贸、学校乃至家庭都把美化庭院视为美德,种植名贵花木、做假山、置喷泉、设盆景、布绿篱、摆花坛已成时尚。1986年,公共庭院有风景树木17159棵,花卉近百种,建大型山水综合盆景7组、假山11座,大小花坛958个、盆花万余钵。县委大院有花木110余种,各种名木2500余棵,春有玉兰、花桃、白李,夏有栀子、紫荆、紫薇,秋有金菊、木芙蓉,冬有红梅、腊梅等,院内绿化覆盖率和浓荫率分别达到58%和33%。县卫生局、民政局、粮食局、税务局、公路段、自来水厂、轴承厂均有40%的空地作绿化之用,院内都植花木、磊假山、建亭台、修园路,配有专人护养。是年,中共九江县委、县卫生局、民政局、轴承厂经省绿委、省建设厅评为“园林化单位”。1988年,九江县城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县城”,县委机关、县税务局、县粮食局评为省级“绿化先进单位”。是年,县人大、政协大院绿化布局合理,栽种各种花草树木十分喜人,大门两边各有一块500平方米的绿园,名贵树木有紫荆、紫薇、玉兰、月季、蔷薇、香桂、石榴、栀子等18种,办公楼两侧各栽一簇南竹,根相连、叶相依,呈现团结奋进的象征。1990年,县政府(柴桑南路91号)院内假山、喷泉、花木一应俱全,各楼层走廊、办公室内置盆花若干,办公楼后约2000平方米的空地上种水杉2100株,院内绿化覆盖率达80%。2001年,916地质队空地全面绿化,绿地建设面积3.1万平方米,凡空场闲地都种树栽花,整个办公区、宿舍区呈一片嫩绿。县沙城工业园区大小厂家在建设厂区时,都注重附属地绿化,思达公司绿地面积达1.8万平方米,博莱大药公司栽名树380棵,绿化面积2.8万平方米,绿化率达64%,两公司分别获“省级园林化单位”、“省级绿化达标单位”称号。2005年,县委、县政府机关搬迁庐山北路后,大门两侧空地上植桂花、红枫、塔柏、香樟、茶花和红绿灌木3万株,环境十分优美。同期,绿化率比较高的还有县一中、县一小、县建设局、自来水厂等单位。
  城市公地绿化公地是指城市公园、桥头两侧等公共场所。20世纪80年代,叶家山渊明公园是县城唯一的休闲公园,山上青松簇拥,翠柏垂青,绿化面积达26万平方米。新城桥两端绿坪面积5661平方米,坪内年年补植花木,更老换新,内有假山一座,园路100米,草坪100平方米。1997年,政府投资14万元,在庐山大道中心绿岛内树城标1座,名日“世纪之旅”,高12米,其中标志8米,座基4米。1998年,县政府对“渊明公园”立牌保护,从规划、林地植被诸方面进行管理控制,明确控制区为26.6万平方米(含陶馆、陶祠),以原有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为主体,修园路、建山亭,完善部分绿化,使之具有公园之功能;请时任国家建设部部长叶如棠题“渊明公园”4字,勒石立碑。翌年,在公园西南侧征地3568平方米,始建“休闲广场”,作为公园整体建设附属部分。2003年,休闲广场建成验收,计铺植草坪2.1万平方米,种植各类乔灌木6400余株,建有园路、花廊、喷泉、垂钓等场地设施,2005年加装园灯15盏,置健身器材1组,使休闲、游玩、体育锻炼融为一体。是年,在庐山北路县委、县政府办公楼前建市政广场,占地5.5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32984平方米,种植各类乔灌木9.4万株。
  2005年,县城绿地总面积42. 64公顷,县城绿化覆盖率为34. 24%,绿地率为18%,人均绿地为6.02平方米。
  集镇 1986年,全县以乡镇所在地建设的集镇有下九号、城子镇街、港口街、住岭街、易家埂、马回岭、大树下、徽州铺、新塘铺、刘家塘、李家铺、黄老门、塘岸铺、大湾洲、阎家渡。
  20世纪90年代后,政府提倡移民进城经商办企业,并以1998年洪灾移民建镇和“11·26”地震灾后重建为契机,加速了集镇建设速度。原集镇大都进行扩建、更新,并新建了城门徽州铺、赛城湖阎家渡、新洲垦殖场大湾洲等新集镇。
  2005年,县内集镇有九号、城子镇街、港口街、住岭街、易家埂、马回岭、大树下、徽州铺、新塘铺、刘家塘、李家铺、黄老门、塘岸铺、大湾洲、闫家渡。共有街道30条,全长31808米,均为水泥路面,有居民5284户、20874人。有房屋建筑面积102. 14万平方米,其中公用房20. 76万平方米,私人店铺或住宅81. 38万平方米,人均住宅38. 99平方米,居民饮用自来水2223户,饮用机井水1312户,饮用井水1538户,饮用湖塘水81户。集镇均由农网供电,年生产用电315. 49万千瓦小时,居民生活用电327. 06万千瓦小时。
  九号系江洲镇政府、九号村委会驻地。相传清康熙年间,官府对垦荒地批欠编号,此处为“盈字九号”故名。原有上九号、下九号之分,今统称九号。
  1986年,全镇共有街道2条,全长339米,平均宽8米,为沙石路面;有房屋1. 32万平方米,其中公房0.8万平方米,私宅0. 52万平方米,有居户48家216人,人均住房24. 07平方米。驻集镇单位有江洲乡政府、九号村委会、农技站、食品机械厂、农行营业所、食品站、供销社、邮电所等,百货、杂货、生产资料、肉禽等物资供应门店,分布在乡政府附近。1993年8月撤乡建镇后,政府对九号集镇重新进行规划建设。将街道往江洲渡口延伸,铺垫6米宽水泥路,街道长500米,平均宽10米。2004年,私营者投资修建自来水设施,使全集镇及周边农户近400家2000余人饮用长江水源的自来水,首开江洲人民饮用自来水之先河。
  2005年,全镇街道2条,分南北、东西走向,南北街长1.2千米,东西街道长0.6千米。有房屋4. 27万平方米,其中公用房2.19万平方米,均为2层以上砖混结构,私人店铺或住宅用房2. 08万平方米,有居民126户520人,人均住房40平方米,2层以上(最高5层)砖混楼房占90%以上。集镇居民饮用自来水106户,饮用机井水20户。年生产用电1. 79万千瓦小时,居民生活用电1. 01万千瓦小时。驻集镇单位有江洲镇政府、九号村委会、科技中心、卫生院、中心小学、信用社、农行营业所、邮政所、工商所、派出所、联通营业部、移动营业部、食品站、供销社、自来水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交警中队等。有私营各类品种的经营门店45家,其中副食杂货店12家、五金店3家、服装店10家、家用电器店2家、摩托车店4家、药品店2家、自行车店2家、铁业(锻工)2家、家具店2家、屠宰户2家、饭店2家、修理行业2家。
  城子镇街系城子镇政府、城镇村委会驻地。相传明朝初年,有陈子益者从丰城奉旨来此征收钱粮,后由陈衡岳接任,继而子孙定居,因名“陈子镇”,后演变成城子镇。1993年8月,城子镇撤乡建镇,为避称呼混淆,故将集镇称城子镇街。
  1986年,城子镇街有老街、新街各1条,全长630米,平均宽6.5米,沙石路面。有房屋1. 22万平方米,其中公房0.5万平方米,私房0. 72万平方米,有居民83户、373人,人均住房19.3平方米。居民饮用井水42户,饮用江河湖塘水41户。驻集镇单位有供销社、轧花厂、粮管所、信用社、食品站、卫生院、小学等。街两边有供销社、食品站门点8个。1998年移民建镇,城镇村80余户灾民移迁集镇新街。2004年,政府投资16万元,将新街原长400米延长至1400米,铺垫水泥路面,使新老街成为一条街。
  2005年,有街道1条,全长1630米,平均宽6米。有房屋3.7万平方米,其中公房0.5万平方米,私人住房3.2万平方米,有居民160户720人,人均住房44.4平方米。是年底,投资2.6万元创建无塔供水设备,铺管网10千米,取长江水经技术处理,供居民饮用,结束居民长期饮用自然井水的历史。全街有私营店铺85家,经营项目主要有副食、杂货、百货服装、五金机电、生产资料、机械维修、钢材水泥等。驻镇单位有镇政府、城镇村委会、卫生院、兽医站、私立学校、中心小学等。
  港口街港口街系港口街镇政府、洗心桥村委会驻地。原港口离今址2.5千米,以赤湖出水口的河港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初期有近百家店铺,街面为青石铺砌,1954年遭洪水冲毁,工商从业人员迁洗心桥新街;洗心桥原名洗脚桥,相传元末陈友谅屯兵于此,官兵常在桥边洗脚故名,后习称洗心桥。新中国成立后,港口、洗心桥名为行政区、公社、乡名更替使用。1993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九江县洗心桥乡改为港口街镇,集镇亦称港口街。
  1986年,港口街有街道2条,共长1000米,其中老街长400米、宽6.5米,九瑞公路两边已形成的街道长600米、宽6米。有房屋建筑面积2. 28万平方米,均为砖木结构,90%为2层楼房,其中公房0. 71万平方米,私房1.57万平方米。全镇共有居民171户599人,人均住宅26.2平方米。居民全部饮用机井自来水。年用电量达10.5万千瓦小时,其中生产用电4.5万千瓦小时,居民生活用电6万千瓦小时。驻镇单位有洗心桥乡人民政府、洗心桥村委会、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邮电所、农行营业所、信用社、粮管所、食品站、供销社、轧花厂、油脂厂、变电所、供电所、卫生院、养路段等。街面主要是商业部门的百货店、杂货店、饭店、五交化门点及粮油供应门市部等。1993年,政府投资75万元,将全长1500米、宽12米贯穿集镇的街道改造为水泥路面;1996年,政府投资7万元,将路长320米、宽6米横堤改造成水泥路面;1999年,政府投资1万元,将菜市场路全长110米、宽5米接通至九瑞公路为沙石路面。1998年洪灾后,200余户灾民迁居集镇九瑞路两旁。
  2005年,有街道4条,即九瑞路、横堤路、老街、菜场街,全长2330米,平均宽为7米。拥有房屋建筑面积10. 93万平方米,其中公用房1.9万平方米、私宅9. 03万平方米,有居民402户1806人,人均住宅50平方米,80%为砖混结构。年生产用电26.2万千瓦小时,生活用电24万千瓦小时。驻镇单位有港口街镇人民政府、洗心桥村委会、派出所、工商所、邮政所、电信所、农行营业所、信用社、粮管所、供销社、供销轧花厂、镇轧花厂、油脂厂、变电所、供电所、卫生院、财政所、国土分局、汽车站、养路段、石化加油站、自来水厂等。有私营门店258家,经营品种有百货30家、副食23家、建材20家、饮食16家,以及生产资料、医药、五交化、粮油、照相、车辆修理、家电维修、摩托车、理发、影碟、缝纫、铁业、水果、联通、金银加工、刻石、打印、农具、水产品、餐具、渔需、钟表眼镜、太阳能热水器等门店及面坊、酒坊、机米坊、糕点坊等。
  住岭街系狮子镇政府、住岭居委会驻地。相传元末战事频发,官兵所到之处沿途烧杀,至此地住刀。后人称此地为住刀岭,简称住岭。
  1986年,有街道2条,全长500米,平均宽18米,沥青路面,为县城至新合、岷山、城门必经之路。驻镇单位有南钢住岭矿、狮子派出所、工商所、邮电所、供销社、信用社、农行营业所、养路队、食品站、卫生院、粮站、兽医站、乡政府和住岭村等单位。百货、杂货、农资、食品、旅社等商业门店分布街道两边,街东有乡办灯具厂。有居民255户1020人,有房屋4. 05万平方米,其中公有或集体所有房屋2. 45万平方米、私宅1.6万平方米,人均住房15.7平方米。除食品站外,公房均为二层砖混结构,私宅70%为2层以上砖木或砖混结构,30%为1层红砖小瓦房。乡政府、住岭矿自掘机井,饮用机井自来水,乡政府还为派出所、供销社、信用社、营业所等部门提供饮用水。1995年,乡政府投资27万元将老街长500米改为水泥路面。2004年,投资13万元与县公路部门合建住岭新街,长500米,宽20米,水泥路面。2001年,双瑞公路从沙河街东风村至狮子鸡岭段改线通车,县城往城门、新合等地车辆再不经过住岭街中心。2005年3月,镇政府投资8万元,建镇标1座,占地333平方米,2.2米高的大理石座基上,站立1大4小5个花岗岩石狮,座基中“狮子镇”3个大字,乃时任省文联主席陈世旭题书,座基下栽种绿红小檵木若干。镇标为住岭街增添了新的活力。
  2005年,集镇面积为0.3平方千米,有街道2条,全长1200米,平均宽17米。有房屋7. 47万平方米,其中公房1万平方米、私营店面和住宅6. 47万平方米,有居民425户1782人,人均住房36.3平方米,90%为砖混2-3层楼房,其余为砖木1层民房。饮用机井自来水200户,一般井水225户。年生产用电15.2万千瓦小时,居民生活用电28. 75万千瓦小时,驻集镇单位有狮子镇政府、住岭居委会、南钢住岭矿、狮子派出所、工商分局、供电所、供销社、信用社、卫生院、中学、中心小学、兽医站、中国石化加油站、电信所、邮政所、交警中队、移动营业部、粮站、九江新瑞玻纤有限公司、民政福利厂、住岭村水泥预制厂、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街道两边有粮油、鞭炮批发,饮食、屠宰、木器加工、服装、修理、百货、杂货、农资、理发等门店24家。
  易家埂系新合镇政府、爱国村委会驻地。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有两三户易姓农民居住故名。
  1986年,集镇街道长350米,宽18米,沙石路面。有居民231户、924人。有房屋建筑面积2. 31万平方米,其中公房0.89万平方米,私宅1. 42万平方米,人均住房15. 36平方米。居民饮用机井自来水89户,自来水乃1984年政府投资30万元修建,其余饮用井水。驻镇单位有新合乡政府、爱国村委会、中学、中心小学、农行营业所、信用社、税务所、粮管所、邮电所、卫生院、供销社、兽医站、农机厂、制衣厂、知青公司、针织厂、基建队等。集镇经营门点有供销社和知青公司,经营品种仅百货、杂货、食品副食品等。年工业用电13.5万千瓦小时,居民生活用电5.354万千瓦小时。1995年撤乡建镇后,加大了集镇建设力度,政府鼓励农民进镇投资经商;1998年洪灾移民建镇,50余户灾民迁居集镇,使集镇迅速发展。
  2005年,全镇有街道2条,全长1300米,其中水泥路面900米,沥青路面400米,路面宽(主车道)9米。有房屋建筑面积10. 86万平方米,其中公房1. 86万平方米,私宅9万平方米,居民585户2340人,人均住房38. 46平方米,一般为3层砖混结构,最高4层。饮用自来水300户,饮用机井水30户,饮用井水255户。年生产用电26.1万度,居民生活用电32.7万千瓦小时。驻镇单位有新合镇政府、爱国村委会、信用社、国税分局、地税分局、森林派出所、九江米迪服饰发展有限公司、35千伏变电站、陶瓷颜料有限公司、陶瓷颜料厂、邮政所、电信所、卫生院、供销社、中学、中心小学、建筑公司等。有私营门点81家,经营项目主要有建材、副食品、服装、饮食、家具、手机、水暖器材、机械配件、金银加工、药品、摄影、摩托车、农资等等。
  马回岭系马回岭镇政府和秀峰村委会驻地。相传元末朱元璋追击陈友谅于此地勒马回师,故名“马回岭”。
  1986年,集镇有街道5条,全长1200米,平均宽5 -7米,30%为沙石路面,70%为水泥路面。
  拥有房屋建筑面积9. 12万平方米,其中公房4. 15万平方米、私宅4.97万平方米,临街店铺多为2层砖木结构,也有少数3层砖混结构,多为供销社、合作商店营业门面。有居民1078户4312人,人均住房11. 53平方米。居民饮用单位自备自来水80户,饮用机井水200户,饮用井水392户,饮用河塘水406户。由机场供电所供电,年生产用电10万千瓦小时,居民生活用电26万千瓦小时。驻镇单位有马回岭乡政府、秀峰村委会、中学、中心小学、卫生院、税务所、供销社、工商所、邮电所、粮站、农行营业所、信用社、公安派出所、九江农校、省地质勘探学校、九江粮校等。1988年8月,九江农校(隶市农业局)迁走,该校有师生800人,房屋1万平方米;同年,九江县粮食局创办的九江粮校撤销,该校有师生200人,房屋0.4万平方米。1995年,马回岭政府在集镇西北边修建农贸市场5000平方米,设摊位150个,扩大了商品市场;省冶金勘探局地质勘探学校迁走,该校有师生700人,房屋0.8万平方米。由于九江农校、地质勘探学校、九江粮校先后迁出,集镇居民人数、房屋和用电量等相应减少,九江农校、地质勘探学校原用自来水设施,亦因迁走而拆毁。
  2005年,集镇总面积0. 69平方千米,共有街道5条,全长2.5千米,平均宽5 -7米,均为水泥路面。有房屋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其中公房2万平方米,私房6.2万平方米,有居民500户2135人,人均住房29. 04平方米,大部分是3层以上砖混结构,最高5层,也有极少数1层砖木结构。居民全部饮用机井水。用电乃10千伏变压器农网电源,年生产用电70万千瓦小时,居民生活用电15万千瓦小时。驻镇单位有马回岭镇政府、秀峰村委会、马回岭中学、中心小学、卫生院、国税所、地税所、供销社、邮政所、电信所、粮站、农行营业所、信用社、公安派出所等。有各类经营店铺172家,其中南北杂货112家,理发8家,照相2家,服装18家,各种修理12家,批零兼营8家,饮食旅社12家。集镇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至初六日为传统虚日,为沿袭数百年的庙会演变而成。今赶集人员日均3 -4万人,交流物资达千余品种,交易额达200余万元,是县境南部与周边乡镇及邻近县、市物资交流要地。
  大树下系永安乡政府、民闸村委会驻地。紧靠长江南堤,因堤边有棵枫杨树(俗称河柳),冠盖高大,树龄数百年,故名大树下。
  1986年,有街道一条,全长500米,平均宽13米。有房屋面积2. 71万平方米,其中公房1.09万平方米、私宅1. 62万平方米,有村民269户1076人,人均住房14. 96平方米(房屋、人口含明闸村和大树村部分村民)。是年,由政府牵头,组织单位和个人集资30万元,开凿深110米机井一口,并建水塔1座,使集镇居民和附近村民125户饮用机井自来水。集镇年生产用电4万千瓦小时,生活用电8万千瓦小时。驻集镇单位有乡政府、轧花厂、供销社、粮管所、税务所、派出所、信用社、农行营业所、邮电所、食品站、卫生院、农技站、兽医站、文化站、农机厂等。1991年,采取驻地单位和个人集资方法,共筹措资金85万元,将街道改造成水泥路面,并在街西头入口处建一镇牌,由时任县长张子林题书“大树下”集镇名。后以引农造城为契机,附近村民相继在街两边修建砖混结构住宅楼,使集镇更加靓丽。
  2005年,有街道1条,全长508米、宽6米水泥路面。拥有房屋建筑面积1. 94万平方米,其中公用房1. 41万平方米、私人住宅0.53万平方米,集镇居民34户123人,驻镇单位常住人口126人,人均住房43平方米。居民均饮用机井自来水。年用电量9.8万千瓦小时,其中生产用电2.8万千瓦小时.生活用电7万千瓦小时。驻镇单位有永安乡政府、民闸村委会、财政所、信用社、粮管所、卫生院、计生办、农技站、兽医站、电信所、轧花厂等。有个体经营户20家,主要经营百货、杂货、副食、农资、饮食等。
  徽州铺系城门乡人民政府、红星村委会驻地。相传旧时有徽州人在此设铺而得名。1986年,有街道长不足200米,沙石路面,居民仅20余户,公建单位2家。
  1998年11月6日,政府抓住移民建镇的历史机遇,正式破土动工兴建新的集镇。整个集镇一条主街,全长2000米,主车道宽12米,水泥路面。临街面红线宽度25米,台阶式向后发展有二、三、四排,间隔10米,居户之间布局紧凑,10户一连或8户一幢,一个组团一种建筑风格、一种式样,错综变化,忌单调划一。集镇道路按规划分主干道,次干道和支道3种,主干道宽12米,次干道宽8米,支道按不同情况设置,最宽20米,最窄4米不等,道路布置经渭分明,错落有致。人行道旁种有名贵树种广玉兰,并预留有绿化用地,路下排水系统通畅,临街两旁置有电力、电灯控制箱和有线电视线路,有公厕、停车场、农贸市场、路灯、自来水厂和垃圾中转处理场等。2002年,筹资96万元建成自来水厂,日供水量1000立方米,开创城门乡村民饮用自来水之先河。
  2005年,集镇有主街道1条,全长2100米。居民503户2118人。有房屋建筑面积12. 84万平方米,其中公房1.4万平方米、私人店铺住宅11. 44万平方米,人均住宅54平方米。居民饮用自来水304户,压井水50户,土井水149户。年生活用电36万千瓦小时,生产用电2万千瓦小时。有经营门点30家,其中杂货11家,百货4家,饮食3家、五金3家、理发5家、移动1家、联通l家等。驻镇单位有城门乡政府、红旗村委会、供销社、粮管所、卫生院、信用社、兽医站、城门中学、文化活动中心、财政所、派出所、敬老院、供电所、电信所、土管所等部门。
  新塘铺系新塘乡人民政府、富源村委会驻地。据载,明初府城经沙河街至瑞昌驿道经此设铺,铺旁新掘一塘,故名新塘铺。
  1986年,有街道1条,全长550米,宽8米,沙石路面。有居户(含临近村农户)124户483人,有房屋1. 77万平方米,其中公房0.57万平方米、私宅1.2万平方米,人均住房24.8平方米。居民饮用机井水和井水各占50%。年生产用电3.1万千瓦小时,生活用电3.9万千瓦小时。驻镇单位有新塘乡政府、富源村委会、高中、中学、中心小学、供销社、粮站、派出所、工商所、营业所、信用社、食品站等。1988年,政府鼓励农民在集镇建房经商,征地6. 67公顷建农民街一条,并投资5万元修建街道两边下水道。1995年,投资30万元修筑1千米长水泥街道;同时得到县人事局支持,投资14万元开通闭路电视,优化了居民生活条件。1998年洪灾后,政府组织移民建镇,56户灾民迁居集镇。
  2005年,集镇街道1条,全长1000米,平均宽12米。有房屋9. 09万平方米,其中公房3.67万平方米,私宅5. 42万平方米,有居民354户1427人,人均住宅38平方米。居民饮用机井水90户,饮用井水264户,年生产用电13万千瓦小时,居民生活用电21万千瓦小时。驻镇单位有新塘乡政府、富源村委会、卫生院、私立高中、邮政支局、土管所、中学、工商分局、电信所、中心小学、供销社、信用社、法庭、派出所、粮站等。有个体经营门点86家,主要为副食杂货、家用电器、农资建材、服装百货、饮食烧烤、金银首饰等。
  刘家塘1986年,系长山乡人民政府和铜泉村委会驻地。有街道1条,呈东西走向,长0. 24千米,平均宽6米,砂石路面。有房屋2. 865万平方米,其中公房0. 885万平方米,私宅1.98万平方米。有居民110户550人,人均住房为36平方米。乡人民政府、中学、供销社等单位自掘机井,并修建水塔,饮用简易自来水;集镇居民饮用自然土井水。居民年生活用电3.5万千瓦小时,生产用电2万度。驻镇单位有长山乡人民政府、长山中学、中心小学、供销社、信用社、兽医站、粮管所、医院、收花站和乡加工厂、服装厂。街道有供销社、食品站、粮管所门点,经营群众生产、生活用品,有该镇第一家私营饮食店。
  1991年,新建乡财政所办公楼,建筑面积300平方米。1998年,新建长山电信所,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同年,乡政府筹资20万元(其中市驻点单位九江供电局援助10万元,长山中心小学、信用社、粮管所、供销社各资助5000元,医院资助2000元),将沙石路面的街道改造成水泥路面,全长0. 305千米,平均宽6米。1997年后,集镇私营店铺有13家,主要经营百货、杂货、食品、生资、屠宰、服装等。1999年,因洪涝灾害移民建镇。胡桥村109户550人移居刘家塘原乡政府驻地以东地段,与刘家塘老街道相衔接,并利用移民建镇配套资金,将水泥路面贯通。2002年,长山乡与新塘乡合并称新塘乡,原长山乡行政、企事业单位全部迁新塘铺。
  2005年,刘家塘有街道1条,全长3.2千米,平均宽7米,水泥路面。有房屋5.2万平方米,其中公房0.9万平方米、私人住宅4.3万平方米。有居民219户1095人,人均住房39. 26平方米,电信所、小学饮用机井水、居民均饮用自掘于摇压井水。年生活用电3万千瓦小时,工业用电2000千瓦小时。驻镇单位有铜湖小学、新塘粮管所长山分站、长山电信所、长山用电班、新塘医院南畈分院、长山供销社,胡桥村、铜泉村分驻镇东西两头。街道有7家私营店铺,主要经营杂货、饮食等。
  李家铺系涌泉乡人民政府和跃进村委会驻地。建国前因有李氏在此设铺营生,故名。
  1986年,有街道1条,全长300米,平均宽8米,为沙石路面。有房屋1. 28万平方米,其中公房0. 99万平方米,私宅0.29万平方米,有居民50户190人,人均住房15.3平方米。居户饮用机井水30户,饮用井水20户。年生产用电1.1万千瓦小时,生活用电1.5万千瓦小时。驻镇单位有供销社、食品站、医院、中学、兽医站、信用社、竹木检查站、小学等。街道上商品经营主要是供销社的百货、杂货、农资、饭店和食品站的门面。1997年,政府为解决居民饮用水问题,以戴山水库为水源,埋砌塑料PVC自来水管道2.5千米,使集镇居民自此饮用了自来水。同年,乡政府筹资20万元,将街道从原跃进村部延伸至涌泉中学,全长1.5千米,平均宽9米,并将沙石路面改造成水泥路面。1998年洪灾后,一些灾民和附近村民乘移民建镇契机纷纷来李家铺建房,至2000年底,新迁户达120户。
  2005年,有街道2条,全长1. 65千米,平均宽9米,其中从原跃进村部至中学水泥路面1.5千米;从原饭店边往戴山方向水泥路面0. 15千米。有房屋206栋,计4. 15万平方米,其中公房26栋0. 73万平方米,私人住宅和店铺180栋8.42万平方米,有居民193户772人,人均住宅44.3平方米,房屋90%为砖混2层以上楼房,最高4层。居民饮用自来水160户,饮用机井水26户,饮用一般井水7户。年生产用电20.4万千瓦小时,生活用电19.6万千瓦小时。驻镇单位有涌泉乡人民政府、跃进村委会、中学、小学、卫生院、信用社、供销社、粮站、涌泉洞、派出所、电信所、电管站、兽医站、天益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有各类经营门面63家,其中已开业38家,经营品种主要是食品、副食品、百货、杂货、农资、饮食等。
  黄老门 1986年,系黄老门乡人民政府、春华村委会驻地。2002年1月,黄老门乡与岷山乡合并称岷山乡,为岷山乡政府驻地。相传明末一黄氏老者居此,终日在门前给行人施茶,石门刻有“黄老人门”誉额故名,后简称黄老门。
  1986年,集镇由上街、横街、丘街、黑漆门组成,全长650米。同年,将集镇街道进行改造,废除石条地面,用砼铺垫。驻镇单位有黄老门乡政府、春华村委会、农机厂、农具厂、农机站、兽医站、供销社、食品站、邮电所、信用社、农行营业所、旅社餐馆和黄老门火车站、庐山机场等。共有商品粮人口155户633人,农业人口102户406人。
  街道两边多为1层砖木结构,共有房屋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其中公房1. 01万平方米,私宅1. 19万平方米,人均住房18.8平方米。1996年,乡政府以通远至庐山机场公路穿越黄老门集镇为契机,建新街1条,长2000米,红线宽32米,为水泥路面。1997年,投资80万元建自来水厂,铺设主管道3000米,集镇居民自此饮用自来水。同年,京九线建成通车,因黄老门火车站客流量较小,南昌铁路局撤销黄老门火车站。
  2005年,全镇有街道2条,全长2500米,平均宽20米,有房屋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其中公房0.3万平方米,私家店铺和住宅楼4.8万平方米,有居民320户1371人,人均住房35平方米,90%为3层砖混结构,乡政府占地2公顷,建高6层新办公楼,属标志性建筑。居民饮用自来水200户,饮用机井水120户。年生产用电12万千瓦小时,生活用电42万千瓦小时。驻镇单位有岷山乡政府、春华村委会、庐山机场、黄老门中学、岷山中心小学、黄老门邮政支局、黄老门电信支局、岷山税务所、黄老门供销社、机场派出所、交警中队、黄老门卫生院、岷山信用社、黄老门养路班、黄老门轧花厂、黄老门砖瓦厂、浔汉油膏厂、长盛油膏厂、黄老门供电所、岷山国土所、黄老门加油站等20余家。全镇有经营性门店143家,其中经营摩托车7家、家电维修9家、饭店5家、农资3家、照相3家、缝纫3家、屠户4家,以及百货、五金交电、杂货等日用杂品店,并有星星、春苗两所幼儿园。
  塘岸铺1986年,系岷山乡人民政府、文桥村委会驻地。相传明初有张、王、吴等姓氏在此开店,屋前有一口大水塘,故名塘岸铺。1996年,有街道2条,长500米,平均宽15米,为沙石路面。有房屋1.1万平方米,其中公房0. 75万平方米,私宅0. 35万平方米,有居民50户198人,人均住房17.7平方米;80%居民饮用土井水,其余饮用机井水。年生产用电1万千瓦小时,居民生活用电1.4万千瓦小时。驻集镇单位有岷山乡政府、文桥村委会、供销社、农行营业所、信用社、卫生院、税务所、邮电所、食品站和文桥中心小学等。街道两旁有国营商业门点4处,另有私营小百货店和雄姿、如意饭店等。1996年,政府投资15万元,将街道改造成水泥路面。2002年1月,岷山乡与黄老门乡合并称岷山乡,乡址迁黄老门集镇。
  2005年,有街道2条,全长550米,平均宽15米,水泥路面。有房屋1. 62万平方米,其中公房0. 85万平方米,私宅0.77万平方米,有居民62户194人,人均住宅39.7平方米,90%以上为砖混结构楼房,最高3层。居民全部饮用机井水。年生产用电2万千瓦小时,居民生活用电7万千瓦小时。驻镇单位有岷山供销社、塘岸铺卫生院、文桥诊所、岷山电信所、文桥小学。有各类店铺24家,经营项目主要有百货、杂货、五金、缝纫、家电、农资、铁业、电焊及家电、汽车、摩托车维修等。
  大湾洲系新洲垦殖场驻地。1986年,仅有供销社、粮站、邮政所几个单位驻此,未形成集镇。1998年洪灾后,因此处地势稍高,邻近村民渐渐迁此,加之驻镇单位增加,逐渐形成小集镇。 2005年,全镇有街道1条,全长540米,平均宽6米,水泥路面。有房屋1. 27万平方米,其中公房0. 55万平方米、私房0.72万平方米。有居民40户170人,人均住房面积为42. 35平方米。居民全部饮用1981年兴建、1991年扩建改造的自来水。全镇年生产用电1.6万千瓦小时,居民生活用电2.1万千瓦小时。有各类店铺15家,主要经营品种有食品、副食品、百货、农药、化肥、摩托车、家用电器修理等。驻集镇单位有新洲垦殖场、江洲信用社新洲分社、新洲供销社、职工医院、电信所、中学、自来水厂、联通公司和移动公司新洲经营网点等。
  闫家渡系赛城湖水产场驻地。相传明末一闫氏在此落户,曾以摇船摆渡为业,故名。这里是县城通往港口、永安、九江市城区和通往武汉、阳新、修水、武宁、瑞昌等市县的必经之地,九江市城区公交车4路、19路在此设终点站。今人称此中心地段为“金三角”。
  1986年,集镇有赛城湖场部、供销社、粮站、派出所、招待所、粉丝厂、造纸厂、等离子喷涂厂、七里湖火车站等单位。街道向赛城湖闸东南方向两头延伸,全长l千米。1995年投资35万元,建新街1条,长1500米,沙石路面,并完成下水管道等配套工程。2002年,投资98万元,铺设自来水主管道4.5千米,由九江市自来水公司送水,居民自此启用自来水。
  2005年底,街道总长9千米,其中九瑞公路段6千米,沙闫公路段和新街各1.5千米。街道两边有饮食、百货、杂货、家电等各类私营门面63家。全集镇共有房屋面积15.5万平方米,其中公房1.5万平方米,私宅14万平方米,砖混结构楼房占70%,为10. 85万平方米,多为2-5层,最高5层。有居民1361户4301人,人均住宅面积为32.5平方米。有自来水用户830家,其余户饮用机井水或一般井水。年生产用电121万千瓦小时,生活用电86万千瓦小时。驻镇单位有赛城湖水产场、公安水上分局、工商所、信用社、供销社、粮站、地税分局、县河道管理局、交警洗心桥中队及场喷涂厂、镀锌管厂、鱼种厂、建筑公司、小学等。
  村庄村居1986年,县域村居条件较之以前大为改观,全县拥有农房面积422.7万平方米,户平均90.3平方米,人均住房17.2平方米。1987—1989年,大沙线铁路征地拆迁等各项补偿全部到位,沿线涌泉、新塘、新合、城门、狮子、沙河街、沙河乡等地近千户村民用补偿费建起2层以上砖混楼房。1990年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县域经济迅速发展,许多农民除发展生产外,在乡村建私宅者比比皆是,各地大量剩余劳力外出打工,打工者用打工所赚的钱在家乡重做新房。
  1992年,江洲镇良种场144户658人为方便埂外种地集中建良种场新村。1996年,沙河街镇东方红社区因鸵鸟山庄占地,75户350人移迁建李家畈新村。1998年,狮子镇龙岗村张凹15户村民为方便生产移迁熊家上湾。2004年,沙河街镇东风村因鑫山水泥厂占地,36户村民移迁建鑫山小区。
  1998年,县境发生大洪灾,全县被洪水冲毁房屋7235户23366间,县政府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灾后重建,由城建部门规划安排,列入四期移民建镇5667户,国家每户补贴1万元,另每户给3000元为基础设施配套资金;由民政部门经办,对倒房户重建灾民新村17个、767户,每户补助4000~5000元;其余分散倒房户采取就地重建,每户补助500-2000元不等,全毁户每户补助5000元。至2005年,全县7000多倒房户灾民,都住上了砖混二层以上新楼房。
  2005年11月26日,域内发生里氏5.7级地震,新塘、涌泉、新合、城门、狮子、港口、永安、城子镇、赛城湖、岷山等乡镇场,村村落落房屋都遭到严重损毁,其中完全损坏不能居住属一类危房11680户,经维修可居住属二类危房21056户,属三类损坏房且又是弱势群体者570户。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灾后重建进展十分顺利。国家按类分别补助建房资金,由县建设部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基础结构按防7级地震要求进行施工。12月,危房重建开工面达10%。
  2005年底,全县拥有农房885. 25万平方米,人均住房32. 95平方米,户平均109. 36平方米,比1985年人均增加16. 22平方米,户均增加21.46平方米。在农房总面积中,有砖瓦房177.93万平方米,占20.1%(其中有极少数土砖土瓦房),砖混楼房613. 48万平方米,占69.3%,框架结构楼房93. 84万平方米,占10.6%,且有最高5层建筑,大部分地面贴瓷砖,墙面内刷涂料,外粉水泥或贴瓷砖,房屋建筑质量和建筑面积都发生很大变化。经抽样调查,城子镇1986年共有房屋2027幢,其中:砖混结构102幢,占5.03%;砖木结构1925幢,占94. 97%。2005年共有房屋2836幢,其中砖混结构2210幢,占77. 93%,砖木结构626幢,占22.07%,砖混结构比1986年上升72.9个百分点。
  饮水1986年,县内农村绝大多数村民饮用地表井水。靠近县城的东方红、新城、东风村和大树下、港口街、刘家铺、住岭、马回岭等集镇附近村及新洲场农户,约1.2万人饮用自来水。1988年,县卫生防疫部门,根据上级指示,加大对农村改水改厕的资金投放,并下发人工压水井设备5000套,不到3年,全县农村压水井用户占村民总户数30%以上。1997 - 2005年,先后有黄老门、港口、城门、永安、闫家渡、九号、棉丰、团洲、涌塘、联盟等集镇和村庄建立自来水厂,集镇附近村民都陆续饮用自来水。至2005年底,全县农村饮用自来水约6万人,占农业总人口21%,饮用机井水或手压井水近20万人,占农业总人口74%,饮用自然井水或湖塘水村民占总人口5%。
  用电1986年,全县尚有1%的自然村庄和10%的农户尚未用电,夜间依然以煤油灯或白蜡烛照明。已使用电灯的农户,也由于电力不足,往往晚间用电高峰时,供电部门拉闸限电停电。许多农户必备煤油、蜡烛以供急需。是年,全县农村用电120万千瓦小时左右,其中工业用电15万千瓦小时,村民生活用电105万千瓦小时。1999年,九江供电局对全县进行农网改造,确保户户通电,并实行电费城乡同价,一改过去农电价比市电价高2 -3倍的现象。2005年,全县1935个自然村落,村村通电,近8万农户家家通电,而且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都进入农户,许多农户还在乡村自办生产和加工工业,农村用电量急骤增加。全县农村用电量达400万千瓦小时左右,其中,工业用电58万千瓦小时,村民生活用电342万千瓦小时。
  移民建镇 1998年,九江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洪灾,为长治久安,让群众安居乐业,县政府根据国务院提出的“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方针,组织实施一、二、三、四期移民建镇工程,新建1个县城甘泉灾民小区,扩(新)建5个集镇、7个中心村、62个基层新村,计75个移民建镇点。国家投入移民建镇补助资金9475.3万元,其中补助建房资金7937.7万元,基础设施配套资金1537.6万元。并带动农民自筹资金8526万元。至2005年11月一期至四期移民建镇工程全面结束,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和资金审计。
  第一期工程1998年11月破土施工。符合移居条件的村民1590户。涉及城门乡的城门湖、王家湖、铜湖3个圩区;城门、新合、长山3个乡镇,共17个行政村(城门乡的白畈、联盟、红心、白合、兴联、金兰、金桥、立新、石桥;新合镇的杨桥、涌塘、关山、址坊、小石;长山乡的胡桥、紫荆、西河)。规划新建城门徽州铺1个集镇,涌塘、联盟2个中心村,建设30个基层新村,(即城门乡的金兰、田凹、长岭埂、罗家后埂、曹家湾、许畈街、王家花屋、傅家嘴、姚山、罗家螃,于家嘴、熊家垅、毛凹、何家渡、刘家巷口、前吴家嘴、后吴家嘴、熊家凹、李家墩、竹林凹、周家湾、石桥,新合镇的赵家岭、徐家、杨家桥、胥家墩、陈河,长山乡的费家畈、紫荆山、杜家湾)。2000年城门徽州铺集镇,涌塘、联盟中心村和30个基层新村全面竣工,1590户7190名村民乔迁新居。通过验收,九江县被省政府评为“全省移民建镇先进单位”。
  第二期工程 2000年6月破土施工。符合移居条件的村民2458户。涉及城门湖、王家湖、铜湖、前湖、卫东湖5个圩区和长江、赛城湖两个滩地。城门、新合、长山、新塘、涌泉、赛城湖、城子镇、江洲、新洲、沙河街等10个乡镇场、27个行政村,即:城门乡的白畈、联盟、红心、白合、兴联、金兰、金桥、立新、石桥,新合镇的涌塘、址坊、关山、杨桥、小石,城子镇的彭湾,沙河街镇的青峰、杨花,涌泉乡的戴山、长岭,新塘乡的光辉、外岷山,长山乡的胡桥、紫荆、西河、四华,赛城湖水产场的赛湖、五丰等。根据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要求,决定在县城建设1个甘泉灾民小区608户,新(扩)建徽州铺、城子镇街、新塘铺、刘家塘4个集镇,涌塘、联盟、长岭埂、沿河、仙居畈、杨花等6个中心村,41个基层新村(即城门乡的李家墩、麦岭埂、周家湾、邹家堰、于家嘴、熊家垅、毛凹、何家渡、刘家巷口、前吴家嘴、后吴家嘴、熊家凹、金兰、杨家凹、田凹、罗家后埂、曹家湾、许畈街、王家花屋、傅家嘴、姚山、罗家螃,新合镇的胥家墩、熊家、高楼,沙河街镇的周家后屋、谢家末房、汤家后埂、村部、项家后埂,涌泉乡的长岭,新塘乡的光辉,长山乡的沐湖坝、毛家沟、西河、费家竹林、熊家湾、泉水垅,赛城湖水产场瓜子岭、胡家垅、杨家)。整个工程于2001年竣工,并通过省级验收,2458户9978人于2002年6月乔迁新居。
  第三期工程2002年10月破土施工,符合移居条件的村民1260户。涉及城门湖、王家湖、铜湖、前湖、卫东湖5个圩区和长江、赛城湖2个滩地及城门、新合、新塘、沙河街、赛城湖、狮子6个乡镇场。规划扩建县城甘泉灾民小区156户,扩建徽州铺、易家埂、新塘铺、刘家塘4个集镇,新(扩)建联盟、长岭埂、涌塘、仙居畈、坝南、杨花6个中心村,40个基层新村(即城门乡的金兰、罗家后埂、曹家湾、许畈街、王家花屋、石桥、傅家嘴、姚山、罗家螃、周家湾、于家嘴、熊家垅、杨家嘴、何家渡、刘家巷口、熊家凹、李家墩、竹林凹、麦岭埂、邹家堰、严后塝,新合镇的徐家、杨桥,沙河街镇的谢末房、村部、项家后埂、李家嘴、缪家嘴,新塘乡的光辉、毛家沟、马桥湖、费家竹林、大脚湖、王湖,赛城湖场的杨家、苏家垅、胡家垅、垻北,狮子镇的马石、河西)。整个工程于2003年12月全面竣工。1260户5071人于2004年2月全部乔迁新居。
  第四期工程2003年10月破土施工。有符合移居条件的村民376户。涉及城门湖、铜湖、王家湖、前湖、卫东湖5个圩区。规划扩建徽州铺、刘家塘2个集镇,联盟、长岭埂、涌塘、沿河、仙居畈5个中心村,32个基层新村(即城门乡的金兰、罗家后埂、曹家湾、许畈街、王家花屋、石桥、傅家嘴、姚山、于家嘴、熊家垅、杨家嘴、毛凹、何家渡、刘家巷口、前吴嘴、后吴嘴、熊家凹、李家墩、麦岭埂、邹家堰、严后螃,新合镇的赵家岭、徐家、吴家、杨桥、陈河、高楼,新塘乡的杜家湾、费家竹林,熊家湾、泉水垅、王湖)。整个工程于2005年11月竣工,拆除旧房372户,收回旧宅基地面积2. 95万平方米,入住新房374户1537人。
  移民建镇重点工程简介县城甘泉小区甘泉小区是第二期新建和第三期扩建的移民建镇工程,为滨湖地区遭受洪水灾害,需要搬迁的移民户而规划建设的住宅小区。小区坐落县城甘泉路西南侧,规划用地面积55193平方米。其中住宅用地34200平方米,道路广场面积7930平方米,公共建设用地5602平方米,绿化用地8181平方米。
  2000年8月,征用土地,同时进行场地平整、道路、下水道建设。同年11月28日,第一批10栋住宅工程破土动工,2001年6月30日竣工交付使用。2001年2月28日,第二批13栋破土动工,9月30日竣工交付使用。第一、二批23栋工程总建筑面积77600平方米,居住764户、2889人,分别来自城门、城子镇、新合、沙河街、长山、江洲、新洲、赛城湖8个乡镇场。
  小区内3条主线自然划分为3个住宅组团,即东组团、北组团和南组团,3个组团呈向心状围合1个中心广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中东组团采用点式住宅为主,条式住宅为辅的布局,特别是点式住宅结合小区中心广场环形布置,以位置、体形、规模来控制,全区中心景观是引导居民的聚焦中心。小区虽为移民建镇,但其布局从规模、面积、朝向、新材料的应用和户型设计、造型构思等都具有前瞻性。公厕、停车场、农贸市场、路灯、自来水、垃圾中转站等市政设置配套齐全。小区绿化系统公共中心绿化、组团绿化、宅旁绿化按三级配置,其公共中心绿化以铺马尼拉草为底景,局部配置四季花毯,栽种观赏性的树木,组团及宅旁绿化结合地块大小位置,布置一些低矮的灌木即遮阴和观赏树木,让整个小区沐浴在绿色的环境之中,成为名副其实地花园小区。甘泉小区由九江县设计院规划设计,通过省专家评审、县建设局具体实施完成。
  涌塘中心村新合镇涌塘中心村位于城门湖畔,双瑞路以西,距县城12千米,距镇政府4千米。总规划面积5. 67公顷,安置移民378户1578人。
  涌塘中心村原只有散居的13户人家,近10户的住房处在低洼的湖边,10年9淹,对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998年,涌塘村以移民建镇为契机,着眼未来,科学选址,高起点规划,严要求施工,经过3年的建设,涌塘中心村已配有学校、敬老院、卫生所、文化活动中心、小景游园。移民住户造型新颖美观,外墙装饰丰富多彩,街道两边栽种香樟。市政设施配套齐全,道路通畅,生活方便。
  涌塘中心村主街长600米,宽20米,两边建有下水道、绿化带及人行道;次干道宽分别为15米、12米、7米、5米。下水道总长为200米。在村文化活动中心建小游园,并对道路种植行道树180棵,中心村居民均用上了自来水和有线电视等。至2005年,已投入市政配套资金100万元。
  联盟中心村联盟中心村位于城门乡西北部,享有盛名的城门山铜矿就在该村境内,南起联盟村部,北与铜矿接壤,是1998年灾后重建的新型村镇,总占地面积6公顷,安置移民199户936人。
  2005年,中心村街道长900米,宽25米,有居民220户,其中临街面110户,在主街道中心段西侧,村中一口四方水塘,面积0. 33公顷,塘的北面或横向或纵向坐落移民70户,中心村主道、次道、支道井然有序,中心村现有学校、卫生诊所、加工作坊等企事业单位。下水道、水泥路面、自来水、农贸市场等工程都得到完善。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