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21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口
分类号: C92
页数: 10
摘要: 1986年末,全县总人口279954人。当年出生人数3367人,死亡人数1617人,自然增长人数1750人。1990年末,全县总人口303460人。当年出生人数6987人,死亡人数1752人,死亡率5. 83‰,自然增长人数5235人。1995年末,全县总人口321336人。当年出生人数2862人,死亡人数1520人,死亡率降至4. 77‰,比1990年减少1.0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人数1……
关键词: 常住人口 流动人口

内容

自然变动1986年末,全县总人口279954人。当年出生人数3367人,死亡人数1617人,自然增长人数1750人。1990年末,全县总人口303460人。当年出生人数6987人,死亡人数1752人,死亡率5. 83‰,自然增长人数5235人。1995年末,全县总人口321336人。当年出生人数2862人,死亡人数1520人,死亡率降至4. 77‰,比1990年减少1.0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人数130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 20‰,是1986年后10年间最低。2000年末,全县总人口336942人。当年出生人数2200人,出生率6.51‰;死亡人数1113人,死亡率降至3.29‰;比1995年减少1. 48个千分点,人口寿命延长。自然增长人数108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 22‰。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339805人。当年出生人数7723人,人口出生率高达22.39‰;死亡人数2554人,人口死亡率7. 40%0;自然增长人数516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至14. 98‰。
   1986 - 2005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8. 15‰。但各时期高低不一,呈“两高一低”态势。1986 - 1990年,年均增长率9.36%0,其中1990年人口普查时将前几年漏报、瞒报出生人数如实补报,故当年人口自然增率较高,达17. 44%0。1991 - 2000年,年均增长率6.02‰,是20年中较低时期,比前五年降低3. 34个千分点,其中2000年最低,为3. 22‰。2001 - 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回升,且落差较大,年均增长率11. 20‰,比1986 -1990年均增长率增加1. 84个千分点,其中2001年又是负增长,为-0.67‰,而2002年又是20年中增长率最高年份,为17. 69‰。
   机械流动县内人口机械流动不大,主要是婚嫁、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及异地就业、工作调动、务工经商因素而流动。1986 - 2005年,全县迁入人口103917人,迁出人口96187人,净迁人人口7730人。期间除1993、2000、2001、2003、2004、2005年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8人,其他年份迁人人口都多于迁出人口。1989年迁入人口最多。2004年,县内沙河街镇、沙河经济开发区、赛城湖水产养殖场共有6个村委会9228人一次性迁往九江市经济开发区(沙河街镇青锋村2688人,杨花村607人,东方红村28人;沙河经济开发区蛟滩村2561人,泉塘村1227人,农牧场107人;赛城湖水产养殖场五峰、杨花村2010人),是迁出人口最多的年份。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户口及人口自然增长情况)=] [=此处为表格=]注:总人口为年末人口数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县内人口迁入迁出统计)=] 人口分布 1986年,全县总人口279954人,总面积873. 33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20. 56人。当年底,乡(镇、场)中人口密度大的是县城沙河街镇为每平方千米1230. 17人,其次是县棉花原种场535. 48人,城门乡469. 56人;人口密度小的是长山乡153. 86人,其次是岷山林场49. 35人。全县农业人口分布中北部沿江平原洲地人口密度较大,东南丘陵岗地中等,西北滨湖和西部山地较低。2005年底,全县总人口339805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89. 09人,比1986年初每平方千米320. 56人增加68. 53人。乡(镇、场、区)中人口密度增加较大的是县城沙河街每平方千米2436. 28人,比1986年1230. 17人增加1206. 11人;人口密度减少较大的是赛城湖水产场每平方千米78. 10人,比1986年的116. 95人减少38. 85人;沙河经济开发区每平方千米278. 89人,比1986年的335. 55人减少56. 66人。以上两地均因部分人口划归九江经济开发区而区域面积未划出,故人口密度减少。2005年全县农业人口分布与密度状况仍与1986年大致相似。
   2005年全县各乡镇(场区)人口分布袁3-3 单位:户、人、平方千米、人/平方千米 人口构成人口构成含人口性别、年龄、文化、职业、民族、姓氏六个方面。
   性别构成1986年,全县总人口279954人,其中男143843人、女136111人,男女性别分别占总人口51. 380-/0和48. 62%,男女性别比为105. 68:100(女=100)。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男女性别比为105. 12:100(女=100)。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男女性别比为107. 77:100(女=100)。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339805人,其中男177676人、女162129人,男女性别比为109. 59:100(女=100),比1986年高出3. 91个百分点。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间几个年份全县人口性别比较)=] 年龄构成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境内0-4岁人口40876人,占总人数13. 34%,居当年各年龄组人口占比之首,其中男性20923人,女性19953人。5岁- 24岁人口占比均在10% - 9%之间,居中等偏上。60岁- 89岁人口22591人,占总人口7.37%,比1982年人口普查时高出0.63个百分点;90 - 99岁人口56人,占总人口0.02%,百岁以上人口1人,女性。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0 -4岁年龄组人口21369人,占总人口6. 54%,比1990年下降6.8个百分点。60岁一89岁人口27812人,占总人口8. 52%。90 - 99岁人口134人,占总人口0. 04%,比1990年高出0.02个百分点。百岁以上人口2人,均女性。由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健条件改善,人均寿命普遍延长,60岁以上年龄人明显多于1990年,同时,女性多于男性,全县人口开始步入“老龄化”、“优质化”状况。2005年,全县共有90岁以上老人200人,其中男51名,女149名,男女性比为34. 23:100(女=100)。90岁以上老人中有百岁以上老人4人,其中男1人,女3人,男女性别比33. 33:100(女=100)。
   [=此处为表格(1990年全县各年龄组人口构成(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此处为表格( 2000年全县各年龄组人口构成(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此处为表格(2005年全县90岁以上老年人名录)=]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附:百岁老人简介 黄桂英,女,城门乡白合村人。1899年10月出生,2003年7月无疾而终,享年104岁。她44岁丧夫,带着年仅6岁女儿和4岁儿子艰难度日,新中国成立前家徒四壁,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分得土地,自耕自种。后子女渐大,生活有保障,住上土坯房。老人勤劳俭朴,待人和气。不吃荤、爱面食、喜劳作、性温良,过一辈子平淡清苦的农家生活。她百岁寿辰时,县世纪寿星联谊会赠立“百岁坊”一座以示祝贺。
   徐信泰,男,1900年7月出生,2002年7月无疾而终,享年102岁。岷山乡团山村人,出身农民。大革命时期参加过红军,因母年高眼瞎,离队回家侍母种田。新中国成立后,迁居马回岭街,从事棕床、棕衣加工。他性格直爽,吃苦耐劳,身体健壮。到90多岁时还种植2亩地的油菜、花生、烟叶等。老人不善交际,不依靠子女供养,晚年仍坚持独自生活。
   何金莲,女,涌泉乡铁炉村人。1902年11月出生,2005年已届103岁。老人婚后生育4子1女。她勤持家务,节衣缩食,励子耕读,教育儿孙,平生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性格开朗,精神矍铄。心灵手巧,近百岁时尚可剪纸花和做一些轻微家务,起居生活自己能料理。为域内有史以来最高寿星。2002年县世纪寿星联谊会在其住宅前公路边竖立一座“百岁坊”以作永远纪念。
   文化构成1986年后,县内受文化教育人口不断增加,学历人口占比不断扩大,且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口增速快,增幅大。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小学以上各种学历人口193607人,占6岁以上应受教育人口75.07%,其中男占44. 46%、女占30. 61%。中专、高中学历人口20771人,占应受教育人口8. 05%。每万人口中有该学历人口805人。大学本科,专科学历人口1582人,占应受教育人口0. 61%,每万人中有该学历人口61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小学以上各种学历人口264481人,占6岁以上应受教育人口88. 04%,比1990年增加12. 97个百分点,其中男占48. 64%、女占39. 40%。中专、高中学历人口31676人,占应受教育人口10. 54%,每万人中有该学历人口1054人,比1990年增加249人。大学本科、专科学历人口4840人,占应受教育人口1.62%,每万人中有该学历人口162人,比1990年增加101人。
   [=此处为表格(1990年全县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构成)=] [=此处为表格(2000年全县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构成)=] 职业构成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在业总人口163262人,其中男88428人,占54. 16%;女74834人,占45. 84%。职业类别中农林牧渔劳动者121655人,占在业总人口74.52%,其中男56930人,占46.80%;女64725人,占53.20%,第一产业从业者仍占主要比重。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在业总人数176660人,其中男94625人,占53.56%;女82035人,占46. 44%。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服务性工作人员12475人,占在业总人口7.06%,比1990年高出5.19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人口121872人,基本与1990年持平。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低于1990年。专业技术人员略高于1990年。
   [=此处为表格(1990年全县各种职业人口构成)=] [=此处为表格(2000年全县各种职业人口构成)=] 民族构成境内素为汉民族聚居区,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1982年,汉族人口263939人,占总人口99. 96%;少数民族7个、112人,占总人口0.04%,民族种类为回、壮、苗、满、白、羌、朝鲜族。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汉族人口306168人,占总人口99. 94%;少数民族11个,181人,比1982年净增人口69人,占总人口0.06%,1990年比1982年增加民族5个,人口22人,即瑶族1个、人口2人,藏族1个、人口1人,侗族1个、人口1人,蒙古族1个、人口4人,土家族1个、人口14人,减少少数民族即羌族1个,人口1人;11个少数民族散居在县内14个乡、镇、场、区,县城沙河街最多,有少数民族9个,人口94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51.93%。
   [=此处为表格(1990年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分布)=] 姓氏构成据1985年调查,县内存姓氏318个,半数以上是元末流传下来的。明、清屯户保存的姓氏将近100个,多数与土著姓氏重合。民国时期新增的姓氏30多个,不少属稀姓、附稀姓。1949年九江解放时保存至2005年的姓氏共247个,兹依笔画为序辑录如下: 丁、卜、刁、干、于、万、卫、习、马、王、车、丰、韦、尤、毛、牛、卞、文、方、邓、孔、尹、艾、甘、石、左、龙、帅、叶、卢、占、旦、田、史、丘、白、冯、宁、皮、邢、毕、过、匡、吕、乔、朱、伍、任、向、邬、刘、齐、庄、江、汤、安、米、许、祁、阮、阳、孙、纪、杜、杨、花、苏、劳、李、严、巫、扶、旷、吴、岑、何、但、邱、佘、余、邹、辛、吝、应、闵、况、冷、汪、沙、沈、宋、张、陆、陈、邵、武、林、松、苗、范、昔、欧、明、易、罗、季、金、周、於、庞、郑、单、宗、宜、宛、房、屈、孟、项、柯、柳、胡、封、郝、荀、查、赵、威、钟、段、郤、俞、饶、施、哀、闻、洪、官、姜、娄、祖、祝、费、胥、姚、贺、骆、敖、秦、桂、耿、袁、莫、聂、贾、顾、夏、柴、晏、钱、侯、倪、徐、殷、翁、郭、高、唐、凌、涂、谈、陶、桑、梅、萧、黄、曹、龚、盛、戚、常、崔、崇、商、章、康、阎、寇、梁、扈、隋、韩、彭、葛、董、蒋、辜、喻、程、傅、焦、舒、鲁、童、湛、温、游、曾、谢、赖、鄢、蓝、楚、雷、虞、路、简、解、鲍、詹、雍、满、褚、蔡、裴、管、廖、谭、翟、熊、缪、樊、黎、滕、颜、潘、薛、燕、霍、操、穆、戴、魏、瞿、酆、上官、欧阳。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老解放区干部南下、解放军军官转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来县参加经济文化建设等人口机械变动,县内新的姓氏不断增加,并出现部分南北罕见的姓氏,累计存有71个,兹辑录如下: 门、子、亓、仇、从、乌、平、申、冉、印、邝、司、边、朴、厌、成、扬、师、光、曲、仲、伊、庆、牟、芮、连、时、利、佐、谷、邸、言、沪、杰、拥、卓、朋、鱼、炉、官、郎、居、柏、荆、哈、贵、钮、莘、奚、衷、资、姬、勒、敏、第、淇、巢、斯、覃、戢、滑、靳、蒲、窦、谬、臧、潜、冀、璩、藤、耀。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