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21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质
分类号: P54
页数: 7
摘要: 九江县873. 33平方千米范围内,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出露相对较为齐全,且以古生界地层及第四系松散层分布范围最大。
关键词: 次生构造 大陆型地壳

内容

地层与岩性在全县873. 33平方千米范围内,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出露相对较为齐全,且以古生界地层及第四系松散层分布范围最大。地层层序及岩石性质由老至新,依次如下。
  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统庐山垅群地层仅在岷山乡东部与星子县交界处的大步尖一带有出露,是一套厚度大于2500米的浅变质岩系夹大量火山熔岩,有人称为彭山群,李四光曾命名为庐山垅层。其主要岩性为灰色板岩、粉砂质板岩与杂砂岩互层的海相浊积岩夹多层细碧岩、角斑岩及石英角斑岩之海相古火山岩。经测试细碧岩及石英角斑岩的火山喷溢年龄分别为917 +36百万年及878 +51百万年。庐山垅群的沉积年龄界于1000 - 850百万年前。
  上统落可岽群是一套厚度大于280米的灰白色变质流纹岩(陆相火山熔岩),同位素年龄经测试为846 +6百万年,岩性坚硬致密,底部为火山沉积角砾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仅在岷山乡东部、马回岭镇东部与星子县交界地带有分布。落可岽群的沉积年龄界于850 - 800百万年前。
  新元古界南华系下统莲沱组莲沱组是一套厚约1200米的灰白色长石石英砂砾岩、凝灰质砂岩,李四光曾命名为大月山砂岩及女儿城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沉积超覆接触。属大河三角洲相,沉积年龄界于800 - 750百万年前。分布在岷山乡、马回岭乡的东部边缘地带。
  上统南沱冰碛岩组岩性为灰黑色含砾石泥岩,属滨海至浅海浮冰沉积,厚约20 - 30米。沉积于750 - 680百万年前。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其分布范围与莲沱组大体一致。
  新元古界震旦系下统陡山沱组为灰黑色炭硅质泥岩、粉砂岩、硅质石灰岩互层,属浅海相沉积,厚约37 - 110米,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沉积于680 - 630百万年前。在岷山乡、马回岭镇东部边缘地带有零星出露。
  上统灯影组为灰黑色薄层硅质岩,有时夹白云质灰岩,厚约39 - 197米不等,属浅海相沉积,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沉积于630 - 543百万年前。分布范围大体与陡山沱组一致。
  下古生界寒武系下统王音铺组主要岩性为黑色炭质页岩、炭质硅质页岩,含大量磷结核及黄铁矿结核,产海绵骨针海相动物化石,厚约155 -215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沉积于543 -533百万年前。仅在马回岭镇东部与星子县交界地带有零星分布。
  下统观音堂组以黄绿色及灰色绢云母粉砂岩为主,夹少许泥岩及薄层细砂岩,产三叶虫海相动物化石,厚约140 - 300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沉积于533 - 513百万年前。其分布范围与王音铺组基本一致。
  中上统乌石门组主要分布在庐山脚下的岷山乡东部七房、五房康家坡一带,该组又称为乌石门灰岩。主要岩性为灰黑色泥质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下部以白云质灰岩、泥晶灰岩为主,上部以厚层微晶灰岩及条带状泥质灰岩为主,产三叶虫海相动物化石。沉积于513 -490百万年前。
  下古生界奥陶系下统仑山组下部以灰白色厚层白云岩为主,厚约210米;上部以灰色燧石条带状灰岩及白云岩为主,产直角石海相动物化石,厚约143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仅在岷山乡东部董家村一带有零星出露。
  中统汤山组为紫红色瘤状灰岩夹薄层生物碎屑灰岩,产直角石海相动物化石,厚约33 - 300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分布范围与仑山组大体一致。
  奥陶系的古地理环境属陆表海碳酸盐潮坪,沉积于490 -438百万年前。
  下古生界志留系志留系地层在本县范围内分布范围最广,其中在沙河街镇、岷山乡东部、马回岭镇均最大分布面积。
  下统梨树窝组主要岩性为黑色页岩夹粉砂岩,产大量笔石海相动物化石,厚约180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下统殿背组下部为灰绿色粉砂岩夹泥岩;上部为黄绿色粉砂岩夹泥岩、钙质泥岩、细砂岩条带。厚约375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下统清水组以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泥岩互层为主,夹黄绿色粉砂岩,厚约375 - 760米,与下伏地层呈连续整合接触。
  中统夏家桥组以灰色及灰绿色厚层泥岩为主,夹粉砂岩、细砂岩及薄层生物碎屑磷块岩,产丰富的腕足类、腹足类、瓣腮类及三叶虫海相动物化石,与下伏地层呈连续整合接触,厚约343米。
  上统茅山组下部为浅黄绿色粉红色粉砂岩夹细砂岩;中部为黄绿色含砾岩屑细砂岩、粉砂质泥岩;上部为紫红色岩屑细砂岩夹粉砂岩。总厚度为410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志留系的沉积古地理环境为浅海、海湾、滨海、三角洲,沉积于438 -410百万年前。
  上古生界泥盆系泥盆系中、下统,本区地壳处于上升受剥蚀状态,缺少沉积,上统转化为冲积平原,河床及河漫滩地带有灰白色石英砂岩、石英砂砾岩沉积,称为五通组,厚仅2.6 - 39. 71米,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沉积于372 - 354百万年前。由于岩性坚硬致密常构成山脊,在沙河街镇、狮子镇、岷山乡的低山丘陵山脊地带常有分布。
  上古生界石炭系石炭系地层在港口街镇、涌泉乡、新塘乡、新合镇、狮子镇、城门乡、岷山乡均有分布。
  上统老虎洞组灰白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微晶及细晶白云岩,产海相动物化石,厚约30米,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统黄龙组灰色及淡肉红色厚层状纯灰岩、生物碎屑灰岩、角砾状灰岩、砂屑灰岩,产海相动物化石,厚约80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本组地层分布范围相对较广,在狮子、新合、新塘、岷山等地均有出露。上统地层沉积于320 - 295百万年前。
  上古界二叠系二叠系地层与石炭系地层分布范围大体一致,在城门乡、涌山乡、新塘乡、狮子镇、岷山乡均有大面积分布。
  下统粱山组灰黑色薄层状炭质粉砂岩、微晶灰岩、炭质页岩夹不规则煤层,又称为王家铺煤系。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小于5.5米,沉积于295 - 277百万年前。
  中统栖霞组下部为灰黑色沥青质燧石结核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夹薄层炭质页岩;上部为灰黑色含炭质泥质灰岩,产大量海相动物化石。地层厚约107 - 130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中统茅口组下部为灰色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夹燧石结核灰岩,产丰富的海相动物化石;上部为灰黑色生物碎屑泥质硅质岩夹纯灰岩透镜体。地层厚约428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中统地层沉积于277 - 265百万年前。
  上统龙潭组下部为灰白色粘土泥岩,上部为灰黑色炭质粉砂岩、页岩夹煤层,产少许植物化石碎片,厚仅0.1 - 20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上统长兴组下部为灰黑色中厚层状含燧石结核灰岩,产海相动物化石;上部为灰黑色硅质页岩,地层厚17 - 21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上统地层沉积于265 - 250百万年前。
  中生界三叠系三叠系地层分布范围与二叠系地层大体一致。尤其是在涌泉乡分布范围最广。
  下统大冶组下段为黄绿色钙质页岩,产海相动物化石,厚约18 - 100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上段为灰色薄层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厚约227 - 287米。下统地层沉积于250 - 241百万年前。
  中统嘉陵江组下段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底部为泥质条带灰岩,厚207 - 253米。中段为灰白色、淡肉红色中厚层状角砾状白云质灰岩及灰白色厚层状灰质白云岩。厚约164 -238米。上段的下部为浅灰色薄至厚层状灰岩夹白云岩,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薄层灰岩,产海相动物化石。地层厚约260米。
  中统嘉陵江组地层总厚约630 -750米,与下伏地层为连续沉积,时代为241 - 227百万年前。
  新生界古近系在沙河街镇至长江边一带有少许新生界古近系红色岩系出露,经钻探验证第四系之下有大面积分布,称为武宁群庙山岭组。底部为以石灰岩砾石为主的粗砾石层,含地下水丰富。中上部为砖红色厚层状砂屑、岩屑粉砂岩、杂砂岩夹钙质泥岩。称为新红色岩系,厚度大于300米,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为65 -23.3百万年前的内陆湖泊沉积。
  新生界第四系下更新统九江组浅黄、灰白、紫红色砂砾卵石层、粘土层、灰白色泥砾层、亚粘土层,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的城子镇及永安乡地带,厚约0 -18米不等。形成于280 - 110万年前。
  中更新统大姑期冰碛泥砾层从庐山脚下至沙河街东部一带有大面积分布,以石英砂岩、石英岩为主的砾石大小不等,与灰白至紫红色软泥互相混杂,无分选。厚约0-8米。形成于110 - 80万年前。
  中更新统进贤组网纹红土层进贤组网纹红土层是中更新统的一个重要标志层,是间冰期的堆积物,为紫红色蠕虫状(由白色高岭土组成)网纹状红土,厚约5.4 -30米。形成于80。40万年前。在港口街镇、城门乡、沙河街镇的湖滨地带均有分布。
  上更新统新港组浅黄、黄褐色亚粘土层,含少许钙质结核,厚2.4 -12米不等。在梅家洲、港口街镇、永安乡、城门乡、江洲镇、沙河街镇均有分布,为黄褐色细砂夹亚粘土层,厚度变化较大。形成于40 -1万年前。
  全新统长江组灰、青灰色沙砾石层夹沙及亚粘土层,厚度变化大,3 -35米不等。在长江沿岸的城子镇、永安乡、江洲镇、新洲垦殖场等地海拔标高+16米以下均有分布。
  全新统赛湖组灰至灰黑色亚粘土层,淤泥层,厚度变化较大。山麓河谷地带为残坡积碎石粘土层。在赛城湖水产场、江洲镇、新洲垦殖场等沿江湖滨地带有分布。
  构造特征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杨子板块之中下扬子地块与江南地状的交界处的长江中下游拗陷带扬子复向斜中段。基底褶皱变质形成于晚元古代晋宁期古板块碰撞造山运动中;地台盖层构造变形,形成于中生代的陆内伸展造山运动过程中。
  褶皱变形南华系一中三叠系地台盖层沉积岩系的褶皱变形样式,属“侏罗山式”的复式褶皱,褶皱轴向大体呈近东西向一北东向一北北东向的弧形展布,由北西向东南依次有如下主要褶皱构造。
  东雷湾向斜主要分布在瑞昌市境内,又称为邓家山一通江岭向斜。延至通江岭之东进入本县的赤湖地区,大多被第四系掩盖。向斜的北西翼地层常倒转,地层倾角约为300 - 45。,向斜宽约5千米,由晚古生界至中生界三叠系中下统沉积岩系组成,次级褶皱发育,轴面呈反扇形排列。
  铜岭一大桥背斜主体位于瑞昌市境内,大桥以东延至赤湖地区,大多地段被第四系掩盖,轴部由下古生界志留系地层组成,背斜北西翼地层常倒转,地层倾角约35。- 700,总体由2个次级背斜间夹一个次级向斜组成复式背斜,背斜宽约5千米。
  黄桥一陈家湖向斜槽部由中下三叠系地层组成,两翼由上古生界地层构成,向斜宽约5千米,大多地段被湖水及第四系掩盖。北西翼地层倾角比南东翼陡,约为35。- 700不等。武山大型铜矿位于向斜的北西翼。东延进入赤湖地区。
  丁家山背斜是大块地一瑞昌背斜的东延部分,背斜核部由志留系地层构成,地层倾角350 -600,局部地层倒转,背斜宽约2千米,南东翼被走向正断层切割而不完整。丁家山铜矿位于背斜的南东翼。该背斜的东段展布在港口街镇丁家山、生机岭一带。
  乌石街一赛城湖向斜槽部大多地段被新生代古近系红层及第四系表土掩盖,仅两翼的边缘见上古生界地层出露,地层倾角约300 - 450,两翼大体呈对称之状,向斜宽约5千米,是复向斜中的主体向斜。北西翼受丁家山走向正断层破坏而不完整。该向斜东段分布在赛城湖地区。
  长山一城门山背斜宽约2千米,核部由志留系地层构成,翼部由上古生代地层组成,地层倾角300 - 70。不等,南东翼比北西翼陡。城门山大型铜矿位于背斜的北西翼。主要分布在新塘乡北部至城门乡北部的城门山一牛头山一带。
  新塘向斜是县境内面积最大的一个向斜构造,长度大于24千米,宽约6 - 12千米。槽部由中生界中下三叠系地层及上古生界地层构成,北西翼地层产状正常,南东翼地层倾角比北西翼陡,且北东段地层常倒转。主体由2个次级向斜间夹1个次级短轴背斜构成。主要分布在涌泉乡、新塘乡、新合镇、狮子镇中部地带。
  沙河街倒转背斜是一个轴向呈北东至北北东方向的短轴次级倒转背斜,核部由志留系地层组成,轴面倾向南东,长约5千米、宽约2千米。主要分布在沙河街镇与狮子镇交界的株岭山一带。
  黄老门短轴向斜槽部及两翼全部由志留系地层组成,长仅3千米左右。黄老门向斜、沙河街倒转背斜均可视为庐山复背斜北西翼部的一对次级褶皱。位于马回岭镇至岷山乡(黄老门)东部铁路沿线地带。
  基于前述可知,中心部位的乌石街一赛城湖向斜,可视为复式向斜的轴部主体向斜,北西部的丁家山背斜与南东部的长山一城门山背斜对称对应;再向外,北西部的黄桥一陈家湖向斜与南东部的新塘向斜相对应。
  丁家山之北西部的次级褶皱轴面倾向北西,说明形成褶皱的应力由北西向南东推进。城门山之南东的次级褶皱轴面倾向南东庐山方向,说明形成褶皱的应力由南东向北西推进。本区的地台盖层褶皱均由南华系至中下三叠系地层组成,乌石街一赛城湖向斜北西部的次级褶皱与南东部的次级褶皱不可能是两次构造运动形成的,只能是在中生代的伸展造山运动中形成的,即主体向斜的北西部岩层由北西向南东滑动,主体向斜南东部的岩层由南东向北西滑动,在乌石街一赛城湖主体向斜一带形成相向挤压。也有人认为,在中生代由于大别山地块向南挤压,形成了本区域内的地台盖层褶皱。
  断裂丁家山断裂位于港口街镇丁家山一带的丁家山断裂呈北东向延伸,长度大于20千米,本县境内长约6千米,倾向南东,倾角约为700 -750,是一条走向正断层,断层下盘为上泥盆系五通组或为志留系地层,断层上盘为新生界古近系红层,经钻探验证二者呈断层接触。大体沿丁家山断裂的下盘志留系地层中,有一长达10千米左右的燕山早期石英闪长玢岩及花岗闪长斑岩岩墙分体,走向与断层方向一致。很可能是花岗闪长斑岩之次火山岩沿丁家山断裂上升后,再侵入于下盘地层之中。该断裂可能是新生代古近纪断陷盆地的边部断裂,由于该断裂深度较大,导致地壳下部的基性岩浆沿断裂喷出地表的湖泊之中,形成的玄武岩被挟持在红层之中,生机岭一带所见古近系红层中挟持的玄武岩,是其实例。 田家垅一洗心桥隐伏断裂在瑞昌的田家垅至县境的洗心桥(港口)一带的第四系松散层掩盖之下,有一条北东东一北东向的隐伏活动性发震断裂,长达60千米以上,县境内长约10千米。倾向北西,倾角约400 - 60。,呈逆断层性质,在赛湖农场附近见志留系砂岩逆冲在第四纪坡积层之上,经地震部门有关专家研究,本区2005年11月26日8时发生的5.7级地震,即有此断裂活动引起,震中位于该断裂上盘2.6千米处。
  马迪岭隐伏断裂大体沿昌九铁路线延展,呈北北东一南南西向,大多地段被第四系掩盖,应属于“九江一靖安活动性大断裂”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条活动性发震断裂。
  朱家山一张家山断裂位于庐山西麓山脚地带,呈北北东一南南西向延展,长达15千米以上,县境内仅有1千米左右(岷山乡五房至马回岭马头水库之东)。断面倾向北西西,倾角70。- 75。,是一条高角度正断层,见新生界古近系红层与震旦系地层呈正断层接触。该断裂是庐山地垒式断块山的西部边界断裂,也可能是“九江一靖安活动性大断裂”的一条平行断裂。
  株岭山断裂株岭山断裂位于沙河街倒转背斜的北西翼,走向南西西一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700,是一条走向正断层。可视为与丁家山大断裂的对称性断陷盆地边部正断层,但其规模远比丁家山大断裂小。
  丁家山大断裂与株岭山正断层,都属于走向正断层,应与本区的地台盖层滑脱褶皱属于同一个构造体系。
  城门沟断层位于新塘乡至城门乡北缘长山一城门山背斜的北翼,是一条走向逆断层,长度大于2千米,倾向南东1550 - 1600,倾角700 -830,见泥盆系五通组石英砂岩与二叠系石灰岩,呈断层接触,且断层上盘的上泥盆系及志留系地层倒转。断裂破碎宽带10 - 60米不等。断层角砾成分复杂,既有石英砂岩、硅质灰岩砾石,又有花岗闪长斑岩、黄铜矿角砾。该断层在成矿前后均有活动,早期表现为压扭性,后期转化为张性。
  顺层滑脱断层浮船山、倪家畈滑覆窗构造。马回岭镇、黄老门西的浮船山采石场及沙河街倪家畈,见下志留系清水组呈低角度正断层滑覆在下奥陶系白云质灰岩之上,使奥陶系白云质灰岩呈特有的“构造窗”形式出现。初步分析认为,志留系地层的下部黑色页岩及泥岩构成润滑层,使志留系巨厚的岩层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远距离滑动(本区主要是从庐山方向由东向西滑动),不但形成了滑动褶皱,而且还伴有一系列低角度滑脱正断层。
  石炭系地层底部的顺层滑脱断裂在城门山铜矿区内及武山一狮子岛一带的石炭系底部,普遍发育顺层滑脱低角度正断层,此种断裂与地台盖层中广泛发育的滑脱褶皱属于同一个构造体系。此种断裂常是良好的储矿构造。城门山矿区内顺层断裂破碎带宽达20 - 30米,角砾成分复杂,具多期活动特征,城门山l号铜矿体主矿体受此种层间顺层滑脱断裂控制。
  下三叠系地层底部的顺层滑脱断裂经野外调查发现,下三叠系大冶组底部的页岩常构成区域性的润滑层,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顺层滑脱断裂,使其上盘的岩层形成强烈的滑脱褶皱。
  丁家山一城门山一沙河街北西向隐伏大断裂依据区域地质资料及物探资料分析,在长江南岸的大山岭一丁家山一城门山一沙河街一线有一条北西走向的大断裂带,主要依据是:沿断裂带有一条北西走向的磁场负值带;据航磁资料电算,此处存在一条北西走向大断裂带;重力异常指示出的莫霍面显示出本区有一条北西向大断裂;中生代中酸性次火山岩及其相关的内生铜矿床沿此断裂带呈北西一南东向展布。
  有人认为,此条北西一南东向大断裂带是襄樊一广济大断裂带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人认为是“九江一德兴陆壳转换型大断裂带”的延长部分。
  岩浆岩中生代燕山期的岩浆岩在丁家山、城门山、沙河街等地,有一系列中生代侏罗纪及白垩纪的燕山期岩浆岩出露,且以中酸性次火山岩为主。
  闪长岩在丁家山至狮子岛之间的赛湖湖滨地带的中下三叠系地层中,有一系列闪长岩小岩体岩浆岩侵入体。呈灰黑绿色,具块状构造自形粒状结构,主要由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组成,副矿物以磁铁矿、钛铁矿为主。平均SiQ2=54. 28%、Ti01=1.21%、Al203=13. 67a-/o、Fe2 03=3. 930-/o、Fe0=3.280-/o、Mn0=0.120-/o、Ca0=6. 37%、Mg0=6.950-/0、Na20=3.60-/0、K0=2. 91%、P2 05=0.29%,成岩年龄为204 - 169百万年,属燕山运动早期。
  石英闪长玢岩主要分布在沙河街至骆驼山之间,只有0.6km2的露头,此处在丁家山、城门山也有出露。岩石呈灰黑绿色,呈块状构造、斑状结构。主要由斜长石、黑云母、角闪石、石英组成,副矿物以磁铁矿、钛铁矿为主,次为磷灰石、锆石。平均Si02=59. 37%、Ti02=0.62%、Al203=15. 62%、Fe203=3.7go-/o、Fe0=2.33%、Mn0=0.11%、Ca0=4.7go-/o、Mg0=2.55u/o、Na20=3. 10%、K20=2.71%、P205=0.200-/0,成岩年龄为143 - 155百万年,属燕山运动早期。
  花岗闪长斑岩在城门乡北部的城门山及牛头山、尖刀嘴等地有出露,是城门山铜钼矿的主要成矿母岩,出露面积达0.8平方千米。岩性呈灰白至灰黑色,呈块状构造、斑状结构,基质具花岗镶嵌结构。主要矿物由斜长石、黑云母、钾长石、石英、角闪石组成,斑晶中的斜长石含量达35% -40%、石英为25% - 30%、黑云母2%-4%、角闪石3% -6%;基质中的斜长石达25% - 30%、石英占20% - 25%。副矿物以磁铁矿、磷灰石、锆石、金红石为主,次为褐帘石、铬尖晶石。岩石化学特征表现为:平均Si0>=63. 660-/0、Ti07=0. 59%、Al203=15. 100-10.Fe2 03=2.35%、Fe0=2. 17%、Mn0=0.060-/0、Ca0=3.720-/0、Mg0=2. 10%、Na20=3.300-/0、K20=3.21%、P205=0. 19%,其中Na,0+K20=7.02%,Na20稍大于K20;在城门山伴有火山爆破角砾岩,归属于次火山岩类,侵入最高层位为下三叠系地层,成岩年龄为148百万年,属燕山运动早期。
  花岗斑岩主要出露在港口街镇丁家山矿区,面积为0.3平方千米,与铜、金矿成矿关系密切。岩性呈灰白色块状构造、斑状结构,斑晶主要由长石、石英组成,长石达50%- 65%、石英约占30%、黑云母4%。成岩年龄为165百万年,属燕山运动早期。
  石英斑岩在城门山铜矿区呈管状体侵入于花岗闪长斑岩及中二叠系石灰岩之中,也是城门山铜矿体的成矿母岩之一,与火山爆破角砾岩紧密伴生,属次火山岩类。岩石呈灰白色斑状结构至斑状似凝灰质结构,基质呈显微变晶结构,具块状角砾状构造及流动构造。斑晶中的石英呈六方双锥及碎屑状,含量15%- 35%,钾长石斑晶达2% -5%、斜长石斑晶达5%一8%、黑云母占1%土。岩石中斜长石总量占5. 7%、钾长石高达46%、石英占48%、黑云母1%- 2%,另有0% -3%的角闪石。岩石化学特征表现为高硅碱富钾贫钠,平均Si02=72. 660-/o、Ti0,=0.22%、Al2 03=11. 41%、Fe2 03=1.920-/o、Fe0=0.60%、Mn0=0. 040-/o、Ca0=0.96%、Mg0=0.680-/0、Na20=0. 420-/0、K20=7.09%、P2 05=0.07%,成岩年龄为123百万年,属燕山运动晚期。
  新生代喜马拉雅期岩浆岩仅在港口街镇生机岭的新生代古近系红色砂岩中见有一层长达1千米左右的玄武岩露头,其产状与围岩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应是同沉积时的产物。主要岩性为黑绿色橄榄玄武岩、玄武岩,主要矿物成分为辉石、斜长石、黑云母及少许橄榄石。经测试同位素成岩年龄仅为20百万年,属喜马拉雅期的超浅成陆相次火山岩。由于古近纪断陷盆地边部的断裂深度较大,导致基性岩浆喷溢到盆地之中。
  地质构造演化史九江县及其周边地区,其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可划分为古板块构造发展阶段、地台盖层陆表海沉积阶段、盆岭构造发展阶段。
  古板块构造发展阶段早元古代边缘海沉积及结晶基底形成时期:25 - 18亿年前,本区处于边缘海的古地理构造环境之中,由于边缘海的不断扩张,海底有大量含铁镁质较高的基性火山熔岩喷发,且沉积了巨厚的细粒碎屑岩夹少许碳酸盐(星子群)。在18亿年前边缘海封闭,使其沉积岩系及火山岩系受到强烈变质、变形,形成了结晶基底。
  中、晚元古代活动陆缘一沟弧盆构造及古板块碰撞造山带形成时期:18 - 10亿年前的中元古代,本区处于“大西洋型”活动陆缘的古地理构造环境条件下,在大陆斜坡地带,沉积了数千米厚的砂砾岩互层的复理石浊积岩系(双桥山群)。10-8.5亿年前,本区演化成了太平洋型“沟弧盆”构造古地理环境,在岛弧与弧后边缘海盆地范围内,沉积了数千米厚的砂页岩互层的浊积岩系,其中夹多层大量海底喷溢的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之火山熔岩。在8.5 -8亿年前,产生岛弧与大陆碰撞的板块碰撞造山运动,使18 -8.5亿年以来大海中沉积的碎屑岩夹火山岩,产生强烈的变质变形褶皱,形成雄伟的造山带。在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伴有大规模的花岗岩浆侵入及喷发,在山间、山前盆地中,堆积了数百米厚的火山碎屑岩夹火山熔岩,从此,地壳由活动转入了相对稳定的地台发展阶段。
  地台盖层陆表海沉积阶段晚元古代南华纪滨海平原及古冰川发生阶段:8~7亿年前古板块碰撞造山带已被构造剥蚀风蚀殆尽,转化成较为稳定的地台滨海平原,河流纵横,三角洲发育,沉积了千米左右的砂岩及砂砾岩。7 -6.8亿年前本区进一步下沉变成了滨海,在周边山地产生了冰川,冰川直漂人海,在滨海及浅海中沉积的软泥中落入了冰川带来的大小石块,形成了浮冰冰碛岩。此时,全地球的陆地尚未分开,是一个巨大的联合古陆,地球冷了几千万年,在太空中地球是个巨大的冰雪球。从此之后,地球的海水中产生了动物群落。
  震旦纪至早古生代陆表海沉积阶段6.8 -4.1亿年前本区变成了广阔稳定的陆表海,海水虽浅但范围广阔而稳定,滨海及浅海中沉积了数千米厚的细粒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其中产大量海相动物化石。
  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早期陆表海及海陆交互沉积阶段4.1 -3. 72亿年本区及周边地区地壳上升受到大面积的风化剥蚀,未产生沉积。3. 72 -3.2亿年前,本区再次变成了陆内平原,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沉积了数十米后的粗粒碎屑岩。3.2 -2.95亿年前,本区又变成了稳定而广阔的滨海、浅海,沉积了数百米厚的碳酸盐岩。2. 95 -2. 77亿年之后,海水退去,本区变成了滨海湖泊沼泽,沉积了数米至数十米厚的煤系地层;2. 77 -2. 65亿年再度被海水淹没,又变成了稳定而广阔的陆表海之浅海,又沉积了数百米厚的碳酸盐岩。2. 65亿年之后,本区又一度上升成陆地变成滨海湖泊沼泽,又沉积了数十米厚的煤系地层,之后又变成了浅海至滨海环境,沉积了数百米厚的碳酸盐岩。这种构造古地理环境一直延续到中生代的早、中三叠纪。
  盆岭构造发展阶段2.5亿年之后,本区进入了大陆盆岭构造发展阶段,从此地壳又开始强烈活动,断裂作用强烈,岩浆大规模侵入、火山不断喷发。在山地丘陵地带,花岗岩浆大规模侵入造成山丘进一步升高,山丘与盆地相间。山丘地区的地台沉积盖层由于快速上升造成重力失稳,向两侧盆地滑动,在滑动过程中使之产生褶皱变形及断裂。沿北西及北东向断裂的交汇地带还常有酸性岩浆侵入及喷发,形成了众多内生热液矿床。
  0. 65 -0.233亿年前的新生代古近纪,在沙河街至长江一带等地,形成了一系列内陆断陷湖泊,由于气候炎热,湖泊中形成了巨厚的红色碎屑岩沉积。23.3 -3百万年前,本区地壳再度上升,湖泊消失,形成了庐山断块山。当300 -1万年前第四纪大冰期时,在庐山地区产生了山岳山麓冰川。在25万年前长江才形成,赛湖、城门湖、八里湖大约形成于7500年前的冰后期新石器时代。
  第二节地貌地貌形态类型县境地处长江中游下段冲积平原南部。东、西、南三面县境边界以低山丘陵为主,中部广大地区低丘、岗地、盆地相间,北部平原地带河湖密布。
  平原长江沿岸一带的江洲、城子镇、永安、港口、赛城湖等沿江湖滨地带,以滨湖冲积泛溢为主,其中湖水面积占据半数以上,另有三角洲、天然堤多处微型地貌间夹其中。海拔高度小于20米,大多界于14 - 16.8米间,长江中心新洲三角洲海拔仅10米(围堤中心),坡降一般为0. 06%-0.09%,平原面积达319. 33平方千米(含水域),占全县面积的36. 56%,全部由第四纪全新世的沙泥组成。
  岗地主要由垅岗及阶地二种微地貌单元组成岗地,总面积约为138. 67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15. 88%。在沙河街、狮子、城门、新塘、港口、城子镇等地以垅岗型岗地为主,海拔标高界于30 -70米间,大多为第四纪更新世碳酸盐岩风化残积红土及黄土构成,岗顶平坦开阔,岗缘坡陡。在庐山脚下为第四纪更新世冰碛堆积垅岗。在马回岭、黄老门、沙河街、新合、新塘、长山等地以河谷阶地型岗地地貌为主,海拔标高约20 - 50米,大都由第四纪全新世冲积层构成,岗谷相间分布。
  中低丘陵海拔在50一300米的中低丘陵面积较大,达330. 47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37. 84%,在马回岭、黄老门、涌泉、港口等地,主要以志留纪及泥盆纪的沉积碎屑岩构造剥蚀丘陵为主,相对高度多小于200米,丘顶浑圆,风化残积层较厚,丘间冲沟宽而浅,谷底平坦。在新合、新塘、涌泉、狮子、长山等地,以剥蚀岩溶丘陵为主,主要由石炭纪、二叠纪、中下三叠纪碳酸盐岩类组成,丘顶常有基岩裸露,岩溶微型地貌发育,峰林、峰丛、石芽、溶洞、溶蚀暗河、天生桥屡见不鲜,丘间谷地形态多变,宽窄不一。
  高丘低山在县境边界的东、南部的大步尖、岷山及中部的株岭山一带,以高丘低山地貌为主,主要为高丘,海拔多在300 - 500米间。500米以上的低山范围甚小,与庐山交界处的大步尖海拔901米,为全县最高峰,其次是黄石岩,海拔652米。与德安县交界的岷山乡的金盘峰海拔637米、尖帽坎523米、严家坳510米、刀背岭601米、小岷山543米。上列属于低山范围的6个山峰,主要由坚硬的变流纹岩、石英砂岩组成。众多高丘主要由泥盆系石英砂岩、砂砾岩及志留系砂页岩组成的碎屑岩丘陵。株岭山一带的高丘之顶常由坚硬致密抗风化较强的泥盆纪石英砂砾岩组成,相对较为平坦,丘陵地带由易风化的志留系碎屑岩组成,相对较为陡峻。高丘低山之间的山谷多呈V字形,相对较为狭窄,例如岷山一带较为典型。全县的高丘低山地貌总面积约为84. 86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9. 72%。
  地貌成因类型构造地貌县境东南部近庐山地带的地貌成因类型属庐山断块山地貌的范畴。县内中部地区的株岭山属构造剥蚀地貌类型中的猪背山及单面山。临长江一侧则属于长江陷盆地的一个组成部分。
  流水侵蚀地貌全县境内的丘陵地貌及低山地貌的成因类型,大都属于第四纪全新世的流水侵蚀地貌,与岩性关系较为密切,坚硬的碎屑岩多残留成为丘顶、山峰,细粒碎屑岩多构成山间沟谷。此种地貌成因类型,在全县范围占据着重要地位。
  流水堆积地貌境内的大多岗地、阶地及河谷冲积平原,还有长江的江心洲,其地貌成因皆属于流水堆积地貌类型。
  冰碛地貌庐山脚下直至沙河街一带的垅岗地貌皆由中更新世的冰碛泥砾及间冰期的网纹红土组成,其成因类型应属于冰碛地貌范畴。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