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21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自然环境
分类号: X21
页数: 19
摘要: 江西县873. 33平方千米范围内,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出露相对较为齐全,且以古生界地层及第四系松散层分布范围最大。地层层序及岩石性质由老至新。
关键词: 自然环境 九江县

内容

地层与岩性在全县873. 33平方千米范围内,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出露相对较为齐全,且以古生界地层及第四系松散层分布范围最大。地层层序及岩石性质由老至新,依次如下。
  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统庐山垅群地层仅在岷山乡东部与星子县交界处的大步尖一带有出露,是一套厚度大于2500米的浅变质岩系夹大量火山熔岩,有人称为彭山群,李四光曾命名为庐山垅层。其主要岩性为灰色板岩、粉砂质板岩与杂砂岩互层的海相浊积岩夹多层细碧岩、角斑岩及石英角斑岩之海相古火山岩。经测试细碧岩及石英角斑岩的火山喷溢年龄分别为917 +36百万年及878 +51百万年。庐山垅群的沉积年龄界于1000 - 850百万年前。
  上统落可岽群是一套厚度大于280米的灰白色变质流纹岩(陆相火山熔岩),同位素年龄经测试为846 +6百万年,岩性坚硬致密,底部为火山沉积角砾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仅在岷山乡东部、马回岭镇东部与星子县交界地带有分布。落可岽群的沉积年龄界于850 - 800百万年前。
  新元古界南华系下统莲沱组莲沱组是一套厚约1200米的灰白色长石石英砂砾岩、凝灰质砂岩,李四光曾命名为大月山砂岩及女儿城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沉积超覆接触。属大河三角洲相,沉积年龄界于800 - 750百万年前。分布在岷山乡、马回岭乡的东部边缘地带。
  上统南沱冰碛岩组岩性为灰黑色含砾石泥岩,属滨海至浅海浮冰沉积,厚约20 - 30米。沉积于750 - 680百万年前。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其分布范围与莲沱组大体一致。
  新元古界震旦系下统陡山沱组为灰黑色炭硅质泥岩、粉砂岩、硅质石灰岩互层,属浅海相沉积,厚约37 - 110米,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沉积于680 - 630百万年前。在岷山乡、马回岭镇东部边缘地带有零星出露。
  上统灯影组为灰黑色薄层硅质岩,有时夹白云质灰岩,厚约39 - 197米不等,属浅海相沉积,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沉积于630 - 543百万年前。分布范围大体与陡山沱组一致。
  下古生界寒武系下统王音铺组主要岩性为黑色炭质页岩、炭质硅质页岩,含大量磷结核及黄铁矿结核,产海绵骨针海相动物化石,厚约155 -215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沉积于543 -533百万年前。仅在马回岭镇东部与星子县交界地带有零星分布。
  下统观音堂组以黄绿色及灰色绢云母粉砂岩为主,夹少许泥岩及薄层细砂岩,产三叶虫海相动物化石,厚约140 - 300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沉积于533 - 513百万年前。其分布范围与王音铺组基本一致。
  中上统乌石门组主要分布在庐山脚下的岷山乡东部七房、五房康家坡一带,该组又称为乌石门灰岩。主要岩性为灰黑色泥质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下部以白云质灰岩、泥晶灰岩为主,上部以厚层微晶灰岩及条带状泥质灰岩为主,产三叶虫海相动物化石。沉积于513 -490百万年前。
  下古生界奥陶系下统仑山组下部以灰白色厚层白云岩为主,厚约210米;上部以灰色燧石条带状灰岩及白云岩为主,产直角石海相动物化石,厚约143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仅在岷山乡东部董家村一带有零星出露。
  中统汤山组为紫红色瘤状灰岩夹薄层生物碎屑灰岩,产直角石海相动物化石,厚约33 - 300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分布范围与仑山组大体一致。
  奥陶系的古地理环境属陆表海碳酸盐潮坪,沉积于490 -438百万年前。
  下古生界志留系志留系地层在本县范围内分布范围最广,其中在沙河街镇、岷山乡东部、马回岭镇均最大分布面积。
  下统梨树窝组主要岩性为黑色页岩夹粉砂岩,产大量笔石海相动物化石,厚约180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下统殿背组下部为灰绿色粉砂岩夹泥岩;上部为黄绿色粉砂岩夹泥岩、钙质泥岩、细砂岩条带。厚约375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下统清水组以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泥岩互层为主,夹黄绿色粉砂岩,厚约375 - 760米,与下伏地层呈连续整合接触。
  中统夏家桥组以灰色及灰绿色厚层泥岩为主,夹粉砂岩、细砂岩及薄层生物碎屑磷块岩,产丰富的腕足类、腹足类、瓣腮类及三叶虫海相动物化石,与下伏地层呈连续整合接触,厚约343米。
  上统茅山组下部为浅黄绿色粉红色粉砂岩夹细砂岩;中部为黄绿色含砾岩屑细砂岩、粉砂质泥岩;上部为紫红色岩屑细砂岩夹粉砂岩。总厚度为410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志留系的沉积古地理环境为浅海、海湾、滨海、三角洲,沉积于438 -410百万年前。
  上古生界泥盆系泥盆系中、下统,本区地壳处于上升受剥蚀状态,缺少沉积,上统转化为冲积平原,河床及河漫滩地带有灰白色石英砂岩、石英砂砾岩沉积,称为五通组,厚仅2.6 - 39. 71米,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沉积于372 - 354百万年前。由于岩性坚硬致密常构成山脊,在沙河街镇、狮子镇、岷山乡的低山丘陵山脊地带常有分布。
  上古生界石炭系石炭系地层在港口街镇、涌泉乡、新塘乡、新合镇、狮子镇、城门乡、岷山乡均有分布。
  上统老虎洞组灰白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微晶及细晶白云岩,产海相动物化石,厚约30米,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统黄龙组灰色及淡肉红色厚层状纯灰岩、生物碎屑灰岩、角砾状灰岩、砂屑灰岩,产海相动物化石,厚约80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本组地层分布范围相对较广,在狮子、新合、新塘、岷山等地均有出露。上统地层沉积于320 - 295百万年前。
  上古界二叠系二叠系地层与石炭系地层分布范围大体一致,在城门乡、涌山乡、新塘乡、狮子镇、岷山乡均有大面积分布。
  下统粱山组灰黑色薄层状炭质粉砂岩、微晶灰岩、炭质页岩夹不规则煤层,又称为王家铺煤系。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小于5.5米,沉积于295 - 277百万年前。
  中统栖霞组下部为灰黑色沥青质燧石结核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夹薄层炭质页岩;上部为灰黑色含炭质泥质灰岩,产大量海相动物化石。地层厚约107 - 130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中统茅口组下部为灰色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夹燧石结核灰岩,产丰富的海相动物化石;上部为灰黑色生物碎屑泥质硅质岩夹纯灰岩透镜体。地层厚约428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中统地层沉积于277 - 265百万年前。
  上统龙潭组下部为灰白色粘土泥岩,上部为灰黑色炭质粉砂岩、页岩夹煤层,产少许植物化石碎片,厚仅0.1 - 20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上统长兴组下部为灰黑色中厚层状含燧石结核灰岩,产海相动物化石;上部为灰黑色硅质页岩,地层厚17 - 21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上统地层沉积于265 - 250百万年前。
  中生界三叠系三叠系地层分布范围与二叠系地层大体一致。尤其是在涌泉乡分布范围最广。
  下统大冶组下段为黄绿色钙质页岩,产海相动物化石,厚约18 - 100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上段为灰色薄层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厚约227 - 287米。下统地层沉积于250 - 241百万年前。
  中统嘉陵江组下段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底部为泥质条带灰岩,厚207 - 253米。中段为灰白色、淡肉红色中厚层状角砾状白云质灰岩及灰白色厚层状灰质白云岩。厚约164 -238米。上段的下部为浅灰色薄至厚层状灰岩夹白云岩,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薄层灰岩,产海相动物化石。地层厚约260米。
  中统嘉陵江组地层总厚约630 -750米,与下伏地层为连续沉积,时代为241 - 227百万年前。
  新生界古近系在沙河街镇至长江边一带有少许新生界古近系红色岩系出露,经钻探验证第四系之下有大面积分布,称为武宁群庙山岭组。底部为以石灰岩砾石为主的粗砾石层,含地下水丰富。中上部为砖红色厚层状砂屑、岩屑粉砂岩、杂砂岩夹钙质泥岩。称为新红色岩系,厚度大于300米,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为65 -23.3百万年前的内陆湖泊沉积。
  新生界第四系下更新统九江组浅黄、灰白、紫红色砂砾卵石层、粘土层、灰白色泥砾层、亚粘土层,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的城子镇及永安乡地带,厚约0 -18米不等。形成于280 - 110万年前。
  中更新统大姑期冰碛泥砾层从庐山脚下至沙河街东部一带有大面积分布,以石英砂岩、石英岩为主的砾石大小不等,与灰白至紫红色软泥互相混杂,无分选。厚约0-8米。形成于110 - 80万年前。
  中更新统进贤组网纹红土层进贤组网纹红土层是中更新统的一个重要标志层,是间冰期的堆积物,为紫红色蠕虫状(由白色高岭土组成)网纹状红土,厚约5.4 -30米。形成于80。40万年前。在港口街镇、城门乡、沙河街镇的湖滨地带均有分布。
  上更新统新港组浅黄、黄褐色亚粘土层,含少许钙质结核,厚2.4 -12米不等。在梅家洲、港口街镇、永安乡、城门乡、江洲镇、沙河街镇均有分布,为黄褐色细砂夹亚粘土层,厚度变化较大。形成于40 -1万年前。
  全新统长江组灰、青灰色沙砾石层夹沙及亚粘土层,厚度变化大,3 -35米不等。在长江沿岸的城子镇、永安乡、江洲镇、新洲垦殖场等地海拔标高+16米以下均有分布。
  全新统赛湖组灰至灰黑色亚粘土层,淤泥层,厚度变化较大。山麓河谷地带为残坡积碎石粘土层。在赛城湖水产场、江洲镇、新洲垦殖场等沿江湖滨地带有分布。
  构造特征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杨子板块之中下扬子地块与江南地状的交界处的长江中下游拗陷带扬子复向斜中段。基底褶皱变质形成于晚元古代晋宁期古板块碰撞造山运动中;地台盖层构造变形,形成于中生代的陆内伸展造山运动过程中。
  褶皱变形南华系一中三叠系地台盖层沉积岩系的褶皱变形样式,属“侏罗山式”的复式褶皱,褶皱轴向大体呈近东西向一北东向一北北东向的弧形展布,由北西向东南依次有如下主要褶皱构造。
  东雷湾向斜主要分布在瑞昌市境内,又称为邓家山一通江岭向斜。延至通江岭之东进入本县的赤湖地区,大多被第四系掩盖。向斜的北西翼地层常倒转,地层倾角约为300 - 45。,向斜宽约5千米,由晚古生界至中生界三叠系中下统沉积岩系组成,次级褶皱发育,轴面呈反扇形排列。
  铜岭一大桥背斜主体位于瑞昌市境内,大桥以东延至赤湖地区,大多地段被第四系掩盖,轴部由下古生界志留系地层组成,背斜北西翼地层常倒转,地层倾角约35。- 700,总体由2个次级背斜间夹一个次级向斜组成复式背斜,背斜宽约5千米。
  黄桥一陈家湖向斜槽部由中下三叠系地层组成,两翼由上古生界地层构成,向斜宽约5千米,大多地段被湖水及第四系掩盖。北西翼地层倾角比南东翼陡,约为35。- 700不等。武山大型铜矿位于向斜的北西翼。东延进入赤湖地区。
  丁家山背斜是大块地一瑞昌背斜的东延部分,背斜核部由志留系地层构成,地层倾角350 -600,局部地层倒转,背斜宽约2千米,南东翼被走向正断层切割而不完整。丁家山铜矿位于背斜的南东翼。该背斜的东段展布在港口街镇丁家山、生机岭一带。
  乌石街一赛城湖向斜槽部大多地段被新生代古近系红层及第四系表土掩盖,仅两翼的边缘见上古生界地层出露,地层倾角约300 - 450,两翼大体呈对称之状,向斜宽约5千米,是复向斜中的主体向斜。北西翼受丁家山走向正断层破坏而不完整。该向斜东段分布在赛城湖地区。
  长山一城门山背斜宽约2千米,核部由志留系地层构成,翼部由上古生代地层组成,地层倾角300 - 70。不等,南东翼比北西翼陡。城门山大型铜矿位于背斜的北西翼。主要分布在新塘乡北部至城门乡北部的城门山一牛头山一带。
  新塘向斜是县境内面积最大的一个向斜构造,长度大于24千米,宽约6 - 12千米。槽部由中生界中下三叠系地层及上古生界地层构成,北西翼地层产状正常,南东翼地层倾角比北西翼陡,且北东段地层常倒转。主体由2个次级向斜间夹1个次级短轴背斜构成。主要分布在涌泉乡、新塘乡、新合镇、狮子镇中部地带。
  沙河街倒转背斜是一个轴向呈北东至北北东方向的短轴次级倒转背斜,核部由志留系地层组成,轴面倾向南东,长约5千米、宽约2千米。主要分布在沙河街镇与狮子镇交界的株岭山一带。
  黄老门短轴向斜槽部及两翼全部由志留系地层组成,长仅3千米左右。黄老门向斜、沙河街倒转背斜均可视为庐山复背斜北西翼部的一对次级褶皱。位于马回岭镇至岷山乡(黄老门)东部铁路沿线地带。
  基于前述可知,中心部位的乌石街一赛城湖向斜,可视为复式向斜的轴部主体向斜,北西部的丁家山背斜与南东部的长山一城门山背斜对称对应;再向外,北西部的黄桥一陈家湖向斜与南东部的新塘向斜相对应。
  丁家山之北西部的次级褶皱轴面倾向北西,说明形成褶皱的应力由北西向南东推进。城门山之南东的次级褶皱轴面倾向南东庐山方向,说明形成褶皱的应力由南东向北西推进。本区的地台盖层褶皱均由南华系至中下三叠系地层组成,乌石街一赛城湖向斜北西部的次级褶皱与南东部的次级褶皱不可能是两次构造运动形成的,只能是在中生代的伸展造山运动中形成的,即主体向斜的北西部岩层由北西向南东滑动,主体向斜南东部的岩层由南东向北西滑动,在乌石街一赛城湖主体向斜一带形成相向挤压。也有人认为,在中生代由于大别山地块向南挤压,形成了本区域内的地台盖层褶皱。
  断裂丁家山断裂位于港口街镇丁家山一带的丁家山断裂呈北东向延伸,长度大于20千米,本县境内长约6千米,倾向南东,倾角约为700 -750,是一条走向正断层,断层下盘为上泥盆系五通组或为志留系地层,断层上盘为新生界古近系红层,经钻探验证二者呈断层接触。大体沿丁家山断裂的下盘志留系地层中,有一长达10千米左右的燕山早期石英闪长玢岩及花岗闪长斑岩岩墙分体,走向与断层方向一致。很可能是花岗闪长斑岩之次火山岩沿丁家山断裂上升后,再侵入于下盘地层之中。该断裂可能是新生代古近纪断陷盆地的边部断裂,由于该断裂深度较大,导致地壳下部的基性岩浆沿断裂喷出地表的湖泊之中,形成的玄武岩被挟持在红层之中,生机岭一带所见古近系红层中挟持的玄武岩,是其实例。 田家垅一洗心桥隐伏断裂在瑞昌的田家垅至县境的洗心桥(港口)一带的第四系松散层掩盖之下,有一条北东东一北东向的隐伏活动性发震断裂,长达60千米以上,县境内长约10千米。倾向北西,倾角约400 - 60。,呈逆断层性质,在赛湖农场附近见志留系砂岩逆冲在第四纪坡积层之上,经地震部门有关专家研究,本区2005年11月26日8时发生的5.7级地震,即有此断裂活动引起,震中位于该断裂上盘2.6千米处。
  马迪岭隐伏断裂大体沿昌九铁路线延展,呈北北东一南南西向,大多地段被第四系掩盖,应属于“九江一靖安活动性大断裂”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条活动性发震断裂。
  朱家山一张家山断裂位于庐山西麓山脚地带,呈北北东一南南西向延展,长达15千米以上,县境内仅有1千米左右(岷山乡五房至马回岭马头水库之东)。断面倾向北西西,倾角70。- 75。,是一条高角度正断层,见新生界古近系红层与震旦系地层呈正断层接触。该断裂是庐山地垒式断块山的西部边界断裂,也可能是“九江一靖安活动性大断裂”的一条平行断裂。
  株岭山断裂株岭山断裂位于沙河街倒转背斜的北西翼,走向南西西一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700,是一条走向正断层。可视为与丁家山大断裂的对称性断陷盆地边部正断层,但其规模远比丁家山大断裂小。
  丁家山大断裂与株岭山正断层,都属于走向正断层,应与本区的地台盖层滑脱褶皱属于同一个构造体系。
  城门沟断层位于新塘乡至城门乡北缘长山一城门山背斜的北翼,是一条走向逆断层,长度大于2千米,倾向南东1550 - 1600,倾角700 -830,见泥盆系五通组石英砂岩与二叠系石灰岩,呈断层接触,且断层上盘的上泥盆系及志留系地层倒转。断裂破碎宽带10 - 60米不等。断层角砾成分复杂,既有石英砂岩、硅质灰岩砾石,又有花岗闪长斑岩、黄铜矿角砾。该断层在成矿前后均有活动,早期表现为压扭性,后期转化为张性。
  顺层滑脱断层浮船山、倪家畈滑覆窗构造。马回岭镇、黄老门西的浮船山采石场及沙河街倪家畈,见下志留系清水组呈低角度正断层滑覆在下奥陶系白云质灰岩之上,使奥陶系白云质灰岩呈特有的“构造窗”形式出现。初步分析认为,志留系地层的下部黑色页岩及泥岩构成润滑层,使志留系巨厚的岩层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远距离滑动(本区主要是从庐山方向由东向西滑动),不但形成了滑动褶皱,而且还伴有一系列低角度滑脱正断层。
  石炭系地层底部的顺层滑脱断裂在城门山铜矿区内及武山一狮子岛一带的石炭系底部,普遍发育顺层滑脱低角度正断层,此种断裂与地台盖层中广泛发育的滑脱褶皱属于同一个构造体系。此种断裂常是良好的储矿构造。城门山矿区内顺层断裂破碎带宽达20 - 30米,角砾成分复杂,具多期活动特征,城门山l号铜矿体主矿体受此种层间顺层滑脱断裂控制。
  下三叠系地层底部的顺层滑脱断裂经野外调查发现,下三叠系大冶组底部的页岩常构成区域性的润滑层,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顺层滑脱断裂,使其上盘的岩层形成强烈的滑脱褶皱。
  丁家山一城门山一沙河街北西向隐伏大断裂依据区域地质资料及物探资料分析,在长江南岸的大山岭一丁家山一城门山一沙河街一线有一条北西走向的大断裂带,主要依据是:沿断裂带有一条北西走向的磁场负值带;据航磁资料电算,此处存在一条北西走向大断裂带;重力异常指示出的莫霍面显示出本区有一条北西向大断裂;中生代中酸性次火山岩及其相关的内生铜矿床沿此断裂带呈北西一南东向展布。
  有人认为,此条北西一南东向大断裂带是襄樊一广济大断裂带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人认为是“九江一德兴陆壳转换型大断裂带”的延长部分。
  岩浆岩中生代燕山期的岩浆岩在丁家山、城门山、沙河街等地,有一系列中生代侏罗纪及白垩纪的燕山期岩浆岩出露,且以中酸性次火山岩为主。
  闪长岩在丁家山至狮子岛之间的赛湖湖滨地带的中下三叠系地层中,有一系列闪长岩小岩体岩浆岩侵入体。呈灰黑绿色,具块状构造自形粒状结构,主要由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组成,副矿物以磁铁矿、钛铁矿为主。平均SiQ2=54. 28%、Ti01=1.21%、Al203=13. 67a-/o、Fe2 03=3. 930-/o、Fe0=3.280-/o、Mn0=0.120-/o、Ca0=6. 37%、Mg0=6.950-/0、Na20=3.60-/0、K0=2. 91%、P2 05=0.29%,成岩年龄为204 - 169百万年,属燕山运动早期。
  石英闪长玢岩主要分布在沙河街至骆驼山之间,只有0.6km2的露头,此处在丁家山、城门山也有出露。岩石呈灰黑绿色,呈块状构造、斑状结构。主要由斜长石、黑云母、角闪石、石英组成,副矿物以磁铁矿、钛铁矿为主,次为磷灰石、锆石。平均Si02=59. 37%、Ti02=0.62%、Al203=15. 62%、Fe203=3.7go-/o、Fe0=2.33%、Mn0=0.11%、Ca0=4.7go-/o、Mg0=2.55u/o、Na20=3. 10%、K20=2.71%、P205=0.200-/0,成岩年龄为143 - 155百万年,属燕山运动早期。
  花岗闪长斑岩在城门乡北部的城门山及牛头山、尖刀嘴等地有出露,是城门山铜钼矿的主要成矿母岩,出露面积达0.8平方千米。岩性呈灰白至灰黑色,呈块状构造、斑状结构,基质具花岗镶嵌结构。主要矿物由斜长石、黑云母、钾长石、石英、角闪石组成,斑晶中的斜长石含量达35% -40%、石英为25% - 30%、黑云母2%-4%、角闪石3% -6%;基质中的斜长石达25% - 30%、石英占20% - 25%。副矿物以磁铁矿、磷灰石、锆石、金红石为主,次为褐帘石、铬尖晶石。岩石化学特征表现为:平均Si0>=63. 660-/0、Ti07=0. 59%、Al203=15. 100-10.Fe2 03=2.35%、Fe0=2. 17%、Mn0=0.060-/0、Ca0=3.720-/0、Mg0=2. 10%、Na20=3.300-/0、K20=3.21%、P205=0. 19%,其中Na,0+K20=7.02%,Na20稍大于K20;在城门山伴有火山爆破角砾岩,归属于次火山岩类,侵入最高层位为下三叠系地层,成岩年龄为148百万年,属燕山运动早期。
  花岗斑岩主要出露在港口街镇丁家山矿区,面积为0.3平方千米,与铜、金矿成矿关系密切。岩性呈灰白色块状构造、斑状结构,斑晶主要由长石、石英组成,长石达50%- 65%、石英约占30%、黑云母4%。成岩年龄为165百万年,属燕山运动早期。
  石英斑岩在城门山铜矿区呈管状体侵入于花岗闪长斑岩及中二叠系石灰岩之中,也是城门山铜矿体的成矿母岩之一,与火山爆破角砾岩紧密伴生,属次火山岩类。岩石呈灰白色斑状结构至斑状似凝灰质结构,基质呈显微变晶结构,具块状角砾状构造及流动构造。斑晶中的石英呈六方双锥及碎屑状,含量15%- 35%,钾长石斑晶达2% -5%、斜长石斑晶达5%一8%、黑云母占1%土。岩石中斜长石总量占5. 7%、钾长石高达46%、石英占48%、黑云母1%- 2%,另有0% -3%的角闪石。岩石化学特征表现为高硅碱富钾贫钠,平均Si02=72. 660-/o、Ti0,=0.22%、Al2 03=11. 41%、Fe2 03=1.920-/o、Fe0=0.60%、Mn0=0. 040-/o、Ca0=0.96%、Mg0=0.680-/0、Na20=0. 420-/0、K20=7.09%、P2 05=0.07%,成岩年龄为123百万年,属燕山运动晚期。
  新生代喜马拉雅期岩浆岩仅在港口街镇生机岭的新生代古近系红色砂岩中见有一层长达1千米左右的玄武岩露头,其产状与围岩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应是同沉积时的产物。主要岩性为黑绿色橄榄玄武岩、玄武岩,主要矿物成分为辉石、斜长石、黑云母及少许橄榄石。经测试同位素成岩年龄仅为20百万年,属喜马拉雅期的超浅成陆相次火山岩。由于古近纪断陷盆地边部的断裂深度较大,导致基性岩浆喷溢到盆地之中。
  地质构造演化史九江县及其周边地区,其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可划分为古板块构造发展阶段、地台盖层陆表海沉积阶段、盆岭构造发展阶段。
  古板块构造发展阶段早元古代边缘海沉积及结晶基底形成时期:25 - 18亿年前,本区处于边缘海的古地理构造环境之中,由于边缘海的不断扩张,海底有大量含铁镁质较高的基性火山熔岩喷发,且沉积了巨厚的细粒碎屑岩夹少许碳酸盐(星子群)。在18亿年前边缘海封闭,使其沉积岩系及火山岩系受到强烈变质、变形,形成了结晶基底。
  中、晚元古代活动陆缘一沟弧盆构造及古板块碰撞造山带形成时期:18 - 10亿年前的中元古代,本区处于“大西洋型”活动陆缘的古地理构造环境条件下,在大陆斜坡地带,沉积了数千米厚的砂砾岩互层的复理石浊积岩系(双桥山群)。10-8.5亿年前,本区演化成了太平洋型“沟弧盆”构造古地理环境,在岛弧与弧后边缘海盆地范围内,沉积了数千米厚的砂页岩互层的浊积岩系,其中夹多层大量海底喷溢的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之火山熔岩。在8.5 -8亿年前,产生岛弧与大陆碰撞的板块碰撞造山运动,使18 -8.5亿年以来大海中沉积的碎屑岩夹火山岩,产生强烈的变质变形褶皱,形成雄伟的造山带。在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伴有大规模的花岗岩浆侵入及喷发,在山间、山前盆地中,堆积了数百米厚的火山碎屑岩夹火山熔岩,从此,地壳由活动转入了相对稳定的地台发展阶段。
  地台盖层陆表海沉积阶段晚元古代南华纪滨海平原及古冰川发生阶段:8~7亿年前古板块碰撞造山带已被构造剥蚀风蚀殆尽,转化成较为稳定的地台滨海平原,河流纵横,三角洲发育,沉积了千米左右的砂岩及砂砾岩。7 -6.8亿年前本区进一步下沉变成了滨海,在周边山地产生了冰川,冰川直漂人海,在滨海及浅海中沉积的软泥中落入了冰川带来的大小石块,形成了浮冰冰碛岩。此时,全地球的陆地尚未分开,是一个巨大的联合古陆,地球冷了几千万年,在太空中地球是个巨大的冰雪球。从此之后,地球的海水中产生了动物群落。
  震旦纪至早古生代陆表海沉积阶段6.8 -4.1亿年前本区变成了广阔稳定的陆表海,海水虽浅但范围广阔而稳定,滨海及浅海中沉积了数千米厚的细粒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其中产大量海相动物化石。
  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早期陆表海及海陆交互沉积阶段4.1 -3. 72亿年本区及周边地区地壳上升受到大面积的风化剥蚀,未产生沉积。3. 72 -3.2亿年前,本区再次变成了陆内平原,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沉积了数十米后的粗粒碎屑岩。3.2 -2.95亿年前,本区又变成了稳定而广阔的滨海、浅海,沉积了数百米厚的碳酸盐岩。2. 95 -2. 77亿年之后,海水退去,本区变成了滨海湖泊沼泽,沉积了数米至数十米厚的煤系地层;2. 77 -2. 65亿年再度被海水淹没,又变成了稳定而广阔的陆表海之浅海,又沉积了数百米厚的碳酸盐岩。2. 65亿年之后,本区又一度上升成陆地变成滨海湖泊沼泽,又沉积了数十米厚的煤系地层,之后又变成了浅海至滨海环境,沉积了数百米厚的碳酸盐岩。这种构造古地理环境一直延续到中生代的早、中三叠纪。
  盆岭构造发展阶段2.5亿年之后,本区进入了大陆盆岭构造发展阶段,从此地壳又开始强烈活动,断裂作用强烈,岩浆大规模侵入、火山不断喷发。在山地丘陵地带,花岗岩浆大规模侵入造成山丘进一步升高,山丘与盆地相间。山丘地区的地台沉积盖层由于快速上升造成重力失稳,向两侧盆地滑动,在滑动过程中使之产生褶皱变形及断裂。沿北西及北东向断裂的交汇地带还常有酸性岩浆侵入及喷发,形成了众多内生热液矿床。
  0. 65 -0.233亿年前的新生代古近纪,在沙河街至长江一带等地,形成了一系列内陆断陷湖泊,由于气候炎热,湖泊中形成了巨厚的红色碎屑岩沉积。23.3 -3百万年前,本区地壳再度上升,湖泊消失,形成了庐山断块山。当300 -1万年前第四纪大冰期时,在庐山地区产生了山岳山麓冰川。在25万年前长江才形成,赛湖、城门湖、八里湖大约形成于7500年前的冰后期新石器时代。
  第二节地貌地貌形态类型县境地处长江中游下段冲积平原南部。东、西、南三面县境边界以低山丘陵为主,中部广大地区低丘、岗地、盆地相间,北部平原地带河湖密布。
  平原长江沿岸一带的江洲、城子镇、永安、港口、赛城湖等沿江湖滨地带,以滨湖冲积泛溢为主,其中湖水面积占据半数以上,另有三角洲、天然堤多处微型地貌间夹其中。海拔高度小于20米,大多界于14 - 16.8米间,长江中心新洲三角洲海拔仅10米(围堤中心),坡降一般为0. 06%-0.09%,平原面积达319. 33平方千米(含水域),占全县面积的36. 56%,全部由第四纪全新世的沙泥组成。
  岗地主要由垅岗及阶地二种微地貌单元组成岗地,总面积约为138. 67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15. 88%。在沙河街、狮子、城门、新塘、港口、城子镇等地以垅岗型岗地为主,海拔标高界于30 -70米间,大多为第四纪更新世碳酸盐岩风化残积红土及黄土构成,岗顶平坦开阔,岗缘坡陡。在庐山脚下为第四纪更新世冰碛堆积垅岗。在马回岭、黄老门、沙河街、新合、新塘、长山等地以河谷阶地型岗地地貌为主,海拔标高约20 - 50米,大都由第四纪全新世冲积层构成,岗谷相间分布。
  中低丘陵海拔在50一300米的中低丘陵面积较大,达330. 47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37. 84%,在马回岭、黄老门、涌泉、港口等地,主要以志留纪及泥盆纪的沉积碎屑岩构造剥蚀丘陵为主,相对高度多小于200米,丘顶浑圆,风化残积层较厚,丘间冲沟宽而浅,谷底平坦。在新合、新塘、涌泉、狮子、长山等地,以剥蚀岩溶丘陵为主,主要由石炭纪、二叠纪、中下三叠纪碳酸盐岩类组成,丘顶常有基岩裸露,岩溶微型地貌发育,峰林、峰丛、石芽、溶洞、溶蚀暗河、天生桥屡见不鲜,丘间谷地形态多变,宽窄不一。
  高丘低山在县境边界的东、南部的大步尖、岷山及中部的株岭山一带,以高丘低山地貌为主,主要为高丘,海拔多在300 - 500米间。500米以上的低山范围甚小,与庐山交界处的大步尖海拔901米,为全县最高峰,其次是黄石岩,海拔652米。与德安县交界的岷山乡的金盘峰海拔637米、尖帽坎523米、严家坳510米、刀背岭601米、小岷山543米。上列属于低山范围的6个山峰,主要由坚硬的变流纹岩、石英砂岩组成。众多高丘主要由泥盆系石英砂岩、砂砾岩及志留系砂页岩组成的碎屑岩丘陵。株岭山一带的高丘之顶常由坚硬致密抗风化较强的泥盆纪石英砂砾岩组成,相对较为平坦,丘陵地带由易风化的志留系碎屑岩组成,相对较为陡峻。高丘低山之间的山谷多呈V字形,相对较为狭窄,例如岷山一带较为典型。全县的高丘低山地貌总面积约为84. 86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9. 72%。
  地貌成因类型构造地貌县境东南部近庐山地带的地貌成因类型属庐山断块山地貌的范畴。县内中部地区的株岭山属构造剥蚀地貌类型中的猪背山及单面山。临长江一侧则属于长江陷盆地的一个组成部分。
  流水侵蚀地貌全县境内的丘陵地貌及低山地貌的成因类型,大都属于第四纪全新世的流水侵蚀地貌,与岩性关系较为密切,坚硬的碎屑岩多残留成为丘顶、山峰,细粒碎屑岩多构成山间沟谷。此种地貌成因类型,在全县范围占据着重要地位。
  流水堆积地貌境内的大多岗地、阶地及河谷冲积平原,还有长江的江心洲,其地貌成因皆属于流水堆积地貌类型。
  冰碛地貌庐山脚下直至沙河街一带的垅岗地貌皆由中更新世的冰碛泥砾及间冰期的网纹红土组成,其成因类型应属于冰碛地貌范畴。
  岩溶地貌狮子、新塘、新合、涌泉等地的丘陵、岗地、平原的成因类型,皆属于碳酸盐岩地区特有的岩溶地貌。
  湖成堆积地貌濒临长江南岸的赛湖、城门湖、八里湖周边的湖积平原之成因类型,属于湖成堆积地貌。在全县范围内比重较大。
  第三节土壤土壤类型据1994年全县土地资源详查统计,全县土壤总面积为7. 12万公顷,土壤类型共有8个土类,13个亚类,33个土属,72个土种。 红壤有2个亚类、5个土属、8个土种。是全县面积最大分布较广的一个地带性土壤,面积23766. 68公顷,占土壤总面积33. 38%。主要分布于县境东南和西部低山丘陵地带,属山地自然土壤,存在酸、瘦、板、粘缺陷,多为林业用地。
  水稻土有4个亚类、16个土属、32个土种。是全县主要耕作土壤之一。面积23120公顷,占土壤总面积32. 48%,它是由不同土壤母质经水耕熟化发育而成。其中潴育型亚类水稻土面积13720公顷,占水稻土总面积59. 34%。土体发育完全,土层中的地下水位低,土壤氧化还原作用强烈,团粒结构、通气和保水保肥等农业理化性状优良,是水稻高产栽培最好土壤,主要分布于河谷平原和丘陵沟谷开阔地带。另潜育型、淹育型和侧渗型等3个亚类水稻土,因受地形影响,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制约了土壤发育,形成锈水田、烂泥田、冷浸田的低产土壤,面积9400公顷,集中分布于平原洼地湖田和高丘沟谷垅田。1998 - 2005年,县农业综合开发办,使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采取开深沟排渍等工程措施已治理中低产田面积8293. 33公顷,使土壤内部理化结构得到改良。
  潮土有1个亚类、4个土属、20个土种。该土壤是由河湖沉积物经长期旱耕熟化发育而成的旱地土壤。具有土层深厚、肥沃、层次质地均一的特性,面积9913. 33公顷,占土壤总面积13. 92%,集中分布于北部沿江滨湖平原,是全县优质棉、蔬菜、油料等经济作物重要生产基地。
  黄棕壤有1个亚类、2个土属、5个土种。其成土母质为下属系黄土,系风沉物,具有土壤微粒细小如粉,土层厚,肥力低,粘性重,耕性差等缺陷。面积6360公顷,占土壤总面积8. 93%,集中分布于低残丘顶部,大都开辟为果茶园或乡镇砖瓦窑取土场。
  石灰土有1个亚类、2个土属、3个土种。由石灰岩风化物经长期耕作熟化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石灰反映,质地粘重,理化性能差,面积6140公顷,占土壤面积的8. 62%,从狮子镇至涌泉乡沿“武九”铁路线两侧均有分布,主要种植红薯、玉米、大豆等杂粮作物。
  红色石灰土有1个亚类、1个土属、1个土种。面积833. 33公顷,占土壤总面积1.17%,主要分布于岷山乡、狮子镇石灰岩开采区周边地段,在高温多湿气候条件长期作用下,至使脱硅富铅物化反应加剧,表土裸露,水流冲刷加快,植被较少。
  紫色土由紫色岩风化发育而成的岩性土壤,亚类、土属、土种均1个,见于岷山、株岭山局部点、块状分布,面积433. 33公顷,占土壤总面积0. 61%,土层浅薄,多为荒丘。
  草甸土有2个亚类、2个土属、2个土种。面积633. 33公顷,占土壤总面积0.89%,集中分布于江新洲堤外,因长期受江水浸润、土壤发育不完全,质地粗细不均,植被多为护岸柳树和草甸植物覆盖。
  [=此处为表格(1994年全县土壤类型面积统计)=] 土壤养分据土壤剖面取土样化学分析检测,全县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土壤酸度等各类养分含量因地形地势和耕作水平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土壤有机质全县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加权平均含量为1.94%,多数在1%-3%之间,但水田、旱地和自然土壤(山地土壤)三者之间差异较大,水田含量较高在2% -3%之间,占水稻土类总面积75.5%;旱地和自然土壤较低,均在1%-2%,且占旱地土壤面积的63.4%,自然土壤面积93.1%。
  土壤全氮全县土壤全氮含量加权平均在0.10%,多数在0.1%-0.15%,其中水稻土占总面积78. 75%,旱地土壤占22.03%,自然土壤占37.78%。
  土壤碱解氮全县平均为90ppm,其中水稻土含量较高达到120 - 150ppm,占水稻土总面积92. 2%;旱地土壤和自然土壤含量较低,平均含量在90ppm以下的土壤面积分别是72.98%和97.58%。
  土壤速效磷全县平均在5 - lOppm,其中水稻土在lOppm以上的占该土类总面积79. 67%;旱地及自然土壤含量在lOppm以下面积分别占该土类总面积的85. 93%和86. 49%。
  速效钾全县土壤钾素含量最高的大于200ppm,量小的低于30ppm,加权平均lOOppm,其中水稻土钾素含量在lOOppm以上面积占该土类62. 13%;旱地土壤和自然土壤钾素含量较低,lOOppm以下面积分别占该土类面积的0.12%和0.11%。
  土壤酸碱度全县土壤多呈弱酸性,pH值6.5左右。其中,水稻土pH值6.5-7.5总面积占94. 85%;旱地土壤偏酸,pH值在7.5-8.5的面积占74. 63%;自然土壤,pH值4.5-5.5面积占59. 25%。
  第四节气候气象要素县域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湿润季风气候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据1986 - 2005年气象资料统计,四项气候要素是: 气温多年平均气温为摄氏(下同)17.5℃,年平均最高为21.3℃,最低14.7℃。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2.7℃,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33. 40C。
  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6.7℃,出现于1991年12月29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0.9℃,出现在2003年7月31至8月1日。
  地温全县累年平均19.5qC,多年平均最高32.3℃,最低13.2℃。20厘米土壤深度多年平均18.9℃。最高7月份30. 4CC,最低1月份7℃。
  日照全县多年平均日照1667.8小时,日照率38%。7-8月日照最长,分别为208.1、186.9小时,日照率分别为48%、44%。1月份日照最短仅88.9小时,日照率27%。
  降雨由于受季风气候与地形影响,年际降雨量变化较大,地区间分布亦不均匀。多年平均降雨量1488.4毫米。极端年降雨量最多为1999年的2123.8毫米,极端年降雨量最少为1992年的1069.9毫米。按季度分布累年1-3月平均降雨量103毫米,占全年降雨量8. 03%;4-6月受长江静止风影响,雨量集中,平均降雨量635.8毫米,占全年降雨量49. 56%;7-9月受副高压和台风影响,多雷阵雨,多年平均降雨量349.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27. 26%;10 - 12月受南下冷空气侵袭,多雨雪天,平均降雨量194.4毫米,占全年降雨量15. 15%。4-9月夏秋雨季多为长江汛期,亦系全县降雨集中时段,雨量达985.5毫米,占全年总降雨量76.8%。在地域分布上,因东部受庐山,西南受岷山和西北部长山阻挡,使中部株岭、狮子一带处于迎风坡,是全县降雨量最多的地区,年均降雨量比全县平均多10% - 15%,而马回岭镇蛟田、铭山、排山一线则处于庐山南面背风坡处,年降雨量比其他地区偏少5% - 10%。
  蒸发量全县蒸发量多年平均904.2毫米,小于年降雨量。4 - 10月为农作物需水较多时段,蒸发量728. 56毫米,占全年蒸发量77.49%,而4 -10月降雨量为1015.5毫米,一般年份可满足作物生长需要,7-8月份,为连续最大蒸发量时段,蒸发量高达266.2毫米,如遇少雨年份,常出现伏旱连秋旱灾害气候。
  风向县境多年风向多为东北风,7月偏南风。多年平均风速2.7米/秒,其中2、3、9月份风力较大,风速均达2.6米/秒以上,7月风速较小,多为2.1米/秒。8级以上大风累年平均4天,多出现在4-5月份,5-7月份受强对流气候影响,常有龙卷风和冰雹天气出现。
  气候特征按气温变化规律和特征,以气温指标划分四季,为农事活动提供气象指导服务。 季候按照每5天为一候,平均候温低于100C为冬季、高于20℃为夏季、10℃- 20cC之间为春季或秋季的标准划分四季,县内四季大致是:3 -5月为春季,延续时间63 -72天,山区比平原多9天;6 -8月为夏季,延续时间96 - 121天,山区比平原少25天;9 - 11月份为秋季,延续时间58 - 64天,山区比平原多6天;11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延续时间123 - 133天,山区比平原多10天。其特征是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季较短,且春末夏初阴雨,夏末秋初炎热,秋末冬初凉爽,冬末春初寒冷,多霜冻和飞雪。
  霜期县内无霜期长,全年约27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5. 07%,有利秋冬作物生长。霜期最多为132天,最少为60天,多年平均91天。初霜期一般出现10月上旬,最长霜日出在1995年11月24日至1996年4月4日,霜期长达132天;霜日出现最短为2001年12月14日至2002年2月11日,霜期为60天。
  春寒按3月中旬至4月上旬,日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或24小时内气温下降到5℃、或最低气温小于5℃为一春寒过程。4月底5月初是全县早稻或春作物播种育秧繁忙季节,如遇清明寒,常造成早稻烂秧,影响农业生产。
  小满寒5月中旬至6月上旬,如遇日均气温连续3天小于或等于20℃为小满寒,此时段为早稻园杆拔节孕穗阶段和棉花现蕾开花期,小满寒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高温逼熟6月中旬至7月中旬,如出现日均气温大于300C、日最高气温≥35℃,14小时内相对湿度小于50%的高温干燥气候,对早稻灌浆,棉花结桃不利,早稻、棉花等作物在高温干燥气候条件下,干物质消耗多,积累少,形成高温逼熟现象,造成农作物减产。
  寒露风以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日均气温连续3天小于或等于20℃为轻度,日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16。C为重度寒露风,轻度寒露风最早大都出现9月20号,农业上把9月20日称为二晚抽穗扬花临界期。二晚栽培必须保证在8月3-4号完成插秧,使二晚在9月20号前齐穗灌浆,避开寒露风危害。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气象资料综合统计)=] 第五节资源土地资源 1986年,全县土地总面积873. 33平方千米,折合87333公顷。其中农业用地23153. 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6. 51%(耕地18016. 67公顷,园地2516. 66公顷,埂岸和线形地物面积2620公顷);林业用地面积30613. 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5. 05%;牧业用地面积9373. 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0. 73%;渔业用地(水域面积)16133. 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8. 47%;非农建设用地面积5906. 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6. 76%;难用地面积(石头山、砂石地)2153. 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47%。尔后,因农业深度开发,产业结构调整,铁路、公路兴建,矿业开采和市、县工业园区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逐年增加,使全县土地利用结构产生动态变化。
  1990年,农业用地面积24460. 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8%,比1986年增加5.65%,其中耕地19323. 87公顷,比1986年增加7.26%;林业用地面积29201. 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3. 44%,比1986年减少1412.2公顷,减少4.61%;牧业用地面积9373. 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0. 73%;渔业用地16133. 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8. 47%;非农建设用地面积6011. 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6. 89%,比1986年增加0.12个百分点;难用地面积2153. 01公顷,占土地面积2.47%。
  1995年,农业用地面积24185. 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7. 69%,比1990年减少0.13%,其中耕地19048. 46公顷,比1990年减少1.43%;林业用地面积28746. 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2. 92%,比1990年减少1.56%;牧业用地9373. 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0.73%;渔业用地16133. 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8. 47%;非农建设用地6741. 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7.72%,比1990年增加12. 15%;难用地2153. 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 47%。
  2000年,农业用地面积23409. 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6. 81%,比1995年减少3.21%,其中耕地面积17349. 87公顷,比1995年减少1698. 25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85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2. 73%,比1995年减少162.4公顷;牧业用地面积9373. 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0. 73%;渔业用地面积16133. 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8. 470-/0;非农建设用地面积76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8. 79%,比1995年增加11. 51%;难用地面2153. 01公顷,占总面积2.47%。
  2005年,农业用地面积22940. 6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6. 27%,其中耕地面积16267. 47公顷,比2000年减少1082.4公顷。林业用地面积306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5. 11%,比2000年增加2081公顷,增长7. 28%,基本恢复到1986年水平;牧业用地面积6765. 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7.74%;渔业用地面积1674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9. 17%;非农建设用地8066. 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9. 24%,比2000年增加386. 67公顷,比1986年增加2160公顷,增长36. 57%;难用地面积2153. 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47%。
  植物资源至2005年底,已查明县内植物资源有1109种,按现代植物分类法划分,有外来栽培植物、外来逸生植物和本土植物三大类。
  外来栽培植物来自境外(县外、国外)且需要人工栽培的植物315种。其中农作物113种,园林和花卉植物202种。
  农作物类粮豆作物有杂交稻、籼稻、粳稻、糯稻、小麦、米麦、花荞麦、苦荞麦、高梁、玉米、黄粟、红薯、毛芋头、黄豆、黑豆、红豆、绿豆、泥豆、滚豆、饭豆、青香豆、米豆。油料作物有芝麻、油菜、花生、葵花籽、蓖麻籽。纤维作物有苎麻、黄麻、棉花。蔬菜作物有白菜、萝卜、甘蓝包、黄芽白、荠菜、雪里蕻、紫菜苔、榨菜、菠菜、苋菜、蕹菜、茼蒿、莴笋、茄子、辣椒、胡萝卜、黄瓜、冬瓜、苦瓜、南瓜、菜瓜、丝瓜、佛手瓜、瓠子、冬葵、生姜、大蒜、藠头、韭菜、葱、洋葱、金针菜、菊芋(洋生姜)、山药、豆薯、芫荽、茭笋、莲藕、慈菇、番茄、扁豆、豇豆、刀豆、菜豌豆、四季豆、马铃薯、芦笋。瓜果作物有西瓜、甜瓜、香瓜、打籽瓜、草莓、桃、李、梨、杏、柑、橘、枣、柿、橙、柚、枇杷、石榴、葡萄、山楂、无花果、核桃、猕猴桃、杨梅、板栗、菱角、马蹄、甜蔗、果蔗。经济作物有烟叶、薄荷、茶叶。
  园林类银杏、罗汉松、短叶罗汉松、竹柏、雪松、铁坚油杉、显地松、日本边针松、火炬松、黑松、金钱松、日本柳杉、水杉、水松、秃杉、池杉、落羽杉、日本扁柏、线柏、羽叶花柏、绒柏、刺柏、侧柏、圆柏、金星桧、金球桧、龙柏、塔柏、铺地柏、粉柏、北美圆柏、北美香柏、日本香柏、鹅掌楸、广玉兰、白玉兰、紫玉兰、厚朴、二乔木兰、巴东木莲、杜鹃、白兰花、含笑、乐昌含笑、多花含笑、醉香含笑、深山含笑、观光木、大叶樟、日本小檗、十大功劳、紫穗槐、刺槐、龙爪槐、红花檵木、加意扬、钻天杨、箭杆扬、縧杨、毛芽柳、杨柳、桤木、橡皮树、红椿、栾树、天师栗、伯乐树、红枫、羽毛枫、细叶鸡爪槭、美国山核桃、油桃、洒金桃、叶珊瑚、光皮株、女贞、雪柳、兰考泡桐、毛泡桐、梓树、黄金树、油桐。
  花卉类珠兰、虞美人、醉蝶花、石莲、香石竹、五彩石竹、半支莲、土人参、鸡冠花、千日红、天竺葵、红花酢浆草、凤仙花、石榴、小石榴、重瓣红石榴、白花石榴、倒挂金钟、金边瑞香、结香、紫茉莉、仙人球、量天尺、仙人掌、白毛仙人掌、仙人柱、红花油茶、山茶、茶梅、秃瓣杜英、山杜英、午时花、黄蜀葵、黄葵、蜀葵、木芙蓉、扶桑、吊灯花、猩猩草、银边翠、虎刺梅、一品红、红背山麻杆、大花绣球、铁梗海棠、火棘、月季、杂交月季、七姐妹、日本樱花、腊梅、含羞草、雀舌黄杨、黄杨、大叶黄杨、金边黄、迎春花、茉莉花、桂花、金钟花、米兰、夹竹桃、大花栀子、雀舌栀子、金盏菊、翠菊、瓜叶菊、大丽菊、万寿菊、菊花、百日菊、孔雀草、茑萝、牵牛花、一串红、紫色鸭跖草、芭蕉、姜花、美人蕉、芦荟、文竹、吊兰、虎尾兰、凤尾兰、龟背竹、乌蹄莲、朱顶红、君子兰、文殊兰、棕竹、伞草、菖蒲、芦竹等。
  外来逸生植物来自国外在我国已归化野生后蔓延入侵至县内,多为有害杂草。至2005年底已查明有28种。有北美独行菜、北美商陆草、土荆芥、空心莲子草(革命草)、尾穗苋、刺苋、南苜蓿、黄香草木樨、白花车轴草、藿香蓟、豚草、大把草、野塘蒿、加拿大白酒草、大花金鸡菊、两色金鸡菊、一午逢、飞机草、睫毛牛膝菊、加拿大一枝黄花、北美毛车前草、假酸浆草、直立婆婆纳草、波斯婆婆纳草、银鳞茅、薏苡、黑麦草、大狼把草等。
  本土植物共766种,其中蕨类植物42种、种子植物724种。
  蕨类有石松、垂穗石松、江南春柏、翠云卷柏、问荆、节节草、紫箕、芒箕、黑白、海金沙、边缘鳞盖蕨、乌蕨、野雉尾金粉蕨、南岳凤丫蕨、凤丫蕨、华东安蕨、单叶假双盖蕨、渐尖毛蕨、普通针毛蕨、金星蕨、延羽卵果蕨、铁角蕨、狗脊蕨、刺头复叶耳蕨、假长尾复叶耳蕨、鳞毛蕨、黑足鳞毛蕨、观光鳞毛蕨、变异鳞毛蕨、江南星蕨、卵叶盾蕨、槲蕨、刺齿半边旗、井栏边草、镰羽贯从、贯从、石韦、长柄石韦、四字萍、槐叶萍、红萍、阔鳞蕨等42种。 种子植物在种子植物中有乔木121种,灌木135种、藤本28种、草本304种、药用121种、鱼饵植物15种。
  乔木,有三尖杉、药桔、马毛松、武陵松、杉木、广玉兰、天目木兰、樟树、野黄桂、八月桂、香桂、山胡椒、红脉钓樟、豹皮樟、山苍子、黄丹木姜子、黑壳楠、华东润楠、红润楠、湘楠、白楠、紫楠、檫木、紫薇、柞木、毛花莲蕊茶、油茶、厚皮香、梧桐、野桐、重阳木、乌桕、山楂、中华石楠、石楠、棠梨、豆梨、石灰花楸、毛桃、山合欢、黄檀、青檀、白檀、花榈木、槐树、枫香、响叶杨、垂柳、长梗柳、旱柳、紫柳、华鹅耳枥、雷公鹅耳枥、小红栲、甜槠栲、乌楣栲、青冈、石栎、麻栎、小叶栎、栓皮栎、糙叶树、紫弹朴、朴树、榔榆、榉树、构树、柘树、桑树、鸡桑、冬青、大叶冬青、铁冬青、丝棉木、铜钱树、臭辣吴萸、臭椿、香椿、苦楝、复羽叶栾树、栾树、无患子、三角槭、九江三角槭、五裂槭、鸡爪槭、青榨槭、羽叶泡花树、黄连木、化香、枫杨、四照花、八角枫、毛八角枫、云山八角枫、瓜木、楤木、头序楤木、刺楸、粉叶柿、野柿、拟赤杨、垂珠花、响铃子、川山矾、鼠矢山矾、山矾、白蜡树、鸡存水、山黄皮、接骨木、粗糠树、厚壳树、白花泡桐、棕榈、刚竹、桂竹、水竹、早园竹、毛竹、按叶树等121种。
  灌木,有粗榧、乌药、狭叶山胡椒、香叶树、山橿、南天竹、南紫薇、芫花、毛瑞香、崖花海桐、柃叶山茶、茶、微毛柃、格药柃、赤楠、金丝桃、扁担杆、木槿、山麻杆、算盘子、白背叶、粗糠柴、石岩枫、青灰叶下珠、白木乌桕、叶底珠、溲疏、伞花绣球、中华绣线球、笑靥花、野珠兰、野山楂、小叶石楠、毛叶石楠、棣棠花、小果蔷薇、软条七蔷薇、金樱子、粉团蔷薇、周毛悬钩子、寒莓、山莓、插田泡、蓬薹、太平莓、灰毛泡、高梁泡、茅莓、灰白毛泡、长尾毛柱樱、云实、锦鸡儿、小槐花、假地豆、菱叶山蚂蟥、尖叶山蚂蟥、马棘、大叶胡枝子、美丽胡枝子、细梗胡栀子、中华蜡瓣花、槛木、东方野扇花、银叶柳、茅栗、槲栎、锐齿槲栎、白栎、短柄袍栎、山油麻、小构树、异叶榕、琴叶榕、条叶榕、满树星、枸骨、卫矛、锈毛寄生、槲寄生、多花勾儿茶、猫乳草、长叶冻绿、圆叶鼠李、薄叶鼠李、冻绿、木半夏、胡颓子、吴萸、竹叶椒、崖椒、野花椒、野鸦椿、盐夫木、小蜡、木蜡漆、三叶杜鹃、黄杜鹃、马银杜鹃、杜鹃、乌饭树、米饭花、老鸦柿、朱砂根、紫金牛、杜茎山、华山矾、醉鱼草、小叶女贞、小果菝葜、虎刺、黄栀子、大叶白纸扇、六月雪、白马骨、糯米条、荚蒾、毛荚蒾、蝴蝶荚蒾、茶荚蒾、山萝花、爬岩红、华紫珠、毛鸦糊、兰香草、臭牡丹、大青、豆腐柴、黄荆、牡荆、菝葜、黑果菝葜、阔叶箬竹、箬竹、篌竹、苦竹等135种。
  木藤本,南五味子、化中五味子、三叶木通、木防己、粉防己、山蒟、藤黄檀、常春油麻藤、紫藤、构棘、珍珠莲、爬藤榕、过山枫、哥兰叶、短梗南蛇藤、扶芳藤、爬山虎、婴奥葡萄、刺葡萄、葛藟、庐山葡萄、华东葡萄、清风藤、常春藤、紫花络石、络石、粉绿忍冬、凌霄花等28种。
  草本,有乌头、威灵仙、铁线莲、还亮草、禺毛茛、毛茛、肉毛茛、石龙芮、杨子毛茛、小毛茛、天葵、箭叶淫羊藿、马兜铃、寻骨风、尾花细辛、杜衡、三白草、丝穗金粟兰、及己、博落迥、伏生紫堇、紫堇、小花黄堇、珠芽紫堇、臭矢菜、枞南芥、荠菜、碎米荠、臭荠、诸葛菜、细子蔊菜、球果蔊菜、蔊菜、毛堇菜、长萼堇菜、紫花地丁、瓜子金、瓦松、凹叶景天、垂盆草、狭叶垂盆草、虎耳草、黄水枝、蚤缀、球序卷耳、牛繁缕、漆姑草、繁缕、雀舌草、粟米草、萹蓄、丛枝蓼、虎杖、水蓼、辣蓼、蚕茧蓼、酸模叶蓼、长戟叶蓼、东方蓼、箭叶蓼、酸模、粘毛蓼、皱叶酸模、齿果酸模、羊蹄酸模、长刺酸模、灰菜、地夫、酢浆草、莲子草、凹头苋、青葙、野老鹳草、南赤爬、王瓜、栝楼、黄海棠、元宝草、四麻、马松子、苘麻、铁苋菜、乳酱大戟、泽漆、地锦、通奶草、斑地锦、京大戟、叶下珠、龙芽草、小花龙芽草、蛇莓、三叶委陵菜、长叶地榆、田皂角、紫云英、毛野扁豆、野大豆、鸡眼草、铁扫帚、天南苜蓿、鹿藿、小巢菜、大巢菜、窄叶野豌豆、山绿豆、野红豆、桑草、狭叶楼梯草、糯米团、葎草、小叶蛇葡萄、白蔹、蛇葡萄、积雪草、野菰、野芝麻、鸭儿芹、野胡萝卜、天胡荽、水芹、中华水芹、窃衣、小窃衣、牛皮消、紫花合掌消、白前、毛白前、柳叶白前、萝蘑、华萝藦、猪殃殃、六叶参、金毛耳草、白花蛇舌草、鸡矢藤、茜草、接骨草、异叶败酱、下田菊、黄花蒿、奇蒿、青蒿、牡蒿、白包蒿、蒌蒿、阴地蒿、三脉紫菀、婆婆针、金盏银盘、鬼针草、天明精、石胡荽、大蓟、小蓟、野菊、鳢肠、一点红、华泽兰、泽兰、林泽兰、鼠鞠草、匙叶鼠、黜草、多茎鼠鞠草、野茼蒿、泥湖菜、旋复花、苦荚菜、马兰、稻槎菜、假福王草、高大翅果菊、丁萝卜、翅果菊、蒲儿根、千里光、毛梗稀莶、豨莶、一枝黄花、女菀、黄鹌菜、条叶龙胆、点地梅、过路黄、珍珠菜、聚花过路黄、星宿菜、车前、附地菜、天泡草、华白英、白英、刺天茄、小旋花、南方菟丝子、金灯藤、长蒴母草、狭叶母草、母草、蚊母草、泥花草、陌上菜、早落通泉草、通泉草、纤细通泉草、阴行草、水苦荬、石吊兰、九头狮子草、爵床、马鞭草、瘦风轮、风轮草、绵穗苏、香薷、海州香薷、小野芝麻、香薷状霜柱、宝盖草、硬毛地笋、龙头草、石荠柠、疏花荠宁,牛至、白紫苏、香茶菜、长管香茶菜、溪黄草、华鼠尾、鼠尾草、雪见草、耳挖草、喜荫黄芩、地蚕、针铜菜、庐山香料、血见愁、水鳖、水车前、野慈姑、菹草、小叶眼子菜、微齿眼子菜、尖叫眼子菜、鸭跖草、水竹叶、杜箬、谷精草、粉条儿菜、萱草、阔叶土麦冬、土麦冬、多花黄金、玉竹、吉祥草、万年青、绵枣儿、油点草、沿阶草、鸭舌草、牛尾菜、华东魔芋、伞叶南星、异叶南星、掌叶半夏、老鸦瓣、水烛香蒲、东方香蒲、小根蒜、石蒜、射干、黄独、薯蓣、仙茅、白及、惠兰、春兰、绶草、星花灯心草、野灯心草、芒尖苔草、条穗苔草、碎末莎草、牛毛毡、两歧飘拂草、红鳞扁莎、萤蔺、水毛花、蔗草、看麦娘、荩草、野古草、蔺草、狗牙根、野青茅、升马唐、短叶马唐、油芒、光头稗、稗草、牛筋草、知风草、画眉草、乱草、牛虱草、金茅、牛鞭草、秕壳草、芦苇、早熟禾、华东早熟禾、鹅观草、斑茅、千金子、淡竹叶、五节芒、荻草、芒草、球米草、雀稗、狗尾草、显子草、虉草、大狗尾草、金色狗尾草、狗尾草、鼠尾粟、苞子草、黄背草、结缕草等304种。
  药用植物,有毛桃、合欢、皂荚、无患子、枸橘、酸枣、喜树、银杏、野山楂、金樱子、胡枝子、苦参、吴萸、五加皮、太子参、女贞、枸杞、五味子、木通、大血藤、鸡血藤、猕猴桃、木防己、钩藤、金银花、葛麻藤、薜荔藤、土茯苓、芡实、八角莲、鱼腥草、马齿苋、牛膝、金钱草、野荞麦、何首乌、扛板归、蒺藜、地耳草、绞股蓝、野百合、乌莶莓,紫花前胡、明党参、艾蒿、茵陈蒿、苍术、马兰、苦苣菜、蒲公英、苍耳、车前草、杏叶沙参、沙参、桔梗、兰花参、半边莲、曼陀罗、灯笼草、野薄荷、龙葵、旋花、菟丝子、筋骨草、活血丹、益母草、紫苏、夏枯草、南丹参、半枝莲、窄叶泽泻、山姜、天门冬、百合、麦冬、七叶一枝花、石草蒲、天南星、半夏、灯心草、香附子、野燕麦、雀麦、白茅、淡竹叶、龙牙草、青蒿草、千里光、毛慈姑、马兰、黄连、白芍、白术、白芷、黄芪、独活、芦根、鸡冠花、石苇、谷精草、石斛、侧柏、忍冬藤、瓜娄、杜仲、商陆、地榆、知母、灵芝、骨碎补、大黄、香薷、翟麦、桑树、川芎、生地、黄精、板蓝根、木瓜、厚朴、茜草、独活等121种。
  鱼饵植物,有金鱼藻、水苋菜、圆叶节节菜、丁香蓼、野菱、穗状狐尾藻、轮叶狐尾藻、苏丹草、盒子草、虾蚣草、浮萍、品字萍、水虱草、水蜈蚣、红鳞扁莎等15种。
  动物资源2005年调查统计,全县动物资源有8大类227种。
  兽类属家畜的有黄牛、水牛、山羊、奶羊、猪、狗、猫、兔8种;野生的有云豹、豺狗、鼬獾、黄鼠狼、赤鹿、獐、狗獾、豪猪、野猪、野兔、刺猬、穿山甲12种。
  禽类属家禽的有鸡、鸭、鹅、鸽、鹌鹑等5种;野生的有小天鹅、白鹤、白头鹤、白枕鹤、白鹳、中华沙鸭、赤麻鸭、针尾鸭、绿头鸭、绿翅膀、斑咀鸭、赤颈鸭、红头潜鸭、罗纹鸭、青头潜鸭、白额雁、豆雁、灰雁、白琵鹭、大白鹭、小白鹭、苍鹭、池鹭、夜鹭、鸬鹚、银鸥、草鹭、红嘴鸥、黄尾伯劳、鸳鸯、翠鸟、黄鹂、杜鹃、秧鸡、竹鸡、斑鸠、燕子、麻雀、喜鹊、画眉、老鹰、乌鸦、啄木鸟、猫头鹰、猴面鹰等45种。
  鱼类有鲤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鳊鱼、团头鲂(武昌鱼)、三角鲂、腙鱼、感鱼、鳤鱼、南方马口鱼、赤眼鳟、银飘鱼、鲹鲦、油鲹鲦、红鳍白、翘嘴红白、尖头红白、细鳞斜颌鲴、银鲴、黄尾鲴、华鲸、蛇鲍、赤梢鱼、鳑皱、玻璃鱼、红何包鲤、银鲫、白鲫、镜鱼、鲶鱼、黄牙头、毛花鱼、胭脂鱼、鳜鱼、泥鳅、乌鱼、黄鳝、银鱼、石鱼、时鱼、白鳝、白鲟、非洲鲫鱼、乌龟、鳖、虾、毛蟹、龙虾、石鲶等53种。
  贝类有三角蚌、河蚌、田螺、钉螺、蚬5种。
  蛙类有青蛙、树蛙、雨蛙、刺胸蛙(石鸡)、牛蛙、癞蛤蟆6种。
  蛇类有蟒蛇、金环蛇、银环蛇、黑眉锦蛇、尖吻蝮蛇、竹叶青蛇、菜花蛇、乌梢蛇、水蛇、眼镜蛇、赤链蛇、变色龙、四足蛇13种。
  昆虫类农业害虫有螟虫、稻苞虫、稻蝗虫、稻纵卷叶虫、稻剑马、稻飞虱、稻叶蝉;棉铃虫、红铃虫、红蜘蛛、蚜虫、叶跳虫、斜纹夜蛾、蝽象、地老虎、蝼蛄、造桥虫;菜青虫、菜螟、跳甲;菜毛虫、凤蝶、黄瓜守、桃梨食心虫、星天牛;象鼻虫、米蛀虫、谷蛾28种。农业益虫有姬蜂、金小蜂、赤眼蜂、长脚胡蜂、绒茧蜂、蚜茧蜂、步行虫、螳螂、捕食螨、管巢蛛、跳蛛11种。林业害虫有竹蝗、蚱蜢、叶蝉、春叶蛾、茶袋蛾、重阳木斑蛾、刺蛾、松毛虫、松梢螟、樟蚕、枯叶蛾、柳毒蛾、云斑天牛、黑脉蛱蝶、铜绿丽金龟、樟叶蜂、葡萄十叶星甲、竹木蜂计18种。侵害人体健康害虫有苍蝇、蚊子、虱子、跳蚤、臭虫、蜈蚣、马蟥、蟑螂、蝎子、血吸虫共10种。
  野生珍稀动物有云豹、獐、鹿、小灵猫、中华鲟、穿山甲、白鹤、天鹅、白鹭、鸳鸯、刺胸蛙、江豚、白鳍豚计13种。
  水资源由地表水径流量与地下水蕴藏量构成。地表水径流量又含全县873. 33平方千米集雨面积降水径流量和长江、赛城湖、赤湖过境客水两部分。1986年至2005年,县内地表水径流量按常规计算,多年平均水量为6. 81亿立方米。但不同年份存在较大差异。偏枯的1992年为4. 89亿立方米,雨水丰盈的1999年为9.72亿立方米,平水的2003年为5. 94亿立方米。外县流入过境客水多年平均为7. 45亿立方米,但利用率很低,平均5%左右,年可用量4000万立方米。全县地下水总储量1146万立方米。2005年,全县水资源总量为7. 32亿立方米。全县人均占有量2287立方米;耕地每公顷占有量39211立方米;每万元工业产值占有量6247立方米。除枯水年份外,基本可满足全县人、畜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
  总蓄水、供水量全县蓄水工程为4145座,总蓄水量6769万立方米,占地表水径流量的9.9%。其中蓄水工程4090座,提水工程55座。2005年比1985年新增蓄提水工程20座,新增蓄水量1200万立方米。以平水年(2003)计算,全县可供水量为13636万立方米(含提水2732万立方米),为有效库容的2. 01倍,占水资源总量的18. 6%。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饮用水需求量为12168万立方米,占可供水量的89. 2%,基本达到供需平衡。
  水资源分布县境属季风气侯带,加上地形影响,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均,遇多雨年份,水资源过剩成灾,北部平原多内涝,南部丘陵多山洪,如1998年地表水径流量比常年多2. 32亿立方米,致使沿江滨湖地区农田内淹长达3个多月;遇枯水年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在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水源缺乏,农作物受旱成灾。如偏枯的1992年地表水径流量比正常年偏少1. 92亿立方米,使二晚、棉花等作物受旱减产。在季节分布上,春夏两季水资源占全年总量70%,秋冬季节水资源较少,秋旱、伏旱频率高。
  水能资源与利用县境属低山丘陵地貌,地势平缓,河流落差小、流程短,水能资源贫乏。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低于4万千瓦。除马头水库已建成一座年发电624千瓦的小水轮发电机组外,至2005年底无新的发展。
  矿藏资源已探明全县主要矿藏有26种。其中金属矿10种,有铁、铜及伴生矿中的金、银、镓、锌、钼、铝、碲等;建材矿5种,有花岗岩、闪长岩、青石板岩、优质砂和粘土矿等;工业原料矿6种,有硫矿、碳酸钙矿(石灰石)、瓷土矿、陶土矿、滑石矿、耐火砂等;园林装饰材料矿2种,有太湖石、沙积石;造肥矿2种,有磷矿石、泥炭(腐殖质酸)以及煤矿。
  主要矿藏重点分布在县境西北部的城门山.丁家山、及涌泉、新塘、新合、狮子等乡镇,共有矿藏点55处。2002年全县有13种矿藏和10处重要矿点已列入江西省矿藏资源数据库管理,是全市12个县(市、区)进入省资源管理的矿种、矿点最多的县。
  全县矿藏资源储量丰富,品位高,伴生矿多。主要矿藏蕴藏量分别是:铁5700万吨、铜175万吨、金0. 01万吨、银0.28万吨、碲0.58万吨、镓0. 42万吨、硒0.86万吨、锌1.64万吨、钼3.4万吨、煤150万吨、石灰石15亿吨、滑石矿200万吨、磷矿石200万吨、泥炭800万吨。伴生铊储量占全国79%,碲占48%,锗占33%,硒占15%。
  第六节灾害旱灾1986 - 2005年,境内旱灾频繁,平均每年农作物受旱面积6186. 67公顷,成灾面积4400公顷。其中受旱较严重的有9年。
  1986年7月15日至9月20日,全县未下过一场透雨,农作物受旱面积9833. 34公顷,占耕地总面积54. 58%。其中成灾面积6700公顷,绝收面积2010公顷。
  1988年,伏旱连着秋旱,自6月中旬至8月20日未下过一场透雨,并一直处于晴热高温天气,是历史上少见的干旱年份。全县农作物受旱面积13353. 33公顷,占耕地面积68. 93%。其中成灾面积9800公顷,绝收面积2940公顷,并有1793. 33公顷二晚稻因无水未能栽插,直接经济损失4000万元。
  1990年7-8月,境内未下过一场透雨,全县农作物受旱面积13873. 3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71. 8%。其中成灾面积7813. 34公顷,绝收面积1353. 34公顷。
  1992年7月6日至11月8日,境内未下过一次透雨,气温高、时间长,持续干旱达126天。全县农作物受旱面积10511.6公顷,占耕地总面积54. 41%。其中棉花5934.6公顷,晚稻2484.4公顷,中稻566.6公顷,其他作物1526公顷。农作物成灾面积9209.9公顷,绝收面积1301.7公顷,二晚稻无法栽插1214公顷。
  2000年,出现继1988年后又一次特大旱灾。境内上半年降雨量比正常年份少2-5成,6月24日至8月19日未下雨。全县农作物受旱面积16613. 34公顷,占耕地总面积95. 75%,其中成灾面积14060公顷,绝收面积4220公顷。
  2001年6月17日至7月13日,近一个月干旱。全县农作物受旱面积13611.4公顷,成灾面积9380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72%,绝收面积2959.2公顷。8月下旬至9月中旬,全县再遭秋旱,二晚稻受灾面积2200公顷,其中1333公顷颗粒无收。是年,加上水患等其他灾害,全县直接经济损失6469.2万元,其中农业损失5382.7万元。
  2002年6月底至7月底,境内高温无雨,35摄氏度以上高温竞达1个月。全县农作物受旱面积12800公顷,成灾面积8313公顷,绝收面积43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670万元,其中农业损失2427万元。
  2003年7月上旬至8月中旬,境内发生最严重的高温干旱,高温无雨天气持续40多天。全县农作物受旱面积1424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88. 4%,其中成灾面积11486.6公顷,绝收面积2800公顷,二晚稻缺水无法栽播面积637.9公顷。全年直接经济损失1. 53亿元,其中农业损失1. 49亿元。
  2004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境内少雨,全县农作物受旱面积963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50. 1%,其中成灾面积7820公顷,绝收面积390公顷。
  水灾1986 - 2005年域内水灾频发,水患无穷。全县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水灾面积达2906. 67公顷,成灾面积2200公顷。其中较严重洪涝灾害有9年。
  1991年5月18 - 23日,连日暴雨倾盆。尤以新塘、马回岭、岷山等乡镇受灾严重。全县农业作物受灾面积622公顷,因大风大雨致房屋倒塌21间,直接经济损失17万元。
  1994年7月11 - 13日,降雨量达380毫米,最大雨量160毫米/24小时。全县有15个乡镇场92个行政村受灾,受灾耕地面积2106.6公顷,农作物颗粒无收面积753.3公顷,毁坏耕地25.3公顷,冲毁河坝13处长1000米、鱼塘21口、大小桥梁3座、公路2处,倒塌房屋12户30间,损房98间。受灾严重的有马回岭镇、江洲镇、新洲垦殖场。直接经济损失531万元。同年8月22日,因受17号台风影响,从晨7时至20时,大雨骤泻,降雨量达206毫米。全县有20个乡镇场120个行政村受灾,灾情严重的有沙河乡、沙河街镇、狮子镇、永安乡等地。全县受灾农作物面积9133.3公顷。因灾毁坏农田15. 07公顷,死亡1人、受伤50多人,死亡牲畜420头,倒塌房屋350间,损坏房屋1240间,毁损堤坝38处、桥梁45座、公路150处1950米、电杆275根、电线5700米。
  1995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县内连降暴雨,江、河、湖、库水位猛涨。7月9日长江水位22. 20米,13日赛城湖内湖水位21. 71米。全县20个乡镇场、116个行政村,29409户143526人受灾,受灾农作物10707公顷。因灾毁坏农田12公顷,死亡2人、伤1人,死亡牲畜111头,倒塌房屋2095间,损坏房屋3160间,损坏电站30处、水库3座、堤坝25处、桥梁11座、公路56处8036米。直接经济损失2.2亿元。
  1996年7月,境内连降暴雨,23日长江水位21. 76米,8月11日赛城湖内湖水位21. 42米。全县12个乡镇场,13150户52600人受灾。受灾农作物面积2963公顷,因灾损坏耕地面积60公顷,倒屋122间,损坏房屋1200间、塘堰19处、桥梁1座、电杆6根、线路270米。全县直接经济损失5755万元。
  1998年,长江流域天气异常,降雨量明显偏多。6月12 - 27日和7月17 - 31日两次强降雨历时长、强度大、范围广,长江各支流大水与长江全流域性超历史大洪水相遭遇,江湖水位顶托,外洪内涝夹击,水位长期居高不下。8月1日23时,长江水位为23. 03米,超有记载的最高水位0. 83米;赛城湖内湖水位22. 83米,超有记载的最高水位1. 12米。全县45座大小圩堤有40座相继漫顶溃决。8月4日21时,长江大堤江洲洲头段溃决,江新洲圩内4.2万余人痛失家园,倒房1612户6323间,4433公顷农作物全部淹没。是年,全县受灾人口28.7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95. 8%,成灾人口25.3万人,绝收人口21. 42万人。因灾伤病30360人,死亡4人。受灾农作物面积22666. 67公顷(其中棉花9333. 33公顷,粮食作物6333. 33公顷,蔬菜5200公顷,其他作物1800公顷),成灾面积2万公顷,绝收面积14546.6公顷,占农作物受灾面积64. 18%。毁坏耕地1446.7公顷,损失淡水养殖面积220公顷,死亡大牲畜280头(只)。倒塌房屋29924间,其中全倒房7235户、23366间。损坏堤防20公里、堤防决口21处0. 71千米、护岸3100处。毁损机电泵站71座,小水电站4座、桥涵20座、机电井8眼,损坏中小型水库13座、塘堰354处、渡槽10座、水闸15座、渠道决口110千米,损坏公路153处10万余米、公路桥涵4座、公路路基13座、干线公路中断60公里,损坏通讯线路长3千米61根电杆、供电线路长4千米60根电杆,乡村校舍、卫生院、敬老院等公益设施大量倒塌,沿江滨湖圩区内工矿企业被淹没停产152个。全县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 464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损失12. 029亿元。
  1999年6月25日至7月底,全县连降暴雨,长江水文九江站和内湖赛城湖最高水位分别为22. 43米、21. 93米,是历史上仅次于1998年第二个高水位。因灾造成山洪暴发,圩区内涝,全县大小圩堤先后溃漫20座,即港口街镇的二垦堤内堤、刘仓堤、新沟圩,长山乡的王家湖、泉塘湖、郭湖、余湖、大脚湖堤,城子镇的大塘圩、赤湖上反水圩、肖家嘴堤、前进连圩,新合镇的太公泉堤,狮子镇的张家湖堤,城门乡的白洋畈、前湖、小城门湖、王湖、张湖堤,沙河街镇的张家湖堤。全县受灾人口40955户、16675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137.6公顷,其中绝收面积6276.7公顷。因灾倒房3172间,死亡大牲畜53头,冲毁桥涵14座、堰坝53处,公路、水利、通信设施多处毁损。直接经济损失2. 1405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9644亿元。
  2001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县内连降暴雨,全县16个乡(镇、场)农作物严重内涝,受涝农作物面积6533公顷,成灾4533公顷,绝收733.3公顷。
  2002年4月5日,县内普降暴风雨,风力7级,2小时内降雨量达40毫米;同月23~26日,又一场暴风雨在域内肆虐,风力6 -7级,每小时降雨量为20毫米以上。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11733.3公顷,成灾面积8200公顷,绝收面积281.3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25. 48万元。同年5月13 - 14日,境内日降雨量102.6毫米,其中江新洲日降雨量高达180毫米,水位猛涨,赛城湖闸口被迫关闸,江新洲因过江电缆损坏,电排站排涝能力受阻,农作物受涝面积2833.3公顷。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9666.6公顷,成灾面积6266.6公顷,倒塌民房196间,直接经济损失2670万元。
  2003年4月下旬至6月下旬,境内持续暴雨,山洪暴发,洪涝严重,洪灾波及15个乡(镇、场)21.5万人,受灾农作物面积10980公顷,成灾面积6533.3公顷,绝收面积900公顷。倒塌民房234间,损房24间。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47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488万元。
  风雹灾1986年5月19日下午,朗朗晴空突然狂风大作,一场龙卷风伴随大暴风雨,并夹着冰雹袭击境内部分地区,中心位于县城附近的沙河乡、沙河街镇等地40个行政村、230个村民小组。从16时30分至17时降雨110毫米,风力8级以上。倒房20间、损房450间,损坏高压电线杆40根。农作物受灾面积200公顷,成灾面积158.9公顷。
  1987年5月,境内发生强烈风雹灾,受灾面积4159.4公顷,成灾面积1484.4公顷。倒房378间,损房852间。
  1988年3月15日17时,境内发生8级以上大风,全县受灾乡、镇14个,受灾农作物面积3880公顷,成灾面积2738.8公顷。倒塌民房屋377间、损房1078间,损坏猪牛栏118间、厕所64间,损坏学校校舍2间,砸伤5人,刮沉大小机帆船7只,直接经济损失40万元。
  1990年4月28日下午5时,新塘、长山、涌泉等乡遭8级以上大风和冰雹袭击,持续时间4-5小时,降雨量140毫米。受灾人口9613人,因灾造成重、轻伤各1人。受灾农作物面积920公顷,倒塌房屋10间,损坏房屋320间,损坏通讯电杆3根、通讯线路中断2千米。直接经济损失32万元。
  1991年4月9日21时30分至22时,狂风冰雹袭击沙河乡、沙河街镇、狮子、城门、新塘、新合等6个乡镇38个行政村。因灾损坏房屋1044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轻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39万元。
  1992年,全县多次遭受暴风雨、龙卷风侵袭,造成农作物成灾面积1076.2公顷,成灾人口18. 79万人,因灾死亡2人、重伤8人、轻伤71人,倒塌房屋102户343间。直接经济损失2089万元。
  1994年4月7日凌晨,境内江洲、新洲遭受8级大风夹着鸡蛋大的高密度冰雹袭击。前后约20分钟,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村民住房瓦飞墙裂,育苗地膜漫天飞舞,蚕豆像刀割只剩一遍蔸,油菜全部折断,棉苗床大部分折坏。受灾村民7435户3607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626.6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600公顷。损失地膜78吨,民房倒塌40户83间,损房950间。直接经济损失718万元。
  1999年6月27日16时10分,马回岭遭受历史罕见的特大龙卷风袭击,杨溪、马头两个行政村7个村民小组125户470人受灾,其中伤病72人,重伤12人。倒塌房屋46户141间,其中全倒户20家66间,受灾农作物面积20公顷,失散耕牛4头,吹倒电杆38根,该地交通、通信、电力全部中断。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
  2005年6月26日- 28日,受台风“海棠”影响,境内普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达179毫米,致使山区小河流发生大洪水,湖、水库水位猛涨,部分河岸、堰坝、乡村公路冲毁,县城部分街道浸水受淹,低洼地区民房进水。全县受灾人口14. 75万人,受灾农作物面积8120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050公顷,毁坏耕地面积9.5公顷,倒房185间、损房342间。直接经济损失2932万元,其中农业损失2789万元。同年9月2日零时10分至4日5时,受13号台风“泰利”影响,境内普降特大暴雨,部分乡镇最高风力6级,降雨量为350.5毫米,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又由于庐山在同时间内降雨844毫米,庐山山洪急剧下泄,庐山电站大坝漫顶,县城和马头水库周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县城主要街区和庐山周边的马回岭、岷山等乡镇居民房屋浸水,人员被困。县城沙河水势汹涌,洪水冲溃河岸3千米,主要街道浸水最深1.5米,毁坏高压输电路3千米,自来水管网破坏严重,大面积停电停水,4万居民生活受到影响。县城主干道庐山大道和沿河两岸及城郊水泥厂、东方红村杨家门、泉塘村10组、蛟滩湖周边村落成为一片汪洋泽国,蛟滩湖区水产养殖业和农作物全部冲毁。全县受灾人口22.6万人,10037人被迫紧急转移,受灾农作物面积12433.3公顷,绝收面积3500公顷,毁坏耕地254.4公顷,水产养殖损失266.6公顷,死亡大牲畜138头,倒塌房屋232户533间,损房1548间,其中沙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塘乡,新合镇,城子镇等地发生山体滑坡9处,造成17户45间房屋倒塌。洪水冲毁桥梁8座,水塘堰坝69座,乡村公路31.8千米,毁坏输变电路3.3千米,尤以沙河街镇、沙河经济技术开发区、马回岭镇、岷山乡、新塘乡、港口街镇、城子镇受灾最严重。全县直接经济损失1. 685亿元,其中农业损失1.3815亿元。
  地震 1995年4月15日凌晨3时53分,九江县、瑞昌市、德安县3县(市)交界处,发生4.9级构造性地震。县内20个乡镇场32万人受到不同程度冲击。涌泉、新塘、长山、港口街、黄老门、岷山、狮子等乡镇灾情较重,共有800余户房屋墙体发生裂口(缝),540户房瓦块移位掀落,少量烟囱倒塌。
  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38.6秒,境内发生里氏5.7级地震,9时25分、10时42分和12时53分,分别发生4.6级、3级、5级大余震。震中位于县境新塘乡四华村李家铺,地理经纬度为北纬29.7℃、东经115.7℃,临近瑞昌市。这次地震属主震一余震型,震源浅,破坏性强。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等地有震感。县境内所有乡镇全面受灾,唯港口街镇、新塘乡、新合镇、城门乡、永安乡、狮子镇、城子镇、涌泉乡、赛城湖场等地灾情严重。因灾死亡5人,伤247人,其中重伤29人,受灾人口29. 31万人。大批民房和学校、医院、敬老院以及水利、交通、供水、供电、行政、政法、文体等单位办公用房严重受损。经地震专家评估鉴定,全县受损民房52863户,其中一类房14829户(核定为11922户)、二类房23062户(核定为21390户)、三类房14972户(其中核定弱势群体704户);学校受损131所,倒塌及需要拆除重建的校舍128栋68056平方米,需加固维修的50栋32887平方米;卫生院受损9所,倒塌及需要拆除19栋11764平方米,需要加固维修3所4栋5554平方米,需重建7所7栋8838平方米;民政三院(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受损15所,需加固维修9所10栋6052平方米,倒塌及需重建12所38栋42560平方米。损坏桥梁45座0. 398千米,损坏防护工程25处4310立方米,损坏路基8处1625平方米,损坏公路14处19千米,水利设施受损387处。全县直接经济损失23. 95亿元。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