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天主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17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天主教
分类号: D635
页数: 3
摘要: 第四节天主教传入明万历中初播南昌,再缓慢地传人浔城,时境内无固定传教场所,但住有在外地受洗之教徒过往,常在教徒家逗留,传经讲道,短期即走。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随着天主教在华传教区域日张,法王鲁易十四亦遣教士抵华。
关键词: 宗教问题 天主教

内容

第四节天主教传入明万历中初播南昌,再缓慢地传人浔城,时境内无固定传教场所,但住有在外地受洗之教徒过往,常在教徒家逗留,传经讲道,短期即走。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随着天主教在华传教区域日张,法王鲁易十四亦遣教士抵华。据四十一年统计,法耶稣会士已在各府州设传教处25所,江西计8所,浔列其中。不久,因罗马教皇不允许华籍教徒尊孔祭祖,两遣使团乞请清廷谕示中国教徒遵守,康熙拒绝这一无理“教条”,乃于五十六年春(公历4月16日)下令禁止天主教在中国传播,历雍、乾、嘉、道四朝皆然。
  迨至道光中叶,教禁稍弛,原在中国传教的耶稣会(乾隆四十年据罗马教皇令解散)尚未恢复,法巴黎遣使会(又名味增爵会)遂派教士赴浔传教。首任天主教会主教为法籍穆导源,道光十八年(1838)到任,任期6年,期间他撰《教理问答》等小册子,推动了天主教义的流传。迄九江开埠前,在浔继任主教在法籍教士4人。这一时期,清政府对天主教仍持排斥、压制态度,一般士民亦怀“仇外”心理,且邻省教案时有发生,因而在浔外籍教士较谨慎,多昼伏夜出,潜行传教。然已惨淡经营20余年,为天主教在浔的发展奠定基础。
  鸦片战争后,九江被辟为通商口岸,赣北门户洞天开,不仅外国人可自由经商、游历,且外国教士可自由传教。咸丰十一年冬,法籍神甫罗安当以法国总理在江西天主教务代全权大臣身份到浔,企图以此为据点,开辟江西教务。同治元年(1862)初,他恃中法《天津条约》为护符,在南昌大肆进行侵略活动,激起民愤,群起将所有教堂付之一炬,并一再抵制其人昌。罗氏被迫退回浔,在环城路南门口一带购置房地产,建造教堂。翌年,江西天主教府亦迁浔。主教府北迁后,下设九江、南昌、高安3个总铎区,南昌改作九江教区所属的总铎区,浔则成为江西天主教的基地。
  清末至民国时期,江西教区迭经析立。九江教区历任主教有法籍罗安、安若望、戴济世、王吾柏、白振铎、郎守信、樊体爱、杜保禄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属战胜国之一。罗马教廷以迎合江西人民及其教徒心愿为名,于1946年7月将河北保定的国籍紫衣主教周济世调任江西总主教,而周氏亦法籍教士栽培的遣使会成员,曾在巴黎任神甫15年。同年10月,他途经浔赴昌就职,旋将主教府迁昌,并任命法籍神甫杜天任为副主教,教内大权仍操外籍人之手。从此,浔便改为南昌总主教区下属的总铎站,时辖湖口、彭泽、星子、都昌、牯岭、湖北小池口、孔垅等天主堂及城内天主堂、经租处、天主堂医院、天主堂仁慈堂、济世小学等机构,教徒700余人。
  天主教自传入浔至解放初期,其教会主教均由法籍传教士把持。1951年1月22日,城内教友响应四川广元县天主教王良佑神甫的倡议,掀起反帝爱国运动,召开“九江市天主教反帝爱国三自革新运动动员大会”,宣称要服从国家法令,坚决铲除和肃清帝国主义在九江天主教的势力和影响,割断与罗马教廷的政治、经济关系。1952年3月,所有在浔外籍神职人员离境。1958年,全省天主教三自革新委员会成立,同时九江天主教三自革新委员会成立,并由省直管。自此,一个独立自主办教会,实行自传、自养、自治的爱国新教会诞生,开始进入稳定、健康发展的新时期。
  1966 - 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会受到冲击,教堂被封闭、占用或拆毁,教职人员和爱国会工作人员被迫离散,正常的宗教活动无法开展,只有一些虔诚的教徒仍秘密在家过宗教生活。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贯彻执行,逐步退还被占用的教会团体的房产,恢复教会组织和开展活动,协助教会解决自养问题,培养年轻的爱国教职人员。1984年,市天主堂经修复后正式开堂。1990年,境内有教堂2座,教徒1 000余人。2009年,信奉教徒达3 700人。
  会内机构九江开埠后,媚外苟全的官府由“禁教”变为“保教”;苦难乞灵的贫民由“恶教”转向“崇教”,甚至赖“吃教”为生,使天主教在浔的经济、教务机构和教徒组织得以迅速壮大。
  总堂账房:同治二年,主教府迁浔后,即建立九江总堂账房。账房初设,着重筹资兴建教堂、修道院、慈善堂、医院、学校等自用房舍;光绪二十六年后,则大量购置房地产,建造店房和住宅,转手变卖或出租,并设经租处专理此业。迄民国初年,天主教会在浔占有房屋180余栋,年租纯收入二四纹银5万两,在城南劳家垅还占有所谓“善终会”捐购的墓山(教内称“圣山”)数百亩,是浔城最大的房地产主,成为教务活动的强大经济支柱。1920年,江西其他教区另起炉灶,总账房便缩小为赣北教区账房。1931年,因筹建新修院,移业就业变卖城区后街至花牌楼店房30余栋。1946年,主教府南迁改名南昌总主教区后,总堂账房又缩小为九江总铎账房。继因通货膨胀,房租收入逐年下降,至解放前夕每月实收折合食米约50石左右。但九江天主教会仍有大小房屋195.5栋,共1 510间,占地面积42. 51亩,余基95. 11亩;其中自用房屋8栋,共408间,占地23. 53亩,余基65. 08亩;出租房屋151.5栋,共1 102间,占地18. 98亩,余基30. 03亩。1951年年初,办理了接受外国津贴的教会、团体财产登记,割断了与帝国主义的经济联系。
  修道院:又称神哲学院,是天主教培养神职人员的高等学府。同治七年,法籍传教士包得来创办,初设高安三桥村;光绪四年,改设建昌县吴城镇;十二年,徙至浔城内天主堂后厢、仁慈堂对面(今甘棠南路六机部宿舍区);1937年,迁入庾亮南路57号新址。新修院建有钢筋水泥结构的三层楼房,还有教职员工宿舍、厨房和风雨球场等附属建筑,是江西天主教会总修院,担负全省五大教区神职人员的培修任务。招修对象多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老教徒子弟,对教义、教规有一定的造诣。学制一般七八年,课程除普通自然科学外,有拉丁文、英文、法文、神学、哲学、教会历史等,神、哲、史课全用拉丁文教学。灵修要求严格,必须终生独身、品学兼优、年龄不得小于24岁方能晋铎。光绪三十二年,在院修士有6班共60人,是年始扩大到10班,增招修士名额。毕业后大多分配全省各地传教,仅少数人晋铎担任教务要职,有培养前途的则保送出国深造。1949年4月,鉴于主教府已南迁,修道院亦撤往南昌。
  教内会:为了协同教、铎区加强对教务和教徒的管理,推动会内念经、祈祷等活动的开展,天主教还在城内组织各种类型的“教内会”,较典型的有神职人员加入的味增爵会、仁爱会和由普通教徒加入的玫瑰会、圣衣会、圣体军、四规会等。其旨大同小异,教人“荣主救灵”,但具体要求不一。至解放前夕,这些组织大都存在。
  味增爵会:16世纪法籍神甫味增爵创立,目的是将教士组织起来派到外方或深入农村传教,故又名遣使会。传人中国后,在浙江嘉兴创办神学院,国籍修士只有入修该院,才有资格入会。人会后有权在所在堂口办理教会事业,经济拮据可申请款项。总会设在巴黎,各地有分会。九江修道院长濮爱燄曾任九江味增爵会负责人,国籍神甫刘允文等曾入此会。
  仁爱会:天主教修女的一种团体,也是味增爵创立,本意是为收容一群无人照顾的穷苦女孩,并授以技术和教理、教规知识。传人浔后,有的成员也从事医疗、教育工作或在妇女中传教。她们会服是头戴蝴蝶形白大布帽,冬季内穿白汗衣、外套兰细呢质上装,夏穿相同形制的白布上衣,全年下着百褶裙。教徒称她们为“姆姆”,其首领称“大姆姆”。所有姆姆每年要作为期一周的灵修小结,平日有差错要向大姆姆求宽免。至解放前夕,城内尚有会员21人,分处天主堂医院和孤儿院,分由法籍大姆姆高光明和董静修掌管。
  玫瑰会:崇拜耶稣母亲玛利亚,祈求圣母转祷获神佑。每日早、中、晚,信徒须右手持经神甫祝圣过的念珠,跪念玫瑰经。抗日战争前,城内老教徒尤其是女教徒多入此会。
  圣衣会:信徒须终生贴胸佩带青色或红色呢制小袋,内盛“圣母无原罪”和“耶稣圣心”两种镍质像牌。解放前,城内老教徒、仁慈堂婴孩及婴孩郎(女婴丈夫)多入此会。
  圣体军:信徒向神甫领带小会章一枚,每个主日进教堂领耶稣“圣体”,借此祈求天主赦罪赐恩。抗日战争前,城内颇盛行,尤其是益智、培德两校的教徒和师生多加入此组织。
  四规会:主要是遵守教会有关主日、瞻礼、望弥撒和守大小斋期的规定,每年至少办神功及告解一次,借以祈求天主保佑。据调查,解放前该会教徒曾在西园路口捐购房屋数栋,以房租作活动基金,并于每年十一月初追思已亡瞻礼日,在城内天主堂集会、聚餐和结账。
  慈善事业天主教会在浔扩展教务的同时,还举办一系列慈善事业,作为传教的辅助手段。凡领受其“恩赐”的人,最易接受基督“福音”而领洗奉教。
  天主堂医院:光绪三年创办,设病房3间,称圣味增爵医院。六年,增筑屋舍3间。八年秋,上海仁爱会派法籍修女数人掌管院务,并直拨经费,规模渐蔚,更名法国天主堂医院。初10年仅设施诊所、养老院、男孤儿院,后20年增设免费病房、残废所。平日常派医护人员到近郊免费施诊,若遇危重病人则收治人院。浔城沦陷,一度被迫迁入仁慈堂,除继续行医还收养社会上无人照顾的男老人,解放时在院尚有83人。
  仁慈堂:同治二年创立,原为天主教会专作收养弃婴(多为女婴)机构,由天主堂或医院兼管。光绪十三年,巴黎仁爱总会派法籍修女接办。旋于南门口一带购置房地产,设立孤儿院,始收孤儿20人,后逐年增多;孤儿进入学龄期即施以教育,讲授教义、教理、教规、圣经等知识,学习刺绣、编织、烹调、缝纫等手艺;孤儿成人后由院方为其择配,凡娶仁慈堂长大女子者必须是天主教徒,如未奉教应先领洗方可成婚。光绪二十四年,增设残废院;三十年,又设贫民免费医院和旋诊所,免费施医药。其经费来源主要由巴黎仁爱总会、国际婴孩会和全国天主教福利会提供。直至解放前夕,堂内尚有孤儿60人、女孤老人20人。
  济世中、小学:光绪八年天主堂医院和1918年仁慈堂先后各办义学(亦称保守学堂)l所,学生在校期间,免费提供衣食和住宿,逢主日及四大瞻礼日另发食品、衣物与奖品,对贫寒子女及其家长颇具吸引力,然学校仅授教会经义、规诫,为领洗奉教作准备,被称为“保守教友”(即预备教徒)。1912年,在天主堂义学基础上创办益智女校,以办小学为主;1934年春,又在环城路创办培德小学,专招男生;1939年,因受日军胁迫两校联合上课。翌年,培德男校迁入城内天主堂东侧,至1943年增设初中部;益智女校迁入仁慈堂与义学合并,校名未变,至1944年亦增设初中部;1946年9月,将培德与益智的初中部合并成立济世中学,原培德小学部改为济中附小(亦称济世小学);益智女校改称济世女生部,仍在原址上课。1949年解放后,男女合校,统称济世中学,原益智小学部并入济世小学(1948年秋,国籍教徒曾开办崇道小学,次秋与济小合并,两月后又自动退出停办)。1951年冬,济世中、小学脱离教会领导,由市人民政府接管。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