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17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佛教
分类号: D635
页数: 3
摘要: 第二节佛教传入东晋升平年间,天竺(古印度)僧竺昙,云游江南,到寻阳庐山西北香炉峰下,结茅习禅。兴宁年间,昙寂,其早年弟子慧永到浔继承师业。太和元年(366),光禄勋寻阳陶范(侃之子)慕永清声,助其建寺,初赐号太平兴国乾明禅寺,后改日“西林”。
关键词: 宗教问题 佛教

内容

第二节佛教传入东晋升平年间,天竺(古印度)僧竺昙,云游江南,到寻阳庐山西北香炉峰下,结茅习禅。兴宁年间,昙寂,其早年弟子慧永到浔继承师业。太和元年(366),光禄勋寻阳陶范(侃之子)慕永清声,助其建寺,初赐号太平兴国乾明禅寺,后改日“西林”。太元六年(381),山西高僧慧远偕弟慧持和门徒10余人(一说数十人),从荆州至寻阳,拟邀早年同年师兄慧永去罗浮修行,“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遂于西林寺旁筑龙泉精舍而止。九年,徒属渐广,西林狭窄,精舍简陋,不敷所用,永乃进言新任江州刺史桓伊为之建寺传徒,继组织取经、译经,开展佛学研究,著书立说,倡导念佛方便法门;又结白莲花社,开佛门创宗先声,是故驰名朝野,先后投其门下弟子达3 000之多,世称高贤者亦有18名之众,连文坛高傲首领谢灵运和跋扈擅权将军桓玄均为之倾倒。如桓氏在汰沙门“禁令”中却提出“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列”,使之东林为中心的庐山地区寺院非特免遭涂炭,反获相对稳定的发展,竟成当时南方唯一的佛教圣地,慧远亦成为一代著名的佛教领袖。斯时,慧远在位于甘棠湖北岸建龙池寺。
  进入南朝,历宋、齐、梁、陈帝王多崇佛,这一时期佛寺得到相应的护持和发展,佛学研究之风依然高涨。境内承天院,肇自梁武。隋唐五代至北宋,历代帝王(除唐武宗)大都崇佛,对佛教持扶植和利用政策。隋唐之际,不断完善僧尼管理体制和健全寺院经济制度。唐初规定僧人给田30亩,女尼给田20亩,且“调课不输,丁税俱免”,使境内僧尼日众,寺院迅增。有史可考,期间建兴果寺、佛母寺,等等。会昌五年(845)武宗灭佛事件发生,对浔阳地区佛教亦是一次沉重打击。五代至北宋,不少帝王直接关注浔阳、庐山地区佛门,有赐寺田土、钱帛、有诏高僧住持京寺。仁宗赵祯御书赐“承天禅寺”额。南宋至绍兴年间,长江南岸、庐山上下屡遭金兵和流寇李成的焚掠,“无问郡县与村落,极目灰烬,所至残破,十室九空”,城乡官署、民居如此,寺院亦难幸免。元末天下大乱,区境又是战乱之地,先是南方红巾军与元军争夺九江,后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九江——鄱湖拉锯战,长逾10余年的战火竟将此前经营的寺庵毁去十之七八。明洪武十二年(1379),城内众僧募缘重建能仁禅寺,致香火延燃,梵乐久响;崇祯七年(1634).浔阳巡道王恩任倡议捐奉修葺寺宇和大胜宝塔。清乾隆二年(1737)秋,显亲王赐“白堂云静”匾额至寺。乾隆六年,朝廷颁赐《大清三藏经》一部至寺,浔阳巡道李根云和知府施延翰倡议众官捐俸,重建藏经阁。九江钞关关督唐英捐俸修复山门、斋堂。清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浔相持多年,城区无论寺观、神宇毁之殆尽。至此,境内佛寺再也无法恢复旧观,佛事活动难以为继。 民国伊始,各地佛教高僧、大德、居士和学者起而开展佛教复兴活动,组织佛教会,提出各种改革方案。有的主张进行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提倡办好人间佛教,建立由佛教徒自己推选产生佛教管理组织,庙产应属全体僧尼共有,集中举办教育和慈善事业。也有的主张佛、道合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宗教组织。民国元年(1912),经过多方协商,求同存异,成立中国佛教总会。接着,境内成立佛教分会,宣传和贯彻佛教改革措施,出现一些新的佛学思想,如临济宗庐山莲花禅院月西,力主以儒、道、佛三教经典度人,深得康有为的赏识。1924年夏,第一次国际性的佛教徒会议在庐山召开,推进了境内佛教和佛学活动的开展。然而民国时期,日军侵华,内战不断,几乎国无宁日,佛教革新竟成泡影。尤其是境内沦陷期间,众多佛寺被日军摧毁,许多珍贵法器和经典被劫,不少僧尼被迫转移到居士家,共同兴办居士林。如六角石有罗超主持的念佛林,岳师门有刘云樵三姊妹主持的三莲经社,使香火燃于家庭佛龛,梵呗之声响于民宅。战后虽修复和重建一些寺庵,确是微不足道。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凡现存的传统佛寺和寺内的历史文物均予保护,并先后在属地人民政府办公室或党委统战部门设兼、专职秘书或干事,管理有关宗教事务。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不仅信佛的人越来越少,连原有的年轻僧尼也自动返俗。1955年9月,九江市佛教协会筹备小组成立,能仁禅寺住持悟超任组长、果悟任副组长,办公地点在能仁禅寺。1957年,筹备小组移至天花宫。1959年,能仁禅寺大胜宝塔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市政府拨专款对能仁禅寺进行修葺。
  1966 - 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境内佛教团体和场所被停止活动,僧尼驱出寺院,寺产被占用。“文化大革命”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佛教活动恢复正常。1988年7月,区佛教协会成立。
  1989年重修天花宫。2000年浔阳区划调整,万佛寺、清静寺、殊胜院地属九江经济开发区,暂由区宗教局管理,2005年移交给开发区。2009年,经中国佛教协会和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省佛教协会于10月18日至II月17日在能仁寺举行传授三坛大戒活动,有300名外地僧众在能仁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受戒活动。是年,境内有佛教教职人员30人,信众为5 700人。
  活动境内流派主要是净土宗和禅宗,故僧尼常自称为禅门弟子。供奉的主要神像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地藏王、观音大士、五祖菩萨(即禅宗五世祖弘忍)。神像多为木胎塑金,亦有少数大型神像为泥胎全金。旧时,境内民间佛教徒众多,尤以中老年妇女为多。有些信徒吃花斋、吃长斋,且经常上庙敬香拜佛。佛教活动主要形式为“庙会”。有“释迦牟尼会”(二月初八、二月十五、四月初八、腊月初八)、“观音会”(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地藏会”(七月二十九)、“阿弥陀佛会”(十一月十七日)、“五祖会”(十月十五)等。
  高僧选介慧远(334 -416):俗姓贾,东晋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县附近)人。幼而好学,13岁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博综儒典,尤精周易和庄、老著作。21岁欲渡江从学范宁,因中原内乱,南路阻塞,未能如愿。时名僧道安在太行恒山建寺传教,遂与胞弟慧持投其门下,一见肃然起敬,“以为真吾师也”。后听安师讲《般若经》,豁然有悟,于是兄弟二人一同落发,由欲隐而遁入空门。远本有儒、道二学基础,学佛极易进。24岁登坛讲经,有的徒众听不懂,便仿安师引证庄子之说比附阐发,使“惑者晓然”,安师亦允其借助“俗书”(佛经以外之书)以释佛理。自是,他将儒、道、佛冶于一炉,而以佛为主,走一条佛教中国化的道路,且在几次讲经和辩论中卓著成效,从而获得上层统治者的扶持。安师常临众赞叹:“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 东晋兴宁三年(365),北方战乱,远随师移往襄阳。太元三年(378),秦兵围襄,安师分遣徒属各随所往。远率弟子10余人(一说数十人)南下荆州,后辗转寻阳而卓锡庐阜西北麓。十一年,建成东林寺。居山初期,大兴建寺之风,广集徒众宣传佛法、阐释佛理、论赞佛经,为推进境内佛教的传播,遂于甘棠湖北岸建龙池寺。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远示寂东林,奉全躯葬于寺之西岭,累石为塔。谢灵运为造碑文,以铭遗德。张野作序,自称门人。唐大中二年(848),追谥辨觉大师。南唐升元三年(939),追谥正觉大师。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追谥圆悟大师、凝寂之塔。
  慧皎(497 -554):号宏普,梁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学通中外,博训经律,为佛学涅粲师派的著名学者。初住会稽嘉。祥寺,春夏弘法,秋冬著述,撰有《涅槃义疏》10卷及《梵纲经疏》。又以前人所作僧传“颇多浮沉”“多所遗削”,故拟开例重撰,然事未竟而侯景乱起。太清二年(548),避乱来寻阳,住湓口(今城西郊)五、六年,悉心著作。所书僧传,上起后汉,下迄梁天监十八年(519),正传257人,附见200余人,名日《高僧传》。从传中述及庐山事看,多属实地考察后命笔。因治史严谨,叙事翔实,被视为一部重要僧史,收人大藏,千余年来广为龟鉴。承圣三年(554)二月卒,江州僧正慧恭主持将其葬于庐山禅阁寺基。
  神凑(774 - 817):俗姓成,唐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人。少年出家,受具于南岳希操师,复参钟陵大寂禅师。然志在《楞严经》行在《四分律》,其他诸教,余力则通。大历八年(773),制悬经、律、论三科,策试天下出家者,中等第方给度牒。凑应是选,诏配江州(今九江)兴果寺,后从众僧所望而移居庐山东林寺,大兴佛事,终研律成务,登坛秉法垂30年。元和十二年(817)九月二十六坐逝,门人奉全身葬于寺西慧远塔左。凑与白乐天友善,圆寂时乐天悲悼,为之作《律大德凑公塔铭》云:“本结菩提香火社,共嫌烦恼电沧身;不须惆怅随师去,先请西方作主人。” 守端(1017 - 1072):俗姓葛,字白云,北宋衡阳(今属湖南省)人。幼事翰墨。20岁依茶陵郁禅师披剃,往参杨岐宗方会,久侍得方会禅师法嗣。辞游庐阜,初住庐山双剑峰下龙门寺,继结茅白云峰下,先后创建莲花洞报国寺、石镜峰下云溪寺。圆通寺居讷一见,自谓不及,遂举其出主江州(今九江)承天院。宋庆历初,守端开法于承天,学侣云赴,大振宗风。次迁圆通寺,人称“新圆通”。时南康军守郭功甫常诣端问法,过从甚密。后住持法华龙门、兴化海会等寺,所至学人不绝,声名籍甚。熙宁五年(1072)终于安徽舒城海会寺,有《语录》二卷和《广录》四卷行世。
  朽木:未详其姓氏,明末清初浙江杭州人。随师禅林尊宿埋庵游庐山,爱远公莲社,遂居上方塔院。师别去,朽木移居浔阳施茶数年,恻念江上往来行人,禅门绝少接待。清顺治十三年(1656),于城西门外新坝,手辟荒丛,建立普润庵,云水游踪,得依憩息。一日掘地,得一古钵,非石非瓷,因有二龙捧“法王子”三字,故改名拥钵庵。木居此“勤修胜果”,直至终老。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