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礼仪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15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礼仪习俗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4
摘要: 第四节礼仪习俗婚俗旧时,城内男女婚姻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先是男方或是女方家长托媒向对方家长提婚,抑或媒人直接从中撮合。双方经明察暗访觉得“门当户对”,便由媒人传递与交换男女庚帖(按天干、地支组成的出生年、月、日、时共8个字,俗称“八字帖”),各请算命先生掐算是否“合八字”,若无冲克,便可联姻。
关键词: 礼仪习俗 风俗习惯

内容

第四节礼仪习俗婚俗旧时,城内男女婚姻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先是男方或是女方家长托媒向对方家长提婚,抑或媒人直接从中撮合。双方经明察暗访觉得“门当户对”,便由媒人传递与交换男女庚帖(按天干、地支组成的出生年、月、日、时共8个字,俗称“八字帖”),各请算命先生掐算是否“合八字”,若无冲克,便可联姻。“五四”运动后,提倡男女婚姻自由恋爱。新中国建立后,不兴“说媒”“合八字”,大都由男女先恋爱,后征求家长意见,再请介绍人过言,即使家长有干涉,只有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仍可匹配。
  双方同意后,男方即择吉日,备鱼肉、烟酒、糖果和衣物、首饰等彩礼由媒人引路,到女方家“下聘”定亲,接着女方也到男家过门,相互拜见对方的父母和长辈;双方家长分别设宴款待新婿、新媳和媒人,并请亲友相见和作陪,以此作为认定婚姻关系的形式。新中国建立后,行聘有革有从,认亲、互换信物今仍流行。
  旧时,男方择定婚期后,即差媒人“送日子”,帖呈女家允诺。是年端午或中秋,须向女家“送大节”及其亲朋赠礼品,预示当年要迎娶。届时,男女双方分别宴请亲朋好友,而女家宴席所需菜肴、烟酒、茶点皆由男方于3日前送到。嫁妆出门、进门均要鸣放爆竹。嫁妆中必有脚盆、马桶,中放红枣、花生、糖果等。是时,新娘开脸、束髻、换装。午宴后,母女“哭嫁”,姑嫂姨姊含泪相送,俗信“越哭越发”。到入男家要“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再拜亲戚中的长辈(长辈要给“红包”见面礼)。礼毕,新人人洞房,新郎掀开新娘“盖头”,共喝枣子茶(意寓早生贵子)。当晚,办喜酒招待来客,俗称“新房酒”,宴席散后来客闹洞房,须在子时前结束。婚礼第三日,新人双双去女家“回门”,于日落前赶回。
  新中国成立后,贯彻《婚姻法》,实行婚姻自主。婚礼大大简化,移风易俗,曾多次举行集体婚礼,由党政领导人主婚,或旅游结婚。但近年来,婚事讲排场大操大办陋习出现,沿袭了订婚、陪嫁妆、迎亲、回门等旧俗。订婚时,男方要赠给女方首饰、礼金,称为“见面礼”。陪嫁多为洗衣机、电冰箱及毛毯、羽绒被等床上用品。备礼接亲、办婚宴、放鞭炮,均仿旧俗。举行婚礼当天,新郎于清晨多以小轿车迎娶新娘。新娘请一女友做伴娘相随。吃喜酒发喜糖,大宴宾客,摄影、录像作纪念。嬉闹逗乐,深夜方散。今男女青年结婚双方耗资数以万计,费用逐年增加。
  旧时,婚后数日,新郎须向媒人馈赠3斤肉、2斤糕点、1壶酒,以示感谢。今谢媒习俗尚有,但馈赠礼品不拘。
  丧俗旧社会用棺木土葬,老人过了60岁,就要忙着为自己做寿衣、置寿材、选墓地,名为吉兆,实为防止死后儿女不孝,草率埋葬。当亡者弥留时,凡在外地的亲属子女必须火速赶回,守候身边,谓之“送终”或“送老”。气息,晚辈齐跪床前,立即烧纸钱、放爆竹,民间叫烧“落地纸”、“倒头纸”、“送盘缠钱”。亲人要立即用热水将亡者周身擦洗干净,并趁肢体未僵硬之前穿好寿衣裤、寿鞋,之后要把尸体移于中堂或堂前右侧,置放在木板或竹床上。之所以要移尸,俗以为堂前、正厅、正寝最为神圣,安放在这里是对亡者的尊敬。亡者落气后,及时派人四出向至亲友好报丧和向“八仙”(抬丧的人)首领通报,亡者若系已婚女性,必先向其娘家报信。远方亲友闻耗速至,谓之“奔丧”。入殓前,要事先看好日子时辰。如亡人是女者,定要等娘家人到齐同意方可成殓。亡者人棺前,要用水浴尸(也有叫买水),就是用碗装满水,由负责进材的用毛巾湿一下,然后在死者脸手擦一遍,再把盛水碗打碎。棺底下面点“七星灯”,棺内垫上石灰,然后盖以皮纸、白布,尸体放人棺木,头枕鸡公枕头,四沿塞以数量与亡者寿年相同的石灰包。棺内还放一些亡者生前喜好之物作为殉葬品。按照城区风俗,入殓时间多选在下半夜,盖棺时,闲杂人员要避开,并用物遮住灯光,人影不可落入棺中,俗信有违对生者不利。盖棺后,设灵堂,也称祭堂。灵堂内悬挂孝幛、挽联。亲友前来吊唁,亡者子女亲属轮流守护灵堂。子、媳披麻戴重孝,亲属须按辈分戴孝,孙辈戴红帽,曾孙辈戴绿帽。停柩一般3天。出殡前夜,举行叫茶,即由孝子端着茶托,内盛茶壶和两杯茶,在灯笼、火把引导下,在大小巷中穿过,沿路打锣鼓,逢路口插香鸣爆,边走边呼,“××回来喝茶哟!”女儿、媳妇则坐守灵堂同样哭喊。有的丧家还请道士做法场,为亡人超度。
  出殡前,亲属子女先在灵堂“吃陪灵饭”,向亡者告别。然后“八仙”(实为16人或24人)捧柩出堂缚于灵车上,亲属子女随之排列跪于灵车前,听“八仙”掌彩(一领众知),内容多恭维东家之词。喝彩完毕,鸣锣、放爆竹、奏哀乐,灵车启动,送丧队伍依次行进。前为引路幡,次为打铜鼓锣、散钱纸的,打下铜锣散张钱纸,谓之“买路钱”,再次是吹鼓手和挽幛队,边走边奏哀乐;孝子捧哭丧棒、嫡长子或长孙端亡者遗像或灵牌紧靠灵车前面。灵车居中,柩面覆以被面,上扎昂首展翅白鹤,喻为“驾鹤仙游”。其他亲友尾随于后,并以锣鼓压阵。送丧途中,亲朋故旧和邻居于门前燃放鞭炮,或摆茶设香案,俗称“路祭”,丧家以白帽、毛巾类答谢。灵柩送人茔地后,亲属人等拜别回灵,并解麻摘白。灵柩立时入葬者,先请风水先生择定墓地和方位,再鸣爆举行“开山式”,即孝子(长子)跪着向前先挖3锄;接着“八仙”动手打井、暖圹、落柩、掩土、垒土成冢,然后孝子将哭丧棒立于墓前。回灵,先在厅堂一角设灵台,将亡者遗像或灵牌置其上,家人晨昏焚香叩首,逢餐必供,谓之“家祭”,直至百日或周年除灵为止。入葬第三天,合家亲属子女必具酒食等祭品到墓前,叩头礼拜,谓之“复山”,俗称“三朝圆坟”。吞逢“匕”则祭,“七七”49天为“满七”。“七七”之内,儿女不理发。周年之内,丧家不娶亲嫁女,家人不着华丽服饰,如贴对联则用黄纸黑字或蓝纸白字,以示服孝。
  新中国成立后,破除封建迷信,开展殡葬改革,丧仪去繁就简。大都将亡者送殡仪馆,戴黑纱致哀,发讣告,举行追悼会,奠祭亡者。但近年来仍有人家停尸三日,烧纸钱、设灵堂、焚香供飨,设宴招待吊唁亲友,送葬(火化)途中散纸线,设路祭,请吹鼓手吹吹打打等旧俗又起。
  生育旧俗女儿怀孕后,娘家要“催生”。婴儿出生后,产家必备公鸡、猪肉、米酒至外婆家报喜,生男酒壶嘴朝篮里、生女向篮外。外家婆则用母鸡配公鸡,另加干菜烧肉,并用糯米、鸡蛋填充酒壶回报。婴儿出生三日,要开奶、洗澡、穿衣、称为“洗三”。外家婆必送油面、鸡蛋、红糖等食品和鞋、袜、帽、衣被、垫片、摇床等物品,俗称送“祝礼”。产家设宴款待外婆和接生婆,称“做三朝”。亲友相继送“祝礼”,满1个月必做“满月酒”以回敬。婴儿满周岁,产家兴做生日粑分送外家、亲友和邻居。亲邻多回赠衣物或鸡蛋,外家则馈以银项圈、长命锁或手钏、脚钏等纪念物,以祈“长命富贵”。亦有拿出笔墨、书画、刀尺、针线、算盘、钱币、食品和玩具置于物器内,任小孩自取,为之“周试”,以臆测其未来的志趣。新中国成立后,生育习俗已渐淡化,但近年来,“送月子”、“做满月”铺张浪费之势渐盛。
  寿诞一般以农历出生为辰日,逢十的生日叫大生日,余为小生日。旧习年满50始祝寿,后逢整十庆贺一次。实际逢七亲友即送寿礼,逢九做寿庆,因有“送七不送八”,“庆九不庆一卜”之说。一般寿礼为寿糕、寿面、猪肉,亦有送寿联、寿屏、寿幔,晚辈和至亲好友贺礼尤重,女儿还送衣、被、鞋、袜、帽等服饰。儿子主持寿庆,设宴款待亲朋,宾主共吃“长寿面”,向寿星敬“长寿面”,有的还举行拜寿仪式。新中国建立后,寿俗从简,一般不宴请,多做几样菜,自家热闹一下,有的至亲好友团聚小酌以示庆贺。但近年来庆祝寿俗之俗渐盛。
  串亲访友“亲戚六眷,往来相见”,“三朋四友,不时走走”,“隔壁左右,相互问候”,这走走串串,问问见见也在礼数之中。人说“人情世故寻常事”,一方失礼碍一方,人情像拉锯,有往又有来。人们认为,为人处世,对于邻里、老友、同志间的通礼不可拘泥、庸俗,亦不可不讲。按传统习俗,串亲接请礼俗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定期包括“送三节”(春节、端午、中秋)、拜年、接初嫁女回娘家看娘(叫“回门”)等等。不定期包括探病、问安、辞行、贺谢、请召、拜访。探病,去早不去晚,最好在中午十二时前。问安,主要对老人和长辈。晚辈将欲远行,须到亲戚家走走,叫“辞行”。归来带上礼品再去问候,亲戚家备酒菜“洗尘”。亲友家有嫁娶、造屋、科考事,须备礼物去祝贺。事后被贺者以礼回谢。时下、升学、考工、参军、提干也兴送贺礼。答谢方式或办酒席,或贺赠礼品。有的讲究人除送礼外,还用点播歌曲、电视节目方式来贺新婚、贺生日等。今有求于人者常请酒、送礼。另有召见礼,如某长者有嘱托、告诫的话语,即或捎口信将晚辈召至家中,晚辈不能推脱,否则为失礼。
  拜访迎送拜访朋友须得审度时间,先通信息,路程较远的须赶在友人下工、下班之后。约访时间不可无故逾期、爽约,不能叫友人久等,空候。因事耽搁,应打招呼,表示歉意。路程近的避免在友人家吃饭、午休时去访。若其家有不愉快事也不要贸然前往。至家要敲门,打招呼,不随便闯入。进屋见老人、客人点头问候,知道称呼的称呼要准,不知的不信口呼唤,应做到礼貌周全。友人看坐,亦须审视情况而后落座,避免坐在长者和贵客之上。友人奉茶,接过茶杯当转奉他人并放置一段时间再饮。如携带小孩同去,教孩子懂礼貌,不让其乱窜、乱翻。交谈中,不可高谈阔论、手舞足蹈、喧宾夺主,不可奚落友人亲属及其他客人。若逢主人有急事当伺机告辞。主人留饭、留宿而不能辞退,自动帮助做事,不坐待、旁观。与友人商议、争论问题,语气和平,态度谦虚,并须尊重友人的爱好、兴趣、习惯和意见。拜访未遇,应向其家人或邻居留下姓名,说明其意而后离去。迎接友人看情况而定,如相见时少,从远道而来,并有预约时间,或恭候在家,或迎候门外。如友人已至家,应闻声而起、而出。春节时来访,放爆竹迎接。出迎中态度热情、诚恳。送客时一般送到家门即可,若从远道而来则须送至车站、码头或村(镇)外视线开阔处。客人辞谢:“吵闹了,劳驾了”,主要回答:“怠慢了,慢慢走,一路平安”。伺友客远去,再目送一程而返。
  待客作客客至,主人先起身迎接,接着看坐,说“请坐”。坐定奉茶、递烟,倒茶不过满(茶七酒八),递烟将手持平,双手送去,敬罢烟茶,坐侧边,陪客寒暄。寒暄中,目光正视,有问必答,语气和平,而忌粗俗。生客至,一一介绍亲属,并问客好,客人刚到,主要有事急办,须表歉意,避免客人感到冷淡。凡来客毋分贵贱,一样接待,客人携带之物,勿翻动;所送食品,勿当客面拿给家人吃。与客交谈,家人勿插话打岔。对客人的生理缺陷,绝勿讥笑、品评。客人在座,家人不得争吵或变脸色,不呵斥鸡狗,尽力不让小孩啼哭。双方一般不跷二郎腿,打喷嚏得转过去。起身走路,勿抄近前。待酒饭谦席、敬酒让菜都须诚挚、热情。按旧俗,男客男陪席敬酒,女客女陪席敬酒。斟酒端饭,年轻人为之。席间,主人家另置筷子一双,给客人夹菜,不断说“请”。客未尽量,主人不端饭碗;客未止箸,主人不终席。即至酒足饭饱还须再三劝餐。至终席,打水净手。做客则衣着整洁大方,仪表不显异态。赴宴准时,不过早亦不过迟。见到其他客人一一问候。主人若问家人好,回答应恰如其分,言“谢谢关心”之语。男客忌窥内室。言谈不左右盼,怪声怪调。入席忌暴饮暴食。主人未说“请”,勿举杯拿箸。进餐时,注意左右,勿侵他人位子。拈菜适量,不翻菜碗,更不倾碗喝汤。敲打碗筷是失礼行为。食毕,将筷子微伸,环视三方,说:“诸位慢吃。”然后轻轻放下。
  礼品示意俗以红色表示喜,黑白表示哀。贺礼忌白,丧礼忌红(对高龄逝者例外,俗日丧礼为白喜事)。1日时,寿礼不送钱(钱与会鬼神的纸钱同义,今已破规)不送钟(钟与终同音,有“送终”之嫌)。男女间不互送内衣。除人参、燕窝和一些高级补品外,一般不送药物。馈送猪肉是常行的,但公、母猪肉不送。水产类兴送鲤鱼,鳙鱼(胖头)、鳝鱼、鲶鱼、乌鱼不送。敬送病人、老人的食品以冰糖、桂圆为敬,糖包贴片红纸,祝愿健康。今城乡兴送水果、红酒、香烟、饮料,亦兴送花丝绸被面及工艺品。婚礼通常送月季、玫瑰。寿礼通常送寿联、寿匾、寿桃、寿面。礼物包装,旧时用套盒、礼盒、提篮,今用塑料网袋、装饰盒等。送礼勿摆阔,更不送迷信物。收礼也不能倾篮、倾袋,要“回礼”。
  新旧礼式跪拜礼:男子叩头,两膝跪地,双手撑于前膝间,弓身起伏三次。起身、并腿、双手合抱前举,弯腰作揖一次乃成。女子两腿并拢,微微挫膝。另,女行屈身礼,二指相扣手于左腰侧,微微欠身,此礼今通常不行。
  鞠躬礼: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行。其要点是脱帽、并腿,双手垂至大腿两侧。上身弯曲,名日:“鞠躬”。大礼三鞠躬,小礼一鞠躬,男女无别。 脱帽礼:脱帽,手自然下垂,低头,并腿,敛息静默(此对死者)。会见贵宾,脱帽微笑视之。 挥帽礼:庄严大会,检阅者齐步或正步走过检阅台,视线倾向右身,右手举帽,且走且挥。
  注目礼:腿立正,手下垂,目正视前上方(此礼用于升旗时)。
  抱拳礼:男子见面或告别时,双手半握拳,左举齐耳,轻摇两下。
  举手礼:军人、少先队员行此礼。军人右手,五指并拢,抬至眉侧,与帽檐构成弧形。少先队员右手举过头顶,胳肘弯曲,掌心向前。
  握手礼:男子见面各伸右手(去手套),握握摇摇。今男女见面亦流行此礼。
  寒暄礼:相互问候,展笑容。笑不失态,言不高声。
  名信片:硬纸片上印记姓名、职务、住址、联系电话,见到拜访对象交给对方。此礼原行知识界,现推及各界。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