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15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济习俗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2
摘要: 行会民间自发的行业性社会组织,称其负责者为“会头”,主要职责是组织同行业的从业者协调价格,制定行规以及募资举办每年一度的祭祀行业祖师盛会。会头多是具有一定威望的人。平日行业遇有重大难题(如赈灾济贫、对付官方不利于本行业的规定等),亦由会头召集同行协商解决。
关键词: 经济习俗 风俗习惯

内容

行会民间自发的行业性社会组织,称其负责者为“会头”,主要职责是组织同行业的从业者协调价格,制定行规以及募资举办每年一度的祭祀行业祖师盛会。会头多是具有一定威望的人。平日行业遇有重大难题(如赈灾济贫、对付官方不利于本行业的规定等),亦由会头召集同行协商解决。祭祀祖师的活动往往于传说中的祖师诞辰或忌日举行。会头要邀请地方上的官绅、贤达和各行业会头参加。今“行会”之俗已不存在,代之而起的行业协会,成为行业企业交流经验和信息,提高经营水平,发展生产的协调组织。
  市肆旧时浔城工商市面的分布多在大中路、湓浦路、一马路、二马路、庐山路、柴桑路、滨江路、铁路正街、二支巷、张官巷,形成市肆的特点。据《九江老字号》称:1936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城区的商号已发展有经营肉、蛋、盐、茶、杂货、卷烟、烟丝、炒货、饭馆、旅栈、杂品、瓷器、鞭爆、雨伞、中药、西药等27个行业,633家,雇用店员总数3021人,资本总额59. 19万银圆,其中店铺较多的是瓷器、杂品、木炭、肉类、转运等5业,均有50家以上。
  另外,浔城有一些肩挑货担走街串巷流动营业的商贩或手工业者,如补锅、鞋匠、理发、挑水、箍桶、磨剪铲刀、修补雨伞、修藤椅棕棚以及卖洋糖发糕、汤圆、水子、萝卜粑及收旧货的等,统称“挑八根索”(前后各4根绳子,故名)的。这类流动性行业的从业者大多没有“行会”,但有自己固定的流动区域或老主顾。新中国建立后,市场日渐繁荣,社会就业情况较好,流动性行业从业者以职业相对集中的地理分布情况已有改变。政府有关部门强调商业服务网点均匀分布,不断加强管理,使市肆分布既普遍又有特色,方便了市民生活。
  店名通常用吉利字眼,多遵循:“顺裕兴隆吉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泰和花盛同乾德(得),谦瑞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春正合广生成,润发洪源厚福长”等来取店名。有的行业习惯用本行业的特色命名。如茶肆、酒楼常用“楼…‘园”“春”。茶食店常用“斋”“阁”。浴室业常用“池”“泉”等。有的合营店家,还在店名前面加上“合记…‘公记”“协记”等字样。新中国成立后,国营或集体商店基本上采用“地名+顺序编号+行业名称+商店”的店名,如九江市第一百货商场、第一菜市场。对一些有特色、有影响的老字号,则保留了原店名,如“王万和药店”、“梁义隆饼店”。近年,新开的商店店名多崇尚气魄宏大,如太平洋购物广场、远洲大酒店;或强调地方特点,如江洲菜市场、浔庐鱼味大酒店、九江旅社等。
  市招在店堂前悬挂布制或木制的招牌,俗称“幌子”。最常见的有“文字幌”:茶叶店前是茶字,酱菜店写上“酱园”、“酱”,当铺写“当”,裁缝店写“成衣”。用“形象幌”的:酒店挂上一只酒葫芦,刀剪店画上剪刀、菜刀,膏药店画上了张膏药,眼镜店画上一副眼镜。用“实物幌”的:修车铺挂一只旧钢圈,补胎店挂一只旧轮胎,颜料店挂若干根刷有各种颜料的竹片或木片。用“象征幌”的:理发店用玻璃的三色条纹转筒;浴室门口挂一只灯笼。这些幌子可以使不识字的顾客一见形象,实物或象征物便可找到目标。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时商店的经营方式和门面装饰也发生根本的变化。幌子大多改用为有机玻璃的灯箱或霓虹灯,今各商店多在店门前竖上一二块戗牌,书写上新到的热门货或减价商品的信息,以招徕顾客;有的商店商品陈列讲究艺术化,多与字画、模特雕塑协调一体。
  市声主要是流通商贩或工匠召唤顾客的声音。一种是以工具发出有节奏的声音;一种是生意人用带音乐色彩的声调,喊出商品名称及其特点。如卖糯米水子者手持铜锣(形如“拨浪鼓”)摇着发出叮叮声响;卖“寸金糖”的用两块铁板互相敲打;卖糖煮荸荠者唱着:糖一荸荠哟,吃热一的哟,滚烫的,是糖的一吃哟!卖茶叶蛋糯米者一手提只小煤油灯,一手提个小炉,叫喊盐茶蛋糯米一二哟!补锅补碗磨剪子戗菜刀哟!就连卖老鼠药的,也一边打着竹板,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吟唱。“市声”现象,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趋于消失。今随着改革开放,一些个体劳动者,又开始活跃于街头巷尾,部分市声时有所闻。
  择吉开张商店首次营业,谓之“开张”,过去兴选黄道吉日,由店老板率领全体店员,在财神位前焚香燃烛,按职务高低依次叩头礼拜。然后开财门,挂出幌子,账房先生高举算盘连连摇动以招财,小学徒到门口放爆竹以示喜庆。店堂内挂满宾友同行赠送的匾额和“开张大吉”、“招财进宝”之类的红纸条幅。有的商店开张还要减价优惠三天,以吸引顾客,提高知名度。今多数不叩拜财神、摇算盘,但放爆竹、挂匾额、优惠价格等习俗仍很盛行。有的大商场,甚至还要请有关领导或知名人士剪彩,请鼓乐队或搭台演文艺节目扩大宣传。 学徒商店学徒,要先找“保人”,写好契约,言明三年之内老板管饭不发工资,生死存亡与店无涉。在三年学徒期间内,第一年在店里的厨房拣菜,做下手,帮老板娘带小孩;第二年开始学业务、跑腿。每天还要先起床,侍候店内账房和先生。吃饭时,不得入座,要先替全店人盛饭,全店人都吃完了,才能落座,往往吃不到菜,稍有不慎,轻者被训斥,重则被打骂,直至被辞退。等到满师之后,才能上柜台,称作“小先生”,定岗定位,不准走动。时间长了,才能升为“先生”。一旦店里生意不好或得罪老板,账房等人,随时有辞退的可能。故浔城有“徒弟徒弟,三年受罪”之说。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今学徒工不再遭此磨难,有关学徒的种种陋俗亦消除。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