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岁时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15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岁时习俗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3
摘要: 小年农历腊月二卜四谓之“小年”。即日起,各户始办年货,扫扬尘、洗衣被、操办年事。是日夜,家家户户鸣爆聚餐,称之“过小年”,同时备酒菜、香烛送九天东厨司命(灶神)和日常家祀神上天“述职”。民谚曰:“二十四,打扬尘;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碾米吃;二十八,伏鸡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噼噼啪啪(放鞭炮)”今“祀灶”已革除,大扫除仍流行。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习惯

内容

小年农历腊月二卜四谓之“小年”。即日起,各户始办年货,扫扬尘、洗衣被、操办年事。是日夜,家家户户鸣爆聚餐,称之“过小年”,同时备酒菜、香烛送九天东厨司命(灶神)和日常家祀神上天“述职”。民谚曰:“二十四,打扬尘;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碾米吃;二十八,伏鸡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噼噼啪啪(放鞭炮)”今“祀灶”已革除,大扫除仍流行。
  除夕农历腊月最后…天(月大三十、月小二十九)的夜晚称除夕,意即旧岁至此而除,新年即将来临。是日,人们打扫庭院,沐浴更衣,备足食用水(此为两日不担水),大门张贴春联和门神,门头上贴“春”“福”字和花笺,厅堂贴福、寿、财、喜之类年画,店铺贴“生意兴隆、财源旺盛”,城郊农家在谷囤、鸡窝、猪圈贴“五谷丰登…‘鸡鸭成群”“六畜兴旺”等小红纸条幅。入夜,各家按辈分、年龄长幼依次入席吃团年饭,…家人最好一个不缺。年饭菜肴是尽其家中所有,尤为丰盛,菜名多有寓意,每道菜必尝,但饭菜一般不吃完,象征“年年有余”。今有市民在宾馆、酒店订“团年饭”,饭菜丰简不等。饭后,晚辈向长辈祝福“慢慢过岁”,长辈向小辈分发“压岁钱”,然后,家人、邻友便围坐火炉品茗谈心,称之“守岁”。待过亥时(晚12时芹右)即放鞭炮“封门”。今城乡兴看“春节联欢晚会”电视节日,到交子夜零时,不约而同点燃鞭炮焰火,欢庆新的一年到来。
  春节俗称“大年初一”。是日黎明启户,又鸣放鞭炮,以示“开门大吉”。早餐或吃汤圆,或吃面条,取昌吉、圆满之意。尔后,主妇给小孩换上新衣、新帽到邻家拜年;大人携香纸爆烛先至祖堂向列祖列宗礼拜,继至丧家向上年亡者灵台拜大年。初二开始,亲友互拜,新婿先拜岳父母家年,见长辈作双揖,以喻燕侣成双;外甥先拜舅家年,以娘舅为亲故至尊。若亲戚互不相拜,则视为脱离关系,俗称“不走”。新中国建立后,破除妇女不能参拜偏见,并兴机关单位新年“团拜”及向驻地部队和烈军属、革命残疾军人、英雄模范、离退休f部职工、高龄老人、孤寡老人等贺年新风。近年,电信事业发展,以电话、手机短信代替上门拜年之风日盛。
  立春节立春为二十四节令之首,故有“新春大于年”之说。此节时间无定,一般在“五九”末或“六九”前,或一年两春,或一年无春。旧时,农人据此占卜年成,谚日:“春打六九头,一边做一边愁;春打五九末,有吃又有喝;一年两个春,粮油贵如金。”无春年俗称“寡妇”年,未婚青年不兴在此年结婚。民间则于当日备香案、香炉与花瓶,插上柏、松等树枝,待立春时分一至,便焚香、鸣爆,礼拜天地,“迎春接福”。今接春仪式简约,仅在自家门前呜爆以示之,且有吃春饼、春卷之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称元宵,又称上元节。是日晚餐兴吃“元宵团”(汤圆),标志春节圆满结束。民谣日:“腊月三十晚的火,正月十五晚的灯。”入夜,街坊华灯四起,民居厅堂、卧室皆掌灯,城乡组织玩花灯,故又名“灯节”。花灯队以龙灯为主,亦有采莲船、狮子灯、蚌壳灯、踩高跷、挑花篮和武术表演等,每到一处,锣鼓声、鞭炮声、喧闹声不绝于耳,俗称“闹元宵”。今吃“元宵团”,房屋各间点灯仍在流行,还兴举行灯展、灯会和灯谜竞猜活动。
  花朝民间称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俗信择此日娶亲嫁女,可大吉大利,不犯冲煞。今城郊农村仍流行。
  清明清明系农事节令,又是祭祀上坟节日,历有踏青扫墓之习。旧时,清明前三后四之日,农村有以族姓为单位,齐集男丁,宰牲并备香烛、铳爆,向历代先远祖宗举行祠祭或墓祭,然后聚餐,俗称“吃清明祭”。族中若有忤逆不孝之辈则在此时当众鞭笞。同时,各家长偕幼携带香纸、爆竹、酒食,到本支系先人墓地祭奠。今扫墓仍盛行,多在坟上培培土,压张纸钱,插清明花。此节,卖纸花、纸钱的人为常见。机关、厂矿青年及学校师生则到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献花圈、花篮、寄托哀思,接受传统教育。
  端午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是日,家家大门两侧插艾条、挂菖蒲,取义“香艾为帜招吉庆,菖蒲作剑斩妖魔”。早餐兴吃粽子、发粑和咸蛋。粽子(旧称角黍)传为楚人此日以竹筒贮米祭屈原,名简粽,后人相承,逐用箬叶裹糯米熟之名日“角粽”以为节物。正餐设在中午,合家同饮雄黄酒,小孩忌酒便在额头抹雄黄,俗信可辟邪消灾。旧时,寺僧常在节前挨户散发“端阳符”,农家多以新麦作酬,故称散“麦符”,俗信麦符能驱魔,今革除。划龙船比赛,为楚人以吊屈原,后四方相效,遂为故事。莫俗尚然。此节期间,城内甘棠湖建国后多次举行过划龙船比赛。
  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日,传为“虫王节”,届时农家集会,宰牲设供,致祭虫王,乞保五谷丰登,此习今废。民间还有“六月六晒得鸡蛋熟”、“六月六晒红绿”之说,此日如是晴天,文人翻晒书籍、谱牒,寺僧翻晒经典,妇女翻晒衣物,以防霉去蠹,蔚为良风。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为中元节,亦称“鬼节”。俗信自七月初一至十五,祖先的亡灵返回阳间,届期每日早、晚餐必供祀先人牌位;十四日晚,须将纸钱、冥币包成“包袱”于厅堂、房前火化,并焚香、鸣爆、摆酒食,以示饯行。若有新亡灵位者,此时可举行“除灵”仪式,俗称“上堂”。今早、晚敬革除,“烧包袱”之习仍留。2010年始,为美化城市环境,政府规定区内禁烧“包袱”。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人们把圆月作为团圆的象征,是夜陈列圆圆果品于月下,配以团圆茶、团圆酒,赏月、食果品、饮茶酒,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谈论秋收的厚报,表达家人团聚的喜悦心情。其间还以果品馈送亲友、师长;今各地有专供中秋月饼店铺,人多购买果饼、烟酒互赠。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旧行登高、饮菊酒。今为老人节,各单位均在此时探望离退休老人,召开敬老座谈会,组织老人旅游、登高。
  腊八腊月初八,民间合五谷、杂粮、枣粟诸品为粥,名日“吃腊八粥”。对其由来,有说此日释迦牟尼成道日,寺院为供佛取香谷及果品等造粥,后传人民间,每年是日早餐兴吃腊八粥。俗信吃了腊八粥可仰佛禳灾。今从营养角度出发,演变成五花八门的八宝饭、八宝粥、八宝汤等供人们品尝。
  新兴节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欢庆新兴节日;元旦前总结工作,评选先进;“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表彰巾帼英豪;“三一二”植树节,开展全民植树活动;“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工人、农民和科技、教育等系统先进人物;“五四”青年节,开展纪念活动;“六一”国际儿童节,向小朋友赠送礼物;“七一”中国共产党的生日,表彰模范党员;“八一”建军节,开展拥军爱民活动;“九十”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十一”国庆节举国欢腾,全民庆祝。各节日还举行庆祝会、联欢会、茶话会或游园、体育竞赛、文艺演出等活动。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