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15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习俗
分类号: K89
页数: 11
摘要: 第一章习俗第一节岁时习俗小年农历腊月二卜四谓之“小年”。即日起,各户始办年货,扫扬尘、洗衣被、操办年事。是日夜,家家户户鸣爆聚餐,称之“过小年”,同时备酒菜、香烛送九天东厨司命(灶神)和日常家祀神上天“述职”。民谚曰:“二十四,打扬尘;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碾米吃;二十八,伏鸡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噼噼啪啪(放鞭炮)”今“祀灶”已革除,大扫除仍流行。
关键词: 风俗习惯 民族习俗

内容

第一章习俗第一节岁时习俗小年农历腊月二卜四谓之“小年”。即日起,各户始办年货,扫扬尘、洗衣被、操办年事。是日夜,家家户户鸣爆聚餐,称之“过小年”,同时备酒菜、香烛送九天东厨司命(灶神)和日常家祀神上天“述职”。民谚曰:“二十四,打扬尘;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碾米吃;二十八,伏鸡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噼噼啪啪(放鞭炮)”今“祀灶”已革除,大扫除仍流行。
  除夕农历腊月最后…天(月大三十、月小二十九)的夜晚称除夕,意即旧岁至此而除,新年即将来临。是日,人们打扫庭院,沐浴更衣,备足食用水(此为两日不担水),大门张贴春联和门神,门头上贴“春”“福”字和花笺,厅堂贴福、寿、财、喜之类年画,店铺贴“生意兴隆、财源旺盛”,城郊农家在谷囤、鸡窝、猪圈贴“五谷丰登…‘鸡鸭成群”“六畜兴旺”等小红纸条幅。入夜,各家按辈分、年龄长幼依次入席吃团年饭,…家人最好一个不缺。年饭菜肴是尽其家中所有,尤为丰盛,菜名多有寓意,每道菜必尝,但饭菜一般不吃完,象征“年年有余”。今有市民在宾馆、酒店订“团年饭”,饭菜丰简不等。饭后,晚辈向长辈祝福“慢慢过岁”,长辈向小辈分发“压岁钱”,然后,家人、邻友便围坐火炉品茗谈心,称之“守岁”。待过亥时(晚12时芹右)即放鞭炮“封门”。今城乡兴看“春节联欢晚会”电视节日,到交子夜零时,不约而同点燃鞭炮焰火,欢庆新的一年到来。
  春节俗称“大年初一”。是日黎明启户,又鸣放鞭炮,以示“开门大吉”。早餐或吃汤圆,或吃面条,取昌吉、圆满之意。尔后,主妇给小孩换上新衣、新帽到邻家拜年;大人携香纸爆烛先至祖堂向列祖列宗礼拜,继至丧家向上年亡者灵台拜大年。初二开始,亲友互拜,新婿先拜岳父母家年,见长辈作双揖,以喻燕侣成双;外甥先拜舅家年,以娘舅为亲故至尊。若亲戚互不相拜,则视为脱离关系,俗称“不走”。新中国建立后,破除妇女不能参拜偏见,并兴机关单位新年“团拜”及向驻地部队和烈军属、革命残疾军人、英雄模范、离退休f部职工、高龄老人、孤寡老人等贺年新风。近年,电信事业发展,以电话、手机短信代替上门拜年之风日盛。
  立春节立春为二十四节令之首,故有“新春大于年”之说。此节时间无定,一般在“五九”末或“六九”前,或一年两春,或一年无春。旧时,农人据此占卜年成,谚日:“春打六九头,一边做一边愁;春打五九末,有吃又有喝;一年两个春,粮油贵如金。”无春年俗称“寡妇”年,未婚青年不兴在此年结婚。民间则于当日备香案、香炉与花瓶,插上柏、松等树枝,待立春时分一至,便焚香、鸣爆,礼拜天地,“迎春接福”。今接春仪式简约,仅在自家门前呜爆以示之,且有吃春饼、春卷之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称元宵,又称上元节。是日晚餐兴吃“元宵团”(汤圆),标志春节圆满结束。民谣日:“腊月三十晚的火,正月十五晚的灯。”入夜,街坊华灯四起,民居厅堂、卧室皆掌灯,城乡组织玩花灯,故又名“灯节”。花灯队以龙灯为主,亦有采莲船、狮子灯、蚌壳灯、踩高跷、挑花篮和武术表演等,每到一处,锣鼓声、鞭炮声、喧闹声不绝于耳,俗称“闹元宵”。今吃“元宵团”,房屋各间点灯仍在流行,还兴举行灯展、灯会和灯谜竞猜活动。
  花朝民间称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俗信择此日娶亲嫁女,可大吉大利,不犯冲煞。今城郊农村仍流行。
  清明清明系农事节令,又是祭祀上坟节日,历有踏青扫墓之习。旧时,清明前三后四之日,农村有以族姓为单位,齐集男丁,宰牲并备香烛、铳爆,向历代先远祖宗举行祠祭或墓祭,然后聚餐,俗称“吃清明祭”。族中若有忤逆不孝之辈则在此时当众鞭笞。同时,各家长偕幼携带香纸、爆竹、酒食,到本支系先人墓地祭奠。今扫墓仍盛行,多在坟上培培土,压张纸钱,插清明花。此节,卖纸花、纸钱的人为常见。机关、厂矿青年及学校师生则到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献花圈、花篮、寄托哀思,接受传统教育。
  端午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是日,家家大门两侧插艾条、挂菖蒲,取义“香艾为帜招吉庆,菖蒲作剑斩妖魔”。早餐兴吃粽子、发粑和咸蛋。粽子(旧称角黍)传为楚人此日以竹筒贮米祭屈原,名简粽,后人相承,逐用箬叶裹糯米熟之名日“角粽”以为节物。正餐设在中午,合家同饮雄黄酒,小孩忌酒便在额头抹雄黄,俗信可辟邪消灾。旧时,寺僧常在节前挨户散发“端阳符”,农家多以新麦作酬,故称散“麦符”,俗信麦符能驱魔,今革除。划龙船比赛,为楚人以吊屈原,后四方相效,遂为故事。莫俗尚然。此节期间,城内甘棠湖建国后多次举行过划龙船比赛。
  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日,传为“虫王节”,届时农家集会,宰牲设供,致祭虫王,乞保五谷丰登,此习今废。民间还有“六月六晒得鸡蛋熟”、“六月六晒红绿”之说,此日如是晴天,文人翻晒书籍、谱牒,寺僧翻晒经典,妇女翻晒衣物,以防霉去蠹,蔚为良风。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为中元节,亦称“鬼节”。俗信自七月初一至十五,祖先的亡灵返回阳间,届期每日早、晚餐必供祀先人牌位;十四日晚,须将纸钱、冥币包成“包袱”于厅堂、房前火化,并焚香、鸣爆、摆酒食,以示饯行。若有新亡灵位者,此时可举行“除灵”仪式,俗称“上堂”。今早、晚敬革除,“烧包袱”之习仍留。2010年始,为美化城市环境,政府规定区内禁烧“包袱”。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人们把圆月作为团圆的象征,是夜陈列圆圆果品于月下,配以团圆茶、团圆酒,赏月、食果品、饮茶酒,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谈论秋收的厚报,表达家人团聚的喜悦心情。其间还以果品馈送亲友、师长;今各地有专供中秋月饼店铺,人多购买果饼、烟酒互赠。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旧行登高、饮菊酒。今为老人节,各单位均在此时探望离退休老人,召开敬老座谈会,组织老人旅游、登高。
  腊八腊月初八,民间合五谷、杂粮、枣粟诸品为粥,名日“吃腊八粥”。对其由来,有说此日释迦牟尼成道日,寺院为供佛取香谷及果品等造粥,后传人民间,每年是日早餐兴吃腊八粥。俗信吃了腊八粥可仰佛禳灾。今从营养角度出发,演变成五花八门的八宝饭、八宝粥、八宝汤等供人们品尝。
  新兴节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欢庆新兴节日;元旦前总结工作,评选先进;“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表彰巾帼英豪;“三一二”植树节,开展全民植树活动;“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工人、农民和科技、教育等系统先进人物;“五四”青年节,开展纪念活动;“六一”国际儿童节,向小朋友赠送礼物;“七一”中国共产党的生日,表彰模范党员;“八一”建军节,开展拥军爱民活动;“九十”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十一”国庆节举国欢腾,全民庆祝。各节日还举行庆祝会、联欢会、茶话会或游园、体育竞赛、文艺演出等活动。
  第二节经济习俗行会民间自发的行业性社会组织,称其负责者为“会头”,主要职责是组织同行业的从业者协调价格,制定行规以及募资举办每年一度的祭祀行业祖师盛会。会头多是具有一定威望的人。平日行业遇有重大难题(如赈灾济贫、对付官方不利于本行业的规定等),亦由会头召集同行协商解决。祭祀祖师的活动往往于传说中的祖师诞辰或忌日举行。会头要邀请地方上的官绅、贤达和各行业会头参加。今“行会”之俗已不存在,代之而起的行业协会,成为行业企业交流经验和信息,提高经营水平,发展生产的协调组织。
  市肆旧时浔城工商市面的分布多在大中路、湓浦路、一马路、二马路、庐山路、柴桑路、滨江路、铁路正街、二支巷、张官巷,形成市肆的特点。据《九江老字号》称:1936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城区的商号已发展有经营肉、蛋、盐、茶、杂货、卷烟、烟丝、炒货、饭馆、旅栈、杂品、瓷器、鞭爆、雨伞、中药、西药等27个行业,633家,雇用店员总数3021人,资本总额59. 19万银圆,其中店铺较多的是瓷器、杂品、木炭、肉类、转运等5业,均有50家以上。
  另外,浔城有一些肩挑货担走街串巷流动营业的商贩或手工业者,如补锅、鞋匠、理发、挑水、箍桶、磨剪铲刀、修补雨伞、修藤椅棕棚以及卖洋糖发糕、汤圆、水子、萝卜粑及收旧货的等,统称“挑八根索”(前后各4根绳子,故名)的。这类流动性行业的从业者大多没有“行会”,但有自己固定的流动区域或老主顾。新中国建立后,市场日渐繁荣,社会就业情况较好,流动性行业从业者以职业相对集中的地理分布情况已有改变。政府有关部门强调商业服务网点均匀分布,不断加强管理,使市肆分布既普遍又有特色,方便了市民生活。
  店名通常用吉利字眼,多遵循:“顺裕兴隆吉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泰和花盛同乾德(得),谦瑞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春正合广生成,润发洪源厚福长”等来取店名。有的行业习惯用本行业的特色命名。如茶肆、酒楼常用“楼…‘园”“春”。茶食店常用“斋”“阁”。浴室业常用“池”“泉”等。有的合营店家,还在店名前面加上“合记…‘公记”“协记”等字样。新中国成立后,国营或集体商店基本上采用“地名+顺序编号+行业名称+商店”的店名,如九江市第一百货商场、第一菜市场。对一些有特色、有影响的老字号,则保留了原店名,如“王万和药店”、“梁义隆饼店”。近年,新开的商店店名多崇尚气魄宏大,如太平洋购物广场、远洲大酒店;或强调地方特点,如江洲菜市场、浔庐鱼味大酒店、九江旅社等。
  市招在店堂前悬挂布制或木制的招牌,俗称“幌子”。最常见的有“文字幌”:茶叶店前是茶字,酱菜店写上“酱园”、“酱”,当铺写“当”,裁缝店写“成衣”。用“形象幌”的:酒店挂上一只酒葫芦,刀剪店画上剪刀、菜刀,膏药店画上了张膏药,眼镜店画上一副眼镜。用“实物幌”的:修车铺挂一只旧钢圈,补胎店挂一只旧轮胎,颜料店挂若干根刷有各种颜料的竹片或木片。用“象征幌”的:理发店用玻璃的三色条纹转筒;浴室门口挂一只灯笼。这些幌子可以使不识字的顾客一见形象,实物或象征物便可找到目标。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时商店的经营方式和门面装饰也发生根本的变化。幌子大多改用为有机玻璃的灯箱或霓虹灯,今各商店多在店门前竖上一二块戗牌,书写上新到的热门货或减价商品的信息,以招徕顾客;有的商店商品陈列讲究艺术化,多与字画、模特雕塑协调一体。
  市声主要是流通商贩或工匠召唤顾客的声音。一种是以工具发出有节奏的声音;一种是生意人用带音乐色彩的声调,喊出商品名称及其特点。如卖糯米水子者手持铜锣(形如“拨浪鼓”)摇着发出叮叮声响;卖“寸金糖”的用两块铁板互相敲打;卖糖煮荸荠者唱着:糖一荸荠哟,吃热一的哟,滚烫的,是糖的一吃哟!卖茶叶蛋糯米者一手提只小煤油灯,一手提个小炉,叫喊盐茶蛋糯米一二哟!补锅补碗磨剪子戗菜刀哟!就连卖老鼠药的,也一边打着竹板,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吟唱。“市声”现象,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趋于消失。今随着改革开放,一些个体劳动者,又开始活跃于街头巷尾,部分市声时有所闻。
  择吉开张商店首次营业,谓之“开张”,过去兴选黄道吉日,由店老板率领全体店员,在财神位前焚香燃烛,按职务高低依次叩头礼拜。然后开财门,挂出幌子,账房先生高举算盘连连摇动以招财,小学徒到门口放爆竹以示喜庆。店堂内挂满宾友同行赠送的匾额和“开张大吉”、“招财进宝”之类的红纸条幅。有的商店开张还要减价优惠三天,以吸引顾客,提高知名度。今多数不叩拜财神、摇算盘,但放爆竹、挂匾额、优惠价格等习俗仍很盛行。有的大商场,甚至还要请有关领导或知名人士剪彩,请鼓乐队或搭台演文艺节目扩大宣传。 学徒商店学徒,要先找“保人”,写好契约,言明三年之内老板管饭不发工资,生死存亡与店无涉。在三年学徒期间内,第一年在店里的厨房拣菜,做下手,帮老板娘带小孩;第二年开始学业务、跑腿。每天还要先起床,侍候店内账房和先生。吃饭时,不得入座,要先替全店人盛饭,全店人都吃完了,才能落座,往往吃不到菜,稍有不慎,轻者被训斥,重则被打骂,直至被辞退。等到满师之后,才能上柜台,称作“小先生”,定岗定位,不准走动。时间长了,才能升为“先生”。一旦店里生意不好或得罪老板,账房等人,随时有辞退的可能。故浔城有“徒弟徒弟,三年受罪”之说。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今学徒工不再遭此磨难,有关学徒的种种陋俗亦消除。
  第三节生活习俗饮食浔阳人以大米为主食,辅以面食(面条、面饼、油炸品及各色包子、馒头、萝卜粑等),喜食豆制品(豆腐、豆腐干、豆浆、腐竹、豆腐皮等)。崇尚四季尝新品鲜和年节食俗。不嗜辛辣,咸甜适中,有烧、烤、炖、焖、煮、炒、煎、溜、炸、烩等烹调方法。妇女大多擅厨。1日时贫者以杂粮果腹,今杂粮已成为稀罕食品。“一日三餐,炒菜做饭”。3餐为“两干一稀”,是浔阳人饮食惯例,早餐吃粥时有油条、咸菜、酱菜、豆腐乳、咸蛋、花生米之类作为“下饭”。中餐和晚餐吃干饭,将大米和水同煮待干、焖成,下饭的菜肴也较讲究,家境较好的家庭菜肴满满一桌,有十几种。每当夏季,常以绿豆煮汤,取其消暑功能兼可解渴。劳动人民,一天劳累之余,也常在晚餐时小酌几杯,以消除疲劳,聊解忧愁。新中国建立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3餐习俗改变不大,但菜肴丰盛起来,且注意荤、素搭配。早餐吃粥者日少,不少家庭以豆浆、牛奶佐以点心,油条、馒头、包子、面包。也有双职工急于上班,以面条为早餐。凡此种种,均非往日可及。
  饮茶之习历史久远。旧时,富有之家常饮宁红、婺绿、庐山云雾、茉莉花茶,来客惯泡冰糖水或糖水桂花茶。普通人家无过多讲究,但夏天爱喝凉茶、姜茶或盐水茶。饮茶方法,分为倒茶、冲茶、泡茶3种。倒茶系由大茶壶中的茶水倒入杯中分饮;冲茶系由小茶壶的浓茶叶倒少许入茶杯,再注以开水稀释即饮;泡茶则是在杯中置以适量茶叶,以开水冲泡饮用。倒茶、冲茶皆以带把茶壶,泡茶用茶碗、茶盖、茶托3件。饮茶之俗,至今有兴无衰,唯茶具有所简化,多用瓷杯、玻璃杯、保温杯。
  服饰清代以长袍、马褂、旗袍等为时尚,穷人常穿单、夹、棉的短套、背心等。民国时期,出现学生装、中山装、衬衫、西装等。新中国建立初,盛行列宁装、青年装、中山装等。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度盛行军装。80年代以后,服装式样纷呈,新款频出,如西装、运动装、猎装、击剑装、夹克装、太空装、滑雪装、风衣、喇叭裤、牛仔服、健美服等。女装套裙及各式裙子,更是不拘一格,新潮迭起。此外,行业专用服装也日渐增多。服装质料,旧时富裕人家以绸缎、毛裘为主,一般市民以棉布为主,穷苦人家穿老青布、家机布。20世纪60年代以来,化纤质料的品种不断增多。80年代后,又出现崇尚毛料、绸缎的风气。服装色彩,20世纪50年代以蓝、青、白为主。60年代后期,多为草绿色、蓝色、灰色。80年代后,颜色鲜艳,五彩缤纷,成为时尚。浔阳人对服饰素有地方性特殊标准:既反对过“洋”,谓之“洋叛”;又反对过土,谓之“俗气”。整齐而大方,朴素而优雅,时新而稳重,为市人所推崇。化妆上提倡淡化,多不描眉,抹眼睛;发式上习惯于在旧型上改进,但步子不大。今男青年多为青年式、中分式、高平顶;女青年多为散披肩、电烫发;中老年妇女则依旧为波浪式烫发、发髻式;饰物佩戴近年间日渐时髦,男性多戴金戒指,女青年戴金项链、花式金戒指和金手链,老年人多戴玉镯,以为辟邪。此外,女青年还有喜戴胸针、扎发别花及耳坠等。
  清来民初女性服饰(摄于19世纪末) 宅居城内民宅历来习惯坐北朝南,有利通风透光。旧时,有宅基本已固定方位,为合“龙脉”“谋风水”,故意将大门偏向或附加围墙将槽门改向,今多不从。卧室以长者居东,为上首;幼者居西,为下首。还附有厢房(多作厨房、杂物房)。现新式宿舍楼,分设客厅、卫生间、厨房,户型大小以卧室间数区分。室内家具也从旧的绷子床、“耙钉床”、五斗柜改为席梦思床和多用组合柜。旧时造房,须择吉日开工。上梁时,中梁要披红,鸣放鞭炮,散糖果。瓦木匠要说喜话,讨喜钱。亲朋好友送贺礼。乔迁之日清晨,全家大小携带做好的饭菜连同炉火、梯子等用具走向新屋,先安排一人人室鸣爆迎接,然后合家聚餐,以示烟火连绵,人财兴旺。今主人设乔迁酒,招待宾客。
  第四节礼仪习俗婚俗旧时,城内男女婚姻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先是男方或是女方家长托媒向对方家长提婚,抑或媒人直接从中撮合。双方经明察暗访觉得“门当户对”,便由媒人传递与交换男女庚帖(按天干、地支组成的出生年、月、日、时共8个字,俗称“八字帖”),各请算命先生掐算是否“合八字”,若无冲克,便可联姻。“五四”运动后,提倡男女婚姻自由恋爱。新中国建立后,不兴“说媒”“合八字”,大都由男女先恋爱,后征求家长意见,再请介绍人过言,即使家长有干涉,只有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仍可匹配。
  双方同意后,男方即择吉日,备鱼肉、烟酒、糖果和衣物、首饰等彩礼由媒人引路,到女方家“下聘”定亲,接着女方也到男家过门,相互拜见对方的父母和长辈;双方家长分别设宴款待新婿、新媳和媒人,并请亲友相见和作陪,以此作为认定婚姻关系的形式。新中国建立后,行聘有革有从,认亲、互换信物今仍流行。
  旧时,男方择定婚期后,即差媒人“送日子”,帖呈女家允诺。是年端午或中秋,须向女家“送大节”及其亲朋赠礼品,预示当年要迎娶。届时,男女双方分别宴请亲朋好友,而女家宴席所需菜肴、烟酒、茶点皆由男方于3日前送到。嫁妆出门、进门均要鸣放爆竹。嫁妆中必有脚盆、马桶,中放红枣、花生、糖果等。是时,新娘开脸、束髻、换装。午宴后,母女“哭嫁”,姑嫂姨姊含泪相送,俗信“越哭越发”。到入男家要“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再拜亲戚中的长辈(长辈要给“红包”见面礼)。礼毕,新人人洞房,新郎掀开新娘“盖头”,共喝枣子茶(意寓早生贵子)。当晚,办喜酒招待来客,俗称“新房酒”,宴席散后来客闹洞房,须在子时前结束。婚礼第三日,新人双双去女家“回门”,于日落前赶回。
  新中国成立后,贯彻《婚姻法》,实行婚姻自主。婚礼大大简化,移风易俗,曾多次举行集体婚礼,由党政领导人主婚,或旅游结婚。但近年来,婚事讲排场大操大办陋习出现,沿袭了订婚、陪嫁妆、迎亲、回门等旧俗。订婚时,男方要赠给女方首饰、礼金,称为“见面礼”。陪嫁多为洗衣机、电冰箱及毛毯、羽绒被等床上用品。备礼接亲、办婚宴、放鞭炮,均仿旧俗。举行婚礼当天,新郎于清晨多以小轿车迎娶新娘。新娘请一女友做伴娘相随。吃喜酒发喜糖,大宴宾客,摄影、录像作纪念。嬉闹逗乐,深夜方散。今男女青年结婚双方耗资数以万计,费用逐年增加。
  旧时,婚后数日,新郎须向媒人馈赠3斤肉、2斤糕点、1壶酒,以示感谢。今谢媒习俗尚有,但馈赠礼品不拘。
  丧俗旧社会用棺木土葬,老人过了60岁,就要忙着为自己做寿衣、置寿材、选墓地,名为吉兆,实为防止死后儿女不孝,草率埋葬。当亡者弥留时,凡在外地的亲属子女必须火速赶回,守候身边,谓之“送终”或“送老”。气息,晚辈齐跪床前,立即烧纸钱、放爆竹,民间叫烧“落地纸”、“倒头纸”、“送盘缠钱”。亲人要立即用热水将亡者周身擦洗干净,并趁肢体未僵硬之前穿好寿衣裤、寿鞋,之后要把尸体移于中堂或堂前右侧,置放在木板或竹床上。之所以要移尸,俗以为堂前、正厅、正寝最为神圣,安放在这里是对亡者的尊敬。亡者落气后,及时派人四出向至亲友好报丧和向“八仙”(抬丧的人)首领通报,亡者若系已婚女性,必先向其娘家报信。远方亲友闻耗速至,谓之“奔丧”。入殓前,要事先看好日子时辰。如亡人是女者,定要等娘家人到齐同意方可成殓。亡者人棺前,要用水浴尸(也有叫买水),就是用碗装满水,由负责进材的用毛巾湿一下,然后在死者脸手擦一遍,再把盛水碗打碎。棺底下面点“七星灯”,棺内垫上石灰,然后盖以皮纸、白布,尸体放人棺木,头枕鸡公枕头,四沿塞以数量与亡者寿年相同的石灰包。棺内还放一些亡者生前喜好之物作为殉葬品。按照城区风俗,入殓时间多选在下半夜,盖棺时,闲杂人员要避开,并用物遮住灯光,人影不可落入棺中,俗信有违对生者不利。盖棺后,设灵堂,也称祭堂。灵堂内悬挂孝幛、挽联。亲友前来吊唁,亡者子女亲属轮流守护灵堂。子、媳披麻戴重孝,亲属须按辈分戴孝,孙辈戴红帽,曾孙辈戴绿帽。停柩一般3天。出殡前夜,举行叫茶,即由孝子端着茶托,内盛茶壶和两杯茶,在灯笼、火把引导下,在大小巷中穿过,沿路打锣鼓,逢路口插香鸣爆,边走边呼,“××回来喝茶哟!”女儿、媳妇则坐守灵堂同样哭喊。有的丧家还请道士做法场,为亡人超度。
  出殡前,亲属子女先在灵堂“吃陪灵饭”,向亡者告别。然后“八仙”(实为16人或24人)捧柩出堂缚于灵车上,亲属子女随之排列跪于灵车前,听“八仙”掌彩(一领众知),内容多恭维东家之词。喝彩完毕,鸣锣、放爆竹、奏哀乐,灵车启动,送丧队伍依次行进。前为引路幡,次为打铜鼓锣、散钱纸的,打下铜锣散张钱纸,谓之“买路钱”,再次是吹鼓手和挽幛队,边走边奏哀乐;孝子捧哭丧棒、嫡长子或长孙端亡者遗像或灵牌紧靠灵车前面。灵车居中,柩面覆以被面,上扎昂首展翅白鹤,喻为“驾鹤仙游”。其他亲友尾随于后,并以锣鼓压阵。送丧途中,亲朋故旧和邻居于门前燃放鞭炮,或摆茶设香案,俗称“路祭”,丧家以白帽、毛巾类答谢。灵柩送人茔地后,亲属人等拜别回灵,并解麻摘白。灵柩立时入葬者,先请风水先生择定墓地和方位,再鸣爆举行“开山式”,即孝子(长子)跪着向前先挖3锄;接着“八仙”动手打井、暖圹、落柩、掩土、垒土成冢,然后孝子将哭丧棒立于墓前。回灵,先在厅堂一角设灵台,将亡者遗像或灵牌置其上,家人晨昏焚香叩首,逢餐必供,谓之“家祭”,直至百日或周年除灵为止。入葬第三天,合家亲属子女必具酒食等祭品到墓前,叩头礼拜,谓之“复山”,俗称“三朝圆坟”。吞逢“匕”则祭,“七七”49天为“满七”。“七七”之内,儿女不理发。周年之内,丧家不娶亲嫁女,家人不着华丽服饰,如贴对联则用黄纸黑字或蓝纸白字,以示服孝。
  新中国成立后,破除封建迷信,开展殡葬改革,丧仪去繁就简。大都将亡者送殡仪馆,戴黑纱致哀,发讣告,举行追悼会,奠祭亡者。但近年来仍有人家停尸三日,烧纸钱、设灵堂、焚香供飨,设宴招待吊唁亲友,送葬(火化)途中散纸线,设路祭,请吹鼓手吹吹打打等旧俗又起。
  生育旧俗女儿怀孕后,娘家要“催生”。婴儿出生后,产家必备公鸡、猪肉、米酒至外婆家报喜,生男酒壶嘴朝篮里、生女向篮外。外家婆则用母鸡配公鸡,另加干菜烧肉,并用糯米、鸡蛋填充酒壶回报。婴儿出生三日,要开奶、洗澡、穿衣、称为“洗三”。外家婆必送油面、鸡蛋、红糖等食品和鞋、袜、帽、衣被、垫片、摇床等物品,俗称送“祝礼”。产家设宴款待外婆和接生婆,称“做三朝”。亲友相继送“祝礼”,满1个月必做“满月酒”以回敬。婴儿满周岁,产家兴做生日粑分送外家、亲友和邻居。亲邻多回赠衣物或鸡蛋,外家则馈以银项圈、长命锁或手钏、脚钏等纪念物,以祈“长命富贵”。亦有拿出笔墨、书画、刀尺、针线、算盘、钱币、食品和玩具置于物器内,任小孩自取,为之“周试”,以臆测其未来的志趣。新中国成立后,生育习俗已渐淡化,但近年来,“送月子”、“做满月”铺张浪费之势渐盛。
  寿诞一般以农历出生为辰日,逢十的生日叫大生日,余为小生日。旧习年满50始祝寿,后逢整十庆贺一次。实际逢七亲友即送寿礼,逢九做寿庆,因有“送七不送八”,“庆九不庆一卜”之说。一般寿礼为寿糕、寿面、猪肉,亦有送寿联、寿屏、寿幔,晚辈和至亲好友贺礼尤重,女儿还送衣、被、鞋、袜、帽等服饰。儿子主持寿庆,设宴款待亲朋,宾主共吃“长寿面”,向寿星敬“长寿面”,有的还举行拜寿仪式。新中国建立后,寿俗从简,一般不宴请,多做几样菜,自家热闹一下,有的至亲好友团聚小酌以示庆贺。但近年来庆祝寿俗之俗渐盛。
  串亲访友“亲戚六眷,往来相见”,“三朋四友,不时走走”,“隔壁左右,相互问候”,这走走串串,问问见见也在礼数之中。人说“人情世故寻常事”,一方失礼碍一方,人情像拉锯,有往又有来。人们认为,为人处世,对于邻里、老友、同志间的通礼不可拘泥、庸俗,亦不可不讲。按传统习俗,串亲接请礼俗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定期包括“送三节”(春节、端午、中秋)、拜年、接初嫁女回娘家看娘(叫“回门”)等等。不定期包括探病、问安、辞行、贺谢、请召、拜访。探病,去早不去晚,最好在中午十二时前。问安,主要对老人和长辈。晚辈将欲远行,须到亲戚家走走,叫“辞行”。归来带上礼品再去问候,亲戚家备酒菜“洗尘”。亲友家有嫁娶、造屋、科考事,须备礼物去祝贺。事后被贺者以礼回谢。时下、升学、考工、参军、提干也兴送贺礼。答谢方式或办酒席,或贺赠礼品。有的讲究人除送礼外,还用点播歌曲、电视节目方式来贺新婚、贺生日等。今有求于人者常请酒、送礼。另有召见礼,如某长者有嘱托、告诫的话语,即或捎口信将晚辈召至家中,晚辈不能推脱,否则为失礼。
  拜访迎送拜访朋友须得审度时间,先通信息,路程较远的须赶在友人下工、下班之后。约访时间不可无故逾期、爽约,不能叫友人久等,空候。因事耽搁,应打招呼,表示歉意。路程近的避免在友人家吃饭、午休时去访。若其家有不愉快事也不要贸然前往。至家要敲门,打招呼,不随便闯入。进屋见老人、客人点头问候,知道称呼的称呼要准,不知的不信口呼唤,应做到礼貌周全。友人看坐,亦须审视情况而后落座,避免坐在长者和贵客之上。友人奉茶,接过茶杯当转奉他人并放置一段时间再饮。如携带小孩同去,教孩子懂礼貌,不让其乱窜、乱翻。交谈中,不可高谈阔论、手舞足蹈、喧宾夺主,不可奚落友人亲属及其他客人。若逢主人有急事当伺机告辞。主人留饭、留宿而不能辞退,自动帮助做事,不坐待、旁观。与友人商议、争论问题,语气和平,态度谦虚,并须尊重友人的爱好、兴趣、习惯和意见。拜访未遇,应向其家人或邻居留下姓名,说明其意而后离去。迎接友人看情况而定,如相见时少,从远道而来,并有预约时间,或恭候在家,或迎候门外。如友人已至家,应闻声而起、而出。春节时来访,放爆竹迎接。出迎中态度热情、诚恳。送客时一般送到家门即可,若从远道而来则须送至车站、码头或村(镇)外视线开阔处。客人辞谢:“吵闹了,劳驾了”,主要回答:“怠慢了,慢慢走,一路平安”。伺友客远去,再目送一程而返。
  待客作客客至,主人先起身迎接,接着看坐,说“请坐”。坐定奉茶、递烟,倒茶不过满(茶七酒八),递烟将手持平,双手送去,敬罢烟茶,坐侧边,陪客寒暄。寒暄中,目光正视,有问必答,语气和平,而忌粗俗。生客至,一一介绍亲属,并问客好,客人刚到,主要有事急办,须表歉意,避免客人感到冷淡。凡来客毋分贵贱,一样接待,客人携带之物,勿翻动;所送食品,勿当客面拿给家人吃。与客交谈,家人勿插话打岔。对客人的生理缺陷,绝勿讥笑、品评。客人在座,家人不得争吵或变脸色,不呵斥鸡狗,尽力不让小孩啼哭。双方一般不跷二郎腿,打喷嚏得转过去。起身走路,勿抄近前。待酒饭谦席、敬酒让菜都须诚挚、热情。按旧俗,男客男陪席敬酒,女客女陪席敬酒。斟酒端饭,年轻人为之。席间,主人家另置筷子一双,给客人夹菜,不断说“请”。客未尽量,主人不端饭碗;客未止箸,主人不终席。即至酒足饭饱还须再三劝餐。至终席,打水净手。做客则衣着整洁大方,仪表不显异态。赴宴准时,不过早亦不过迟。见到其他客人一一问候。主人若问家人好,回答应恰如其分,言“谢谢关心”之语。男客忌窥内室。言谈不左右盼,怪声怪调。入席忌暴饮暴食。主人未说“请”,勿举杯拿箸。进餐时,注意左右,勿侵他人位子。拈菜适量,不翻菜碗,更不倾碗喝汤。敲打碗筷是失礼行为。食毕,将筷子微伸,环视三方,说:“诸位慢吃。”然后轻轻放下。
  礼品示意俗以红色表示喜,黑白表示哀。贺礼忌白,丧礼忌红(对高龄逝者例外,俗日丧礼为白喜事)。1日时,寿礼不送钱(钱与会鬼神的纸钱同义,今已破规)不送钟(钟与终同音,有“送终”之嫌)。男女间不互送内衣。除人参、燕窝和一些高级补品外,一般不送药物。馈送猪肉是常行的,但公、母猪肉不送。水产类兴送鲤鱼,鳙鱼(胖头)、鳝鱼、鲶鱼、乌鱼不送。敬送病人、老人的食品以冰糖、桂圆为敬,糖包贴片红纸,祝愿健康。今城乡兴送水果、红酒、香烟、饮料,亦兴送花丝绸被面及工艺品。婚礼通常送月季、玫瑰。寿礼通常送寿联、寿匾、寿桃、寿面。礼物包装,旧时用套盒、礼盒、提篮,今用塑料网袋、装饰盒等。送礼勿摆阔,更不送迷信物。收礼也不能倾篮、倾袋,要“回礼”。
  新旧礼式跪拜礼:男子叩头,两膝跪地,双手撑于前膝间,弓身起伏三次。起身、并腿、双手合抱前举,弯腰作揖一次乃成。女子两腿并拢,微微挫膝。另,女行屈身礼,二指相扣手于左腰侧,微微欠身,此礼今通常不行。
  鞠躬礼: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行。其要点是脱帽、并腿,双手垂至大腿两侧。上身弯曲,名日:“鞠躬”。大礼三鞠躬,小礼一鞠躬,男女无别。 脱帽礼:脱帽,手自然下垂,低头,并腿,敛息静默(此对死者)。会见贵宾,脱帽微笑视之。 挥帽礼:庄严大会,检阅者齐步或正步走过检阅台,视线倾向右身,右手举帽,且走且挥。
  注目礼:腿立正,手下垂,目正视前上方(此礼用于升旗时)。
  抱拳礼:男子见面或告别时,双手半握拳,左举齐耳,轻摇两下。
  举手礼:军人、少先队员行此礼。军人右手,五指并拢,抬至眉侧,与帽檐构成弧形。少先队员右手举过头顶,胳肘弯曲,掌心向前。
  握手礼:男子见面各伸右手(去手套),握握摇摇。今男女见面亦流行此礼。
  寒暄礼:相互问候,展笑容。笑不失态,言不高声。
  名信片:硬纸片上印记姓名、职务、住址、联系电话,见到拜访对象交给对方。此礼原行知识界,现推及各界。
  第五节文体习俗通俗文化通俗文化涉及生产、生活、交际、游乐诸方面。其形式多样,表现灵活,城乡社会处处可见。农村人们田间劳动,唱山歌、哼小调、喊号子;家庭作业,挑花绣朵,设计图样,纺织诸品;做屋,顶上安兽头,檐间绣彩;做家具,雕雕刻刻,油面着色,镶金嵌玉;居家,挂字画,置摆设,求整洁;制食品,讲究造型,重装饰,注重色、香、味;选商品,看质量,看花色,看包装;送贺礼,点缀礼品,装饰礼蓝、礼盒,讲究寓意;过春节,贴对联,剪窗花,张灯结彩;日常生活,修饰仪表,画眉点唇,佩戴首饰;办婚事,旧用花轿,撒帐闹新房,今兴唱歌跳舞,表演乘兴节目;贺生辰,旧置寿堂,挂寿幢,饷寿桃、寿面,今兴赠送祝辞,吃生日蛋糕;走路,打呵荷,唱曲儿,讲笑话;乘凉,相互“说古”,聊“鬼活”,集众听古书;工余饭后,闲聊天下趣事,读“歌本”,弹弹琴,吹吹笛,唱唱戏文,说说典故,练习书法,看看电视,下盘象棋、军棋…… 体育游戏抓子:二人取圆滑石子(亦有用布缝小袋内装砂的砂袋)数粒抓于掌心,向上抛出1粒子,其余下撒出,乘上抛的1粒子未着地时掌心向下把地上的子粒收拢,再将抛上去的1粒子接住,以不失手为胜。
  翻格子:一根二尺来长的小绳合为圈,叉在手指上,参与者按照规定路数翻下去,若中途不乱最后还原,算是成功。
  鸡婆棋:就地划个棋盘,折几根小木棒,捡几个瓦片对弈,以将对方的子吃完者胜,或以堵死对方的棋路胜。
  踢毽子:取公鸡颈毛一撮嵌在铜钱眼里,底部置一圆垫,便成毽子,踢时,成单或双,或拼,且踢且蹴。玩出平踢、侧身踢、膝盖踢种种花样。谁连踢的次数多谁胜。败者要罚“酒”,即给胜者投出毽子于脚下踢出。春冬季玩这种游戏的最多。
  放风筝:风筝也称“纸鸢”,农历二、三月多玩这种活动。风筝用篾片糊纸,扎成蝴蝶、蜻蜓、燕子、蜈蚣、鸢鸟、飞机诸样。
  捉迷藏:参加者一寻一藏,藏方藏好后发信号,寻的一方将其一一捉住为胜。
  丢包儿(手帕):参加者十数人围成圆圈,一人拿包儿(手帕)跑于圈外,趁围者不注意时,悄悄将包儿丢于背后。若及时发现就拾起包儿接着跑,否则受罚。罚的方式多样,或唱个歌,或做小动作等。 抓龙尾:十数人为队,后者牵着前者的衣摆,连成“龙”,一人作“龙头”一人作“龙尾”,捉“龙”的人寻机抓“龙尾”,“龙尾”躲闪,“龙头”极力阻拦抓“龙尾”人。未捉住“龙尾”不为胜。
  跳房子:地面上画一形如飞机的图形,分作9格,数人同玩,一人先抛瓦片于第一格内,随即单脚跳人,并拨瓦片于第二格,直至跳完9格止。以跳房子多,中不受阻者胜。
  跳皮筋:皮绳丈许,系在两个固定物上,跳者二至数人,按拍节作点、绕、转、摆压、摆勾、摆踩等动作。
  打陀螺:陀螺圆锥形,锥部朝下,用布带或麻索抽打,使之不停转动。力气大的,陀螺如一团旋风,在地上扫荡开去;力气小的,陀螺只是摇摇晃晃,如一同病鸟在原地打转。
  滚铁环:铁环多是木桶的铁箍,亦有用铁丝做成,一手握着铁钩推着铁环向前。游玩者经常比赛,参赛者的铁环排成一溜,一声令下,浩浩荡荡推进,有时比赛滚得快,看谁最先跑到终点;有时比赛滚得慢,看谁最后倒下。
  以上体育游戏活动参与者多为农村少儿,城区鲜见。
  第六节禁忌避讳婚嫁禁忌忌单日破日、寡妇年成亲,俗信好事成双,婚嫁为男女终身大喜,若在单日、破日、寡妇年成亲,意味不吉。忌吹灭洞房花烛夜点燃的灯烛,要一夜长明;忌两喜相连,俗信一年之内一家不得办两桩喜事(含红与白),以两喜只能发一喜,故忌;忌白兴红,俗信称男女婚嫁为红喜事,以红为大发大旺,因之新房摆设、婚礼嫁妆、新人服饰多兴红色,增添喜庆氛围,而以白色为不祥之兆。忌在娘家夫妻同床,俗信若犯会冲走娘家福气,使其家道衰落;此外,忌同姓婚、忌双方年龄相差太大,忌男女生肖属相不合,如“白马怕青牛,乌猪怕猿猴,蛇怕猛虎如刀断,羊鼠相逢一旦休,黑狗不能进羊圈,庚鸡见犬泪交流”之说,俗信有犯终身不和睦,属臆测,今多不忌。
  孕产妇禁忌忌参与红白喜事,俗信孕妇为“不洁”之人,婚嫁时不能充当伴娘、牵娘、不能参加婚礼,甚至不能前往观看,也不能参与丧葬活动,否则,不仅会给他人带来不吉,且影响胎儿发育、导致堕胎、难产;忌进人工艺作坊,俗信作坊遇孕妇会“做酒酒坏坯”、“豆浆变成水”;忌跨秤杆,俗信延长产期;忌跨牛绳,俗信可能难产;忌在娘家分娩,俗信会招子女不吉或娘家败落;忌生人人产房,俗信若犯会“踩断”或带走产妇的乳汁。
  丧葬禁忌人亡忌称“死”,婴儿死了要说“跑了”或“打了蹋脚”,老人死了应说“过世”或“登仙”,皆属对亡者惋惜及对其家属安慰之意;人死停尸期间,忌猫近前,俗信以猫属虎性,如触越尸体,会使尸体僵立;人死人殓忌用皮毛制作的衣、帽、鞋、带,以皮毛出自兽,恐转生为兽物;外故忌停柩于正堂,俗信在外地或本宅之外死亡为“野鬼”,其柩人正堂对家属不利;出殡忌重丧日,即正月逢甲日、二月逢乙日、三月逢戊日、四月逢丙日、五月逢丁日、六月逢己日、七月逢庚日、八月逢辛日、九月逢戌日、十月逢壬日、冬月逢癸日、腊月逢巳日,俗信若犯会出现“重丧”,属迷信,今有残留。 经商禁忌“商人重利轻离别”,大凡做生意人都想赚钱而害怕亏本,因而谈“亏”色变,一切与“蚀”“输”有关的事不做,一切不利于生意的话不说,以免招致倒霉。同时忌早上第一个客人不成交而去,恐带来一天的倒流;在店堂,忌伸懒腰、打呵欠、做门槛、敲击账桌、玩弄算盘和反搁算盘,俗以为这些举动皆是对财神不恭的表现,对经营不利。扫店堂,忌往外扫,须往里扫,意即扫进金银财宝。买卖过程中讲究禁忌,顾客买结婚用品,若失手敲碎,要说“先开花,后结子”;卖棺材忌问谁死了,并称棺材为“寿器”“长生”;药店、棺材店的经营者,送客时忌讳说“再来做”“欢迎再来”之类的话;晚上停止营业称打烊,忌说“关门”,挑担出门做生意的,出门忌见乌鸦,更忌遇见尼姑、和尚;行商的扁担忌别人从上面跨过,尤忌女人跨过等等。现今这些禁忌除对维护店客和有益于营业员形象的一些做法予以保留外,多已革除。
  生活禁忌脚盆、下衣忌上灶台,俗信以脚盆、下衣和鞋、袜为不洁之物,若上灶台会触犯灶神,忌将吃剩的骨头鱼刺等污物倒进灶膛,忌在灶前吐痰、擤鼻涕和便溺,给人带来不吉;忌农历五月二十龙晒衣日时在阳光下晒衣被,否则会发生疮疖;忌在通道上晒妇女内衣,俗信人行其下必招灾祸;忌平日烧铺床草,俗信只有人死后才烧床草,否则招致不吉;忌有意跨踩外人衣帽,或坐在别人衣帽上或用东西压在别人衣帽上;忌半夜三更乱叫人名,俗信人在睡梦中突然被叫醒,懵懵懂懂答应之后易生病。
  年节禁忌小年一过,忌吵嘴、哭泣,俗信吵嘴伤和气,人遇伤心事才哭,故此尤忌;忌再爆炒花生、瓜子、玉米花等等,俗信“炒”与“吵”同音,有犯会使家庭发生口角;吃年饭忌打碎器物,俗信有犯必有凶遇,若犯则以“越打越发”来禳解和自我安慰;除夕忌倒凳和碗筷落地,俗信只有人死出殡后将承棺凳和棺前筷掷于地,有犯大不吉利;大年初一忌水土出门,尤忌由里朝外扫地,俗信水土出门如同财气出门,全年将会财运不佳;拜年忌揖于床前,俗信只有死者才卧倒受拜,若犯受拜者不死也得重病;忌妇女在正月初一至初七串门走亲戚,俗信这期间有妇至而不祥;年节忌言死、鬼、杀等不吉字眼,必言则择吉更换,如杀猪、杀鸡说“伏猪”“伏鸡”,连年饭餐盘的肉骨头、鸡脚爪、笋子要说“元宝”“拿钱爪”“节节高”,睡觉要说“享福”等。俗信有犯全年将大为不吉,若小孩犯忌,家长即以“童言无忌”祓除不详。
  第七节其他陋习弃婴旧时,贫苦人家子女多无力抚养,即将婴儿出生时辰写好藏于衣兜,弃之路旁让他人抚养或送至育婴堂,有的甚至溺死埋掉,所弃多为女婴。新中国成立后,婴儿受法律保护,加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弃婴极少。近年来,重男轻女思想复萌,弃婴时有发生,但受社会舆论谴责和法纪所不容。
  清末教会孤儿院收养的弃娶(摄于1890年) 收吓(惊) 小孩发热不退,乃至语无伦次,习俗认为惊吓所致。家中长辈(多为女性)用手帕包米、茶叶一团,于傍晚时分倚大门前高声喊叫“x×伢(小孩名)受吓不要怕,回来唷!”并从中撮一点茶叶撒向估计受惊方向空中,如此反复喊叫10来分钟,每喊叫一声,则另有一人在呼喊者后回应:“回来哟”,之后将剩余一点茶叶米再包好置于小孩睡床枕头下。此习今少见。
  张帖新生婴儿彻夜啼哭,习俗认为其带“夜啼关”,必须写若干帖条四处张贴,帖语为:“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过路君子念一遍,每夜安睡到天光。”让路人一念,可让小孩安神入睡,不再吵闹。此习今不多见。
  裹足旧时,好从小缠足,且褒称“三寸金莲”,致使步履艰难;而贫家女子须劳动,只能小缠,故脚掌略大,却被斥为“大脚婆”。辛亥革命始,提倡妇女放足,但未普遍施行。直至20年纪30年代后,才逐渐解除这一陋习。
  清未裹足老妇(摄于19世纪来) 纳妾旧时,富豪之家男子有妻复纳妾,俗称“讨小老婆”,有的则为延续“香火”(因前妻不育);有的为了显示权贵与富有,以占有小老婆愈多愈荣耀。而妾室大都受正室(大老婆)虐待和社会歧视,连所生子女常被骂为“小娘养的”。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明令实行一夫一妻制。
  占卜旧时,凡崇奉神灵的善男善女,如遇无偶求婚、无嗣求子、有病求愈、有灾求消、出门求财、失物求得等事,则对庙堂抽签、占卦,若抽是上上签或连占三个顺卦(一俯一仰),则为大吉大利,必加倍施舍香火钱。新中国建立后渐淘汰。现民间又有所信。
  算命旧时,有些盲人为谋生,利用“五行”之说为人推算生庚“八字”,以判别未来祸福,称“瞎子算命”。也有眼睛完好的人,采取测字或养鸟啄命等方法骗取钱财。新中国建立后被革除,但民间时有流行。
  看相相命术以观察某人的长相和气色来判别此人的财运、官运、婚姻、兄弟、子女、祸福等,称“看相先生”。也有瞎子摸相的。新中国建立后被革除,但民间仍有流行。
  清末街头算命(摄于1868年) 赌博民国时期,城内赌博风盛。新中国建立后,严令禁赌,迄20世纪60年代基本革除。80年代后,以麻将、扑克、牌九、游戏机为赌具的赌风盛行,大赌、惯赌尚不乏其人,政府三令五申不断查禁,时有收敛,但仍屡禁不止。
  吸毒1日时,城内均有私设烟馆,(1949年的清理统计,全城开烟馆者182人)。招徕过往鸦片烟客,一些富豪人家则自购烟灯、烟枪和烟土在家吸食。国民政府曾多次下令查禁,但积弊难除。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政府严厉查禁、打击,方告绝迹。20世纪80年代后,吸毒现象有所抬头,政府专设戒毒所,强制戒毒。
  嫖娼民国时期,城内嫖娼风气较为盛行(民国初年,全城妓女在200人以上)。新中国成立伊始,即取缔妓院,打击嫖娼,卖淫得以控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不法发廊、按摩店、休闲店、旅店时有暗娼,政府明令禁止。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