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体育教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14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体育教学
分类号: G807.03
页数: 2
摘要: 清末,部分小学堂遵照《奏定小学堂章程》规定开设体操课,每周3节。除教学普通体操外,还加进“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内容有准备法,矫正术、徒手操、哑铃操、球竿操等。兵式体操主要有柔软体操。少数教会学校亦开展一些田径、球类等运动,但多由学生课外自发组织,未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教学计划

内容

清末,部分小学堂遵照《奏定小学堂章程》规定开设体操课,每周3节。除教学普通体操外,还加进“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内容有准备法,矫正术、徒手操、哑铃操、球竿操等。兵式体操主要有柔软体操。少数教会学校亦开展一些田径、球类等运动,但多由学生课外自发组织,未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
  人民国,幼稚园(班)未设正规体育课,只根据省《幼稚课暂行标准》内容开展游戏活动。1923年,各校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扩大教学内容,以体操、田径、球类、游戏为主,废除兵操。在教学方法上,开始推行“三段教学法”,即把一堂课分为准备运动、主运动和整理运动3段。1928年,省颁《中学课程标准》,规定体育为初中选修课,高中必修课。1929年后,小学体育正课占全部课时的比例略有上升。按每节体育课低年级30分钟、中年级40分钟、高年级45分钟计算,低年级每周6节正课,中高年级每周4节正课(无课日以课外活动补充)。1936年起,执行省颁《修正之初中体育课程标准》,体育课目标明确为:锻炼体格使身心发育健全,并养成生活上所需之技能;注重国体运动以培养服从、耐劳、自治、忠勇、合作、守纪律及其他公民道德;增进肢体反应之灵敏并养成优美正确之姿势及以运动为娱乐之习惯。时间支配上,正课每周2课时,共3学年。早操或课间操及课外活动在正课时间外举行。运动项目有:体操、活泼器械操、机巧运动、器械运动、田径、球类、天然活动(含游泳、滑冰、划船等),国术、舞蹈、游戏等。对身体有残缺及不宜于激烈运动者,各自选修相应的改正体操及和缓运动。1940年3月,教育部公布《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规定各校“应有合理的行政组织,”部分小学始设体育处或体育组。有些学校逐步有了教学计划。但也因师资不足,经费拮据,一些学校只能聘任兼职体育教师,体育课形同虚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体育课重要性被进一步认识。小学体育课一度改上扭秧歌。1952年教育部颁发《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四、二”旧制小学和新制小学,各年级都开设体育课。此后,体育课一直到为必修课程,每周2学时,上课总时数,442学时,在各门课程中列第三位(第一位语文、第二位数学)。1954年,推广第四套广播体操,体育正课时间教练,早操、课间操练习、巩固、坚持。各中学参考苏联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制订体育课教学内容,亦增加《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简称劳卫制)内容。
  1956年秋,试行部颁《小学体育数学大纲(草案)》,充实体育课内容。1962年后,按《中学体育教材》组织教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一度将体育课改为军体课,学校对体育工作有所忽视。一些小学在三年级以下取消体育课,其他班级虽设有体育课,但无教学计划。1972年始,市教育组和市体委联合组织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中心教研组,制订中小学体育教学计划,编写符合实际体育补充教材,定期举行体育示范教育。1975年《全国体育锻炼标准》颁布后,各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至此,体育课教学状况又有好转。1978年秋,各校使用全国通用体育教材。
  1980年,各校开始试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把体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计划,作为班主任工作考核评比内容之一。并配备专职或兼职体育教师,把体育课出勤和课堂表现同时算人成绩。保证每学期体育课教学时间不少于18周36课时(复习考试间坚持不停课。) 1984年,教育部颁布新大纲,各校根据大纲要求逐步进行体育改革。新大纲游戏教材内容在小学低年级所占比例较大。双峰小学低年级体育课教师把游戏、歌舞融为一体,做到每节课都有一个为本节课基本教材服务的游戏;九师附小等学校在教学中运用电声教学,教师把音乐带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兴奋度,增强学生的韵律感。收到良好效果。
  1986年起,重视加强体育课常规教学,杜绝“放羊式”教学方式,全区举行体育课常规教学评比,使教学进一步规范化。1991年,各中学校全面实施《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体育教学日趋完臻。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