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校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14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学校体育
分类号: G807
页数: 4
摘要: 第二章学校体育第一节体育教学清末,部分小学堂遵照《奏定小学堂章程》规定开设体操课,每周3节。除教学普通体操外,还加进“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内容有准备法,矫正术、徒手操、哑铃操、球竿操等。兵式体操主要有柔软体操。少数教会学校亦开展一些田径、球类等运动,但多由学生课外自发组织,未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
关键词: 体育教育 学校体育

内容

第二章学校体育第一节体育教学清末,部分小学堂遵照《奏定小学堂章程》规定开设体操课,每周3节。除教学普通体操外,还加进“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内容有准备法,矫正术、徒手操、哑铃操、球竿操等。兵式体操主要有柔软体操。少数教会学校亦开展一些田径、球类等运动,但多由学生课外自发组织,未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
  人民国,幼稚园(班)未设正规体育课,只根据省《幼稚课暂行标准》内容开展游戏活动。1923年,各校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扩大教学内容,以体操、田径、球类、游戏为主,废除兵操。在教学方法上,开始推行“三段教学法”,即把一堂课分为准备运动、主运动和整理运动3段。1928年,省颁《中学课程标准》,规定体育为初中选修课,高中必修课。1929年后,小学体育正课占全部课时的比例略有上升。按每节体育课低年级30分钟、中年级40分钟、高年级45分钟计算,低年级每周6节正课,中高年级每周4节正课(无课日以课外活动补充)。1936年起,执行省颁《修正之初中体育课程标准》,体育课目标明确为:锻炼体格使身心发育健全,并养成生活上所需之技能;注重国体运动以培养服从、耐劳、自治、忠勇、合作、守纪律及其他公民道德;增进肢体反应之灵敏并养成优美正确之姿势及以运动为娱乐之习惯。时间支配上,正课每周2课时,共3学年。早操或课间操及课外活动在正课时间外举行。运动项目有:体操、活泼器械操、机巧运动、器械运动、田径、球类、天然活动(含游泳、滑冰、划船等),国术、舞蹈、游戏等。对身体有残缺及不宜于激烈运动者,各自选修相应的改正体操及和缓运动。1940年3月,教育部公布《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规定各校“应有合理的行政组织,”部分小学始设体育处或体育组。有些学校逐步有了教学计划。但也因师资不足,经费拮据,一些学校只能聘任兼职体育教师,体育课形同虚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体育课重要性被进一步认识。小学体育课一度改上扭秧歌。1952年教育部颁发《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四、二”旧制小学和新制小学,各年级都开设体育课。此后,体育课一直到为必修课程,每周2学时,上课总时数,442学时,在各门课程中列第三位(第一位语文、第二位数学)。1954年,推广第四套广播体操,体育正课时间教练,早操、课间操练习、巩固、坚持。各中学参考苏联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制订体育课教学内容,亦增加《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简称劳卫制)内容。
  1956年秋,试行部颁《小学体育数学大纲(草案)》,充实体育课内容。1962年后,按《中学体育教材》组织教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一度将体育课改为军体课,学校对体育工作有所忽视。一些小学在三年级以下取消体育课,其他班级虽设有体育课,但无教学计划。1972年始,市教育组和市体委联合组织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中心教研组,制订中小学体育教学计划,编写符合实际体育补充教材,定期举行体育示范教育。1975年《全国体育锻炼标准》颁布后,各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至此,体育课教学状况又有好转。1978年秋,各校使用全国通用体育教材。
  1980年,各校开始试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把体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计划,作为班主任工作考核评比内容之一。并配备专职或兼职体育教师,把体育课出勤和课堂表现同时算人成绩。保证每学期体育课教学时间不少于18周36课时(复习考试间坚持不停课。) 1984年,教育部颁布新大纲,各校根据大纲要求逐步进行体育改革。新大纲游戏教材内容在小学低年级所占比例较大。双峰小学低年级体育课教师把游戏、歌舞融为一体,做到每节课都有一个为本节课基本教材服务的游戏;九师附小等学校在教学中运用电声教学,教师把音乐带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兴奋度,增强学生的韵律感。收到良好效果。
  1986年起,重视加强体育课常规教学,杜绝“放羊式”教学方式,全区举行体育课常规教学评比,使教学进一步规范化。1991年,各中学校全面实施《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体育教学日趋完臻。
  第二节课外活动清末民国初,九江府中学堂、同文中学、儒励女子中学每周安排2-3节课外游戏活动,多在下午进行。少数教会小学、公立小学也在课外组织田径、球类等活动,开展小规模运动竞赛。1937年起,小学试行部颁《小学普遍课外活动办法》,低年级从下午2时30分起,中高年级从下午3时30分起,以0.5 -1小时为限度,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条件较好的学校还不定期举行远足、野外旅行、露营、游艺等团体活动。抗日战争期间,学校提倡国术,举办夏令营等。1942年,学校增设早操和课间操,早操在早晨升旗后举行,课间操在上午第二节课后举行。举行两操时,全体教员参加,并由级任教员监督指正。课间活动项目有跳绳、造房子、拍皮球、投环、抽陀螺、踢毽子等。1945年,各校推行“体育日”活动。每学期开学由体育教员拟订推行计划和进度。但体育场地大多简陋,勉强使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按照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各校强调改进体育教学,加强学生体格锻炼。除晨操及课间操外,还组织学生普遍参加体育活动。同时,按照该决定开始建立和坚持“两操”制度。195 1年,推广全国第一套广播体操,分早操和课间操,各为15 - 20分钟,列入课程表。1954年,推广第四套广播体操,每周安排2-3节课外体育活动,活动内容以田径、球类、体操为主,也有棋类活动。同时,条件具备的中学试行“劳卫制”(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锻炼)。1956年秋,各小学开始推广少儿广播体操,随之,每天增加1小时体育锻炼。1958年,中学推行“劳卫制”锻炼。1970年,推广新广播体操,各小学组织游泳,参加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的渡江活动,开展田径、球类、体操、爬山等活动。红卫小学成立田径、篮球、体操、乒乓球等队,红旗小学三年级以上班级建有小足球队、小篮球队和乒乓球队。1978年,各中学开展“两课两操两活动”,即每周上好2节体育课,每天做好早操和课间操(或广播体操及眼保健操),每周组织好2次课外活动,同时,组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训练。体育不能达标者,不能评为“三好学生”。1980年后,各中、小学逐步试行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双峰小学、九师附小、柴桑小学等,均成立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体育课教学的课堂常规》、《体育活动的规定》等规章制度,配备专职体育教师,添置体育设备。各校将每周2次课外活动时间正式列入课表,由班主任负责组织检查,一些学校组建体育运动队,项目以田径、球类为多。双峰小学足球队、体操队,育新小学乒乓球队、朝阳小学篮球队,柴桑小学篮球队、田径队,锁江楼电厂、化工厂等厂矿小学的小足球队,被列为省市重点传统运动项目。规模较大的学校运动队安排有固定的训练时间,有系统的训练计划,坚持每周训练2-3次。
  第三节竞赛活动 20世纪20年代初期,部分小学不定期地开展以班或年级为单位,以游戏运动、普通体操、兵式体操为主要项目的校内体育比赛。私立同文中学、私立光华中学、省立第四中学(九江一中前身)体育活动已颇有名气。同文中学常与英、美水兵进行足球比赛。1923年后,已有校际间各项运动比赛,以田径为主。1926年,同文学生队在一次长跑比赛中,以10:0的成绩胜英国“蟋蟀队”,1930年,同文足球队参加省运动会,取得全省冠军,之后,代表江西省参加在安庆举行的湘、鄂、皖、赣4省华中运动会,夺得冠军,同年又代表江西省出席在杭州举行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1933年,同文中学再以4:0的成绩胜英舰“蚱蜢”乙队和甲队。1936年,九江县发起全县小学生运动会,市私立辅仁小学、光华附小、培德小学、县立甘棠小学等参加比赛。是年7月,省教育厅组织对全省公私立中学高中应届毕业班体育成绩进行统一考查。在被考查的16所高级中学中,光华中学以72. 24分名列全省第一,同文中学位居第十。在被考查的36所初级中学中,儒励女中、诺立女中、光华中学、同文中学平均分数分别列全省第二、第五、第十三、第十五名。1937年,省立第四中学、同文中学各派童子军队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全国第二次童子军大露营(比赛),获露营、生火等项目优胜奖。翌年7月,同文中学高俊峰代表中华民国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童子军爬山大露营”,获英文旗语、结绳等项目奖章。
  1940年后,按照部颁《小学体育实施方案》,各小学每年举行一次运动竞赛,项目以个人或团体竞技、竞争游戏为主,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加其中1项至4项。个人比赛按年龄、身高、体重、能力分组。低年级儿童以竞争游戏为主;中年级有短跑、短距离接力、掷球(排球或小皮球)、跳高、立定跳远等;高年级有跳高、跳远、掷球(篮球、垒球)、推铅球、跳绳等。条件好的学校每学期还举行一次体育表演会,表演内容有体操、韵律活动、游戏技巧运动等。举行运动会或表演会时,学校邀请学生家长参加,使之对子女的身体状况和学校实行的体格训练有所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校响应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积极开展体育竞赛,贯彻小型、多样、就地、分散、以校内为主的原则,在校内外开展各种小型运动竞赛活动。有的学校每年春、秋两季分别举行一次全校运动会。同时根据季节情况,每学期制订多种单项比赛计划,组织全校性比赛或以年级、班级为单位的比赛,一般以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为主。冬季长跑亦在许多学校逐步形成传统。20世纪50年代后,市(县)教育局、市(县)体委以及共青团市(县)委或分别或联合举办小学生、中小学生以及少年的足球、乒乓球、田径等全市性运动会。每年或隔年在市体育场举行,由各校选拔运动员或基层运动队参加。1959年,九江医专航海队在全省运动会上获男女两项冠军。1962年,九江医专女生朱水兰在全国女子跳伞比赛中获得冠军。1964年8月,九江师专女生张华横渡长江成功;学校女篮代表队在省第三届运动会上获亚军。
  70年代,各校普遍每年召开1 -2次校运动会。条件好的学校还经常举办班与班、级与级、校与校、教工与学生之间的球类友谊竞赛。红卫小学体育抓有成效,1972年该校有4名学生代表地区参加省青少年田径运动会,有1人参加省少年游泳比赛,1人参加省少年乒乓球比赛,并获得《江西日报》的好评。九江师专自1977年建校后,每年举行一届冬季长跑比赛和《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多次举办校田径运动会。1974年8月,庐峰小学代表队参加在』一东韶关举办的全国小篮球比赛。1975年7月,柴桑小学代表队参加在山东淄博举行的全国小排球赛。
  1982年后,按照市教育局、市体委对学校的体育竞赛安排意见,各校多于秋季举行田径运动会。竞赛项目主要有50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 500米、4×100米接力跑、跳高、跳远、垒球、掷手榴弹等。对传统的体育项目足球,则每年安排2次比赛。1987年5月,九江市87万师生进行广播体操比赛,市二中、双峰小学获优胜单位。1988年,九江市“厂矿杯”小学生足球理事会成立,境内各厂矿小学相继组建少年足球队,曾多次参加省内外足球比赛。湖滨小学、柴桑小学、学洲小学、朝阳小学、石化一小学等学校参加过全国小学“贝贝杯”足球比赛,并取得好名次。是年后,体育竞赛打破竞技的常规制度,采取小型多样、简便易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游戏型竞赛方式开展竞赛,各班级小组竞赛,由学生轮流担任裁判;班级竞赛,在同年级班级之间举行;年级竞赛,在年级之间举行;校际多层次竞赛,在校际之间开展年级赛、同龄赛、达标赛、及格赛、等级赛、对抗赛等;另外还有球类比赛,田径运动会等。
  至2010年,在全市举办的十届运动会中,每届均有区中、小学代表队参加。区小学生足球队14次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小学“贝贝杯”足球赛,其中获得过第9名。
  第四节人才培养清末至民国,运动员培养主要在学校。同文中学、光华中学、省立第四中学将学生体育活动分为普通运动及特殊训练两种。普通运动为早操及课外活动,特殊训练有篮球、排球、小足球及田径等,利用每日下午3时以后进行训练。并注意通过小型比赛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发现苗子。抗日战争胜利后,同文中学利用课余时间,举行小规模运动会,为江西省足球队输送龚正、T是汉、王以德等主力队员。
  新中国成立后,区内体育人才的培训工作受到关注。20世纪70年代始,九江师范设体育师资中专班,培养小学体育教师100余人;1978年,创办九江师专体育系。
  1983年,体育教师马文友、曾宪国、凌翔龙入选由中国武协会、体育报社、新体育杂志社、巾华武术编辑部、武林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行列;武术运动员易竹屏一家获“全国体育模范家庭”称号。1984年,区体委成立,逐步建立、健全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开展体育人才培养工作。1991年,创办“江西省体育运动学校九江中专班”。1992年,区少儿业余体育学创办,设田径、体操、棋类3个班,每天早晨、下午各训练1小时以上;区内一些学校还挂牌建立足球、田径传统学校。至1999年,市、区体育学校共培养体育人才500余名。通过少儿体校向省体工一大队、二大队、省体院、上海体院、北京体院和解放军体院输送运动员200名。其中有在世界及全国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如技巧世界锦标赛男子四人组冠军梅建平、世界艺术体操邀请赛第二名何浩、滑水全国冠军罗娜、射击全运会冠军刘佼、亚军王金萍,射击亚运会亚军柳军等。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