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疗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10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医疗单位
分类号: R197.3
页数: 4
摘要: 第一节医疗单位教会医院天主堂医院:清光绪三年(1877)法籍神父董若望在湓浦路创办施诊所,后更名圣味增爵医院。八年,改称天主堂医院,设病床40张;十八年,增设免费病房;二十五年,开设为华人看病收费治疗处。1937年,设门诊部、病房、药房、药库,有病床72张。1938年7月后,日军逐渐侵占其大部分院舍,1943年3月迁至城内教会院内。
关键词: 医院 医疗单位

内容

第一节医疗单位教会医院天主堂医院:清光绪三年(1877)法籍神父董若望在湓浦路创办施诊所,后更名圣味增爵医院。八年,改称天主堂医院,设病床40张;十八年,增设免费病房;二十五年,开设为华人看病收费治疗处。1937年,设门诊部、病房、药房、药库,有病床72张。1938年7月后,日军逐渐侵占其大部分院舍,1943年3月迁至城内教会院内。1947年复回原址,有工作人员37人,其中医生6人,设内、外、眼、妇产、传染科和化验、X光、手术室及药房,分设男女病房,有病床30张。1951年11月,由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九江市人民医院。
  但福德医院: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初,美籍传教士吴格矩在儒励中学内开办医疗诊所;是夏,石美玉从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毕业回国就职于该所;二十七年十二月,由美国芝加哥医生但福德捐款,在甘棠南路建但福德医院,石美玉任院长,设诊室15间、病床96张,以诊治妇、儿科疾病为主。1943年3月,因日军强占院舍被迫停业。1945年11月,美国卫理公会收回医院,始收治成年男性病人,成为一所综合性的医院。1949年年初,有工作人员53人,其中医护人员29人,设病床89张。1949年后,人民政府接收,1951年8月并入省立九江专区人民医院,11月分出更名九江专区妇幼保健医院。 九江红十字会医院:清宣统三年(1911)十月,中国同盟会会员、九江红十字会长蔡蕙在九江军政分府支持下筹办,址设都天巷。1923年,县红十字会医院设丁家场柴桑支路,院长洪伟良,有工作人员10余人,免费施种牛痘及为贫病者施诊,多半是外科敷、换药。1932年迁址市府北路。
  生命活水医院:1915年,美国卫理公会创办,裴敬思任院长。院址初设马王坡,次年迁至大校场,设内、外、眼科和化验、手术室,有病床10张,不对一般民众开放。1925 - 1926年,扩建医疗用房和宿舍,病床增至70张,始收治一般男性病人,并对灾民免费治疗。1932年,再迁塔岭南路新院。1935年,亦始收治女性病人。1937年,病床达110张。日军占领浔城后,医院遭到破坏,1940年被迫停办,1947年复业。1949年,有工作人员85人,其中医护人员41人,设病床130张。1950年12月,裴敬思等美籍人回国。1951年10月,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九江专区人民医院。
  圣约翰医院:址设城东关帝坡。1926年秋,美国圣公会所属圣约翰中学停办后,利用其资金和部分校产创建此医院。1938年7月,浔城沦陷,侵华日军在此设177兵站医院。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由国民政府接收,改为陆军第19后方医院,1948年,更名第23后方医院。1949年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门所接收,改造为部队医院,即今171医院。
  同仁医院:前身为天主堂医院,1938年7月日军侵占浔城后,初借天主堂医院少量病房,供诊治伤病员用。1941年12月,占领该院舍3/4,开办同仁医院。1943年3月,为避免同盟国飞机轰炸,又强占但福德医院作其院舍。院长高田之幸,设医疗、防疫两班(防疫班分驻城内和小池口2处),共40余人。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同仁医院停办。同年10月,省卫生处派技正邢大春赴浔接收同仁医院,创办江西省立九江医院,初于环城路设门诊部,分内、外、小儿、妇产、皮肤、眼、耳鼻喉科,病床10张,后增至21张,有工作人员50余人(多为日籍留用人员)。1949年,新建门诊部、病房、办公室。1950年4月,更名省立九江专区人民医院,1951年10月移交九江军分区作后勤医院,后并人人民解放军171医院。
  驻区医院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位于塔岭南路18号。1951年10月27日,生命活水医院由九江专署接管,改名为九江专区人民医院。1952年医院有职工118人。1983年改称为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1989年共接待门诊病人147 842人次,接收住院病人5 536人次。1990年有职工564人,其中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23人、主治医师121人、医师99人、医士8人、技师19人、技士8人、护师96人、护士68人。至2010年,有员工1 400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 218人,其中,正高职称56人、副高职称130人、中级369人、博士生16人、硕士生81人。系九江市规模最大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承担医疗、保健和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等。服务辐射面达3.6万平方千米,辐射人口1 000多万。占地面积45 166平方米,建筑面积76 578平方米。病床编制数808张,实际开放病床738张,设临床医技科室45个,设有ICU、COU病房。
  九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位于湓浦路284号。前身是天主堂医院,1951年11月3日九江市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九江市立医院。1983年改名九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设病床120张。1986年实际开放病床310张,床位使用率95. 6%。1990年有职工399名,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9人、主治医师110人、医师62人、医士3人、技师16人、技士3人、护师73人、护士32人。当年共接待门诊病人165 496人次,接收住院病人5 814人次,治愈好转率94. 5%。1995年并入九江医专附属医院。
  九江市妇幼保健院:位于甘棠南路15号。其前身是但福德医院,1951年5月23日九江专署接管,同年11月3日更名江西省立九江妇幼保健院。设产科、妇科、儿科,并承担改造旧产婆、训练妇幼保健员任务。1952年设保健科,担负九江妇女、儿童保健工作,以及培训接生员、卫生员等任务。1986年新住院部大楼落成,有病床300张,实际开放220张。日均门诊680.8人次。1989年10月更名为九江市妇女儿童医院。1990年有病床270张,职工396人。系专科性医疗机构,集妇幼保健、医疗、康复、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2.7万平方米。至2009年病床编制数600张,职工1 027人(含退休职工229人),有正高职称23人、副高职称54人、中级220人。固定资产1亿元。年门诊量约46万人次,年出院病人数约2.7万人次,年分娩人数5 000余人。设置临床、保健、医技科室51个,拥有5个重点专科,其中2个市级重点专科(生殖健康科、新生儿科),拥有装备先进的遗传实验室、产科妊高症实验室、PCR实验室、HIV初筛实验室。开展的主要业务有妇科、妇科肿瘤科、生殖健康科、产科、产房、儿内科、儿外科、新生儿科( NICU)。发展多个特色门诊:不孕症、官颈疾病、乳腺病、小儿五官、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及儿童康复等,特别是更年期保健、青年期保健、产前诊断、孕期咨询、孕期保健、产生康复、高危儿干预(康复)等。
  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系综合性医院,位于十里大道170号,原为郊区十里公社医院。1972年定名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1996年与九江市传染病医院合并。2009年医院职工548人,其中高级职称126人、中级职称230人,开设床位500张。医院科室齐全,设有肿瘤一科、肿瘤二科、肿瘤三科、肝病一科、肝病二科、肝病三科、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内科、外科、妇产科、肺科等临床医技科室27个,并设肿瘤专科和肝病专科实验室。九江市肿瘤诊治中心,九江市肝病诊治中心设在该院。
  九江市传染病医院:建于1955年8月,原系市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科,经过多次合并、分立,1971年恢复传染病医院。临床科室设肝炎科、结核科、急性传染病科,医技科室设放射科、检验科、生化免疫室、药剂科、心电图室、A超室、B超室、供应室。建院后,共收治法定传染病20种,以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为最多。其次为麻疹、流脑、伤寒、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百日咳等。1990年1 1月成为九江医专教学医院。1990年有职工247人。1996年并入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
  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九江市精神病专科医院。始建于1958年,原为精神病收容所,位于九江长江大桥东侧白水湖路6号。占地面积34 098平方米,绿化面积占42. 2%。1964年改为九江市精神病疗养院,1973年改称九江地区精神病医院。1990年改名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专科性质不变。设立精神一科、精神二科、精神三科、康复科、针灸科、伤科、五官科、牙科等临床科室。该院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和碳酸锂治疗躁狂抑郁性精神等新治疗项目。为二级甲等医院。
  九江医专附属医院:前身系法籍天主教神父董若望创建的“圣味增爵医院”。1949年后系综合性医院,隶属于九江医专,业务上接受市卫生局管理,承担医疗、教学和科研任务。1995年九江医专附属医院与市二医院合并,分东西两院,东院位于浔阳东路57号,西院地处湓浦路284号(二医院)。医院占地面积2. 55万平方米,其中东院1.35万平方米,西院为1. 20平方米。医用建筑面积为3.26万平方米,其中东院1. 76万平方米,西院1.50万平方米。2009年医院有编制病床800张,设有临床及医技科室45个,在职员工1 050名。有正高(主任医师)42人、副高(副主任医师)106人、讲师(主治医师)271人、博士9人、硕士61人。医院拥有33个学科专业,承担医疗、教学和科研任务不变。
  九江市中医院:位于庐山南路261号,1984年7月9日正式开诊。1990年医院建筑面积12 350平方米,其中工作用房1 000平方米。临床科室有中医内、护、针灸、骨伤、按摩、眼科、中西医结合皮肤、骨病科。医技科室设放射科、检验科、心电、脑电、B超室及药剂室、中西药房、中药普通制剂室。病床100张,职工135人,其中正技人员104人。主要专科特色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暖病,手术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皮肤病,中药治疗前列腺肥大症等。系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技术协作医院,上海嘉定中医院协作医院和江西省中医学院、九江学院、抚州中医学校临床教学基地。至2009年拥有正式在编职工352人。其中优秀院长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0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80余名、硕士研究生6人、省市专业学科带头人17名。有全国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8个、市级重点学科7个。设有28个临床科室,20个专科30个专病门诊,设有10个病区,开放病床350余张。
  区属医院浔阳区人民医院:是区非营利性综合医疗机构。附属湓浦、滨兴、金鸡坡3个分院和湖滨社区卫生服务站、月亮湾社区卫生服务站。由原甘棠、湓浦、滨兴、金鸡坡4个街道医院合并而成。院内主要科室有:西医内科、西医外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伤科。肛肠科、男性科、眼科、五官科、口腔科、妇科、防保科及放射科,检验、B超、心电图、经颅多普勒等辅助科室。至2009年设病床45张。担负全区干部、职工、辖区居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汁划生育等公共卫生服务,亦是区医疗保险及贫困救助定点医院。
  甘棠卫生院:1952年4月,由个体医生组成的新新诊所。1960年5月更名甘棠公社卫生所,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党、团员关系归街道办事处(即公社)管理,其他归市卫生局领导。“文化大革命”期间,甘棠卫生院人、财、物下放到武宁县船滩公社开展医疗卫生工作。1969年6月,九江市革委会批准,筹建恢复九江市东方红医院,医院职工从当年复员转业军人中的医务人员中调配,兼收部分待业青年、“共大”毕业生和赤脚医生,主要开设中、西医内科、中医伤科、治疗室、药房等,后又开设检验、治牙、镶牙、防保、接生站(后改为妇产科)、五官科等科室。1973年10月,下放到武宁的职工调回原医院。1978年在督府巷3号建成三层楼的住院部,设50张病床,设有手术室、中医内外科、伤科、儿科、西医内外科、妇科、男性科等。1979年4月将东方红公社医院更名九江市甘棠医院。1980年医院划规区卫生局管理。2002年6月,与湓浦、滨兴卫生院合并成立新浔阳区人民医院。
  湓浦卫生院:建于1952年4月,初名大公诊所,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职工收入分配形式为“工分制”。1960年5月更名湓浦公社卫生院,属自负盈亏性质。“文化大革命”期间,湓浦公社卫生院人员全部下放到修水县上奉公社山背大队。1969年恢复九江市太阳升公社医院。1973年10月落实政策将下放职工全部调回原医院。1979年4月太阳升公社医院更名湓浦医院。1984年4月区财政拨专款对湓浦医院进行房屋改建,购置大型医疗设备。1986年2月在湓浦医院的基础上,成立“浔阳区中心门诊部”,两块牌子五套人员。门诊部设有巾医内、伤科、西医内外科、五官科、口腔科、镶牙、手术、妇产、检验、心电图(A超)、胃镜、胃肠电图、X光、理疗、针灸、按摩、观察(10张观察床)、抢救、防保等科室,承担全区医疗保健任务。2002年6月与甘棠、滨兴合并重新组建新浔阳区人民医院,为区人民医院湓浦分院。
  滨兴卫生院:前身为大众中医联合诊所,建于1952年4月,为个体医生组建,属自负盈亏、1959年大众中医联合诊所改名滨兴卫生所。1960年5月更名滨兴公社卫生院。“文化大革命”期间,医院全部下放到永修县柘林公社。1969年6月,市革命委员会批准筹建恢复九江市红光公社医院。1979年4月红光公社医院更名滨兴医院。主要设有西医内科、中医内科、五官科、牙科、口腔科、妇产科、X光、检验等科。2002年6月与甘棠、湓浦医院合并成立浔阳区人民医院,为区人民医院滨兴分院。 金鸡坡卫生院:建于1982年12月6日。2002年6月,组建区人民医院,金鸡坡卫生院被并入,成为区人民医院金鸡坡分院。
  民营医院九江玛丽亚医院:原称九江阳光女子医院,建于2005年8月,位于滨江路75号。主要设有外科、妇科、中医科、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2008年7月更名九江玛丽亚医院。
  九江妇康医院:位于甘棠北路44号,建于2004年8月。有儿科、妇科、皮肤科、中医科等。
  九江仁爱医院:位于十里大道128号。建于2005年1月,设有内科、外科、妇科、耳鼻喉科、麻醉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超声诊断、心电图诊断、放射治疗、中医科、骨伤科。
  九江现代医院:位于滨江路37号,建于2006年。2008年7月更名九江港泌尿医院。设内科、外科、中医科、医学检验、医学影像。
  九江东方医院:位于十里大道8号,建于2005年8月,又名人民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康复医学科、中医科、口腔科等。
  九华医院:位于白水湖街道综合楼,建于2004年,有内科、外科、妇科、中医科。
  九江美佛医院:位于环城路2号,建于2006年5月,有儿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医学检验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中医科。
  九江新世纪男科医院:位于庐山路8号,建于2007年4月,有内科、外科、中医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2008年7月更名九江新世纪泌尿医院。
  九江都市女子医院:2008年7月建立。
  医防机构区卫生防疫站:区卫生防疫站前身是九江市卫生防疫站。1952年6月,江西省卫生防疫总站下设九江市第三卫生防疫站。1953年7月定名九江市卫生防疫站。1968年,防疫站撤销,大部分人员下放农村。1971年6月,恢复建站,人员归队。同年7月,正式恢复。1984年5月,地市合并后,九江市卫生防疫站移交给浔阳区政府管辖,更名浔阳区卫生防疫站。设有卫生监督一、二、三科、流行病科、检验科、业务科、预防综合门诊部等。负责全区人口的传染、地方病预防、疾病监测、计划免疫、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化妆品卫生、学校卫生、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放射卫生及环境卫生、饮用水卫生、消毒杀虫灭鼠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2006年11月,在原区防疫站基础上建立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区结核病防治所:1989年区结核病防治工作开始运作,挂靠区卫生局医政股。1992年12月,区结核病防治所成立。2006年11月卫生监督体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结核病防治所合并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区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站:前身系九江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站,1980年更名九江市血吸虫地方病防治站。1984年九江地市合并,将九江市血吸虫地方病防治站移交浔阳区。1985年4月,区成立血吸虫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该站由领导小组直接管理,其主要职能为区内血吸虫病防治。2006年11月,并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于2006年11月,由区卫生防疫站、区血吸虫、地方病防治站、区结核病防治所组合而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属区卫生局下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定编29人。内设办公室、性病、艾滋病防治科、传染病防治科、公共卫生科、检验科、结核病防治科、血吸虫地方病防治科、健康教育科、计划免疫一二、三门诊部。主要从事计划免疫(每年儿童预防接种及免疫规划管理等),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的预防,结核病和血吸虫病防治,疾病预防相关检验,预防性健康体检、艾滋病初筛,食品、公共场所、生活用水、医院感染、化妆品、消毒药品的检测检验工作,担任预防医学领域的科研和对全区其他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业务指导。
  区卫生监督所:2005年组建,属卫生局下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其职责是履行全区卫生监督任务的执法。定编35人,人员由被撤并的区卫生防疫站内部调配过来。设办公室、稽查科、法制综合科、发证办公室、卫生监督一、二、三科。
  区妇幼保健站:建于1992年,是时与滨兴医院合署办公,定编5人。2002年从滨兴医院分离出来,属区卫生局下属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负责全区妇幼保健工作。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