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10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疫病防治
分类号: R1
页数: 3
摘要: 有1/3点超标。铅、氰化物监测57个点,500-/0超标。1987年,省卫生厅开展全省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有尘肺53例。截至1995年年底,辖区工矿有接触粉尘工人5 548人,患病I期54人,11期9人,III期52人(其中矿尘48人,煤尘肺4人)。2008年全血微量元素监测1 889人。
关键词: 环境防疫 预防医学

内容

有1/3点超标。铅、氰化物监测57个点,500-/0超标。1987年,省卫生厅开展全省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有尘肺53例。截至1995年年底,辖区工矿有接触粉尘工人5 548人,患病I期54人,11期9人,III期52人(其中矿尘48人,煤尘肺4人)。2008年全血微量元素监测1 889人。
  第二节疫病防治预防接种1932年7月20日,属县警察局制订《旅馆旅客恪守规则》,对旅馆、酒家茶楼、澡堂、理发店4方面内容,开展天花与种痘宣传,并对传染病例,分起病原因、传染途径、机体抵抗力、病毒排泄及诊断等方面进行讲解。1935年九江市市政委员会发布《取缔私厕暂行规定》和《取缔及管理公私水井规则》,进行疏通沟渠、清洁饮料、建筑垃圾烧毁炉、建筑公厕及建筑工人公共浴所等活动。9月市政委员会会同省卫生处联合市党政机关举行秋季卫生动员大会,进行卫生演讲和卫生展览,历时7天。1946年4月24 - 30日,进行清洁大扫除,扫除垃圾,疏通沟渠,拆卸颓墙,洗刷墙壁,清除路障摊贩。7月2日,县夏令卫生运动委员会于县府会议厅举行第三次会议,出席代表102人,其中军医处代表1人,浔市党政团机关代表13人;7月17日开始水井消毒。
  1949年7月29日市人民政府颁布《防疫卫生运动本市各界应行遵办条则》,开展全市群众性卫生运动。1950年6月19日,市人民政府发布《九江市街道卫生管理暂行规则》。动员群众开始清扫运动和进行全市卫生大检查。1951年1月20日,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春节前举行全市大扫除运动》的通告。1952年6月,市开展全市夏季卫生突击月活动。
  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展牛痘疫苗、白喉类毒素、百白破、麻疹疫苗、乙脑、流脑、卡介苗、伤寒(副伤寒)、霍乱疫苗等预防接种。
  1980年后,按照《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要求,区卫生局扩大预防接种覆盖面,加大工作力度。
  1983年配合省站对55名儿童进行麻疹抗体测定,结果麻疹血抑抗体阳性率达81.10%,抗体水平为全省10个监测点之首。1984年,1549名中小学生锡光氏试验阳性率为23.31%。1984年区内“四苗”覆盖率为12. 86%。1985年5月25日区卫生局下发《关于成立浔阳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的通知》。从1986年4月25日起,每年“4·25”为预防接种宣传活动日。1986年7月15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成立浔阳区儿童计划免疫协调小组的通知》。同年,区内“四苗”接种覆盖率上升至68. 33%。1986年对1 061名中小学生进行锡光氏进行试验阳性率下降5. 56%。1986年皮上划痕卡介苗接种成功率为57. 47%。1987年,对512名儿童麻疹血抑抗体测定阳性率达75. 39%。对236名婴儿卡介苗皮肉接种成功率为92. 77%,851名15岁以下儿结核菌试验阳性率为52. 3%。1987年对509名中小学生进行流脑抗体测定,结果OD值为0.61,较省内各地、市同期为高。区“四苗”覆盖率达94. 76%,获省计划免疫先进集体称号。1991年“四苗”接种覆盖率89. 05%。1993年2-3月对0-4周岁儿童进行首次二轮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12月起,每年12月5日及次年1月5日按全国活动实施方案要求,至1999年共6次二轮实施消灭脊髓灰质炎活动。1994年4月25日区政府召开纪念“4·25”活动日及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工作表彰先进大会。1996年“四苗”接种覆盖率达91%。1999年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服苗率达98%以上。2001 - 2007年区内儿童免疫范围主要针对5苗7病。2005年6月1日,在全市率先开展第一类疫苗免疫接种,对全区0-6岁儿童一类疫苗全部接种,覆盖率达100%。五苗常规接种和新增疫苗接种率一直保持90%以上。2008年儿童免疫扩大到14苗15病,在已实施的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等6种的基础上,开始将流脑、乙脑、甲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以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细胞百白破疫苗。2008年五苗免疫效果监测3 833人,卡介苗效果监测2 935人。
  疫病控灭霍乱(02):1922年7月,城区霍乱流行,经查,系由驻浔军人传人。1938年8月,霍乱平均每月发病数10例,共死亡百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城区共发生3例,此后整整30年未有病例发生。1980年始,又发生过少量霍乱疫情,其中:1980年1例,1981年2例,1987年l例。1988年8月,九江船舶工业公司发生一起“02”病爆发点,均系外地民工,当时共采集首例病人及密切接触者粪便49份,检查出EL/TOR弧菌稻叶型9人,其中病人7人,带菌者2人。采集单位环境饮用水样75件,厕所粪便51件,检验结果均属阴性。1994年8月17日,江边小轮码头九江县民工发生输入性2例。由于疫情报告及时,对病人隔离治疗及时,对密切接触者留院观察及预防服药,封锁疫点,疫点疫区严格消毒、灭蝇及水源等环境疫源监测到位,发现首例病人就成功就地扑灭疫情,及时杜绝疫情扩散和蔓延,受到表扬与肯定。
  头癣病(俗称癞痢头):1972年5月至1977年10月,经过6年多的反复查治,共查出头癣病人529人(其中黄癣523人,黑点癣6人),总患病率为0. 20%。对查出头癣患者采用外擦复方(666)油膏,加内服灰黄霉素治疗,共治愈512人,治愈率为96. 8%。1977年11月,经省、地、市组织专家统一分片集中病人检查验收,至2010年,达到基本消灭头癣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1953年,流脑发病率为222. 81/10万。以后每隔3-4年为一个流行周期。1957年为237. 15/10万,1958年为134. 88/10万,1959年为138. 64/10万。1963年为138. 60/10万。1967年,“文化大革命”干扰等因素,造成流脑暴发流行,发病率高达575. 25/10万。1972年起,市区开始流脑菌苗接种。1985年开始,对14岁以下儿童实施流脑多糖体菌苗接种,接种率达95%以上。发病率显著下降,1997 - 1998年均控制在0. 39/10万至0.41/10万之间。截至2010年发病率还在下降。
  麻疹:旧时时有流行,部分年份病死率竟达40%。新中国建立初期,市区麻疹发病率极高,发病期主要集中冬春季节,对婴幼儿生命和健康危害极大。1953年发病率为1 294. 46/10万,1959年高达2 371. 69/10万。1967年,开展麻疹易感儿童调查,0 -1岁易感率达92. 50-/0。当时仅对少数易感儿童及密切接触者采用注射胎盘球蛋白实施被动免疫。1972年起,开展易感儿童种麻疹疫苗,发病率得到控制。1980年起,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后,发病率显著下降,1998年为285/10万。至2010年麻疹发病率基本接近为零。
  麻风病:20世纪50 - 70年代,区内共发现麻风病人l4例,其中50年代7人、60年代6人、70年代为1人。80年代起,患病率控制在0. 01%以下。1987 - 1993年,共进行6次调查,对病人家属调查22人,受检率达100%,均未发现新发病例。1991年成立麻风病防治执行小组和专业技术小组。1993年9月,提供自查报告、流行病学分析、工作总结及图表资料、申报考核,1993年12月12日-14日,经市血地办组织皮肤病学专家考核鉴定,确认区内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
  病毒性肝炎:1956年以后,病毒性肝炎被列为疫情报告病种。1963 - 1964年,出现发病高峰,发病率为180 - 200/10万之间。20世纪70年代前以甲型肝炎为主。1979 - 1982年为第二个发病高峰期,发病率高达300 - 480/10万之间,以后维持在130 - 270/10万之间。80年代以后,检测方法进步,乙肝发病及感染带菌者显著上升。随后计划免疫展开,儿童“四苗”预防6病显著下降,菌痢和肝炎发病率占各类传染病发病数的70 - 80%以上。从业人员体检中,表面抗原阳性者约在4 - 5%之间。
  脊髓灰质炎:20世纪60年代,区内脊髓灰质炎发病最高,共计78例。其中以1960年最高,为27例,发病率高达21. 52/10万。70年代起,开展儿童普服脊髓灰质炎糖丸,70年代为18例。80年代起,开始儿童计划免疫实施,脊灰炎发病率迅速下降,1983年为2例,1985年仅为1例,此后至2010年,无脊灰炎病例发生。
  狂犬病:1974年,市区首次发现狂犬病1例,1980年1例,1982年4例,1984年2例,1985年以后未有病例发生。
  性病:1949年前,性病在城区广泛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采取封闭妓院、取缔暗娼,查治病人等综合措施,性病很快消灭。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上嫖娼、吸毒等情况有所抬头,1997年,淋病发病率为154. 78/10万,继发梅毒发病率为6. 24/10万。至2010年,加强旅馆、美容、娱乐场所的监督管理,实施打击嫖娼卖淫、吸毒贩毒及创办戒毒所的措施。
  艾滋病:2004年在区卫生防疫站设立艾滋病初筛检测实验室。2005年对吸毒人员进行跟踪调查,采血样200个送检,对800人进行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发现感染者3例,发展同伴教员21人,娱乐从业人员检测257人,管理HIV感染者及病人8例。成立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队,开展娱乐场所人员行为干预活动,干预覆盖率达100%。发放防艾宣传册1万份,发放免费安全套2万份。
  2008年发现HIV感染者11人,死亡1例。2006年,区卫生防疫站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中英艾滋病基金项目”经费支持。实施“2006 - 2010年浔阳区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为计划”,2010年全区艾滋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400人以内。
  结核病:浔阳区属肺结核病高发区。1992年12月区结核病防治所成立,完成1 000人的肺结核病查、治、管工作,治愈各型肺结核病患者566人,举办防痨医生培训班5期,累汁培训防疫人员300余人次。贯彻落实《江西省贯彻落实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 - 2010年)实施办法》。自2001年起结核病人追踪率一直维持在1 00%。2008年,发现新发涂阳病人112例,任务完成率101. 82%,复治涂阳5例,新发涂阴112例,复治涂阴20例,网报应追踪病人350例,实际追踪350例,追踪到位317人,到位率90. 57%。
  非典:2003年春夏之交,全国爆发非典型肺炎( SARS)。4月18日,区卫生局成立防治“非典”领导小组,负责全区预防工作。其间,举办各类培训班、科普知识讲座、利用标语横幔、五栏一室、致居民一封信、及返浔人员一封信等形式和报刊、电台、电视台及浔阳网站等新闻媒体宣传“防非”知识。财政拨专款60万元用于非典防控,争取信华集团、新川王等单位企业6.5万元社会捐助。实行24小时值班及社区人口变动和非典疫情“日报…‘零报”制度,建立隔离服务系统。争取到抗击“非典”三个零的胜利。区卫生局被中共九江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抗击非典先进单位。
  高致病性禽流感( HSNl):2004年,全球蔓延禽流感疫情,区政府成立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领导小组和应急小分队。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科学应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对辖区内所有家禽实行拉网式免疫,严禁从市区以外输入家禽,对农贸市场进行消毒。控制疫情在区域内传播与蔓延。
  手足口病(EV71感染):2008年初夏,对婴幼儿危害较大的手足口病在全国流行。区卫生局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法规,进行有效防控,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活动,普及预防手足口病科学知识,增加防控意识,有效遏制手足口病在市区传播、蔓延。处理手足口病个案198例。
  甲型HINI流感:2008年年底至2009年年初,甲型HINI流感在国际上发生与流行。2009年9月15日,辖区在市一中发现第一例确诊病例。区卫生局及时制定《浔阳区甲型HINI流感防治应急预案(试行)》下发区属各单位,采取群防群控、果断处理,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甲型HINI流感蔓延。在此期间,全区共有51人发病,治愈51例,治愈率达100%。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