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卫生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09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卫生管理
分类号: R19
页数: 5
摘要: 第一节卫生管理公共卫生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8月,九江市第一届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随后各地相继组建爱卫会及其办公室。是年,九江市被评为全省模范卫生城,荣获中南行政管理局颁发的奖章25枚。1954年防汛期间,全市进行3次清洁大扫除运动,选用2 690名义务饮水消毒员,95%以上的居民能饮用消毒水。1955年7月开展3次拔草运动,参加人数达l l万余人次。是年预防接种注射12万人次。
关键词: 卫生管理 医疗事业

内容

第一节卫生管理公共卫生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8月,九江市第一届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随后各地相继组建爱卫会及其办公室。是年,九江市被评为全省模范卫生城,荣获中南行政管理局颁发的奖章25枚。1954年防汛期间,全市进行3次清洁大扫除运动,选用2 690名义务饮水消毒员,95%以上的居民能饮用消毒水。1955年7月开展3次拔草运动,参加人数达l l万余人次。是年预防接种注射12万人次。1956年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全年灭鼠725 215只,灭雀359413只,挖蛹539斤,出现基本无蝇地区17个。是年九江市荣获爱国卫生先进市。1957年9月23日,市人民委员会颁发《九江市街道卫生管理暂行条例》。1958年荣获周总理亲笔题字的全国爱国卫生先进地区奖状,被誉为一卫生城”。1959年8月8日,市委、市人委发出继续深入开展夏秋季除害灭病紧急指示,1960年4月8 -9日,市委、市人委组织3 500人的卫生检查团进行卫生大检查。8月6日,市人委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卫生管理,颁布《九江市城市卫生管理暂行条例》。1961年至1962年,全市成立行业卫生管理委员会,推行食品卫生“五四”制。1963年在城镇开展清除“三污”,在农村开展对牛栏、猪圈、厕所、粪窖、阴阳沟进行“五清底”环境卫生运动,铲除蚊蝇孳生场所。1964年6月2日,市文教、卫生局颁发《九江市影剧院管理规则》。1965年2月28日,市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市文教局、卫生局联合发布《关于健全健康教育委员会组织》。6月3日,市公安、卫生、城建、工商局为加强城市卫生管理,发布《关于街道卫生、秩序实行门户自管制》(门前三包的前身)。1966 - 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爱国卫生运动停顿。1977年九江市恢复爱国卫生运动,有关部门先后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卫生管理的通告》《关于恢复卫生城暂行标准和几项具体要求》,继续完善和健全《人民卫生制》《环境卫生地段责任制》《街道卫生秩序门户自管制》、《群众性卫生评比检查制》等制度。1978年市爱卫会恢复组织机构。
  1981年起,每年坚持春秋群众性灭鼠活动。1983年3月,全国第一次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区内爱国卫生运动结合“文明礼貌月”活动,治理环境“脏、乱、差”,组织干部、职工、驻浔部队指战员植树造林,上街打扫卫生、消灭卫生死角,清扫厕所,粉刷店面,整治市容环境卫生。1985年9月13日,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正式成立。1985年4月10日,根据《全国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有关精神,将原由区爱卫办管辖的“浔阳区卫生除害服务站”移交区防疫站。1992年6月,九江市承办“第六届屈原杯龙舟邀请赛暨国际龙舟邀请赛”期间,区爱卫会组织4次卫生突击行动,发动各单位搞卫生、清洁环境、美化市容。1992 - 1994年,连续3年开展迎接“全国卫生城检查评比”活动。1998年遭到洪水灾害后,区爱卫会动员所有力量,通过环卫和卫生防疫部门,在人民解放军支持和参与下,共铲除杂草141 150平方米,疏通明渠暗沟257条,共10 700米长,清除水上漂浮物100吨,垃圾污泥240 450吨,清扫卫生死角114处,因水淹的公共场所、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区,普遍进行1至2次消毒杀菌工作,重灾区3次以上。共投放漂白粉、漂精片、PPV等消毒药品价值10. 82万元。对遭洪涝破坏的公厕9座、私厕80个、水井2个进行维修和冲洗消毒。在全区开展以灭鼠为重点的除“四害”活动,共投放自配鼠药2 260公斤,灭鼠药2 136 500包。全区113个居委会(村)都设置卫生健康教育宣传栏,宣传卫生防病知识,仅在汛期内就出326期。金鸡坡街道出卫生简报18期,石化总厂、大桥船舶公司、九江发电厂在本单位电视上举办卫生防疫专题节目。区爱卫办在防汛期间共编印发送宣传材料3 000余份。2005年始,参加全市“创建全省卫生城”“卫生庭院…控烟”活动。辖区甘棠街道南司社区、区检察院、市人民政府、湓浦街道半月亭社区、湖滨花园南区、濂溪社区、市公安局机关大院、市建设局、白水湖街道余家垅社区等10个单位被市爱卫会评为九江市卫生庭院。截至2010年,爱卫会创作多幅爱国卫生和预防接种宣传画,参加全国、省、市卫生宣传画展并获奖。印制食品卫生“五四”制条幅8 000套及禁止吸烟标示牌l 000余块。“食品卫生法”颁布周年、“传染病防止法”周年及每年“4·25”预防接种宣传活动日、红十字会活动日、爱牙日、结核病防治日、爱眼日、“12.1”世界预防艾滋病活动日、预防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日,均在烟水亭闹市区开展卫生咨询宣传活动,参观咨询者约2-3万人次。至2010年,区内市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60%。
  201 1年,省级卫生城市进行复审,区爱卫办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全区爱国卫生、健康教育、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政府拨付专项经费20万元。
  社区卫生服务:2001年始,为解决城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成立社区卫生服务领导小组。制定《浔阳区社区卫生服务10年规划》、《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和《社会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社区建设整体联动和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区人民政府每年投入27万元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2006 -2007年中,政府投资200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创建工作,将区医院整体转型为甘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财政支付启动资金,每年拨专项补助7万元。投入10万元建立湖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3年、2004年均被市卫生局授予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2005年8月24日,制定《浔阳区创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方案》。至2007年11月,已建成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政府办3家,市级医院延伸创办2家,国有企业医疗机构转型7家,招标举办2家,民办15家,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大于95%,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满意率高于85%,知晓率高于90%,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大于95%,婴儿死亡率小于12%,60岁以上老年人管理率达l00%,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规划管理率大于85%,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率达100%,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小于100/10万,死亡率小于1/10万,计划免疫接种率大于95%,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大于95%,35周岁以上患者首诊测务压比例高于90%。经省卫生厅、省民政厅联合考核评估后,浔阳区获“江西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荣誉称号。2007年12月,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20%(站)纳入医保定点机构,1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区卫生服务二类项目定点单位,2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城乡医疗救助定点单位,9家成为城乡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全区29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达到一星级以上标准,其中,三星级暨省及示范机构为18个。获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先进区称号。
  到2007年年底,1 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中医诊所及中药房,配备250种以上中药饮片,60种以上中成药,配有常用中医药诊疗设备,中医药人员配备比例符合基本标准要求。70%社区卫生站配备有30种以上中成药,配置常用中医药诊疗设备,并配有1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执业医师,利用中医药进行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提供针灸、推拿、拔火罐、中药熏蒸等技术。
  2008年度,浔阳区获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先进区称号。2009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至31个,其中政府办4个,市级医院延伸创办2个,国有企业医疗机构转型5个,民办20个。是年,浔阳区成功创建全国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201 1年8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区,主要开展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与健康指导项目。至是年底,区内三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11家,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5家。
  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卫生公共服务:2008年,区内进行一次“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券”,29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一类七项目服务任务(健康教育、卫生信息管理、传染病管理、高血压病管理、糖尿病管理、老年保健、残疾人康复),其中20家被选定为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二类三项目定点单位(健康管理、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共免费发放公共卫生服务券20.5万张,总值543万元。项目补助标准,每人每年11元,其中中央3元、省6元,范围是辖区内5个街道74个社区常住户口。
  2009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15元/人,其中:中央9元,省4元,市1元,区1元。自是年始,区卫生局与区内3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项目服务合同,并建立“一卡一册”制度,区居民只要持身份证(或户口簿),可自主选择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享受现定的12项免费公区卫生服务项目(一类项目7项: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二类项目5项;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残疾人、低保对象保健)。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25元/人,其中:中央15元,省7元,市1元,区2元。是年,为城市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326. 94万元。
  食品卫生民国年间,境内食品卫生由警察局卫生科管理,政府亦制订一些地方性法规。1935年1月,九江市政委员会发布《九江市宰牲检验暂行规则》《管理屠牛暂行规则》,规定牲畜宰前须先报请该会验明无病,方许宰杀上市,屠牛实行定点宰杀。1942年11月,九江县政府颁发《清凉饮食物卫生管理规则》。但因生活贫困,卫生状况低劣,导致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流行乃常有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九江市人民政府设立卫生组。1953年开始在城镇实行食品卫生行业卫生许可制度。到1958年,从事食品卫生行业人数达2 000余人,饮食、旅社、理发、浴室、牛奶、蔬菜、食品加工、冷饮、烟酒、杂货、豆制品、酱油、水果等,合乎卫生标准的达92%。1960年后设立卫生科。1961年9月,市成立卫生行业换发证办公室,进行全市食品卫生换发证工作。1962年全市推行饮食卫生“五四”制,建立健全行业卫生组织机构和有关卫生制度。1963年市制定《食品加工和集市贸易卫生管理实施细则》。1965年3月《清凉食物管理暂行办法》出台。1972年始,凡从事饮食行业人员必须健康体检,发现有肝炎、结核、肠道带菌者,调离食品工作岗位。1974 - 1978年,共查出3 274名“五病”人员。
  1982年成立食品卫生科。1983年5月16口,成立学习、宣传、贯彻《食品卫生法(试行)》领导小组,召开千人动员大会。1985年9月ii日,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九江市浔阳区冷饮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生产单位开业前需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审查,并具备产品自检能力;生产、销售单位和个人,应取得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方可经营。1978年,全区食品卫生建档,严格核发卫生许可证,核发卫生许可证1 500多份,从业人员健康检查8 513人,并对糕点、汽水、啤酒等一些食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样监测。至1991年,共举办卫生从业人员学习班36期,参加人数19 420人次,组织卫生咨询活动29天,编发宣传材料34 214份,张贴食品卫生宣传画5 466张,城区影剧院放宣传幻灯片、食品卫生录像64场,受教育人数达3.1万人次。为纪念《食品卫生法》实施十周年,1993年6月下旬,区卫生局联合区人大、区政协、区工商局、区消协共同开展监督执法活动。7月1日,举办食品卫生法(试行),咨询宣传活动。1995 - 1999年,区卫生局划分食品卫生监督一、二、三科,有人员18人。由省、市、区任命食品卫生监督员17人,其中主管医师6人,医师11人,其他人员1人。2005年,区卫生监督所成立,2007年建立2 672户被监管单位,建立7598户从业人员电子档案和文书档案,监督覆盖率1 00%。周年体检从业人员9 997人,餐具卫生监测2 600份,碘盐含碘检测308份。食品监测1325件,合格843件,不合格的301户次被处罚。召回不合格食品204公斤,对72户予以罚款4.57万元,收缴销毁15户238公斤食品,调离“五病”人员272人,吊销食品卫生许可证1户,取缔非法经营64户。2008年体检从业人员11 516人,调离“五病”人员383人。2011年6月,该项工作转交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理。
  学校卫生 1949年前,学校卫生无人过问。新中国建国初期,市区有私立学校12所,九江女子师范(现九江师范)设有校医室;6所小学仅有1名校医。1952年,执行国家教委、卫生部联合颁发《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由防疫站负责,隶属卫生科。20世纪50年代组织学校进行学生预防接种、腭裂矫治、卫生知识教育和饮水卫生监督。60年代以后,进行常见病防治工作,包括近视、肺结核、沙眼、蛔虫等。“文化大革命”期间,等校卫生工作基本停顿。70年代中期,学校卫生步入正轨,开展定期视力监测及沙眼、蛔虫病防治1982年,成立卫生科,学校卫生工作由卫生科管理。1982年,开始进行学生健康监测,建立学生体质卡。参加教育部、国家体委组织的全国16省儿童、少年形态、机能、素质指标调查,定期组织保健老师、校医进行业务培训。1987 - 1988年,区卫生局对区辖范围中、小学卫生基本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1988年起开始恢复小学红十字会组织。在10所小学成立红十字卫生站,共培训少年红十字卫生员22 698人。90年代起,在区属小学中开设卫生知识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推广眼保健操。各校卫生知识开课率达100%。学生健康教育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均达到80%以上。1995年,每月组织校医和保健老师例会,根据不同季节要求给校医和保健老师举办预防医疗知识讲座。2007年,对所辖26所中小学、大专院校、幼儿园食堂进行卫生专项检查指导,建立行业卫生档案。
  劳动卫生1949年前市区有38家从事纺织,发电、陶瓷、砖瓦、食品加工等小厂和作坊,从业人员仅2 187人,多无安全保护劳动卫生措施。
  1952年,市人民政府卫生科、劳动局和总工会组织成立九江市工厂安全卫生委员会,驻市各厂矿劳保委员会组织成立厂矿安全卫生委员会。1958年,兴中纱厂(九棉一厂)等厂矿先后建立职工医院、医务所、保健站等卫生机构。其间,劳动卫生主要限于防暑降温等。1964年,开始启动矿肺作业工人健康检查。1965年11月,对19个工厂企业安全生产防尘防毒工作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在生产过程中发现有毒有害物质共有31种,其中严重危害职工身体健康的主要有:苯、氢、钻、汞、铬、氟、硷、甲醛、内酮、氯化锰、砷、粉尘、二氧化碳、有机磷、灰尘、棉尘等近20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职工近3 000人。1974年开始,展开劳动卫生监测和职业病防治工作。1979 - 1980年,对接触粉尘、铅、苯、有机磷作业人员进行普查,接触职业性毒物2 221人,检查2 086人,受检率93.4%;苯轻度中毒3人,观察人数43人,铅吸收28人,有机磷观察41人。有26人送省工业卫生研究所治疗,基本治愈。1980年,开展对企业中接触铅、苯、汞、有机磷、氯乙烯生产的职工进行普查摸底,该次普查3 500人。1981年7-8月份,原九江市6个公社有机磷农药中毒140人,死亡1人。1982年,进行8种职业肿瘤10年( 1971 -1981)死亡回顾性调查,被查10 634人。结果显示,全区职业肿瘤发病91人,发病率为8.6%,死亡率为7. 9%。1983年,对91个工矿企业13 676人进行建档体检,粉尘测定153个点,最高超标125.5倍,有1/3点超标。铅、氰化物监测57个点,500-/0超标。1987年,省卫生厅开展全省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有尘肺53例。截至1995年年底,辖区工矿有接触粉尘工人5 548人,患病I期54人,11期9人,III期52人(其中矿尘48人,煤尘肺4人)。2008年全血微量元素监测1 889人。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