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预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09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预防
分类号: R1
页数: 8
摘要: 第一章预防第一节卫生管理公共卫生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8月,九江市第一届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随后各地相继组建爱卫会及其办公室。是年,九江市被评为全省模范卫生城,荣获中南行政管理局颁发的奖章25枚。1954年防汛期间,全市进行3次清洁大扫除运动,选用2 690名义务饮水消毒员,95%以上的居民能饮用消毒水。1955年7月开展3次拔草运动,参加人数达l l万余人次。是年预防接种注射12万人次。
关键词: 预防医学 卫生健康

内容

第一章预防第一节卫生管理公共卫生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8月,九江市第一届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随后各地相继组建爱卫会及其办公室。是年,九江市被评为全省模范卫生城,荣获中南行政管理局颁发的奖章25枚。1954年防汛期间,全市进行3次清洁大扫除运动,选用2 690名义务饮水消毒员,95%以上的居民能饮用消毒水。1955年7月开展3次拔草运动,参加人数达l l万余人次。是年预防接种注射12万人次。1956年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全年灭鼠725 215只,灭雀359413只,挖蛹539斤,出现基本无蝇地区17个。是年九江市荣获爱国卫生先进市。1957年9月23日,市人民委员会颁发《九江市街道卫生管理暂行条例》。1958年荣获周总理亲笔题字的全国爱国卫生先进地区奖状,被誉为一卫生城”。1959年8月8日,市委、市人委发出继续深入开展夏秋季除害灭病紧急指示,1960年4月8 -9日,市委、市人委组织3 500人的卫生检查团进行卫生大检查。8月6日,市人委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卫生管理,颁布《九江市城市卫生管理暂行条例》。1961年至1962年,全市成立行业卫生管理委员会,推行食品卫生“五四”制。1963年在城镇开展清除“三污”,在农村开展对牛栏、猪圈、厕所、粪窖、阴阳沟进行“五清底”环境卫生运动,铲除蚊蝇孳生场所。1964年6月2日,市文教、卫生局颁发《九江市影剧院管理规则》。1965年2月28日,市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市文教局、卫生局联合发布《关于健全健康教育委员会组织》。6月3日,市公安、卫生、城建、工商局为加强城市卫生管理,发布《关于街道卫生、秩序实行门户自管制》(门前三包的前身)。1966 - 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爱国卫生运动停顿。1977年九江市恢复爱国卫生运动,有关部门先后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卫生管理的通告》《关于恢复卫生城暂行标准和几项具体要求》,继续完善和健全《人民卫生制》《环境卫生地段责任制》《街道卫生秩序门户自管制》、《群众性卫生评比检查制》等制度。1978年市爱卫会恢复组织机构。
  1981年起,每年坚持春秋群众性灭鼠活动。1983年3月,全国第一次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区内爱国卫生运动结合“文明礼貌月”活动,治理环境“脏、乱、差”,组织干部、职工、驻浔部队指战员植树造林,上街打扫卫生、消灭卫生死角,清扫厕所,粉刷店面,整治市容环境卫生。1985年9月13日,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正式成立。1985年4月10日,根据《全国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有关精神,将原由区爱卫办管辖的“浔阳区卫生除害服务站”移交区防疫站。1992年6月,九江市承办“第六届屈原杯龙舟邀请赛暨国际龙舟邀请赛”期间,区爱卫会组织4次卫生突击行动,发动各单位搞卫生、清洁环境、美化市容。1992 - 1994年,连续3年开展迎接“全国卫生城检查评比”活动。1998年遭到洪水灾害后,区爱卫会动员所有力量,通过环卫和卫生防疫部门,在人民解放军支持和参与下,共铲除杂草141 150平方米,疏通明渠暗沟257条,共10 700米长,清除水上漂浮物100吨,垃圾污泥240 450吨,清扫卫生死角114处,因水淹的公共场所、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区,普遍进行1至2次消毒杀菌工作,重灾区3次以上。共投放漂白粉、漂精片、PPV等消毒药品价值10. 82万元。对遭洪涝破坏的公厕9座、私厕80个、水井2个进行维修和冲洗消毒。在全区开展以灭鼠为重点的除“四害”活动,共投放自配鼠药2 260公斤,灭鼠药2 136 500包。全区113个居委会(村)都设置卫生健康教育宣传栏,宣传卫生防病知识,仅在汛期内就出326期。金鸡坡街道出卫生简报18期,石化总厂、大桥船舶公司、九江发电厂在本单位电视上举办卫生防疫专题节目。区爱卫办在防汛期间共编印发送宣传材料3 000余份。2005年始,参加全市“创建全省卫生城”“卫生庭院…控烟”活动。辖区甘棠街道南司社区、区检察院、市人民政府、湓浦街道半月亭社区、湖滨花园南区、濂溪社区、市公安局机关大院、市建设局、白水湖街道余家垅社区等10个单位被市爱卫会评为九江市卫生庭院。截至2010年,爱卫会创作多幅爱国卫生和预防接种宣传画,参加全国、省、市卫生宣传画展并获奖。印制食品卫生“五四”制条幅8 000套及禁止吸烟标示牌l 000余块。“食品卫生法”颁布周年、“传染病防止法”周年及每年“4·25”预防接种宣传活动日、红十字会活动日、爱牙日、结核病防治日、爱眼日、“12.1”世界预防艾滋病活动日、预防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日,均在烟水亭闹市区开展卫生咨询宣传活动,参观咨询者约2-3万人次。至2010年,区内市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60%。
  201 1年,省级卫生城市进行复审,区爱卫办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全区爱国卫生、健康教育、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政府拨付专项经费20万元。
  社区卫生服务:2001年始,为解决城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成立社区卫生服务领导小组。制定《浔阳区社区卫生服务10年规划》、《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和《社会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社区建设整体联动和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区人民政府每年投入27万元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2006 -2007年中,政府投资200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创建工作,将区医院整体转型为甘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财政支付启动资金,每年拨专项补助7万元。投入10万元建立湖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3年、2004年均被市卫生局授予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2005年8月24日,制定《浔阳区创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方案》。至2007年11月,已建成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政府办3家,市级医院延伸创办2家,国有企业医疗机构转型7家,招标举办2家,民办15家,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大于95%,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满意率高于85%,知晓率高于90%,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大于95%,婴儿死亡率小于12%,60岁以上老年人管理率达l00%,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规划管理率大于85%,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率达100%,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小于100/10万,死亡率小于1/10万,计划免疫接种率大于95%,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大于95%,35周岁以上患者首诊测务压比例高于90%。经省卫生厅、省民政厅联合考核评估后,浔阳区获“江西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荣誉称号。2007年12月,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20%(站)纳入医保定点机构,1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区卫生服务二类项目定点单位,2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城乡医疗救助定点单位,9家成为城乡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全区29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达到一星级以上标准,其中,三星级暨省及示范机构为18个。获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先进区称号。
  到2007年年底,1 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中医诊所及中药房,配备250种以上中药饮片,60种以上中成药,配有常用中医药诊疗设备,中医药人员配备比例符合基本标准要求。70%社区卫生站配备有30种以上中成药,配置常用中医药诊疗设备,并配有1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执业医师,利用中医药进行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提供针灸、推拿、拔火罐、中药熏蒸等技术。
  2008年度,浔阳区获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先进区称号。2009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至31个,其中政府办4个,市级医院延伸创办2个,国有企业医疗机构转型5个,民办20个。是年,浔阳区成功创建全国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201 1年8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区,主要开展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与健康指导项目。至是年底,区内三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11家,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5家。
  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卫生公共服务:2008年,区内进行一次“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券”,29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一类七项目服务任务(健康教育、卫生信息管理、传染病管理、高血压病管理、糖尿病管理、老年保健、残疾人康复),其中20家被选定为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二类三项目定点单位(健康管理、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共免费发放公共卫生服务券20.5万张,总值543万元。项目补助标准,每人每年11元,其中中央3元、省6元,范围是辖区内5个街道74个社区常住户口。
  2009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15元/人,其中:中央9元,省4元,市1元,区1元。自是年始,区卫生局与区内3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项目服务合同,并建立“一卡一册”制度,区居民只要持身份证(或户口簿),可自主选择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享受现定的12项免费公区卫生服务项目(一类项目7项: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二类项目5项;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残疾人、低保对象保健)。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25元/人,其中:中央15元,省7元,市1元,区2元。是年,为城市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326. 94万元。
  食品卫生民国年间,境内食品卫生由警察局卫生科管理,政府亦制订一些地方性法规。1935年1月,九江市政委员会发布《九江市宰牲检验暂行规则》《管理屠牛暂行规则》,规定牲畜宰前须先报请该会验明无病,方许宰杀上市,屠牛实行定点宰杀。1942年11月,九江县政府颁发《清凉饮食物卫生管理规则》。但因生活贫困,卫生状况低劣,导致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流行乃常有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九江市人民政府设立卫生组。1953年开始在城镇实行食品卫生行业卫生许可制度。到1958年,从事食品卫生行业人数达2 000余人,饮食、旅社、理发、浴室、牛奶、蔬菜、食品加工、冷饮、烟酒、杂货、豆制品、酱油、水果等,合乎卫生标准的达92%。1960年后设立卫生科。1961年9月,市成立卫生行业换发证办公室,进行全市食品卫生换发证工作。1962年全市推行饮食卫生“五四”制,建立健全行业卫生组织机构和有关卫生制度。1963年市制定《食品加工和集市贸易卫生管理实施细则》。1965年3月《清凉食物管理暂行办法》出台。1972年始,凡从事饮食行业人员必须健康体检,发现有肝炎、结核、肠道带菌者,调离食品工作岗位。1974 - 1978年,共查出3 274名“五病”人员。
  1982年成立食品卫生科。1983年5月16口,成立学习、宣传、贯彻《食品卫生法(试行)》领导小组,召开千人动员大会。1985年9月ii日,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九江市浔阳区冷饮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生产单位开业前需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审查,并具备产品自检能力;生产、销售单位和个人,应取得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方可经营。1978年,全区食品卫生建档,严格核发卫生许可证,核发卫生许可证1 500多份,从业人员健康检查8 513人,并对糕点、汽水、啤酒等一些食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样监测。至1991年,共举办卫生从业人员学习班36期,参加人数19 420人次,组织卫生咨询活动29天,编发宣传材料34 214份,张贴食品卫生宣传画5 466张,城区影剧院放宣传幻灯片、食品卫生录像64场,受教育人数达3.1万人次。为纪念《食品卫生法》实施十周年,1993年6月下旬,区卫生局联合区人大、区政协、区工商局、区消协共同开展监督执法活动。7月1日,举办食品卫生法(试行),咨询宣传活动。1995 - 1999年,区卫生局划分食品卫生监督一、二、三科,有人员18人。由省、市、区任命食品卫生监督员17人,其中主管医师6人,医师11人,其他人员1人。2005年,区卫生监督所成立,2007年建立2 672户被监管单位,建立7598户从业人员电子档案和文书档案,监督覆盖率1 00%。周年体检从业人员9 997人,餐具卫生监测2 600份,碘盐含碘检测308份。食品监测1325件,合格843件,不合格的301户次被处罚。召回不合格食品204公斤,对72户予以罚款4.57万元,收缴销毁15户238公斤食品,调离“五病”人员272人,吊销食品卫生许可证1户,取缔非法经营64户。2008年体检从业人员11 516人,调离“五病”人员383人。2011年6月,该项工作转交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理。
  学校卫生 1949年前,学校卫生无人过问。新中国建国初期,市区有私立学校12所,九江女子师范(现九江师范)设有校医室;6所小学仅有1名校医。1952年,执行国家教委、卫生部联合颁发《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由防疫站负责,隶属卫生科。20世纪50年代组织学校进行学生预防接种、腭裂矫治、卫生知识教育和饮水卫生监督。60年代以后,进行常见病防治工作,包括近视、肺结核、沙眼、蛔虫等。“文化大革命”期间,等校卫生工作基本停顿。70年代中期,学校卫生步入正轨,开展定期视力监测及沙眼、蛔虫病防治1982年,成立卫生科,学校卫生工作由卫生科管理。1982年,开始进行学生健康监测,建立学生体质卡。参加教育部、国家体委组织的全国16省儿童、少年形态、机能、素质指标调查,定期组织保健老师、校医进行业务培训。1987 - 1988年,区卫生局对区辖范围中、小学卫生基本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1988年起开始恢复小学红十字会组织。在10所小学成立红十字卫生站,共培训少年红十字卫生员22 698人。90年代起,在区属小学中开设卫生知识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推广眼保健操。各校卫生知识开课率达100%。学生健康教育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均达到80%以上。1995年,每月组织校医和保健老师例会,根据不同季节要求给校医和保健老师举办预防医疗知识讲座。2007年,对所辖26所中小学、大专院校、幼儿园食堂进行卫生专项检查指导,建立行业卫生档案。
  劳动卫生1949年前市区有38家从事纺织,发电、陶瓷、砖瓦、食品加工等小厂和作坊,从业人员仅2 187人,多无安全保护劳动卫生措施。
  1952年,市人民政府卫生科、劳动局和总工会组织成立九江市工厂安全卫生委员会,驻市各厂矿劳保委员会组织成立厂矿安全卫生委员会。1958年,兴中纱厂(九棉一厂)等厂矿先后建立职工医院、医务所、保健站等卫生机构。其间,劳动卫生主要限于防暑降温等。1964年,开始启动矿肺作业工人健康检查。1965年11月,对19个工厂企业安全生产防尘防毒工作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在生产过程中发现有毒有害物质共有31种,其中严重危害职工身体健康的主要有:苯、氢、钻、汞、铬、氟、硷、甲醛、内酮、氯化锰、砷、粉尘、二氧化碳、有机磷、灰尘、棉尘等近20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职工近3 000人。1974年开始,展开劳动卫生监测和职业病防治工作。1979 - 1980年,对接触粉尘、铅、苯、有机磷作业人员进行普查,接触职业性毒物2 221人,检查2 086人,受检率93.4%;苯轻度中毒3人,观察人数43人,铅吸收28人,有机磷观察41人。有26人送省工业卫生研究所治疗,基本治愈。1980年,开展对企业中接触铅、苯、汞、有机磷、氯乙烯生产的职工进行普查摸底,该次普查3 500人。1981年7-8月份,原九江市6个公社有机磷农药中毒140人,死亡1人。1982年,进行8种职业肿瘤10年( 1971 -1981)死亡回顾性调查,被查10 634人。结果显示,全区职业肿瘤发病91人,发病率为8.6%,死亡率为7. 9%。1983年,对91个工矿企业13 676人进行建档体检,粉尘测定153个点,最高超标125.5倍,有1/3点超标。铅、氰化物监测57个点,500-/0超标。1987年,省卫生厅开展全省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有尘肺53例。截至1995年年底,辖区工矿有接触粉尘工人5 548人,患病I期54人,11期9人,III期52人(其中矿尘48人,煤尘肺4人)。2008年全血微量元素监测1 889人。
  第二节疫病防治预防接种1932年7月20日,属县警察局制订《旅馆旅客恪守规则》,对旅馆、酒家茶楼、澡堂、理发店4方面内容,开展天花与种痘宣传,并对传染病例,分起病原因、传染途径、机体抵抗力、病毒排泄及诊断等方面进行讲解。1935年九江市市政委员会发布《取缔私厕暂行规定》和《取缔及管理公私水井规则》,进行疏通沟渠、清洁饮料、建筑垃圾烧毁炉、建筑公厕及建筑工人公共浴所等活动。9月市政委员会会同省卫生处联合市党政机关举行秋季卫生动员大会,进行卫生演讲和卫生展览,历时7天。1946年4月24 - 30日,进行清洁大扫除,扫除垃圾,疏通沟渠,拆卸颓墙,洗刷墙壁,清除路障摊贩。7月2日,县夏令卫生运动委员会于县府会议厅举行第三次会议,出席代表102人,其中军医处代表1人,浔市党政团机关代表13人;7月17日开始水井消毒。
  1949年7月29日市人民政府颁布《防疫卫生运动本市各界应行遵办条则》,开展全市群众性卫生运动。1950年6月19日,市人民政府发布《九江市街道卫生管理暂行规则》。动员群众开始清扫运动和进行全市卫生大检查。1951年1月20日,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春节前举行全市大扫除运动》的通告。1952年6月,市开展全市夏季卫生突击月活动。
  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展牛痘疫苗、白喉类毒素、百白破、麻疹疫苗、乙脑、流脑、卡介苗、伤寒(副伤寒)、霍乱疫苗等预防接种。
  1980年后,按照《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要求,区卫生局扩大预防接种覆盖面,加大工作力度。
  1983年配合省站对55名儿童进行麻疹抗体测定,结果麻疹血抑抗体阳性率达81.10%,抗体水平为全省10个监测点之首。1984年,1549名中小学生锡光氏试验阳性率为23.31%。1984年区内“四苗”覆盖率为12. 86%。1985年5月25日区卫生局下发《关于成立浔阳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的通知》。从1986年4月25日起,每年“4·25”为预防接种宣传活动日。1986年7月15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成立浔阳区儿童计划免疫协调小组的通知》。同年,区内“四苗”接种覆盖率上升至68. 33%。1986年对1 061名中小学生进行锡光氏进行试验阳性率下降5. 56%。1986年皮上划痕卡介苗接种成功率为57. 47%。1987年,对512名儿童麻疹血抑抗体测定阳性率达75. 39%。对236名婴儿卡介苗皮肉接种成功率为92. 77%,851名15岁以下儿结核菌试验阳性率为52. 3%。1987年对509名中小学生进行流脑抗体测定,结果OD值为0.61,较省内各地、市同期为高。区“四苗”覆盖率达94. 76%,获省计划免疫先进集体称号。1991年“四苗”接种覆盖率89. 05%。1993年2-3月对0-4周岁儿童进行首次二轮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12月起,每年12月5日及次年1月5日按全国活动实施方案要求,至1999年共6次二轮实施消灭脊髓灰质炎活动。1994年4月25日区政府召开纪念“4·25”活动日及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工作表彰先进大会。1996年“四苗”接种覆盖率达91%。1999年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服苗率达98%以上。2001 - 2007年区内儿童免疫范围主要针对5苗7病。2005年6月1日,在全市率先开展第一类疫苗免疫接种,对全区0-6岁儿童一类疫苗全部接种,覆盖率达100%。五苗常规接种和新增疫苗接种率一直保持90%以上。2008年儿童免疫扩大到14苗15病,在已实施的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等6种的基础上,开始将流脑、乙脑、甲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以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细胞百白破疫苗。2008年五苗免疫效果监测3 833人,卡介苗效果监测2 935人。
  疫病控灭霍乱(02):1922年7月,城区霍乱流行,经查,系由驻浔军人传人。1938年8月,霍乱平均每月发病数10例,共死亡百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城区共发生3例,此后整整30年未有病例发生。1980年始,又发生过少量霍乱疫情,其中:1980年1例,1981年2例,1987年l例。1988年8月,九江船舶工业公司发生一起“02”病爆发点,均系外地民工,当时共采集首例病人及密切接触者粪便49份,检查出EL/TOR弧菌稻叶型9人,其中病人7人,带菌者2人。采集单位环境饮用水样75件,厕所粪便51件,检验结果均属阴性。1994年8月17日,江边小轮码头九江县民工发生输入性2例。由于疫情报告及时,对病人隔离治疗及时,对密切接触者留院观察及预防服药,封锁疫点,疫点疫区严格消毒、灭蝇及水源等环境疫源监测到位,发现首例病人就成功就地扑灭疫情,及时杜绝疫情扩散和蔓延,受到表扬与肯定。
  头癣病(俗称癞痢头):1972年5月至1977年10月,经过6年多的反复查治,共查出头癣病人529人(其中黄癣523人,黑点癣6人),总患病率为0. 20%。对查出头癣患者采用外擦复方(666)油膏,加内服灰黄霉素治疗,共治愈512人,治愈率为96. 8%。1977年11月,经省、地、市组织专家统一分片集中病人检查验收,至2010年,达到基本消灭头癣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1953年,流脑发病率为222. 81/10万。以后每隔3-4年为一个流行周期。1957年为237. 15/10万,1958年为134. 88/10万,1959年为138. 64/10万。1963年为138. 60/10万。1967年,“文化大革命”干扰等因素,造成流脑暴发流行,发病率高达575. 25/10万。1972年起,市区开始流脑菌苗接种。1985年开始,对14岁以下儿童实施流脑多糖体菌苗接种,接种率达95%以上。发病率显著下降,1997 - 1998年均控制在0. 39/10万至0.41/10万之间。截至2010年发病率还在下降。
  麻疹:旧时时有流行,部分年份病死率竟达40%。新中国建立初期,市区麻疹发病率极高,发病期主要集中冬春季节,对婴幼儿生命和健康危害极大。1953年发病率为1 294. 46/10万,1959年高达2 371. 69/10万。1967年,开展麻疹易感儿童调查,0 -1岁易感率达92. 50-/0。当时仅对少数易感儿童及密切接触者采用注射胎盘球蛋白实施被动免疫。1972年起,开展易感儿童种麻疹疫苗,发病率得到控制。1980年起,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后,发病率显著下降,1998年为285/10万。至2010年麻疹发病率基本接近为零。
  麻风病:20世纪50 - 70年代,区内共发现麻风病人l4例,其中50年代7人、60年代6人、70年代为1人。80年代起,患病率控制在0. 01%以下。1987 - 1993年,共进行6次调查,对病人家属调查22人,受检率达100%,均未发现新发病例。1991年成立麻风病防治执行小组和专业技术小组。1993年9月,提供自查报告、流行病学分析、工作总结及图表资料、申报考核,1993年12月12日-14日,经市血地办组织皮肤病学专家考核鉴定,确认区内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
  病毒性肝炎:1956年以后,病毒性肝炎被列为疫情报告病种。1963 - 1964年,出现发病高峰,发病率为180 - 200/10万之间。20世纪70年代前以甲型肝炎为主。1979 - 1982年为第二个发病高峰期,发病率高达300 - 480/10万之间,以后维持在130 - 270/10万之间。80年代以后,检测方法进步,乙肝发病及感染带菌者显著上升。随后计划免疫展开,儿童“四苗”预防6病显著下降,菌痢和肝炎发病率占各类传染病发病数的70 - 80%以上。从业人员体检中,表面抗原阳性者约在4 - 5%之间。
  脊髓灰质炎:20世纪60年代,区内脊髓灰质炎发病最高,共计78例。其中以1960年最高,为27例,发病率高达21. 52/10万。70年代起,开展儿童普服脊髓灰质炎糖丸,70年代为18例。80年代起,开始儿童计划免疫实施,脊灰炎发病率迅速下降,1983年为2例,1985年仅为1例,此后至2010年,无脊灰炎病例发生。
  狂犬病:1974年,市区首次发现狂犬病1例,1980年1例,1982年4例,1984年2例,1985年以后未有病例发生。
  性病:1949年前,性病在城区广泛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采取封闭妓院、取缔暗娼,查治病人等综合措施,性病很快消灭。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上嫖娼、吸毒等情况有所抬头,1997年,淋病发病率为154. 78/10万,继发梅毒发病率为6. 24/10万。至2010年,加强旅馆、美容、娱乐场所的监督管理,实施打击嫖娼卖淫、吸毒贩毒及创办戒毒所的措施。
  艾滋病:2004年在区卫生防疫站设立艾滋病初筛检测实验室。2005年对吸毒人员进行跟踪调查,采血样200个送检,对800人进行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发现感染者3例,发展同伴教员21人,娱乐从业人员检测257人,管理HIV感染者及病人8例。成立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队,开展娱乐场所人员行为干预活动,干预覆盖率达100%。发放防艾宣传册1万份,发放免费安全套2万份。
  2008年发现HIV感染者11人,死亡1例。2006年,区卫生防疫站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中英艾滋病基金项目”经费支持。实施“2006 - 2010年浔阳区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为计划”,2010年全区艾滋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400人以内。
  结核病:浔阳区属肺结核病高发区。1992年12月区结核病防治所成立,完成1 000人的肺结核病查、治、管工作,治愈各型肺结核病患者566人,举办防痨医生培训班5期,累汁培训防疫人员300余人次。贯彻落实《江西省贯彻落实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 - 2010年)实施办法》。自2001年起结核病人追踪率一直维持在1 00%。2008年,发现新发涂阳病人112例,任务完成率101. 82%,复治涂阳5例,新发涂阴112例,复治涂阴20例,网报应追踪病人350例,实际追踪350例,追踪到位317人,到位率90. 57%。
  非典:2003年春夏之交,全国爆发非典型肺炎( SARS)。4月18日,区卫生局成立防治“非典”领导小组,负责全区预防工作。其间,举办各类培训班、科普知识讲座、利用标语横幔、五栏一室、致居民一封信、及返浔人员一封信等形式和报刊、电台、电视台及浔阳网站等新闻媒体宣传“防非”知识。财政拨专款60万元用于非典防控,争取信华集团、新川王等单位企业6.5万元社会捐助。实行24小时值班及社区人口变动和非典疫情“日报…‘零报”制度,建立隔离服务系统。争取到抗击“非典”三个零的胜利。区卫生局被中共九江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抗击非典先进单位。
  高致病性禽流感( HSNl):2004年,全球蔓延禽流感疫情,区政府成立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领导小组和应急小分队。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科学应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对辖区内所有家禽实行拉网式免疫,严禁从市区以外输入家禽,对农贸市场进行消毒。控制疫情在区域内传播与蔓延。
  手足口病(EV71感染):2008年初夏,对婴幼儿危害较大的手足口病在全国流行。区卫生局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法规,进行有效防控,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活动,普及预防手足口病科学知识,增加防控意识,有效遏制手足口病在市区传播、蔓延。处理手足口病个案198例。
  甲型HINI流感:2008年年底至2009年年初,甲型HINI流感在国际上发生与流行。2009年9月15日,辖区在市一中发现第一例确诊病例。区卫生局及时制定《浔阳区甲型HINI流感防治应急预案(试行)》下发区属各单位,采取群防群控、果断处理,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甲型HINI流感蔓延。在此期间,全区共有51人发病,治愈51例,治愈率达100%。
  第三节妇幼保健妇女保健 1949年前妇女地位低,妇幼卫生状况极落后。由于接生条件差,产妇死亡率较高。妇女卫生保健无人问津,妇女常见病发病率极高。
  1949年后,建立起妇幼保健专业机构。1953年省卫生厅妇幼卫生工作组、专区妇幼保健院联合九江兴中纱厂(九棉一厂)进行4个月的妇幼保健试点工作。1954年妇幼保健院对兴中纱厂女工滴虫性阴道炎患病情况进行调查,患病率达20. 1%。经过卫生知识宣传,改善妇女卫生没施,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普治,次年患病率下降到4. 3%。1955年举办妇女尿瘘、子宫脱垂防治培训班,并开展小范围普查普治。1972年始,开展早期宫颈癌、卵巢癌根治术。1992年成立区妇幼保健站,启动妇幼保健工作,定编5人,与滨江医院一起办公,其时医疗设备简陋。1995年6月8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护法》及婚检和孕、妇保健工作。2000年婚前检查率达90. 3%(要求80%以上),其中检出疾病905人,占6%(其中指定传染病占67%,严重遗传病占0. 3%,内科疾病占9.7%),并进行健康教育咨询。截至2000年年底共进行妇科普查近6万人,普查率46%。检出妇科疾病1 3 985人,占25%(其中滴虫性阴道炎19%、宫颈糜烂78%、淋病1.3%、尖锐湿疣1%、宫颈癌0. 3%、II度以上子宫脱重0. 34%),计划生育手术38 357人(宫内放置节育器32%、输卵管结扎2%、人工流产60%,引产6%)。2001年以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各类医疗机构启动妇幼卫生(保健)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依托计生管理(服管)网络开展各项妇幼卫生。信息收集、统计、分析、质量控制和汇总上报建立妇幼保健服务三级网络系统。2008年年底,区妇幼保健站对辖区本年度几项工作指标进行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全区妇幼保健水平比10年前有所提高。此时常住人口产妇总数为2 418人,婚娩产前检查1 595人,流动人口产妇123人,产前检查177人次,筛查出高危产妇104人,孕产妇系统管理880人,全区无孕产妇死亡和0-5岁儿童死亡。妇科病检查、实查2 314人,查出妇科病983人,其中阴道炎538人。至2010年,全区各类节育手术3 057例,其中上环l 307例,取环53人,人流843人,引产788人,未发现感染病例,应婚前检查1 974人,实检13人,未查出疾病。
  新法接生民国时期,妇女分娩多数为旧法接生,产褥热、产妇死亡、新生儿破伤风(俗称脐风)普遍存在,母婴死亡率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广新法接生,培训接生员。1950年3月底,市区举办第一期旧产婆学习班,培训18人。对培训合格的接生员或经过改造的旧产婆发给新法接生员证和接生工具(产包或箱)。1955年,在普及新法接生后,推行孕妇孕产期保健,内容为普及产前检查,建立产后访视制度。1958年后,城市街道农村公社卫生院开始设专职妇幼保健员,接收基层送来的急难产妇,加强对接生员业务指导,部分大队居委会设立接生站。“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作一度停滞。1975年市妇幼保健机构恢复,继续普及新法接生。1979年市区恢复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
  1980年九江妇幼保健所在郊区公社和九江炼油厂开展围产期保健工作试点。1983年产前检查率农村达95%以上,城市达100%,产后访视率城乡均达100%。同年市区新生儿和婴儿死因顺位得到改变,破伤风由历年的第一位降为第四位和第五位。之后,区内的孕产妇临产由接生站分娩逐渐向医院(妇幼保健院)转移,全部实行新法接生。1990年全区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由1949年前的150/万、20‰左右,下降到5.43/万和2. 19‰。城市、农村产妇产褥热和新生儿破伤风基本得到控制。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万左右,比1949年前平均死亡率150/万下降93%。1992年区妇幼保健站成立。2008年一年中,区内孕产妇死亡和0-5岁儿童死亡率为零。
  为提高出生人口质量,2009年6月1日起实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项目,全年对154位新人进行了婚检,同期婚检率为6. 32%,检出其中35人患有各类疾病,疾病检出率为22. 73%。
  儿童保健1949年前,劳动人民生活贫困,疾病流行,儿童生命无保障,更谈不上儿童保健。
  1949年后,市建立儿童保健机构,培养妇幼卫生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儿童保健工作,防治婴幼儿童传染病、多发病。1951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城区儿童1 188人受到健康检查。1954年九江洪水泛滥,市卫生局、市妇联组织人员,设立“保健船”,深入灾区宣传新法育儿等妇幼保健知识,上门为妇女儿童服务,并成立6个儿童会和母亲会。1964年“六一”期间体检儿童达万人,12月市妇幼保健所对市区及市郊7岁以下儿童进行营养状况调查,共调查3 383人。1975年市区入托儿童在“六一”前进行健康检查有2 066人,占入托儿童总数的80%;对患病儿童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均予以治疗。1976年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健康检查12 327名,沙眼病患者1 197人,占受检总数的9. 71%;龋齿患者549人,占4. 15%;扁桃体肿大937人,占7. 60%;营养不良122人,占0.99%。对查出的患者均以《告家长书》形式指导家长对患儿进行治疗。1978年市妇幼保健所在市郊工农兵公社开展儿童保健试点。
  1981年区卫生部门对区内,包括城郊18723名7岁以下儿童进行健康检查,患病人数3 222人,矫治患儿1 948人。1989年区妇幼保健机构在“六一”前后开展儿童健康检查,检查率为35.9%,对儿童血色素、佝偻病进行检查,体检发现问题的进行治疗和矫治,同时发现其他疾病均分别予以矫治。在各医疗单位开展儿童系统保健管理,覆盖率达50%以上。区妇幼保健站于2008年年底对辖区本年度进行一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区儿童保健水平比10年前有所提高。儿童保健常住人口活产2 449人,产后访视983人,管理3岁以下儿童6 673人,7岁以下儿童保健2 907人。流动人口活产123人,产后访视新生儿123人。出生证办证率100%。幼托机构及学龄前儿童体检5 700人,并进行营养发育评比,84名儿童被评为健美儿童,全区53所托幼机构中有14家按规定开展入托前体检工作。有3家被评为优秀保健托幼机构。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