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图书档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08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图书档案
分类号: TS914.27
页数: 4
摘要: 藏书清乾隆二年秋,显亲王赐能仁禅寺“白堂云静”4字,次年钦赐《大清三藏经》,巡道李根云、知府施廷翰在后院为此修藏经阁。清末,境内仅有书院、县学和少数士大夫家藏书。民国时期,出现公共图书室、馆。1939年春,省立九江图书馆藏书525册,年底仍不满1 000册。1940年,省拨购书费7 000元,藏书增至4 203册。同年,东北解放区捐赠图书1 000余册。1951年,将新中国建立前的100余种报纸、300种杂志送造纸厂化浆;中共中南技术局调走图书50麻袋。
关键词: 图书档案 书库

内容

藏书清乾隆二年(1723)秋,显亲王赐能仁禅寺“白堂云静”4字,次年钦赐《大清三藏经》,巡道李根云、知府施廷翰在后院为此修藏经阁。清末,境内仅有书院、县学和少数士大夫家藏书。数量不详。民国时期,出现公共图书室、馆。1939年春,省立九江图书馆(原江西省建设厅图书馆)藏书525册,年底仍不满1 000册。1940年,省拨购书费7 000元,藏书增至4 203册。1941年年末,私立豫章图书馆通过拨款价购、索捐、受赠和省文献研究会资料并入,藏书达到16 856册(其中中日文本16 451册、西文本405册),杂志400余种、3500余册,报纸96种,此后逐年均有增加,但因几经搬迁,损失图书不少,至1949年九江军管会接管时,藏书为2.4万余册。同年,东北解放区捐赠图书1 000余册。1951年,将新中国建立前的100余种报纸、300种杂志送造纸厂化浆;中共中南技术局调走图书50麻袋。
  至1958年,市图书馆藏书计古籍12 900册,外文图书400册,购进图书11 865册。1966年年底,藏书达9.4万册。“文化大革命”中,市图书馆被撤销,并人工农兵文艺工作站,馆舍被他单位占用,藏书被搬迁并受损失,“文化大革命”后,藏书有恢复和发展。1977年,藏书120 596册。1990年,市图书馆藏书中,除印刷型文献外,还有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等声像型文献,且先后购进古籍图书《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古今图书集成》等;保存1949年后的全部《九江日报》,地方志10余种,搜集各学术团体、各单位编辑出版的刊物,如《九江文史资料》《赣北社会科学》《九江城市金融》《九江税务》等数十种。至1993年,馆藏文献达40余万册,其中社会科学类196 300册,自然科学类123 200册,综合性图书45 100册,外文图书2 413册,报刊合订本173 800册,线装书29746册,声像资料100余种。馆藏图书,除搜集、购买外,尚有读者捐赠。如市职业高中教师罗农捐献祖传医书28种84册;美籍华人万心惠捐赠英文版图书200余册;香港出版家石景宜两次赠书计2万余册;香港实业家黄楚和捐赠15万港币建立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九江张德林捐赠藏书1万余册,九江籍作家杜宣多次向图书馆赠书捐款。2010年,市图书馆书达50万册,其中包括古籍、地方文献3万册,以及国家数字图书馆电子版图书、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字化信息资源;区图书馆有藏书1万余册,报刊100余种;境内学校图书馆,工厂、企业工会图书馆,科研、机关团体图书馆(室),街道文化站藏书及学者名流亦有一定数量藏书。
  发行清末民初,境内先后设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分支机构,且经营历史较长。1926年12月,受中共九江地方组织派遣,曾炳生等在大中路创办九江书店,次年8月被九江警备司令部封闭。据《九江指南》载,1932年,除中华、商务书局、馆外,尚有豫章、普化、苍海、现代等书局。另据1947~1948年《型报》报道,时在城区经销图书业的有正气、新潮、鸿文、新大华书局和文风书报社、商务印书馆等。中华书局始以印行旧装木版书为大宗,铅印书刊风行后乃兼营新旧小说,学校用品一应俱全,颇具规模。商务印书馆开初仅印销商业簿册、表报、后以印行课本、古籍、科技和文艺书刊、工具书为主,1945年抗战胜利后大事固定本、审定本教科书批发业务。中共地下书店则大力销售各种进步书刊。战后开业的其他书店,经销图籍或期刊各有侧重,也有兼营教育用品的。文风书报社还增设流通寄售部,租借方便,寄发迅速。
  1949年7月,中南新华书店派王汝泉等7人到浔,组建九江新华书店。次年3月,改为江西省新华书店九江支店,内设发行组,负责图书发行工作。其时,配合各项中心任务,发行《惩治反革命条例图解通俗本》《婚姻法图解通俗本》《时事手册》等图书。全年销售图书253 515册,销售额35487元。1953年春,在支店门市部增设图书流动组,配备销售员4人,分南北两片,负责属县境内农村图书流动供应。1962年,九江支店改名九江专区新华书店。1971年改名地区新华书店。“文化大革命”中,图书发行遭到严重挫折,除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著作及《红灯记》等8个样板戏剧本外,其他各类理论、历史、文学著作、均被视作“封、资、修”停售,而各种宣传物则大量印刷,造成严重积压。1979年,地区新华书店销售图书330万册,销售额95万元。
  20世纪80年代后,图书发行业务逐年扩大,进货渠道广泛,私营书店个体书贩渐多。1983年8月,九江地市合并,地区新华书店改名为九江市新华书店。全年销售图书3 983 436册,销售额170.5万元。1989年销售图书358万册,销售额436万元。至1990年,境内私营和个体书店1l家,书摊162处。2005年12月,市新华书店加盟省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全资子公司,2010年,更名为“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同年12月更名为“中文天地出版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全年销售图书405.7万册,销售额3 902.4万元。
  2010年,境内有个体、私营书店210家,其中零售44家,零售兼出租166家。注册资金l万元以上64家,5万元以上13家。益民书社、甘棠公园书店、精华书店、第七日书店、求知书店经销图书、期刊各有侧重。
  阅览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罗大俭、陈中瑞等在浔创办开化阅报社,辟阅览室,供公众自由阅览,是为境内首家公共阅览室。宣统元年(1909),该社改称浔阳阅书报社,林森、吴铁城分任社长、副社长,大量订阅各地报纸和新出版书刊,公开陈列于八角石阅书报室和江边繁盛之区,向民众和过往行人传播民主革命思想。“二次革命”失败停办。1946年省立九江图书馆开业后,内阅与外借并举。阅览室长年开放,节假日不闭馆,书报全部开架,读者自由取阅。出借图书采用押金方式,如有机关、商店介绍,可办理长期借阅登记。其时所藏参考书刊较多,但不通俗,仅为知识界和少数上层人士服务。1949年6月前的县民众教育馆,只限于内阅书报。
  1950年7月,在甘棠公园和烟水亭设文化站,每日接待读者300余人。20世纪50年代中期,市图书馆始开办外借业务,读者可凭个人证件或单位证明借阅书刊。1958年,设立九江电瓷厂、九江火柴厂等23个图书流通站,全年阅览量达8.4万人次。“文化大革命”中,图书馆被撤,工作人员下放。1971年,在读者要求下,暂借工人文化宫开放一报刊阅览室。次年10月,迂回原址(环城路142号),隶属工农兵文艺工作站。1978年,图书馆恢复,图书借阅97 408人次。1980年以来,市图书馆不断改进图书编目,常备公务分类目录和读者分类目录各1套,俾便检索;每批新书入库,即出《新书介绍》专栏;开展外借服务,除接待读者外借工作外,坚持主动送书上门,对象初为离休干部,后扩大到驻军武警战士和社会上的老弱病残者;开设成人阅览室、查询阅览室和少年儿童阅览室。1985年,使用新楼,有阅览室4个782平方米,阅览坐席172个。开展文献检索服务,设有古籍书库、期刊书库、报库和基本书库,提供古籍、期刊、报纸的查阅。
  2003年7月,市图书馆迁至庐山南路229号新址,新馆建筑面积14 068平方米,实行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全开架借阅、全年无闭馆日。开办“寻庐讲坛”公益文化讲座,编辑《寻庐文化报》《寻庐茶文化报》《九江地方史论坛》《九图通讯》《寻庐月读》等报刊。
  浔阳区图书馆2008年7月建立。由主题活动区、少儿阅览区、图书外借区、数字共享空间、多功能活动区等5个区域组成。面积1 500平方米。图书外借区藏书】万余册,实行一季度一更换,使用ILAS系统管理和市图书馆系统相连,可异地借还,实行全市图书借阅“一卡通”。迄2011年,办证数达到1 300个,流通人数达22 000余人。少儿阅览区,有藏书12 000余册,分为低幼启蒙、少儿英语、少儿古典、少儿卡通、少儿科学、少儿文学、少儿艺术、游戏益智、少儿工具9类。馆内建有全国文化共享工程浔阳支中心,2011年9月2日率先在全市免费对外开放。有电脑40余台,可免费供市民上网浏览、查找、下载文化资源。
  第二节档案机构设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属地人民政府设有档案室,由秘书室主管,配备专职干部,负责属地政府及所属单位科室文书档案工作。1950年初,市人民政府设总收发室,负责来往文件、资料收发、查核;市政府各科室、市属机关单位及区、街道文件的收发,由各自文秘人员兼管。1955年,设市委档案室和市人委档案室,各配专职管理员1人。1959年7月,成立市档案馆,同时建立市直属机关和街道人民公社档案室,根据工作需要配备馆、室的专、兼职人员。196】年9月,市、县分治后,成立市档案室,后晋升市档案馆,归口市委办公室。“文化大革命”期间,基层档案室被撤销,市档案馆工作中止。
  1981年12月,成立区档案馆,属区委部门。1990年3月,成立区档案局,与区档案馆合署办公、受区委、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1997年6月,区档案局、馆定为区委直属事业单位,定编5人。2003年3月,机构改革,区档案局、馆被保留,直属区委管理,定编5人,属事业单位,履行档案法律职能。2004年l2月,由区档案局承办建立区现行文件利用(查阅)中心,负责收集、保管全区形成的法律性、政策性、服务性非涉密现行文件资料,为群众查阅利用提供服务。2006年4月,区档案馆因收藏历史档案,被列为“浔阳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管理利用 1980年建区之前,境内文书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皆由属地市人民政府档案部门操作运行。1981年、1990年区档案馆、局先后成立,在宋家巷9号五楼顶层办公,2套库房,面积近100平方米。按照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规定,在辖区范围开展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工作,贯彻法律、法规,举办档案员培训班,开展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升级达标”,做好档案整理业务指导,定期收集需入馆保存档案。其时,向档案馆移交档案有区属单位5家,馆存6个全宗文书档案1 200卷和少量照片档案及资料。1995年,区档案馆有库管面积46平方米,购置铁制档案柜10组,库容排架长103米,馆存19个全宗单位文书档案4 100卷。1996年12月,区档案馆晋升为“省二级档案管理先进单位”。2000年,区属机关单位全部建立档案室。晋升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0家,其中9个单位达到省级标准。全区9个行政村、53个居民社区规范建档率达100%。
  [=此处为表格(1991 - 2011年区机关档案工作达标情况)=] [=此处为表格=] 2002年2月,区档案馆配备档案专用软件,启动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录入工作。2003年12月,区档案馆购置档案密集架16列,馆存50个全宗单位文书、科技、会计、声像、实物等门类档案共6700卷(册、件、张)。2004年,档案工作延伸到境内民营企业,如民生集团、东盟集团等相继成立档案机构,落实人员、库房,建立健全制度。2005年7月,区档案馆增加库房170平方米,实现“办公、阅览、库房”三分开,购置空调5台、电脑2台及复印机、数码摄像机、照相机、清毒柜、防磁柜等办公设备和专用仪器。馆存66个全宗单位文书档案8536卷(件)、会计档案709册、科技档案285件、实物档案205件、资料l 250册,各门类档案总计12398卷(册、件、张),档案排架长达160米。利用档案、资料300人次、650余卷(件)次。同年11月,区档案馆晋升“省一级”综合档案馆。2008年8月,区档案馆增加查阅、利用功能用房l间。至201 1年,区档案馆有库房1间170平方米,检索利用用房1间、阅览室1间、办公室2间、技术和整理用房l间,共计289平方米。库房装有密集架32列,库房总排架长达1 045米,接待利用者3 000人次,提供各类档案资料3万(件)次。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