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旱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89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旱灾
分类号: S423
页数: 2
摘要: 明中叶以来,境内遭受旱灾年份有:明嘉靖五年(1526)、二十三年(1544);万历十六年(1588);崇祯九年(1636)、十三年(1640);其中嘉靖二十三年夏四月至秋九江不雨。清顺治三年(1646)、九年(1652);康熙元年(1662)、八年(1669)、十年(1671)、二十八年(1689)、三十二年(1693)、四十七年(1708);乾隆三十六年(1771)、四十三年(1778)、五十五……
关键词: 旱灾 抗旱

内容

明中叶以来,境内遭受旱灾年份有:明嘉靖五年(1526)、二十三年(1544);万历十六年(1588);崇祯九年(1636)、十三年(1640);其中嘉靖二十三年夏四月至秋九江不雨。清顺治三年(1646)、九年(1652);康熙元年(1662)、八年(1669)、十年(1671)、二十八年(1689)、三十二年(1693)、四十七年(1708);乾隆三十六年(1771)、四十三年(1778)、五十五年(1790);嘉庆七年(1802)、二十五年(1820);咸丰六年(1856);同治二年(1863)、三年(1864)、十年(1871);光绪十七年(1891)、二十四年(1898)、二十六年(1900)、二十八年(1902)。其中康熙十年连续5月不雨,至十二月始雪,泉涧皆枯,道殣相望,民鬻子女无数,流亡者十之七。嘉庆七年连续4月未雨,豆谷无收,当局蠲免部分钱粮,并给灾民酌借口粮。民国时期主要是1925年、1928年、1934年、1935年。其中1934年70余日亢旱不雨,田地多无收,灾民以野菜、秕糠、蕨根、观音土充饥,或外出乞食。
  新中国建立后,1955年7月10日至8月14日,持续35天不雨,至秋又连晴45天。
  1964年6月底至10月上旬,连续94天不雨,城郊作物受灾减产。
  1966年7月13日至10月3日,83天未下透雨,田地缺水。
  1968年5月26日起,连续晴121天,城乡旱情严重,水塘干涸。
  1971年7月初至9月中旬,70天未下透雨,影响农作物生长。
  1978年6月21日至10月25日,126天少雨,城乡受灾特别严重。
  1990年又旱,其特点出现在霉期,又是秋旱接伏旱,自7月开始至9月下旬,长达80余天,再就是自7月2日起,连续24天晴热高温,总蒸发量达227.5毫米,致使田地大量缺水,多数塘堰干涸。
  2007年9月15日至11月15日,平均降水量为36.7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6.7成,是年春、夏、秋季均出现阶段性干旱。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