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河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88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河湖
分类号: P9
页数: 3
摘要: 第三节河湖长江位于城北缘,西一东流向,经城区段(上起赛城湖新开河口,下至鄱阳湖口),史称扬子江或浔阳江,系长江中游之一段,长28.5千米,中水位江面宽1.2-3千米,均宽1.58千米,年平均水位14. 91米,极端最高水位23. 03米(1998年8月2日2时),极端最低水位6. 51米(1929年3月28日)。平均流量24 300立方米/秒,极端最大流量58 800立方米/秒,极端最小流量4 8……
关键词: 长江

内容

第三节河湖长江位于城北缘,西一东流向,经城区段(上起赛城湖新开河口,下至鄱阳湖口),史称扬子江或浔阳江,系长江中游之一段,长28.5千米,中水位江面宽1.2-3千米,均宽1.58千米,年平均水位14. 91米,极端最高水位23. 03米(1998年8月2日2时),极端最低水位6. 51米(1929年3月28日)。平均流量24 300立方米/秒,极端最大流量58 800立方米/秒,极端最小流量4 800立方米/秒。6-8月为汛期。河床地质结构为泥沙、岩石,一般航道平均深度13米,常年通航,可行驶5 000吨级货轮。境内的龙开河、湓浦港、甘棠湖、南门湖、老鹳塘、白水湖诸水注入。1973年,在位于白水湖地段江面建九江长江大桥。
  龙开河位于城西。汛期水面宽75.1米,可通航中小型机帆船,为避风良港。枯水期水面宽4米,不通船只。河床为泥沙。据清同治《德化县志》载:“相传古有龙开之,故因为名。其水自西南来,为两条:其南条源发庐山之北,自甘泉口北流至蓝桥。南受金宫坂水,至沙河,南受石门涧水,会白鹤洞水东流,为陶港;径毛家围至青山嘴,南受东林坂、太平宫、盘塘湾诸水。曲折行至赤水,西受赤松乡诸水,东流至螺蛳港出口,名长港。径金鸡嘴,南受仙居乡之水。稍北流至鄱湖渡,折而东流,至何家渡,西南受白鹤乡诸水。由鹤问寨出口,东会陶港水,南受涂家坂、濂溪港诸水,会甘棠湖水,注龙开河人大江”。龙开河两岸原无堤坝,与八里湖、甘棠湖、滨兴洲毗邻,在汛期受长江高水位控制,河、湖洲连成一片。唐大和三年(829)江州刺史韦珩修河东断洪堤(庐山路前身),明嘉靖间(1522 - 1565)九江知府钟卿重修断洪堤新坝。1970年、1978年相继扩宽加高土堤,与长江大堤联为一体。
  宋、明、清之际河面有浮桥,1925年建木桥,1927年建铁桥,1959年建钢筋混凝土三孔朝阳桥,1971年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东风桥。1994年,为减轻城区防洪压力,九江市城市防洪规划经江西省政府批准,次年,龙开河口至经济开发区交汇处(向阳闸)河道被填塞为平地,建房成街道,即今九龙街一带。其余故道(即陶港支港)则成死水港。2005年,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开通龙开河故道,连通八里湖与甘棠湖,使甘棠湖、南门湖有充足的补给水源,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市政府投资2.5亿元完成龙开河故道疏浚工程。
  湓浦港城区内河。旧志记述湓浦港在城西半里许。昔有人于此洗盆,忽水暴长,盆坠浦中,遂投取之,见一龙衔盆而去。发源瑞昌清盆山,故又呼为盆水,通龙开河。旧时水深,经冬不竭,民居两岸,风高水静,长如曳练。后为居民积秽壅塞,仅余1沟。原河面有土桥(赵公桥)1座。清光绪十八年(1892),河沟被填塞为平地,建房成街道,即今湓浦路一带。
  护城河位于城东,明永乐十年(1412)绕城开凿,为弧形,全长1千米,宽30.5米,深5.1米。河南端连南门湖,北人老鹳塘。1935年建九(江)星(子)公路,将河道截断,分为南、北两段。20世纪90年代末,河道被填塞为平地,建房成街道,即今南湖支路一带。
  甘棠湖位于市区中部,与南湖一堤之隔,东穿思贤桥与南湖相连,西吐余水于龙开河人长江,湖面积700亩,常水位深2米,汛期3.2米。湖岸均高20米,湖面年平均水位17.5米,汛期长江水位超过19米则闭闸排涝。此湖原与南门湖为一湖,唐长庆二年(822),江州刺史李渤鸠工筑堤,以利行人,南门湖一分为二,后人怀其德,称北湖为甘棠湖。又因李渤曾于湖畔建书院谓景星书院,故部分古籍又谓之为景星湖。
  南湖位于市区中部,与甘棠湖一堤之隔,南纳市郊刘家垅、陆家垅下泄之水,西穿思贤桥与甘棠湖相连,面积800亩,常水位深2米,汛期3.2米。此湖与甘棠湖原系一湖,名南门湖,李渤鸠工在湖中筑堤后,南门湖一分为二,其南部水面,位于九江府城南门外,仍沿用旧名,今简称南湖。东南台地均在40米以下,南湖公园制高点37米。
  白水湖位于城东缘,九江长江大桥南引桥由南向北从湖正中通过,南北长1.5千米,东西宽0.8千米,面积0.6平方千米,常水位深2.5米。原与长江连通,滨江路建成后与江隔断,堤中段有涵管排水入江。湖中有一沙滩,名“歇尔墩”,面积100平方米。清同治《德化县志》云:白水湖即白水港,四季水位起落明显,涨为湖,落水为港,纳7垄之水,流人长江。湖名由来有三说:一说白水港南端源头有白龙潭,湖因潭名;一说湖纳百垄水,白由“百”字谐音之衍;一说此湖原少鱼虾,唯一湖清水。深究后二说皆不确,今从一说。
  老鹳塘位于城东北,曾因湖中有过大量菱角,而称过“菱角湖”。南北长1千米,东西宽60米,常水位深1.5米,面积0. 12平方千米。旧时与长江连通,曾为清军水师营的军港,驻额编官兵248名,康熙初年编配虎船30只,河船30只。
  1928年拆城修路后,与长江隔断,堤西段有涵管排水人江。1972年九棉三厂建成后,大量污水流入,水质受到污染。水塘面积也在逐年缩减,终填塞。2005年,九江市政府在此建一污水处理厂。相传元末朱元璋战陈友谅破江州时,曾失落公文箱于湖中,有虎入水衔起,故又名老虎塘。老鹳塘名之由来尚无考。
  琵琶湖位于中心城区东6千米,九江炼油厂西,东岸是大王庙、游家岭。汛期水面4平方千米,枯水期水面2平方千米,水深3米,通长江。湖形似琵琶而得名。1976年九江炼油厂兴建后,湖区相继征用填塞,今为浔阳区城东工业园区。
  姬公庵湖位于市中心区东10千米长江边,鸦丫垄尾端,因湖旁原有姬公庵古刹,故名。面积0.2平方千米,水深2米,通长江。新中国建立后曾围垦种植水稻,称产粮湖。1981年改为养鱼,年产鱼万余斤。1976年九江炼油厂兴建后,湖区相继征用填塞。
  七里湖位于市中心区西南3千米,九(江)瑞(昌)路南1.2千米。东邻茅山头垦殖场,南靠庐山区十里、莲花街道(镇),西至南(昌)浔铁路与赛城湖一堤之隔,北为七里湖围垦区,面积13平方千米,常水位深2.5米。此湖原与八里湖为一个大湖的两个部分,并和赛城湖、龙开河相连通。新中国成立后,周围筑起圩堤,遂同长江、赛城湖隔断,湖水通过向阳闸排入龙开河。旧时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经过30多年的综合治理,钉螺现已消灭,病疫得以根除。七里湖本因东西宽7里得名,今之湖面,实含八里湖尚未围垦部分,统称七里湖。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