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层发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87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地层发育
分类号: P535
页数: 2
摘要: 元古代大陆地壳海洋距今25 - 18亿年前的早元古代,境内及周边处于陆间海或陆内海槽环境,海槽中沉积了数千米厚的碎屑岩夹基性火山熔岩。在距今18亿年前的一次造山运动中海槽封闭而为山地。
关键词: 区域地层 地层发育

内容

元古代大陆地壳海洋距今25 - 18亿年前的早元古代,境内及周边处于陆间海或陆内海槽环境,海槽中沉积了数千米厚的碎屑岩夹基性火山熔岩。在距今18亿年前的一次造山运动中海槽封闭而为山地。
  距今18 -10亿年的中元古代,境内再次成为海洋,在大陆斜坡的浅海至半深海中沉积了数千米厚的碎屑岩,地壳活动较为强烈。
  距今10 -8.5亿年前晚元古代早期,境内为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具有沟——弧——盆古地理特征。在距今8.5 -8亿年间的晋宁造山运动中,火山岛弧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洋消失,大陆地壳形成。
  地台陆表海距今8 -2.27亿年前晚元古代至古生代,境内进入地台陆表海发展阶段,出现了准平原。陆表海面积广阔,海水较浅,地壳活动微弱,沉积了一套细粒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其中常含有海相动物化石。在震旦纪南沱冰期(距今7.2 -6.8亿年)之前,海水中仅有一些菌藻类低等植物;冰期之后,全球海水中突然出现大量动物。4亿年之后陆地上也出现了植物。在距今2亿年前的印支造山运动中,区境上升为陆地,海水从此一去不返。
  大陆盆岭构造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区境地壳活动又再度增强,进入大陆盆岭构造发展阶段。古鄱阳湖断陷盆地、长江断陷盆地、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庐山断块山、现代鄱阳湖盆地、七里湖八里湖盆地等,都是这一时期形成的。第四系河湖相堆积晚三叠世以来,地壳以上升为主,白垩、侏罗纪未见沉积,第三系仅见于九江炼油厂和长江断陷带内。晚第三纪以来,由于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地壳活动频繁,在上升的基础上相继出现断块式的地壳升、降运动,周边的庐山、丁家山等地壳以上升为主,形成中低山、丘陵区,赛湖、赤湖、鄱阳湖、九江、长江等处以下降运动为主,接受第四纪堆积,其堆积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晚第三纪大侵蚀期:区域地壳上升,以剥蚀、侵蚀作用为主,其东部为古赣江河床(即南昌一星子谷地),沉积有第三系红色砂砾岩。晚第三世末,包括浔阳区在内的古侵蚀地势,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渐倾向长江,以今高程衡量,当时浔阳区标高约在-80 - -100米之间,东、西、南各方的地表水流分别汇集向东、北东,然后流人长江,形成今所见到的瑞昌河、柴桑河等古河道的雏形。
  更新世堆积与第二次侵蚀期:第四纪早更新世,由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长江、古赣江及其支流纵横于崇山峻岭之间,侵蚀堆积作用活跃,于河床及浸滩区堆积了冲积相杂色黏土及砂砾卵石,由于上、下游高差大,堆积物主要保存在下游及古长江交汇处,如龙开河一带地层保存就很明显。
  中、上更新世,本地区出现了间歇性升降,河系有退缩现象,堆积物以残坡积、坡洪积和冲洪积为主,当时气温升高,处于湿热化气候环境中,由于强烈的风化淋滤作用,铁锰物质高度氧化,硅铝酸盐矿物及有机质分解,高岭土富集成白色网状,形成了中更新统特有的网纹状红土、红土砾卵石。
  上更新统后期,地球处于冰期,海平面较今天下降150 - 160米,长江出口东移到冲绳海槽,由于江水朔源下切,本地区河口处(如城防堤4 -5号闸口一带)标高相当于今天的- 40米左右。
  全新世堆积期:本期特点是长江水系向平原型河流发展,长江河床南移20公里以上,市内长江I级阶地消失,局部地段江岸高陡。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