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浔阳名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86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浔阳名源
分类号: C912.8
页数: 2
摘要: 浔阳初称寻阳,本为县名,西汉高祖六年(前201)置,地处寻水之北而得名。至东晋末被撤销,隋初复袭用,旋即又改称。《史记·武帝纪》有“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的记载。两汉时,寻阳县属庐江郡,《汉书·地理志》庐江郡条下云:“寻阳,《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三国时孙权“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西晋又划归庐江郡,再改隶寻阳郡。至东晋安帝义熙八年(412)……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区域地理

内容

浔阳初称寻阳,本为县名,西汉高祖六年(前201)置,地处寻水之北而得名。至东晋末被撤销,隋初复袭用,旋即又改称。《史记·武帝纪》有“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的记载。两汉时,寻阳县属庐江郡,《汉书·地理志》庐江郡条下云:“寻阳,《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三国时孙权“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西晋又划归庐江郡,再改隶寻阳郡。至东晋安帝义熙八年(412),省寻阳县人柴桑县,寻阳县故城在今湖北黄梅县境。
  又有郡名亦称寻阳,西晋末置。《晋书·地理下》载:“永兴元年(304),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置寻阳郡,属江州”。历宋、齐、梁、陈,至隋“平陈郡废”(《隋书·地理志》)。故治址据考证,距今龙开河西南方向8千米,坐落在八里湖滩。
  隋代亦设寻阳县,但存在时间很短,《隋书·地理志》九江郡条云:“平陈,郡废,又废汝南、柴桑二县,立寻阳县,十八年(598)改日彭蠡”,大业初又改名湓城,故址在今九江市区。历史上两次以“寻阳”名县,一次名郡,连续使用近800年之久。
  把汉晋六朝时的地名“寻阳”改为“浔阳”,肇始于唐代。《新唐书·地理五》称:浔阳县“本湓城,武德四年(621)更名”。治址即在今浔阳区境。浔阳县名在唐代沿用300多年,至五代南唐改为德化县。
  唐玄宗时曾一度将江州改为浔阳郡,《旧唐书·地理三》江州条载:“天宝元年(742)改为浔阳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江州”。因之唐代既有浔阳县亦有浔阳郡。及宋,亦曾设浔阳郡。及民国,则一度设置浔阳道。治址均在今浔阳区境。 据此,于“寻”字加“氵”为“浔”,始于唐武德四年( 621),浔阳之名由此而生,虽县、郡、道之名间有废弃,但浔阳之称,则一直沿用至今近1390年。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