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胜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41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胜迹
分类号: K917
页数: 5
摘要: 第三章胜迹第一节遗址桃花山古文化遗址在新港镇内,1983年发现,专家考证为西周遗址(亦推论此文化遗址年代可上朔至商代晚期)。遗址标本收藏于九江市博物馆。
关键词: 名胜古迹 遗址

内容

第三章胜迹第一节遗址桃花山古文化遗址在新港镇内,1983年发现,专家考证为西周遗址(亦推论此文化遗址年代可上朔至商代晚期)。遗址标本收藏于九江市博物馆。
  寻阳城遗址在市城区西郊七里湖乡原二生产队,东起长江水岸线,西至南浔铁路200米,南起赛城湖铁桥,北至七里湖大堤。《晋书·地理志》载:“永兴元年(304)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桑柴二县置寻阳郡”。历经东晋、宋、齐、梁、陈、为江州戍守处。隋代因水患迁移。1987年12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划属九江县。
  岳园遗址在赛阳镇东南,石门涧两大溪流交汇地带。据毛德琦《庐山志》载:“出石门涧,由官路稍前,即岳家市,自此可上化城……”。南宋绍兴三年(1133)岳飞将其亲眷安置此地,购置田产、屋宇。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在南昌举兵叛乱,攻下九江,岳氏子孙遂逃散,岳园自此荒弃。1997年,相继发现一枚印文为“曾经戎马”的铜印和数处摩崖石刻:“岳氏名园”(楷书,落款为南宋“淳祐七年”)、“牡丹亭”、“石门蒙井”、“枕流”、“漱石”。
  布袋冲古战场遗址在新港镇内。遗址长2000米,宽1500米,形同布袋,故名布袋冲,为元末陈友谅与朱元璋屯兵交战处。中国军事博物馆藏有此遗址砖块。冲内和附近可采集到三合土(石灰、沙、泥)、弹子等。
  明清代炮船厂在新港镇同峰矶,始建于明代(1368)。属官府用,占地数十亩,船厂下设铁工、木工、缝纫车间和拖船埠,有工匠和兵卒3000余人。尹姓屋后为造子弹车间。
  九江海关姑塘分关亦称“新关”或“洋关”,在姑塘镇姑塘村。清雍正元年(1723)始建,民国27年(1938)闭关。分关原为清政府所设税收关卡后据《辛丑条约》第六款划归九江税务司,由英国人管辖收税,以抵巨额赔偿。分关背倚姑塘山,面临鄱阳湖,由前、后、左3栋西式洋房组成,面积2028平方米,左侧有监督税收的炮台1座,现仅存台基。
  1987年,列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姑塘镇码头遗址建于清代。南北长约1500米,宽20米。足清咸丰、同治年间鄱阳湖口重要的货物集散码头。其时景德镇瓷器由水路运至此地,再行分散外运;也是清代征收税银的关口、史载“咸丰年间奏准中外通商……同治二年设洋关查收货税……姑塘为德化厘务局分卡之一”、“抽收水陆厘金”。
  姑塘太平军古战场姑塘有小冈,日炮台山,元末陈友谅曾于此筑炮击吴帅,今台址仍存。清咸丰五年( 1855)-月,湘军曾国藩与太平大国将领石达开率兵,于姑塘水域交战,湘军大败,曾国藩的座船被缴。今姑塘亭子山有太平军阵亡士兵占冢。
  梅家太平军古战场位于新港镇渡口处。炮台系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第一次西征后,为九江守将林启容驻守时所筑,曾在太平军与清军的九江、湖口之战和太平军坚守九江城的保卫中发挥重要作用。1986年4月九江市政府列为几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俞氏山庄在几莲公路十里铺中段的黄土岭。《庐山续志稿》“过小村,走下坡路,前面有低洼平衍之原野,土质肥美,灌溉便利,前行至3公里半处,路东有俞氏山庄,为宁波人俞惠臣先人之坟墓在焉”。民国23年,俞氏山庄的主人以850块银洋买下这块地,从四川运来石料,雇用白‘余名石匠,耗时3年,精磨细刻,建石门、石屋、石人、石狮、石桌、石亭及1栋面积400平方米的小洋楼,供守墓人居住。山庄建成,倍受国民政府的重视、保护。民国27年,侵华日军拆毁小洋楼。“文化大革命”中,山庄被视为“四1日”被毁。山庄内今有俞德生、俞兴根、蒋瑞莲墓冢。
  金氏山庄在九莲公路卜里铺中段,北侧与俞氏山庄毗邻,山庄为江苏镇江籍回民商人金浩如建造的家庭墓地,占地4亩余,为民国时期九江举一无双的“绿化园林”之地。“文化大革命”中遭毁。山庄遗址今建有几江自来水厂卜里加压站。
  第二节宗祠故宅孔圣祠位于赛阳金桥村,距赛阳集镇4公里。宋代尚书孔平仲返占州经过庐山,与周元公同游,卜居黄龙山麓。后奏请宋英宗,于治平年问在龙溪庙(祭祀陶侃之庙)南隅建祠。明解缙拜谒圣祠作诗云:“淦西1日有素王室,三孔声名元佑中。昨日西江桥上望,迢迢绿水卧苍龙。”明初,孔家后裔孔承节又修祠宇、并置祭田100多亩。明仁宗时,孔家族长贞赞、贞让、尚禹到山东曲阜拜谒孔林、孔庙后,又修圣殿。孔圣祠一直为当地孔姓家族拜谒祖先之堂。“文化大革命”中殿宇被毁。2000年,再次复修。圣祠南一千年古枫,荫遮5田,故名“五丘树”,形酷似一幅中国地形图。距“圣祠”对面300米的孔家山柱锡庵遗址上徒崖前石缝中有一泉,冬季枯竭,翌年立春突奔,故名报春泉。泉口有一巨石如平台,上镌“读书床”3字。距搁浅500米又一巨石,称“雷打石”,上镌“擎天一柱”4字。
  万家祠堂位于莲花镇万家村附近,城南山南、代家河东。明万嗣达,万历辛卯举人,曾任云南金沦道副使兼参议,晚年回归故乡,重修芋栗园,在此收徒讲学,影响颇大,亦称万嗣达讲学处,今有祖堂1间及雕刻精美的门栏石、石柱底座、石垒高坎等。
  宋家牌楼位于距五里乡政府东南3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建,牌楼时为楠木立柱,紫荆木横梁,明成祖朱棣亲书“宋家牌楼”条幅,赐银300两。永乐四年( 1400),改石质牌楼,横梁上方加书“御赐”2字。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扩修,立青石柱8根,高柱1丈2,矮柱8尺,中门梁1丈,两侧横梁6尺,气魄雄伟,亦可避风雨。清道光二十年(1840)牌楼遭毁,至民国初年,仅存几块青石残柱。
  黄家大屋古建筑位于新港镇高山村两500米处。大屋系清代民居建筑,双层单檐,硬山顶砖木穿斗结构。斗.拱支撑部分雕龙头、莲花。六窗透雕。建筑布局采用对称式,有正堂、5个天井,进深3重。两厢为书房、客房。占地面积750平方米。民国20年(1931)曾部分维修,有《重修碑记》一块嵌于正堂右壁。今大部失修破坏,仅局部屋架尚存。
  晋阳书屋设新港镇洪垅埂村唐家老屋。书屋为唐姓祠堂,清道光乙丑年间唐为梁建。平时祠堂空闲,塾师在此授学,故称书屋。“晋阳”为唐姓祖籍即今山西晋阳县。
  第三节古桥太平桥在太平宫侧,跨庐山涧上,通鹤问湖。唐开元间建,明成化初知府谢峻、万历壬戌(1622)兵备道陆梦龙重建。
  五里桥在五里乡五里村,下为普宁湖(今白水湖),唐进士蒋某建。距九江城东门5华里,故名。桥长4米,宽0.6米。九湖公路建成后,亦称下五里桥。
  华封桥十里铺行五里许即是,通濂溪港。初名新桥,明陆梦龙改建,名安桥。嗣秦勇均重建,改乐善桥。清嘉庆方体重建,改今名。有记,略云:“濂溪港南源出莲花峰下,过龙挡,金竹庵水注之。又北至石船河,东源水来会、其水出庐山双剑峰,由龙门太乙观入河合流,至团波山,径濂溪书院。宋儒周元公构书堂于其上,爱其水清洁,因以濂名。又东由八里湖径龙开河入江。桥凡三洞,长八丈八尺,宽一丈五尺,用银三千五百有奇。改名日华封桥。”九莲公路修建时,“公路处”利用原桥基础,改修桥面。
  黄荆桥亦名陈和桥、黄会桥,在虞家河乡芳兰湖南,建于明,水东北流,经磨石垅入鄱阳湖。桥长12米,巾有石墩,两头各有两条长6米的条石铺设。
  石塘桥在螺子山西,明宠治问里民杨朗建,清顺治间陈延试重修。濂溪港即在桥之东南。
  广济桥亦称后桥、,凸背桥,在赛阳中心小学北,明万历间潘太监建。清光绪十五年(1889)熏修,桥长12米,宽5.8米,桥头各立两石狮。石狮曾被日军略毁。文化大革命中,全毁。桥栏刻有“不准晒麦,不能有污秽”字迹。1986年,列为九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裴家桥亦称中桥、琵琶桥,在赛阳乡政府北。明嘉靖问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水毁。嘉庆问知府方体重修。后义为水毁,知府朱刻朱棨、知县邹文炳重修。桥面由5条石铺设,各长6.6米。
  赛阳桥亦称前桥,在裴家桥西。明嘉靖间建。修105国道时改建。此桥与广济桥、裴家桥三桥建在古驿道不足一里地段。“里路三桥,五步三孔,棵樟九杪,万丈深坑”诸景即在此路段。
  积余桥在吴障岭下,即古浔阳至南康、洪都官道上,桥旁时有集镇,称“桥下”,店铺三、四十家。20 1什纪30年代,九星公路修建,此处渐失繁华。
  鲁板桥亦名隔港桥,民问传为鲁班建,故又称鲁班桥,在虞家河乡鲁板村,九濂公路北侧。几星公路修筑前,为县治通往姑塘、星子道上的桥梁,、始建年代无考,今桥为清重修。桥长14米,宽2.4米,桥体为单拱青砖结构,桥面中为青石铺设。
  第四节墓冢周师远墓墓方生平待考。此墓为唐代墓,在十里乡政府原址,有墓志藏于区文物管理所,墓毁。
  周濂溪墓墓主为北宋理学家,熙宁六年(1073)病逝于九江濂溪书院,葬于离书院五、六里的栗树岭(今莲花镇谭畈村),享年57岁。周原配夫人陆氏、继配夫人蒲氏墓亦葬周两侧。明代宏治三年(1490),九江知府童潮在慕前建祠、立肖像、置田供祭祀,墓地时为“江州十景”之一。嘉靖三十八年(1559)巡抚何迁檄知府朱日藩将墓修葺一新,清咸丰五年(1855)彭玉麟、罗泽南、李续宾出资主修,又将墓顶结为龟形约6尺,径l丈5尺。墓前碑碣有明万历李得阳诗碑,彭玉麟修墓碑,罗泽南重修周子墓碑,周生前所作太极图碑等。墓冢“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今墓为1992年重修。
  陶九相公墓墓主为元未天元将,至正壬辰(1352)以兵陷瑞州,,癸巳(1353),江西省左丞火你赤复瑞州。陶九败走,死后葬在长岭之末,方塘湖滨九龙湾(今虞家河乡小湖村)。又传“葬者陶九之大母,非陶九也。”虽属土冢,保护基本完善。
  将军墓在新港镇桃花村5组。墓碑铭文载:“将军三,黄姓、郭姓、李姓,明时从太祖征伪汉陈友谅,兵北,尽节于此,遂瘗焉。邑人立庙于慕旁以祀之。”墓冢两有50米处,曾有纪念三将军的“将军庙”,亦称“高贞祠”。
  但贵元墓墓主于明嘉靖年间任南京兵、工二部尚书。死后葬于鄱阳湖畔汪家涧湖北岸50米处(今海会镇彭山村),墓坐北向南,墓前立一石牌坊,高、宽数丈,墓上有石雕园形彭顶,鼓顶高1米。墓曾被盗。
  李盛铎之母墓墓主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三月殁于湖北汉黄德道署,葬于德化东乡杨家铺雨坛岭(今九江第二棉纺厂旁),其表弟刘瑞祺撰写墓志。虽属土冢,保护基本完善。
  刘瑞祺墓墓主官至河南布政使、山西巡抚,清封“光禄大夫”、“振威将军”。殁于光绪十七年(1891)九月,刘与其续室李氏夫人合墓,葬于仁贵乡木马垅阡立子山(今新港镇芳兰村)。此墓1988年12月至1989年5月三次被盗,现修复。
  徐秀钧墓墓主为民国讨袁志士,民国2年(1913)被袁世凯密令逮捕,杀害于九江岳师门外。民国6年葬于市区南山川岭,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撰《故众议院议员徐君墓碑》。1990年迁九江南湖烈士陵园,1993年又迁于九江革命烈士陵园(今十里乡螺子山)。
  黄远生墓墓主为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发展之先驱。民国4年12月,在美国旧金山时年不满31岁,骨灰辗转运回九江,安放在市郊桂家垅(今莲花镇梅山村)。土坡形墓体,墓碑高1.25米,宽0.91米,内框高l米,宽0.6米,碑中直刻“故先考黄公远庸府君之墓”及生平、后嗣等情况。据黄长子黄席群教授云,墓中有李盛铎撰《墓志铭》。1986年列为九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严世荣墓墓主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四团二营七连连长,民国15年3月中弹身亡,享年37岁。葬于市郊孙家垅(今五里乡南湖村)。墓前立第二营全体官兵敬题墓志铭。
  徐宝璜墓墓主为中国第一部《新闻学》作者,称新闻学开山鼻祖。民国19年病逝于北京,葬于仁贵乡鲁板桥(今虞家河鲁板村)后其夫人蔡尚文同其合墓。墓体座北朝南,正面宽3.5米,高1.5米,长4.5米。1990年墓前立石狮一对,石碑一块,中国新闻学会会长方汉奇撰题碑文。
  俞德生墓墓主系浙江宁波人,回族,20世纪初任九江招商码头经理,曾鼎力资助蔡公时、林森、吴铁城、李烈钧等人在九江从事推翻清朝封建帝制活动,并与林森交往密切,成为挚友。俞死后,国民政府要员林森书“俞德生先生之墓”“誉永千秋”;李烈钧题“黄花媲烈,碧血长馨。”墓冢今在俞氏山庄遗址内。
  俞兴根墓辛亥革命前,俞兴根在林森组织的“浔阳阅书报社”内佐理社务,清宣统三年(1911)四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后,协助林森、吴铁城等策划九江革命武装力量——商团,并与林森、李烈钧等同盟会员在九江进行活动,为辛亥革命时九江起义作准备。俞兴根牺牲后,民国20年秋,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李烈钧书“俞兴根烈士之墓”碑文、墓冢今在俞氏山庄遗址内。
  许鸿模墓墓主于民国6年创办“几江映庐电灯公司”,为九江最早的电业创办人。民国28年客死赣南,后葬于市郊王家垅(今莲花镇) 李风高墓墓主为民国初年学者,调任彭泽县长,镌“彭泽令”3字章却不上任,而寄隐庐山。抗日战争始,乃避地赣东之南城,民国33年无病而终。抗H战争胜利后,风高夫人火化其遗骸,携返庐山卜葬于东林寺旁,即今赛阳东林村汪家畈山涧北岸。墓体成椭圆形,长3.7米,宽3.4米,高2.3米,卵石垒成。
  蒋彝墓墓主为美籍华人,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7年8月度回国访问,病逝于北京。原墓在马宿岭公墓区,与其妻曾芸合墓。1992年迁庐山华裔陵园,随迁的还有蒋之兄蒋笈先生及夫人蔡芬墓。今墓位于许家坡顶,座东向西,合墓正面基宽3.4米,高1.5米,长3.7米,外有弧形水泥、石砌矮围墙,左侧立有《蒋彝墓志》石碑,系马宿岭墓搬迁来的原物。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