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文景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40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人文景观
分类号: K901
页数: 15
摘要: 第二章人文景观第一节西林寺概况西林寺,号称庐山北山第一寺。位于庐山北香炉峰下,东林寺之西,香谷之南,佛教人文和古建筑历史遗迹兼有。面积60亩。距九江市区12公里。东晋太和二年(367),江州刺史陶范久慕慧永佛学精深,留其在庐山结宇讲学、宏扬佛道,在此“指景瞻星,鸠徒揆目,剃草开林,增卑架山献,夷峻筑台,疏峦抗殿”,筑建一“长廊绕涧,科砌环池”寺院。隋开皇间重修。
关键词: 人文地理 人文景观

内容

第二章人文景观第一节西林寺概况西林寺,号称庐山北山第一寺。位于庐山北香炉峰下,东林寺之西,香谷之南,佛教人文和古建筑历史遗迹兼有。面积60亩。距九江市区12公里。东晋太和二年(367),江州刺史陶范久慕慧永佛学精深,留其在庐山结宇讲学、宏扬佛道,在此“指景瞻星,鸠徒揆目,剃草开林,增卑架山献,夷峻筑台,疏峦抗殿”,筑建一“长廊绕涧,科砌环池”寺院。隋开皇间重修。唐宋尤盛,与东林、大林并称“庐山三大名寺”,宋太宗赐“太平兴国乾明禅寺”额。元壬辰兵毁。明洪武十四年(1381)复建。清顺治十一年(1654)古嶷开法西林;遂为禅寺。清乾隆年间(1736 - 1795),寺又坍塌,埋没榛棘;清咸丰四年(1854)又被太平军摧毁;咸丰十一年(1861)僧麓松重修殿宇,新塑佛像,丛林再兴。至民国,几度沉伦。“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破坏,客堂、斋堂被拆,庙基被辟为菜圃。
  西林创建以来,慕名登游名贤学者、诗人骚客如鲫,唐韦应物、韩愈、白居易,五代伍乔,宋苏轼、岳珂、黄道周,清王士祯、施闰章等留下众多诗篇。苏轼《题西林壁》以其深邃而含蓄的意蕴与妙理,为后人推崇,同李白《望庐山瀑布》、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称之为庐山诗中三颗明珠。
  西林寺内景复(拓)建西林寺旧有广福观、刘遗民禅室、萧存隐居、西林草堂、影石、揽秀亭,今圯。1987年,西林塔列为江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住持释觉海发宏愿开始重建工作。1992年,建大雄宝殿、左右寮房、山门、围墙。1996年,又建天王殿、阿弥陀佛殿、地藏殿、观音殿、玉佛殿、伽兰殿、藏经楼、大客堂、莲池等。至2000年,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重楼叠阁,金碧辉煌,绿树成荫,花木杂错,成为颇负盛名的一座独具特色的比丘尼道场和游览景区。
  景点选介西林塔亦称干佛塔、砖浮屠。塔为空心,外状崔巍,高耸峭立,为两林寺的标志。唐开元年问(754)玄宗敕建,为石砌,高约二三丈余。北宋庆历元年,宣州管仲文捐银数千,耗时9年,将石塔改为砖塔。明崇祯四年(1631)王鸣玉、僧一如重修。清道光年间( 1821 - 1850)塔顶曾裂开,至咸丰年间(1851 - 1861)又白行愈合。西林塔高7层,呈六角形,各面均有佛龛。底层南北开门,正门向南。塔身向在向南,每层门顶上皆有题额。底层正门上题额为“千佛塔”;二层为“羽宝才”,三层为“金刚”,四层为“灵就来”;五层为“无上法”;六层为“聪雨花”;七层为“元明藏”。塔旧有旋楼,系民国23年(1934)戴传贤所建,可登高远眺。民国27年,日军占领东林寺时,恐为游击队潜伏利用,乃将旋梯拆去。1992年维修,置仿明瓷佛像、泥塑、木塑佛像各300尊,石雕佛像100尊,并赴缅甸请来玉佛,今佛像1080尊供奉塔外佛龛,再现佛塔当年雄姿。
  晋.西林塔大雄宝殿 1989年建,为重檐玻璃瓦仿古建筑,高18米,面积486平方米,殿内供一佛二弟子,十二缘觉菩萨及其他佛像。
  慧永塔在寺西200米处,东晋义熙十年(414)慧永示化,葬此。
  慧永墓塔碑碣题刻西林寺道场碑文文存,碑佚。
  唐故庐山西林寺水阁院律大德齐朗和尚碑文待考,碑佚。
  石刻须菩提像石佚。
  重修西林寺碑铭文存,碑佚。
  游西林题塔田序文存,碑佚。
  真公塔铭文存,碑佚。
  释云真西林寺水阁院经藏铭文存,碑佚。
  千佛塔崇祯·洪度书,篆字在西林塔上。
  声扬八极名振十方东晋太元二年(377)。在寺殿左客堂,为翻刻。
  陇西懋赏等大中十年西林寺题名文存,石佚。
  第二节东林寺概况东林寺,位于庐山北麓,西林之东500米,南面香炉、经台、天池诸峰,北倚分水岭、东林山,“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面积300亩,距九江市区12公里。东晋太元1一一年(386)由江州刺史桓伊资助,慧远兴建。慧远创设莲社,大兴净土宗风,讲学、著述30余年,影响深远,名震中外。唐太宗敕赐增修,并号“太平兴龙寺”,列为中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唐大中年间(847 - 860),“东林寺殿厢塔室,亭台楼阁多达310间,藏书1万余卷,僧侣常数百人”,规模宏远,足称“万僧之居”。北宋初年不振。宋元丰二年(1079)皇帝下诏重振东林,很快又拥有“厦屋千楹”,陆游《游庐山东林记》云寺“皆极天下之壮丽,虽闽浙名蓝所不能逮”。到元延祜七年(1320),寺尽毁,正圣元年间(1335 - 1345)重修,元末又毁于兵祸。明初又重修。明万历年间(1573 - 1620),“四方学者来归,不下二千指”。清咸丰年间,旋又毁于兵燹。清末复修。至解放前夕,仅剩破屋几间。“文化大革命”中又遭毁。
  东林寺前院东林傍依瀑布,林木葱郁,烟云出没,虎溪潺潺环流,清野悦心。慧远《庐山略记》云:“北负重阜,前带双流。所背之山,左有龙形而右塔基焉。下有甘泉涌出,冷暖与寒暑相变,盈减经水旱而不异,寻其源,出自龙首也。南对高岑,上有奇木,独绝于林表数十丈;其下似一层浮图,白鸥之所翔,玄云之所入也。东南有香炉山,孤峰独秀起,游气笼其上,则氤氲若香烟,白云映其外,侧炳然与众峰殊别”。“山寺东林景独饶”。寺建以来,历代名僧高贤、学者骚人多会于此,晋陶渊明,南宋谢灵运,唐孟浩然、王昌龄、李白、杜甫、韦应物、韩愈、白居易,宋苏轼、黄庭坚、岳飞、范成大、陆游,元李洞,明王守仁、毕成珪,清王士祯、查慎行、康有为等,登临揽景留连,含英咀华,留下许多吟咏东林的诗篇和题刻。古有“满寺万诗咏,一步一惊心”之说,堪为“天下第一诗寺”。
  复(拓)建 1978年,释果一应邀振锡东林。1979年,东林作为江西省第一个佛教圣地向国际、国内游客开放。1983年,列入全国重点寺院。1994年后,释传印任主持,经过{‘余年再造,2000年,东林更具规模,总建筑面积逾2万平方米;殿堂楼阁,椽摩栋接,丹辉碧映,圣容肃穆,梵宇庄严;果一发愿启建的48米高阿弥陀佛铜像亦在积极筹建,东林将成为闻名中外的宗教文化、建筑艺术的旅游圣地。
  东林的建筑群主次分明,相互映衬,聚散有序,谐和协调。纵轴线上为山门、大雄宝殿、神运殿。大雄宝殿左右侧为五百罗汉堂,沿两边伸展,东西有客堂、会客厅、上客堂、江西佛学院和佛经流通处、东林寺净土宗研究会;殿前有天王殿,殿后有玉佛殿、三笑堂、十八高贤堂;三笑堂后有藏经阁、聪明泉,沿聪明泉后石阶上攀,有谢灵运讲经台、文佛塔;再往西折,有尼泊尔高僧佛陀跋驮罗塔院、远公塔院。
  景点选介天王殿在大雄宝殿正前30米处中的轴线上,占地315平方米。斗拱、单檐,绿琉璃瓦。殿内塑有四大天王高大座像,其正中处前为弥勒菩萨铜像,后为韦驮菩萨塑像。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乃东林寺主体,1985年动工,1989年竣工。由南京工学院古建专家设计,为仿宋建筑,斗拱、戗脊、垂檐、绿琉璃瓦。占地1100平方米,台基高2米,总高度21米。大殿正中供三大佛,即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消灾延寿药师佛,背面为千手干眼观音菩萨及海岛观音32应化法身相,两旁为16尊者塑像。大殿正门卜匾额,为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书,占‘朴遒劲,流金溢彩。
  神运殿陆游《入蜀记》载:“神运殿本龙潭,深不可测,一一夕,鬼神塞之,且运良材以作此殿,皆不知实否也。然神运殿三字,唐相裴休书,则此说亦久矣。”千年神殿,迭经兴废,“文化大革命”时破败不堪。1978年拆除重建,今日之殿,雕棵绘栋,斗拱飞檐,殿内供释迦迦叶、阿难、文殊、普贤、观音诸佛像,金碧辉煌,妙法端庄。
  五百罗汉堂 1985年动工,1989年竣工。罗汉掌为廊式殿堂,分列大雄宝殿两侧,各长41米,宽16米,面积656平方米。五百罗汉塑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分别安置于左右殿堂内。
  壁上镌刻《功德无量碑》,记载东林寺自1978年修复以来国内外名山大寺僧尼、居士捐款名录,总金额达300余万元。
  十八高贤堂在神运殿侧,传为慧远及共修净士的6儒12释结白莲社念经的地方,堂内两壁嵌有刘程之、雷次宗、周续之、宗炳、张野、张诠、慧远、慧永、慧持、道生、昙顺、道炳、道敬、昙恒、昙诜、慧睿、佛驮耶舍、佛驮跋陀罗18人的图象,每像高l米。
  三笑堂在神运殿侧,乃民国17年(1928)寺僧禅净所建。堂前临一池,寺僧谓出木池。堂外左壁嵌康有为诗及其清光绪十五年(1889)第一次游寺时寻得柳公柳碑记事;右壁嵌断碑一块,仅存10字,僧妙理于东林街十内掘出。断碑旁又一残石,上书一楷书长字,其下行书数字,尚不辩为何人所书。三笑堂因多年失修,残破不堪,直至1979年始重修一新。
  莲池位天王殿前,慧远创建东林,即凿池种莲,并与高僧名十123人结白莲社,共修净业。因历代屡遭兵燹,莲池淹塞,古莲绝种。1990年10月,日中友好净上宗协会理事长、佛教大学教授腾堂恭俊专程送来原由鉴真东渡时从东林带去的白莲种。经寺僧精心培育,已在重建莲池中再度扎根开花。莲池面积1050平方米,池中有滴水观音,端坐于莲丛之间。
  莲社殿原殿因风雨侵蚀,日益破损,有将倾之忧。1990年9月,新加坡佛教总会原任会长广洽法师,专程来东林捐赠新加坡币17万元,马来西亚币1万元及折合黄金二斤之金箔,帮助重建莲社。1991年7月,香港陈庭骅大居士捐赠港币50万元以资助。1992年落成。
  藏经阁亦称文殊阁,在十八高贤堂后,白居易《白氏长庆文集》、乾隆版《龙藏》及1985年日僧奉赠《大藏经》等珍品藏于此。“依《远公文集》例,不借外客,不出寺门”。 唐经幢在地藏王殿前,为3米高的石塔,顶镌有莲花装饰,制作优美,幢身六面,遍刻尊腾陀罗尼经,此幢制于唐高宗永淳年(682),至今1300多年,风雨侵蚀,字体漫漶,无可辩解。近代古直《唐刻经幢》诗云:“千年卓立寺门中,阅尽沧桑世未通。我喜一时高工妙,初唐经刻六朝松”。
  伽兰殿 1992年重建,分上下两层,占地170平方米。殿内供伽兰菩萨像,大厅为接待室。
  玉佛殿1993年重建。上下两层,斗拱重檐,桔黄色琉璃瓦,占地400平方米。一楼为法堂,二楼供缅甸坐玉佛(长2.5米)及卧玉佛(长3米)。
  六朝松十八高贤堂花墙前,虬枝铁干,树影婆娑,松针密茂,虽历尽沧桑,仍生机勃勃,有“庐山第一松”、“独树自成林”之称。传为慧远手植。四周砌以花坛,石碑刻有闵孝庆书“六朝松”3字,影堂对联云:“莲社独寻干载后,松柏犹香六朝前”。据《古层冰草堂丛书》载:“诸松之中,罗汉最难长,有植之者,十年才长尺余,以此为度,此松为千年以上物何疑,然责实无可验,姑称六朝”。
  六朝松聪明泉初名古龙泉,在神运殿后,翠竹林间,泉池l米见方,池旁碑刻“聪明泉”3字,原由殷仲堪的聪明博学而得名。泉水清甘冽,冬夏不涸。唐代诗僧皮日休诗“一勺如琼液,将愚拟圣贤。欲知心不变,还拟饮贪泉”。
  虎溪桥、三笑亭在寺山门外,传为慧远送客处。当年虎溪桥周围风景极美,明薛应旃诗:“霜枫万树倚危岑,急雨飞流涧水深。藻井红莲歼十丈,香炉翠黛拥千寻。卑栖已解无生妙,多病真空出世心。月上^虎溪谁送客,相携同听白猿吟”。虎溪桥边1日有三笑亭,今溪塞亭圯,石桥仍在。
  文佛塔在寺后山原卜.方塔基础上新建,9层,1-7层门-.有题额,.层为文佛塔,二层为自在天,三层为光音天,四层为满净天,五层为福生天,六层为善观天,匕层为仕乐天。
  下方塔与上方塔下方塔又称雁门塔、远公塔,即慧远大师墓。远公塔叠石如荔枝状,在东林寺下方,俗称下方塔。上方塔在东林寺后山上,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境)高僧佛驮跋陀罗建。据载,佛驮跋陀罗随身带了五粒释迦牟尼的舍利子来东林,埋于塔下,故又称舍利塔。原L方塔和下方塔废,1984年重修。
  慧远墓塔护法力士为唐代石雕,形状矮壮,肉紧筋粗,似有万钧之力。传为修盖神运殿时,有个力大如牛的僧人,一个人要十几个人的活,慧远对他特别赏识,称其为“护法力士”,院僧为纪念这位护法力士,特为他雕凿石像,供奉于寺侧。此石像因战乱湮没多年,1975年无意中掘出。
  碑碣佛影铭晋·慧远撰,文存,碑佚。
  慧远庐山诗晋·慧远作,文存,石佚。
  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晋·慧远作,文存,石佚。
  发愿文晋·刘遗民撰,文存,石佚。 东林佛影碑记南朝宋·谢灵运撰,文存,碑佚。
  慧远法师碑铭谢灵运撰。
  宋佛驮跋陀罗禅师碑文待考,碑佚。
  兀兀禅师碑文待考,碑佚。
  尊胜陀罗尼经幢唐永淳二年刻。
  东林寺碑李邕撰并书,碑残。
  碑阴记张又新撰,碑佚。
  东林寺远法师影堂碑文存、碑佚。
  唐故东林寺律大德熙怡大师碑铭许尧佐撰,文存,碑佚。
  唐造像大中八年刻。
  唐故东林寺律大德粲公碑铭许尧佐撰,文待考,碑佚。
  庐山东林寺故临坛大德塔铭刘轲撰,文存,碑佚。
  庐山东林寺观音方丈记文待考,碑佚。
  唐庐山兴果寺律大德凑公塔碣铭白居易撰,文存,碑佚。
  唐李纳东林寺舍利塔铭文存,碑佚。
  东林寺经藏碑铭李肇撰,文存,碑佚。
  唐庐山东林寺故宝称大律师塔碑刘轲撰,文待考,碑佚。
  唐抚州景云寺故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白居易撰,文存,碑佚。
  唐故东林寺律大师石坟哀志铭上谷侯高撰,文待考,碑佚。
  复东林寺碑铭柳公权书,碑残。刻于唐大中初年(847),为庐山现存最古老的碑刻。
  东林寺经藏碑阴记蔡京撰,文待考,碑佚。
  东林寺白氏文集记白居易记,文存,碑佚。
  东林寺经藏西廊记白居易撰,文存,碑佚。
  大孤山赋碑唐·李德裕撰, 唐栖霞寺故大德王比律师碑刘轲纂,文待考,碑佚。
  东林寺佛驮舍利碑唐·李浞撰,文待考,碑佚。
  故江西道观察使武阳公韦公写真赞苗绅撰,文待考,碑佚。
  大唐庐山重建东林寺故禅大德公碑铭苗绅撰,文待考,碑佚。
  广平公旧因记薛正已撰,文待考,碑佚。
  庐山东林寺大师堂记文待考,碑佚。
  德化王于东林寺重置白氏文集记余文贞书,文待考,碑佚。
  影堂记五代·吴·元皓撰,文存,碑佚弥勒菩萨上生殿记杨弼撰,文待考,碑佚。
  上方禅师舍利塔记彭滨撰,文存,碑佚。
  菩萨泉铭宋·苏轼撰,文存,碑佚。
  神运殿记宋·张天觉撰,文存,碑佚。
  中峰本禅师修东林寺疏元·赵孟頫书,文存,碑佚。
  重建东林寺碑元·虞集撰并书,文存,碑佚。
  游东林寺诗碑明·王守仁作并书,其真迹初在三笑堂壁间,后移于影堂。
  重建庐山东林寺神运殿碑铭祁逢吉撰。
  游东林寺诗碑明·吴应棻,碑存今大殿壁间。
  古龙泉残刻现嵌新文殊阁院墙上。
  东林寺重建五如来殿碑铭明·黄云师撰,文存,碑佚。
  翁方纲和王士祯诗碑近为木刻,存三笑堂内。
  重修远公塔碑重建庐山东林文殊阁碑志感怀残碑仅“感怀林游门前”6字可辨,其石为斜断一小块。
  瀑悬残碑只有4行,其可辨之字:(一)“瀑悬千”,(二)“梯境从”,(三)“仙题何”,(四)“足”。共为10字。
  长字残碑可辨者7字:“长”、“夫长”、“私光”、“缘号”。
  普同塔碑二块无撰书姓名,今存三笑堂。
  题刻唐颜鲁公真卿永泰丙午岁二林题名颜真卿书记,文存,石佚。
  唐御史中承韦宙大中十二年七月题名凡1 15字。
  又韦宙周京力张自牧等大中十二年十一月题名凡242字。
  江州刺史陈辇乾符三年题名凡36字。
  张崇奉诏征讨过此题名凡67字。
  昇元三年上党郡公景迢题名凡96字。
  御史大夫夏谦昇元二年题名凡86字。
  上柱国严续保大七年题名凡91字。
  江州刺史皇甫晖保大十一年题名凡123字。
  筠州刺史王颜癸丑题名凡67字。
  江州刺史黄延谦保大十五年题名凡87字。
  江州刺史孙汉晖显德五载题名凡108字。
  莲池杨成武题,立莲池旁。
  第三节铁佛寺概况铁佛寺,俗称铁姑庵,喻铁心修行的僧尼,位于庐山北,莲花峰下。东邻竹泉山庄、莲花洞,西望太平宫、东西林寺,面积79.5亩,距九江市区10公里。唐贞观年间(627 - 649)僧昆仲始建。宋重修,改为尼众丛林,称铁骨寺,以谐“姑”音。明嘉靖时(1522 - 1566)大水,将丰云庵冲决,但“唯佛座岿然,因众倡重,旁有铁骨庵”。明僧释憨山德清有诗《过铁佛庵赠邹尔瞻给谏》。民国初年,有过1次修复,据残碑载:“养源别墅创于乾隆年间,乃我大三十二姓祖辈捐资建设……民国初建,同人乃乘庐山铁佛寺修葺……”。此次修复,规模甚大,有殿13重,佛像600尊,其中一铁佛高2米余,远近闻名,香火旺盛。然经历代战火摧残,尤以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扫荡,寺殿凋零破败,仅存配殿、寮房各1问,当地林场作护林之临时工棚。
  佛字莲花图复(拓)建 1988年始,释妙乐主持复建,率众励精图治,集资千万元,艰辛劳作,兴建殿堂,重塑金佛。1986年,列为九江市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列为几汀市开放寺院。1994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庐山铁佛寺”、“多闻多思”条幅相赠。至2000年,山门、天于殿、大雄宝殿、观音堂、千佛殿、念佛殿、牟尼殿、方丈殿、印妙讲堂、南北寮房、斋堂相继修竣,建筑面积8269平方米。今景区环境幽丽,松篁茂密,殿堂依山而造,高低卺错,朱楹彩栋,雕镂精美,雄伟壮观,梵音磐响,成为中国东南最大比丘尼道场,亦是一个有宗教人义特色的旅游新景区。
  景点选介天王殿(面积676平方米,余不详) 大雄宝殿 (面积1246平方米,余不详) 千佛殿(面积320平方米,余不详) 念佛堂在寺山门上,楼高阁大,朱柱金顶,上有二龙戏珠,神秘肃穆;两屋角檐各有一龙,喷薄欲飞。殿中塑3尊3米高的西方三圣佛像。殿前有48级接引台阶,是照应阿弥陀佛的48誓愿这一佛教典故。接引台两旁有雕莲花护栏,寓“步步生莲花”的祝福;左右平台兀立石狮一对,高2米,称“镇门狮”;铸铁宝鼎一对,高2.5米,重1.5吨,称“镇山宝鼎”,分别为台湾三宝弟子洪真华、吴振宇敬献。
  牟尼殿在念佛堂侧,正中供释迦牟尼佛像,旁立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两比丘。
  方丈室在念佛堂左侧二楼,内有48臂观音1尊。
  印妙讲堂在接引台右侧,“印妙”系取印空,妙乐名号前一宁合成。讲堂为寺僧切磋佛学知识的场所,上下汁4层,29间厢房,可纳千余人。
  碑碣题刻云生功成就愿莲传真禅在寺下白龙涧石桥旁。
  凤翕龙降白龙泉鹿鹤龟伏十八湾豫张已见匡庐面吊乔目前得峰仙沙滩浮潭明指点低头空过一洞天民国释愿莲句,在寺下白龙涧石桥旁。
  第四节海会寺概况海会寺,位于庐山五老峰东麓。东望鄱阳湖,西背丘老峰,西南连白鹿洞书院,东北傍三叠泉。“背山面湖,形胜极佳”,松竹荫映,瀑布碧潭,环境奇秀,溪间有绣球峰,雅称“九龙戏珠”。此地属“白鹿冰汛”范畴,林间溪旁巨砾林立,千姿百态。于此观五老峰,方位最佳;登卜二层崖或观音崖,观五小峰视角最好。有园林学家称:“这是庐山最好的一个游览区”。寺距九江市区30公里。
  第一名寺海会寺山门海会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由僧西来肇基始建。清咸丰三年(1853)遭兵燹。清同治四年(1865)僧至善重修,更名海会寺。僧海印住持32年,得到广大信众襄助,捐出净财,“建立殿宇,置买租谷,以供云厨”。由是,寺逐步得到恢复,声名远播。至民国初年,寺内殿堂宏敞,藏经阁华丽庄严,寺田300余亩。同时以风景胜绝,殿宇巍峨,富足繁华著称,且以法务昌盛,道风严正而跻身于“庐山五大丛林”之一。康有为、黄侃、谭延闿等曾来寺游访。民国16年(1927),刘少奇曾在海会寺隐居养病。民国22年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此开办军官训练团,团部设在海会寺旁,建有委员长官邸办公处、大礼堂、教室、运动场、游泳池、学员宿舍等数十楹,国家银行、中国旅行社均设办事处。民国26年军官训练团停办,遂撤离。民国27年,日军入侵海会,折毁寺宇殿堂,取材构筑工事。民困35年,蒋介石指定将原军官训练团营址,拨归国立中正大学,为永久校址,曾有中正大学师生160余人,携测绘仪器前来勘察规划,后不知何因而中止。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末,国家主席刘少奇、副主席董必武、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先后来海会视察,60年代中期,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庐山分校设于此。“文化大革命”中,海会寺内佛像被毁,僧众被逐。1986年,有僧回寺修持。1990年始,释衍意主持清理修葺,佛事趋兴。
  海会寺复(拓)建 80年代,当地政府初步开辟“真面目”景区,复修部分景点、殿宇。1993年始,孙涛(港人)组建海粤五老峰开发有限公司,筹建从海会寺旁为起点,经二层崖、五老峰至青莲寺(即三叠泉上停车场)缆车工程。经过二度开发,今主要景点有海会寺、九老堂、祖堂石壁、藏经阁、念佛堂、月牙池、飞来石等。
  景点选介藏经阁在海会寺念佛堂楼上珍藏《图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普贤行愿品》、《海印老人年谱》等旧木质经板1600余块,涉及60部经。
  九老堂在海会寺内,为僧普超血书《华严经》的地方。《华严经》81卷,血经卜-有康有为题“尊之、敬之、护之、保之”。今存庐IJJ博物馆。
  祖堂石璧有木匾,长约2米,高0.8米,中镌“口关”隶书2字,约径0.7米,上款题“颜真卿书”,下款署“宛陵施闰章垂立”,有图章2,上为“施闰章印”,下曰“愚山”。
  月牙池在寺前院,池水己涸,尢花尤鱼,周围石栏,雕刻立体画像19幅,即赵颜求寿、虎溪三笑、渔樵耕读、水漫金山、唐僧取经等图像,刻工颇富艺术,惜经兵燹,摧残殊甚,仅8幅完好,6幅中断而刻画可辨,5幅侧成碎片。
  月牙池飞来石在山门东50米处,石椭圆形,直径10余米。石下有洞,深约7米,中有神台,上供石佛像,系清光绪二十二年( 1896年)僧坚白立。
  碑碣题刻庐山中兴海会寺至善和尚塔铭真面目康有为题。
  飞来石在山门东。
  莲邦净域在寺前左侧山门上西方三贤接引图在念佛堂内。
  第五节定慧寺概况定慧寺,原名定慧庵,土名城墙沟,位于庐山北麓莲花洞景区内,背倚双剑峰,面对城南山,驻市区9公里。元末明初始建。据九江1日志记载,元末明初,一佛者明心觉显的赤脚僧人曾在此清修,因荐药治好明太祖之疾,圆寂后赐葬庐山。明末清初,文石和尚募缘数哉,始修大佛殿,时僧人九百,香火盛极。至隆钵和尚,鼎盛之至,朝奉者万计。清顺治卜七年(1660),刑部主事送“定慧禅林”匾额。乾隆十六年(1752),显亲王感其幽谷松啸,亲题“松风临水”金匾,寺庙名噪·时,住持隆钵法师由此又称“听松和尚”。清末,寺宇、佛像毁于兵火,金匾遗失,僧人遣散,.民国五年(1916),福山和尚重修佛殿、寮房,维持香火,、新中国成立后,宗教信仰自由,僧人恢复早晚课诵,静坐参禅。“文化大革命”问,僧人再度被逐出山门,经书、法器等皆被损毁,祖师墓塔亦被推倒。1971年始,为保持定慧寺法脉不断,住持释观行、释从阳,汇集各方信士,复(拓)建佛殿,寮房等寺宇建筑,修复历任住持墓塔,定慧寺法事复兴。至2000年,寺宇建有山门殿、天乇殿、大雄宝殿、念佛堂、寮房等1717平方米,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
  景点选介山门殿因设三个门,又称“三门殿”,象征佛教“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殿外立有石狮一对,高1.5米,足踏石座,左右对峙,其貌威武,人称“镇殿石狮”。殿堂内置两大金刚力十像,手执金刚棒守护寺门。
  山门殿天王殿亦称弥勒殿,为寺内第一重殿,上下二层,建筑面积490平方米。殿正中供奉着笑容可掬、坦胸露脐弥勒佛坐像,东西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像,弥勒佛像背后塑寺院守护神韦驮像。弥勒,名“阿逸多”,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定慧寺西面的布袋冲有布袋和尚,传说是弥勒佛之化身。
  大雄宝殿义称正殿、大殿,是定慧寺的主体建筑,高大雄伟,气势非凡,建筑面积216平方米。大雄宝殿为仿宋重檐歇山顶式,飞檐翘角,青色土瓦、古朴端庄。大殿正巾供奉着“西方三圣”,端坐金莲,慈眉善目,仪态安祥,左右供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殿门内左供地藏王菩萨,右供千手观音。满堂佛像结构复杂精巧,表现手法粗犷流畅,造型别致,神彩各异,栩栩如生。
  念佛堂僧人讲经念佛皈依受戒集会之所,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上下二层,规模宏大。佛堂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三尊佛像金光耀日,体态丰润,衣纹线条流畅,雕刻细致,表情肃穆庄严。
  古墓塔群定慧寺尚存古墓塔八处,历史悠久,碑刻文字清晰,悦缘、福山、志高、降钵、文石等法师古墓塔保存完好,尤其是寺前右侧…上中兴定慧寺祖师文石和尚墓塔,塔身玲珑挺拔,古雅秀丽,基塔系清代建筑,墓碑祭文,正楷字迹,依稀可辨。
  文石和尚墓塔古迹龙门第一关定慧寺后,左有双剑峰壁立,右有龙门九道湾,第一道湾即为“古迹龙门第一关”,奇峰高耸,怪石林立,争奇斗妍,姿态万千,景色大多和明太祖朱元璋的传说有关,如右边…上的鼓儿石,就有“朱家作帝王,鼓儿敲得响”的说法。
  茶园药圃茶叶、药材种植面积各2亩,其中药圃中种植了田三七、红三七、菊三七、玄参、白术、银杏、灵芝、虎杖、铁菱角等名贵中草药60余种。每到夏季,园中百花盛开、香气扑鼻,生机盎然,令人身心清爽,流连忘返。
  下院定慧寺下院归元寺。取名“归元”,出自佛经《楞严经》:“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十九世纪末,为体现专修净土又与湖北汉阳之归元寺区别,将归元寺更名为归元弥陀寺。该寺位于定慧寺东边,龙门大壑中。青山拥抱,溪水长流。明初懒道人建,清顺治初僧元微重建。大部份早圮。1994年复修。现有桥三座,大雄宝殿、大悲殿、念佛堂和寮舍各一栋。寺内还留下一一块清代《奉县永禁归元寺无许典卖碑》,碑文记日:当年寺僧将太乙观附近的庙产田偷偷变卖了,于是引发了一场官司;时德化县令秉公而断并勒石立碑,以警示后人。
  归元寺第六节白鹿洞书院概况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东南2.5公里。山峰至此汇成环状,北有后屏山,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面积22.5亩。有泉从凌云峰来,经左翼山与卓尔山交会处流出,名贯道溪。溪水东流,迂回流至白鹿洞前,穿过东面峡口,注入鄱阳湖。据《白鹿洞忐》载:“白鹿洞者,唐李渤读书处也。初,元夏中,渤与其兄涉俱隐庐山,而渤养一白鹿甚驯,常以之自随,人因称白鹿先生,而谓其居日白鹿洞。宝庆中,渤为江州刺史,即所隐地。创台榭以张其事,而鹿洞遂盛闻于人矣。”南唐升元年间(937 - 942),始在白鹿洞“建学置田”,称为“庐山国学”。国子监李善道为白鹿洞洞主,掌管教育和学习。朱弼为助教。庐山国学比濂溪书院早创30年,为庐山第一所学校。北宋初,规模扩大为全国“四大书院”(白鹿、睢阳、石鼓、岳麓)之首。朱熹任南康知军时,书院已荒废埋没。朱熹“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遂重修书院,亲自讲学,确立白鹿洞规。来此讲学的先后还有陆九渊、王守仁等。此后书院儿废几兴。民国时期,曾改为江西省立农业学校实习所。日军侵入九江时,又遭洗劫。
  新中国建立后,书院得到保护、维修和利用。1954年,地方文教部门即四处搜集失散碑刻陈列保管。1959年,白鹿洞书院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殿堂碑廊破坏严重。“文化大革命”后,殿堂碑廊相继修复。1988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划入庐山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今书院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院外景点主要有牌坊、老鹿洞、怪松、钓台、射圃、高美亭、独对亭、枕流桥、流芳桥、中华诗渊碑苑、贯道溪摩崖石刻等1)_占建筑群由5大院落组成,第一院落依次有书院大门、先贤书院。第二院落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礼圣门和礼圣殿。第三院落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思贤台。第四院落有紫阳书院、崇德祠、东碑廊、文会堂。第五院落有门楼、林业学堂1日址、延宾馆、春风楼、朱熹铜像。
  白鹿洞书院景点选介牌坊书院标志性建筑,跨公路而建,1992年7月竣工坊宽10.8米,中柱高8. 24米,侧柱高7.10米,坊之上方正中嵌有周谷城题书的“白鹿洞书院”横额,两侧有“圣域”和“贤关”的题匾。
  老鹿洞在贯道溪之南岸,即为传说中的白鹿洞,为天然生成且不规则的岩洞,进深1.5米,洞外石壁上有明代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题书的“鹿洞”二字。
  枕流桥横跨贯道溪小j峡上,桥下有朱熹亲题“枕流”石刻,始名。初为朱熹所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五月,石桥被山洪冲毁,后以木桥代之。道光十一年(1831),南康知府杨树基与都昌陈尚忠捐款重修,为单拱石构,桥长12.5米,宽3.2米,高10米。
  贯道溪摩崖石刻多集中在溪流谷底,两岸的岩壁上,共计57处,行、楷、隶、篆多体皆备,时间从南宋到晚清,作者有朱熹、李梦阳等,也有历任南康知府和白鹿洞山长。
  中华诗词碑苑在枕流桥下100米处,竖有诗词碑刻40通。碑刻大小相间,字体各异,不乏精湛之作。
  朱子祠南宋淳熙八年(1181),诸生为朱熹立生祠纪念。开禧元年(1205),诸生又以周濂溪、程颐、程灏和朱熹合祀于讲堂,称三贤祠,、明正统三年(1438),三贤祠祭祀对象改为周濂溪、朱熹和李渤。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南康知府张象文为朱熹建专祠纪念。后多次维修。祠内正中立朱子自画像石刻,为朱熹对镜写真之作。祠内上悬清康熙帝所书“学达性天”匾额。
  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者”的语意。南宋淳熙十年(1183)建。后屡毁屡建,不下6次之多。礼圣殿是书院现存最大,规格最高的古代建筑。殿中上有清康熙帝手书“万世师表”匾额,正中为孔子行教图石刻像,殿中两侧有线雕四圣(颜子、子思、曾子、孟子),殿左右两侧墙前神龛上立有朱熹等十二贤线雕小像。
  礼圣殿棂星门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647),初为木构建筑,后改成石制,为书院现存最早的建筑之一。“棂星”寓意此处文星璀璨,人才辈出。牌坊六柱五间双层,以石梁连接上下层,全坊宽11.37米,中柱高5.3米,造型坚同稳定,线条粗犷简练。
  棂星门御书阁又称圣经阁、圣旨楼。始建于南宋,现阁为清康熙年间建。康熙二十五年(1686)御赐《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大全》于书院。1927年,刘少奇曾住御书阁,以养病为名从事革命活动。1959年刘又到此视察。今阁辟为《刘少奇生平事迹》图片陈列室。
  白鹿洞洞为花岗岩石砌就,卷拱形,高4米,宽4. 15米,深6.35米。洞中置明代跪式石鹿一尊。石鹿,神气活现,昂首竖耳,凝注前方,刀法简练,线条流畅,四足跪下,模样乖巧,是书院最具代表性的文物,被视为镇院之宝。石鹿后立《大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洞记》,洞后壁有《鹿洞志》。
  白鹿洞与思贤台东碑廊由静观廊、东廊、西廊三部分组成,半开放式建筑,全长62米,置明代以来的去思碑、重建碑、功德碑、学田碑、讲义文稿、诗词歌赋等80通,以王守仁、胡俨、李梦阳、娄性等碑记最负盛名,己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文会堂始建于南宋末朱熹三子、南康知车朱在之手,初名“会文堂”。清顺治八年(1651)重修,是以文会友,学术争鸣的场所.今建筑为1988年维修。
  延宾馆取古“握发延宾”“礼待贤士”之意。始建于南宋朱熹之手,是为接待来书院讲学的学者与求学的生徒而建,亦称“白鹿洞馆”或“白鹿憩馆”。今馆1994年10月动工维修,1996年4月竣工,由憩斋、春风楼、逸园、状元泉四部分组成,建筑面积1028平方米。
  碑碣题刻重建白鹿书院记宋·淳熙六年,吕祖谦记,文存,碑佚。
  白鹿洞赋宋·朱熹撰。明洞学博陈汝简书。
  白鹿洞诗碑宋·米芾书。
  游鹿洞记明·王祎撰,存御书阁。
  重修白鹿洞书院记明·万历七年熊俸撰,存启圣祠。
  独对亭铭明·李梦阳撰。
  修道说《中庸》、《大学》古本明·王守仁书,正德戊寅。
  重修白鹿书院记清·吴炜撰,康熙戊中秋,文存,碑佚。
  朱子白鹿洞教条清·乾隆三年,南康守燕山等立。
  读书台记清·康熙十年,苗藩立,在水涧旁。
  冀公讲堂碑记清·康熙五十三年,李风翥立。
  第七节白居易草堂概况景区位于庐山北慧远古道之东侧。东连剪刀峡,西接东林头、化城茶场,南依北香炉峰、慧远讲经台,北邻东林寺、西林寺、卧云垅、李拙翁墓。面积3000亩,距九江市区13公里。
  景区以人文占遗为主,独特的地貌为载体,集人文与自然为一体。唐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忠耿直言,得罪权贵被贬江州任司马,次年秋即于此筑草堂,并隐逸山居近三年。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上北峰日香炉,峰北寺日遗爱寺,介峰寺问,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草堂唐五代被毁。历史上虽有两次再兴,皆为移址而建。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在东林寺兰墙之外;1987年在庐山花径。此草堂湮没千余年,仅留故址。
  复(拓)建 1992年2月,崔宏伦等组建庐山北香炉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相继投资120万元。考证故址,辟修幽路,接引山泉、植种花木,平填场地1.5万平方米,砌石阶2500米,依山就势仿建占建筑,镌刻碑铭、题书、楹联。经过初步开发,2000年,景区初具规模,有景点门居易草堂、琴台、祭台、斋堂、咏怀亭、引景园门、白家池、双玉涧、香炉峰、紫云峰、法华庵、遗爱寺、桃花溪、慧远讲经台、崇福山庄、林隐庵等。
  草堂院门景点选介白居易草堂又称乐天草堂、遗爱草堂、庐山草堂、香山草堂。在北香炉峰下,原草堂为“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前有乔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垣,白石为桥道,流水闻于舍下,飞泉落于间。绿柳白莲,罗生池砌。……平生所好,尽在其中。不惟忘归,可以终老。”今草堂系1996年2月在故址据《庐山草堂记》描述重建。
  白居易草堂白家池在草堂前,为白居易凿来养鱼、种荷的,诗云:“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绕水欲成径,护堤方插篱。已被山中客,呼作白家池”。即咏此。
  双玉涧在香炉峰下,《庐山记》云:“过白居易草堂,半山有二泉出石涧,名日双玉涧”。涧内冰川巨砾集中分布约二百余亩,大者如屋,小者如斗;有的漂卧在峰之顶,呈现不同物象,十分奇特。生态植被遍布岩缝间石之中,尤以春大的樱花,堪称一景。
  遗爱寺位居草堂偏西250米处。晋慧远建,明成化憎慈钊、嘉靖间僧无尽修,名为紫云庵。今遗存一舍利塔,1996年9月复修,塔2层北面署“高峰第九代无尽泉公塔”。南面第3层镌“戊戌黄钟”4字,第4层北面有“佛”字。
  桃花溪在草堂西南50米,溪流两侧多散生桃树,现沿溪顺势修桃蹊1500米至草堂。“好风晴日满溪山,又到桃源尽处还。流水落花拦不住,几多春色在人间”。今景区园门在此。
  慧远讲经台在草堂南600米处,台顶有一巨石平台近300平方米,呵坐百人以上。台F是茶园,有化城寺残壁断垣。
  香炉峰海拔949.6米。《太平寰宇记》载:“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云烟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故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载:“香炉峰,一称石人峰,江西省庐山北部名峰”。白居易曾游此,有诗曰:“攀箩蹋危石,手足劳俯仰。同游三四人,两人不敢上。上到峰之巅,目眩心怳怳”。今依势辟修愕然登峰幽道。
  紫云峰位于香炉峰正下方,海拔512.2米,其峰顶有巨砾,长10.8米,宽3.8米,高2米,南北向,斜卧在峰顶,如同天外飞来,其峰南侧有一缓冲平台,传为白居易炼丹的遗址。
  碑碣题刻草堂记唐·白居易,清查士标书,1997年刻。
  处世似孤鹤遗荣同蜕蝉唐·皮日休句,2000年刻。
  醉吟先生传唐·白居易文,2000年刻。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唐·宣宗句,2000年刻。
  祭庐山文唐·白居易,张心建书。
  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唐·白居易句,史文忠书。
  白居易像明·陈洪绶画,2000年刻。
  香炉峰下寻香山草堂故址清·查慎行文,张心建书。
  广大诗家推教主泽民遗爱至今传清·张维屏句,张心建书。
  乐天草堂崔廷瑶书,1997年刻。
  桃花溪张心建书,1999年刻。
  皈依自然曾凡熬书,2000年刻。
  心泉曾凡熬书,2000年刻。
  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白居易句,冷望高书。
  壶中天曹晓书。
  倦鸟得茂树涸鱼反清源曹晓书。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