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36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加工
分类号: TS2
页数: 1
摘要: 第三节加工粮食境内粮食主要是稻谷制米。新中国建立前直至50年代末,粮食加工工艺技术落后,仍沿用古老的土木砻、石碓、石磨、石碾等工具,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一小时仅能加工成品大米约3-8公斤。靠近庐山周围一带农村,有利用溪涧水力资源安装水碓、水磨,舂米、磨粉,节约劳力。60年代,赛阳、莲花、海会等集镇先后建立小型粮食加工厂,主要加工大米,由于设备落后,加工能力有限。
关键词: 粮食工业 粮食加工

内容

第三节加工粮食境内粮食主要是稻谷制米。新中国建立前直至50年代末,粮食加工工艺技术落后,仍沿用古老的土木砻、石碓、石磨、石碾等工具,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一小时仅能加工成品大米约3-8公斤。靠近庐山周围一带农村,有利用溪涧水力资源安装水碓、水磨,舂米、磨粉,节约劳力。60年代,赛阳、莲花、海会等集镇先后建立小型粮食加工厂,主要加工大米,由于设备落后,加工能力有限。70年代,各粮食加工厂机械化程度提高,购置了砻谷机、碾米机、升降机等设备,日产大米约20吨.,其时,境内大部分农村,一般以生产大队为单位,陆续购进了碾米机,办起粮食加工作坊,大米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80年代初,新港粮管所购进成套大米加工设备,进行大米加工。赛阳、莲花、海会3个粮管所粮食加工厂,先后对生产设备进行技改与更新。全区粮食加工能力显著提高,日产大米350吨。1984年,区粮食局在莲花建食品加工厂,生产面条、糕点、饼类。1991年,该厂购进膨化馒头制作机制作馒头等熟食品,2000年,全区有碾米机213台,磨粉机150台。
  油脂新中国建立前,居民食用的植物油全赖土榨加工,土榨为木壳榨筒。榨坊多系殷实农户集资合办,也有独资经营。新中国建立后,50 - 60年代,榨坊为生产队所有。经营方式多为出租榨具、收取榨租,榨租一般以油2公斤折算,或榨坊自购、自换油料,加工油脂出售,或代为加工收取加工费。榨油程序先炒籽碾籽,后蒸粉用稻草包成圆饼,装榨榨油,卸榨取饼。每打一榨油须费时一日,加工油菜籽125公斤或芝麻150公斤;出油率分别为50公斤菜籽出油16 - 17公斤;50公斤芝麻出油22 - 23公斤;50公斤棉籽出油4-5公斤。1958年,九江县粮食局在新港兴建油脂厂,采用95型榨油机。70年代初起,农村部分地区的油料加工作坊逐步实行半机械化,木榨加工日渐淘汰。90年代初,部分乡粮管所先后购置油脂加工机械,经营油脂加工业务。
  饲料新中国建立前,境内无饲料加工企业。农家饲养少量畜禽,多以粮食加工后的副产品加青粗饲料、馊食为主。新中国建立后,有粮食加工厂以加工大米的副产品粃粮供应于市;后又将谷壳粉碎,加入一定比例的米糠、油饼或下脚料生产统糠。1980年前后,赛阳、莲花、海会、新港粮食加工厂陆续投产“三七糠”(30%的糠饼拌以70%粉碎的谷壳)供应市场,年供应量约千余吨。1990年,区粮食局在莲花乡建一机械化浓缩饲料厂,生产配合饲料、颗粒饲料等多个品种,年产销量3000吨,产品畅销长江中下游一带。1993年,该厂与江西民星集团合股经营。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