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捕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33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捕捞
分类号: S97
页数: 3
摘要: 渔汛鱼类出现有规律的繁殖、索饵、越冬洄游活动,形成渔汛,即捕渔期。随时令季节变化,可分春汛、夏汛、秋汛、冬汛。渔民捕捞规律大致为:春捕潮水游,夏围鱼聚群,秋截鱼入江,冬捞鱼窝藏。鱼类因生理差异,构成不同产渔期。
关键词: 水产捕捞 渔捞作业

内容

渔汛鱼类出现有规律的繁殖、索饵、越冬洄游活动,形成渔汛,即捕渔期。随时令季节变化,可分春汛、夏汛、秋汛、冬汛。渔民捕捞规律大致为:春捕潮水游,夏围鱼聚群,秋截鱼入江,冬捞鱼窝藏。鱼类因生理差异,构成不同产渔期。
  春汛每年惊蛰至清明前后约50天,湖内纳各江河之水,鱼类溯江入湖,寻洲滩觅食,孕育产卵。捕捞对象以定居性鱼类为主,包括鲤、鲫、鳜、黄颡、鲶等中小型经济鱼类。惊蛰始人头汛,春分入旺汛。
  夏汛始于清明,小满人二汛,夏至为末汛。湖区水位上升,大片草洲浸没,江河半洞游性鲢、鳙、青、草、鲥、鲚、河豚进入湖泊及附属水体索饵肥育。
  秋汛大暑至秋分前后,大暑人头汛,白露入二汛。湖区常于7-8月涨秋水,大中型半洄游鱼类包括鳡、鮠、鮰、鳗鲡等人湖索食。至秋末湖水下泄,鱼类向下,捕捞又进入旺季,为张网放钩黄金季节,主产大中型鱼类和名贵鱼类。凤尾汛,立秋后为初汛,旺汛在霜降前后,延续期较长。产于湖区深水陡岸,温度高则产量盛。水落时则分散于港侧浅水滩,常与针鱼、银鱼混杂。风尾鱼与风向、风力渔场座落关系密切,刮北风后产量盛。
  冬汛处湖水枯水期,湖区仅存港潭。鱼类集中于河港或深潭底层,主产各种定居性越冬鱼。鳜鱼汛,鳜鱼喜群栖,爱于岩礁间觅食河虾,常聚于流水处。头汛于霜降前后,至立冬形成旺汛,三汛出于大雪。虾汛,旺汛处立冬前后,主产河港侧面及湖潭多草区,日产量较高。
  捕捞工具常用捕捞工具主要有网具、钩具、钓具。
  网具有拖网、围网、罩网、袋形网、定置网、毫、罾等七种。拖网:是采用拖曳法捕捞底层或中上层鱼类的网具总称。据网身长短、网眼大小、网囊深浅分大型密日拖网、大型稀目江网、湖网、扒网、腰拖网等种。大型密目拖网捕上中层小杂鱼,大型稀目网捕大中型鱼类,扒网用于冬汛捕捞河港底层鱼类,腰网用于捕捞爱群栖的凤尾鱼、针鱼、银鱼等小型鱼类。拖网一般由一至数个单位网所组成的网具,借助风力或水流的推动,在水中曳行,迫使在网口附近范围内的鱼虾进入网内而达到捕捞的目的。围网:又称刺网、丝网、锋网,为60年代开始使用最为广泛的网具之一。此网呈长条形,围捕密集或集中的鱼类。适用于水面较大,底质较平,水草较少的渔场。根据作业船只的数量不同,可分为多船围网,双船围网和单船围网,捕捞对象主要是中、上层鱼类。罩网:从水面向下围罩鱼类的网具,俗称打网、抛网,属袋形网类。网口圆形,口面直径约3米,囊深有袋,用铁条作沉子,借以加速网身F降。分圈网撑网等种,多用于深水或深潭扎筏作业,亦可于河口、港畔作业。作业方式有旋撒式、撑开式和罱罩式3种。袋形网:包括白‘袋网、袋网、虾绠网等种,可张放亦可拖动。定置网:此网为禁用的有害网具。渔期长,设于鱼类的洄游通道,靠水流的冲击迫使鱼虾进入网内而达到捕鱼目的。毫:亦属袋形网类,用于春、冬两季装放于河口泄水处,拦截自上游下泄各种鱼类。另一种筏制毫:圆柱形,入口处具竹制尖倒刺,鱼人毫内则不可逃出。罾:是由方型网身支架、撑竿组成,有定位、活动2种。用于河畔捕捞过往鱼类的常用小型工具。
  钩具为挂捕大中型鱼类的主要工具,由纲索、钩绳、渔钩、浮筒组成。其种类较多,分沉钩、浮钩、流钩、趟钩、拖缠钩、棱钩、镣等种。沉钩、浮钩、流钩又称捆钩。捆钩,纲绳一般长50 - 300米不等,钩形较大,取钢丝淬火制成,钩尖极为锋锐。将钩柄系于钩线一端,钩线另一端固定于纲索上,每尺余一钩,浮筒置于纲索两端,张放于流水侧,刺捕体型较大的鱼类。作业分定置、拖曳、手握3种方式。镣,用于捕刺底层鱼类钩具,靠行船拖动将鱼体挂住。爪钩,形状似竹扒,一端爪形,上扎捆钩,手握竹杆,向河底扒挂鱼类。
  钓具采用诱饵装钓捕某些贪食性鱼类的工具,属延绳钓。由纲绳、钓线、渔钩(或筏子)、饵、浮筒组成。分延绳钩、手钩、竿钩等。放钩,将歪咀钩系于钩线一段,钩尖挂蚯蚓等为饵,一篙钩长约10米以上,施放于涨水河滩草洲浅水区,为春夏之交常用工具。卡子(又称筏子),筏用竹签削尖烤制而成,富弹性,筏尖套入芦管,再将煮熟的麦粒嵌入芦管另端。主捕鳊、草、鲤等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
  捕捞方法主要有网捕、钩捕、诱捕。 网捕使用最为广泛的捕捞方式之一,它包括张放、拖曳、流刺、围歼、拦阻、罩捕等作业方式。按网县的大小,分一人作业和多人作业。按网具的功能,分定位或流动作业。按捕捞对象,分季节性或长年性作业。
  钩捕为古‘老捕捞方法,分拖曳、排放、扒挂等作业方式。钩捕法是夏秋季常用的捕捞方式,拖曳法则适宜冬季使用。
  诱捕利用鱼在深水槽或有草的地方栖息、产卵、越冬的习性,设置人工制造的鱼窝或沟槽,引鱼人内而获。还有用迷魂阵,即由各形网片和袋网的组成,采用竹簖张放,迂回曲折,鱼遇网片则迷人网袋。
  捕捞队伍新中国建立前,沿江沿湖居民常年依托江湖,以捕捞为生。民国37年(1948),境内有80余户渔民以船为家。仅新港就有叶家班、张家班两个在长江捕鱼的专业队伍。新中国建立后,渔民陆续在陆地安家。1957年,成立渔业合作社2个,专业渔业队3个,有渔船58只,渔民321户,1487人。多分布在八里湖、白水湖、新港、大桥一带。70年代始,天然捕捞减少,人工养殖增多。1982年,全区有渔业公社1个、渔业大队8个、渔业小组36个、渔业户501户,渔业人口1811人,渔业劳力993人,其中专业699人。国营养殖鱼种场5个,职工364人,捕捞渔船242艘,其中机动渔船109艘,非机动鱼船133艘。2000年,有渔业村10个,渔业劳力1000人,捕捞渔船250艘。
  捕捞产量分鱼苗捕捞和成鱼捕捞。新中国建立前,个体鱼苗、成鱼捕捞量无记载。建国后,1960年,捞鱼苗5.5万尾,成鱼8吨。1970年,捕捞鱼苗4万尾,成鱼28吨。1984年,水产品市场放开,取消派购,此后,沿湖各村劳力纷纷添船增网从事捕捞,捕捞量大幅上升。1985年,全区捕捞产量207吨,比1981年的90吨增长2.3倍。1990年,捕捞产量306吨,比1981年增长3.4倍。2000年,捕捞产量1210吨,比1981年增长13.44倍。 [=此处为表格(1992 - 2000年水产生产情况)=]注:1995年12月,七里湖乡划归九江市开发区管辖,故1996年后,水产牛产情况不含原七里湖乡。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