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饲养繁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31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饲养繁殖
分类号:
F307.3
页数:
4
摘要:
第二节饲养繁殖饲养饲料青饲料,境内有丘陵低山草丛4500亩,湖洲草滩1.1万亩,沟边、坝旁、地沿、田边牧草地8000亩,可利用面积1.6万亩,年亩产各类青草、野菜和可食的野生植物600公斤,供牛、羊、兔、鹅、猪食用。粗饲料,以秸杆(玉米杆)、乙谷、稻草为多见。精饲料,大多以稻谷、玉米、麦、高梁为主,以红薯、饼类、豆类以及农副产品下脚料为辅。
关键词:
畜牧业
饲养业
内容
第二节饲养繁殖饲养饲料青饲料,境内有丘陵低山草丛4500亩,湖洲草滩1.1万亩,沟边、坝旁、地沿、田边牧草地8000亩,可利用面积1.6万亩,年亩产各类青草、野菜和可食的野生植物600公斤,供牛、羊、兔、鹅、猪食用。粗饲料,以秸杆(玉米杆)、乙谷、稻草为多见。精饲料,大多以稻谷、玉米、麦、高梁为主,以红薯、饼类、豆类以及农副产品下脚料为辅。70年代初,推广配合饲料,主要是将富含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物质,根据畜禽生长需要,按一定比例人工配合而成。80年代,配合饲料加工工业迅速发展。2000年,年加工能力为5000吨。
饲养方法役用牛,传统的饲养方法是放养与喂养相结合,青草放养、草枯喂养;热时拴养,冷时圈养;闲时青料,忙时精料。母牛产期精料更多,饲养更周。生猪,70年代前,多以散养为主,少数圈养(集体养殖的实行圈养)。喂养以白菜、萝卜、红薯藤等青料或农副产品下脚料为主,辅以“清食”(剩菜、剩饭、淘米水)喂养。70年代推广过糖化饲料喂养,一般以熟喂为主,生喂为辅。80年代后,改散养为圈养为主,大多喂以配合饲料,生长快,出栏期提前。观赏宠物猫、狗,主人以精食喂养。禽类,多以农户散养,定时喂食,80年代后,有养禽专业户实行笼养,以配合饲料专喂。群鸭群鹅,多为游牧放养,定时添喂。90年代,部份养猪、养鸡、养鸽专业户实行科学喂养、科学管理,饲料按不同生长期配比定量。
饲养量耕牛,新中国建立前多为殷实农户所有,少数为几户共养1头。民国37年(1948),境内有耕牛(役用滨湖水牛)1200头;1954年3600头(含黄牛,F同);1970年5210头;1981年,水牛5710头,黄牛164头;1990年,水牛6221头,黄牛153头;2000年,水牛3456头,黄牛104头。奶牛,1970年50头,1981年965头,4990年1081头,其中九江市牛奶场占大多数(后不归区统计),2000年126头。生猪,新中国建立前,总饲养量不足千头,平均两农户不足1头。1955年,实行生猪派养派购,饲养量上升。1968年,始办集体养猪场,农户饲养量减少。1970年,国家推行奖回供粮、奖布票、给饲料地等扶持措施发展养猪。1972年,境内饲养量增至6000头。1985年,取消生猪派购,全区生猪年末存栏37701头。1990年,有养猪专业户210户,全区生猪年末存栏43838头。2000年,养猪专业户增至400户,其中饲养50头以上的78户,由于农户饲养量减少,全区生猪年末存栏40765头,稍有下滑。羊,新中国建立后,始有零星养殖。1957年仅10余只。1966- 1976年基本无人饲养。80年代后时增时减,总量仍少。2000年仅180只。肉用狗,80年代以前无人养殖。1992年,有外地经营者在赛阳试养百余只,后迁走。禽类,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农村饲养量不足3000羽。新中国建立后,饲养品种、饲养量不断增加,1958年达到9000羽。1966 - 1975年基本维持。
1981年增至197606羽。1990年增至362081羽。2000年增至404677羽。
[=此处为表格(1981- 2000年畜牧业主要产品产量 )=]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1981 - 2000年畜禽年末存栏情况)=] [=此处为表格=] 繁殖新中国建立前,畜禽均为自然交配繁殖,耕牛,公牛一般3-4岁表现性欲,6岁性成熟;母牛一般3岁发情,4岁性成熟,发情周期24天左右,发情持续1.5-2天,怀孕期320天左右,3年产仔2胎,繁育年限14- 15年。非种用公牛在发情后即行阉割,以利生长和役用。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就地选育公牛”,淘汰劣种牛。生猪,多从猪行购仔猪,饲养母猪很少,母猪性成熟自寻公猪交配。本地母猪牛产性能良好,乳头发达,一般一窝产仔猪7-9头,育成率90%以上。70年代,各公社设生猪配种站,先后引进苏白、大约克夏、中约克夏、长白等良种猪作父本,本地萍乡猪作母本,进行杂交,优势显著,受养殖户欢迎。1987年,区财政拔专款在新港建生猪人工授精站,引进杜洛克种猪,提取精液,在新港、虞家河、威家、五里等地进行人工配种,效果甚好。次年,因经费不足停止工作。90年代,不少农户直接从良种场或市场购买良种猪饲养。本地土鸡,亦自然交配,交配后的鸡蛋在春季以母鸡孵化,每窝15 - 20枚,孵化期20天左右。90年代,有专业户采用恒温箱或电子孵化鸡鸭。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