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畜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31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畜牧
分类号: F307.3
页数: 6
摘要: 第一章畜牧第一节畜禽品种畜类新中国建立前,境内主要饲有牛、猪、狗、猫等,马、驴、骡(主要用于运输)亦有饲养。新中国建立后,马、驴、骡渐少。60年代始,逐步引进外地品种,至2000年,全区有畜类品种20多个。
关键词: 农业经济 畜牧业

内容

第一章畜牧第一节畜禽品种畜类新中国建立前,境内主要饲有牛、猪、狗、猫等,马、驴、骡(主要用于运输)亦有饲养。新中国建立后,马、驴、骡渐少。60年代始,逐步引进外地品种,至2000年,全区有畜类品种20多个。
  牛为区内大宗家畜,品种主要有役用的滨湖水牛、黄牛和以产乳为主的奶牛。水牛,体形大、体质好、性温驯、易凋教、抗逆性强,为本地良种,分布在海会、赛阳、新港等9个乡(镇)。黄牛,肌肉丰满、四肢有力、耕作灵活、泌乳力高,主要分布在新港、海会等少数地域。奶牛,主要是黑白花奶牛,1970年由国营九江市牛奶场从南昌良种场引进。 猪有滨湖黑猪、杭口猪、萍乡猪3个本地品种。滨湖黑猪,有永修黑猪、南昌猪、九江城门猪、丰城剑光猪、德安猪5个类型,以城门猪为最多。此猪耐粗饲,适应性强,皮薄肉嫩。杭口猪,耐粗料、性温驯、适应性强、早熟易肥,原产于修水、武宁,修水杭口为最多,60年代引进,主要分布在海会、高垅一带。萍乡猪,原产于萍乡,此猪晚熟,属肉脂兼用型,耐粗饲、母性强、仔猪成活率高、生长快,屠宰产肉率高,引进较多,主要分布在海会、高垅、威家及通远一带。60年代末,九江市牛奶场引进长白猪.大约克夏、杜洛克3个优良品种。长白猪,原产于北欧丹麦,其繁殖能力十分优良,平均窝产仔猪10 - 12头,屠宰胴体瘦肉率60%左右,但四肢较软,易患皮病,饲养条件要求高,农户难饲养,一般作父本用。大约克夏,原产于英国,引入后适应性较强,鲜肉品质好,繁殖性能强,日均增重650克左右,料重比3 - 3.5:1,胴体瘦肉率60%,多作父本使用。杜洛克,别名红毛猪,原产于美国,体质结实,放牧性好,容易饲养,与本地猪杂交,其后代毛色分离严重,繁殖性能中等,育肥猪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5.5-6个月龄重90 - 100公斤,日均增重700克左右,料重比3:1,胴体瘦肉率60%以上,一般作终端父本使用。
  羊无地方品种,养殖品种主要是成都麻羊和修水山羊。成年公羊体高54厘米,体长55 - 56厘米,体重26公斤左右,成年母羊体重略低,屠宰率45 .6%,年均产乳750公斤,盛乳期可达800公斤,属乳肉兼用。零星分布在十里、五里、莲花、七里湖等地。
  兔有中国家兔、全耳兔和引进的安哥拉兔。中国家兔,在境内始养于70年代中期,适应性强,抗病力强,以肉用为主,零星分布于境内各地。全耳兔,毛质好、产量高,80年代十里、五里部分农户试养过。安哥拉兔,有法国、英国2个品种,以产毛为主,莲花、五里有农户养过。
  狗有土狗、猎狗、菜狗、玩赏狗之分。农村素有养土狗的习惯。土狗,没有固定品种,体形、性情相差悬殊,一般体重为20 - 25公斤。猎狗,体形比土狗稍小,跑速快,善追逐,70年代近郊有少数居户养过。菜狗(以肉用为主),90年代初有外来户在赛阳金桥圈养过。玩赏狗,有狼狗和狮子狗。狼狗体高个大,体长可达80 - 90厘米,身高60厘米左右,一般是由外国纯种与警犬一代杂交,90年代始,有少数居户家养。狮子狗毛色繁杂,品种多,体形小,成熟狗一般在2公斤左右,城区有少数户养。
  猫境内养猫历史较久远,主要用于捕捉老鼠,它源于自然繁殖,品种不详,毛色有白、黑、麻、花等多种。80年代后有人饲养玩赏猫,颜色以纯白、纯黑为多,个体比捉鼠猫小。
  禽类以养鸡为主,鸭、鹅次之。80年代引进肉鸡、蛋鸡、鸽子、鹌鹑等。
  鸡本地土鸡,是农户养殖的主要品种,此鸡性情活泼,饲料简单,易于饲养,肉质鲜美,但体小易耐窝,生长慢,产蛋率低。单冠白来杭鸡,原产于意大利,此鸡在60年代末引至境内,生产性高,是商品蛋鸡的重要亲本,体质细致结实,外貌秀丽,羽毛纯白色,紧贴躯体,性成熟早,无就巢性,年产蛋150只左右。罗斯蛋鸡,属褐壳蛋系,由英国罗斯公司育种场育成,为四系配套的自别雌雄蛋鸡,1982年上海新杨种畜场自英国引进曾祖代,1983年在境内落户,年产蛋160只左右。泰和乌鸡,羽白、凤冠、绿耳、丝皮、缨头、五爪、毛脚、乌皮、黑骨、黑肉,肉质特佳,成年公鸡1.5公斤,母鸡1- 1.25公斤。90年代初从南昌引进,境内现有少量饲养。土鸡多为农户散养,罗斯蛋鸡、来杭鸡、泰和乌鸡大都是集体或个人养鸡场圈养或笼养。
  鸭麻鸭,体形小,细致紧凑,颈长、身长、腿短、脂多;肉味鲜美,早熟,多为蛋鸭,产蛋量高,体重1.2-2公斤,淘汰后作板鸭。北京鸭,羽毛白色,嘴、脚桔黄,体大,颈较短,产蛋多,生长快,体重3-4公斤,多作肉鸭养殖。
  鹅有灰白两色,头大颈长,体型较小,前额有肉瘤,尾毛发达,耐粗饲,生长快,抗病力强,早熟,产蛋少,年产蛋30枚左右,屠宰出肉率65%。
  鸽有信鸽、玩赏鸽及肉用鸽。80年代有人养殖信鸽和玩赏鸽,90年代有专业户养殖肉用鸽,鸽肉鲜嫩,成年鸽重150克左右,年产蛋230只左右。赛阳、姑塘等地有私人养鸽场,数量在万只以上。
  鹌鹑80年代始有专业户饲养,属蛋肉兼用型。
  第二节饲养繁殖饲养饲料青饲料,境内有丘陵低山草丛4500亩,湖洲草滩1.1万亩,沟边、坝旁、地沿、田边牧草地8000亩,可利用面积1.6万亩,年亩产各类青草、野菜和可食的野生植物600公斤,供牛、羊、兔、鹅、猪食用。粗饲料,以秸杆(玉米杆)、乙谷、稻草为多见。精饲料,大多以稻谷、玉米、麦、高梁为主,以红薯、饼类、豆类以及农副产品下脚料为辅。70年代初,推广配合饲料,主要是将富含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物质,根据畜禽生长需要,按一定比例人工配合而成。80年代,配合饲料加工工业迅速发展。2000年,年加工能力为5000吨。
  饲养方法役用牛,传统的饲养方法是放养与喂养相结合,青草放养、草枯喂养;热时拴养,冷时圈养;闲时青料,忙时精料。母牛产期精料更多,饲养更周。生猪,70年代前,多以散养为主,少数圈养(集体养殖的实行圈养)。喂养以白菜、萝卜、红薯藤等青料或农副产品下脚料为主,辅以“清食”(剩菜、剩饭、淘米水)喂养。70年代推广过糖化饲料喂养,一般以熟喂为主,生喂为辅。80年代后,改散养为圈养为主,大多喂以配合饲料,生长快,出栏期提前。观赏宠物猫、狗,主人以精食喂养。禽类,多以农户散养,定时喂食,80年代后,有养禽专业户实行笼养,以配合饲料专喂。群鸭群鹅,多为游牧放养,定时添喂。90年代,部份养猪、养鸡、养鸽专业户实行科学喂养、科学管理,饲料按不同生长期配比定量。
  饲养量耕牛,新中国建立前多为殷实农户所有,少数为几户共养1头。民国37年(1948),境内有耕牛(役用滨湖水牛)1200头;1954年3600头(含黄牛,F同);1970年5210头;1981年,水牛5710头,黄牛164头;1990年,水牛6221头,黄牛153头;2000年,水牛3456头,黄牛104头。奶牛,1970年50头,1981年965头,4990年1081头,其中九江市牛奶场占大多数(后不归区统计),2000年126头。生猪,新中国建立前,总饲养量不足千头,平均两农户不足1头。1955年,实行生猪派养派购,饲养量上升。1968年,始办集体养猪场,农户饲养量减少。1970年,国家推行奖回供粮、奖布票、给饲料地等扶持措施发展养猪。1972年,境内饲养量增至6000头。1985年,取消生猪派购,全区生猪年末存栏37701头。1990年,有养猪专业户210户,全区生猪年末存栏43838头。2000年,养猪专业户增至400户,其中饲养50头以上的78户,由于农户饲养量减少,全区生猪年末存栏40765头,稍有下滑。羊,新中国建立后,始有零星养殖。1957年仅10余只。1966- 1976年基本无人饲养。80年代后时增时减,总量仍少。2000年仅180只。肉用狗,80年代以前无人养殖。1992年,有外地经营者在赛阳试养百余只,后迁走。禽类,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农村饲养量不足3000羽。新中国建立后,饲养品种、饲养量不断增加,1958年达到9000羽。1966 - 1975年基本维持。
  1981年增至197606羽。1990年增至362081羽。2000年增至404677羽。
  [=此处为表格(1981- 2000年畜牧业主要产品产量 )=]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1981 - 2000年畜禽年末存栏情况)=] [=此处为表格=] 繁殖新中国建立前,畜禽均为自然交配繁殖,耕牛,公牛一般3-4岁表现性欲,6岁性成熟;母牛一般3岁发情,4岁性成熟,发情周期24天左右,发情持续1.5-2天,怀孕期320天左右,3年产仔2胎,繁育年限14- 15年。非种用公牛在发情后即行阉割,以利生长和役用。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就地选育公牛”,淘汰劣种牛。生猪,多从猪行购仔猪,饲养母猪很少,母猪性成熟自寻公猪交配。本地母猪牛产性能良好,乳头发达,一般一窝产仔猪7-9头,育成率90%以上。70年代,各公社设生猪配种站,先后引进苏白、大约克夏、中约克夏、长白等良种猪作父本,本地萍乡猪作母本,进行杂交,优势显著,受养殖户欢迎。1987年,区财政拔专款在新港建生猪人工授精站,引进杜洛克种猪,提取精液,在新港、虞家河、威家、五里等地进行人工配种,效果甚好。次年,因经费不足停止工作。90年代,不少农户直接从良种场或市场购买良种猪饲养。本地土鸡,亦自然交配,交配后的鸡蛋在春季以母鸡孵化,每窝15 - 20枚,孵化期20天左右。90年代,有专业户采用恒温箱或电子孵化鸡鸭。
  第三节疫病防治防治机构新中国建立前,境内无畜禽疫病防治机构,仅有少数祖传兽医行阉割,兼治一些常见病。新中国建立初期,部分行政区、乡配备畜禽保健员,并建立家畜保育站。1958年,各公社相继成立兽医站。1981年,区农牧渔业局设区兽医总站、检疫站,各公社设兽医站,大队配防疫员。2000年底,全区有乡(镇)兽医站10个、兽医49人,村级防疫员118人。
  常见疫病清末,境内流行过牛炭疽、牛鼓气、牛血吸虫病,猪瘟、鸡瘟等疫。民国时期,流行过鸡寄生虫病。1983年,区畜牧兽医总站普查发现,畜禽常见疫病主要有传染病、寄生虫病。传染病有牛破伤风、狂犬病、白痢、牛虫败、牛结核,猪肺疫、禽虫败和猪瘟;猪传染性水泡病,猪流感、猪链球菌病、猪弓形体病、五号病、牛流感、鸡瘟等病。寄生虫病,猪有肾虫、肺丝虫、姜片虫、蛔虫、辣头虫、细颈单尾蚴、肉孢子虫、鞭虫、辣球蚴等;牛有肝片吸虫、肉孢子虫,锥虫、双牙焦虫、边缘边虫。
  疫病防治 1953年,有畜禽疫苗问市,少数畜禽注射过牛炭疽芽胞苗,猪肺疫等疫苗。70年代始,每年进行春秋两次预防注射,主要是猪瘟、猪丹毒、猪副伤寒、猪链球菌、鸡l、Ⅱ型等疫苗。仔猪实行售前注射,肥猪实行宰后检疫上市。发现疫病、及时采取封锁、消毒、紧急预防注射等措施,防止传播。各公社兽医站先后实行“四包”(包医、包药、包治、包阉割)。80年代后,逐步取消“四包”,诊治收费,自负盈亏,春秋预防注射,区、乡、村实行补贴。
  1980 - 2000年,除1999年新港、虞家河、周岭等地有猪、牛“5号病”流行,扑杀耕牛189头外,其余年份基本无大的畜禽疫病流行,寄生虫病、感冒、无名热等一般疾病时有发生,治愈率达80%。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