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卷七 畜牧水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314
颗粒名称:
卷七 畜牧水产
分类号:
F307.3
页数:
13
摘要:
畜禽品种畜类新中国建立前,境内主要饲有牛、猪、狗、猫等,马、驴、骡(主要用于运输)亦有饲养。新中国建立后,马、驴、骡渐少。60年代始,逐步引进外地品种,至2000年,全区有畜类品种20多个。
关键词:
农业经济
畜牧业
内容
卷七畜牧水产第一章畜牧第一节畜禽品种畜类新中国建立前,境内主要饲有牛、猪、狗、猫等,马、驴、骡(主要用于运输)亦有饲养。新中国建立后,马、驴、骡渐少。60年代始,逐步引进外地品种,至2000年,全区有畜类品种20多个。
牛为区内大宗家畜,品种主要有役用的滨湖水牛、黄牛和以产乳为主的奶牛。水牛,体形大、体质好、性温驯、易凋教、抗逆性强,为本地良种,分布在海会、赛阳、新港等9个乡(镇)。黄牛,肌肉丰满、四肢有力、耕作灵活、泌乳力高,主要分布在新港、海会等少数地域。奶牛,主要是黑白花奶牛,1970年由国营九江市牛奶场从南昌良种场引进。 猪有滨湖黑猪、杭口猪、萍乡猪3个本地品种。滨湖黑猪,有永修黑猪、南昌猪、九江城门猪、丰城剑光猪、德安猪5个类型,以城门猪为最多。此猪耐粗饲,适应性强,皮薄肉嫩。杭口猪,耐粗料、性温驯、适应性强、早熟易肥,原产于修水、武宁,修水杭口为最多,60年代引进,主要分布在海会、高垅一带。萍乡猪,原产于萍乡,此猪晚熟,属肉脂兼用型,耐粗饲、母性强、仔猪成活率高、生长快,屠宰产肉率高,引进较多,主要分布在海会、高垅、威家及通远一带。60年代末,九江市牛奶场引进长白猪.大约克夏、杜洛克3个优良品种。长白猪,原产于北欧丹麦,其繁殖能力十分优良,平均窝产仔猪10 - 12头,屠宰胴体瘦肉率60%左右,但四肢较软,易患皮病,饲养条件要求高,农户难饲养,一般作父本用。大约克夏,原产于英国,引入后适应性较强,鲜肉品质好,繁殖性能强,日均增重650克左右,料重比3 - 3.5:1,胴体瘦肉率60%,多作父本使用。杜洛克,别名红毛猪,原产于美国,体质结实,放牧性好,容易饲养,与本地猪杂交,其后代毛色分离严重,繁殖性能中等,育肥猪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5.5-6个月龄重90 - 100公斤,日均增重700克左右,料重比3:1,胴体瘦肉率60%以上,一般作终端父本使用。
羊无地方品种,养殖品种主要是成都麻羊和修水山羊。成年公羊体高54厘米,体长55 - 56厘米,体重26公斤左右,成年母羊体重略低,屠宰率45 .6%,年均产乳750公斤,盛乳期可达800公斤,属乳肉兼用。零星分布在十里、五里、莲花、七里湖等地。
兔有中国家兔、全耳兔和引进的安哥拉兔。中国家兔,在境内始养于70年代中期,适应性强,抗病力强,以肉用为主,零星分布于境内各地。全耳兔,毛质好、产量高,80年代十里、五里部分农户试养过。安哥拉兔,有法国、英国2个品种,以产毛为主,莲花、五里有农户养过。
狗有土狗、猎狗、菜狗、玩赏狗之分。农村素有养土狗的习惯。土狗,没有固定品种,体形、性情相差悬殊,一般体重为20 - 25公斤。猎狗,体形比土狗稍小,跑速快,善追逐,70年代近郊有少数居户养过。菜狗(以肉用为主),90年代初有外来户在赛阳金桥圈养过。玩赏狗,有狼狗和狮子狗。狼狗体高个大,体长可达80 - 90厘米,身高60厘米左右,一般是由外国纯种与警犬一代杂交,90年代始,有少数居户家养。狮子狗毛色繁杂,品种多,体形小,成熟狗一般在2公斤左右,城区有少数户养。
猫境内养猫历史较久远,主要用于捕捉老鼠,它源于自然繁殖,品种不详,毛色有白、黑、麻、花等多种。80年代后有人饲养玩赏猫,颜色以纯白、纯黑为多,个体比捉鼠猫小。
禽类以养鸡为主,鸭、鹅次之。80年代引进肉鸡、蛋鸡、鸽子、鹌鹑等。
鸡本地土鸡,是农户养殖的主要品种,此鸡性情活泼,饲料简单,易于饲养,肉质鲜美,但体小易耐窝,生长慢,产蛋率低。单冠白来杭鸡,原产于意大利,此鸡在60年代末引至境内,生产性高,是商品蛋鸡的重要亲本,体质细致结实,外貌秀丽,羽毛纯白色,紧贴躯体,性成熟早,无就巢性,年产蛋150只左右。罗斯蛋鸡,属褐壳蛋系,由英国罗斯公司育种场育成,为四系配套的自别雌雄蛋鸡,1982年上海新杨种畜场自英国引进曾祖代,1983年在境内落户,年产蛋160只左右。泰和乌鸡,羽白、凤冠、绿耳、丝皮、缨头、五爪、毛脚、乌皮、黑骨、黑肉,肉质特佳,成年公鸡1.5公斤,母鸡1- 1.25公斤。90年代初从南昌引进,境内现有少量饲养。土鸡多为农户散养,罗斯蛋鸡、来杭鸡、泰和乌鸡大都是集体或个人养鸡场圈养或笼养。
鸭麻鸭,体形小,细致紧凑,颈长、身长、腿短、脂多;肉味鲜美,早熟,多为蛋鸭,产蛋量高,体重1.2-2公斤,淘汰后作板鸭。北京鸭,羽毛白色,嘴、脚桔黄,体大,颈较短,产蛋多,生长快,体重3-4公斤,多作肉鸭养殖。
鹅有灰白两色,头大颈长,体型较小,前额有肉瘤,尾毛发达,耐粗饲,生长快,抗病力强,早熟,产蛋少,年产蛋30枚左右,屠宰出肉率65%。
鸽有信鸽、玩赏鸽及肉用鸽。80年代有人养殖信鸽和玩赏鸽,90年代有专业户养殖肉用鸽,鸽肉鲜嫩,成年鸽重150克左右,年产蛋230只左右。赛阳、姑塘等地有私人养鸽场,数量在万只以上。
鹌鹑80年代始有专业户饲养,属蛋肉兼用型。
第二节饲养繁殖饲养饲料青饲料,境内有丘陵低山草丛4500亩,湖洲草滩1.1万亩,沟边、坝旁、地沿、田边牧草地8000亩,可利用面积1.6万亩,年亩产各类青草、野菜和可食的野生植物600公斤,供牛、羊、兔、鹅、猪食用。粗饲料,以秸杆(玉米杆)、乙谷、稻草为多见。精饲料,大多以稻谷、玉米、麦、高梁为主,以红薯、饼类、豆类以及农副产品下脚料为辅。70年代初,推广配合饲料,主要是将富含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物质,根据畜禽生长需要,按一定比例人工配合而成。80年代,配合饲料加工工业迅速发展。2000年,年加工能力为5000吨。
饲养方法役用牛,传统的饲养方法是放养与喂养相结合,青草放养、草枯喂养;热时拴养,冷时圈养;闲时青料,忙时精料。母牛产期精料更多,饲养更周。生猪,70年代前,多以散养为主,少数圈养(集体养殖的实行圈养)。喂养以白菜、萝卜、红薯藤等青料或农副产品下脚料为主,辅以“清食”(剩菜、剩饭、淘米水)喂养。70年代推广过糖化饲料喂养,一般以熟喂为主,生喂为辅。80年代后,改散养为圈养为主,大多喂以配合饲料,生长快,出栏期提前。观赏宠物猫、狗,主人以精食喂养。禽类,多以农户散养,定时喂食,80年代后,有养禽专业户实行笼养,以配合饲料专喂。群鸭群鹅,多为游牧放养,定时添喂。90年代,部份养猪、养鸡、养鸽专业户实行科学喂养、科学管理,饲料按不同生长期配比定量。
饲养量耕牛,新中国建立前多为殷实农户所有,少数为几户共养1头。民国37年(1948),境内有耕牛(役用滨湖水牛)1200头;1954年3600头(含黄牛,F同);1970年5210头;1981年,水牛5710头,黄牛164头;1990年,水牛6221头,黄牛153头;2000年,水牛3456头,黄牛104头。奶牛,1970年50头,1981年965头,4990年1081头,其中九江市牛奶场占大多数(后不归区统计),2000年126头。生猪,新中国建立前,总饲养量不足千头,平均两农户不足1头。1955年,实行生猪派养派购,饲养量上升。1968年,始办集体养猪场,农户饲养量减少。1970年,国家推行奖回供粮、奖布票、给饲料地等扶持措施发展养猪。1972年,境内饲养量增至6000头。1985年,取消生猪派购,全区生猪年末存栏37701头。1990年,有养猪专业户210户,全区生猪年末存栏43838头。2000年,养猪专业户增至400户,其中饲养50头以上的78户,由于农户饲养量减少,全区生猪年末存栏40765头,稍有下滑。羊,新中国建立后,始有零星养殖。1957年仅10余只。1966- 1976年基本无人饲养。80年代后时增时减,总量仍少。2000年仅180只。肉用狗,80年代以前无人养殖。1992年,有外地经营者在赛阳试养百余只,后迁走。禽类,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农村饲养量不足3000羽。新中国建立后,饲养品种、饲养量不断增加,1958年达到9000羽。1966 - 1975年基本维持。
1981年增至197606羽。1990年增至362081羽。2000年增至404677羽。
[=此处为表格(1981- 2000年畜牧业主要产品产量 )=]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1981 - 2000年畜禽年末存栏情况)=] [=此处为表格=] 繁殖新中国建立前,畜禽均为自然交配繁殖,耕牛,公牛一般3-4岁表现性欲,6岁性成熟;母牛一般3岁发情,4岁性成熟,发情周期24天左右,发情持续1.5-2天,怀孕期320天左右,3年产仔2胎,繁育年限14- 15年。非种用公牛在发情后即行阉割,以利生长和役用。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就地选育公牛”,淘汰劣种牛。生猪,多从猪行购仔猪,饲养母猪很少,母猪性成熟自寻公猪交配。本地母猪牛产性能良好,乳头发达,一般一窝产仔猪7-9头,育成率90%以上。70年代,各公社设生猪配种站,先后引进苏白、大约克夏、中约克夏、长白等良种猪作父本,本地萍乡猪作母本,进行杂交,优势显著,受养殖户欢迎。1987年,区财政拔专款在新港建生猪人工授精站,引进杜洛克种猪,提取精液,在新港、虞家河、威家、五里等地进行人工配种,效果甚好。次年,因经费不足停止工作。90年代,不少农户直接从良种场或市场购买良种猪饲养。本地土鸡,亦自然交配,交配后的鸡蛋在春季以母鸡孵化,每窝15 - 20枚,孵化期20天左右。90年代,有专业户采用恒温箱或电子孵化鸡鸭。
第三节疫病防治防治机构新中国建立前,境内无畜禽疫病防治机构,仅有少数祖传兽医行阉割,兼治一些常见病。新中国建立初期,部分行政区、乡配备畜禽保健员,并建立家畜保育站。1958年,各公社相继成立兽医站。1981年,区农牧渔业局设区兽医总站、检疫站,各公社设兽医站,大队配防疫员。2000年底,全区有乡(镇)兽医站10个、兽医49人,村级防疫员118人。
常见疫病清末,境内流行过牛炭疽、牛鼓气、牛血吸虫病,猪瘟、鸡瘟等疫。民国时期,流行过鸡寄生虫病。1983年,区畜牧兽医总站普查发现,畜禽常见疫病主要有传染病、寄生虫病。传染病有牛破伤风、狂犬病、白痢、牛虫败、牛结核,猪肺疫、禽虫败和猪瘟;猪传染性水泡病,猪流感、猪链球菌病、猪弓形体病、五号病、牛流感、鸡瘟等病。寄生虫病,猪有肾虫、肺丝虫、姜片虫、蛔虫、辣头虫、细颈单尾蚴、肉孢子虫、鞭虫、辣球蚴等;牛有肝片吸虫、肉孢子虫,锥虫、双牙焦虫、边缘边虫。
疫病防治 1953年,有畜禽疫苗问市,少数畜禽注射过牛炭疽芽胞苗,猪肺疫等疫苗。70年代始,每年进行春秋两次预防注射,主要是猪瘟、猪丹毒、猪副伤寒、猪链球菌、鸡l、Ⅱ型等疫苗。仔猪实行售前注射,肥猪实行宰后检疫上市。发现疫病、及时采取封锁、消毒、紧急预防注射等措施,防止传播。各公社兽医站先后实行“四包”(包医、包药、包治、包阉割)。80年代后,逐步取消“四包”,诊治收费,自负盈亏,春秋预防注射,区、乡、村实行补贴。
1980 - 2000年,除1999年新港、虞家河、周岭等地有猪、牛“5号病”流行,扑杀耕牛189头外,其余年份基本无大的畜禽疫病流行,寄生虫病、感冒、无名热等一般疾病时有发生,治愈率达80%。
第二章水产第一节水面天然捕捞水面2000年,全区有天然捕捞水面128400卣,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和长江。鄱阳湖,在境内水域面积109387.5亩,占市辖鄱阳湖总水面的3.7%,是境内捕捞业的主要场所和生产基地。鄱阳湖是过水性湖泊(5条河注入,一般每周可换水一次)、水质状况良好,属清洁水。长江,自1980 - 1999年在区域内水域面积为41400亩,2000年勘定为19012.5亩,占市辖长江总水面的7.6%,水涯总长13公里。
可养殖水面区境临江傍湖,天然湖泊和I LI塘沟港棋布。1954年,境内有可养水面2.4万亩。1970年,山塘、水库增加,可养水面达3万亩。1981年,全区有可养水面31283亩,其中湖泊21893亩,水库1819亩,池塘7571亩。1995年,市政府将水产大乡七里湖划归开发区,区内可养殖水面锐减。2000年,全区可养殖水面仅为15701亩,比1981年减少49. 81%。但由于区内水产养殖从建区伊始就大兴鱼池精养,精养水面比1980年的183亩增加了35 .59倍,达6513亩,占全区可养水面的41.89%。全区水产品产量仍比1981的517吨增加了11.61倍,达6()01吨。
第二节水产品鱼类据80年代省、巾-水产专业部门统计,鄱阳湖共有鱼类118种。鲤科64种,占54.2%;鮠科14种,占1 1.8%,鳅科6种,占5%;鳍科、塘鳢科各4种,各占3.40/c;银鱼科3种,占2.5%;鳀科、鳢科、攀鲈科、舌鳎科各2科,各占I.8%。其它种类,如鲟科、白鲟科、鲱科、胭脂鱼科、平鳍鳅科、鮡科、鲶科、胡子鲶科、鳗鲕科、合鳃科、棘鳅科、针鱼科、鲥鱼科、虾虎鱼科、鲀科等均为1种,各占0 . 84%。长江共有鱼类260种。60年代前,盛产鱼苗,年产5-6亿尾远销江浙等地。后因酷渔滥捕和“三废”污染,产量急剧下降。1970年,年产4亿尾。1980年,骤减至6000- 7000万尾;1990年后,鱼苗稀少。2000年,已不见鱼苗。人工养殖鱼类有鲤、青、鲢、鳙、鲫、鳜、鳊、鳝等。
甲壳类虾主要有沼虾和米虾。沼虾属长臂虾科,又称青虾,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米虾亦称草虾,体小,难以形成生产能力,经济价值不及沼虾。虾类广泛分布在鄱阳湖各个水域,内陆各类型的湖泊、河沟、港汊及沿江滨湖地区的池塘。
蟹主要有食用价值、经济价值高的中华绒螯蟹,又称螃蟹、河蟹,是区内水产品的一大特产。其特点是体肥、个大、肉鲜、味美。
50年代,天然河蟹主要产自八里湖,其次是白水湖、芳兰湖、青山湖,年捕蟹5000公斤左右。60 - 70年代建闸后,隔断了河蟹洄游入湖水道,湖泊中河蟹资源逐年减少。年捕河蟹1500 - 2000公斤。80年代,年捕河蟹不足500公斤。90年代基本消失。
贝类蚌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区内湖泊、河港、水库、池塘等水域均有分布,且蕴藏量大、产量高、品种多。贝壳可制成各种贝扣、工艺美术品以及珍珠核,畅销国内外市场;三角帆蚌足人工培育珍珠的主要蚌种,三角帆蚌和裙信冠蚌在区内藏量约3.5 -4万公斤。
螺 70年代前,田螺数量多,分布广,后因化肥农药大量增施,田中渐少。全区水域螺蛳蕴藏甚丰。
第三节养殖鱼种繁殖宋代,境内就有在长江春讯时捕捞鱼苗生产的记载:“今人家池塘所畜鱼,其种皆有九江,谓之鱼苗,或日鱼秧。南至闽广,北越淮泗,东至于海,别无种也。”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省农林厅利用“三湖一塘”(七里湖、八里湖、白水湖、老灌塘)37000余亩水域,创办鱼种试验场。1955年,山塘放养鱼苗10万尾,放养水面2000亩。1957年,新港琵琶湖成立水产养殖场。1959年II月,成立白水湖水产繁殖试验场,新港、大桥分别成立渔场。1970年,成立水产科学研究所和水产公社,开挖鱼种池,试行人工培育鱼种、鱼苗。1980年,全区有鱼种池240亩,至1984年翻了近4倍。进入90年代,仅存官牌夹鱼苗场,年产4大家鱼(青、草、鲢、鳙)水花和夏花共5000万尾、.1993年,官牌夹鱼苗场首次人工试繁鳜鱼获得成功,产苗1万尾。1983 - 1990年,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完成彭泽鲫6代选育。1992年开始进行彭泽鲫苗种培育,年培育彭泽鲫夏花3000 - 5000万尾。冬片鱼种1-2万公斤。1994年5月,区蟹苗人工繁殖站从南昌引进淡水白鲳和罗非鱼各2000尾进行试养,同年冬,起捕淡水白鲳500公斤,罗非鱼1000公斤。1996年后,区内4大家鱼夏花主要来源于九江开发区官牌夹鱼苗繁殖场和湖口、赤湖等地。至2000年,全区鱼种培育面积达1800余亩。
内湖放养 1970年始,施行内湖放养。1981年,可供养殖湖泊13个,养殖面积21893亩,占可养水面的69.98%,其中万亩以上大型湖泊1个,即八里湖;万亩以下千亩以上中型湖泊4个,即甘棠湖、谷山湖、排山湖、青山湖;千亩以下百亩以上小型湖泊8个,即大板湖、白水湖.姑塘湖、琵琶湖、小湖、土桥湖、芳兰湖、洪湖。区内湖泊均是蓄洪、灌溉、养鱼3用湖泊,湖底平坦,水深约在2米以上,加之沿湖村庄厂矿较密,有机物和无机物较多,浮游生物生长茂盛,适宜鱼类生长,年亩产成鱼20公斤左右。1984年实行承包责任制后,以投放鱼种与关野蓄养相结合,粗放粗养,年亩产成鱼25 - 40公斤。1990年后,白水湖、甘棠湖、琵琶湖先后划归浔阳区,湖泊面积逐年减少。1992年,实行网箱和围网养鱼,八里湖低坝围网400亩,水面投放鱼种2.7万尾(2614公斤),当年产成鱼35吨。1995年底八里湖随七里湖乡划人开发区。2000年,全区湖泊面积减至5600亩,占可养水面35 .67%。
塘库放养新中国建立前,山塘放养的鱼苗主要是长江鱼苗,人放天养,产量低且不稳。建国后,水利工程增多,塘库放养增加。70年代,以大队或生产队集体投放小规格鱼种,仍靠天然饵料肥育,产量不稳。80年代,普遍推行水面责任承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每2-3年起捕成鱼1次,亩产100 - 150公斤不等。90年代,养鱼技术不断提高,由投放小鱼种逐步改为投放大规格鱼种,由人放天养变为渔牧结合。水塘花白鲢占投放量的60%,花色品种占40%,水库花色品种居上,少数水库实行渔牧、渔禽结合,产量不断增长。2000年,全区塘库养殖3588亩,占可养水面22.85%。屋前屋后塘、田畈塘、山凹塘水质肥沃,管理方便,利用率达95. 15%,年亩产成鱼40 - 50公斤。
鱼池精养 1976年,国家拨专款支持九江建设城郊水产品养殖基地,1977 - 1981年,七里湖乡先后建人工精养鱼池300亩,十里花园畈建230亩,高垅青山湖、谷山湖建660亩,周岭建80亩,茅山头建800亩。至1984年,全区有精养鱼池2300亩,占可养水面6.68%。1992年,省水产局安排虞家河乡水产专项贷款10万元,乡政府采取“滚雪球”的办法,自筹资金35万元,群众集资5万元,历时四年,新挖鱼池1800亩。1994年,茅山头企业集团在园艺分场等地建池353亩。1995年,兰特尔特种水产养殖公司在高垅乡征地370亩,建池100亩。1996 - 1997年,高垅乡政府发动社会力量开发青山湖,在高垅、青山、五里、银门等村建池1260亩。1997年,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落址虞家河乡芳兰湖,征地206卣,其中精养鱼池160亩,1996 - 1998年,海会、姑塘、五里、莲花、新港等乡(镇)各建池200余亩。2000年底,全区有精养鱼池6513亩(未含七里湖300亩),为1980年183亩的35.59倍,占可养水面41.49%。这类鱼池,集中连片,规格整齐,15亩左右为一块,水深2.5米以上,能排能灌,生产设备齐全,鱼种池和饲料场地按比例配备。养殖方式逐步推行渔牧结合、渔禽结合。养殖品种主要有鲤、鳊、鲢、草、鲫等,年亩产成鱼400 - 500公斤。
稻田养鱼 1992年,全区建立稻田养鱼示范点14个,面积1597.8亩,占全市稻田养鱼面积的3 .4%。是年,区政府扶持经费2万元,投放冬片鱼种1.73万尾,夏花鱼苗54万尾。由于眷涝秋旱,赛阳乡稻田养鱼亩产成鱼25公斤,其他乡(镇)亩产仅为5 - 10公斤不等。农民积极性受挫。1993年,稻田养鱼面积骤减至480亩,亩产成鱼l5 - 25公斤。1996年基本消失。
饵料与喂养饵料分青饲料、精饲料、混合饲料。青饲料,主要以种植为主,有黑麦草、苏丹草、苔草、油菜、苦麦荣和豆类等,作辅助养殖饵料。1976年,始有少量种植。1990年后,所有精养鱼池埂边均大量种植。2000年,种植青饲料面积有401亩,产料10万公斤。精饲料,包括农业和食品工、业副产品或下脚料,主要有皮糠、麦麸、豆饼、花生饼、菜子饼、芝麻饼、酒糟、豆渣、农作物秸杆粉碎后的粉末等,来源广,投资少。混合饲料,80年代始,混合饲料专门用于精养。随着精养水面成倍增加,投资商在区内建饲料加工厂3个,促进了渔业发展。
喂养大湖放养以投喂青饲料为主。鱼种及成鱼养殖根据不同鱼类、不同时期实行青、精、混合搭配,定点定时定量投喂。投放鱼种前,实行清池(亦称清野)、消毒。90年代后,不少专业户购置增氧机,适时增氧。1999年,九江水产科研所在芳兰湖试用投饵机自动喷投饵料。
第四节特种水产养殖河蟹养殖品种为中华绒螯蟹。70年代,水产公社每年从浙江箫山一带购进蟹苗30 - 50公斤投放八里湖,当年收蟹1000公斤左右,至80年代初,全区年产成蟹2500 -5000公斤。1987年,国家投资125万元,在七里湖乡建造年产500公斤蟹苗繁殖基地,占地面积68.5亩,历时3年,建成培育房2栋,面积1200平方米,孵化房1栋,面积146.2平方米,累计完成大小项目12项并投入生产,首产蟹苗50.65公斤,育苗成活率达22.7%,育苗水平达国内领先水平,育苗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产蟹苗56. 15公斤,1992年,产蟹苗32.64公斤,成活率均达26%。1998年,产蟹苗41公斤。1994年,七里湖乡池塘养蟹面积20亩。1995年,十里水产场池塘养蟹面积15亩。1996 -1997年,莲花镇池塘养蟹面积20亩。1998年,高垅乡青山湖池塘养蟹面积670亩,投放幼蟹80万尾,产蟹3350公斤。2000年,青山湖池塘养蟹面积500亩,投放扣蟹24万只,产蟹4200公斤。
甲鱼俗称鳖,区内养殖品种为中华鳖。1991年,个别农户试养。1993年5月,区蟹苗站土法快速养鳖取得成功,每只3-5克雏鳖经过5个月温控养殖,个体重达0. 25斤,成活率达66.6%。此技术得到省、市水产专家赞誉,并在全省水产工作会上进行交流。是年,全区甲鱼产量达9950公斤。1994 -1997年,湖北柳某承包区蟹苗站20亩池塘养殖甲鱼,年销售甲鱼1万余公斤,年收入200- 500万元。1996 - 1999年,周岭乡沿湖村陈义球、任开银分别养殖甲鱼面积6.5亩和9亩,其中温室各400平方米,年产甲鱼5000 -6000公斤,2000年,全区甲鱼养殖户59户,养殖面积近200卣,当年产甲鱼8万公斤。
蛙类主要有古巴牛蛙和美国青蛙(沼泽绿牛蛙)两种。1984年,新港镇新港村崔天炎养殖占巴牛蛙面积6亩,年产值10万元。1996年扩大到10亩。1999年,为利于销售,在武宁、瑞昌等地又养殖10亩。1993年8月,崔天炎在新港镇举办蛙类养殖技术培训班,58人参训。1995年,全区有养蛙户43户,面积56亩。1997年春,高垅乡陈小齐养殖美国青蛙,面积5亩,次年购买1台浮性饲料机,通过配制不同生长期蛙类系列全价营养饲料,使养殖饲料系数达到2:1,并进行棘胸蛙(庐山石鸡)的试养驯化。1999年,养蛙面积扩大到30亩。同年成立“九江市庐山石鸡开发中心”,当年开发出庐山石鸡真空包装旅游熟食品并获得区技术监督局企业标准标签认可。2000年1月,自筹资金7万元,购置电烤箱、真空机、封口机等,开始试制蛙类熟食品,在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研究学院黄赣辉、胡泽敏教授支持下,首批蛙类熟食品于2000年5月上市。
河蚌育珠境内河蚌人工繁殖始于1974年水产公社、官牌夹水产场和茅山头水产场。从八里湖以及池塘捞起河蚌植珠种后吊养水池内。1980年,全区有吊养蚌20万只。1989年,产珍珠90公斤。1991 - 1994年,官牌夹水产场年加工珍珠50公斤。1992- 1996年,庐山水产场年吊养手术蚌(三角帆蚌)4万只,年产珍珠200公斤左右。1998年,境内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侵袭,珍珠养殖严重受挫。1999年,全区珍珠养殖面积15亩,亩产珍珠1公斤左右。
其它养殖 1991年6月,区蟹苗站从广东引进罗氏沼虾幼苗进行试养,同年10月移进温室越冬,翌年4月移出温室进行强化培育,人工繁殖罗氏沼虾11万只,填补了江西省养殖罗氏沼虾的空白。1993年,区水产局从南昌引进淡水鲳、美国鱼回、建鲤、胡子鲶、德国六须鲶、东北银鲶,分别在十里水产场等地试养。1995年,周岭乡沿湖村陈义球养殖鳗鲡,面积8亩,投鳗苗10万尾。1996年,海会镇彭山村陈美珍养殖七彩龟,面积0.3亩,养殖大小龟800余只。1996年8月,庐山水产场青虾养殖面积40亩,投放1.5-2厘米规格青虾400公斤,II月,产成虾2400公斤,亩产60公斤。1998年,全区青虾养殖面积增至1400亩,其中在芳兰湖专养青虾面积50亩,投放青虾苗500多公斤。同年,九江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在虞家河乡芳兰湖精养渔池内,培育试养彭泽鲫和非洲鲫鱼成功。九江三泰公司投资51万元,在虞家河乡兴办黄鳝养殖基地,占地面积近20亩,模拟野生黄鳝的生态习性进行试养。1999年,全区有黄鳝养殖户8户,面积40余亩,套养鳜鱼、彭泽鲫年均l万尾以上。2000年3月,九江市天洋特种水产养殖公司在虞家河乡芳兰湖落户,占地面积400亩,养殖面积350亩,投放河豚苗20万尾,史氏鲟1万尾,属全省首家规模最大的河豚、史氏鲟鱼养殖基地。
第五节捕捞渔汛鱼类出现有规律的繁殖、索饵、越冬洄游活动,形成渔汛,即捕渔期。随时令季节变化,可分春汛、夏汛、秋汛、冬汛。渔民捕捞规律大致为:春捕潮水游,夏围鱼聚群,秋截鱼入江,冬捞鱼窝藏。鱼类因生理差异,构成不同产渔期。
春汛每年惊蛰至清明前后约50天,湖内纳各江河之水,鱼类溯江入湖,寻洲滩觅食,孕育产卵。捕捞对象以定居性鱼类为主,包括鲤、鲫、鳜、黄颡、鲶等中小型经济鱼类。惊蛰始人头汛,春分入旺汛。
夏汛始于清明,小满人二汛,夏至为末汛。湖区水位上升,大片草洲浸没,江河半洞游性鲢、鳙、青、草、鲥、鲚、河豚进入湖泊及附属水体索饵肥育。
秋汛大暑至秋分前后,大暑人头汛,白露入二汛。湖区常于7-8月涨秋水,大中型半洄游鱼类包括鳡、鮠、鮰、鳗鲡等人湖索食。至秋末湖水下泄,鱼类向下,捕捞又进入旺季,为张网放钩黄金季节,主产大中型鱼类和名贵鱼类。凤尾汛,立秋后为初汛,旺汛在霜降前后,延续期较长。产于湖区深水陡岸,温度高则产量盛。水落时则分散于港侧浅水滩,常与针鱼、银鱼混杂。风尾鱼与风向、风力渔场座落关系密切,刮北风后产量盛。
冬汛处湖水枯水期,湖区仅存港潭。鱼类集中于河港或深潭底层,主产各种定居性越冬鱼。鳜鱼汛,鳜鱼喜群栖,爱于岩礁间觅食河虾,常聚于流水处。头汛于霜降前后,至立冬形成旺汛,三汛出于大雪。虾汛,旺汛处立冬前后,主产河港侧面及湖潭多草区,日产量较高。
捕捞工具常用捕捞工具主要有网具、钩具、钓具。
网具有拖网、围网、罩网、袋形网、定置网、毫、罾等七种。拖网:是采用拖曳法捕捞底层或中上层鱼类的网具总称。据网身长短、网眼大小、网囊深浅分大型密日拖网、大型稀目江网、湖网、扒网、腰拖网等种。大型密目拖网捕上中层小杂鱼,大型稀目网捕大中型鱼类,扒网用于冬汛捕捞河港底层鱼类,腰网用于捕捞爱群栖的凤尾鱼、针鱼、银鱼等小型鱼类。拖网一般由一至数个单位网所组成的网具,借助风力或水流的推动,在水中曳行,迫使在网口附近范围内的鱼虾进入网内而达到捕捞的目的。围网:又称刺网、丝网、锋网,为60年代开始使用最为广泛的网具之一。此网呈长条形,围捕密集或集中的鱼类。适用于水面较大,底质较平,水草较少的渔场。根据作业船只的数量不同,可分为多船围网,双船围网和单船围网,捕捞对象主要是中、上层鱼类。罩网:从水面向下围罩鱼类的网具,俗称打网、抛网,属袋形网类。网口圆形,口面直径约3米,囊深有袋,用铁条作沉子,借以加速网身F降。分圈网撑网等种,多用于深水或深潭扎筏作业,亦可于河口、港畔作业。作业方式有旋撒式、撑开式和罱罩式3种。袋形网:包括白‘袋网、袋网、虾绠网等种,可张放亦可拖动。定置网:此网为禁用的有害网具。渔期长,设于鱼类的洄游通道,靠水流的冲击迫使鱼虾进入网内而达到捕鱼目的。毫:亦属袋形网类,用于春、冬两季装放于河口泄水处,拦截自上游下泄各种鱼类。另一种筏制毫:圆柱形,入口处具竹制尖倒刺,鱼人毫内则不可逃出。罾:是由方型网身支架、撑竿组成,有定位、活动2种。用于河畔捕捞过往鱼类的常用小型工具。
钩具为挂捕大中型鱼类的主要工具,由纲索、钩绳、渔钩、浮筒组成。其种类较多,分沉钩、浮钩、流钩、趟钩、拖缠钩、棱钩、镣等种。沉钩、浮钩、流钩又称捆钩。捆钩,纲绳一般长50 - 300米不等,钩形较大,取钢丝淬火制成,钩尖极为锋锐。将钩柄系于钩线一端,钩线另一端固定于纲索上,每尺余一钩,浮筒置于纲索两端,张放于流水侧,刺捕体型较大的鱼类。作业分定置、拖曳、手握3种方式。镣,用于捕刺底层鱼类钩具,靠行船拖动将鱼体挂住。爪钩,形状似竹扒,一端爪形,上扎捆钩,手握竹杆,向河底扒挂鱼类。
钓具采用诱饵装钓捕某些贪食性鱼类的工具,属延绳钓。由纲绳、钓线、渔钩(或筏子)、饵、浮筒组成。分延绳钩、手钩、竿钩等。放钩,将歪咀钩系于钩线一段,钩尖挂蚯蚓等为饵,一篙钩长约10米以上,施放于涨水河滩草洲浅水区,为春夏之交常用工具。卡子(又称筏子),筏用竹签削尖烤制而成,富弹性,筏尖套入芦管,再将煮熟的麦粒嵌入芦管另端。主捕鳊、草、鲤等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
捕捞方法主要有网捕、钩捕、诱捕。 网捕使用最为广泛的捕捞方式之一,它包括张放、拖曳、流刺、围歼、拦阻、罩捕等作业方式。按网县的大小,分一人作业和多人作业。按网具的功能,分定位或流动作业。按捕捞对象,分季节性或长年性作业。
钩捕为古‘老捕捞方法,分拖曳、排放、扒挂等作业方式。钩捕法是夏秋季常用的捕捞方式,拖曳法则适宜冬季使用。
诱捕利用鱼在深水槽或有草的地方栖息、产卵、越冬的习性,设置人工制造的鱼窝或沟槽,引鱼人内而获。还有用迷魂阵,即由各形网片和袋网的组成,采用竹簖张放,迂回曲折,鱼遇网片则迷人网袋。
捕捞队伍新中国建立前,沿江沿湖居民常年依托江湖,以捕捞为生。民国37年(1948),境内有80余户渔民以船为家。仅新港就有叶家班、张家班两个在长江捕鱼的专业队伍。新中国建立后,渔民陆续在陆地安家。1957年,成立渔业合作社2个,专业渔业队3个,有渔船58只,渔民321户,1487人。多分布在八里湖、白水湖、新港、大桥一带。70年代始,天然捕捞减少,人工养殖增多。1982年,全区有渔业公社1个、渔业大队8个、渔业小组36个、渔业户501户,渔业人口1811人,渔业劳力993人,其中专业699人。国营养殖鱼种场5个,职工364人,捕捞渔船242艘,其中机动渔船109艘,非机动鱼船133艘。2000年,有渔业村10个,渔业劳力1000人,捕捞渔船250艘。
捕捞产量分鱼苗捕捞和成鱼捕捞。新中国建立前,个体鱼苗、成鱼捕捞量无记载。建国后,1960年,捞鱼苗5.5万尾,成鱼8吨。1970年,捕捞鱼苗4万尾,成鱼28吨。1984年,水产品市场放开,取消派购,此后,沿湖各村劳力纷纷添船增网从事捕捞,捕捞量大幅上升。1985年,全区捕捞产量207吨,比1981年的90吨增长2.3倍。1990年,捕捞产量306吨,比1981年增长3.4倍。2000年,捕捞产量1210吨,比1981年增长13.44倍。
[=此处为表格(1992 - 2000年水产生产情况)=]注:1995年12月,七里湖乡划归九江市开发区管辖,故1996年后,水产牛产情况不含原七里湖乡。
第六节鱼病防治建国前,人放天养,防治技术缺乏。新中国建立后至60年代,重养殖轻防治。70年代,专业养殖开始注重鱼池消毒、预防疾病。1992年,成立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编发鱼病防治情报,指导防治技术。危害严重的常见病区内主要有草鱼的出血、烂腮、锚头蚤等。鱼病以防为主。池塘养殖突出四抓:一抓鱼种健康,二抓鱼苗消毒,三抓鱼池清野,四抓池水杀菌。1994 - 1995年,部分池塘发生寄生虫病(锚头蚤病),在水产技术人员指导下,每立方米水体施用0.5PPMB型灭虫灵,一个星期全部根治。至2000年,区内未发生流行性鱼病。池内消毒由采用石灰改为化学消毒剂。在区水产服务中心的指导卜,区内销用江苏、湖南、上海、北京生产的灭虫、杀菌药品4000余件。
第七节渔政管理机构民国时期,境内无专门渔政管理机构,只有税关税卡。新中国建立初期由农业部门代管。70年代由公安部门协管。1985年,区农牧渔业局设渔政站。1987年11月,成立区渔政局。1990年8月,成立江西省渔船渔港监督管理处庐山监督管理站。1992年2月,成立区水产局。1996年8月,成立区渔政执法稽查队,为区水产局、区渔政局下属专管湖泊渔政业务的临时机构。
资源保护新中国建立前,无切实保护措施。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加大保护力度,主要开展“四禁”。禁渔鱼类、贝类之幼亲体:主要有鲥、银、鰕虎(石鱼)、青、草、鲢、鳙、鲤、鳊、鲂、鲫、鳜、鳡、鳢、鲶、鲍、鳤、鲴、鲌、花鲳、鲚、鳗和虾、蟹、龟、鳖以及贝蚌类。严禁捕捞500克以下之青、草、鲢、鳙;250克以下之鲤、鳊、鳃、鲂、鮠、鳝、鲌、鳜、鲶;150克以下之鲴;100克以下之鲫、鳝、鳗;性腺未成熟之银、鲚、鰕虎、针弓等小型鱼类;2-3令体长13厘米以下三角帆蚌、褶纹冠蚌:2-3令体长8厘米以下之贝类;100克以下之蟹;200克以下之鳖;150克以下之龟等。捕捞物中不合标准的鱼类量不得超过5%。禁捕濒危野生动物:主要有黄唇鱼、松江鲈鱼、克氏海马、胭脂鱼、唐鱼、大头鲤、金线鲃、新疆大头鱼、大理裂腹鱼、花鳗鲡、川陕哲罗鲑、中华鲟、达氏鲟、白鲟、文昌鱼、红珊瑚、冠螺、大珠母贝、佛耳丽蚌、鹦鹉螺、多鳃孔舌形虫、黄岛长吻虫等。禁用有害渔具渔法:各种有损水产资源之渔具渔法均属取缔之列。包括定置网、迷魂阵、机动底尾拖网、炸鱼、毒鱼、电鱼等。严格限定渔网网目。捕捞大中型鱼类网目长度限制在7厘米以上,捕捞小型鱼类网目和长度限定在3厘米以上。密目网具在鱼类自然繁殖期严禁下湖作业。渔业水质污染造成损失的由渔政管理部门负责处理。禁止无证作业。1984年始,向专业渔民颁发捕捞证,未领取证件者不得入湖作业。1992年,办理捕捞证件140本,为渔业船只进行全面船检,船检率达80%。1997年,换发渔业许可证。渔船亦得造册登记发给牌照,年船检率40%,后不足30%。
依法渔政80年代,配备渔政执法专用车。90年代,渔政人员依法着装,之后购置渔政船并配备移动电话。1992年,协助公安部门巡查鄱阳湖8次,处理违法捕捞事件20起。1995年,区政府下发《关于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和经济鱼类幼体的通知》。1996年,下发《关于核发水面养殖(种植)使用证的通知》,十里、五里、海会、威家、庐山水产场、茅山头畜牧水产场等种养殖单位以及50多个水产养殖户领取《水面养殖(种植)使用证》。1997年9月,对鄱阳湖渔政、治安问题进行整治,清理和销毁违法网具100件,驱赶越界渔船30余艘,暂扣“三无”渔船12艘,调处周边关系5起。1998年,成功调处九江石化总厂渗漏石油污染五里乡前进村精养鱼池一案,索赔金额13万元。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