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土保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31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土保持
分类号: S157
页数: 2
摘要: 水土流失据1984年水土保持规划调查,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2.56万亩(其中包括浔阳区5000亩,庐山垦殖场500亩)占山地面积283 .47平方公里的29.5%,占全区总面积527.7平方公里的16.9%,其中轻度流失面积5.38万亩,中度流失面积4.98万亩,强度流失面积2.2万亩。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

内容

水土流失据1984年水土保持规划调查,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2.56万亩(其中包括浔阳区5000亩,庐山垦殖场500亩)占山地面积283 .47平方公里的29.5%,占全区总面积527.7平方公里的16.9%,其中轻度流失面积5.38万亩,中度流失面积4.98万亩,强度流失面积2.2万亩。
  水土流失形式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3种。水力侵蚀以面蚀、沟蚀、山洪为主、重力侵蚀以崩岗、崩岸、滑坡为主。风力侵蚀多发生在新港、姑塘两镇的滨湖沙丘地区。
  水土流失危害主要有4种: 水伤严重据1984年调查测算,全区每年土壤侵蚀量达40万吨,流失有机质220吨,水土大量流失导致地面干燥,土壤沙化,水源枯竭,林木衰萎,农作物减产。
  淤塞水域每遇暴雨,水流迅速,沿江滨湖泥沙淤塞,积水无法自排,天旱水断渠干,水旱灾害加重。由于河道淤塞,地下水位上升,沿江滨湖,农田排水困难,常年积水。据1984年调查分析,全区土壤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为4200吨,每年有12万吨泥沙进入渠塘堰沟,按每立方米2吨计算,可减少库容6万立方,严重影响灌溉和养鱼。
  毁坏良田 1985年由于山洪暴发,在赛阳镇范围内,曾产生过泥石流现象,冲毁民房数间,冲毁良田20余亩。
  破坏生态由于水土流失,部分地区密林变疏林,乔木变灌木,灌木变草丛,林区动物日趋减少。
  水土流失原因主要有两个: 自然因素全区大雨、暴雨日数较多,强度大,给土壤溅蚀、冲蚀提供主要动力;四季温差大,为岩石风化提供外在条件;每年大风常起,持续时问较长,土壤侵蚀强烈,加上山势陡峭,植被稀疏之处,坡壤易崩塌。
  人为因素人口增长,砍伐超量,加上陡坡开荒,严重破坏自然植被。盲目全垦造林,开采矿藏,基建动土,也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据监测,全区70余家砖瓦厂,10余处采石场,II家瓷上矿厂所造成的水土流失远远超过自然因素的侵害。
  综合治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绿化荒山,恢复植被,并辅之以耕作调整,推行新的耕作制度等综合治理措施,使地面裸露时间、面积相对下降,力求使整个雨季地表都有农作物覆盖,较好地控制耕地的水土流失。如九江发电厂用高压水压通过输灰管道将煤灰送往虞家河乡魏家冲的一座60米高的大坝内。坝内既存放灰碴,又防止坝库内的水土流失。吕九、九景高速公路在境内地段均采取路边兴建排水沟,两侧护坡、植草。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