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294
颗粒名称: 植树造林
分类号: S725.7
页数: 1
摘要: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山林极少人工营造,民间虽有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四旁”植树之习,多任其自然生长。民国19年,政府虽有造林之布署,但收效甚微。40年代末期,每年的3月12日,国民政府组织行政人员植树,多流于形式。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大搞植树造林活动,沿江植造防护林,铁路、公路两旁植造护路林,城乡营造环境保护林。
关键词: 植树造林 人工造林

内容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山林极少人工营造,民间虽有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四旁”植树之习,多任其自然生长。民国19年,政府虽有造林之布署,但收效甚微。40年代末期,每年的3月12日,国民政府组织行政人员植树,多流于形式。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大搞植树造林活动,沿江植造防护林,铁路、公路两旁植造护路林,城乡营造环境保护林。1951年,九江县第一区李家乡,二区开天、鲁板乡狮子庵,七区梅I|J乡茅山头和东城乡的和尚脑等地营造油桐、乌桕、柳树、杉树、梨树万株。1956年,掀起群众性造林运动高潮,男女老少齐上阵,山j二种杉、松,江湖堤坝植柳树。60年代,公社、大队办林场,多以林场为单位大兴荒山造林,并开展群众性的“四旁”植树活动,九湖、九庐公路分段包干植法国梧桐。80年代,每逢植树节,境内成千上万干部上山义务植树,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不断上升。1986年,全区有宜林荒山 6万余亩。1995年,宜林荒山减少至1.7万余亩,主要是插花山、高山、远山、边界山。其中立地条件好的占60%,盖度在60%以上的杂竹、笆茅、灌丛地占25%,立地条件差的占15%。1996年始,以“宜造则造,宜封则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为原则,采取乡村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全面绿化。至2000年,全区基本消灭宜林荒山。幼龄、中龄及近熟林面积由1990年的115080亩增加到167487亩,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28.34%提高到32.5%。此外,全区有护路护岸等公益林1717.5亩,群众“四旁”植树242472株,蓄积19042立方米。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