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种育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293
颗粒名称: 采种育苗
分类号: S723.1
页数: 1
摘要: 民国9年( 1920),九江县政府在十里铺建立苗圃,初为10余亩,后拓展至20亩。此为境内史前第一个苗圃。此前,居民所需树苗以采挖野生苗为主,少数居民利用田头地角采种自育,多为油桐、乌桕之类树苗,也有采集桑树、苦楝、马尾松等树种育苗的。新中国建立后,政府贯彻“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方针,组织群众采集油桐、油茶等10余种林木种子,鼓励扶持群众自办苗圃。
关键词: 采种 育苗

内容

民国9年( 1920),九江县政府在十里铺建立苗圃,初为10余亩,后拓展至20亩。此为境内史前第一个苗圃。此前,居民所需树苗以采挖野生苗为主,少数居民利用田头地角采种自育,多为油桐、乌桕之类树苗,也有采集桑树、苦楝、马尾松等树种育苗的。新中国建立后,政府贯彻“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方针,组织群众采集油桐、油茶等10余种林木种子,鼓励扶持群众自办苗圃。农、业合作化时期,区、乡成立临时采种队,时属九江县七区的劳家乡设立集体育苗点。60年代,采种一般以社队林场为主,茶树等树种子每年仍需从外地购进。新港公社长岭林场自办苗圃、自育自培,受到上级重视,并得到推广。70年代,东风、向阳等社队林场引进黄柏、厚朴、湿地松等树种,苗圃面积增加,育苗得到发展。80年代,区种子公司积极组织种子调运,发展林木种、苗专业户以及户办、联户办苗种采集——运输——销售网。90年代,营林专业户增多,苗圃面积扩大,育苗形式多样,育苗技术、质量提高。新港、五里、莲花、威家等乡(镇)建立了笋用竹、意杨、板栗、油橄榄等育苗基地,为特色林业生产奠定了基础。2000年,有林木种苗专业户数十家,苗圃面积1 170亩。
  植树造林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山林极少人工营造,民间虽有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四旁”植树之习,多任其自然生长。民国19年,政府虽有造林之布署,但收效甚微。40年代末期,每年的3月12日,国民政府组织行政人员植树,多流于形式。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大搞植树造林活动,沿江植造防护林,铁路、公路两旁植造护路林,城乡营造环境保护林。1951年,九江县第一区李家乡,二区开天、鲁板乡狮子庵,七区梅I|J乡茅山头和东城乡的和尚脑等地营造油桐、乌桕、柳树、杉树、梨树万株。1956年,掀起群众性造林运动高潮,男女老少齐上阵,山j二种杉、松,江湖堤坝植柳树。60年代,公社、大队办林场,多以林场为单位大兴荒山造林,并开展群众性的“四旁”植树活动,九湖、九庐公路分段包干植法国梧桐。80年代,每逢植树节,境内成千上万干部上山义务植树,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不断上升。1986年,全区有宜林荒山 6万余亩。1995年,宜林荒山减少至1.7万余亩,主要是插花山、高山、远山、边界山。其中立地条件好的占60%,盖度在60%以上的杂竹、笆茅、灌丛地占25%,立地条件差的占15%。1996年始,以“宜造则造,宜封则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为原则,采取乡村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全面绿化。至2000年,全区基本消灭宜林荒山。幼龄、中龄及近熟林面积由1990年的115080亩增加到167487亩,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28.34%提高到32.5%。此外,全区有护路护岸等公益林1717.5亩,群众“四旁”植树242472株,蓄积19042立方米。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