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288
颗粒名称: 病虫防治
分类号: S435
页数: 2
摘要: 病虫防治防治机构新中国建立前,境内没有专门的病虫防治机构。新中国建立后由县农技推广中心派专人分管病虫测报70年代,各公社配专职植保员,大队配兼职测报员,生产队有兼职查虫员,形成病虫测报网络。建区后,区设有植保站,配备专职植检员,执行国家植物检疫条例,开展产地检疫和对植物种子、苗木及其繁殖材料实施调运检疫。
关键词: 农业害虫 病虫害防治

内容

病虫防治防治机构新中国建立前,境内没有专门的病虫防治机构。新中国建立后由县农技推广中心派专人分管病虫测报70年代,各公社配专职植保员,大队配兼职测报员,生产队有兼职查虫员,形成病虫测报网络。建区后,区设有植保站,配备专职植检员,执行国家植物检疫条例,开展产地检疫和对植物种子、苗木及其繁殖材料实施调运检疫。各乡(镇)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病虫防治工作。区病虫测报站每年发出中长期病虫预报2-3期,根据预测对象越冬基数和中长期天气预报综合分析,预测本地将会发生的主要病、虫、草、鼠害的发生时期和发生程度,一般准确率达到85%以上。同时,根据当时病、虫、草、鼠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可能产生危害的程度,制定短期预报,及时提供病虫害可能发生的范围、数量、危害程度及用药品种、浓度,喷药时间、地点等信息,测报准确率达95%以上。
  防治措施新中国建立前,农作物发生病虫害时,多采用手捉或撒石灰灭杀法。新中国建立后,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或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农业防治:50年代始推行“三光”(田边杂草铲光、禾蔸捡光、烧光)灭虫。60年代,实行选育抗病抗虫良种,进行种子处理等措施灭虫。此后,又相继采用水旱轮作、改良土壤、中耕培土、科学管理水肥等方法,创造不利于病虫害的环境,消火潜伏病菌和虫卵。 物理防治:主要是利用害虫成虫的趋光性以及害虫对某些特殊物质和雌性昆虫激素的趋向性诱杀。本地早期曾使用带罩的煤油灯,后改用汽灯和黑光灯诱杀害虫;在棉区曾使用粮醋和雌性昆虫激素诱杀红铃虫,插柳条把诱杀棉铃虫、金龟子,插棕皮引诱地老虎成虫产卵等。
  生物防治:即“以虫治虫,以菌治病”。自然界中一些有益的生物是各种农作物病虫害的灭敌,如寄生蜂、寄生蝇、蜘蛛、飘虫、草蛉、隐翅虫、步行虫、蜻蜓、盲椿象、蛙类、鸟类等都是有益生物。本地曾引诱金小蜂防治棉红铃虫,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稻苞虫,运用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等。
  化学防治:本地早期是利用当地有毒野生植物,如雷公藤、马蓼草、水蟒草、苦楝皮、苍术、樟树蔸、黄荆、天南星、茶枯、桐枯与煤油、石灰等配合,用蒸馏、煮汁、磨浆、研粉、捣汁等多种方法制成野生植物制剂,毒杀农作物病虫。以硫酸铜为主要原料与石灰配制的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野生植物制剂,用来防治稻绵腐病、稻瘟病、棉花红蜘蛛和果树病害。70年代至80年代初,水稻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多用“六六六”粉和“滴滴涕”。棉地使用的主要是“1605”、“1059”等剧毒农药。因此类农药高污染、高残留、剧毒,80年代初禁用。90年代初,棉花禁用杀虫脒,而使用“敌敌畏”、“敌百虫”、“乐果”、“杀螟松”和“甲胺磷”、“呋喃丹”、“叶蝉散”、“杀虫双”和菊脂类农药。水稻使用的还有稻瘟净、异稻瘟净、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富士一号、三环唑、克瘟净等灭菌农药。90年代中后期以菊脂类农药及复配制剂和有机磷农药为主。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