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作物种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26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作物种植
分类号: F302.5
页数: 8
摘要: 第三章作物种植第一节粮食作物水稻为境内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据史料记载,水稻在境内已有4500年的种植历史。区辖乡(镇)除牯岭镇外,均有种植。主产区为赛阳、莲花、新港、虞家河、周岭、威家、高垅、海会。1949年,水稻种植主要是一季中稻,面积74550亩,亩产120公斤。
关键词: 农业生产 农业种植

内容

第三章作物种植第一节粮食作物水稻为境内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据史料记载,水稻在境内已有4500年的种植历史。区辖乡(镇)除牯岭镇外,均有种植。主产区为赛阳、莲花、新港、虞家河、周岭、威家、高垅、海会。1949年,水稻种植主要是一季中稻,面积74550亩,亩产120公斤。1955年,开始推广双季稻种植(早、晚稻)。1980年,早稻面积6.8万亩,亩产平均285公斤;晚稻7.2万亩,亩产平均312公斤。2000年,早稻种植6万亩,亩产300公斤;晚稻种植比1980年减少1.6万亩,亩产400公斤,比1980年提高98公斤。
  三麦即指大麦、小麦和米麦。境内主要种植小麦,占三麦播种面积90%以上,一般与棉花、大豆、红薯、夏玉米、花生、芝麻等作物连作,也有与一季稻,双季稻连作。小麦的播种面积多的年份l万亩,少的年份仅3000 - 4000亩,单产60 - 70公斤,,各乡(镇)均有种植,以新港镇最多。
  大豆为传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4000亩左右。单产一般在55 - 80公斤,分布零散,全区各地都有种植。主要品种是六月曝、五月黄、矮脚早、矮脚青等。在耕作制度上实行油菜一大豆一秋玉米、小麦一大豆一秋玉米连作。亦有在田埂上.点播大豆的,俗称“田埂豆”,一亩田的田埂可产大豆6-7公斤。
  红薯为境内一项大宗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不稳定。平均亩产(折粮)160 - 180公斤,产量高的年份可达200公斤。红薯栽培方法比较简单,管理比较粗放。先作苗床催芽、育苗移栽、剪藤扦插,一般与油菜三麦两甄连作,在水源差的地方,早稻收割后,也抢插晚红薯,但产量较低。2000年,全区零星栽插红薯1890亩,亩产182公斤。
  杂粮包括玉米、荞麦、黄粟、高梁。杂粮产量偏低,种植面积不稳定,灾年种得多,丰年种得少,粮食紧时多,粮食宽时少。玉米主要品种是掖单13、西玉2号、农大108等。主产区在新港,其他乡镇零星种植。荞麦多在灾后种植,产最低,面积不稳,又耗地力。黄粟是晚秋作物,多在旱地种植与大豆连作,零星分布。高梁是利用河、塘、港、路、渠等旁边十地零星种植.存粮食总量中比例很小。
  [=此处为表格(1981- 2000年粮食产量统计)=] 第二节经济作物棉花明清时期,境内已有棉花种植。明嘉靖《九江府志》有“核小绒多”之载。清代中末期,新港已成为棉花主产区之一。新中国建立初,国家倡导发展棉花生产,各区、乡都用旱地种植。1962年,强调“以粮为纲”,加之三年( 1960 - 1962)自然灾害,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196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实行棉花奖售和预购合同的政策,棉花生产又有恢复,新港植棉面积扩大至9000亩。其他公社亦有计划种植面积。建区初期,新港、十里、莲花种植面积为4565亩,年产籽棉243吨。1990年,除七里湖、海会乡外,各乡均有种植,年产籽棉440吨。1991年,响应市委、市政府“全党齐动员、集中抓棉花,一年过百万,三年超天门”(湖北省天门市)的号召,破除“千年田、万年地”的1日习惯,各乡将部分高坡水田改为旱地,种植棉花。是年,播种面积达10491亩,总产达1041吨。1996年,产业结构调整,棉花种植面积调减。1998年,新港镇官州、杨家场全部被淹,棉花绝收。1999年后,减至建区初期面积。单产稳中有升,一般在70 - 80公斤。全区棉花生产常受长江、鄱阳湖洪水影响,收获面积不稳,波动较大。
  油菜民国28年(1939):境内有油菜7000亩。新中国建立后,油菜生产列为农业生产四大指标之一。1955年,种植面积达2万亩。1981年,播种面积21097亩。90年代初,播种面积达5万余亩。油菜籽单产由80年代的45 - 55公斤提高到90年代的60公斤,总产由1200 - 1300吨提高到2300 - 2800吨,最高的1994年达3337吨。品种早期多为白菜型,亦有芥菜型,后改甘蓝型,即胜利52、华油8号、甘油5号、矮架早、西南302、中油821、79601等。90年代初,引进万油17、955等,在旱地推广杂交油菜秦油2号。1994年,引进“双低”(低硫苷、低芥酸)杂交油菜油研5号、油研7号等。
  花生民国28年,境内花生种植面积仅百余亩,单产不足60公斤。1955年播种面积1000亩。80年代初期达600 - 700亩。1995年达3110亩。建区初期平均单产70公斤,1987年达155公斤,后单产稳定在150公斤左右,总产稳定在300吨左右,最高年份1993年366吨。花生品种主要是群众喜爱的“强盗花生”,具有壳薄、油脂丰富、产量高、易收获等特点。后曾引进过粤油551、粤油116等花生新品种。
  芝麻民国28年,境内芝麻种植面积390亩,单产仅50公斤左右。1955年,种植面积扩大至3000亩。1981年,种植面积5286亩,总产234吨。此后,种植面积减至1800亩,总产呈下降趋势。2000年,仅40吨。品种有地方老品种,90年代初引进中芝7号、中芝8号、宜阳白等,其中有少量的武宁黑芝麻。
  果瓜新中国建立前,无成片果树林,仅有农户房前屋后零星栽植,品种有桃、梨、枣、枇杷等。果用瓜有利用地角园边零星种植,品种有梨瓜、八方瓜、灰瓜和西瓜。新中国建立初期无大变化。人民公社时期,国营园艺场、公社林场、生产队多有种植,,2000年,水果主要品种有柑桔、桃、梨、李、梅、葡萄、柚、杨梅、枇杷、板栗、柿、草莓等。良种柑桔有宫川、兴津、尾张、槛柑;桃有早霞露、雨花露、水蜜桃、美国黄桃;梨有金水号;李有奈李、布朗李。
  1981年,全区有果树18万株,面积4410亩。幼苗多,挂果树不足2万株,总产799吨。1984年,赛阳乡引进马回岭西瓜,开挖山地百亩种植,品种有西红宝、新澄一号、大籽马兰和小籽马兰等。1987年,有果瓜生产专业户132户,总产果达536吨。其中柑桔256吨。总产西瓜3000余吨。1991 - 1995年累计凋进自育苗木20万株,多为个体户种植,栽培成活率达80%、、西瓜种植范围、面积扩大,全区年种面积均在3000亩,亩产6000斤。至2000年,瓜果种植户达2000余户,果树28万株,其中挂果树10万株,年产水果2000吨。
  第三节蔬菜蔬菜品种常规品种据蔬菜局2000年统计资料,蔬菜作物有13个种类66个品种。
  根菜类:萝卜、胡萝卜; 薯芋类:马铃薯、芋头、豆薯(凉薯)、生姜; 白菜类:小白菜、大白菜、塌棵菜、菜苔; 芥菜类:雪里蕻、大叶芥菜、小叶芥菜、剥皮菜; 甘兰类:结球甘‘兰、牛心甘兰、花椰菜、青花菜; 绿叶类:菠菜、苋菜、茼蒿、莴苣、莴笋、生菜、芹菜、元荽、荠菜、蕹菜、落葵; 葱蒜类:韭菜、洋葱、大蒜、细香葱; 茄果类:番茄、茄子、辣椒; 瓜类:黄瓜、瓠瓜、冬瓜、丝瓜、苦瓜、菜瓜、南瓜、西葫芦; 豆类:菜豆、豇豆、毛豆、偏豆、刀豆、蚕豆、豌豆; 水牛类:茭白、慈菇、荸荠、水芹、藕; 多年生类:竹笋、芦笋、金针菜; 食用菌类:香菇、平菇、凤尾菇、金针菇、蘑菇、草菇、黑木耳。
  名优品种九江羊角椒:中晚熟品种,适应性强,较耐热,耐贮藏,果质好,肉厚而脆,辣味较浓,生长期300天左右,亩产1500公斤左右,栽培历史悠久,新中国建立后推广至全省及湖北、安徽等地。1986年,被列为江西省优质晚椒品种。今各乡(镇)均有种植。
  缩面南瓜(别名癞瓜):早熟品种,瓜扁圆形,果面粗糙具瘤状突起花纹,棱沟较明显。肉橙红色,厚3厘米,单瓜重3-5公斤。味甜而粉,水份少,品质好,生长期约120天,亩产2000 - 3000公斤。境内栽培历史悠久,今各乡(镇)均有种植。
  轭头南瓜(别名鹅颈南瓜):中熟品种,蔓结瓜为主,瓜长棒形,顶端膨大,长50厘米左右,横径15厘米左右,近果蒂一端细长实心并向一侧弯曲。表皮光滑,具花纹,嫩瓜青绿色,老熟后金黄色,肉橙黄色,厚3厘米,单瓜重5-7.5公斤,老熟瓜粉而甜,品质优良,亩产栽培历史悠久,各乡镇均有分布。以侧蔓结瓜为主,老熟瓜粉而甜,品质优良,生长期130天左右,亩产2500公斤左右。境内栽培历史悠久,今各乡(镇)均有种植。
  九江麦瓠:九江著名地方农家品种。早熟,喜温暖湿润气候,小麦收割时采收。瓜长圆筒形,嫩瓜皮绿色,果肉白色,柔嫩多汁,稍甜可口,单瓜重1.5公斤左右,生长期90天左右,亩产2500公斤左右。今各乡(镇)均有种植。
  罗汉蔸莴笋:九江地方晚春渡淡优良品种,江西省蔬菜名贵品种之一。晚熟,耐寒,植株直立,株高45厘米,肉为棒形,中下部肥壮,肉质脆嫩、多汁,清香味浓,品质佳,生长期200天左右,亩产3000公斤左右。除鲜食外,加工成罐头,颇受青睐。今各乡(镇)均有种植。
  九江梅豆:九江传统农家品种.、中熟,喜阴湿,怕渍涝,抗病虫。豆荚圆滚粗壮,柔软脆嫩,肉厚多汁,纤维少,口味好,产量高。牛长期90 - 100天,亩产1500 - 2000公斤。今各乡(镇)均有种植。
  赣黄瓜一号是区蔬菜局与江苏省镇江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合作研制的杂交新品种,1992年通过九江市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1993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该品种适应长江流域春大棚早熟栽培。苗期耐寒,成苗率高,生长势强,茎粗,节间短,不易徒长,早熟性强,耐霜霉病,抗枯萎病。瓜长棒形,瓜色深绿,瓜棱稍浅,白刺,刺瘤密,果肉浅绿色,皮薄肉厚,质脆味略甜,品质优良,商品性好。区内种植面积近2万亩,亩产3500 - 4000公斤。
  蔬菜生产社会菜地新中国建立前,居民多利用田埂、地角种植,以自食为主。新中国建立后,鼓励开荒种植,社会菜地面积倍增,自食有余,远郊用于养畜,进城人市叫卖,换油盐钱。据统计,1993年,全区有社会菜地14500亩,2000年扩大到21200亩,年亩产3000公斤,总产63600吨,亩产值1200元,总产值2544万元。
  商品菜地1970年,五里、十里、水产公社有部份生产大队改水稻种植为蔬菜种植,面积、品种等计划均由公社按市蔬菜公司要求下达,所产蔬菜由市蔬菜公司负责收购。1980年后,大力发展商品菜生产,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种植方法由常规转向科学。1986年,全区有商品菜地4661亩,1993年,增加到5937亩。后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征用1866亩,1995年,划归九江开发区200亩。2000年,全区商品菜地3871亩。大棚、中棚蔬菜基地1200亩,蔬菜品种由1980年的30多个增加到66个。商品菜地年亩产5500公斤,总产214.25吨,亩产值2200元,总产值851 .62万元。
  生产技术 1980年以前,基本沿袭过去传统的粗放耕作模式。1982年始,采用提高土壤肥力,以轮作制度和蔬菜品种合理布局为中心,抓深耕改土,合理增施磷钾肥和微肥,加强菜地基本设施建设,推广春早熟、秋延后等保护地栽培技术,由传统的_年两熟作转为一年三熟至四熟作,蔬菜产量成倍增长。1983年始,开展“无公害”辣椒、番茄栽培研究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开发及应用试验。1986年始,先后引进湘研系列辣椒、津研系列黄瓜、青岛系列大白菜、河北四季豆、西安系列番茄;从有关科研院校引进紫长茄、之豇- 28、德日萝卜、香港结球生菜、台湾甜豌豆、台湾西葫芦、美国西芹和无架豇豆等,在全区范围内进行试验示范。1987年后,分别在海南岛和甘肃省酒泉市以及f‘里乡、赛阳林场和茅山头园艺场等地建立蔬菜制种基地,繁殖辣椒、番茄、黄瓜、甘兰、大白菜等品种,质量达到国家生产用种标准。此时,全区推广应用的杂交一代新品种有20多个,种植面积在85%以上,其中辣椒、番茄、黄瓜、紫茄的种植面积占95%,j同时,引进塑料大棚冬季育苗和特早熟栽培、地膜覆盖、架小拱棚的春菜早熟保护地栽培技术。1989年,推广使用遮阳网夏季育苗和反季节栽培。1990年,重点推广以塑料大棚为主的保护设施栽培,塑料大棚、中棚生产面积达900亩,地膜覆盖面积达1710亩,占同期栽培面积的80%,遮阳网的使用面积达180亩。是年,根据省农业厅下达的协作计划,结合区内具体条件,选择无污染农田开发新菜地,对无法更换的老菜地实行综合治理,彻底清除污染源,并配合实施一整套的“无公害”栽培措施,全区商品菜地基本达到“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提高了蔬菜产品质量,市民吃上放心菜。
  食用菌 1980年始研究开发。1982年,莲花成立应用真菌实验所,区成立食用菌站和食用菌协会,从事引种、制种、栽培试验和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1987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十里、五里、莲花、赛阳、虞家河、周岭、高垅等乡有近百农户基本掌握食用菌制种和栽培整套技术,形成r以专业户常年制种、栽培和农户季节性栽培模式。
  食用菌种类主要有香菇、平菇、风尾菇、金针菇、蘑菇、草菇、黑木耳等,年产量较多的平菇、凤尾菇为7-8万公斤,金针菇5400公斤,生产菌种30万袋。
  马铃薯80年代前,品种有庐山芋种及农民自留种,单产不高,后渐少。后从黑龙江、内蒙占等地调种。2000年,试验出马铃薯一水稻一马铃薯和马铃薯一(西)瓜一马铃薯的种植模式和留种方法,结束从外地调种局面,降低r种植成本,亩产值1200元。高垅、周岭、莲花、新港等地种植3000亩。,品种尤以脱毒马铃薯为佳,具有单个重(平均单个在3两,最大的0.75公斤)、产量高(春马铃薯亩产1500公斤,秋季1000公斤)、品种好(皮淡黄、肉深黄、芽眼浅)等特点,销售价格一般每斤高出其他品种0.1 - 0.2元。
  蔬菜销售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生产蔬菜单位按计划种植,由市蔬菜公司定点统一收购,国营菜市场专门销售,市蔬菜公司根据蔬菜上市的季节和蔬菜等级确定收购和销售的价格。。国营菜市场在蔬菜旺季常发生收多于销,淡季却又出现供不应求,需从外地采购蔬菜来供应市民的现象。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土地实行农户承包经营后,近郊种植面积少的菜农以自产自销为主,肩挑手提或车拉;沿街叫卖或在集贸菜市场零售;种植面积大的菜农和远郊农户进入浔阳蔬菜批发市场或直接到菜市场批发给菜贩子销售,销售方式灵活多样。
  第四节庐山云雾茶庐山云雾茶始产汉朝,由庐山道僧选育野茶培植。至宋代列为贡茶,史有“雾里清泉煮香茗”的记载。先后经1700多年培植提纯,形成庐山独有的茶树品种。民国2年(1913)江西省林场在庐山九奇峰下栽种茶叶数十亩,至民国8年,年采茶数十斤。
  新中国建立后,这一传统名茶得到发展。1957年扩种至3057亩。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饮用此茶,吟诗赞日:“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70年代,扩种茶园6000亩。建区后,引进发芽早、生长期长的上梅州、福鼎大白、福云六号等新品种。1982年,有茶园11421亩,产茶200吨。1983年,庐山四麓茶园累计12480亩,区内占10614亩,为整个庐山茶园的85%。除周岭公社外,其它9个公社均建有茶园,尤以赛阳、高垅、海会面积最多。赛阳村村有茶园、茶场。1985年,庐山云雾茶获全国优质品银奖。1986年,九江市成立庐山云雾茶生产协作小组,庐山区为主要协作单位,建立了生产基地。1988年,庐山云雾茶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90年代,因茶叶加工和销售渠道不畅等原因,茶园面积有所减少。2000年,全区茶园面积4400亩,仅为最多年份1982年的38.52%。
  庐山云雾茶主要以手工制作。制作云雾茶的鲜叶在清明节前后开始采摘,开采期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推迟。庐山山下一般在3月中下旬开采,山上一般在5月上旬开采,芽头标准以一叶一芯为主,芽长在3厘米左右,紫芽叶、病虫叶、破碎叶、单片叶严格控制采摘。鲜叶采回后摊于洁净的篾簸箕内,置通风阴凉处,防止鲜叶劣变,注意保持鲜叶洁净,以备炒制。80年代以前,庐山云雾茶均用手工分9道工序炒制:1、杀青:杀青是在口径80厘米倾斜铁锅内进行。锅温160- 180℃,火力要均匀,投入鲜叶0.4 - 0.5公斤,双手抛抖炒,先抖后焖,抖焖结合,叶变暗绿色,叶质柔软粘手,梗弯曲不断,约3-5分钟出锅;2、抖散:杀青叶取锅后,用双手抖散,以降低叶温,散发热焖气,防止芽叶变黄。3、揉捻:在圆簸箕内双手回转滚揉或推揉,揉抖结合,防止结块,揉至成条(茶叶汁液出为止),揉时用力须轻,以免揉碎芽叶或揉掉白毫。4、杀二青:锅温控制在100 - 120℃,双手挥取茶坯抖炒,锅温先高后低,捞尽捞散,防止粘锅焦叶,炒至手握成团,抛之即散即可。
  5、理条:四指并拢,母指叉开在70 - 80℃锅内,边抓边甩解散茶团,理直茶条。6、搓条:锅温降至60℃左右,双掌相对,四指略弯曲,向前搓条,使茶条自然散落锅内,让茶条紧结,固定条索。7、拣剔:在搓条中将黄片、粗条及夹杂物拣出。8、提毫:茶叶炒至八成千后,将茶条握人手中,利用掌力相互磨擦,使其茶条外表胶状膜擦破,白毫竖起而显露,起锅后除去茶末。9、烘干或烤干:提毫后送人烘干箱(80℃左右)烘干或在锅内用文火(60℃)烤干,使含水量下降到5%左右即可。然后摊凉装箱。手工制作的云雾茶杀青均匀,嫩度高,品质好。
  80年代,多数茶场购置茶叶加工机械。但高档云雾茶仍采用传统手工制作。中、低档茶叶多为机械制作,虽提高了加工速度,但降低了茶叶品质。2000年底,全区茶叶加工能力400吨,实际加工量不足150吨。
  庐山云雾茶包装考究。80年代,采用普通塑料袋包装,后改成牛皮纸袋包装;90年代初,内用普通塑料袋,外用印刷纸盒包装90年代中期,春茶大都改用听(金属制的罐、筒)装,每听大小、数量不一。
  [=此处为表格(1981—2000年棉花生产情况)=] [=此处为表格(1981 - 2000年茶果生产情况)=] [=此处为表格=]续表5-3-3 [=此处为表格(1981 - 2000年油菜、芝麻、花生生产情况)=]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