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产工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26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生产工具
分类号: F3
页数: 2
摘要: 耕作工具境内传统工具有牛、犁、耙、耖、轧磙、锄头、扒锄、锹、铲、草锄、禾扒等;1953年,试用双轮双铧犁,1964年,改良犁、耙、耖,并引进拖拉机。70年代,拖拉机数最增加,牛产队有手扶拖拉机,后发展到多种类多功能农用机械,如用于垦荒、铲运、推土、挖掘的履带式东方红60、75、80型拖拉机,用于水田翻耕及运输的轮式上海50、丰收27、丰收180拖拉机,还有·机多用的耕整机。
关键词: 农业生产 生产工具

内容

耕作工具境内传统工具有牛、犁、耙、耖、轧磙、锄头、扒锄、锹、铲、草锄、禾扒等;1953年,试用双轮双铧犁,1964年,改良犁、耙、耖,并引进拖拉机。70年代,拖拉机数最增加,牛产队有手扶拖拉机,后发展到多种类多功能农用机械,如用于垦荒、铲运、推土、挖掘的履带式东方红60、75、80型拖拉机,用于水田翻耕及运输的轮式上海50、丰收27、丰收180拖拉机,还有·机多用的耕整机。虽然耕牛仍是部份农民延用的动力工具,但随着动力机械的发展,耕牛在农耕方面的作用与范围缩小。延用千年的人工播种、栽插,被机械部份替代。1981年,全区有载重汽车86辆,大中型拖拉机175台,小型脱粒机393台,碾米机227部,渔业机动船109艘。2000年,全区有大中型拖拉机14台,小型拖拉机(包括小四轮、耕整机)187台,机耕面积5万亩。
  排灌工具传统工具有水车(手摇式、脚踏式)、牛车、风车等;1959年,海会公社有5马力的煤气机一台。1963年,大桥公社新建第一座排灌站,装机6台360千瓦。1964年,五里公社南湖大队建排灌站。到1970年,基本达到社社有机站,村村可排灌。随后,发展到多型的小而方便的水泵,各种人力水车逐渐淘汰。2000年,全区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311台,其中柴油机588台,电动机723台。
  植保工具直至新中国建立初,农作物的防虫治虫,仍靠人工捕捉。1959年始用喷雾器喷洒农药,后发展到肩驮、背负、手摇等各式喷雾器。80年代后,开始用机动喷雾器,如泰…18型、东方红18型。至2000年,机动喷雾器已成为农作物病虫防治的主要工具。
  收割工具 1970年前,一直沿用镰割、手脱、肩挑、背扛,人力方式进行收割。1968年,前进公社(今五里乡)始用柴油脱粒机和脚踏式脱粒机。1988年,普遍采用以柴、汽油机为动力的脱粒机。2000年,全区有机动脱粒机857台。大面积收割一般采用脱粒机,小而积收割仍为镰割肩扛。
  农副产品加工工具传统加工工具有石磙、石磨、石辗,还有竹制的米筛、晒筐、簸箕、砻子、簾枷,人力木榨、轧花车等;1952年,新港镇建起动力榨油厂。随后,利用拖拉机、抽水机的动力进行农副产品加[的不断出现。至1970年,境内机米站已普及至大队。之后,磨粉机、碾薯机、粉碎机相继被使用。2000年,有磨粉机150台,碾米机213台,石器、木器加工工具基本闲置或废弃。
  运输工具传统工具有扁担、箩筐、木桶、竹篮、麻袋以及独轮车、木船等。60年代,陆地大量运用人力板车,水上发展木船。70年代,运输用拖拉机、汽车和机动船。80年代,汽车运输逐渐替代人力车,2000年,有农用载重汽车362辆,农用运输车494辆,人力扛拉背负的范围大幅度缩小。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