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耕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25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耕地
分类号:
F301.21
页数:
2
摘要:
第一节耕地境内耕地几经变更。据明《嘉靖九江府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人均占有耕地(含山塘,下同)7. 87亩;永乐十年(1412)人均8.86亩;成化十八年(1482)人均12.69亩;弘治五年(1492)人均12.35亩;正德七年(1512)人均12.24亩;嘉靖元年(1522)人均12.1亩。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管理
内容
第一节耕地境内耕地几经变更。据明《嘉靖九江府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人均占有耕地(含山塘,下同)7. 87亩;永乐十年(1412)人均8.86亩;成化十八年(1482)人均12.69亩;弘治五年(1492)人均12.35亩;正德七年(1512)人均12.24亩;嘉靖元年(1522)人均12.1亩。
清代顺治初,鼓励农耕,开垦田地山塘数百亩,因灾害、战争等原因,实增耕地少,至同治十一年(1872)人均仅0.81亩。
民国初年,耕地面积有所上升。民国25年(1936),农民人均耕地1.08亩,日军侵占九江期间,造成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芜。
新中国建立初,政府采取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垦荒扩种。1952年,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上升到2.17亩。据《九江县志》、《星子县志》载,1957年,在人口迅速增长情况下,境内农民人均耕地保持在1952年的水平。1958年后,因兴修水利,修筑铁路、公路以及工业和国防建设之需,加之自然灾害等原因,耕地减少最多。1960 - 1970年变化不大。1979年后,政府对耕地征(占)用管理加强,控制较严。
1981年,全区有耕地112531亩,其中水田77227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8.63%;旱地35304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37%,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9亩。
1983年后,由于城镇、道路、厂矿建设及居民建房的需要,全区可耕地面积平均每年以1200亩的速度减少。
1996年,区农业区划办公室组织庐山区“五荒四低”资源更新调查,全区耕地面积100816亩,其中水田67528亩,占耕地总面积66.98%,旱地33288亩,占耕地总面积33.02%.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8亩。
100816亩的耕地中,亩产低于400公斤的低产田(土)2562亩,占耕地总面积2.54%;年亩产400 - 600公斤的中产田(土)52910亩,占耕地总面积52. 48%;亩产6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土)45344亩,占耕地总面积44.98%。
低产田(土)中,粮食亩产低于200公斤的有230亩,多分布在海会师范四周;亩产201 - 250公斤的有2332亩,多分布在庐山垦殖场四周。
中产田(土)中,粮食年亩产在451 - 500公斤的有29190亩,多分布在虞家河、赛阳、海会等地。亩产在501 - 550公斤的有10050亩,分布在高垅、威家等地。亩产在551 - 600公斤的有13670亩,主要分布在莲花。
高产田(土)中,亩产601 - 650公斤的有38340亩,分布在新港、周岭等地。651公斤以上的有7004亩,分布在五里、十里等地。
2000年,全区可耕地面积累计减少24384亩。其中,水田减少10125亩,旱地减少14259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减至0.7亩,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
[=此处为表格(1981 - 2000年耕地面积变更情况)=] 注:1.此表所统计的耕地面积为计税耕地面积 2.此表数字中不合牯岭镇、驻区单位及区划调整后划给浔阳区、开发区的耕地数。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