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耕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25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耕地
分类号: F301.21
页数: 2
摘要: 第一节耕地境内耕地几经变更。据明《嘉靖九江府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人均占有耕地(含山塘,下同)7. 87亩;永乐十年(1412)人均8.86亩;成化十八年(1482)人均12.69亩;弘治五年(1492)人均12.35亩;正德七年(1512)人均12.24亩;嘉靖元年(1522)人均12.1亩。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管理

内容

第一节耕地境内耕地几经变更。据明《嘉靖九江府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人均占有耕地(含山塘,下同)7. 87亩;永乐十年(1412)人均8.86亩;成化十八年(1482)人均12.69亩;弘治五年(1492)人均12.35亩;正德七年(1512)人均12.24亩;嘉靖元年(1522)人均12.1亩。
  清代顺治初,鼓励农耕,开垦田地山塘数百亩,因灾害、战争等原因,实增耕地少,至同治十一年(1872)人均仅0.81亩。
  民国初年,耕地面积有所上升。民国25年(1936),农民人均耕地1.08亩,日军侵占九江期间,造成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芜。
  新中国建立初,政府采取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垦荒扩种。1952年,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上升到2.17亩。据《九江县志》、《星子县志》载,1957年,在人口迅速增长情况下,境内农民人均耕地保持在1952年的水平。1958年后,因兴修水利,修筑铁路、公路以及工业和国防建设之需,加之自然灾害等原因,耕地减少最多。1960 - 1970年变化不大。1979年后,政府对耕地征(占)用管理加强,控制较严。
  1981年,全区有耕地112531亩,其中水田77227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8.63%;旱地35304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37%,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9亩。
  1983年后,由于城镇、道路、厂矿建设及居民建房的需要,全区可耕地面积平均每年以1200亩的速度减少。
  1996年,区农业区划办公室组织庐山区“五荒四低”资源更新调查,全区耕地面积100816亩,其中水田67528亩,占耕地总面积66.98%,旱地33288亩,占耕地总面积33.02%.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8亩。
  100816亩的耕地中,亩产低于400公斤的低产田(土)2562亩,占耕地总面积2.54%;年亩产400 - 600公斤的中产田(土)52910亩,占耕地总面积52. 48%;亩产6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土)45344亩,占耕地总面积44.98%。
  低产田(土)中,粮食亩产低于200公斤的有230亩,多分布在海会师范四周;亩产201 - 250公斤的有2332亩,多分布在庐山垦殖场四周。
  中产田(土)中,粮食年亩产在451 - 500公斤的有29190亩,多分布在虞家河、赛阳、海会等地。亩产在501 - 550公斤的有10050亩,分布在高垅、威家等地。亩产在551 - 600公斤的有13670亩,主要分布在莲花。
  高产田(土)中,亩产601 - 650公斤的有38340亩,分布在新港、周岭等地。651公斤以上的有7004亩,分布在五里、十里等地。
  2000年,全区可耕地面积累计减少24384亩。其中,水田减少10125亩,旱地减少14259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减至0.7亩,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
  [=此处为表格(1981 - 2000年耕地面积变更情况)=] 注:1.此表所统计的耕地面积为计税耕地面积 2.此表数字中不合牯岭镇、驻区单位及区划调整后划给浔阳区、开发区的耕地数。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