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土地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24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土地制度
分类号:
F301.1
页数:
4
摘要:
第一章土地制度第一节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买卖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出卖土地者多为饥寒交迫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买者一般为地主、富农、商人。买卖双方商定后,由卖方写出卖契,载明土地座落、地名、亩数、四址、价格等项,约请双方亲友及地方绅士为中人,买卖双方及中人当场签字画押,交买主收存。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土地政策
内容
第一章土地制度第一节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买卖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出卖土地者多为饥寒交迫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买者一般为地主、富农、商人。买卖双方商定后,由卖方写出卖契,载明土地座落、地名、亩数、四址、价格等项,约请双方亲友及地方绅士为中人,买卖双方及中人当场签字画押,交买主收存。地价按土地优劣而论,据民国28年(1939)《江西省农业统计》载,民国26年,境内水田卜等每亩72银元,中等50银元,下等15银元;旱地卜等每亩26银元,中等15银元,下等5银元。买卖结果,大量土地为地主兼并,无地或少地白耕农、半自耕农增多。 土地典押新中国建立前,贫民如遇天灾人祸向富者借高利贷,以土地、山林或房屋等为抵押。由典押者和受典押者双方议定典押期限,典押手续与买卖土地相似。土地典押价格只有卖价的一半。典押期2年、3年、5年或10年不等,到期典押者可按原价赎回。限期内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受典押者,逾期还不起本息,所押土地、山林、房屋归受典押者所有。另有极为贫困农民,将地里即将成熟的农作物典押予人,谓之“押青苗”。
租佃土地民国25年(1936),境内农村人口中,佃农占21.6%,半自耕农占39.4%.拥有耕地仅占30%。据1951年九江县土地改革委员会调查,封建地主占有的土地在人口稠密地区为15-20%,在人少地多的地区为40-50%。无地或少地农民为了生存租种地主土地,地主坐享其成。据考证,境内史上租佃形式有长期佃、定期佃和不定期佃。
长期佃:佃农向地主所租佃的土地,享有长期佃权,并可传至子孙或转佃他人,或卖出佃权,均有自由。转佃的契约叫“拨字”,转佃的土地叫做“拨田”。
定期佃:佃农向地主租佃土地有一定的年限,短则1年,长则10年不等,到期由地主转佃他人,亦可由原佃农续佃。
不定期佃:地主对自己的土地不定期租佃给农民,他们以土地谋利,谁出的租价高便租佃给谁,可随时调换佃农。
佃农向地主交租有钱租、谷租、分租3种形式。钱租约占10%,租额平均上等田每亩5银元,中等田3银元,下等田l银元;谷租占60%,租额平均上等田每亩2担,中等田1.5担,下等田1.3担;分租约占30%,东家与佃户以当年农作物产量按比例分成,上等田一般东六佃四,中等田东佃各半,下等田东四佃六。如遇灾年,佃农要请东家察看灾情,双方按灾情协商减租。
雇工耕作新中国建立前,境内一些无土地农民缺乏耕牛、农具,连租种地主土地的条件都不具备,只得到地主家打长工、卖短工,受地主的雇用。据《江西省农业统计》记载,民国26年(1937),境内雇农工资是:男工年最高工资50银元,最低20银元;月T资最高5银元,最低4银元;日工农忙时最高0.5银元,最低0.2银元,农闲日工最高0.2银元,最低0. 15银元。童工年工资最高18银元,最低6银元;日工最高0.3银元,最低0.2银元。女工日工与童工相同。有的长年雇童工只供饭,不记酬。
第二节农民个体所有制土地改革 1950年6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共九江地委派工作组在通远乡开展阶级和土地关系调查,作土地改革准备工作。改革政策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消灭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改革步骤是:首先发动贫苦农民算地主剥削账,诉苦水,揭露地主阶级剥削行为;同时丈量土地,划分阶级成份,依法没(征)收剥削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最后分配胜利果实,建立和健全乡政权。是年11月,土地改革分批展开,赛阳、十里、莲花等地为第一批。新港、虞家河、周岭等地为第二批,时属星子县的海会、高垅、威家等地也同期进行。土地改革工作于1952年底完成,土地多的乡民人均分得田地2.5亩,土地少的分得田地0.7亩。同时还分得或耕牛、或农具、或房屋、或家具等财物。
生产互助组农民通过土地改革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大部份农民缺耕牛、缺农具,生产有不少困难。1951年1月,第一区沿湖乡农民刘啟湖率先办起以换工巨助(包括人工和牛工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互助组。是年4月,中共江西省委发出关于“组织起来,劳动互助”的批示,各区、乡引导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至1952年底,境内有70%以上的农民加入了农业生产互助组,互助组少则5-7户,多则10余户,互助形式有常年互助和季节互助,土地、耕牛、农具等牛产资料和收获的农产品仍属私有。通过生产互助,基本上克服了生产资料不足的困难,增强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增产增收。刘启女湖互助组当年一季中稻亩增63公斤。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春,地属县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在互助组的基础上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七地、耕牛、大型农具作价人社,统一经营,按劳分配,按股分红,较互助组有更多的优越性。1954年初,根据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大力领导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境内有10%左右的农户参加初级社。1955年11月始,贯彻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和中共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批判“小脚女人”式的“右倾”思想,境内形成了农业合作化高潮,90%以上农户加入农业合作社。
第三节社队集体所有制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冬,各地一面普及初级农业合作社,一面试点组建高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农民土地归集体所有,耕牛和大巾型农具作价归公,取消分红。社下设生产队,社对各牛产队实行“四定”(土地、劳力、耕牛、农具)、“三包”(包工、包产、包成本)的管理制度,社员劳动依特长分工,评工记分,按工分分配收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一般有200户以上,境内规模最大的是新港耀华高级社,有804户。至1956年底,99%以上的农民加入高级社,实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
人民公社 1958年8月初,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0月,新港、大桥、海会等人民公社成立,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100%加入人民公社。是年底,各地撤销原乡人民委员会,建立“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农林牧副渔统一经营,政社合一的公社管理委员会,人民公社既是集体经济组织,又足基层政权组织,社主任即乡长。公社下设牛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大队下设生产队队委会。1959年3月,贯彻中共中央郑州会议精神,按照“统一领导,队为基础;分级管理,权力下放;三级核算,各计盈亏;分配计划,由社决定;适当积累,合理调剂;物资劳动,等价交换;按劳分配,承认差别”的方针,改单一公社所有制为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实行按劳分配的工分制。人民公社建立不久,一度刮起“一平二调”、“共产风”,把高级农业合作社的财产和社员的自留地,家庭副业等收归公社所有,统一组织生产经营,收益分配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1961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简称六十条)贯彻后,纠正“一平二调”,把过于集中在公社和牛产大队两级的权力下放到生产队,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并在一段时间内实行“三白一包”(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包产到户)政策,经济形势好转。
“文化大革命”中,曾把自留地、家庭副业当作资本主义批判,推行“政治评工分”、“标兵工分”,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生产上“出工大呼隆,做事磨洋工”。一部分社员成为“超支户”,农民收入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第四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在生产资料土地公有制的原则下,从土地承包到组、联产计酬、恢复“四定”“三包”加“奖赔”(超产奖、欠产赔)的责任制形式,发展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制度。1981年底,全区865个生产队中,包干到户占78.5%;联产到劳占4.2%;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占4.1%;包产到户占8.2%;实行定额包工、按劳计酬的占5%。各种承包形式都签订责任制合同。1982年,全面推行以“包干到户”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对耕牛、农具等农业生产资料作价分配到农户,归农户所有。耕地按土质优劣和人口、劳力均分到户,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扩大农民生产自主权,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按“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余的都是自己的”方法处理,取代“大锅饭”的平均分配形式,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1984年,全面推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保证农民对土地享有长期的使用权和经营自主权。1999年1月,在第一轮土地承包即将到期之前,区政府向全区农民颁发r《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明确承包人享有30年不变的土地经营权,营造林地和“四荒”治理等开发性生产的承包期50年不变。全区10个乡(镇)(不含牯岭镇)82个行政村(场、所),除新港镇的官洲、江矶、杨家场3个村因牵涉官洲村整体搬迁外,其余79个村(场、所)累计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5万本,发包耕地81000亩。
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式样) 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字第号根据《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中办发[1997] 16号文件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赣办发[1997] 10号文件),为保护农村集体土地承包人的合法权益,对承包人承包的土地,经核查属实,颁发此证。承包人对本证所列土地享有三十年承包经营权。
县(市、区)人民政府 (印鉴) 一九九年月日守则 1、承包人对本证所列土地享有法律规定和承包合同约定的承包经营权,小享有所有权。
2、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土地承包经营的法律、法规,服从国家、集体建没用地需要,不得进行破坏性、掠夺性生产经营,不得荒芜土地和擅自改变土地用途。
3、承包土地发生增减变动(如开荒、造田、被征用、毁损等)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牛流转(如转包、转让、入股、互换、继承等),应及时向发包方所在地的乡(镇)农村承包合同管理机关申请登记。
4、本证要妥善保管,不得涂改,如有遗失或损毁,应及时向发证单位申请补发。
5、赣财综字[1998]10号、赣价行字[1998]5号文件核定工本费为每汪:2.00元,严禁超标收取。
《土地承包经营证》内容包括: 一、承包人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乡(镇)、村、组);发包方,承包土地面积(亩、分、厘),其中水田(亩、分、厘),旱地(亩、分、厘)。
二、承包土地地块登记(地块名称、类别、等级、面积、用途、座落(四至边界))。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地块名称、面积、流转形式、转出或转入、转往何方、何户转入、流转期限、发包方签章、登记机关签章及登记日期。
四、承包土地增减变动登记(地块名称、增加<来源、面积>、减少<原因、面积>、发包方签章、登记机关签章及登记日期)。
第五节国家与全民所有制屯田明洪武初年,境内设九江卫利用兵士屯垦,以供军需。清顺治年间,改军屯为民屯,清末废屯,屯田改为民田。
学田清同治十一年(1827),濂溪书院以地租作祭祀,为教师薪俸、补助学生之用。学田年收租谷489.54石和稞钱48千文。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内务部曾通令“以学田收入充小学经费”,土改时依法没收并分配给农民。新中国建立后,根据各类学校不同情况,政府划拨一定数量的土地,为教学实验与师生锻炼之用。原海会共大有茶园、水田数十亩。
农垦、农科基地新中国建立后,境内相继建立国营庐IlJ垦殖总场、九江林业科学研究所、九江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庐山水产场等国营单位,其土地、山林、水面属全民所有制。至2000年底,上述单位尚有国有土地4100亩。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