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236
颗粒名称: 居住
分类号: C913.31
页数: 1
摘要: 居住新中国建立之前,城镇居民多租屋居住,有三代同室拥挤不堪者。普通农家大都住平房,土墙草顶、土墙瓦顶、少数青砖瓦顶,也有竹结构草房。据《九江县志》载,1949年,境内所辖区、乡农民人均住房仅4.86平方米。
关键词: 居住空间 住宅问题

内容

居住新中国建立之前,城镇居民多租屋居住,有三代同室拥挤不堪者。普通农家大都住平房,土墙草顶、土墙瓦顶、少数青砖瓦顶,也有竹结构草房。据《九江县志》载,1949年,境内所辖区、乡农民人均住房仅4.86平方米。
  新中国建立后,在土改和土改复查中,无房或少房的贫佃农分得住房。城镇职工及其家庭多数居住公房或租赁私房,住房享受“高补贴、低房租”政策,房租价格低而稳定。随着生产发展,改善居住条件成为居民迫切要求。50年代,草房逐步翻建为平房瓦屋。60- 70年代,部分居民新建和翻建楼房。
  1978年改革开放后,城乡经济发展迅速,住房建设成为区民家庭建设的首选。住宅质量亦成为区民家庭建设的头等大事,砖木结构渐少,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建筑层次由1层到2层、3层,城郊、集镇4层、5层亦不鲜见,住房装饰也日趋讲究。一些城镇还出现个人统建西式别墅楼。据全区百户农民家庭抽样调查,1983年人均住房面积13. 14平方米,1985年13.62平方米,1990年24.7平方米,1996年25 .93平方米,2000年30.69平方米,城市居民90%以上亦置购或置建了新住宅。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