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气候物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17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气候物候
分类号: Q142
页数: 4
摘要: 第四章气候物候第一节气候要素区境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的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温适中,热量较丰,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光、热、水基本同步。农业气候条件较优越,但变化复杂,夏季受温暖湿润之热带或海洋气团控制,冬季受干燥寒冷之极地或副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春、秋两季为上述两气团过渡时节,加上复杂之地貌,遂形成地区性气候。四季均可能出现灾害性天气。
关键词: 生态气候 物候生态

内容

第四章 气候 物候 第一节 气候要素 区境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的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温适中,热量较丰,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光、热、水基本同步。农业气候条件较优越,但变化复杂,夏季受温暖湿润之热带或海洋气团控制,冬季受干燥寒冷之极地或副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春、秋两季为上述两气团过渡时节,加上复杂之地貌,遂形成地区性气候。四季均可能出现灾害性天气。据1985年庐山区农业资源调查,气候要素如下: 日照区内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891.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3%,全年平均每日有日照5.2小时,以2月份最少为96.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1%。7-8月份日照最多,分别为250.1和247.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8%和61%,平均每天日照为8.2小时。全区气温大于10 0C期间的平均日照时数为1440小时,对农作物生长较为有利。由于受庐山的影响有碍靠近山脚的可照射时数,使得早晨日出时,靠近西边山脚下迟半个小时,日落时靠近东边山下早半个小时。
   太阳辐射量 1月份5529卡/平方厘米;4月份8820卡/平方厘米;7月份14110卡/平方厘米;10月份8192卡/平方厘米;全年107510卡/平方厘米;气温大于10℃期间的总辐射量为83673卡/平方厘米。
   气温年平均气温山F为17℃,1月份4.3℃,7月份29.3℃。年极端最高气温40 .20C(1961年7月23日),极端最低气温是零下9.7℃(1969年2月6日),极端最高与最低之间的较差为49.9℃。
   庐山山上气温较山下低,一般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年平均温度每上升100米约下降0.5C。递减率夏天较大,冬天较小,1月份每百米下降0.4℃,4月份F降0.43℃,7月份下降0.6℃,10月份下降0.53℃。
   庐山山上年平均气温为11.5℃,以7月最高平均22.4℃,1月最低平均为零下0.1℃,极端最高气温32℃(1968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6.8℃(1970年1月5日),极端最高与较低之问较差为48.8C。
   据计算区内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10℃、15℃、20℃的50%和80%保证率的初终日期,其间的积温如下表: [=此处为表格=] 从表2-4-1看出气温稳定通过10℃,而80%保证率的日期是4月2日,即从4月2日起气温多在lOcC以上,从气候角度看,此间早稻播种较安全。
   无霜期长达240 - 270天,大于10℃积温达到5200 - 5500℃,热最丰富。
   降水年平均雨量1412毫米,由于季节关系,年雨量集中在4-6月,雨最为608毫米,占全年雨量44%,并常出现暴雨天气,易造成灾害。由于庐山的作用,降雨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大,山上年平均雨量达1967.7毫米,比山下偏多3-4成。月雨量与季度雨量平均,山上比山下大,第三季度明显,主要是盛夏常有地方性雷阵雨的缘故。地形对降水大小具有影响,当北来冷空气影响降水时,山北部雨量较之山南大,当受南来气流暖湿切变的天气系统影响,山南则比山北大。5-7月受西风带的低槽、低涡、切变影响,冷暖空气在江南汇合形成的潭面降水,降水较为集中。7月以后由于副热带高压抵制,天气转为炎热,降水转为地方性雷阵雨,雷阵雨雨量较小,影响范围不广。5-8月,常受台风影响月雨量多接近500毫米或以上。
   全年月平均雨日14天,降水日月平均在9天或以卜,以3-5月最多,达16天,6月是全年出现暴雨最多月,平均暴雨日1.4天。 蒸发量蒸发量与气温、湿度密切相关,随气温升高而量大。12月~次年2月,由于日照短,气温低,蒸发最小,1月仅56毫米,4月1 12毫米,7月241毫米,10月132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536毫米。西北部蒸发量大于东南部,丘陵提水区大于丘陵蓄水区,丘陵蓄水区大于高丘山区。
   第二节 气候特征 据1985年《几江市庐山区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载: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期气温为增暖趋势,其中民国4年(1915)前后和30年代初有较明显的短暂趋冷,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气温为下降趋势。1969年和1977年的1-2月出现持续低温,1954年、1956年、1963年、1971年出现明显冷冬。进入80年代后气温又为增暖趋势,暖冬现象较多。90年代比70年代气温增高0.2℃。
   降雨变化和干温气候是交替出现的,没有一直变干或一直变湿的趋势。1915 - 1921年、1930 - 1933年、1935 - 1939年、1948 -1955年、1969 - 1975年、1995 - 1999年是湿期,降雨量明显偏多;1924 - 1928年、1940 -1946年、1958 - 1968年、1978 - 1982年是干期,降雨量明显偏少。
   春季平均历期64天,始3月24日,终5月26日。逢春后,冷暖气流进退交绥。由于北方冷空气逐渐减弱,南方暖湿空气开始加强北上,气温明显回升,4月初即可断霜,平均气温10 - 22℃。
   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时冷时热变化无常,寒潮入侵时,两三天内降温幅度可达10℃以上。春雨连绵,雨量增多,季雨量为390毫米,仅次于夏季。常出现低温连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
   夏季 平均历期1 19天,始5月27日,终9月22日。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季降水量为500毫米。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暴雨集中,易引发洪涝。
   炎热干旱。7月中旬以后,因南方暖湿气流较强,导致雨带北移,区内处于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以晴热天气为主,增均气温22℃以上,容易发生伏旱,光照充足,蒸发量大,8月份蒸发量则大于降水量。
   秋季平均历期59天,始9月23日,终11月20日。平均气温10 - 200C。初秋仍有闷热天气,俗称“秋老虎”。随着冷空气活动增强,气温逐渐下降,如遇偏早年份,即为寒露风,11月中旬平均初霜,个别年份出现早霜冻。降水量明显减少,易出现秋旱,季降水量238毫米。
   多数年份有不同程度的秋旱,个别年份严重,亦有个别年份发生秋季洪涝和秋季低温连雨。
   冬季平均历期123天,始1 1月21日,终至次年3月23日。气温最低,平均温度小于10℃,年极端最低气温亦出现在本季,由于冷空气活动强而频繁,常伴有偏北大风、雨雪寒潮和冰冻天气。降水量最少,季降水量仅196毫米,不足全年降水量的二成。
   第三节 灾害性气候 低温冷害 (温度在0℃以上为低温冷害天气) 春寒 春寒又分春分寒和清明寒。据1951 - 1980年的资料统计,3月中旬至4月出现春寒25次,其中出现在3月中旬有16次,约每2年一遇。1年出现2次的有9年,约3年一遇。1年中出现3次的仅1年;出现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初的有15次,平均每2年有1次。
   小满寒 30年(1951 - 1980年)中出现小满寒15次,每2年一遇,其中在5月中旬有II次,每3年一遇;5月下旬有3次,为10年一遇;6月上旬的仅1次。小满寒维持时间最长的达11天,出现在1958年和1973年。
   寒露风轻度寒露风(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小于22℃)平均出现日期为9月22日,最早为9月11日,最晚为10月6日。重度寒露风(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小于20℃)平均出现日期为10月1日,最早为9月19日,最晚为10月20日。
   低温冻害 (温度在OcC以下为低温冻害天气) 霜冻 初霜冻最早出现是10月27日,最迟是12月22日,终霜冻最早是2月14日,最迟是4月3日,初霜冻平均日期是l 1月15日,终霜冻平均出现日期是4月3日,霜冻期平均为96天。
   冰冻 一般是在12月到次年3月之间,而以1-2月较多。“积雪”主要在1 1月到次年3月,而以1-2月较多。
   干旱分为夏旱、秋旱、夏秋旱3类。从干旱天数又分为轻旱、中等旱、重旱3种。干旱日数维持20 - 30天为轻旱,31- 60天为中等旱,60天以上为重度旱。1951 - 1980年30年中无干旱年份有5年,占16%;轻度干旱有1 1年,占37%;中等干旱有6年,占20%,重度干旱有8年,占27%。在于旱中,有伏旱17次,占57%;约2年一遇;秋旱有20次,占20%,约1-2年一遇;伏旱连秋旱7次,占23%,约5年一遇。新中国建立后共遇特大干旱2次,第一次是1968年,伏旱连秋旱,维持121天;第二次是1978年,108天未下透雨。春旱仅出现1次,即1963年,当时春插时无水插秧,影响较大。
   洪涝 1954 - 2000年,主要集中在6月至7月中旬。新中国建立以来,出现大洪水的年份有1954、1955、1962、1967、1974、1983、1988、1995、1998、1999年,平均5-7年一遇。1998年水位高达23.03米,为历史之最,造成江(湖)堤、坝溃决,损失严重。
   高温 1951 - 1980年30年中出现59次,平均1年出现近2次,其中出现在7月中旬的最多达35次,出现在7月上旬有23次,高温逼热维持时间最长达12天,出现在1978年7月。
   大风区内以东北风和西南风居多,下半年主要是东北风,盛夏以西南风为主,大风(瞬间风力达8级,风速每秒717米以上)每年都有出现,年平均约13天,、由于江河湖泊关系,长江和湖面上的风力比平原卜要大,丘陵地带风较小,庐山山上出现大风力次数最多。干热风,气象学卜称为梵风。梵风沿山坡向下刮时,由j二风的下沉力大,使气温升高、湿度降低,易造成早稻早熟和减产。
   冰雹区内出现冰雹机率小,即有冰雹,体积也不大。
   第四节 物 候 自然物及其动植物的活动反应、生长过程,与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自然物候的表现反映r境内的季节变化规律,可以通过这些规律去指导农业生产。区民积累了丰富的物候观测经验,花开花落,鸟语虫鸣,都是甚好的物候资料。
   植物候 1月,--甸,腊梅花开。
   2月,上旬,杉初萌动。
   3月,上句,柳吐絮,桃花现蕾;下旬,梨花开。
   4月,上旬,油桐始花;中旬,桑树抽叶。
   5月,下旬,枣花旺。
   6月,上旬,乌桕开花;中旬,桃李成熟。
   7月,下甸,荷花盛开 8月,上旬,枣红熟;下旬,梨子成熟。
   9月,下旬,枣叶黄,桂花香。
   10月,中旬,菊花盛开;下旬,油茶开花,苦楝落叶。
   11月,上甸,柳叶变黄。
   12月,中旬,宿草枯黄,树木落叶;下旬,梅花初开,梓叶落尽。
   动物候1月,中旬,野鸡初叫。
   3月,中旬,青蛙初鸣,蛇出洞。
   4月一卜旬,燕子飞来,蟋蟀初鸣;中旬,蜜蜂春采;下旬,鹧鸪啼,雁北飞。
   5月,上旬,布谷叫;中旬,蚯蚓出。
   6月,下旬,蝉始鸣。
   7月,上旬,布谷停叫;中旬,萤火虫出。
   8月,下旬,秋蝉和鸣。
   10月,上旬,蝉终鸣,燕飞光,雁南飞。
   11月,中旬,蛇冬眠;下旬,蚯蚓结。
   第五节 气候区划 以热量为主要指标,光、水资源等地理环境为辅助指标,町将全区划分为3个农业气候区。
   东北部低丘平原温热易旱粮、棉、油、菜、水产区 包括新港、虞家河、周岭、五里、十里、七里湖,海拔高度在32米以下等地,年平均气温17℃,积温大于4200℃,无霜期在265天以上,年均降雨量1412毫米。该区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地势平坦,热量丰富。农作物以粮、棉、油、菜为主,其中粮食种植面积占全区的47.5%,棉花占83.6%,油菜占52.8%,亦是蔬菜的生产基地。
   南部低山丘陵温暖少旱粮、茶、林、瓜果区包括海会、高垅、威家、莲花、赛阳等地,年平均气温16.7℃,积温大于4000℃,无霜期在250天以上,年均降雨量1900毫米。该区土壤种类较多,地形复杂,肥力不一,农作物以林、茶叶为主,林业面积占全区的33%。此外,还有西瓜、水果、药材等。
   庐山凉爽湿润自然保护区其范围为庐山山顶各单位,包括牯岭镇、庐山林场、植物园、育种站等。年平均气温11.5℃,积温为3648℃,无霜期为212天,年降雨量1918毫米。该地区气候凉爽,空气湿润,经常云雾弥漫,故森林、茶叶生长良好。林业面积占全区的75.2%,森林覆盖率65%。由于气候特殊,使之成为江西省唯一的一个马铃薯培育基地。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