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构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14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构造
分类号: P54
页数: 2
摘要: 构造单元根据板块理论,江西省北部属欧亚板块中的扬子古板块。几江、庐山地区位于其_卜.扬子拗陷带九江拗陷的中部。北以长江断裂为界、南至古鄱阳盆地。自占元古代以来,赣北大地经历了3个主要发展时期:即元古代时的地槽向地台发展的过渡阶段;震旦至中三迭世时期的地台发展阶段和晚三叠世至新生代的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阶段。
关键词: 地质构造 构造环境

内容

构造单元根据板块理论,江西省北部属欧亚板块中的扬子古板块。几江、庐山地区位于其_卜.扬子拗陷带九江拗陷的中部。北以长江断裂为界、南至古鄱阳盆地。自占元古代以来,赣北大地经历了3个主要发展时期:即元古代时的地槽向地台发展的过渡阶段;震旦至中三迭世时期的地台发展阶段和晚三叠世至新生代的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阶段。晚第三纪以后,由于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多次作用,逐奠定了现今构造一地貌格局。以赣江为主体的各水系向北经鄱阳盆地注入长江。庐山、九岭山等进一步隆起上升,部分地区达雪线以上发育了第四纪山岳冰川及相应的冰碛物。人类开始出现。到全新世,始而洪水泛滥,继之鄱阳湖萎缩并向东迁移,现代水系和山脉逐步形成。
  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庐山地区集山、江、湖于一体,风貌独具一格,地质构造现象丰富多彩。自李四光发表《冰期之庐山》和提出“南康花岗岩”以来,庐山地区的地质之谜引起r中外地学界的极大关注。继冰川问题成焦点后,又出现了前寒武纪地质与构造问题之热点。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地质学者的努力,对庐山地质构造历史和特征又有了新的认识,庐山变质核杂岩即是其最新之研究成果。
  变质核杂岩一般可分为变质核、拆离断层和盖层地体3部分。
  变质核:由占元古代星子群变质岩构成,呈穹窿状产出,其中见有一系列规模不等,产状平缓的韧性剪切断层,并表现为由深到浅到表逐渐抬升的过程。相应地古鄱阳湖盆地与古八里湖至十里铺盆地逐渐形成。
  拆离断层:在变质核杂岩边部有一条规模巨大的低角度拆离断层带,由于受后期构造变形的改造,断层带在平面上围绕变质核杂岩呈环状展开,向四周倾斜,倾角小于22。断距达32公里,由南东向北西方向拆离拉伸。
  盖层:变质核杂岩构造的盖层位于拆离断层的上盘,由震旦系至志留系地台沉积岩组成。
  褶皱震旦系至古生代的地台沉积盖层,在区内的基本褶皱是一个向北东方向倾伏的背斜(庐山背斜),背斜南东翼地层产状正常,北西翼地层产状近于直立甚至倒转。由于受到拆离断层热动力作用的影响,使之产生固态蠕动变形,形成了一系列大大小小形态复杂多变如龙似风的褶皱变形,如五老峰、九叠岩、麻姑崖、三叠泉一带最为典型,此种固态蠕动褶皱群,不但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还有着较高的美学旅游观光价值。此外,在盖层中由于岩层受到重力伸展滑动,还形成了一系列形态复杂多变的滑脱褶皱群,例如石门涧、朱家山、马祖山的滑脱褶皱群,均有着重要的美学观光旅游价值。
  庐山断块山及相关的断层庐山断块山西侧鸡公嘴、黄石崖、朱家山、鸟儿崖、杨家山、三碗饭、莲花洞天排山、龙门沟大背山、观音崖一带有一条北北东至南南西方向的高角度正断层带,由2-3条断层组成,断层面倾向西,沿断层带仍是一条雄伟陡峭的断层崖,在断层热动力作用下,使断层带上的岩石变得更为坚硬细密,使下盘上升的庐山山体一侧变得更为陡峻险峭,从而构成了庐山断块山的西部边界。
  庐山东侧临鄱阳湖滨,也有一系列北北东至南南西方向的高角度正断层,而且断层面倾向鄱阳湖一侧,这一系列正断层是庐山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上盘的次级阶梯式正断层带,使庐山东侧的岩层向鄱阳湖一侧层层向下滑落,相对庐山一侧,层层上升。这些正断层大体构成了庐山断块山的东部边界。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