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14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
分类号: P5
页数: 4
摘要: 第一章地质第一节地层古元古界星子岩群 1993年由马长信等创名,庐山区仪在海会老虎潭、龙云寺及大排岭一带有出露。面积小于3平方公里,是一套厚度大于2500米的海相砂页岩夹基性火山熔岩。距今21.8 - 18.93亿年、构成了本地壳的基底。
关键词: 地质环境 地质建造

内容

第一章地质第一节地层古元古界星子岩群 1993年由马长信等创名,庐山区仪在海会老虎潭、龙云寺及大排岭一带有出露。面积小于3平方公里,是一套厚度大于2500米的海相砂页岩夹基性火山熔岩。距今21.8 - 18.93亿年、构成了本地壳的基底。
  中元古界因断层缺失无分布。
  新元古界震旦系下统震旦系砂岩出露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庐山北半部。岩性为灰白色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凝灰质砂岩、粉屑沉凝灰岩等。地层厚913米,距今8-7.2亿年,属大河三角洲相至滨海相。
  震旦系冰碛岩由于断层破坏,仅在莲花洞一带有出露,为灰黑色冰碛岩,厚15 -35米,属滨海浮冰沉积物,距今7.2 - 6.8亿年。
  新元古界震旦系上统分布在庐山山麓低丘地带。下部称陡山沱组,厚151米,以灰黑色薄层状含炭页岩为主,属浅海滞水盆地沉积相。上部为灯影组,厚220 - 280米,以灰色薄层硅质岩为主,属浅海相沉积,距今6.8 - 5.4亿年。
  早古生界地层寒武系分布范围与震旦系相似,在赛阳南城、东林寺、红灯水库、妙智彭家河、威家、高垅、马祖山等地均有出露。其底部为王音铺组,是一套厚约171米的叶片状含炭页岩(石煤层)。中部为观音堂组,以黄绿色含云母碎屑粉砂质页岩为主,厚114米。上部为乌石门组,是一套厚约169米的灰黑色泥质条带状石灰岩,均具浅海滞水盆地相沉积,距今5.4- 4.9亿年。与下伏地层旱整合接触。
  奥陶系仅在赛阳南城及高垅、新港狮子山有出露,下部为灰白色巨厚层状白云岩,厚约260米,上部为紫红色薄层网纹状泥质灰岩,属滨海碳酸盐潮坪相沉积,厚56米,距今4.90 - 4.38亿年。
  志留系分布在鄱阳湖滨及庐山西北部低丘岗埠地带,底部为梨树窝组,是一套厚约150米的黑色页岩。下部为殿背组,以黄绿色粉砂岩为主,厚336米。中部为清水组,是一套厚413米的紫红色粉砂岩。上部为夏家桥组,是一套厚164米的灰色团块状泥岩、粉砂岩。顶部为西坑组,是一套厚545米的紫红色砂岩,属滨海三角洲相。距今4.38 - 4.1亿年。
  晚古生界地层泥盆系区内缺中、下泥盆系地层,上泥盆系仅在新港曹家老屋附近有零星出露,是一套厚18米的紫灰色及灰白色层状石英砂砾岩,属河流相沉积。距今3.72 - 3.54亿年。
  石炭系仅姑塘、狮子山两地有出露。底部为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中上部为厚层状石灰岩,属滨海碳酸盐潮坪相沉积,厚大于170米,距今3.54 - 2.95亿年。
  二叠系经钻探,仅十里一带表土之下有分布,是一套燧石灰岩。距今2.95 - 2.5亿年。
  新生界地层下第三系在西林寺西、蛇冈岭西至高速公路边,新港沿长江地段有出露。是一套厚1500米的砖红色砂岩夹粉砂岩、岩屑泥岩夹钙质粉砂岩。属内陆湖泊相沉积。距今6500 - 3330万年。
  第四系更新统冰碛泥砾及其它堆积物:下更新统冰碛泥砾有两期,早期为大排岭冰碛泥砾层,厚7-8米,仅大排岭一地有出露,距今300 - 250万年;晚期为鄱阳期冰碛泥砾,仪姑塘有分布,厚3-9米,距今180 -150万年。
  中更新统大姑期冰碛泥砾层,分布范围较广,通远、赛阳、妙智、莲花、新桥、高垅、姑塘等地均有分布,厚3-9.8米,距今110 - 90万年。
  上更新统庐山期冰碛泥砾层,仅分布在900米标高以上的庐山。距今3.44 -1万年。
  全新统堆积物,在现代河床地带多为松沙,在洼地农田区多为粉砂质粘土和沼泽淤泥。
  第二节岩浆岩区境的岩浆岩不发育,分布较为零星。大排岭古元古界变质岩中有一系列形态不规则的花岗伟晶岩脉侵人体,宽0.1 - 25米不等,长度儿米至250米以上,变化巨大,大多已风化成高岭土矿。形成年龄为距今1.37- 1.04亿年。
  海会石牛山、风车口有…个面积小于1.2平方公里的花岗岩株,侵入于古元占代变质岩及南华系砂岩中。岩性为黑云母含斑(长石)中粗粒花岗岩,其中有许多捕虏体及残影体团块,成岩年龄为距今1.07亿年。
  高垅石背山一带,有一条长达2.6公里的闪长花岗岩墙,沿北北东~南南西方向断层带侵入于震旦~寒武系地层中,侵入成岩年龄为距今0.86亿年。此外,在新港狮子山顶还有一个面积仅0.1平方公里的花岗闪长斑岩小岩瘤,侵入于奥陶系地层巾。
  第三节构造构造单元根据板块理论,江西省北部属欧亚板块中的扬子古板块。几江、庐山地区位于其_卜.扬子拗陷带九江拗陷的中部。北以长江断裂为界、南至古鄱阳盆地。自占元古代以来,赣北大地经历了3个主要发展时期:即元古代时的地槽向地台发展的过渡阶段;震旦至中三迭世时期的地台发展阶段和晚三叠世至新生代的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阶段。晚第三纪以后,由于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多次作用,逐奠定了现今构造一地貌格局。以赣江为主体的各水系向北经鄱阳盆地注入长江。庐山、九岭山等进一步隆起上升,部分地区达雪线以上发育了第四纪山岳冰川及相应的冰碛物。人类开始出现。到全新世,始而洪水泛滥,继之鄱阳湖萎缩并向东迁移,现代水系和山脉逐步形成。
  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庐山地区集山、江、湖于一体,风貌独具一格,地质构造现象丰富多彩。自李四光发表《冰期之庐山》和提出“南康花岗岩”以来,庐山地区的地质之谜引起r中外地学界的极大关注。继冰川问题成焦点后,又出现了前寒武纪地质与构造问题之热点。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地质学者的努力,对庐山地质构造历史和特征又有了新的认识,庐山变质核杂岩即是其最新之研究成果。
  变质核杂岩一般可分为变质核、拆离断层和盖层地体3部分。
  变质核:由占元古代星子群变质岩构成,呈穹窿状产出,其中见有一系列规模不等,产状平缓的韧性剪切断层,并表现为由深到浅到表逐渐抬升的过程。相应地古鄱阳湖盆地与古八里湖至十里铺盆地逐渐形成。
  拆离断层:在变质核杂岩边部有一条规模巨大的低角度拆离断层带,由于受后期构造变形的改造,断层带在平面上围绕变质核杂岩呈环状展开,向四周倾斜,倾角小于22。断距达32公里,由南东向北西方向拆离拉伸。
  盖层:变质核杂岩构造的盖层位于拆离断层的上盘,由震旦系至志留系地台沉积岩组成。
  褶皱震旦系至古生代的地台沉积盖层,在区内的基本褶皱是一个向北东方向倾伏的背斜(庐山背斜),背斜南东翼地层产状正常,北西翼地层产状近于直立甚至倒转。由于受到拆离断层热动力作用的影响,使之产生固态蠕动变形,形成了一系列大大小小形态复杂多变如龙似风的褶皱变形,如五老峰、九叠岩、麻姑崖、三叠泉一带最为典型,此种固态蠕动褶皱群,不但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还有着较高的美学旅游观光价值。此外,在盖层中由于岩层受到重力伸展滑动,还形成了一系列形态复杂多变的滑脱褶皱群,例如石门涧、朱家山、马祖山的滑脱褶皱群,均有着重要的美学观光旅游价值。
  庐山断块山及相关的断层庐山断块山西侧鸡公嘴、黄石崖、朱家山、鸟儿崖、杨家山、三碗饭、莲花洞天排山、龙门沟大背山、观音崖一带有一条北北东至南南西方向的高角度正断层带,由2-3条断层组成,断层面倾向西,沿断层带仍是一条雄伟陡峭的断层崖,在断层热动力作用下,使断层带上的岩石变得更为坚硬细密,使下盘上升的庐山山体一侧变得更为陡峻险峭,从而构成了庐山断块山的西部边界。
  庐山东侧临鄱阳湖滨,也有一系列北北东至南南西方向的高角度正断层,而且断层面倾向鄱阳湖一侧,这一系列正断层是庐山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上盘的次级阶梯式正断层带,使庐山东侧的岩层向鄱阳湖一侧层层向下滑落,相对庐山一侧,层层上升。这些正断层大体构成了庐山断块山的东部边界。
  第四节发展简史元古代大陆地壳海洋发展阶段距今25 - 18亿年的早元古代,境内及周边处于陆间海或陆内海槽环境,海槽中沉积了数千米厚的碎屑岩夹基性火山熔岩。在距今18亿年前的一次造IlJ运动中海槽封闭而为山地。 距今18 -10亿年的中元古代,境内再次成为海洋,在大陆斜坡的浅海至半深海中沉积了数千米厚的碎屑岩,地光活动较为强烈。 距今10 - 8.5亿年晚元古代早期,境内为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具有沟一弧一盆古地理特征。在距今8.5-8亿年间的晋宁造山运动中,火山岛弧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洋消失,大陆地壳形成。
  地台陆表海发展阶段距今8 - 2.27亿年晚元古代至古生代,境内进入地台陆表海发展阶段,出现了准平原。陆表海面积广阔,海水较浅,地壳活动微弱,沉积了一套细粒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其中常含有海相动物化石。在震旦纪南沱冰期(距今7.2 - 6.8亿年)之前,海水中仅有一些菌藻类低等植物;冰期之后,全球海水中突然出现了大量动物。4亿年之后陆地上也出现了植物。在距今2亿年的印支造山运动中,区境上升为陆地,海水从此一去不返。
  大陆盆岭构造发展阶段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本区地壳活动又再度增强,进入了大陆盆岭构造发展阶段。古鄱阳湖断陷盆地、长江断陷盆地、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庐山断块山、现代鄱阳湖盆地、七里湖八里湖盆地等,都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中生代是恐龙时代,新生代是哺乳动物时代。人类则是在距今300万年前与第四纪冰期同时起源的。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