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卷二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145
颗粒名称:
卷二 自然环境
分类号:
X21
页数:
18
摘要:
卷二自然环境第一章地质第一节地层古元古界星子岩群 1993年由马长信等创名,庐山区仪在海会老虎潭、龙云寺及大排岭一带有出露。面积小于3平方公里,是一套厚度大于2500米的海相砂页岩夹基性火山熔岩。距今21.8 - 18.93亿年、构成了本地壳的基底。
关键词:
自然环境
环境系统
内容
卷二自然环境第一章地质第一节地层古元古界星子岩群 1993年由马长信等创名,庐山区仪在海会老虎潭、龙云寺及大排岭一带有出露。面积小于3平方公里,是一套厚度大于2500米的海相砂页岩夹基性火山熔岩。距今21.8 - 18.93亿年、构成了本地壳的基底。
中元古界因断层缺失无分布。
新元古界震旦系下统震旦系砂岩出露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庐山北半部。岩性为灰白色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凝灰质砂岩、粉屑沉凝灰岩等。地层厚913米,距今8-7.2亿年,属大河三角洲相至滨海相。
震旦系冰碛岩由于断层破坏,仅在莲花洞一带有出露,为灰黑色冰碛岩,厚15 -35米,属滨海浮冰沉积物,距今7.2 - 6.8亿年。
新元古界震旦系上统分布在庐山山麓低丘地带。下部称陡山沱组,厚151米,以灰黑色薄层状含炭页岩为主,属浅海滞水盆地沉积相。上部为灯影组,厚220 - 280米,以灰色薄层硅质岩为主,属浅海相沉积,距今6.8 - 5.4亿年。
早古生界地层寒武系分布范围与震旦系相似,在赛阳南城、东林寺、红灯水库、妙智彭家河、威家、高垅、马祖山等地均有出露。其底部为王音铺组,是一套厚约171米的叶片状含炭页岩(石煤层)。中部为观音堂组,以黄绿色含云母碎屑粉砂质页岩为主,厚114米。上部为乌石门组,是一套厚约169米的灰黑色泥质条带状石灰岩,均具浅海滞水盆地相沉积,距今5.4- 4.9亿年。与下伏地层旱整合接触。
奥陶系仅在赛阳南城及高垅、新港狮子山有出露,下部为灰白色巨厚层状白云岩,厚约260米,上部为紫红色薄层网纹状泥质灰岩,属滨海碳酸盐潮坪相沉积,厚56米,距今4.90 - 4.38亿年。
志留系分布在鄱阳湖滨及庐山西北部低丘岗埠地带,底部为梨树窝组,是一套厚约150米的黑色页岩。下部为殿背组,以黄绿色粉砂岩为主,厚336米。中部为清水组,是一套厚413米的紫红色粉砂岩。上部为夏家桥组,是一套厚164米的灰色团块状泥岩、粉砂岩。顶部为西坑组,是一套厚545米的紫红色砂岩,属滨海三角洲相。距今4.38 - 4.1亿年。
晚古生界地层泥盆系区内缺中、下泥盆系地层,上泥盆系仅在新港曹家老屋附近有零星出露,是一套厚18米的紫灰色及灰白色层状石英砂砾岩,属河流相沉积。距今3.72 - 3.54亿年。
石炭系仅姑塘、狮子山两地有出露。底部为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中上部为厚层状石灰岩,属滨海碳酸盐潮坪相沉积,厚大于170米,距今3.54 - 2.95亿年。
二叠系经钻探,仅十里一带表土之下有分布,是一套燧石灰岩。距今2.95 - 2.5亿年。
新生界地层下第三系在西林寺西、蛇冈岭西至高速公路边,新港沿长江地段有出露。是一套厚1500米的砖红色砂岩夹粉砂岩、岩屑泥岩夹钙质粉砂岩。属内陆湖泊相沉积。距今6500 - 3330万年。
第四系更新统冰碛泥砾及其它堆积物:下更新统冰碛泥砾有两期,早期为大排岭冰碛泥砾层,厚7-8米,仅大排岭一地有出露,距今300 - 250万年;晚期为鄱阳期冰碛泥砾,仪姑塘有分布,厚3-9米,距今180 -150万年。
中更新统大姑期冰碛泥砾层,分布范围较广,通远、赛阳、妙智、莲花、新桥、高垅、姑塘等地均有分布,厚3-9.8米,距今110 - 90万年。
上更新统庐山期冰碛泥砾层,仅分布在900米标高以上的庐山。距今3.44 -1万年。
全新统堆积物,在现代河床地带多为松沙,在洼地农田区多为粉砂质粘土和沼泽淤泥。
第二节岩浆岩区境的岩浆岩不发育,分布较为零星。大排岭古元古界变质岩中有一系列形态不规则的花岗伟晶岩脉侵人体,宽0.1 - 25米不等,长度儿米至250米以上,变化巨大,大多已风化成高岭土矿。形成年龄为距今1.37- 1.04亿年。
海会石牛山、风车口有…个面积小于1.2平方公里的花岗岩株,侵入于古元占代变质岩及南华系砂岩中。岩性为黑云母含斑(长石)中粗粒花岗岩,其中有许多捕虏体及残影体团块,成岩年龄为距今1.07亿年。
高垅石背山一带,有一条长达2.6公里的闪长花岗岩墙,沿北北东~南南西方向断层带侵入于震旦~寒武系地层中,侵入成岩年龄为距今0.86亿年。此外,在新港狮子山顶还有一个面积仅0.1平方公里的花岗闪长斑岩小岩瘤,侵入于奥陶系地层巾。
第三节构造构造单元根据板块理论,江西省北部属欧亚板块中的扬子古板块。几江、庐山地区位于其_卜.扬子拗陷带九江拗陷的中部。北以长江断裂为界、南至古鄱阳盆地。自占元古代以来,赣北大地经历了3个主要发展时期:即元古代时的地槽向地台发展的过渡阶段;震旦至中三迭世时期的地台发展阶段和晚三叠世至新生代的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阶段。晚第三纪以后,由于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多次作用,逐奠定了现今构造一地貌格局。以赣江为主体的各水系向北经鄱阳盆地注入长江。庐山、九岭山等进一步隆起上升,部分地区达雪线以上发育了第四纪山岳冰川及相应的冰碛物。人类开始出现。到全新世,始而洪水泛滥,继之鄱阳湖萎缩并向东迁移,现代水系和山脉逐步形成。
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庐山地区集山、江、湖于一体,风貌独具一格,地质构造现象丰富多彩。自李四光发表《冰期之庐山》和提出“南康花岗岩”以来,庐山地区的地质之谜引起r中外地学界的极大关注。继冰川问题成焦点后,又出现了前寒武纪地质与构造问题之热点。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地质学者的努力,对庐山地质构造历史和特征又有了新的认识,庐山变质核杂岩即是其最新之研究成果。
变质核杂岩一般可分为变质核、拆离断层和盖层地体3部分。
变质核:由占元古代星子群变质岩构成,呈穹窿状产出,其中见有一系列规模不等,产状平缓的韧性剪切断层,并表现为由深到浅到表逐渐抬升的过程。相应地古鄱阳湖盆地与古八里湖至十里铺盆地逐渐形成。
拆离断层:在变质核杂岩边部有一条规模巨大的低角度拆离断层带,由于受后期构造变形的改造,断层带在平面上围绕变质核杂岩呈环状展开,向四周倾斜,倾角小于22。断距达32公里,由南东向北西方向拆离拉伸。
盖层:变质核杂岩构造的盖层位于拆离断层的上盘,由震旦系至志留系地台沉积岩组成。
褶皱震旦系至古生代的地台沉积盖层,在区内的基本褶皱是一个向北东方向倾伏的背斜(庐山背斜),背斜南东翼地层产状正常,北西翼地层产状近于直立甚至倒转。由于受到拆离断层热动力作用的影响,使之产生固态蠕动变形,形成了一系列大大小小形态复杂多变如龙似风的褶皱变形,如五老峰、九叠岩、麻姑崖、三叠泉一带最为典型,此种固态蠕动褶皱群,不但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还有着较高的美学旅游观光价值。此外,在盖层中由于岩层受到重力伸展滑动,还形成了一系列形态复杂多变的滑脱褶皱群,例如石门涧、朱家山、马祖山的滑脱褶皱群,均有着重要的美学观光旅游价值。
庐山断块山及相关的断层庐山断块山西侧鸡公嘴、黄石崖、朱家山、鸟儿崖、杨家山、三碗饭、莲花洞天排山、龙门沟大背山、观音崖一带有一条北北东至南南西方向的高角度正断层带,由2-3条断层组成,断层面倾向西,沿断层带仍是一条雄伟陡峭的断层崖,在断层热动力作用下,使断层带上的岩石变得更为坚硬细密,使下盘上升的庐山山体一侧变得更为陡峻险峭,从而构成了庐山断块山的西部边界。
庐山东侧临鄱阳湖滨,也有一系列北北东至南南西方向的高角度正断层,而且断层面倾向鄱阳湖一侧,这一系列正断层是庐山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上盘的次级阶梯式正断层带,使庐山东侧的岩层向鄱阳湖一侧层层向下滑落,相对庐山一侧,层层上升。这些正断层大体构成了庐山断块山的东部边界。
第四节发展简史元古代大陆地壳海洋发展阶段距今25 - 18亿年的早元古代,境内及周边处于陆间海或陆内海槽环境,海槽中沉积了数千米厚的碎屑岩夹基性火山熔岩。在距今18亿年前的一次造IlJ运动中海槽封闭而为山地。 距今18 -10亿年的中元古代,境内再次成为海洋,在大陆斜坡的浅海至半深海中沉积了数千米厚的碎屑岩,地光活动较为强烈。 距今10 - 8.5亿年晚元古代早期,境内为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具有沟一弧一盆古地理特征。在距今8.5-8亿年间的晋宁造山运动中,火山岛弧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洋消失,大陆地壳形成。
地台陆表海发展阶段距今8 - 2.27亿年晚元古代至古生代,境内进入地台陆表海发展阶段,出现了准平原。陆表海面积广阔,海水较浅,地壳活动微弱,沉积了一套细粒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其中常含有海相动物化石。在震旦纪南沱冰期(距今7.2 - 6.8亿年)之前,海水中仅有一些菌藻类低等植物;冰期之后,全球海水中突然出现了大量动物。4亿年之后陆地上也出现了植物。在距今2亿年的印支造山运动中,区境上升为陆地,海水从此一去不返。
大陆盆岭构造发展阶段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本区地壳活动又再度增强,进入了大陆盆岭构造发展阶段。古鄱阳湖断陷盆地、长江断陷盆地、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庐山断块山、现代鄱阳湖盆地、七里湖八里湖盆地等,都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中生代是恐龙时代,新生代是哺乳动物时代。人类则是在距今300万年前与第四纪冰期同时起源的。
第二章地貌第一节特征区内地层发育较全,除三叠系中上统、侏锣系和白垩系缺失外,自元古代至第四系地层均有出露(尤以第四系分布甚广),受地质区域构造所控制,在内外力地质作用长期影响下,形成不同的地貌。庐山为大致东北—西南延伸的断块山,山体呈肾形,根据地质、地貌的差异,以九奇峰、仰天坪为界,将山体分为南、北两部。北部以褶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地貌以褶曲构造为代表。庐山群山平均高在海拔1000米以上,汉阳峰最高,为1473.8米,东、北面的鄱阳湖、长江、七里湖地带只有海拔10米左右。
区内地貌的趋向自庐山山麓(南)向长江(北)鄱阳湖(东)之滨倾斜。由于地貌类型分异和庐山特定的自然环境,全区土地形成不同的利用特征:东北部以江湖平原和低残丘陵地貌为主,土壤肥沃、自然条件好,是粮食、棉花、油菜高产区。西北部紧靠城区,土质疏松,地势平坦,湖泊集中,水利条件好,是蔬菜、畜牧、水产主要生产基地。南部则以庐山为主体,以环山公路以上为主界,为庐山自然保护区,则以粮、林、茶和经济作物为主。
第二节类型堆积地形冲积平原系长江形成的近代冲积平原,沿河谷成一级阶地。地势平坦狭长,地面标高16 - 19米左右,分布在新港镇以东至梅家洲沿长江的带形区域。
湖泊漫滩由于江河冲刷不均,在冲沟地带形成的浅盆地及沼泽,上部覆有较薄的近代淤泥沉积,标高在12 - 15米,分布于人工河(龙开河南)以西及沿湖区域。
河谷洼地由庐山冲沟发育而成的次生河床,沿着冰川堆积成的垄岗低洼部分延伸,形成新第四纪的河谷,宽度有的达1 ~2公里,标高高出河床1~3米,分布在几江仪表厂到江西制氧机厂、十里老街剑九江化工厂两条宽200 - 500米的地带。
侵蚀地形波状阶地由停积的下蜀粘土经过上更新世后期上升运动,遭受切割、侵蚀,形成平行长江连续分布的低矮土丘,标高25 - 40米,分布在鄱阳湖以北到九(江)湖(口)公路一带。
垄岗高地由老期庐山冰川形成的隆起冰碛丘,一般多长条形并垂直庐山方向,其分水岭平缓,标高35 - 85米,分布在江西塑料厂和江西制氧机厂以西,九江仪表厂和九江国棉二厂以东的区域。
剥蚀构造地形属中高山地形,主要为庐山隆起的山岭部分,由于剧烈的上升作用,其南北部多陡壁断崖,标高100 - 250米以上,山顶最高处达1400多米。
第三节山丘区境北临浩瀚长江,背依纵横盘亘的群山,群山属庐山山脉向东北、西南的余脉。有海拔500 - 1474米,比高500 - 1000米的中低山,占土地总而积9.1%;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占总面积6.27%,分布于庐山及周围群山,主要有大汉阳峰、大月山、小汉阳峰、五老峰、天花井山、吴障岭、马祖山等。 斤-陵是低山周围起伏缓和的地形,与低山无明显的界限,是山地与阶地的过渡类型,海拔小于200 - 500米,占土地面积16.5%;其中比高100 - 200米的高丘,占总面积3. 44%,分布于庐山山麓;比高50 - 100米的中丘,占总面积6. 56%,除七里湖外,各乡(镇)均有分布;比高小于50米的低丘,占总面积6. 47%,分布于莲花、十里、五里、新港、虞家河、周岭、高垅等地。
[=此处为表格(山峰高度表)=] [=此处为表格=] 第四节水系境内主要水系均发源于庐山及其支脉。水系的水源补给赖于降水,故多属季节性河流。据1985年普查资料,有较大水系20条,均不通航。总长182公里,河网密度0.29千米/平方公里。水流自南向北、向东分别汇入13个主要湖泊,构成长江、鄱阳湖两大水系。
流人长江的有属八里湖水系的汤桥河、金桥河、赛阳河、东林河、丁家河等,流长62公里,流域面积221.5平方公里。有流入龙开河的濂溪港(含彭家河、张家河、邹家河)、马尾水(含磨刀涧、肖家河)等在九江仪表厂处汇于聂家河,流长17公里,流域面积49.5平方公里。
流入鄱阳湖的有蔡家河、白沙河、青山湖、姑塘湖、尹家湖、周岭小湖、株桥湖、芳兰湖、新港小湖、土桥湖、博阳河等12条河(湖),流长103公里,流域面积239平方公里。
境内江湖水域,鄱阳湖沿岸线32公里,面积72.4平方公里,水位年际变化最大为9.6-16.78米,年内变幅9-13.8米。长江沿区境北部流长30.75公里,面积27.6平方公里。据九江水位站1904-1980年资料,多年平均水位为13.85米,全年以7-9月为高水期,1-3月为低水期,逐年最高水位平均值为19. 16米,最低水位平均值为7.8米,实测最高水位22.08米(1954年7月16日),最低水位6.51米(1929年3月23日),最高水位发生最早在5月22日(1925年),最迟在10月25日(1907年),一般常出现在7月中旬。
[=此处为表格(水系情况)=] 第三章壤植被第一节土壤类型境内土壤资源丰富,各种不同的土壤类型间性质差异较大,在利用改良上各有特点。据1985年土壤普查资料,按人类生产活动情况分为耕作土壤和自然土壤两大类。耕作土壤又分为水稻土和旱作土,按照成土因素、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人类生产活动条件等的不同,分为水稻土、潮土、红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土、黄壤、棕壤、草甸土等9个土类、13个亚类、30个土属、55个土种。
耕作土壤水稻土是主要耕作土壤,占总面积75.8%,分布于各乡镇(场)。据土壤水分动态特征和剖面性态特征,水稻土可分潴育型、潜育型、侧渗漂洗型3个亚类;视不同母质来源又可分为马肝泥田、黄泥田、潮沙泥田、红黄泥田、湖泥田等。
马肝泥田:包括乌肝土田、灰马肝土田,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分布在新港、周岭、虞家河、高垅、海会、莲花等乡镇的一些低丘地带,占水稻土面积50.7%。其特点是土层深厚,质地中壤,宜耕性、抗逆性强,通透性好,土壤肥力中等偏上,保水保肥能力强。
黄泥田:包括乌黄泥田、灰黄泥田、青隔黄泥田、砾质底黄泥田,成土母质为第四纪红色粘土。分布在莲花、赛阳、海会、五里、十里、金鸡坡等地,占水稻土面积18.6%。其特点是土层深厚,缺磷,呈酸性或中性反应,宜种性广,土质较粘。
潮沙泥田:包括灰湖沙泥田、砾质底潮沙泥田,成土母质为近代河流冲积物。分布在新港、海会、赛阳的沿长江一带及河流两侧,占水稻土面积14.8%,其特点是耕层较厚,质地疏松,易耕,通透性好,宜种性广,供肥快,但保肥保水能力差,且缺钾。
红黄泥田:成土母质为泥质岩类风化物,分布在虞家河、威家、高垅、莲花、赛阳等地,占水稻土面积6.3%。其特点是土层较厚,结构较好,保水保肥能力较强。
湖泥田:包括乌泥田、灰泥田、青泥田,成土母质为湖泊沉积物,分布在虞家河、茅山头等地,占水稻土面积4.3%,初开垦的湖田土壤质地粘重,肥力较高。
另外,还有石英岩类、紫色砂岩类、紫色泥岩类、炭质岩类风化物和洪积物等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占水稻土面积5.3%,其中石英岩类风化物发育的黄沙泥田主要分布在威家,占水稻土面积3.7%。
旱作土有潮土、黄棕壤、红壤3大土类;亚类有潮土、马肝土、红壤;7个土属:砂质潮土、壤质潮土、岩质潮土、马肝土、湖泥土、黄泥土、黄沙泥土,占耕作土壤总面积24.2%。
灰潮沙泥土(含潮泥土)分布在新港、茅山头等地,占旱作土面积18.8%,其特性是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宜种性广,土壤养分含量中等,呈碱性反映,是区内主要旱作土之一,适种棉花、豆类、花生、红薯。
湖泥土:分布在茅山头、十里湖的滨湖地区,占旱作土面积24.4%,其特性是土层深厚,适耕性好,土壤肥力较高,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丰富,适种蔬菜、玉米、豆类,饲料作物。 马肝泥土:分布在高垅、周岭、威家、虞家河、新港、五里、莲花、十里等地,占旱作土面积43.2%,其特性是土层深厚,宜种性较广,土壤肥力中等,但有机质含量偏低,速效磷含量极缺,适种棉花、红薯、蔬菜、瓜豆。
黄泥土:分布在十里、莲花、赛阳、海会、茶科所,占旱作土面积13%,其特性是土层较厚,质地中壤至重壤,肥力中等,磷、钾含量较高,保水保肥能力较强,土壤酸性反应,适种蔬菜、豆类、茶叶。
自然土壤自然土壤有潮土、黄棕壤、红壤、紫色土、石灰土、黄壤、棕壤、草甸土等8大土类,共10个亚类。按成土母质类型不同,又分为17个土属,计22个土种,分布于海拔100 - 1471米的各乡(镇)、茶科所、茅山头垦殖场、庐山垦殖场、金鸡坡及庐山。成土母质多为石英砂岩,泥质岩类风化物、第四纪红色粘土、下蜀系黄土。
红壤分布于海拔在400米以下的低山脚下及残丘地带,占自然土壤面积54.4%,是区内自然土壤中的主要类型,是林业、果树、茶叶等经济林的主要土壤资源。成土母质主要为石英砂岩,泥质岩类风化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其主要特性是:一般土层不厚,质地稍粘,有机质、氮、钾含量中等,土粒中央有较多的风化碎块,磷含量极缺。
山地黄红壤分布在高垅、庐垦及庐山地带,表面具有黄化现象的红壤,位于山地黄壤之下,红壤之上,海拔400 - 600米处,占自然土壤面积1.73%。成土母质为石英岩类风化物,其主要特性是有机质含量较高,肥力中等。
山地黄壤分布在600 - 800米之间的低山地区,在垂直带谱中,处山地黄棕壤之下,山地黄红壤之上,分布在庐山及庐山垦殖场,占自然土壤面积4.6%。由于海拔较高,日照较少,雨量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的特点,形成一种富铁铝的黄色土壤,即氧化铁、氧化铝与水结合形成含水的铁铝矿物质。
黄棕壤黄棕壤在区内自然土壤中划分为山地黄棕壤及黄棕壤两亚类。山地黄棕壤分布在海拔800 - 1100米之间的山地,占自然土壤面积5.98%。成土母质为石英砂岩、泥质岩类风化物,其特点是土层较浅薄,但有机质含量较高。发育于下蜀系黄土的黄棕壤,是主要土种之一,分布于五里、周岭、高垅、莲花、虞家河、威家、新港、海会、十里和庐山、茅山头的低残丘,占自然土壤面积21.5%。其主要特性是土层较深,结构尚好,肥力中等,保水保肥能力较好。
山地棕壤分布在海拔1100米以上的庐山及庐山垦殖场,占自然土壤面积8.5%。成土母质为石英砂岩、板岩的坡积物,其主要特性是有机质含量高,呈微酸性,吸收性的含量较多。
此外,还有紫色土、潮土、石灰土、山地草甸土,占自然土壤面积3.29%,除山地草甸土分布在海拔1400米的大月山一带外,其余类型多分布在新港、虞家河、莲花、赛阳、海会、周岭、威家等地的低丘地带。
第二节养分状况土壤养分的含量与生物、气候、成土母质及人为耕作活动有关,尤其是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变化,易受人为耕作与施肥的影响,在不同类型土壤中,土壤养分的含量存在差异。根据全区土壤普查采样分析来看,土壤中有机质氮、磷、钾的含量在水稻土、旱作土、自然土壤中存在差异。
有机质含量水稻土平均为2.2191%,旱作土为1.6048%,自然土壤为2.9422%。水稻土大于3%属丰量级,占7%;含量在l%-3%的属中量级,占92.9%;含量1%以下属低量级,占0.3%。
氮素含量区内耕作土壤的全氮含量属中量级,平均为0.1241%,其中水稻土平均为0. 1325%.旱作土为0.098%,自然土壤为0. 1417%。水稻土全氮含量大于0.15%属丰量级,占13.8%;含量在0.15% - 0.070/c属中量级,占86.2%。
磷素含量全磷含量平均为0.0811%,属中量偏低水平,其中水稻土为0.1031%,旱作土为0.09905%,自然土壤为0.05628%。水稻土速效磷的含量属丰量级(> 20PPM)的占5.9%,属中量级(10 - 20PPM)的占14. 8%,属低最级(
钾素含量水稻上速效钾平均含量48PPM,旱作土为80PPM,自然土壤为75PPM。水稻土中速效钾含量属丰最级(> 1OOPPM)的占2.1%,属中量级( 50-100PPM)的占48.5%,属低量级缺钾面积占49.4%。
酸碱度在水稻土中强酸性土占73 .49%,酸性土占 23.42%,中性土占3.09%;旱作土中强酸性土占15.9%,酸性土占37.8%,中性土占l 1.2%,碱性土为35.1%;自然土壤中强酸性土占85.1%,,酸性土占14.9%。
区内耕作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平均含量以周岭、新港、五里及庐山等地带为高。含量在2% - 3%的以虞家河、莲花、赛阳、十里、海会、威家、高垅等地的丘陵和低山为主,占耕地面积61%以上。
耕作土壤普遍缺磷,虞家河、莲花、赛阳、新港、十里、五里、海会、威家、高垅、周岭及庐山、庐山垦殖场等地缺磷面积达76%以上。
速效钾含量较为丰富的有新港、周岭、莲花、高垅、五里等地,其含量在50 - 1OOPPM占37%以上。
莲花、赛阳、威家、高垅、海会等处的岗地与沟谷,小于50PPM占60%,以上。
第三节植被境内山环水绕,丘谷平原兼备,水源充足,草木繁茂。据1985年普查,植被类型多样,植被覆盖率达800以上。
森林植被境内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植物区,森林植被覆盖率35%,按海拔高度不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植被随之有带状分布的特征。
常绿阔叶林分布于庐山南、北坡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主要建群优势树种有青岗栎、石栎、甜楮、苦楮、青栲、樟树、白楠、紫楠、山茶、大叶锥栗等。林下灌木有杨桐属、冬青属、杜鹃属、紫金牛属、乌饭属等。草木有莎草科、禾术科、百合科等。藤木植物有木通科、夹竹桃科、防已科、薯芋科、葫芦科、葡萄科等属科。
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于海拔800 - 1100米处,森林植被次生性较强。常绿树种有青岗栎、青栲、白楠、紫楠、甜楮、苦楮等。落叶阔叶树有锥栗、枫香、椴树、化香、白辛树、山槐、紫檀、短柄泡树、四照花、灯台树等。
落叶阔叶林分布于海拔800 - 1100米以上。树种有枫香、锥栗、白檀、拟赤杨、青钱柳、短柄泡树、白辛树、青榨槭、灯台树、四照花、山槐、麻栎、白栎等。灌木以映山红、乌饭、满山红、蜡瓣花、川榛、山胡椒等。草木则有乌头、鹿蹄草、黄精、苔草等。
针叶林分布较广,多数为人工林或半天然林。主要是马尾松、杉树、黄山松、柳杉、日本扁桃、金钱松、落叶松等。马尾松主要分布在海拔700 - 8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黄山松在1000米以上有局部天然林。
灌木与草丛灌木在反复人为砍伐后成为次生灌木,主要有乌桕、赤楠、茅栎、苓木乌饭、映山红、荆条、冬青、竹等。草丛有野古草、芒草、白茅、斑茅、管草、马兰、野菊、文蒿、紫藤、金银花等。在低丘、岗地为人造林,主要是果树与经济林:桃、梨、柑桔、油茶、茶叶、杉、松、毛竹。尚有少量灌木草丛。
草被山地林间、河沟夹杂着众多的自然草被,主要的有禾本科草以及蕨类植物。据调查,有草山草洲面积1.55万亩,其中草山草坡0.45万亩,湖洲草地1.1万亩。
农田植被在平原及丘陵耕地中植被以农作物为主,有水稻、棉花、红薯、大豆、花生、蔬菜、小麦、油菜、蚕豆、瓜类、绿肥等。由于复种指数高,地面裸露时间少。
园林植被城市、乡镇村庄住房营造行道树,房屋四边林,树种有法梧、柳、槐、樟、苦栎、桑、桃、梨、枇杷等,此外,还有众多庭院、阳台栽种养各类花卉、瓜果,覆盖在地面及各种建筑物之上,形成绿色的立体庭院被盖。
第四章气候物候第一节气候要素区境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的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温适中,热量较丰,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光、热、水基本同步。农业气候条件较优越,但变化复杂,夏季受温暖湿润之热带或海洋气团控制,冬季受干燥寒冷之极地或副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春、秋两季为上述两气团过渡时节,加上复杂之地貌,遂形成地区性气候。四季均可能出现灾害性天气。据1985年庐山区农业资源调查,气候要素如下: 日照区内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891.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3%,全年平均每日有日照5.2小时,以2月份最少为96.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1%。7-8月份日照最多,分别为250.1和247.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8%和61%,平均每天日照为8.2小时。全区气温大于10 0C期间的平均日照时数为1440小时,对农作物生长较为有利。由于受庐山的影响有碍靠近山脚的可照射时数,使得早晨日出时,靠近西边山脚下迟半个小时,日落时靠近东边山下早半个小时。
太阳辐射量 1月份5529卡/平方厘米;4月份8820卡/平方厘米;7月份14110卡/平方厘米;10月份8192卡/平方厘米;全年107510卡/平方厘米;气温大于10℃期间的总辐射量为83673卡/平方厘米。
气温年平均气温山F为17℃,1月份4.3℃,7月份29.3℃。年极端最高气温40 .20C(1961年7月23日),极端最低气温是零下9.7℃(1969年2月6日),极端最高与最低之间的较差为49.9℃。
庐山山上气温较山下低,一般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年平均温度每上升100米约下降0.5C。递减率夏天较大,冬天较小,1月份每百米下降0.4℃,4月份F降0.43℃,7月份下降0.6℃,10月份下降0.53℃。
庐山山上年平均气温为11.5℃,以7月最高平均22.4℃,1月最低平均为零下0.1℃,极端最高气温32℃(1968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6.8℃(1970年1月5日),极端最高与较低之问较差为48.8C。
据计算区内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10℃、15℃、20℃的50%和80%保证率的初终日期,其间的积温如下表: [=此处为表格=] 从表2-4-1看出气温稳定通过10℃,而80%保证率的日期是4月2日,即从4月2日起气温多在lOcC以上,从气候角度看,此间早稻播种较安全。
无霜期长达240 - 270天,大于10℃积温达到5200 - 5500℃,热最丰富。
降水年平均雨量1412毫米,由于季节关系,年雨量集中在4-6月,雨最为608毫米,占全年雨量44%,并常出现暴雨天气,易造成灾害。由于庐山的作用,降雨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大,山上年平均雨量达1967.7毫米,比山下偏多3-4成。月雨量与季度雨量平均,山上比山下大,第三季度明显,主要是盛夏常有地方性雷阵雨的缘故。地形对降水大小具有影响,当北来冷空气影响降水时,山北部雨量较之山南大,当受南来气流暖湿切变的天气系统影响,山南则比山北大。5-7月受西风带的低槽、低涡、切变影响,冷暖空气在江南汇合形成的潭面降水,降水较为集中。7月以后由于副热带高压抵制,天气转为炎热,降水转为地方性雷阵雨,雷阵雨雨量较小,影响范围不广。5-8月,常受台风影响月雨量多接近500毫米或以上。
全年月平均雨日14天,降水日月平均在9天或以卜,以3-5月最多,达16天,6月是全年出现暴雨最多月,平均暴雨日1.4天。 蒸发量蒸发量与气温、湿度密切相关,随气温升高而量大。12月~次年2月,由于日照短,气温低,蒸发最小,1月仅56毫米,4月1 12毫米,7月241毫米,10月132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536毫米。西北部蒸发量大于东南部,丘陵提水区大于丘陵蓄水区,丘陵蓄水区大于高丘山区。
第二节气候特征据1985年《几江市庐山区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载: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期气温为增暖趋势,其中民国4年(1915)前后和30年代初有较明显的短暂趋冷,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气温为下降趋势。1969年和1977年的1-2月出现持续低温,1954年、1956年、1963年、1971年出现明显冷冬。进入80年代后气温又为增暖趋势,暖冬现象较多。90年代比70年代气温增高0.2℃。
降雨变化和干温气候是交替出现的,没有一直变干或一直变湿的趋势。1915 - 1921年、1930 - 1933年、1935 - 1939年、1948 -1955年、1969 - 1975年、1995 - 1999年是湿期,降雨量明显偏多;1924 - 1928年、1940 -1946年、1958 - 1968年、1978 - 1982年是干期,降雨量明显偏少。
春季平均历期64天,始3月24日,终5月26日。逢春后,冷暖气流进退交绥。由于北方冷空气逐渐减弱,南方暖湿空气开始加强北上,气温明显回升,4月初即可断霜,平均气温10 - 22℃。
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时冷时热变化无常,寒潮入侵时,两三天内降温幅度可达10℃以上。春雨连绵,雨量增多,季雨量为390毫米,仅次于夏季。常出现低温连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
夏季平均历期1 19天,始5月27日,终9月22日。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季降水量为500毫米。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暴雨集中,易引发洪涝。
炎热干旱。7月中旬以后,因南方暖湿气流较强,导致雨带北移,区内处于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以晴热天气为主,增均气温22℃以上,容易发生伏旱,光照充足,蒸发量大,8月份蒸发量则大于降水量。
秋季平均历期59天,始9月23日,终11月20日。平均气温10 - 200C。初秋仍有闷热天气,俗称“秋老虎”。随着冷空气活动增强,气温逐渐下降,如遇偏早年份,即为寒露风,11月中旬平均初霜,个别年份出现早霜冻。降水量明显减少,易出现秋旱,季降水量238毫米。
多数年份有不同程度的秋旱,个别年份严重,亦有个别年份发生秋季洪涝和秋季低温连雨。
冬季平均历期123天,始1 1月21日,终至次年3月23日。气温最低,平均温度小于10℃,年极端最低气温亦出现在本季,由于冷空气活动强而频繁,常伴有偏北大风、雨雪寒潮和冰冻天气。降水量最少,季降水量仅196毫米,不足全年降水量的二成。
第三节灾害性气候低温冷害 (温度在0℃以上为低温冷害天气) 春寒春寒又分春分寒和清明寒。据1951 - 1980年的资料统计,3月中旬至4月出现春寒25次,其中出现在3月中旬有16次,约每2年一遇。1年出现2次的有9年,约3年一遇。1年中出现3次的仅1年;出现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初的有15次,平均每2年有1次。
小满寒 30年(1951 - 1980年)中出现小满寒15次,每2年一遇,其中在5月中旬有II次,每3年一遇;5月下旬有3次,为10年一遇;6月上旬的仅1次。小满寒维持时间最长的达11天,出现在1958年和1973年。
寒露风轻度寒露风(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小于22℃)平均出现日期为9月22日,最早为9月11日,最晚为10月6日。重度寒露风(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小于20℃)平均出现日期为10月1日,最早为9月19日,最晚为10月20日。
低温冻害 (温度在OcC以下为低温冻害天气) 霜冻初霜冻最早出现是10月27日,最迟是12月22日,终霜冻最早是2月14日,最迟是4月3日,初霜冻平均日期是l 1月15日,终霜冻平均出现日期是4月3日,霜冻期平均为96天。
冰冻一般是在12月到次年3月之间,而以1-2月较多。“积雪”主要在1 1月到次年3月,而以1-2月较多。
干旱分为夏旱、秋旱、夏秋旱3类。从干旱天数又分为轻旱、中等旱、重旱3种。干旱日数维持20 - 30天为轻旱,31- 60天为中等旱,60天以上为重度旱。1951 - 1980年30年中无干旱年份有5年,占16%;轻度干旱有1 1年,占37%;中等干旱有6年,占20%,重度干旱有8年,占27%。在于旱中,有伏旱17次,占57%;约2年一遇;秋旱有20次,占20%,约1-2年一遇;伏旱连秋旱7次,占23%,约5年一遇。新中国建立后共遇特大干旱2次,第一次是1968年,伏旱连秋旱,维持121天;第二次是1978年,108天未下透雨。春旱仅出现1次,即1963年,当时春插时无水插秧,影响较大。
洪涝 1954 - 2000年,主要集中在6月至7月中旬。新中国建立以来,出现大洪水的年份有1954、1955、1962、1967、1974、1983、1988、1995、1998、1999年,平均5-7年一遇。1998年水位高达23.03米,为历史之最,造成江(湖)堤、坝溃决,损失严重。
高温 1951 - 1980年30年中出现59次,平均1年出现近2次,其中出现在7月中旬的最多达35次,出现在7月上旬有23次,高温逼热维持时间最长达12天,出现在1978年7月。
大风区内以东北风和西南风居多,下半年主要是东北风,盛夏以西南风为主,大风(瞬间风力达8级,风速每秒717米以上)每年都有出现,年平均约13天,、由于江河湖泊关系,长江和湖面上的风力比平原卜要大,丘陵地带风较小,庐山山上出现大风力次数最多。干热风,气象学卜称为梵风。梵风沿山坡向下刮时,由j二风的下沉力大,使气温升高、湿度降低,易造成早稻早熟和减产。
冰雹区内出现冰雹机率小,即有冰雹,体积也不大。
第四节物候自然物及其动植物的活动反应、生长过程,与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自然物候的表现反映r境内的季节变化规律,可以通过这些规律去指导农业生产。区民积累了丰富的物候观测经验,花开花落,鸟语虫鸣,都是甚好的物候资料。
植物候 1月,--甸,腊梅花开。
2月,上旬,杉初萌动。
3月,上句,柳吐絮,桃花现蕾;下旬,梨花开。
4月,上旬,油桐始花;中旬,桑树抽叶。
5月,下旬,枣花旺。
6月,上旬,乌桕开花;中旬,桃李成熟。
7月,下甸,荷花盛开 8月,上旬,枣红熟;下旬,梨子成熟。
9月,下旬,枣叶黄,桂花香。
10月,中旬,菊花盛开;下旬,油茶开花,苦楝落叶。
11月,上甸,柳叶变黄。
12月,中旬,宿草枯黄,树木落叶;下旬,梅花初开,梓叶落尽。
动物候1月,中旬,野鸡初叫。
3月,中旬,青蛙初鸣,蛇出洞。
4月一卜旬,燕子飞来,蟋蟀初鸣;中旬,蜜蜂春采;下旬,鹧鸪啼,雁北飞。
5月,上旬,布谷叫;中旬,蚯蚓出。
6月,下旬,蝉始鸣。
7月,上旬,布谷停叫;中旬,萤火虫出。
8月,下旬,秋蝉和鸣。
10月,上旬,蝉终鸣,燕飞光,雁南飞。
11月,中旬,蛇冬眠;下旬,蚯蚓结。
第五节气候区划以热量为主要指标,光、水资源等地理环境为辅助指标,町将全区划分为3个农业气候区。
东北部低丘平原温热易旱粮、棉、油、菜、水产区包括新港、虞家河、周岭、五里、十里、七里湖,海拔高度在32米以下等地,年平均气温17℃,积温大于4200℃,无霜期在265天以上,年均降雨量1412毫米。该区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地势平坦,热量丰富。农作物以粮、棉、油、菜为主,其中粮食种植面积占全区的47.5%,棉花占83.6%,油菜占52.8%,亦是蔬菜的生产基地。
南部低山丘陵温暖少旱粮、茶、林、瓜果区包括海会、高垅、威家、莲花、赛阳等地,年平均气温16.7℃,积温大于4000℃,无霜期在250天以上,年均降雨量1900毫米。该区土壤种类较多,地形复杂,肥力不一,农作物以林、茶叶为主,林业面积占全区的33%。此外,还有西瓜、水果、药材等。
庐山凉爽湿润自然保护区其范围为庐山山顶各单位,包括牯岭镇、庐山林场、植物园、育种站等。年平均气温11.5℃,积温为3648℃,无霜期为212天,年降雨量1918毫米。该地区气候凉爽,空气湿润,经常云雾弥漫,故森林、茶叶生长良好。林业面积占全区的75.2%,森林覆盖率65%。由于气候特殊,使之成为江西省唯一的一个马铃薯培育基地。
第五章自然资源第一节土地资源据2000年土地资源调查,全区土地总面积830188.9亩,其中: 耕地 165697.3亩,占土地总面积19.96%。耕地类型以灌溉水田面积比例最大,分布最广,面积100920.7亩;另菜地18101.7亩,望天丘5834.5亩,水浇地9186.3亩,旱地31654.1亩。
园地 16155.4亩,占土地总面积1. 95%。其中茶园12295.4亩,果园3711.7亩,桑园89.3亩,其他园地59亩。
林业用地 302578亩,占土地总面积36. 45%。其中有林地205926.8亩,灌木林地55139.4卣,疏林地34447.5亩,未成林造林地5417亩,迹地506.5亩,苗圃1140.8亩。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7215.3亩,占土地总面积10.5%.、其中城镇17821.2亩,农村居民点38352.8亩,独立工矿用地25320亩,特殊用地5721.3亩。
交通用地 12546.3亩,占土地总面积1 .51%。其中铁路1260.1亩,公路7048.2亩,农村道路3794.3亩,民用机场352.2亩,港口码头91.5亩。
水域 206737.7亩,占总面积24.9%。其中河流水面19532.5亩,湖泊水面113019.7亩,水库水面1231.7亩,坑塘水面26757亩,滩涂34955.1亩,沟渠6210.3亩,水工建筑物5031.7亩。
未利用土地 39258.9亩,占总面积4.73%。其中荒草地30448.1亩,沼泽地6.6亩,沙地885.5亩,裸土地1465.9卣,裸岩石砾地4724.9亩,田坎774.4亩,其他未利用地953.5亩。
第二节水资源全区地表迳流深700毫米,地表迳流量多年平均为37422.63万立方米,偏枯水年为26773.31万立方,特枯水年为16390.6万立方。
地下水总贮量为6562.1万立方米,水质较好,矿化度较低,以极淡水为主,宜于灌溉、养殖、工业和生活用水。
区内水资源总量为44309. 23万立方,人均年水量1260.6立方,耕地亩均年水量3869.8立方。
其中平水年水总量为44030.3万立方,人均年水量1252.6立方,耕地亩均年水量3845.4立方;偏枯年水总量34214. 65万立方,人均年水量973.4立方,耕地亩均年水量2988.2立方;特枯年水总最为23601.7万立方,人均年水量671.5立方,耕地亩均年水量2061.3立方。此外,长江、鄱阳湖过境客水丰富。
区内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0068千瓦,可开发量为14040千瓦,占理论蕴藏量35. 04%,现已开发量为7320千瓦(包括庐山水电厂5760千瓦),占可开发量的52.1%,尚有47.9%的电能量未开发利用。
第三节矿产瓷土分布在海会的七咀垅,储量约1500万立方米,此瓷土为甲级瓷土(即高岭土),现已部分开采。
花岗石分布在海会的石牛山、南山,储量约1000万立方米,经测试每立方厘米可承受500公斤的压力,是优质建筑材料。
石灰石分布在高垅的胡家墩、威家的马祖山一带,储量约3000万立方米。
黄沙、河沙分布在周岭的沙湖、新港的灰山林场、杨家场等地沿长江、鄱阳湖的河漫滩上,储量约3500万立方米。
绿豆石分布在矿山垅、罗家山一带,储量1500万立方米,能加工优质石磨、石工艺品等。
矿泉水海会一带地下花岗石中的裂隙水可作为偏硅酸矿泉水开采利用;赛阳朱家山报春泉水质好、流量大、可作为纯净水开采利用;妙智居家山温泉,水温为摄氏20度,达温泉标准。
第四节野生动植物由于长期以来自然生态平衡不断遭到破坏,少数珍贵动、植物已经灭迹或濒临绝境,数量相继减少。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重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颁布一系列有关的政策法令。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以及绿化覆盖面的迅速扩大,野生动植物数量锐减的趋势有所缓和。
兽类有獐、麂、云豹、狼、野兔、野猪、灵猫、狗獾、豺狗、豪猪、狐狸、刺猬、猪獾、水獭、果子狸、黄鼠狼,穿山甲、松鼠、蝙蝠、田鼠等。 鸟类有喜鹊、乌鸦、八哥、白头翁、麻雀、燕、鹰、竹鸡、山鸡、野鹭鸶、雁、黄雀、布谷、鸳鸯、画眉、杜鹃、野鸭、啄木鸟、猫头鹰、猴鹰、斑鸠、竹鸡、天鹅、白鹤、白鹳、黑鹳、相思鸟、雉、草鹗等。
蛇类有蝮蛇、水蛇、青竹标、金环蛇、银环蛇、竹节蛇、青草蛇、青梢蛇、乌梢蛇、赤练蛇、郎中蛇、麻七寸、鸡公蛇、猪婆蛇、蜥蜴、壁虎等。
蛙类有青蛙、癞哈蟆、棘胸蛙(石鸡)、雨蛙、黑斑蛙、大树蛙、斑腿树蛙等。 介贝类有乌龟、鹰嘴龟、平胸龟、甲鱼、螃蟹、河蚌、田螺、虾等。
鱼类有鲤、鲫、鲭、草鱼、白鱼、鳜、鲇、鲢、鳙、鳗、河豚、创花鱼、棉花条、黄鎟头、乌鱼、黄鳝、泥鳅等。
昆虫类有萤、蝇、蝉、蝴蝶、蚊、蚂蚁、白蚁、蜻蜓、蚱蜢、螳螂、蜘蛛、蜈蚣、蟋蟀、蚜虫、金龟子、蝼蛄、天牛、地蚕、蛾、蟑螂、铁甲虫、蚯蚓、蚂蝗、地虫、蜗牛、螟虫、纺织娘、臭虫、跳蚤、虱等。
竹类有毛竹、桂竹、水竹、方竹、箬竹、苦竹。
木类有杉、松、株、楠、樟、楮、栎、松、槠、枫、檀、椿、柘桑、杨柳、槐、杞、泡桐、油桐、棕榈、乌桕、皂荚、山苍子等。
果类有银杏、杨梅、板栗、毛栗、尖栗、山楂、核桃、猕猴桃、桑果、枇杷、桃、棠梨、野柿、菱角,莲藕、芡实、荸荠、蒿芭等。
菜茵类马齿苋、椿苗、石耳、水竹笋、马兰芹、地皮菇等。
花类杜鹃花、野菊花、野玫瑰、兰花、荷花、栀子花、山茶花等。
草类萍、蒿、苔、藻、艾、茅、蒲、稗、席草、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等。
药材类七叶一枝花、黄精、玉竹、天南星、党参、车前草、旱莲草、金钱草、鱼腥草、益母草、蒲公英、半边莲、马齿苋、桔梗、土茯苓、板兰根、天门冬、黄连、万年青、苍术、白术、白芍、白芷、郁金、菖蒲、大黄、枸杞子、七叶莲、白茅、川芎、生地、贝母、百合、麦冬、半夏、芦根、葛根、爬山虎、金银花、灵芝、冬青叶、桑叶、艾叶、柏叶、佛手、薄荷、荷叶、大青叶、枫叶、侧柏、大血藤、鸡血藤、石榴皮、首乌、五加皮、桂皮、杜仲、厚朴、陈皮、枳壳、桑椹子、黄栀子、车前子、五倍子、女贞子等。
第六章灾异纪略第一节水灾据《九江百年》载: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江水暴涨,九江郡城西门出入行船,府辖分别对灾民设施粥场。清道光二十八年( 1848)夏秋间,江水险涨,郡城西尽被水淹。光绪二十年(1894)5月大水。民国15年( 1926)5 -6月大水,市区西门外正街全淹,水深4尺;7月24日起,长江水位在20米以上,连续3个月,为60年罕见。民国20年霪雨数旬,7月28日,长江水位20.71米,水位20米以上达3个月,堤坝尽溃,灾民四处乞讨,城西机场淹没。民国24年、26年、27年、连续大水,粮食奇缺,灾民以树皮、草根、观音土为食,赖以度命。民国38年7月上旬,长江水位20.69米,新港益公堤溃决。
新中国建立后,1954年6月17日到9月25日,长江水位在20米以上,时间达102天,7月16日水位高达22.08米,为百年不遇,新港、株桥、海会等处堤坝尽溃。1962年,长江水位20.49米。1964年,受台风暴雨袭击、损失严重。1967年,连续降雨80余口。1969年,连遭暴雨和10号台风袭击,倒房3943间,伤亡337人。1973年、1974年汛期降雨分别达951毫米和865.9毫米,均造成损失。1983年4月25日,受暴雨袭击,全区16个社场89个生产大队、1015个生产小队受灾,死亡3人,重伤8人,倒塌房屋77栋,揭掉屋顶6822问,直接经济损失95万元。7月13日,连降大雨、长江水位22.1米,东升、棉洲、小湖、姑塘、芳兰、开天等堤先后溃决,14个社场67个生产队,8925户、44625人受灾,淹没农作物2260亩,倒塌房屋663问,毁坏圩堤、山塘、堰、库21处,直接经济损失482.83万元。1984年8月8日上午9时至下午4时,降雨量270毫米,赛阳乡出现百年罕见特大山洪,有262户受灾,冲走房屋2栋,毁坏房屋53间,毁损农田2000卣,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1988年8月下旬,连续大雨20天,9月3日凌晨1 -4时,雨量达138.7毫米。1994年8月8日,连降暴雨,赛阳镇暴发山洪,毁田500亩,105国道赛阳段中断一周。1995年7月,长江水位22.2米,十里花园畈堤溃决,受淹菜地1 10亩、水Ⅲ113亩、鱼池400亩、房屋140栋。1998年6月12日至6月27日,日平均降雨410毫米。7月2日,长江水位22 .43米,,7月5日,新港东升堤溃决。8月1日,高垅青山湖堤溃决,淹没农田1200亩,鱼池2040亩,房屋164栋,直接经济损失2066万元;8月2日,长江水位高达23 .03米,为历史最高水位。8月下旬,阴雨不断,姑塘尹家湖、姑塘湖、小湖漫顶,多数农田被淹。农户抢收的新谷无法晒十而发芽。8月25日,新港棉洲堤溃决,新港、虞家河小湖堤溃决,8个村426户受灾,倒塌房屋118栋,淹没鱼池3000亩,稻田5000亩,3所小学被困,1所小学被淹,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
第二节干旱据《九江百年》载:清康熙十年(1671)连续5个月未雨,至12月始雪,泉涧皆枯,庄稼无收,道馑相望,灾民f‘之八、九外出乞讨。清乾隆五十年(1785)夏大旱,赤地无收,冬春大荒,当年担米值银四两有奇。清嘉庆七年(1802)连续4月未雨,“民食草根、树皮、观音土,饿死者甚众”,民国14年(1925)大旱,米价昂达每石15元(银元);民国23年,70余日干旱不雨,田土龟裂,禾稼枯萎。
新中国建立后,1955年,伏旱连秋旱,80天不雨。1964年6月底至10月上旬,94天不雨。1966年7月中旬至10月上旬,83天未下透雨。1968年5月26 日起,连晴121天。1971年7月初至9月中旬,70天未下透雨。1978年6月下旬起,为期140天仅降雨100毫米,80%以上农作物绝收。1985年,1-6月雨量仅417毫米,比往年同期少25 -49%。1986年5-9月雨量250 - 267毫米,比历年同期少6-7成。1988年8月,自小暑起,高温少雨,区内1万余亩二晚无水栽插,1.6万亩脱水,发裂、苗枯。1990年,7-9月未下透雨,自7月20起,连续24天晴热高温、田地缺水,塘库干涸,2000年,7-9月未下透雨,姑塘镇3000亩稻田未能复晚。
第三节风雹霜雪灾风灾境内一些年份雷雨频繁,一般发生在4-9月问。雷雨来时,常伴8级以上大风,具有很大的局部破坏性。民国2年(1913)4月7H,突起暴风,浮桥尽折,撞毁轮船2艘,沉船、毁船极多,船民死伤甚众。民国4年1月12日,九江江面陡起大风,坏船数十艘,溺民数十人。
新中国建立后,1964年、1972年遭台风袭击,损失严重。1979年3月29日,出现9- 12级大风,农作物严重受损。1983年4月14日,海会受龙卷风袭击,4月25日,全区出现飓风,风力约11级,掀掉屋顶682间,造成损失95万元。1987年7月l3日,周岭突起大风,邓桥村2组一带民房瓦片被掀,倒大树数棵,村民余祖贵的一艘30吨位木船被掀翻后刮至数里开外的鞋山附近。
雹灾雷雨大风来时,往往夹杂着冰雹,给农作物和房屋造成一定损失。1979年3月29日,全区出现直径2.5-3公分的冰雹。1997年5月中旬,威家株桥村出现冰雹,大量农作物受损。
霜雪灾隆冬常受西伯利亚冷高压南下影响,有些年份冬季严寒。史籍记载:明天启元年(1621)正月始,大雪40日,虎兽多冻死。明崇祯元年(1628)冬月,江鱼、池鱼多冻死。清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冰冻厚数尺,竹木摧折,鸟兽多冻死。清嘉庆十年(1805)11月,大雪,“彭蠡湖梅家洲冰合,可通行人”。民国4年1月中旬,滴水成冰,塘堰冻结,可行人。新中国建立后,1954年2月雨冰,竹木多折,部分电讯线路中断。1964年2月16日至25日,积雪10天不化。1966年2月下旬,大雪冻雨,冻死耕牛甚多。1969年1月28 -2月8日,连降大雪,积雪20毫米以上,2月2日最低气温零下10度。1971年2月上旬,雪深25毫米,积雪7天,交通受阻。1973、1974年、1983年冰雨数日,树木多摧折。1985年12月8 - 10日,大雪冰冻,气温零下4- 8。C,公路交通多数停开,农作物受害。1991年12月23日- 28日,降雪20毫米以上,最低气温零下6-7℃,柑桔冻死甚多。
第四节地震区境属九江~靖安断裂带。带内地震活动与新华夏系庐山地垒式断块构造密切相关,其表现特点是庐山断块强烈上升,并向东断斜。它的两侧呈现阶梯断块,中更新时东侧的庐山~靖安断裂,西侧的莲花洞—鸟石门断裂差异性活动强烈。邻近的鄱阳湖沉降带和北部长江断裂在全新世有明显活动。
境内地震发生少,一般震级小,震时短,未成大灾。据清康熙《九江府志》载:晋安帝义熙五年(409),“浔阳郡五年正月戊戌夜地震,有声如雷”。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山东省莒县、郯城一带发生8级地震;1670年12月21日又震一次,均波及辖区。据同治《九江府志》载:夜地震有声,五邑(九江、德安、瑞昌、湖口、彭泽)皆同。圮墙屋,锁江楼倾颓。清光绪十四年二月十七日(1888年3月29日),地震4.5级,居人屋内床第台桌无不震动,片刻即止。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一(1897年1月3日)地震4级,始闻大声隆隆,旋见窗钩帏带振动不止,屋片尘土尽落厨中,碗盖及门上钩环亦均有声,片刻即止。宣统三年正月初八日(1911年2月6日),地震5.4级,房屋器皿多为倾斜。
新中国建立后,1972年9月12日,瑞昌与湖北广济间发生4.2级地震。1973年11月12日,九江县黄老门发生2.1级地震。1976年10月2日沙河发生1.3级地震。1981年3月8日,沙河发生1.9级地震。1985年9月10日,马回岭发生4级地震。1995年4月15日,瑞昌与九江县交界处发生的4.9级地震,均波及区境。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