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乡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14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城乡概况
分类号: TU98
页数: 8
摘要: 第三章城乡概况第一节城区庐山区城区环浔阳区,是九江市外城区,覆盖十里乡全境、莲花镇东城村、五里乡南湖村。城区总面积10.6平方公里,人口71780人,占全区总人口28.3%,辖24个居民委员会,630个居民小组。区治十里铺,是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关键词: 城乡规划 城乡建设

内容

第三章城乡概况第一节城区庐山区城区环浔阳区,是九江市外城区,覆盖十里乡全境、莲花镇东城村、五里乡南湖村。城区总面积10.6平方公里,人口71780人,占全区总人口28.3%,辖24个居民委员会,630个居民小组。区治十里铺,是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十里铺,始称石塘铺,清末民初形成街长不足千米,店铺不上30家的街市后,以其与古城浔阳十里之距易名卜里铺,后泛指十里片区。1958年,十里被辟为工业基地,相继修建十里大道、前进西路、前进东路,公路两旁先后建起10余家工厂以及粮管所、邮电所、储蓄所、派出所、学校、商店等零星建筑,标志建筑为十里百货大楼(3层)。但公路两旁仍多为矮小陈旧的土砖民房和菜地。
  建区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十里大道、前进东路、前进西路路面拓宽,新辟长虹大道、长虹北路将市区周边村落融入城区,搭起了庐山区城区骨架。城区内工厂云集,街道两旁商业大楼、宾馆酒楼以及金融、保险、邮电、区直和驻区单位办公大楼比肩林立。拥有航天、航海、电子、机械、轻工、化工、纺织,服装、玻璃纤维、建筑建材、房产地产、食品加工等各类企业124家。有日用百货、五金交电、建筑器材、竹木家私、牛资土产、医药保健、烟草副食、皮革制品等商场、商店以及宾馆、饭店300余家。有省立大专院校2所;区属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7所;私立武术学校l所,小学2所;乡办幼儿园1所;私立幼儿园19所;驻区企业子弟学校8所,幼儿园5所。区人民医院、红十字医院、妇幼保健站、防疫站、血防站等医疗院站齐全。文化馆、娱乐城、影视厅、录相厅、舞厅、书店、有线电视台、调频广播站等文化设施完备。京九铁路、105国道、南(昌)九(江)景(景德镇)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九江火车站座落城东,九江飞机场毗邻境南,客货码头林立境北,初步建成功能完备、市场繁荣、区位独特的新型城区。
  第二节乡镇十里乡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105国道穿境而过,昌九高速公路、京九双轨铁路汇经于此。乡境东连莲花东城畈,西接八里湖,南与莲花镇新桥村相倚,北与浔阳区毗邻,面积43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37个村民小组,40个自然村,2288户,6609人。
  新中国建立前,分属九江县濂溪、九莲、仁北3乡。建国初,分属九江县第三区(行政区,下同)宗垄乡和第七区十里、女儿、新桥、梅山等乡。1956年并人大桥区为十里片区。1958年改社置为大桥公社十里片区。1959年,分大桥公社的联城、太阳、爱华、星星、爱民大队成立十里蔬菜公社,隶属地辖九江市。1964年改为十里公社,1966年改称工农兵公社。1968年红旗公社并入,1971年分设。1980年5月隶省辖九江市郊区(今庐山区),10月复名十里公社。1984年恢复乡置为十里乡。
  十里乡地属小丘陵,三面环浔城。1958年大跃进年代,被辟为工业基地。建区后,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外资企业纷纷落户,耕地面积连年递减,产业结构全面调整。昔日九江重点蔬菜基地,成为赣北乡镇企业之星。建筑、建材、纺织、加工、商饮服务、交通运输等第二、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1996年,被列为首届“中国乡镇投资环境300佳”。境内现有中央、省、市国有大中型企业17家,大中专院校2所,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乡办企业22家,其中千万元以上9家。2000年,全乡农业产值292万元;乡镇企业产值101042万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31505万元;财政收入108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20元。
  乡境南有侵华日军修建的十里铺飞机场及九江市革命烈士陵园。
  莲花镇位于庐山北麓,城区南端。因镇境有著名的佛教圣地莲花洞而得名。昌九高速公路、105国道纵贯南北。镇机关驻地妙智铺,距城区3公里。镇境东连虞家河鲁板村,西接九江县蛟滩村,南抱庐山,北邻十里,面积66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37个村民小组,132个自然村,4073户.14922人。
  新中国建立前,分属九江县德化西、白鹤东、十里、濂溪、妙智乡,沙河区东林、九龙乡。新中国建立初,分属九江县第七区莲花、妙智、谭畈、潘湾、新桥、东城、三垄、梅山、太平乡。1955年第七区9个乡合并为妙智、谭畈、双塔3乡。1957年撤区并乡为莲花乡,次年改社置,双塔乡与莲花乡合并为莲花公社,隶庐山管理局。1966年更名为红旗公社。1968年与工农兵公社合并,隶地辖九江市、1971年分设,复归庐山管理局。1980年5月隶省辖九江市郊区(今庐山区),10月复名莲花公社。1984年4月恢复乡置为莲花乡。1992年撤乡建镇为莲花镇。
  莲花镇属丘陵地带,西部地表起伏错落,土质松疏肥沃,适宜发展经济作物和种养业;中部地表平缓,工业企业星罗棋布,驻镇中央、省、市国有大中型企业24家。全镇现有耕地13032亩,其中水田11309亩,旱地1723亩;林地378649亩,其中茶园1670亩;可养水面2860亩,是庐山区粮食、茶叶、水产牛产大镇。2000年,全镇粮食总产6328吨,油脂510吨,茶叶260担;农、业产值1259万元;乡镇企业产值10670万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5388万元;财政收入2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18元。
  镇境东有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周敦颐墓即濂溪墓;南有佛教圣地莲花洞、千年古刹铁佛寺、避暑胜地竹泉山庄、莲花洞省级森林公园;西有近代著名记者、学者黄远生墓;北有北宋古桥华丰桥。
  赛阳镇位于庐山西麓。昌几高速公路、105国道穿境而过,赛沙公路直贯九江县城。镇机关驻地赛阳集镇,北距九江市区17公里,南距九江飞机场13公里。镇境东倚庐山,南界通远,西与几江县毗邻,北与莲花镇接壤,面积55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1个农科所,1个茶场,80个村民小组,108个自然村,2243户,8272人。
  新中国建立前,分属几江县莲花、东林、兰桥乡。新中国建立初,分属九江县莲花、西林、赛阳、金桥、长岭乡。1956年并乡,长岭并入金桥乡,西林、莲花并为双塔乡。1957年划归庐山管理局管辖。1958年撤乡建社,成立通远公社,辖赛阳、金桥2乡,双塔乡并入莲花乡为莲花公社。1961年成立赛阳公社,辖原赛阳、金桥2乡,双塔从莲花公社划出,成立双塔公社。1965年撤销双塔公社,原双塔公社3个大队划人赛阳公社。1968年,赛阳公社并入九江县沙河公社。1970年析出,复隶庐山管理局,更名向阳公社。1980年5月,隶省辖九江市郊区(今庐山区),10月复名赛阳公社。1984年4月恢复乡置为赛阳乡。1996年撤乡建镇为赛阳镇。
  赛阳镇横亘庐山西麓余脉,东高西低,多为丘陵。较大的山丘有杜家山、胡萝卜尖山、老虎岩山、老虎山、大寺脑山、铁门坎山等。最高点杜家山,海拔328米,最低点长岭黄家,海拔52米,平均海拔110米,为庐山云雾茶主产地。全镇现有耕地9461亩,其中水田8322亩,旱地1139亩;林地22000亩,其中茶园1225亩、2000年,全镇粮食总产1691吨,油脂105吨,茶叶220担;农业产值459万元;乡镇企业产值7540万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6100万元;财政收入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元。
  赛阳镇是庐山的西大门,南山公路将庐山、赛阳融为一体。镇境旅游资源丰富,有佛教净土祖庭东林寺、庐山三大名寺西林寺、壁立千仞的石门涧、集“断崖怪石飞瀑”于一处的剪刀峡;有唐代诗人白居易贬谪江州修筑的草堂遗址、宋代名将岳飞谪守江州时修建的岳氏名园遗址、始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的孔圣祠等。
  五里乡位于市区东北端。昌九景高速公路纵贯东西,庐山大道横穿南北,九江火车站座落境两,长虹大道横卧境北。乡境东界新港,与花果山林场、长岭村接壤;南界虞家河、十里,与虞家河乡鲁板村、十里乡黄土岭村毗邻;四傍南门湖,与浔阳古城相倚;北濒长江大桥,与浔阳区金鸡坡相连。面积22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53个村民小组,91个自然村,3150户,10201人。
  新中国建、立初,分属九江县五里、劳家、宗垄3个乡,.1955年原五里乡更名为联城乡,1958年隶大桥公社为五里大队。原劳家乡先后隶长岭乡、新港乡、长岭公社、新港公社。1970年,原联城乡、劳家乡、宗垄乡分别从大桥公社、新港公社划出,成立前进公社,隶地辖九江市管辖。1980年5月,隶原省辖九江市郊区(今庐山区),10月,因境内著名的五里桥,更名为五里公社。1984年恢复乡置为五里乡。
  五里乡丘岗、丘垄、湖汊俱多。15条丘垄雨水注入北面白水湖,东面琵琶湖,西面南门湖,是天然的鱼米之乡。随着九江城区的不断拓展,境西、境北已融入市区。优越的乡位优势,吸引了不少投资商择地建厂,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与腾飞。1994年,被列为江西省“超亿元乡镇”、年度综合效益“百强乡镇”。1996年,被列为首届“中国乡镇投资环境300佳”。建筑建材、服装加工、商饮服务、交通运输等第二、三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企业26家,其中千万元以上3家。全乡现有耕地2879亩,其中水田1414亩,旱地1465亩。2000年,全乡农业产值864万元;乡镇企业产值83200万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32700万元;财政收入3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96元。
  新港镇滨长江傍鄱湖,昌九景高速公路、105国道穿境而过。镇机关驻地新港集镇,距市区11公里,距湖口县城8公里。镇境东濒鄱湖,与湖口县城隔湖相望;北滨长江,与湖北小池、安徽宿松、九江县江洲镇、新洲乡一衣带水;西连五里乡,与前进村接壤;南倚虞家河,与小湖村毗邻。面积56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场),1个居民委员会,174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小组,137个自然村,7209户,23669人,为全区第一大乡镇。
  新中国建立前,地属九江县韩晟乡、仁贵东乡。新中国建立初,地属九江县第一区。1949年,原属湖口县的梅家洲、南湖咀、扁担洲(今官洲)划归第一区。1951年,江州境各乡从一区划出增设第九区。1955年,一区改称新港区。1956年撤区建乡,分设江矶、新港、桃花、宗垄、游岭、高山6个乡。1958年并为新港乡,是年10月与长岭乡合并,成立新港公社。1959年,九江县并入地辖九江市,隶地辖九江市。1961年,市、县分治复隶几江县。是年1 1月长岭析出,成立长岭公社。1963年3月,划出梅家洲、回峰矶等地成立国营回峰矶垦殖场,次年11月撤销,仍归新港公社。1968年9月,长岭并入新港公社。1977年,新港公社从九江县划出,复隶地辖九江市。1980年5月隶省辖九江市郊区(今庐山区)。1984年恢复乡置为新港乡。1992年撤乡建镇为新港镇。
  新港镇北、东、南三面环水,以江湖冲积平原、洲地为主,多子湖河汊,是庐山区粮棉油主产区。有耕地20063亩,其中水田11071亩,旱地8992亩。2000年,全镇粮食总产5215吨,棉花160吨,油脂843吨;农业产值2194万元;乡镇企业产值20360万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10470万元;财政收入1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28元。
  新港地处“三江口”,为进出鄱阳湖的咽喉,军事战略要地,历史上兵事不断。镇境有清咸丰年问的炮台、炮船厂遗址、遗迹;有纪念朱元璋部三将军以死殉节的将军塘、将军墓、将军庙;有纪念朱元璋部名将韩晟尽忠保主、舍身替死的韩晟庙;有清封“光禄大夫”、“振威将军”刘瑞祺与续室李氏夫人的合墓。
  虞家河乡位于市区东南,九威大道、九隘公路贯穿全境,乡机关驻地距市区4公里。乡境东界鄱阳湖,与湖口县隔湖对峙;南界威家镇,与株桥村、威家村相邻;西界莲花镇,与谭畈、潘湾村接壤;北界新港镇、五里乡,与花果山林场、八里村毗连。面积33.5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68个自然村,2483户,10782人。
  新中国建立前,分属九江县仁中、仁贵西乡、新中国建立初,分属九江县第二区的开天、虞河、鲁板、都天、株桥、茶庵乡和第一区的高山乡。1954年改二区为大桥区,属大桥乡,部分属新港区高山、都天、大塘乡。1957年撤区并乡,设大桥、联城、高山乡,部分属株桥乡。1958年成立大桥公社。1962年8月,分大桥公社白水湖成立白水湖垦殖场,1968年撤销,并人大桥公社。1976年隶地辖九江市。1980年5月隶省辖九江市郊区(今庐山Ⅸ)。1984年恢复乡置,易名虞家河乡。
  虞家河,源于庐山北坡,汇入鄱阳湖。境东北鄱阳湖诸多湖汊伸人,为冲积平原,围湖而渔,是水产养殖基地;境两南庐山北麓余脉伸入,为丘陵高岗,宜林宜茶宜果,有耕地7697卣,其中水田5695亩,旱地2002亩;有林地15800亩,精养鱼池1760亩,是庐山区水产大乡。2000年,全乡粮食总产3298吨,油脂324吨,水产品产量980吨;农业产值1369万元;乡镇企业产值16010万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12080万元;财政收入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
  境内有始建于元末的高山庙,始建于明初的道教古观开大观,始建于明、复建于清的鲁板桥;有新闻学界开山鼻祖徐宝璜墓。
  威家镇位于庐…东北麓,几威大道南端。九星公路穿境而过。镇机关驻地威家集镇,距市区7公里。镇境东界姑塘镇,与蔡岭村相连;南界高垅乡,与双垅村接壤;西界庐山余脉,与莲花镇潘湾村隔山呼应;北界虞家河,与民生、开天村毗邻面积37.6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57个村民小组,53个自然村,1797户,7066人。
  新中国建立前,分属星子县吴障乡,九江县仁中、姑塘乡。新中国建立初,分属星子县海会区吴障、九星乡,九江县大桥区株桥、歼灭、虞河、岭背乡。1958年分属庐山垦殖场、庐山海会公社、九江县周岭公社。1970年成立登庐公社,辖光华、积余、新华、星德、九星等5个大队,隶庐山管理局,1980年5月隶省辖九江市郊区(今庐山区),10月更名为威家公社。1984年恢复乡置为威家乡。1992年撤乡建镇为威家镇。
  威家镇多山丘高岗,旅游资源丰富,马祖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吴障岭景区、方竹庵、龙泉寺等诸多景点为游客向往之地。境内北山公路将庐山、威家连成一地,使威家镇不仅为庐山蔬菜生产基地,更是游人观光憩息之所。全镇有林地173820亩,其中茶园174亩,耕地4532亩(菜地1040亩)。2000年,粮食总产1291吨,油脂66吨,蔬菜1060担,茶叶60担;农业产值353万元;乡镇企业产值8408万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5596万元;财政收入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19元。
  镇境有马祖…国家森林公园,吴障岭、马尾水生态旅游风景区,园区内有马祖洞、马尾水瀑布及始建于唐的九峰寺、莺修于清的马祖寺、畅观亭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姑塘镇位于鄱湖之滨,三面环水,一面依山,九星公路穿境而过。镇机关驻地距市区14公里。东濒鄱阳湖,与湖口隔湖相望;南界谷山湖,与高垅乡山水相连;西连威家镇,与株桥、新华村毗邻;北接娘池河,与虞家河乡开天村以河为界。面积48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04个村民小组,150个自然村,3300户,14524人。
  姑塘为历史名镇,成形于三国和西晋。清雍正元年(1723年)设立九江钞关姑塘分关,姑塘水运要冲的地理优势、货物集散地的重要地位更为突出。全盛期商号千百家,人口逾两万,为古城浔阳所不及。
  新中国建立前,地属九江县姑塘乡。新中国建立初,分属九江县二区九华、香积、沙湖、沿湖、岭背、邓桥乡及姑塘镇。1957年撤区并乡,设周岭、邓桥乡。1958年撤乡建社,并人大桥公社。1962年析出,成立周岭公社。1977年划属地辖九江市。1980年5月隶省辖几江市郊区(今庐山区)。1984年恢复乡置为周岭乡。1999年撤乡建镇易名姑塘镇。
  姑塘镇因鄱阳湖汊自东、北、南三面伸入,多为滨湖平原和小丘陵地,以粮食种植、水产养殖为主。全镇有耕地12919亩,其中水田10407亩,旱地2512亩,林地7300亩,可养水面2600亩。2000年,粮食总产4774吨,油脂281吨,水产品产量713吨;农业产值1368万元;乡镇企业产值19300万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8791万元;财政收入1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元。
  镇境有盛极一时的姑塘海关遗址,始建于晋朝的白泉寺,太平军在姑塘与湘军激战后修缮的阵亡将士墓,保存完好的英国传教士德辅仁、德贾氏合葬墓等名景胜迹。
  高垅乡位于庐山东麓,鄱阳湖西岸,九星公路穿境而过。乡机关驻地高垅集镇距九江市区20公里。乡境东濒鄱湖,西倚庐山,南连海会彭山村,北接威家九星、积余村,面积40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67个自然村,2308户,9534人。
  新中国建立前,分属星子县积余、五老乡。新中国建立初,分属星子县第五区积余、高垅、九星、青山、大桥等乡。1952年调整后分属大桥、青山、高垅、九星等乡。1956年区乡合并,分属海会区沿湖、九星乡。1957年,划归庐山管理局所辖的庐山综合垦殖场海会分场。1958年撤乡建社隶海会公社。1959年成立高垅公社,次年并人。1962年分设,1964年再度并入。1966年海会公社更名东风公社。1969年复归星子县,1970年复隶庐山管理局。1977年两社再度分设,高垅公社与青山垦殖场、庐山水产场社场合一,1979年社场分离。1980年5月隶省辖九江市郊区(今庐山区)。1984年恢复乡置为高垅乡。
  高垅乡东部为鄱阳湖冲积平原,诸多子湖伸入,平坦开阔,是庐山区水稻主产区之一。中西部横亘庐山东麓余脉,丘陵起伏,是庐山云雾茶主产地之一。全乡有耕地5965亩,其中水田5216亩,旱地749亩;有林地25500亩,其中茶园395亩;可养水面1900亩,其中精养水面2000亩。2000年,粮食总产2853吨,油脂231吨,水产品产量890吨,茶叶产量101担;农业产值1175万元;乡镇企业产值8780万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5350万元;财政收入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0元。
  境内“奇胜冠山北”的碧龙潭景区,以碧龙潭双瀑为主体,自西向东一字排开有大觉寺、聚仙峰、飞来石、仙人桥礅、龙头石、龙爪印、鹞子石等20个景点令游客神往。罗家山一带盛产绿豆石,储量1500万立方米,现少量开采,加工成优质石磨等石工艺品,远销江南各省。
  海会镇位于庐山东麓,五老峰下,九星公路贯穿全境。镇机关驻地海会集镇,北距九江市区30公里,南抵星子县城10公里。镇境东界鄱阳湖,与都昌、湖口两县隔湖相望;南抵长岭山,与星子县五里乡毗邻;西止五老峰,与长水堑过路亭分水为界;北至宗山岭北界牌,与高垅乡五星村接壤,面积56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1个镇林场,1个居民委员会,70个村民小组,2个居民小组,88个自然村,2369户,10441人。
  相传远古时代这里是西洋大海,后秦始皇用神鞭赶山填海所成,现庐山仍留有99条鞭痕(山沟),故海会取百川汇海之意。
  新中国建立前,地属星子县五老乡。新中国建立初,属星子县第五区海会、长岭、沿湖、五洲等乡。1955年撤区并乡,设海会、沿湖、高垅乡。1957年划属庐山综合垦殖场为海会分场。1958年撤乡建社,成立海会公社,隶庐山管理局。1960年高垅公社并入,1962年析出。 1964年两社再度合为海会公社。1966年更名为东风公社。1969年复归星子县,1970年复隶庐山管理局。1977年两社再度分设。1980年5月隶省辖九江市郊区(今庐山区),10月复名海会公社。1984年恢复乡置为海会乡。1992年撤乡建镇为海会镇。
  海会镇背依五老峰,多丘陵高岗,杉柚、茶林密布,瓷土、花岗石、矿泉水等矿藏资源丰富,更集巍峨壮丽、峭壁峋嶙的五老峰、“庐山第一奇观”的三叠泉、名冠“五大丛林”之一的海会寺、宋代“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书院诸多胜景于一地,誉冠赣北旅游第一镇。全镇有耕地8601亩,其中水田 7555亩,旱地1046亩,林地24000亩,茶园402亩,可养水面2744亩。2000年,粮食总产289吨,油脂161吨,水产品145吨,茶叶80担;农业产值714万元;乡镇企业产值11104万元,其中旅游服务业占企业产值的14.5%;财政收入1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0元。
  牯岭镇为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区内设立的乡级建置镇。“牯岭”源于所处山岭酷似一头俯卧的牯牛而得名。全镇面积46.6平方公里。辖8个居民委员会,38个居民小组,2个行政村,3个村民小组,4259户,12060人。
  新中国建立前,庐山未设基层政权机构。1953年7月,成立庐山特别区人民政府,由省人民政府委托九江专区代管。10月,设置牯岭镇、长冲乡、大林乡人民政府,隶庐山管理局和庐山特别区人民政府管辖。1957年7月,合并为牯岭镇街道办事处。1959年2月,撤销街道办事处,成立庐山云巾人民公社。1968年1 1月,易名东方红人民公社。1976年10月,易名牯岭镇人民公社。1980年10月,撤销牯岭镇人民公社,复设牯岭镇街道办事处。1987年5月,撤销牯岭镇街道办事处,成立牯岭镇人民政府,划归九江市庐山区管辖。
  镇机关所在地——牯岭集镇,地处庐山北岭,海拔1 164米,东为大月山,西为铁船峰,南为汉阳峰,北临剪刀峡豁谷,三面环山,一面临谷,风光绮丽,泉壑幽美,是一座公园式云中山城,更是游人避暑、疗养的胜地。
  牯岭,交通便捷,旅游设施齐全。南北环山公路通连四面八方,镇内3条十道,百余条支道,西接仙人洞,南抵牧马场,东达三叠泉,贯通庐山每个景区景点。酒楼饭店、宾馆旅社、疗养院所、影院舞厅、休闲公园、名特商店、集贸市场等服务场所360余家(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机构功能齐全。据资料统计,常年日接待量为3-5万人(次),年接待量为100万人(次)。历史最高日接待量8万人(次),最高年接待量140万人(次)。
  七里湖乡位于庐山区西城区,北濒长江。九瑞公路、九汀市西二路、南浔铁路穿境而过。乡境东界浔阳区金鸡坡办事处,西与九江县赛城湖接壤,南界莲花镇与排山、梅山村为邻,北至龙开河以西沿江直贯九江城区,与浔阳区交错,面积24平方公里,辖2个行政村,10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801户,1976人。
  新中国建立前,地属九江县。1953年,省农林厅利用七里湖“二湖一塘”(七里湖、八里湖、白水湖、老灌塘)37000余亩的宽阔水域,创办鱼种试验场,、1956年,九江县以七里湖、八里湖水域为基地建立水产场。1957年吸收市区内的甘棠湖、江河、曙光3个渔业合作社,新港乡浔江、长胜渔业合作社和龙岗乡鹤问渔业合作社并人县水产场。1958年,水产场划归地辖九江市渔农牧垦殖场。1962年,渔农牧垦殖场划归地辖九江市茅山头垦殖场,为水产分场。1965年又从茅山头垦殖场划出,成立国营九江市水产场,辖红星、红卫、红湖3个分场。1968年由国营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划归地辖九江市工农兵公社,为水产大队。1972年1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工农兵公社水产大队基础上,成立九江市水产公社。公社机关置九江市区新桥头,后迁至九江市区三角线九瑞公路旁。1972年10月,与地辖九江市官牌夹水产场合并,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80年5月,隶省辖九江市郊区(今庐山区),1984年恢复乡置为七里湖乡。1993年,九江市政府征用七里湖乡大部分耕地和精养鱼池,建立九江市开放开发区。1995年12月,七里湖乡全境划属九江市开放开发区。
  [=此处为表格(2000年乡(镇)、村(居)民委员会概况)=] [=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